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通论读后感几百字(学哲学后的感想500字论文)

发布时间: 2023-10-27 15:16:4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6

大众哲学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大众...

哲学通论读后感几百字(学哲学后的感想500字论文)

大众哲学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大众哲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大众哲学读后感1

  看了敬一丹的《那年那信》后购买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书中的内容正如作者所说有些陈旧,有些观点也是不完备的,也是有缺点的,但是我们读书要看主要思想,取其精华。记录几点主要观点,待未来消化吸收,因为读起来很费劲,这本书读了三天了。阳光明媚,一杯茶,一本书,生活如此美好。

  一、哲学思想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认识或根本看法,也就是世界观

  二、哲学是世界观,同时也是思想方法。研究哲学就是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思想方法。

  三、正确的哲学思想,是要能够正确的反映整个世界发展的总规律。

  四、各种人之所以有不同的世界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每个人的来时路不同)

  五、唯物论把主观精神放在第二位,认为人的心意如果违背物质规律,就没有丝毫作用。但是,并不是说人的心意的作用完全要被否认了。人的思想如果能够与事物的规律一致,如果能认识这规律,适当的利用这规律,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利用这些规律知识,去改变世界上的事物,就能创造许多新的事物—P70(和现在大家经常提到的风口是不是有些关联)

  六、凡事必须仔细调查,认真研究,才能认识事物规律,正确地解决问题(下一些苦功夫调查研究)

  七、反映论:这种反映,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认识事物的全部,每一次认识,都有一定的限制,都只能认识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个部分的面貌。这样一步步达到掌握全部的认识。(人的认识可能发生错误,避免错误,必须有正确的方法、观点和阶级立场)

  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由感觉器官所得到的认识。(经验主义)

  理性认识:了解、理解来认识。(教条主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密切的联系,不能分开,不能偏废。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立,不注意事物中间的联系,这种看法在哲学上叫做形而上学的方法。

  感性认识的积累,是理性认识的桥梁。不能说许多感性认识积累起来就成为理性认识,需要思考分析比较,找出规律(概括作用)

  在实际行动中,才能不断获得新的感性认识和正确的理性认识,哲学上叫做“实践”。(是不是目前所说的试错成本)

  九、真理随着客观事情的变化而不断的展开新的方面,要有所发展和补充的,所以它有相对性。我们不能一下子认识全部的绝对真理,而只能在认识的发展中一步步去接近。

  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不断的往复循环,我们的认识就不断地前进、发展,就愈更高度地接近绝对真理。

  十一、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的方法,就是和事物的发展规律一致的方法(如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会变化的,这是事物的规律,如果你用变动的方法、变动的眼光来看事物,就是合乎规律的,就会是正确的)P147

  十二、无风不起浪—凡事都不会是无缘无故发生的—事物互相依赖、互相制约、这种关系叫做有机的联系。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就要有不同的性质和规律,就有不同的意义。一切决定于条件、地点和时间。P158

  十三、事物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发生发展和没落的过程。—依靠向上生长的事物,而不要依靠腐朽没落的事物。就要根据向上生长的事物本身所包含的发展的可能因素来采取正确的行动办法以促进其发展(包含争取有利的客观条件和克服不利的客观条件)。有条件向上生长的事物,即使最初非常弱小,它的生长力量仍是无敌的。P168

  十四、质和量互相转变的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一切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

  十五、对立统一的规律—要求我们在研究事物时,要看到它的各个对立方面。即正面和反面、过去和将来、生长的方面和没落的方面。要研究矛盾和解决矛盾,必须注意什么是一定情形下的主要矛盾。

  十六、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否定之否定并不是原封原样恢复原来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走向更高阶的阶段。

  十七、现象和本质—事物的本质,常常不是直接就能认识到的。只从表面想象认识事物,就常常会受到迷惑(孙悟空七十二变)。

  十八、形式和内容—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容,也有一定的形式(狮子和蚂蚁)。认识事物,不可但从形式上着眼,而要从内容上着眼。因为形式往往会造成假象,模糊了内容。内容的优越地位或决定作用。内容所要求的形式,是依其本身发展情况及周围条件来决定的。

  十九、规律和因果—事物的发展都按照一定秩序,这叫做规律性或合法则性—内因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发生作用。事物发展最后的决定作用在内因。

  二十、偶然、必然与自由—认识必然,就不至于为偶然事件所迷惑。认识必然,就有了“自由”,就能够在行动上有自觉性,避免盲目乱撞。

  二十一、目的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生物构造的目的性,是生物进化规律的产物。人类有选择自己目的的能力,但是这种选择,仍有一定的规律和原因。人的目的能否实现,要看着目的是否合乎社会发展规律。一种可能性能否实现,决定于各种条件,而人的主观努力就是一个重要条件。

  坚持把本书看完了,本书的内容和形式对现在的人来说可能有些跟不上时代变化,里面的哲学思想可以参考学习。正如书中所说,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是思想精髓,后续有机会再深入学习吧

大众哲学读后感2

  以前的我总以为哲学是抽象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而研究哲学更是被我认为是戴着厚厚的眼镜的老学鸠才能做的事。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听老师说过“人生观”、“世界观”等一些哲学里的术语。可是当时我们就像听天书一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于什么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是无从知晓。到了中学我们正式开始触到政治课,然而,面对教材哪些专业而晦涩难懂得词语时,我感到的是无比的纠结和烦恼,一句话看上好多遍才能懂更是让我对哲学产生恐惧的心理,并由衷的抵触。

  前一段时间有人向我推荐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不得不承认,刚一听到要读有关哲学的书,那些痛苦而恐惧的学习哲学的经历顿时于脑海重现。可是看了《大众哲学》我才真正的了解到其实哲学并没有我们相像中的那么深奥,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正如这本书所说“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因为多数的哲学家都是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涂起来,以为哲学太艰深难解了,没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这种错误的观念,似不能不说是由过去谈哲学的人所造成的。” 他说哲学之所以显得高深,是因为哲学家们故意这样表现,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也许很多哲学家都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就故意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使一般人很难以理解,这样自然就会感觉哲学很深奥了。

  艾思奇作为一位革命战士,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中国现代史上、中国哲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上,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等方面,其历史地位,应该说已得到了公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艾思奇,他的历史地位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大众哲学》时期就已经奠定。以后的年代,作为战士与学者,艾思奇仍然在继续的奋斗中,这是历史,这一段历史已经写进了中国现代史和中国当代史中,也写进了现代和当代哲学史之中了。

  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最通俗的笔法,运用日常谈话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从一件件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语中引申出高深的哲学知识。这样,哲学的观点就更容易渗透人们的思想和心灵,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从而让人们真切的体会到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举个例子来说,作者在关于唯心主义的议论中,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由我心生”,竟然推导出:“父母也是我心生的,不存在的,我也是我心生的”,这就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这句话的错误和荒谬。可是按照以前教材对唯心主义的泛泛解释,我们对唯心主义其实并没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也就无法感受到它的错误所在。以前曾听说过唯心主义最终导向了宗教,可我却不以为然。然而,这个例子生动而形象,我顿时醒悟,原来,唯心真的可以引领人们走向宗教。

  那么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呢?在我看来,哲学不仅是为了看清世界,更是为了改变世界,在改变中更好的`看清世界,所以那种认为哲学已发展到极致的理念可以说是可笑而幼稚的,因为哲学和其他科学一样是发展的科学。可是中国有个可怕的倾向,就是把什么都形式化,如政治课。每个学生纯粹的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政治,其创新从何谈起?尤其是哲学。我从前非常讨厌政治课,因为教条式的背诵是我最讨厌的事,填鸭式是教学方式更是令我苦不堪言,可是后来在生活中我对哲学有了深深的体会,有了对哲学的思考,从而有了困惑,从而有了学习哲学的欲望。我始终认为学习就是学会思考,我希望中国多一些思考者,实干家,少一些形式主义者。

  这本书收到许多读者的好评,我认为其原因第一是紧扣民众最关心的现实政治问题来引发哲学思考。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最关心的政治问题是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问题。在谈到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时,艾思奇在谈了“悲观主义、宿命论、唯物主义、享乐主义”的世界观之后,进一步以抗战的“速胜论”、“亡国论”和“持久战”三种不同的“抗战观”来延伸分析“世界观”问题。这本书适应了当时革命的需要,即适应了青年们在外有强敌侵略、内有激烈斗争的条件下,迫切要求科学思想的指导的需要。而当时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担当起这一任务。第二是因为他所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是历史观的前提,世界观和历史观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前提,它把青年引向进步、引向革命是顺理成章的。第三是因为这本书的风格对广大青年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深入他们的心灵深处,并引导他们以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这又同艾思奇同志的为人治学十分相似。他坚持摆事实、讲道理的学风,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书中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和科学中的生动活泼的材料并加以深入浅出的分析论证,而不是板着面孔,专门从事抽象的思辨与演绎;语言和概念通俗易懂,而不是深奥晦涩。艾思奇用日常生活的事物来解释哲学原理,例如用“照相机”作比喻来说明“反映论”;用卓别林和希特勒的区别来解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原理”,很形象、很直观。

  读罢这本书之后我不仅对哲学是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有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深入的认识,这不仅能增强我个人的修养,提高我的逻辑性,思辨性,整体性,也坚定了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此书通俗易懂,每个高深的哲学知识都是从一件件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语中引申出来的,用人们熟知的中国历史事例来剖析哲学道理,但其又不失哲学的根本,启发群众自身的感悟来学习哲学。

哲学书籍读后感怎么写

写读后感的要诀
我们读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第四,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
从表现手法上看,读后感多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助抒情的方法.叙述是联系实际摆事实.议论是谈感想,讲道理.抒情是表达读后的激情.叙述的语言要概括简洁,议论要准确,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体,切忌空话、大话套话、口号.
从表现形式上看,也有两种:一种是联系实际说明道理的.这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具体生动的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一个道理的正确性,把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动活泼.另一种是从研究理论的角度出发,阐发意义.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阐明一个较难理解的思想观点,或估价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它的作用是从理论上帮助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这一种读后感的重点仍在“感”字上,但它的理论性较强,一定要注意关照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典型、中心明确突出等特点.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

  通过对马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理论,尤其是哲学部分,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哲学的书的 读后感 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篇一
  通过对马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理论,尤其是哲学部分,并且对其对事物本质的解释感到十分钦佩,闲暇之余,找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致看了一下,有一些较为浅显的感触。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懂得和更深一层的体会.其实如果我们每一个了解这些思想的人都能把这些哲学原理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并且用来解释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定义成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理论,我们将会从中受益很多,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发挥他自己应有的作用。

  首先,我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想。就拿我们人类自身来说,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进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 方法 死则是偶然的。 今天早晨起来发明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便能够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高低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 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天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古希腊人面对纷纷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 经验 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式论基本。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

  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本,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安排位置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安排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如何才有意义呀?(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基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然后,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 总结 国民群众的新鲜经验,汲取当代科学 文化 的最新成果,不断丰盛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保持,在保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国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国民和国民的利益就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国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

  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国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应当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实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包括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

  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责无旁贷.

  为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全面的发展自己.一旦选择,便风雨无阻风雨兼程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现代实践理论相结合,要认真学习的重要思想,把群众和单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团结和凝聚全体员工,引进人才和科学技巧,走科学办厂的道路.制定一系列可行的符合实际的具有人性化的科学的 规章制度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发展自己,让自己与时俱进.

  第二,要保持要认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走科学办厂的道路.

  第三,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第四,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有个健壮的体魄.因为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思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篇二
  以前的我总以为哲学是抽象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而研究哲学更是被我认为是戴着厚厚的眼镜的老学鸠才能做的事。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听老师说过“人生观”、“世界观”等一些哲学里的术语。可是当时我们就像听天书一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于什么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是无从知晓。到了中学我们正式开始触到政治课,然而,面对教材哪些专业而晦涩难懂得词语时,我感到的是无比的纠结和烦恼,一句话看上好多遍才能懂更是让我对哲学产生恐惧的心理,并由衷的抵触。

  前一段时间有人向我推荐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不得不承认,刚一听到要读有关哲学的书,那些痛苦而恐惧的学习哲学的经历顿时于脑海重现。可是看了《大众哲学》我才真正的了解到其实哲学并没有我们相像中的那么深奥,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正如这本书所说“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因为多数的哲学家都是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涂起来,以为哲学太艰深难解了,没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这种错误的观念,似不能不说是由过去谈哲学的人所造成的。” 他说哲学之所以显得高深,是因为哲学家们故意这样表现,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也许很多哲学家都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就故意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使一般人很难以理解,这样自然就会感觉哲学很深奥了。

  艾思奇作为一位革命战士,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中国现代史上、中国哲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上,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等方面,其历史地位,应该说巳得到了公认。尽管,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也有自身的弱点和不足,然而这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了他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也难以取代他的历史地位。 艾思奇并非没有弱点和不足,人无完人。然而,我们同样应当指出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艾思奇,他的历史地位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大众哲学》时期就已经奠定。以后的年代,作为战士与学者,艾思奇仍然在继续的奋斗中,这是历史,这一段历史已经写进了中国现代史和中国当代史中,也写进了现代和当代哲学史之中了。

  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最通俗的笔法,运用日常谈话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从一件件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语中引申出高深的哲学知识。这样,哲学的观点就更容易渗透人们的思想和心灵,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从而让人们真切的体会到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举个例子来说,作者在关于唯心主义的议论中,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由我心生”,竟然推导出:“父母也是我心生的,不存在的,我也是我心生的”,这就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这句话的错误和荒谬。可是按照以前教材对唯心主义的泛泛解释,我们对唯心主义其实并没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也就无法感受到它的错误所在。以前曾听说过唯心主义最终导向了宗教,可我却不以为然。然而,这个例子生动而形象,我顿时醒悟,原来,唯心真的可以引领人们走向宗教。

  那么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呢?在我看来,哲学不仅是为了看清世

  界,更是为了改变世界,在改变中更好的看清世界,所以那种认为哲学已发展到极致的理念可以说是可笑而幼稚的,因为哲学和其他科学一样是发展的科学。可是中国有个可怕的倾向,就是把什么都形式化,如政治课。每个学生纯粹的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政治,其创新从何谈起?尤其是哲学。我从前非常讨厌政治课,因为教条式的背诵是我最讨厌的事,填鸭式是教学方式更是令我苦不堪言,可是后来后来在生活中我对哲学有了深深的体会,有了对哲学的思考,从而有了困惑,从而有了学习哲学的欲望。我始终认为学习就是学会思考,我希望中国多一些思考者,实干家,少一些形式主义者。

  这本书收到许多读者的好评,我认为其原因第一是紧扣民众最关心的现实政治问题来引发哲学思考。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最关心的政治问题是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问题。在谈到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时,艾思奇在谈了“悲观主义、宿命论、唯物主义、享乐主义”的世界观之后,进一步以抗战的“速胜论”、“亡国论”和“持久战”三种不同的“抗战观”来延伸分析“世界观”问题。这本书适应了当时革命的需要,即适应了青年们在外有强敌侵略、内有激烈斗争的条件下,迫切要求科学思想的指导的需要。而当时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担当起这一任务。第二是因为他所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是历史观的前提,世界观和历史观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前提,它把青年引向进步、引向革命是顺理成章的。第三是因为这本书的风格对广大青年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深入他们的心灵深处,并引导他们以马克思主

  义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这又同艾思奇同志的为人治学十分相似。他坚持摆事实、讲道理的学风,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书中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和科学中的生动活泼的材料并加以深入浅出的分析论证,而不是板着面孔,专门从事抽象的思辨与演绎;语言和概念通俗易懂,而不是深奥晦涩。艾思奇用日常生活的事物来解释哲学原理,例如用“照相机”作比喻来说明“反映论”;

  读罢这本书之后我不仅对哲学是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有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深入的认识,这不仅能增强我个人的修养,提高我的逻辑性,思辨性,整体性,也坚定了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此书通俗易懂,每个高深的哲学知识都是从一件件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语中引申出来的,用人们熟知的中国历史事例来剖析哲学道理,但其又不失哲学的根本,启发群众自身的感悟来学习哲学。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篇三
  所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出自梁树发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市委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本家教材按照 教育 部2003年颁布的《全部过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力图在教材的内容、体例、形式和风格上做一些新的探索,以提高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以便学生全面而又有重点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该书第一章“哲学是现世的智慧,向读者介绍了什么是哲学以及怎么树立正确的哲学观。接着第二章向我们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三章向我们介绍了物质和意识。以及后面的一些章节都是告诉我们这么运用哲学的思想看待世界。

  该书所诉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正直的哲学是时代理论的精华。马克思认为任何正真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精神上所反映的时代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把握了哲学、现实、时代之间的关系。

  该书从三点阐明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首先,现实是哲学发展的肥沃土地。毋庸置疑哲学思想是一种高度抽象化和理论化的思维,具有思辨性特点;其次时代赋予哲学鲜明的特色。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最后,正直的哲学是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全部的哲学都依存于各自的时代。哲学是各种各样的,可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可以是时代精神的糟粕。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在于它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抓住了时代的主题,回答了时代迫切解决的问题。

  初读哲学,使我懂得更重要的求学求智之路在于实践。哲学是“思”,但不是脱离实际的“冥思”、“苦想”,脱离实际哲学之花都会凋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哲学实际上是一门最具有实践性的学科,进过哲学理性审视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正确掌握哲学观和哲学 思维方式 ,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观和知指导实践活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作用。使我们当代大学生不脱离实际,所学的东西都和社会接轨,这样才会学以致用!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实践性特征,他把时间的观点确立为自己的首要观点。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它的任务在与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根本性理解。就是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就没有它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开放性的本质和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一切本质和特征都是由其实践性决定的。(P29)

  实践性、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特征中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也是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学科。(P33)

  我们之所以倡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因就在于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真意义的“世界的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本的一点是它把自己的哲学基础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即把外部世界看做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又把它看作是与人的实践相关联的永恒发展的世界,这样就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认识的基础,即坚持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并且始终是与人们的实践相联系并包含人的发展于其中的客观历史过程。(P47)

  我觉得哲学本身的丰富和发展和他本身方法论作用的发挥,这两个方面不是隔绝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它不丰富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就失去了生机,就很难起指导作用;对它进行丰富发展,也绝不是排斥它的方法论的意义,也不是用具体的科学代替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随着科学前进,并指导科学前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实践,也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体系。作为当代大学生,有义务和责任建设好自己的国建,为了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事业奋斗,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学好这门理论。

  学习马克思不止是哲学家的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认识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使我们终生受益。素质是一个人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有关的概念,表明人的一种内在属性,决定人的能力及其发展程度。它包括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等。哲学修养也是人的一种素质,一种关于思想文化的素质,但它又高于一般思想文化并且对人的其他一切素质具有普遍影响的素质。而就哲学对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影响而言,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是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学好这门理论会对我们大有裨益的。

  第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从宽泛的意义上可以说人人

  都有世界观,即每一个人智力健全的人对于自己面对的客观世界都会形成一定看法。但是人们所具有的的世界观同人们对一定事物的认识一样,都有一个形成中的自觉与不自觉和性质上的正确与不正确的问题。缺少一定哲学修养的人,其世界观的形成不仅是不自觉、不系统的,而且也很难保证是正确的,就他们对世界认识的不自觉和朴素性来说,不能认为他们是具有严格意义的世界观的人。世界观问题的实质不在于人们对世界是否都有一定的看法,而在与有什么样的看法,在与是否具有和怎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第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生观是个人对于

  自己的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性的思考,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和回答的关于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人生观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承认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人活着不能没有自己的追求,但这不是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在于人们应该把什么确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第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价值观问题是一个

  重要的哲学问题。它涉及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核心是对人生和事物的评价。解决价值观的问题,本质上是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是我们如何通过价值观的确立和价值观的更新而与社会进步的放向保持一致的问题。

  第四,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我们能够学到正确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的意义是指导人

  们如何能够正确地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在这一完整的意义上,哲学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内容,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个概念、范畴和原理都具有根本方法的意义。而在直接的意义上,它是唯物辩证法。思维方法是一种普遍起作用的方法。由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支配下进行的,所以思维方法的意义就不仅限于思维活动本身,还在于受思想支配的人的一切行为及其后果。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意义,在于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学习,掌握一种正确的思维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多种方法。第一: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第二:学习中要开动脑筋,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第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在于理论联系实际。

  而且在大学里,通过阅读书籍和老师讲授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形式,但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不能拘泥于这种形式,要正确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仅靠在校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它是我们终生学习的事情;另一方面,在 社会实践 中学习是最主要的形式。

  同时,该书还是我了解到:学习辩证法,是为了运用辩证法,学以致用,更好的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式各样的矛盾。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辩证法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人们只有同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习辩证法自觉性和时效性,从而增强人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预见性,不断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辩证法教会我们看待事物要辩证统一的看,不能是一成不变的。

  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我们只有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认识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的真实面貌。为此,要防止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规律。矛盾规律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发展的根源是其各自内部矛盾的作用,事物的内部矛盾推动事物有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正确认识矛盾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所遇到的一些难题。人们不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吗,所以无论遇到何种的困难,我们都不应有所畏惧,努力去克服它,迈过那个坎,你就会发现虽好似山重水复疑无路,实则柳岸花明又一村啊。既然事物都是对立的,矛盾论也教会了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对手,其实正真的对手是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亦是自己最大的帮手,这之间就看自己怎么发挥利用身边的资源和优越条件了。因为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内部对立面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和互相连贯的性质。矛盾的双方依存是指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双方共处于一个系统中,互相依存并且互为对方依存的前提条件。例如,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高,无所谓低;没有左,无所谓右;没有美,无所为丑;没有生,无所谓死;等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是指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而不是向别的东西转换,所以我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要把每一次的困难都转化为一种机遇,这就是为什么尽力了实验失败次数最多的爱迪生能够发明电灯泡的原因。所以,失败并不可怕,可拍的是我们在困难面前俯首称臣。 我们应该事实求实的面对矛盾,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矛盾,而不应该回避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要通过对事物的矛盾认识和不断解决,推动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 该书谈到:认识事物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本质的理解。(P175)作者还探讨了认识系统中三个要素的结构及其功能,即:认识的主体和主体性原则、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和作用、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主体的认识活动中理性因素一般是占主体的因素,非理性因素作为理性因素的补充,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一般不起主导作用。

  认识是一个系统,也是一个过程。用列宁的话说,就是“从生动的直觉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的真理、认识客观事实的辩证途径”。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从感性直观上升到抽象的思维,达到了理性的认识,这是认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了感性认识,经过头脑的加工提高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被运用与实践,并得到实践的检验,就其具体对某一事物来说,认识过程算是完了。但是实际上任何事物并非这么简单。作者上面所描述的认识过程只是一种抽象的、理想化的状态。正如毛泽东所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总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结合起来,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下正确。如此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所以认识事物,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片面地凤毛菱角,或是断章取义,并且联系实践不断理论创新,这样才能更加地认识了解事物。

  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真的是收获颇多。我知道,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统一。学习哲学有助于我们对自身价值的提高与升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是要做到全面发展,肩负起祖国未来的希望这一历史使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明主的国家而奋斗。这,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看了“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的人还看了:

1. 著名哲学书籍读后感

2. 成功哲学书读后感

3. 哲学文章读后感

4. 古文哲学读后感

5. 十本励志书读后感 励志书籍的读后感

6. 冯友兰人生哲学读后感

7. 关于哲学的名著书籍推荐 哲学经典著作书籍

8. 读《哲学的慰藉》有感心得3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范文

  鲁迅先生曾说,“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读。”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哲学与人生》 读后感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哲学与人生》读后感范文

  读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此书特引人入胜。以往读哲学书籍,往往让人生厌,读了一点,常弃之不读了。而此书如一个巨大磁场,把我吸引了过去,爱不释手。我想应该是书的独特之处吧。它把传授哲学原则、哲学知识放在了一个次要的位置,它的首要目标是点燃读者对智慧的爱,引导读者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要问题。他精道的论述,平易的语言,仿佛让我看到了作者就是一个证人,证明哲学其实不是一个枯燥的东西,而是处处闪烁着智慧和思考的光芒。

  读了此书,我感觉人生离不开哲学。人类天性都渴望心灵的自由,能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越来越感受到做一个人的喜悦。爱智慧,爱哲学的思考,它由如人生的一盏明灯,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该往哪里走。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过一句 名言 :“没有经过 反思 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社会的浮躁,人们已经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了。芸芸众生在滚滚红尘中追名逐利,熙来攘往,就是没有时间停下来反思:“我这样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高官显贵,统统都成了行尸走肉。

  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并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其意义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第一回里在跛足道人唱完《好了歌》后,甑士隐随即和了一首,其最后两句是这样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都是为他人做嫁妆。”

  说的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生在滚滚红尘,也就是“他乡”中,“乱哄哄”地追名逐利、金钱美色,而竟忘了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因此,到头来,也只能是“为了他人做嫁衣裳。”既然红尘是“他乡”,那我们的“故乡”在哪里呢?也就是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到这个红尘的呢?“故乡”显然在红尘以外。我们从“故乡”来,借助于父母的结合,给我们肉体凡胎。我们就用这肉体凡胎,到世间来走一遭,来体验人生、体验爱情,也体验痛苦。体验完后,我们还是要回到liu某ue86我们的“故乡”。

  但有很多人在红尘的花花世界中经受不住种.种诱惑和考验,他们沉迷于各种各样的“名利场”、“官场”、“情场”或“赌场”,最后出卖了灵魂,迷失了自我,再也找不到回“故乡”的路,成了“回不去的人”。他们的灵魂也就是随着他们肉体客死在红尘这个“他乡”。

  读此书,让我突然明白:学习哲学,学会哲学的思考人生,可以让我们找到人生的“回乡“路。人生不正如求学,要努力修行,最后可以得到解脱。让我们摆脱身体的惰性和软弱,得到心灵的自由。

  篇二:《哲学与人生》读后感范文

  因为看一个人读此书,而知道此书;因为听到一个人说书好,而想拥有此书;因为特殊的机缘,而拥有此书。

  其实,这本书在我这已经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有三:一是买书不如借书,陆续看了很多别人的书,这种富有是自家书不能给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选择的书太多,挑来选去中,它总会成为舍去的;三是觉得深奥,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读,过早接触怕是打击了刚刚建立的读书信心。

  其实,这些也都是借口。对于哲学,我是颇有“慧根”的。在唐山师院两年的脱职进修中,“逻辑学”这门课程考试全年级只有两个满分,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成绩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吧,惹得苑老师亲自到班里来非要亲眼见一见如此通灵的学生哲学与人生读后感哲学与人生读后感。这足足让我美了一个学年。

  但是将哲学与人生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次。当决定捧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时,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决心。人到四十,真是该思考人生的时候了。

  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学与人生之旅。走进去,才发觉这是一片绿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心态的成熟,感觉这样的一本书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课。此时的我们,工作、生活都处于一个“瓶颈期”,不谈家庭,不论孩子,我们还有没有自己呢?……

  篇三:《哲学与人生》读后感范文

  鲁迅先生曾说,“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读。”然而现在人们读的书多是只够读一遍的书,书虽然多却很能挑出一两本有品味的,值得读两遍的书来,但《哲学与人生》却是例外。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 经验 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 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 教育 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 文化 。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其中充满了许多奥秘,而这些奥秘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正确呢?

  书中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也作为 文章 的结尾吧!“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篇四:《哲学与人生》读后感范文

  暑假拜读了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傅先生的讲义,被评为“最佳通识课程”,我读了以后觉得实至名归。书中从古至今,兼顾中西方的主要哲学家的主要观点,侧重于人生与文化,以哲学的思辨 方法 贯穿其间,引经据典,可读性很强,语言通俗。整日奔波于家庭、学校之间的我们,在假期里,借这本书静静地审视一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直以来,觉得人生就是一场现场直播,自己描绘的是自己的生活。殊不知,在不经意的生活中包含着如此多的哲学。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学哲学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傅佩荣先生认为幸福、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

  首先,现在就业压力很大,相对于那些奔波于求职而不得的人,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爱自己的人,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我内心感觉很幸福。

  工作能激发活力,养老院将老人分为两组,一组每人负责照顾一盆花,另一组的老人什么事都不做,纯粹是休息养老。在身体状况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组老人比第二组老人,平均多活两年。由此可知,有工作可以做,哪怕是照顾一盆花,也会激发更强的生命力,活得更久。这个调查研究结果,让我深深体味“工作”的重要。

  由此想到自己年迈的母亲,今年77岁,四年前,父亲因为身体多方面的疾病,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我很担心,年迈的母亲也会因为照顾父亲而病倒,但是,我发现,每次回家,母亲像以前一样,不断地告诉父亲家里的变化,给他一日三餐,体检显示:母亲的身体很健康。在父亲过完百日后,我把母亲接到了济南,我不忍心让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再为我做什么,我在心里说,让母亲好好休养。一日,小哥来电话称,小妹你的想法太奇怪了,千万别让母亲什么事都不做,母亲身体力行可以做的,都让母亲去做。如果她一旦发现自己什么也不能做,会加快母亲的衰老。果然,母亲第一次独自在院里遛弯回来,开不了门,站在门外怎么也打不开。虽然之前,我们已经演练过很多次,但还是过了很久才打开。母亲自言自语,说,哎,老了,连门也打不开。我听到了,母亲内心的失望。相对于父亲在世时,母亲在家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犹能自理。开学后,七点半,我和老公上班,孩子上学,家里几乎全天只有母亲一人,我得想办法让母亲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她有点成就感。我就让母亲负责照顾家里的小鱼和花花草草,每天给他们喂食和浇水,自己操作按摩垫,不几天,母亲欣喜地告诉我,小鱼长大了,因为坚持按摩,自己的身体很舒服,在花园里遛弯时,看到了藤上挂着几个南瓜,哪里的石榴长得很好……

  我想,母亲在这几年里,保持很好的食欲,身体依然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个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辈子的人需要自己,不管年轻时有多少次争吵,现在,他需要自己,这是支撑母亲的强大支柱。

  篇五:《哲学与人生》读后感范文

  本学期的毛概课,孙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建议阅读的书目。原本对这些书籍并不感冒,而且也有不少已经度过的书目,完成作业并不是难事。但是作业并不是全部,一方面我想了解一下哲学,另一方面想通过阅读书籍引发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就像我推崇的“大学就是要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的时期”。其实,本身对于这本书并没有太大的期望,毕竟提起哲学,大家的反应总是很木讷。但是当我深入阅读时发现,作为哲学通识读物,这本书的内容还是相当不错的,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引起了我无尽的思考与遐想。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就会带着一个这样的疑问: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有什么含义?可以说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解答的问题,我们只能向“真理”无限靠近。自从新文明诞生,无数的思想家都在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看来,思考哲学,不妨从人类文明开始。人类比起动物,最有控制力的一点就是人类有着发达的大脑,可以对世界进行自我思考。古代的人们会思考自己的起源,《圣经》就是代表作之一;当今的人们会思考如何改造世界,会思考宇宙的起源,然后进行不断地探索,也就有了现在各个“谜题”的学派。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一个共同点,用一个词概括的话,我们可以称之为“思考”。或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是我们当今称之为哲学的事物,但从古到今,人们的不断思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傅教授看来,哲学常讨论最根本的问题,虽然诸如“: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人是否有罪。”这些问题看来没有定论,但不能因为没有定论就不思考,就被忽略,因为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我们的“人生应该如何”的问题就无法说得清,而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则哪怕是有再好的享受也会觉得无聊。

  傅教授对于哲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当他描述哲学时,我们可以看出:人生的意义正是在于不断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也就是说,人生这场“旅行”的过程无异于询问的过程。哲学发展的过程也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印证价值的过程。只有不断去思考,不断去体会人生的哲学,才会让人生更有意义,更为明确,让生活更有色彩,更有价值。

  人生是很精彩的,现在的自我思考,合理的推理,对人生的猜想,跟别人的交流和将对未来的创造等,可以用一句话归结:人生是快乐的。当我第一次步入大学校园,对未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但是当我真正去追求理想中的快乐时,却遇到了很多的烦恼。这也让我真正意识到,当一个人刻意地追求快乐时,他永远都得不到真正地快乐的。道理很简单,追求是因为缺乏,说明我们缺乏快乐。就好像彩虹一般,如果你刻意在寻找彩虹,我相信你很难找到;但是也许在某个时候你不经意的一次回头,就可以看到最绚丽的画面。这都不是我们能够强求的。因此,我们的快乐是由内而发的,不要刻意追求人生中所谓的幸福,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本文标题: 哲学通论读后感几百字(学哲学后的感想500字论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041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杯水车薪读后感作文200字(杯水车薪给予人的启发)春雨暮色读后感600字(春色暮雨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