蛙读后感最近在读一本(莫言《蛙》的读后感六篇)

发布时间: 2024-01-22 00:49:2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3

蛙读后感400字莫言作品《蛙》内容梗概小说通过描绘乡村妇科医生“姑姑”的一生,来反映新中国60年以来的农村生育历史,从最初的促进人口增长到后来的...

蛙读后感最近在读一本(莫言《蛙》的读后感六篇)

蛙读后感400字

莫言作品《蛙》内容梗概

小说通过描绘乡村妇科医生“姑姑”的一生,来反映新中国60年以来的农村生育历史,从最初的促进人口增长到后来的控制人口,“姑姑”也从一个接生医生变成了计划生育的实施者。

作为讲述者的我,笔名“蝌蚪”大名万足,也有姑姑的服务对象和计划对象,还有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他们无疑不是在整个历史洪流中被夹起而走的一类人,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流逝,也逐渐开始对过往怀念及反思,寻找自我的救赎。

小说主角—姑姑

作为小说主角的姑姑,父亲是老军医,于是姑姑便接了他的衣钵成了一名医生。最开始的那几年,村里的接生都是由那些“老娘婆”负责,她们愚昧迷信,接生的方法野蛮而又粗鲁,手下残害了众多妇婴。

从卫校毕业后的姑姑回到村里,开始在村里推行新法接生,由于姑姑的新方法科学又神圣,挽救了很多妇婴的生命,姑姑的一双手也被赋予了无穷的力量一般,在一个个成功的接生例子过后,姑姑逐渐在村民心中有了地位。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生育政策开始在村里实行,与此同时姑姑也秉承着为事业奋斗一生的信念,开始了一系列强硬的手段和方法继续她的事业。

晚年退休后的姑姑,褪去了年轻时候的精神,与村里的老手艺人郝大手结了婚。郝大手靠着专门捏泥娃娃而著称,他手下的泥娃娃个个形态不一、惟妙惟肖。晚年的姑姑很害怕青蛙,她说蛙的叫声就像是娃娃的哭声“哇哇哇“一样,震慑着她的心脏。

于是姑姑便跟着郝大手一起捏泥娃娃,仿佛那些经过她的手没有来到世间的娃娃,都变成了一个个泥娃娃而获得新生,于是他们做的泥娃娃有型有色,仿佛真娃娃一般。姑姑也在这种创造中一点点去弥补内心的悔,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的尊敬和敬畏。

《蛙》是中国作家莫言创作于21世纪初期的一部长篇小说,由四封长信和一部九幕话剧组成,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井底之蛙读后感600字

  人的生存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认识。以下是我整理的井底之蛙读后感600字,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栖在井里的青蛙在井边碰上一只从东海而来的大鳖。青蛙看见大鳖,便对它心满意足地吹嘘自己的惬意:“你瞧我住在这儿多么快乐呀!我从井栏上蹦进浅井,可以在井壁的缝隙里小。在井水里游耍,水面就托住我的胳肢和下巴。在软绵绵的泥地上漫步,淤泥就漫过脚背。看看周围的红虫、小螃蟹,它们谁也不能比我自由自在。”
  井蛙喋喋不休地夸耀自己的安乐:“我独自享受这口井儿,得意洋洋地站着,真是快乐极了。”它对海鳖发话,“先生,请问您,为什么不常常来光临咱水井,游览观光一番呢?”

  海鳖经不住井蛙的怂恿,抵不住它的诱惑,也走到井边去瞧瞧。谁知它的左足还没踏进井底,右足却被井栏绊住了。它进退不得,迟疑了一会,回到了原处。

  海鳖算是亲自领教了一番青蛙炫耀不已的井边环境。它忍不住向井蛙介绍大海的景象:“我生活的大海用千里的遥远不足以形容海面的辽阔;用万尺深度不足以穷尽海底。在大禹时代,10年中有9年遭水灾,海面也并不因此而上涨;商汤时代,8年中有7年遇旱灾,海水也并不因此而下降。你要知道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而涨落。这也就是我栖息在广阔东海的乐趣!”

  小小井蛙听了大海鳖对大海的描述,吃惊地瞪着圆圆的小眼睛,满脸涨得绯红,羞愧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人的生存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认识。通过井蛙与海鳖的交往与对话,告诫人们:只有开阔眼界,才能解放思想。自以为是,自鸣得意往往是“闭关自守”、孤陋寡闻的结果。在井里面不一定好,因此青蛙眼睛才红。

逞强的青蛙读后感

《逞强的青蛙》故事讲的是池塘边的一只大青蛙因为骄傲自满, 觉得自己是最庞大的动物, 为了证明自己庞大, 它和大水牛进行比拼, 结果把自己的肚皮撑破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能逞强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哟!

在长满荷花的池塘里,住着一只很大很大的青蛙。它长着绿绿的脊背,白白的肚皮,一天能吃很多很多蚊虫,可就是有个缺点,喜欢吹牛。

这天,它正在荷叶上,咯咯的唱个不停。一只蜻蜓从远处飞过来了,蜻蜓看到这只青蛙个头这么大,忍不住惊讶的说:“这只青蛙可真大啊!”青蛙听了,乐的眯起眼睛,捂着肚皮,神奇十足的说:“那当然啦。”过了一会,一只青鱼从荷叶底下游了过来。青鱼看到青蛙也瞪大眼睛,惊奇的说:“看啊,一只好大好大的青蛙呢。”青蛙听了,眼睛眯的更细了,肚皮也更高了。“哈哈,那还用说么?”

就在这时候,一头水牛来到池塘边喝水。青鱼和蜻蜓看到了水牛,一起说:“大水牛大水牛来了。”青蛙一听不乐意了,它两手插腰,鼓着眼睛,质问蜻蜓和青鱼:“刚才不是说我大么?现在怎么又说水牛大呢?”蜻蜓反驳到:“可是水牛确实很大啊。”青蛙不服气的问:“有我大么?”青鱼听了哈哈大笑:“什么啊,你哪能跟水牛比呢?他比你大多了。”青蛙一听,气的在荷叶上乱蹦乱跳,他才不承认,有谁能比自己的啊呢。它发誓,要和水牛比一比大小。

于是它来到水牛的身边,抬起肚子,使劲的鼓气。然后问蜻蜓:“蜻蜓,你好好看看,我和水牛哪个更大?”蜻蜓说:“当然是水牛大了,你啊,还差的远呢。”青蛙又呼呼的吸了很多气,就看他那白白的肚皮鼓得老高了。才停了下来:“青鱼,现在我和水牛谁大。”青鱼说:“你的肚子是比刚才圆了一点,可是水牛那么大,你怎么可能比的过它呢?”

这下,可把青蛙气坏了,它最怕别人说那方面不行。它大声的嚷道:“我就不信比不过水牛!”于是它又拼命的吸气鼓气,吸气鼓气。很快,肚皮就鼓得溜圆溜圆的,就像一个快要爆炸的大白气球。蜻蜓的青鱼害怕了,赶紧劝他:“别比了别比了。”青蛙说:“为什么不比?”蜻蜓说:“青蛙和水牛没法比呢。”

青蛙还是不服气,继续鼓气说:“我就不信,我比不过水牛。”青蛙拼命吸气鼓气,肚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突然,砰的一声,青蛙的肚皮撑破了。

莫言《蛙》的读后感六篇


  
  莫言《蛙》读后感1
  
  忙里偷闲地看完了莫老爷子的《蛙》,总体上的感受不是很舒服。
  
  《蛙》以乡村妇产科医生姑姑的一生为主线,为我们展现了国家人口政策的历程,展现了时代变迁给人们精神上、物质上带来的巨大变化。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挣扎的,邪恶的东西源于美好,而看起来美好的东西却孕育着更邪恶,这就是让人感觉不舒服的原因。
  
  《蛙》,据说是莫老爷子四年磨一剑,无疑是成功的。一部成功的小说一定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剖析、甚至是揪心掏肺的挖掘之上的,至于非要让其承载所谓的历史使命则大可不必。当然,大气之作是无法脱离历史而孤立存在的。
  
  对人性的剖析,就如同将一个人放在手术台上,放在高倍显微镜下,把轻易不容发觉的东西淋漓尽致地、暴露无遗地、血淋淋地展现出来。其过程是痛苦的,更是不堪的,如同把心掰开,再揉碎。更像是把人放在油锅里煎熬,直至水分全无,让人产生一种透过表皮看到灵魂般的感觉。只有这样,小说中的人物才鲜活,才有冒着热乎气般的真实,读者才会有对号入座的冲动,才会与作者共鸣。
  
  让读者对号入座、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小说就是好小说,《蛙》就是这样一部小说。
  
  莫言《蛙》读后感2
  
  说到我们国家有什么事是影响深远,大到关乎国运,小到家家户户都有一段记忆属于它。在那个年代,它夹杂着无数的秘密,用沙土掩盖,怕被外人知晓,在往后岁月中,偶被提起,嘴里念叨着,感慨着,哀叹着。随着16年计划生育政策新规的实施,过去那段历史又被人们忆起。
  
  这部小说,倘若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变。姑姑本是一名医者,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身份发生着改变;村民们对她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姑姑的言行发生了改变。
  
  姑姑是当时村里真正意义上的产科医生,“科学”的化身,她学习妇科知识归来,好似左手扛着把大刀,破旧,挥刀赶走那些接生靠经验、靠蛮力的害人产婆,右手是从观音菩萨那借来的杨柳条,对于产妇和她的家庭来说就是能救苦救难,把产妇从生死边缘拉回来。姑姑的形象如同寺庙里供奉着的送子娘娘,甚至被神化到开的一剂药就能改变胎儿的性别,那段日子里,村民们对姑姑是敬重的,信赖的。但随着后来姑姑成为了抓超生的负责人,村民们见她似见瘟疫,躲着、怕着。被她抓着后,骂骂咧咧着,痛恨着。这部小说其中一妙之处就在于,里面的人物所做的事情,你无法仅用一对或错,就给他们拍板定论。这些人物的做法,有很多堆砌起来的因。品读的时候,你的是非观告诉自己,这件事情是错的,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你又能理解他们的行为,甚至叹息他们的结局,正所谓“可恨之人必有可悯之处”。
  
  小说前半部分对“蛙”的提及并不多,以致疑惑这部小说与蛙有什么关联,无非就是“蛙”与“娃”是谐音,“女娲”的“娲”与“蛙”是谐音,到此小说并无太多提及了。直到一个小孩子把一只蛙丢到了姑姑身上,天不怕地不怕的姑姑此时却面如死灰,这件事作为引子,道出了与蛙的故事。人们总笑命运捉弄人。姑姑很喜欢小孩,最爱听初生婴儿的哭声,可是当她退休那晚,在酒精的作用下,那些蛙的叫声好似孩童的哭啼,却让姑姑惊吓得只剩下半条命。或许在抓超生的那几年,姑姑的爱党爱国,让她抓起超生来,义不容辞、铁面无私,不管如何无情的让怀胎数月的妇人拿掉孩子,也都腰杆挺直。但是那晚,她“解甲归田”,此时的她变回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站在这样一个角度,她之前做的所有“狠心事”,一下子变得不可饶恕,她就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她夺取了无数无辜未出世婴儿的生命,手上沾满了鲜血。都说人在老的时候就会回首自己的前半生,也悔恨懊恼自己做过的一些事情。作为一个曾经那么喜欢孩子,把许多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产科医生,之后抓超生时所做的一切,无疑是一个刽子手的行为。那些蛙此时无疑就是来索命的婴儿,他们叫的那么凄惨,抓着姑姑的头发,拖着她的腿,在姑姑看来,她要还债的时候到了。这个时候的姑姑内心有多么的惊慌失措与害怕,可想而知。在那一晚,大手的出现,在姑姑眼里简直就是一束圣光,把她从恐惧中解脱了出来,这也就解释了后来姑姑为什么会愿意嫁给外貌平凡无奇的大手。
  
  那一次过后,姑姑变得精神恍惚,没有了之前的精气神。也彻头彻尾从一个唯物主义者变成了唯心主义者,相信世上有投胎轮回一说。命运更巧合的是,姑姑的丈夫大手是一个捏娃娃高手,捏出来的每个娃娃都神态各异,好似真人。于是姑姑依照自己脑海里想象的每个被她亲手“扼杀”的未出生婴儿的样子,指导着丈夫把他们捏出来,在屋里供奉着。之后,以前被姑姑堕胎的每一家,有新生儿诞生了,姑姑就认为是捏的娃娃终于投胎了。这,是姑姑的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姑姑的变,让人唏嘘不已。被迫失去腹中胎儿甚至是搭上自己性命的孕妇,是那个年代的受害者,但谁想过,姑姑这类人在当时也只是一杆枪,同为受害者。
  
  坊间流传着蛙和人类是同一祖先,在作者描述的蛙养殖场里的池子里,这种说法被“验证”的淋漓尽致,它们的蛙叫声,它们结合的方式,仿佛如果人们对已被科学论证了的人类起源论有了一丝动摇,也不足为奇。当你以为蛙养殖场这段情节只是单纯与“蛙”呼应而已,那就大错特错了,这里是引出小说故事在新时代下,与“孕”的那些事有关的新篇章;这个蛙养殖场,背后实际上是一家代孕公司。而所描述的代孕流程,与前面蛙池的分类无差,相似得令人咂舌。小说的第一视觉“我”的第二任妻子小狮子,也就是姑姑的手下,也十分喜爱孩子,可是偏偏命运像捉弄人一般,小狮子难以怀孕,体会做母亲的感受,但是她又想弥补“我”的遗憾,想为“我”传宗接代,竟然瞒着“我”跑去找了代孕。而在这个故事里,对于“我”猛地醒悟小狮子找代孕的那一段情节,现实的进行时与记忆的零碎在拼凑,两条线的平行描述,可谓是妙。
  
  到了小说结尾,命运抓弄人的戏份被推向了高潮,前半生有一半在抓超生的姑姑,成为了代孕的帮凶,亲手接生了这个代孕的孩子,这是多么让人觉得荒唐可笑的事情。
  
  这部小说里,每个人物都被塑造的十分立体,不是单面性的,每个人都有他(她)的好坏面,有着人性的弱点。小说有很多描写,把旧时候人们对于传宗接代的欲望展露无遗。每个人都有着他们遮遮掩掩不想为人所道的一面,正如姑姑____时期曾是红卫兵的一份子;姑姑的好助手小狮子跟着姑姑抓超生,后来却瞒着大家偷偷跑去找代孕;主人公“我”忠军爱国,正义,时刻谨记自己军人的身份,从不敢做越池半步的事情,但后来传宗接代的想法越发强烈,最终动摇了自己坚定的心,成为了生下非法代孕孩子的帮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在改变,特别是年青一代,对传宗接代、生男孩的渴望淡了许多。每一段历史都不能被磨灭,那段曾带给人们创伤的岁月,成为一个特别的标记,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莫言《蛙》读后感3
  
  花了半天的时间总算看完这本书,我说‘总算’是因为如果说作为一个故事来说的话它并没能引我入胜,尽管有时候我会忍不住笑出声来而另外的更多一些时候我不由得陷入默默地沉思。也许纯粹只是我个人的喜好,我喜欢我看的时候会让我停不下来、会让我情不自禁地把自己代入到主人公的生活当中、会让我会意地微微一笑、会让我强抑住盈眶的泪水、会让我哈哈大笑地同时有种想哭的冲动(比如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用口给全家人炒菜的时候);而当看完后我的心情会久久不能平静、会好想找个人来说说,又或者只是想长长地舒一口气后若无其事地做其它的事而心里却有一种丰收的甜蜜。
  
  很遗憾地,这部作品只给了我其中的某一些感觉:书信体部分其实给我的阅读体验与看其它结构的小说并没有任何的不同,我觉得好的是写姑姑的前半生部分,不管是5,60年代时的部分还是7,80年代时的部分我都觉得很是生动,让我感觉作者写了一些活生生的事,一些活生生的人,一些确实发生过确实存在过的人(不一定是其中的主人公),从人物说话的口气,做事的方法,我都觉得真实可信,姑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而当时间到了现在,我觉得就要黯淡了许多(我觉得很多我喜欢的作家都是这样),我想是因为没有深刻地体验生活吧?(还有因为不敢写?)
  
  话剧部分我倒是很喜欢,一直以来,《百年孤独》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记得当时看完时,所有的一切都随风逝去,我感觉自己已经活过了一个世纪。我想之所以说这部作品有马尔科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在话剧部分体现得最明显吧(山洞场景、蛙们、断案),尽管其实我对什么主义是不太懂也不太在乎的。 断案的部分我最喜欢,为什么是一个演员来断案,为什么这个演员所演的时代不是在当代,哪怕只是一个演员来断案也免不了还要跟姑姑、蝌蚪一起演,我在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就很喜欢 .对于这部书所说的计划生育,我觉得作者以一个没有评价的态度来写我觉得很高明,只是把事情客观地写出来,至于怎么看是读者们的问题了。其实,我觉得如果历史都是这样被客观地写出来,我想大家都会心满意足的了(至少我是这样)。
  
  对于计划生育,说两件我亲身经历的事吧(也许很多人也经历过或看到过):1.我姨家用全部积蓄没建多久的房子当时被扒得只剩一半;2.很多次坐火车回家人都要被挤变形了。 不屑而言,已让人心稍有宽慰。
  
  莫言《蛙》读后感4
  
  上午就回到家中,用了一下午的时间把莫言的《蛙》看完了。看的人有些晕头转向,混沌一片。并不是故事有多么的曲折或高深莫测,只是莫言的表达太过真实,让我误以为所述之事皆为真事,实则不然。
  
  他巧妙地把现实与幻想结合在了一起,在阅读的瞬间让我分不清真真假假,于是脑袋一片混沌。冷静下来之后明白,后半段的故事应该是虚拟的,前半段关于他姑姑做计划生育工作的故事,虽有夸张,但也应该很接近事实。
  
  因为那样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我父母、亲人的身上,他们也处在那个年代,残酷实施计划生育的年代。记得母亲对我说,当年在我之后,她又怀了一个女儿,因为是超生,家里又穷,在怀胎8个月时被迫终止妊娠了。
  
  8个月是个什么概念,早产的话,完完全全可以生下来了。母亲说,当时生产队里的人天天跑到家里闹、威胁、恐吓,逼着把孩子做掉。后来,实在势单力薄,被一阵毒药从肚皮上直接注射到孩子的头上,而终止了生命。
  
  母亲现在50几岁了,都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个孩子的面貌。说长者一头乌黑的头发,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粉嫩嫩的小脸,如果顺利生下来,肯定长的比我漂亮。
  
  每每谈及此事,母亲都是无限的伤感和自责。恨自己没有那个能力能将已怀胎8月的孩子生下来。在那个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年代,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全国各地都在上演着如此残忍、血腥的事。
  
  现在虽然国家发达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政策也开放二胎了,但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们,反而是不敢生了,你说这可笑不可笑?
  
  穷的时候拼命的想生,不穷的时候却不敢生。
  
  突然想起一句话: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你我不过是一粒尘埃而已。
  
  莫言《蛙》读后感5
  
  无意间收到公司团委赠送的《蛙》,心想,《蛙》有什么值得看的?我们农村青蛙多得是,可当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蛙》描述的是姑姑由一名助产士最后成为一名计划生育工作者,她专门与那些想超生的妇女们之间作斗争。结果使得她的侄媳王仁美和张拳的老婆家破人亡。最后,晚年的姑姑充满了不安与自责,每当夜晚,她听到蛙的叫声仿佛是成千上万个婴儿的哭啼声和控诉,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惭愧。
  
  这是部直面中国近几十年来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小说。说起计划生育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我们不得不感慨一下。
  
  读罢该书,犹如在中国人的心灵长廊进行了一番巡礼,禁不住重新探寻一下人类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旅程。正如书中所说,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许多伟大建筑,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
  
  莫言《蛙》读后感6
  
  两天时间,读完了莫言的作品《蛙》,读完之后,没有酣畅淋漓的畅快感。感觉缺了些什么,或者就是“没有感觉”。如果硬要说,就是力度不够,作者似乎是要尽量保持中立。理科男小说读的不多,只能与余华的《活着》进行比照。另外有关唐吉阿德的情节确实挺突兀的,与整体乡土气息不容。
  
  小说中对计划生育的批判是有的,但读后给人感觉该批判的也只是手段的恶劣,至于政策本身似乎还有认同之感,不得不佩服作者驾驭手法的高超。至于政策执行到现在,作品中有段话很有思考,“哎呦肖大叔,都什么时代了,您还提什么计划生育的事?他说,现在是“有钱的罚着生”——像“破烂王”老贺,老婆生了第四胎,罚款六十万,头天来了罚款单,第二天他就用蛇皮袋子背了六十万送到计生委去了。“没钱的偷着生”——人民公社时期,农民被牢牢地控制住,赶集都要请假,外出要开证明,现在,随你去天南海北,无人过问。你到外地去弹棉花,修雨伞,补破鞋,贩蔬菜,租间地下室,或者在大桥下搭个棚子,随便生,想生几个就生几个。“当官的让‘二奶’生”——这就不用解释了,只有那些既无钱又胆小的公职人员不敢生。”“照你的说法,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不是名存实亡了吗?”“没有啊,他说,政策存在啊,要不以什么做依据罚款呢?”。过往已成反思,将来如何继续,也许高物价也是一个因素,让你可以生但不敢生,生的起但养不起。
  
  姑姑这个角色,老年有些悲惨。但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也许是作恶多端、也许是过于懒惰,也许是其它的什么原因,这也是我每每快步走过乞讨者身边的自我安慰。
  

莫言《蛙》的读后感精选五篇


  
  莫言《蛙》读后感1
  
  说起来有点儿惭愧,今早读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书籍。就是这样一本不算厚的书本,却也整整看了2个星期有余。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所以,我也时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没有错,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掺杂其中。而可怜的“姑姑”,却显然是错生了一个时代,成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和家族利益冲突对立的代罪羊和牺牲品。没错,她的选择是“反政策”的,但谁又能说政策本身不是呢,谁又能说明知这个政策还怀着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莫言《蛙》读后感2
  
  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也一时洛阳纸贵,闲来无事抽空看了其代表作《蛙》,这部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小说是乡土中国六、七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为背景,并以作者姑姑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姑姑”这个山东高密地区妇产科医生传奇而复杂的一生,并通过“蝌蚪”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闪烁着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和敬畏。
  
  小说中的“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是因为抗日时期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日本驻军地,而后因男友叛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年轻时她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或者说是____却睁只眼闭只眼。文中可笑的是“姑姑”曾是高密东北乡的送子观音,但而后却成了当地计划生育政策的基层工作者,她又不得不在自己无奈的叹息声里中止一个个幼小生命的成长发育,被视为杀人的魔王,在那场与那些想超生的妇女们的艰苦卓绝的战斗与争夺中,结果造成她的侄媳王仁美、张拳的老婆死去,或许陈鼻老婆王胆的死与她没有根本关系,但是也与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小说是带有悲剧性的,其实她是珍视、敬畏生命的,对强制性人工流产的做法有意见却无能为力,内心遭受了痛苦的折磨和煎熬,而姑姑从本性上说是对生命充满了尊重和关爱。然而到了晚年的“姑姑”充满了不安与自责,天不怕地不怕的她却被蛙吓着。在她看来蛙声是那些被她堕掉的成千上万个婴儿的哭啼声和控诉,那些蛙是回来索命的,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惭愧与后悔,而自己也因为蛙与自己身份不符的捏泥艺人结婚,到最后有些精神疯癫,而小说最后那句台词“万心,你不得好死!”是对她生命意义的一种拷问和问责!
  
  小说中的另一主人公“蝌蚪”,为了个人的前途,最终决定把自己的妻子和差不多足月就要降生的孩子推上手术台,最终导致两人的死亡。而后来却因为姑姑的劝说娶了自己好友王肝苦苦追求的对象“小狮子”,完全没有自己的一点主见。名义上是为了照顾自己年幼的女儿,实则是满足自己的私欲,被小狮子“荡漾起伏”的胸给征服了,还说什么对王仁美有多爱,真的是多么的可笑。后来到了五十出头的时候又因为____更体现出其重男轻女的思想,尽管是小狮子背着他去弄的,可是到孩子出生后发现是个儿子后那个喜悦与前面的愤怒形成强烈的反差。其实小说中的那些超生的人都是想生个儿子来传宗接代,这折射出的是对那一代甚至是现在社会依然存在的重男轻女这一不良风气的一种唾弃和一种拷问!特别是对蝌蚪这一知识分子的不屑与讥讽嘲笑。
  
  小说中那些小人物特别是张拳老婆、陈眉,前者为了能逃脱姑姑的魔掌,跳入水中就是想生下肚里的孩子,忍受着痛苦盼望着孩子能早点生下来,然而却逃不过死亡的命运。而陈眉的出生就预示着她是一个悲剧人物,母亲日思夜想想替陈鼻生一个儿子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最后生下陈眉后便逝去。而她父亲沉痛在她母亲死去的悲痛中将其遗弃给姑姑抚养,即使以后被父亲接回去抚养后也逃不过父亲的痛骂与折磨,长大后与姐姐在工厂里打工却遭遇大火毁容并失去姐姐,最后沦落到为别人____的地步,这是多么地惨痛。其实小说中那些近似疯癫的人比如晚年的陈鼻、郝大手、秦河都是某种社会畸形的代表,他们用疯癫的方式来反映这个社会存在的某些阴暗,只能用这种无声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小说中出现的____现象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因为目前社会也的确存在这一现象,什么地下卵子市场等,这都说明那些陈旧的思想还没有剔除干净,这是一种畸形的变态心理的反应,作者呼吁的是一种平等和人性,以及唤醒我们对这一现象的思考。
  
  小说从始至终都一直贯彻的一条线就是对生命和人性的敬畏,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作者在自我剖析和反思中萌生了对生命的期待与虔敬,也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洗礼,折射着我们民族伟大生存斗争中历程的困难和考验,闪耀着母爱的伟大和对人性的思考!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琢磨的,也是我们需要的!
  
  莫言《蛙》读后感3
  
  莫言《蛙》是这个月读完的第一本书,因为我原本选的第一本书看了很多天也没看完,我顺便看莫言。
  
  但其实这本书也不好读,背景是中国近六十年的农村生育史,开篇就物资匮乏到啃煤的画面我着实无法想象。作者写得很生动,一个个人物都跃然纸上,合上书本,我都还记得,用了半辈子在追逐爱情的王肝,侏儒妹妹王胆,雷厉风行还有些胡搅蛮缠的王脚,令人暗淡垂泪的陈眉,是个冰清玉洁却被命运戏弄的女人……当然还有我们的主角,蝌蚪的姑姑。对党忠心耿耿又伤痕累累的姑姑,她的父亲是白求恩的学生,她从成为医生的那一刻就是自带光环。从打破老娘婆传统的年轻女孩,到接生了成千上万的孩子的送子娘娘,再到计划生育里手段雷霆的代表人物。村民们从敬爱到恨之入骨,也不过就一瞬间。他们打她骂她的时候从未记着家里孩子还是人家接生的呢。
  
  当时我就在想,人性是丑陋的吧。因为丑陋才会在一旦涉及自己的利益便变得忘恩负义,粗鄙不堪。这人性,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可消极终究不是我的风格啊,琢磨着反过来一看,嘿!因为人性是丑陋的,所以我们在遇到善良的时候,得觉得这是弥足珍贵的礼物,这是光,这是彩虹,这是难得可贵的东西。
  
  莫言《蛙》读后感4
  
  从去年知道莫言荣获诺贝尔奖之后,各种道听途说地介绍《蛙》怎么怎么写的好,没有读之前,设想过好多种关于它的版本,最后竟没有一种是与原著的情节相符的,想来挺可笑。那是在书店貌似还是紧俏货,第一次读还是手机上下载的,读起来真心不方便,直到网购得了一本,才真正开始认真的读。
  
  跟着莫言老师去的地方是与现在完全不同的一个世界,我能看到一群以身体器官命名的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啃着煤球,跟着“姑姑”走过她年轻时将职业视为生命的宗旨,又被称为“松子娘娘”的光辉岁月,又目睹了她为履行社会主义号召成为了一名为党和人民鞠躬尽瘁的妇产科医生,在她的一生中,迎接过新生命的诞生,也打击过新生命的到来,在她的灵魂里有罪恶,有鲜血,有感激她的人,也有憎恨她的人。她的一生,代表了一个年代的历史,因为她是社会主义的忠臣。
  
  读到王仁美的死,忍不住心酸流泪。她的`死无疑是一个不该发生的悲剧,那个政策高于一切的年代,若非书中所言,生活在我们这儿幸福年代的人,估计很难体会到,有时候甚至不理解当时的政策如此无情。可是尽管这样,如果没有当时那些政策实在不敢想象如今的中国又该是何种模样。
  
  读完这本书,心里划了一道口子,不明白当初人们的无知和愚昧,又悲伤着无辜人们的牺牲,心疼着“姑姑”不平凡的一生换来的仅是内心无尽的痛苦,这都是为了一个“忠”。如今,时代进步了,政策也改变了,愿人性在新环境中能得到新的熏陶和提升。
  
  莫言《蛙》读后感5
  
  《蛙》是一个底层计生干部的个人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我国农村计生工作史。这段历史中有荣辱,有辛酸,有执著,有无奈,有揭露,有褒贬,作家以敏锐的眼光,捕捉社会的风云变幻,娓娓道来,给人以振聋发聩般的心灵震撼。
  
  《蛙》除却情节的跌宕起伏,我还喜欢她的如下风姿:
  
  语言诙谐。莫言的作品语言是很有风格的,流畅诙谐而且夸张,让人忍俊不禁。比如写王小倜飞行技术的高超,王驾机一个俯冲到西瓜地,探身摘下一个西瓜,一拉杆,歼击机又呼啸着冲向云霄,呵呵,这是多么夸张诙谐的文字!可以和青莲居士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媲美了。
  
  节奏鲜明。小说从小伙伴们吃煤写起,如潺潺小溪,清新爽人,接下来的王小倜叛逃、波澜“小弦切切如私语”将读者引入故事中,王胆顺流逃跑河中分娩则是“大弦嘈嘈如急雨”的高潮,接下来美国爱婴医院的出现如河道陡然变宽,流水变缓,满眼的粼粼微波,如此“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给人以跌宕起伏的艺术享受。
  
  构思缜密。小说后半程写王肝和秦河、郝大手默契配合,泥塑娃娃、推销娃娃,王肝忽悠顾客时巧舌如簧就进入创作状态,那创作状态中的语言细腻而有哲理,缜密中充满神秘,让顾客心甘情愿地争先恐后地买泥娃娃。
  
  有人说《蛙》思想不够积极,是在揭计生工作的家丑,从政治的角度看确实有这个嫌疑。但是《蛙》是文学作品,是小说,是小说就要反映现实,超越现实。
  
本文标题: 蛙读后感最近在读一本(莫言《蛙》的读后感六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667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詹天佑读后感550字(《詹天佑》读后感)大圣闹天宫读后感(《西游记》大闹天宫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