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闲暇时写的一些诗,和现在在知乎上写的一些诗,不知道自己水平如何,特来请教。( )

发布时间: 2023-08-28 14:00:5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103

两小儿辩日是谁写的《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列御寇)写的。全文如下: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

之前闲暇时写的一些诗,和现在在知乎上写的一些诗,不知道自己水平如何,特来请教。( )

两小儿辩日是谁写的

《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列御寇)写的。

全文如下: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全文的翻译:

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 的看着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全文赏析:

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这则小故事用对话贯串始终。全文以孔子的见不能决为贯串线索,颇有条理地叙述了两小儿辩日的过程。

先写两个小孩分别就太阳距离人的远近鲜明地提出看法,引人思考。

接着又分别摆出根据。两人互不相让,都使用反问句式,扣住了题目中的“辩”字,增强了论辩性。

两小儿在对话中都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并用比较的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第一个小孩用面积大小相比,带有直观性,似乎是有理的。第二个小孩比较了人对太阳在不同时间冷和热的感受,似乎也是有理的。可见他们勤于思考,富有想象力;从他们针锋相对的论辩中还能体味出对话者的虎虎生气和音容笑貌。但他们的认识毕竟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只能各执已见而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

最后两小节写两小儿讥笑在他们争论面前“不能决”的孔子。

从故事本身看,两小儿敢于探讨艰深问题,不管多么幼稚和肤浅,却反映了古人渴望认识自然现象的强烈愿望,这种探求精神是值得赞许的。孔子作为大学问家,也不能通晓各科知识,而况当时人类认识自然现象的水平还很低。孔子“不能决”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态度是对的,不该受到讥讽。

1. 两小儿辩日续写,要文言文的

两个小孩见孔子无法判断它们的对错,于是就嘲笑他,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孔子听了孩子的话,虽然觉得十分惭愧,但是仍然十分坦然地对两个小孩说:“知之微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虽然饱读诗书,也被人们称之为圣人,但我也有不知道的时候。对于你们的问题,我现在甘愿低头,但是我不会把这事当作一场流星,看完了就忘了,我会继续去探究,找出答案来。当我寻找出这个问题的真理是,我一定会回来将正确答案告诉你们的。”孔子说完,看看头上的太阳,又看看自己的影子,想了想,就走了。

两个小孩看着孔子,嘻嘻哈哈地笑着走了。

孔子一边想着那问题,一边慢悠悠的走着,不知不觉就来到一片空地里。这时正处于正午,太阳 *** 辣地当头照。孔子这是看看地下的影子,又短又小。再看看头顶上的太阳,想小盘一样大小,可见是离人类十分远,但是却像火一般的热。这到底是为什么?

为了方便观察,孔子在这块空地附近的一户人家借宿了几天。他每天早晨和正午都到那块空地里观察影子和太阳。而且每次观察他都做一些简单的纪录,然后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脑子里还在想了许多假设。有时他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在那空地一呆就是半天。

经过了十来天的观察,反复的思考和修改结果,孔子将他认为的一个最准确的假设作为他的观察结果和两个小孩那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孔子得出的结论就是:在清晨时,太阳的确是离我们远一些。就像一支箭,当它从一个人的侧身射去,箭是从人的身体擦肩而过,对人的伤害是极之渺小,甚至是没有。但是,如果箭是从人的头顶上方射去,那么对人的伤害是极之大的。如果我们把太阳照射的光假设为一支支的箭,那么可以得出:当日出时,太阳因为不是在我们的正上方,散发出的热,只等像是两只手放在蜡烛的两旁,只能感受到暖和,而很少会被烫到。这是的影子也是很长的。而日中,太阳直射我们的头顶,就像是把手放在蜡烛火苗的上方,不但感觉到很热,而且很容易会被烫到。影子也会随之而变短。

孔子为了能让两小儿能有一个较准确的答案,他还将他总结出的观点告诉他的学生,同行,希望能得出一些什么新结论,使答案能更完美。

为了这个关于太阳的答案,孔子为此用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

一个月前的今天,孔子曾为这个问题而苦恼,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一个月后的今天,孔子满怀一种自信,再次来到“两小而辩日”的地方,来解答孩子的问题。但是,当他在见到这两个孩子时,他们已经开始读书,学习道家思想了。孔子上前去告诉、皆是一个月前他们那个问题的答案是,两个小孩根本不相信了。因为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是对立的。

孔子这时叹息说:“真理怎么会有份界限的呢?只要是一个真理,无论是在什么门牌和思想中,它都是一个真理,是谁也隐藏不了的!你也不得不相信!这也是一个读书人应该知道的事。

2. 两小儿辩日的续写

孔子笑曰:“二人皆错也!”

两小孩问:“为啥呢!”

孔子曰:“你俩都是根据不同感觉来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

孔子接着说:“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来看太阳,就显得太阳大。中午云气消散,就显得太阳小,其实太阳的大小并没有变。还有太阳高度不同,大气折射率不同,早上太阳高度角低,折射率大,所以太阳看起来大。”

“中午时较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较早晨时热。”

听了孔子的话,两小孩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3.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14)为汝(15)多知乎?”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两小儿辩日》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4.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

《两小儿辩日》的文言文及翻译如下: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扩展资料

《两小儿辩日》的艺术特色在于:

1、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2、两个小孩为什么观点不同,那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形状的大小;另一个从触觉出发,写出了太阳在中午时的灼热。

3、两小儿敢于探讨艰深问题,不管多么幼稚和肤浅,却反映了古人渴望认识自然现象的强烈愿望和求知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小儿辩日

5.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

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6. 文言文 两小儿辩日

5.两小儿辩日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但是到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车篷般大,到了正午看起来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7.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

两小儿辩日(1)

孔子东游(2),见(3)两小儿辩斗(4),问其(5)故(6)。

一儿曰:“我以(7)日始(8)出时去(9)人近,而日中(10)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11)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12),及(13)日中则(14)如盘盂(15),此不为(16)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7),及其日中如探汤(18),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9)也。

两小儿笑(20)曰:“孰为汝多知乎?(21)”[2-3]

2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1)选自《列子·汤问》。原文共十三章,这是第七章。《列子》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列御寇编写。

(2)东游:到东方游学。

(3)见:看见。

(4)辩斗:辩论,争论。

(5)其:代词,两小儿。

(6)故:缘故,原因。

(7)以:以为,认为。

(8)始:刚刚,才。

(9)去:距离。

(10)日中:正午。

(11)初:刚刚。

(12)盖:车篷,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13)及:到,至。

(14)则:就。

(15)盘盂(yú):古代盛放食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盂:一种装酒的敞口器具。

(16)为:是。

(17)沧沧凉凉:清凉,略带寒意。沧沧:寒冷的意思。

(18)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汤,热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

(19)决:裁决,判断。

(20)笑:嘲笑,讥讽。

(21)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谁说你知识渊博呢?孰,谁。为,通“谓”,说,认为。汝,你。知,通 “智”,智慧。[2] [4] [3]

(22)问:询问。

白话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遇见两个小孩争辩,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则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子说:“太阳刚升起像一个车盖,到正午就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

小近大吗?”

另一个小孩子说:“太阳刚升起清清凉凉,到中午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吗?”

孔子不能判定(是否)。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2]

古诗的种类

古诗的种类

诗歌内容分类: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

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

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战争诗要么表现保家卫国的豪情,要么表现舍身杀敌的壮烈,要么表现战士凯旋的豪迈,要么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边塞诗则为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按内容:
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悼亡诗、行旅诗、闺怨诗、战争诗、抒情诗、叙事诗
按形式:
古诗分类 古体诗 乐府 律诗 绝句
古诗分类-古体诗-乐府-律诗-绝句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
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魏晋和唐 代以及其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例如《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乐府诗。乐府产生于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于盛唐。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
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古诗的种类作品

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字谜和谐音古诗的种类

谐音古诗:
_____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情)无题 李商隐
_____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思)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_____ 杨柳枝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烛-嘱,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_____ 西洲曲 南朝乐府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_____ (莲—怜)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_____ (莲—怜)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_____ 子夜四时歌.秋歌 南朝乐府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梧—吾,解—结)

古诗词的种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新诗的种类?

根据新诗的格律便可得出新诗的分类。其标准如下:
一,全诗分为几节;
二,每节分为几行;
三,每行分为几拍;
四,每拍的句式如何;
五,每个句式的字式如何;
六,是否押韵及韵式如何;
七,平仄有否规定;
八,是否对称或对仗;
九,是否反复;
十,其它特殊规定。(如词有词牌)
二叠体如闻一多的《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著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
*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全诗的上下两节,每行字数上看似整齐,内部的节奏实则有些紊乱。第一节第三、四行为二拍长长式,第二节第三、四行为三拍短长短式,其间拍数不能对应。第二节第一、二行若按自然的停顿划分节拍应为“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与形式化的音乐的节拍不能很好的统一起来。因而,这首诗只能称为二叠拗体诗。
每节的最后三行为反复行:“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三叠体如鄙人的拙作《诗人的秋夜》:
不见那凄清的明月,
挂在梧桐枝杪?
深蓝色的夜幕,
仿佛更觉杳渺。
*
*
不闻那飘零的落叶,
唱着神秘哀歌?
古铜色的疏枝,
仿佛更显空落。
*
*
不觉那诗人的秋夜,
幻作明眸瘦影。
暗褐色的深潭,
仿佛更感幽静。
全诗不但每行的拍数、句式相对应,字式也相同,是典型的三叠正体诗。但每节第三行的节拍与自然的停顿相悖,是一弊病。
诗中没有反复的诗行,只有反复的字词,如“不”、“色”、“仿佛”、“更”。此外,还运用了诗节间的对称,即每行的句式与字式均相对应。
四叠体如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他
*
*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他
*
*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他
*
*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他
全诗节与节之间每行的拍数相同,但句式却有不对应处,如第三节第一、二行为长短式,与其它三节第一、二行的短长式相悖,又如每节第三行既有短长短式,又有短短短式,故而为四叠拗体诗。
每节的最后一行为反复行。
五叠诗如朱湘的《采莲曲》:
小船啊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妖娆。
日落,
微波,
金线闪动过小河,
左行,
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
*
*
菡萏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伴,
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
采莲,
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
拍轻,
浆声应答著歌声。
*
*
藕心呀丝长,
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
丝多呀蛹在中央?
溪头,
采藕,
女郎要采又犹疑。
波沉,
波生,
波上抑扬著歌声。
*
*
莲蓬呀子多,
两岸呀柳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
采莲,
耳鬓边晕著微红。
风定,
风生,
风里荡漾著歌声。
*
*
升了呀月钩,
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
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
衣香,
消融入一片苍茫;
时静,
时闻,
虚空里嫋著歌音。
全诗节与节之间每行的拍数相对应,句式略有不对应处,如每节第七行既有长短式,又有短长式,因而为五叠拗体诗。
“呀”、“著歌声(歌音)”为反复的字词。

谁知道诗的种类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咏物诗、思乡诗
山水田园诗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边 塞 诗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送 别 诗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记忆体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咏 物 诗
咏 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思 乡 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古诗填空:唯有()增国寿(填花的种类)

你打错字了吧
应该是 唯有牡丹真国色

现代诗的种类胡什么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 *** 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
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 *** ,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小学的古诗种类

1.忧国伤时
2.年华易逝,壮志难酬
3.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4.怀念朋友
5.歌颂美好爱情
6.闺中思念
7.孤独凄苦
8.指斥负心人背离爱情
9.仕途失意
10.时光,青春易逝的伤感
11.告慰平生的喜悦
忧国伤时:由可分为以下几种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
2.反映离乱的痛苦: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担忧: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登楼》)
年华易逝,壮志难酬: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环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屈原《涉江》、《诗经·黍离》
怀念朋友:我觉得这一类不如改成“思亲怀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春日怀李白》等
歌颂美好爱情: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闺中思念:这个多得很,基本上是诗人都写过……如王昌龄《闺怨》、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等等。
孤独凄苦:很多诗都表现了孤独凄苦啊,比如像上一类的闺中怀人的一般都是这种情怀,所以分为一类不是很恰当哦。如果是真的要举例的话,我觉得应该首推老杜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尽了孤独寥远之感。七律压卷之作当之无愧。
指斥负心人背离爱情(这个跟闺怨诗又有很多重复哦):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诗经·氓》
仕途失意:连王维这种出了名的好运气都有过这种经历,更别说其他人了……白居易《琵琶行》、屈原《离骚》
时光,青春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必须辨别不同题材的诗词,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的判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题材的诗: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2004年浙江卷《菩萨蛮 李白》亦属于这一类。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等等。2004年春季高考北京卷陆龟蒙的《新沙》就属于这一类。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等。此外,有些诗本身不是哲理诗,只是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这类诗不归入哲理诗范畴。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络,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2001年全国卷中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属于这类诗。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其内容描写离不开山水,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行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只作记行诗,不可视作山水诗。2002年全国卷中的《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属于这类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2004年江苏卷《征人怨 柳中庸》亦属于这一类。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 *** 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事不议论,让读者自己思考。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1996年全国卷《咏史》(元朝阿鲁威的散曲)亦属这一类。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这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 *** 怀抱负的诗作。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1996年全国卷
11、山水诗,又称山水田园诗,这类诗以自然风光为题材,通过描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等自然景物来寄寓情感,常用寓情于景,借景写情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在古诗词中最常见,是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如:2003年全国卷中的王维的《过香积寺》,1999年杜甫的《漫成一首》,1998年的两首:刘禹锡《望洞庭》,雍陶《题君山》,2003年北京卷中赵嘏的《江楼旧感》等。
古诗分类 古体诗 乐府 律诗 绝句
古诗分类-古体诗-乐府-律诗-绝句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
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魏晋和唐 代以及其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例如《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乐府诗。乐府产生于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于盛唐。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
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
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得住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常用于形容什么?

“山 重 水 复 疑 无 路,柳 暗 花 明 又 一 村”这两句诗常用于形容什么?——答: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游 山 西 村》是 南 宋 著 名 诗 人 陆 游 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作者少有的基调比较明快的佳作之一。 

该 诗 写 于 1167 年(南 宋 孝 宗 乾 道 三 年),在此之前,陆 游 曾 任 隆 兴 府 通 判,因为极力赞助 张 浚 北 伐,被 投 降 派 劾 以“交 结 台 谏,鼓 唱 是 非,力 说 张 浚 用 兵”的 罪 名,罢 归 故 里。诗人 心中 当然 愤 愤 不 平。对照 诈 伪 的 官 场,于 家乡 纯 朴 的生活自然会 产生 无限 的 欣 慰 之情。

【作 品 原 文】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⑴,丰年留客足鸡豚⑵。

山重水复疑无路⑶,柳暗花明又一村⑷。

箫鼓追随春社近⑸,衣冠简朴古风存⑹。

从今若许闲乘月⑺,拄杖无时夜叩门⑻。

【词 语 注 释】

⑴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⑵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⑶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⑷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⑸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⑹古风:有古人之风度也。《唐书·王仲舒传》:“穆宗常言仲舒之文有古风。”杜甫《吾宗》诗:“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⑺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⑻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白 话 译 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创 作 背 景】

此诗作于 宋 孝 宗 乾 道 三年(1167)初 春,当时 陆 游 正 罢 官 闲 居 在 家。在此之前,陆 游 曾 任 隆 兴 府(今 江 西 南 昌 市)通 判,因在 隆 兴 二 年(1164)积 极 支 持 抗 金 将 帅 张 浚 北 伐,符 离 战 败 后,遭 到 朝 廷 中 主 和 投 降 派 的 排 挤 打 击,以“交 结 台 谏,鼓 唱 是 非,力 说 张 浚 用 兵”的 罪 名,从 隆 兴 府 通 判 任 上 罢 官 归 里。陆 游 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 爱 国 情 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 诗 即 在 故乡 山 阴(今 浙 江 绍 兴 市)所作。

【赏 析】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是陆游的名篇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原副编审邓韶玉对此诗作如下赏析: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节 日 来 源 与《周 礼》。苏 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可见到 宋 代 还很盛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现在常用于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本意是山重峦叠嶂,水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现在常用来形容遇到了困难,突然眼前一亮,想到了解决问题或困难的方法,喜出望外。

原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注释

⑴腊酒:腊月所酿造之酒。

⑵足:足够,丰盛。豚(tún):小猪。此处代指猪肉。

⑶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⑷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⑸春社:古代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拜祭社神,祈求丰收。

⑹古风存: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古风,古人之风度。

⑺若:如果。许:容许。闲乘月:趁月明之时出外闲游。

⑻无时:不定时,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乾道二年(1166),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归故里山阴(今浙江绍兴)。

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所作。

主题: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的田园古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历代评论: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卷四十二:“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 

钱锺书《宋诗选注》:“陆游这一联(指颔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宋代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夔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为四川宣抚使王炎干办公事,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居山阴。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诗存九千多首。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是常用于形容天无绝人之路,没有越不去的困难,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

1、原句出自宋·陆游《游山西村》。

2、原文:

《游山西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俭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译文:

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春社祭祀的日子近了,村里吹箫打鼓的热闹起来了,农家人布衣毡帽,淳厚的古风犹存,好一派清新古朴的乡村风貌!

从今后,若是您(农家)同意我随时来拜访,闲来时我将会拄着拐杖,踏着月色,前来叩门。

4、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5、原文赏析:

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重:重叠。这里指山一层层,水一道道,好像没有了去路,可是转过去又是一个绿柳成荫、山花烂漫的村庄。形容绝处逢生,情况有了转机。也用来形容风景和文艺作品等起伏变化,引人入胜。

关于道家诗句

1.关于道家的诗句

挂金索 马钰

四更里,无事好把真经看。

句句幽玄,说道教修炼。

不用水火,不用柴和炭。

炼就灵丹,万两金不换。

满庭芳 无名氏

道教初兴,释门微显,一兴一废如然。达磨阐教,东土至西天。都是后学晚辈,贪酒色、损坏真源。争财气,不依教法,也望到西天。三千年一遇全真,大教甲子天年。丘公阐教,万朵金莲。上界群仙。在世诸魔,难道化才贤。君知否,今番不遇,更待万余年。

寄嵩阳道人 曹邺

三山浮海倚蓬瀛,路入真元险尽平。

华表千年孤鹤语,人间一梦晚蝉鸣。

将龙逐虎神初王,积火焚心气渐清。

见说嵩阳有仙客,欲持金简问长生。

赠道师 曹邺

举世皆问人,唯师独求己。

一马无四蹄,顷刻行千里。

应笑北原上,丘坟乱如蚁。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2.求几首道教诗

《落花》

——邱处机

昨日花开满树红,今朝花落万枝空。滋荣实藉三春秀,变化虚随一夜风。

物外光阴元自得,人间生灭有谁穷。百年大小荣枯事,过眼浑如一梦中。

《鹤》

——邱处机

一种灵禽体性高,丹砂为顶雪为毛。冥冥巨海游三岛,矫矫长风唳九皋。

洒落精神超俗物,飞腾志气接仙曹。搏风整羽云霄上,万里峥嵘自不劳。

《极论》

——邵雍

下有黄泉下有天,人人许往百来年。还知虚过死万遍,都似不曾生一般。

要识明珠须巨海,如求良玉必名山。先能了尽世间事,然后方言出世间。

《心安吟》

——邵雍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

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

为何古人自爱写道教的诗?

因为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所以古人自爱写道教的诗。

3.道家名言名句都有那些啊

1)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5)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第二十五章

7)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列子·说符》

8)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9)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10)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淮南子·说林》

11)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淮南子·泰族》

12)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

13)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 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亢仓子》庚桑子

1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七十七章

15)多言多败,多事多害。——《训蒙增广》

16)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列子·说符》

17)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管子·白心》

18)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4.求道教 名言名句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欲)异于人,而贵食母。 道德经。

5.推荐几首关于道教的诗

1、《水龙吟·道家弱水蓬莱》

作者:[宋] 程珌

道家弱水蓬莱,鲸波万里谁知得。

人间自有,南昌居士,仙风道骨。

诗似白星,貌如聃老,风尘挺出。

向谪仙家里,滕王阁畔,飘玉佩、下丹阙。

黄发四朝元老,又谁知、重生绿发。

手提一笔,活人多少,三千功积。

已冠文昌,人人瞻望,玉枢躔逼。对新凉、酒颊微红,宛是一星南极。

2、《道家四首奉敕撰》

作者:[唐] 张说

金坛启曙闱,真气肃微微。落月衔仙窦,初霞拂羽衣。

香随龙节下,云逐凤箫飞。暂住蓬莱戏,千年始一归。

窈窕流精观,深沉紫翠庭。金奁调上药,宝案读仙经。

作赋看神雨,乘槎辨客星。只应谢人俗,轻举托云輧。

金炉承道诀,玉牒启玄机。云逐笙歌度,星流宫殿飞。

乘风嬉浩荡,窥月弄光辉。唯有三山鹤,应同千载归。

道记开中箓,真官表上清。焚香三鸟至,炼药九仙成。

天上灵书下,空中妙伎迎。迎来出烟雾,渺渺戏蓬瀛。

3、《龚立道家藏虢月石屏》

作者:[宋] 敖陶孙

桑田鉴一夺,周官寒如灰。赐珏先沦奔,乃自垂棘胎。

劫火到咸阳,六国无珍材。空馀虢山在,蚌水相萦回。

古潭月荒凉,孤光翳复开。六丁所邀留,珪魄幻紫瑰。

必藏三千年,掘狱无张雷。君先世闽南,家枕凤咮堆。

夜光有感触,渠伊人剸裁。向来匪石心,不转误国魁,

皦发照万世,是君以闻来。远孙极风流,乞语谫馀哀。

摩挲紫云姿,百感集我怀。石汝亦不遇,无两欧苏梅。

4、《曾钦道家山图》

作者:[宋] 王之道

永叔爱清颍,明仲乐阳羡。投老获所归,为计亦良便。

何如强健时,从官山水县。升虚得吉卜,怳若地祗荐。

曾侯卿相种,才业固邦彦。而况盛德后,世祀乃天眷。

式古吾畏友,被命按邮传。来归自濠梁,访我出诗卷。

为言有华宗,畴昔无半百。相逢遂相喜,笑语至舞抃。

其家负家山,山水家可恋。松篁递森列,冈恋互萦转。

台池及花草,高下焖明绚。粲然图一幅,规抚坐中见。

予尝赋此诗,好事敢独擅。纵横一千字,把玩不知倦。

桐庐在何许,东望眼欲眩。子陵亦往矣,钓漱清练练。

家山亘今昔,昔隐今始现。彼美曾侯贤,何当睹岩电。

5、《宋次道家摘宝相花归清平里》

作者:[宋] 梅尧臣

往岁见此花开迟,手撷群芳因醉嗅。

今来须约烂熳看,及过风雨又已后。

主人为我特殷勤,架底深深掇孤秀。

密枝阴蔓不争开,薄红细叶尖相斗。

先时已落已扫除,最晚堪怜子所厚。

呼童归遗不可缓,金盘付与急奔骤。

暮还已见映雪髻,初拈尚觉香在袖。

官桥夜市正沽酒,沽酒共赏莫待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家四首奉敕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龚立道家藏虢月石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钦道家山图

6.关于道家的句子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参差不齐,乃是世界幸福之本源||《诗云/李白》

如果让无限只的猴子在无限多台打字机上随机打字,并持续无限久的时间,那么在某个时候,它们必然会打出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 ---猴子理论

按照写作的猴子理论及计算机的发展速度,理论上,技术可以制造(非创作)出人类从过去到未来所有可能出现的伟大作品。
只要有足够的空间存储。
但需要计算机识别出什么样的作品叫“伟大”。

这就是刘慈欣短篇小说《星云》/《李白》的基本设定。作为一篇2003年的作品,不得不说,大刘的脑洞很大,也有足够的前瞻性。

阿尔法狗已经碾压围棋界,人工智能是否可以攻陷文坛?

作为一个电气工程师/作者双重身份的科幻作家,作者虽然在十几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却并没有直接抛出观点。相反,他用自己最擅长的科幻小说,凭空构造和演绎,用文字为读者构建了一个迷宫,并上升到了“思考技术和艺术关系探讨”的高度。让读者自己去感受。


小说的人物关系非常简单。一共三个人物。

伊依:被征服的地球人。高级文明眼中的“虫子”、“低级生物”----就像我们看一只跳蚤。
(这个名字的设定非常“中国作家”,会让人想起商朝的那位伊尹。作为中国有文字历史的起点,其中的象征意味不言而喻。)

大牙: 吞食星球生物,一只恐龙。高级文明眼中的野蛮人(但算是人),吃人类“虫子”。

神:顾名思义很吊。高级文明的代表,技术达人。

小说的开头噱头十足:神(化身为李白)、大牙和伊依乘着一条船漂浮在大西洋上,他们要进行一次“吟诗航行”,目的地是南极。

此时的地球经过 神 的二次创建,已经空心化,像个气球。无论是大西洋和南极,都属于气球的内表面,人也生活在地壳的内表面。如果他们几天后能顺利到达南极,他们将会钻出地壳,在南极看诗云。

科幻+唐诗,故事就在这种怪异的对比中开始了。


故事的背景是:作为技术高度发达的神族,已经进化到了十维空间。其中有一位大神,是一位收藏家,喜欢收集星际文明的一切有趣的东西。

某一瞬间,大神莅临太阳系。吞食星球上的大牙作为使者,去向神献礼,礼物是地球人伊依。

作为被征服星球的居民,地球人作为“虫子”被饲养为食物。伊依是奴隶中的头头、虫子中的老师,负责对虫子们进行一些文化教育,从而改善虫子的肉质。----就像我们去餐馆吃饭:“来一只山上散养的土鸡呗?”

作为一个诗人,伊依有一种自视清高、目空一切的做派;作为被饲养的虫子,这让饲养员觉得:这人很有趣。
于是他像一只白梅花鹿一样被选中,作瑞兽进贡。

征服者吞食星球已经进化到了四维,但在神的眼中还是一群正宗的野蛮人。

所以:
神对地球文明很鄙视,对这种肮脏的虫子很不悦。原话是:
“脏死了,快扔了。”

就在诗人即将被扔进焚化炉灰飞烟灭的时候,他身上飘出的几张白色纸片救了他。

神觉得,纸片上那些方形符号组成的矩阵很有趣。方形符号矩阵是:

作为太阳系的兄弟单位代表,大牙殷勤的为神进行了翻译:

大牙的评价是:这些道理非常LOW。
神沉默不语。

领导水平就是高,神很快就熟练掌握了标准普通话。于是又吟诵了另外一个矩阵:

恐龙继续进行了解说,像把自己定位为中西文化交流桥梁的新加坡。

大牙还指出:哭是地球虫子表达悲哀的一种方式,这时它们的视觉器官……继续对登幽州台歌进行思维导。

还是领导水平高。神对拿不准的东西从来不发言,只是继续研究:他一口气朗诵了《下江陵》《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雪》、《黄鹤楼》、《春晓》等十几首空灵超脱的诗歌。
他感觉到这些矩阵的背后,有一些无法言说的东西存在。

于是神发号施令:作为肮脏虫子的伊依,本来没有资格和神直接对话。但这些矩阵为他赢得了为神解说的权力。

伊依告诉神:这些都是虫子们“改善肉质”的培训课程,是地球曾经的伟大文明,一种不可超脱的艺术。

神对这种低等文明的狂悖之言很不爽,评价是:技术可以超越一切。
并放下身段,亲自演示了如何瞬间从银河系的一端穿越到另一端。
以及:你喜欢绿色? 言语之间,就把太阳变成了一片绿。

对此诗人伊依的答复是: 这确实很伟大。我们也有神,想象中的神。我们也崇拜他们,但同时我们并不认为他们可以做出李白和杜甫那样的诗。

因为,他们不是人,不可能有人的心灵感受。


于是神大怒,克隆出一个肉身,并钻了进去,化身为李白。
在化为实形的一瞬间,神在茫茫的宇宙,感受到了孤独的 冷 ,精致的、完美的痛苦,感受到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神觉得自己就是李白,并且完全可以超越李白。他用不可思议的能量源源不断的转化出了书案、墨块、笔架、砚台、宣纸、以及“一种原始技术的易碎品”--酒坛。

神对着星海沉吟良久。又喝了四大碗酒,东倒西歪,把宽大的古袍吐的一塌糊涂。
吟诵出一堆“瓦伊卡呀……卡伊娃卡呀……”的东西。

伊依对神无所不能的技术叹为观止:即使是诗歌领域,神也能在短时间内跨越文化和时空的鸿沟,感受到中国古诗的内涵,确实难以理解。

但面对神“斗酒诗百篇”的窘相,也只能无奈的摇头、离开。


两个月后的一个黄昏,神来到了伊依在吞食星球的饲养场(被饲养)。

他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头发蓬乱、胡子老长、脸被晒的很黑,左肩一个破包袱,右手一个酒葫芦。身上的那件古袍已经破烂不堪。

此时的神,更像个诗人。他告诉伊依,他已经对“人类”的历史文化已经了如指掌。在他的指导下,吞食星球已经建造了几个工厂,可以生产正宗的平遥酱牛肉及味道纯正的竹叶青。这些都是地球毁灭前就失传的民间技艺。

神说他还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创作体验”。吞食星球很多地区的风景和李白生活的地球极为相似。两个月来,神混迹于山水之间,饱览美景,月下饮酒山巅追思,还特意到遍布各地的人类饲养场中寻了几次艳遇……

神说他已经是个出色的诗人,也做了一些诗。但还不准备拿出来,原因是:伊依一定会认为这些诗没有超越李白。

而神自己也痛苦的觉得:确实没有超越。

对此伊依的建议是:技术的迷雾蒙蔽了神的双眼,使他看不到自然之美。李白眼中河边浣纱的少女,在神看来就成了一堆的碳氢氧元素和基因图谱。要想拥有诗意,神首先要做的就是在记忆库里删除自己的部分超能力。

对此建议,恐龙的大牙认为“狡诈的人类,居心不良”
神冷冷的说,他说这些绝不是为了认输。

作为技术之神,他逻辑严密的进行了超越李白的可行性分析:
1、写出超越李白的诗。
2、利用量子计算机,写出古往今来,人类所有的诗。超越李白的诗作必然包含其中。

他现在选择第二条路。不仅如此,除了李白最擅长的五言、七言,神还要完成诗歌所有的体例,包括各种词牌名的词。

“事实上,我终结了诗词这门艺术。” 神说:“在宇宙毁灭前出现的任何一个诗人,不管他们达到了怎么样的高度,都不过是个抄袭者。”

这意味着:神要在诗词格律的规则下,完成所有的汉字组合,并存储起来。

对神的宏图大业,恐龙大牙吓了一跳。这意味着,就算在3000常用汉字里选择,类似“白日依山尽”这样的五绝可能的组合是:

1G硬盘大约可存5亿汉字。1亿后面是8个零。1亿 亿 后面是16个零。3000汉字的“五绝组合”,大约可以做出“1后面69个零”首诗。

除了五绝,还有七绝、五律、七律。往短了还有《龟虽寿》《短歌行》,往长了数还有《春节花月夜》《琵琶行》,还有无数的宋词词牌。----如果把诗歌的体例全部写出来,存储是个很大问题。

因此大牙建议:可以筛除一些不可能组合出“伟大”的字眼,以减少诗词的数量。比如计算机组合出的第一首诗:

对此神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一首诗词的艺术价值,会随着时间变迁和社会发展不断变化。所以诗的价值不取决于大牙,也不取决于自己,而是取决于时间。他要做的就是,把所有诗全部做出来,让伟大的时间去选择,哪一首是巅峰之作。

----即使分解整个太阳系做材料,来制作“原子存储器” 也在所不惜。

最后的结果是,神为获得原子制造存储器,拆解了太阳系---像为开发房地产拆除了一座动物园。包括吞食星球、太阳和地球。

作为地球人的安置地,地球被保留了一个空壳。吞食星球在毁灭之前,归还了从地球上掠夺的空气和水,并放回被饲养的“虫子”。部分恐龙随人类回到地球,其余大部分随着吞食星球一起消失在宇宙。

神族利用空壳、空气和水,再造了一个地球。只是所有的山川陆地大河海洋都贴服在地壳的内表面。取代重力的是空壳自转产生的离心力。

小说的开头,就是神、大牙、和伊依从大西洋远航去南极,那儿可以平稳的站在外表面,观察 吟诗者 ---一个位于海王星轨道上的量子计算机。

几天后,他们到了南极。他们抬头看到了吟诗者和诗云。

一件伟大的艺术品。一片直径一百亿公里的,包含着全部可能的诗词的星云。

一片诗的云海,宏大而瑰丽、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蕴含了李白的伟大诗歌,和那些超越李白的未来作品。

面对这件造物主的杰作,伊依也不仅开始崇拜技术的力量。他激动的说不出话了。

但神却开始抽泣起来。他看到了技术在艺术上的极限。他说:

就像计算机软件不可能感知,伊依虫子在三十年前的某个晚上,被父母强行剪指甲时的恐惧;或者恐龙大牙五年后的某天,突然发现自己后腿上的鳞片变了颜色的感受。
就像大牙所说的:智慧生命的精华和本质,技术是无法真正触及的。

神最后承认了他的失败,并且改变了他的看法:地球这种低级程度的文明,也有存在的价值。

他希望人类和剩余的恐龙能在空心地球里好好相处,人与人之间更要好好相处:如果地壳被核弹炸出一个大窟窿,那可就麻烦了…

神在走之前,留给伊依和大牙两个晶片作为礼物。那是他用软件在诗云中检索出有关伊依和大牙的几亿首诗,描述了伊依和大牙未来所有可能的生活。他希望两人会喜欢。

神说他最喜欢的是一首关于伊依虫子的七律,那首诗描绘了他和一位村姑在江边相识相爱的情景。
并且后来,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作为一篇科幻小说,看到最后,居然生出一丝感动。
这除了作者的叙事能力之外,冷硬科幻之下蕴藏的人情内核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除了结尾之外,小说中好几处触动心弦的描写:

一是伊依面对神族不可逾越的技术堡垒,为艺术尊严的辩护;

二是吞食星球被拆解的时候,拒绝了神族的移民的要求:在银河系的另一端,有一个高级文明。吞食星居民可以移民到哪儿。但由于不可逾越的文明代差,他们将会被当做家禽或宠物一样被饲养起来。
吞食者拒绝了这个建议。面对不可战胜的神族,做出象征尊严的反抗后,消失在无际的宇宙……

三是吞食星球毁灭之前,人类虫子被送回地球。经过千万年的驯服,人类已经习惯了“被饲养”,面对新地球重新开始开荒种地的生活,不免情绪低落。 但伊依对人类和地球充满和信心,认为 “不管前面有多少磨难,人终将重新为人。

一部好的小说是作者精心构建的文字迷宫,当你在冰冷黑暗的丛林法则中感受残酷时,却又在不经意之间被作者寥寥几笔触动泪腺。

这种酝酿、设定、反差之下的效果,恐怕是一些单纯情绪堆砌的文章远远比不了的。

《诗云》名义上是一部科幻小说,但仅仅是用科幻搭了一个骨架,描写的心理都是普通人,探讨的是艺术生命力等现实问题。因此,虽然在”科技“的细节设定上虽有有一些漏洞,在矛盾设定和情节推进上,还是很严密和合乎逻辑的,且很能引发人的共鸣。这都是基于现实之功。

最后:

作为一部探讨艺术与技术之间关系的小说,小说的有一处描写是我非常喜欢的:

这让我想起来王小波小说《舅舅情人》结尾的神来之笔:

于是,女孩感受到了王安所说的“他对她充满了绿色的爱”。

这种不可描绘的细微体验,正是阅读小说的乐趣,也是艺术和技术的最大不同吧。

本文标题: 之前闲暇时写的一些诗,和现在在知乎上写的一些诗,不知道自己水平如何,特来请教。( )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32916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卡尔·高斯的诗《阳光下的蜻蜓》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又写“诗”了,喜欢就看看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