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荀蕤荀羡并称“二玉”的出处在哪里呢 没查到相关记载,想请教一下~

发布时间: 2023-06-10 10:00:1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荀姓的历史起源?荀姓的历史起源有四:1、起源于远古时期,是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的后代。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分姓十二姓,荀就是十二...

请问荀蕤荀羡并称“二玉”的出处在哪里呢 没查到相关记载,想请教一下~

荀姓的历史起源?

荀姓的历史起源有四:
1、起源于远古时期,是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的后代。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分姓十二姓,荀就是十二姓之一。
2、黄帝时,有个大臣叫荀始,是个手巧心灵的艺师,他专门负责制作大小官员的官帽。其后代子孙以祖父名字命氏,称荀氏。
3、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姓苑》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个儿子被封于郇(今山西省临猗县,一谋说在今山西省新绛县),建立郇国,为伯爵,史称郇伯,又称郇叔。春秋时被晋国武公所灭,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姓。
4、出自姬姓,春秋时晋国公族,为隰叔之后,以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荀本为姬姓诸侯国,被晋国所灭后,成为荀邑(在今山西省晋平县西)。隰叔被封于荀,为荀侯,其后裔以封地为姓,称荀氏。 到汉宣帝时,因宣帝名询,荀询同音,荀姓只得姓孙,连他们的先人荀卿也被冠以孙卿。
得姓始祖:郇侯。西周初期,周文王将自己的十七子郇侯分封于古郇国,并将荀姓赐于郇侯。古郇国定都于新绛西。山西南部沁河以西,涑水以东,原来属于古郇国的疆土。历史上的古郇国最终被晋武公所灭。到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的国都在安邑,后迁徙大梁(今河南省洛阳),韩国的都城原来在曲沃,后来也曾定都襄垣(今长治市),而赵国的国都在邯郸。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七个儿子郇侯的后代,子孙以国为氏,后来去掉邑旁加草为荀姓,晋国有荀林之生儿子庚,裔孙叫况,后代又分为荀氏、中行氏、智氏等姓氏。”望族居于河内郡,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武陟县西南。故荀氏后人尊郇侯为荀姓的得姓始祖。

荀姓的迁徙分布
荀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荀姓出自姬姓。上古周朝时候,周文王有一个儿子被封到郇邑(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为爵,称为郇伯。郇伯在郇邑建立了郇国。后来他的子孙就以郇为姓氏,并且将郇去耳字旁加草字头,成为荀姓。还有一支荀姓的起源是源自远古黄帝时期。传说黄帝之子有二十五,有姓名者十四个人,得姓十二个,而荀姓就是其中之一。关于荀姓的变化,还有一个说法:春秋时晋国有个大夫名叫逝敖,被分封在荀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他的儿子以地名为姓氏,叫荀林父。荀林父的后代就都姓荀。在古代,荀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内。荀氏后来又分为荀氏、中行氏和智氏三支。荀子,名况,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赵国人。他提出了人定胜天思想,同时还认定人性生来是 “恶”的,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在经济上他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等主张。他的散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著有《荀子》。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余略)。

荀姓的历史名人
荀 况:战国时思想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著有《荀子》32篇,历史上十分著名的思想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提出了“性恶”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迷信,是儒家学说的继续队和发展者。
荀 爽:字慈明,东汉经学家,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荀氏为颍阴望族。爽父荀淑(83——149年)为战国荀卿第十一世孙,品行高洁,博学多识,有“神君”之称。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当时被人称为“荀氏八龙”。荀爽是“荀氏八龙”中的第六位,若论才学,则数第一。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水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号为硕儒。党锢解除,司空袁逢荐荀爽为官,不就。献帝即位,爽避而不及,遂为平原相。行至宛陵(今安徽宣城)追为光禄勋。任职三天,又迁司空。荀爽见董卓残暴,参与司徒王允谋除董卓之义举,举事前病卒。
荀 悦:字仲豫(148-209),东汉史学家、文学家。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幼时聪慧好学,因家贫无书,每到人家,遇书即读,过目成诵。12岁时,能说《春秋》,尤好著述。灵帝时,因见阉官用权,托疾隐于家中。献帝时,应曹操征召,历任黄门侍郎、秘书监等职。荀悦见当时曹操专权,汉献帝仅存虚名,因作《申鉴》5篇。其中对现实政治的评论,对谶讳符瑞的讥刺,都切中时弊,是西汉以来政论文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明代何孟春称“其论政体,无贾谊之经制而近于醇,无刘向之愤激而长于讽”(《申鉴注序》),从中可以窥见荀悦文章风格的特点。《后汉书·荀悦传》称其另著《崇德》、《正论》及诸论数十篇,多佚。明代辑有《荀侍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申鉴》有明黄省曾所作注,《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引据博洽,多得悦旨”。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文始堂刊本。
荀 攸:字公达,豫州颍川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荀彧的从子。荀攸祖父昙,官至广陵太守。外戚何进总政时,征拜攸黄门侍郎。董卓乱起,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等谋除董卓,事泄而被收系狱。董卓被诛后,获释归乡。后被曹操征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以功封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转为中军师。魏国初建,为尚书令。建安十九年病逝,年五十八岁。魏正始年间,追谥敬侯。
荀 勖:字公曾(?-289年),西晋政治家、音律学家,颖川颖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荀爽曾孙。早慧好学。初仕魏,为大将军营爽掾。曹爽被诛,勖迁安阳令、骠骑从事中郎、廷尉正。后为大将军司马昭记室,数进策谋,深见信任。与裴秀、羊祜共掌机密。司马炎代魏后,封济北郡公,拜中书监、加侍中、领著作。累迁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守尚书令。荀勖博学多才,入晋后曾和贾充一起修订法令。掌管乐事,又修正律吕。领秘书监事,曾和张华一起,按刘向《别录》整理典籍。荀勖又有治理之才。任尚书令时,曾下令罢除官吏中不称职的。
荀 淑: 字季和(83-149年),川郡人。桓帝朗陵侯相,事明理,有“神君”之称。有八子(俭、绲、靖、焘、汪、爽、肃、敷),并有才名,时谓八龙。
荀 雍:南朝宋国人,与谢惠连、何长瑜、羊璇之等四人跟谢灵运以文章赏会,作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
荀 蕤:字令远,其弟荀羡,字令则,兄弟二人为晋代颍川郡颍阴人。荀蕤有仪操风望,雅为简文帝为重。官至建威将军、吴国内史。
荀 羡:少有大志,后尚公主,拜驸马都督,至徐州刺史,累立战功,抚纳降附,甚得众心。时称二玉。
荀 菘:字景猷,晋代颍阴人。志操清纯,雅好文学。官襄城太守,被社会所围。其女荀灌,率勇士数十人突围,乞师求援,平南将军石览至,遂解围。太宁年间(323-325年)荀菘任右光禄大夫。
荀 粲:字奉倩,三国时魏国颍阴人。独好道。曹洪女有美色,粲聘之,专房欢宴历年。后妇得热病,粲取冷熨其身,不愈而亡。粲痛悼不能已,岁余亦卒,时年二十九岁。
荀 彧:三国时曹操谋士。官至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
荀士逊:北齐时广平人,好学有思想,文章清致典雅。武定末年选为司州秀才,至天保十年(560年)下调,皇建中,马敬德推荐为主书。世祖时转中书舍人。士逊状貌很丑,以文笔见长被重用。曾有事须奏请皇上,时世祖在后宫,因左右传禀人不知士逊姓名,只说是丑舍人,世祖说必定是荀士逊无疑。及看题奏,果然不错,宫内莫不欣笑。后主即位,累迁中书侍郎,号为称职。与李若等著《典言》一书传世,齐末去世。
荀廷诏:明代有崇祯进士,著有《蜀国春称》。
荀慧生:艺名白牡丹,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民国16年《顺天时报》举行首届旦角名伶评选,他以《丹青引》一剧获选为前四名,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并称中国四大名旦。
一、寻根溯祖
1、起源于远古时期,是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的后代。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分姓十二姓,荀就是十二姓之一。
2、黄帝时,有个大臣叫荀始,是个手巧心灵的艺师,他专门负责制作大小官员的官帽。其后代子孙以祖父名字命氏,称荀氏。
3、出自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个儿子被封于郇(今山西省临猗县),建立郇国,为伯爵,史称郇伯。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姓。
4、出自春秋时晋国公族,为隰叔之后。荀本为姬姓诸侯国,被晋国所灭后,成为荀邑(在今山西省晋平县西)。隰叔被封于荀,为荀侯,其后裔以封地为姓,称荀氏。
到汉宣帝时,因宣帝名询,荀询同音,荀姓只得姓孙,连他们的先人荀卿也被冠以孙卿。
二、郡望堂号
【堂号】
"作冠堂":黄帝有臣子叫荀始,创作冠(帽子)。
"兰令堂":战国时荀卿是起襄王的老师,后来有人在襄王面前说他的坏话,他就跑到楚国做乐兰陵令。他厌恶当时政治污浊,遂研究孔子、墨子等学问,创性恶之说。著有《荀子》一书传世。
【郡望】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三、历史名人

况: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尊之,称为荀卿。他批判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认为"人定胜天"。其门下最著名的弟子有韩非、李斯等人,西汉经学多出于荀门传授。著有《荀子》一书。

彧:三国时曹操谋士。官至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曹操?
??茸骱捍?帕肌2懿俚墓σ担?蠖喑鲎攒鲝?哪甭浴?
荀慧生:艺名白牡丹,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民国16年《顺天时报》举行首届旦角名伶评选,他以《丹青引》一剧获选为前四名,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并称中国四大名旦。

淑:东汉人。博学而不好章句。为人鲠直方正,以对策讥刺权贵。恒帝时为郎陵侯相,莅事明理,有"神君"之称。育有八子,并有才名,时人称为"八龙"。
家族名人
荀淑(西元83-149年)
字季和,川郡人。桓帝朗陵侯相,事明理,有"神君"之称。有八子(俭、绲、靖、焘、汪、爽、肃、敷),并有才名,时谓八龙。
荀雍
南朝宋国人,与谢惠连、何长瑜、羊璿之等四人跟谢灵运以文章赏会,作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
荀蕤、荀羡
荀蕤,字令远,其弟荀羡,字令则,兄弟二人为晋代颍川郡颍阴人。荀蕤有仪操风望,雅为简文帝为重。官至建威将军、吴国内史。荀羡少有大志,後尚公主,拜驸马都督,至徐州刺史,累立战功,抚纳降附,甚得众心。时称二玉。
荀粲
字奉倩,三国时魏国颍阴人。独好道。曹洪女有美色,粲聘之,专房欢宴历年。後妇得热病,粲取冷熨其身,不愈而亡。粲痛悼不能已,岁馀亦卒,时年二十九。
荀菘
字景猷,晋代颍阴人。志操清纯,雅好文学。官襄城太守,被社会所围。其女荀灌,率勇士数十人突围,乞师求援,平南将军石览至,遂解围。太宁年间(西元323-325年)荀菘任右光禄大夫。
1、起源于远古时期,是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的后代。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分姓十二姓,荀就是十二姓之一。   2、黄帝时,有个大臣叫荀始,是个手巧心灵的艺师,他专门负责制作大小官员的官帽。其后代子孙以祖父名字命氏,称荀氏。   3、出自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个儿子被封于郇(今山西省临猗县),建立郇国,为伯爵,史称郇伯。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姓。   4、出自春秋时晋国公族,为隰叔之后。荀本为姬姓诸侯国,被晋国所灭后,成为荀邑(在今山西省晋平县西)。隰叔被封于荀,为荀侯,其后裔以封地为姓,称荀氏
荀姓人发明了染布,198几年我曾经在山西电视台看到,那个村还有发明的人庙,庙里也有发明人石像,庙前有更高大的石像,远看从山里露出半人石像。

求教 除赵魏韩外的晋国诸卿家族史 比如范 中行 栾 知 郤等家

求教 除赵魏韩外的晋国诸卿家族史 比如范 中行 栾 知 郤等家
晋国诸卿家族史

荀,原为一姬姓侯国,地在今山西省新绛县。后晋武公灭荀国,以此地赐大夫原氏黯(看名字似属于原氏,则当与原轸同宗,属于晋国公族;但也可能两家并非同宗,而是先轸后封于原),别为荀氏,原氏黯也由此称为荀叔。文公时期,荀氏的逝遨生荀林父与荀首,分别独立为中行氏和知氏。荀氏、中行氏、知氏,实为一家。而中行氏与知氏后来成为晋国大族,多人先后担任晋国之争。中行氏(与范氏)于前490年被赵氏驱逐出国。春秋后期,知氏最为强大,但于前453年被赵、魏、韩三家联手攻灭,没有成为代晋的诸侯国。
公元前548之前,中行氏、知氏在门庭上已经分立,但在晋国政治立场上基本还是一家人,难以分割,为了叙述方便,《晋卿史(上)》将两家合并进行介绍。

第一代
A荀息(荀叔、原氏黯):献公纯臣
根据《左传》,晋献公的重要谋士、托孤之臣荀息也被称为“荀叔”,因此一般认为荀息、荀叔、原氏黯为一个人。但这个推断是不能打包票的,因为“叔”只是排行,不能完全看作名字,比如赵孟,意思就是“赵家老大”,赵氏几代人都被称呼为赵孟,但明显不是一人。这里只是暂且将荀息与原氏黯视为同一人而已。
如果荀息就是原氏黯,那么他的年纪可能还要大过晋献公。根据记载,前703年,荀国国君还听从周王号令进攻曲沃,后来晋武公灭荀国,武公死于前677年,因此晋国荀氏应创立于前703-前677年之间。荀息作为献公的重臣,不但智谋了得,而且对献公忠心耿耿,就连《左传》里的君子都觉得没必要如此愚忠的
(一)假途灭虢
前678年,周天子任命曲沃武公为晋侯,正式承认了桓叔一脉在晋国的成功。次年,武公死,其子献公即位,继续着晋国开疆拓土的战争。当时晋国附近的敌国主要还有虢、虞两国,尤其是虢,地处河南、山西、陕西交接,地理位置紧要,靠近周王畿,不但实力强劲,而且在周天子处兼任要职(卿士),与晋国是死敌。当时的虢君强横残暴,前668年秋、冬,虢国连续侵略晋国,晋献公当时就想反报,但还是听从了士蒍的骄敌之计,暂时没动。此后,虢君又先后讨樊皮、败犬戎,愈加骄横,国内则愈加离散。而消灭虢、虞两国,增强晋国实力,是晋献公长期的奋斗目标,而帮助他完成这一事业的关键人物,就是荀息。
前658年,荀息觉得对付虢国的时候到了,于是向晋献公献计:请求献公拿
屈产之乘(屈地所产良马)与垂棘之璧(垂棘所出玉璧)贿赂虞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假道于虞以伐虢”。献公有点不舍:“这些都是我的宝贝啊!”荀息开导:“如果向虞国借路成功,虞国早晚也是我们的,这些东西就像放在我们的外库一样。”献公还是担心:“虞国有个宫之奇。”荀息:“宫之奇这个人性格懦弱,不能强谏,而且从小和虞君一起长大,国君对他过于亲昵,即使劝谏也不会听的。”
荀息拿着宝物来虞国借道,游说虞君:“从前冀国(在今山西省河津县,后被晋灭)不地道,从颠軨入侵贵国,攻打鄍邑的三个城门。现在冀国被我们教训得不轻,这都是为了国君您啊!现在虢国无道,在客舍建筑堡垒,以侵略弊国南部。敢请贵国发扬我们互相帮助的优良传统,让我们从贵国借道去向他们问罪。”一席话把虞君忽悠得不但答应借道,还请求以本国部队作为先锋,与晋公同伐虢。宫之奇谏,不听。夏,晋里克、荀息帅军会合虞军公同伐虢,攻灭虢国重镇下阳(在今山西省河津县)。
(二)故技重施
三年之后,觉得彻底解决虢国的时机到了,晋献公再次晋借道于虞以伐虢。
可能感觉了到问题的严重,这次宫之奇强谏虞君:“虢,是我们虞国的屏障。虢亡了,虞必然跟着灭亡。晋国的野心是不能鼓励的,外国的军队是不能轻信的。这种事情我们做过一次就已经很过头了,怎么可以再做第二次呢?谚语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就是虞、虢两国这样的关系呀!”

2 晋国诸卿家族史
虞君:晋,是我的同宗,怎么能害我呢!
宫之奇:国君阿,他们晋国和虢国又何尝不是同宗呢?当初的大伯、虞仲(虞国祖先),都是周大王的儿子,大伯流亡,所以没有能继承王位。虢仲、虢叔(西虢、东虢的始封君,东虢已被郑国所灭),是王季(大伯、虞仲之弟,周文王父)之子,担任文王卿士,对王室有功,封赏的记录还保留在周王的盟府。晋国既然可以灭更近一辈虢,要灭更疏远以辈的虞又有什么舍不得的?况且对于晋君,虞国能有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晋献公的曾祖、祖父)的关系亲?如果他能爱惜同宗,桓叔、庄伯的子孙有何罪,而被他赶尽杀绝呢?不就是他们威胁到他了吗?至亲的人因为受到恩宠而逼迫了他(亲以宠逼),他都要消灭,何况是对于一个国家呢?”
虞君:“我祭祀的祭品又丰盛又干净,神会保佑我的。”
宫之奇:“臣听说,鬼神不会固定亲近谁,而只保佑有德者。所以《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祭祀的黍稷并不香,美德才香)’还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只有美德才能充当祭品,人无法更换这个祭品)’。所以,如果没有德行,百姓就不会团结,神也就不会赐福的。神所凭籍的就是德行啊!弱国晋国灭亡了虞国而修明德行,用这馨香的祭品来祭神,神难道会吐出来吗?”
真个是好言难劝死鬼,可能是晋使的口才太好、可能是晋国的礼品太重、也可能上次合作分了不少战利品,虞君再次答应了晋国的请求。这样的苦口婆心都没用,宫之奇彻底失望,带全家出走,并预言:“国家等不到腊祭就要亡了,就是这回了,晋国用不着再次出兵了!”
前655年8月,晋侯亲自率军围攻虢国都城上阳(在今河南省陕县)。卜偃预言将在九月、十月之交灭虢,果然,十月初一,晋灭虢,虢公(名丑)逃奔京师。
晋军班师,在虞国歇脚,顺势偷袭,灭虞国。活捉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正好献公的女儿出嫁秦国,他们也就成了穆姬的嫁妆(百里奚后来又成了秦穆公的首辅)。
(三)托孤与死难
1,献公晚年的国内政治分野
晋献公一生横行山西,灭国侵地,是日后晋国成为诸侯霸主的奠基人,但他自己难成大业,是与他的国内政治有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三人早已成人,而且在国内各有势力、党羽,而晚年的献公居然决心立小老婆骊姬为夫人,以其子奚齐为太子,虽然借助献公的宠幸以及小人的阴谋害死申生,驱逐重耳、夷吾,但是骊姬在国内实际是孤立无援的,各大家族分别属于上述三公子的党羽,自从前656年三公子遭难,骊姬已经成为各大势力怒火聚瘁之地,大家所等的也就是老主咽气而已。
迫害三公子,大臣们的反感是相当明显的,虽然程度有所差异,对此献公自然不会没有感觉,但他已经完全是色令智昏了。怎么盘算,总觉得自己身后骊姬母女处境不妙。放眼朝廷,他觉得只有荀息可以托付大事。他的确没有看错人。根据《国语》记载,早在前666年,献公为了立奚齐而让申生、重耳、夷吾分别出守曲沃、蒲城、屈的时候,史苏就预言要出乱子,并在朝堂警告大臣们注意。接着,骊姬生奚齐,其娣生卓子,眼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当时晋国最有地位的三位大臣里克、丕郑、荀息碰头商量。里克说:“史苏的预言就要变现了,我们该怎么办?”荀息说:“我认为,事君没听说过可以违背君命的。国君立谁咱们就保谁,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丕郑说:“我听说,事君就是要遵从他有道义的决定,而不屈从他的错误。附和国君的错误就会危害百姓,危害百姓就是丧失了自己的德行,也就等于抛弃了百姓。百姓设立君主,是用他来发扬道义的。道义可以生出利益,利益可以富足百姓。为什么立了太子又要废黜呢?我坚决支持太子”。里克表态:“鄙人无能,虽然不懂道义,但也不会阿附国君的错误。我觉得还是要静待其变吧!”
话难投机,三人分手。
前656年,申生遇害,随即,重耳、夷吾先后出奔,国内怨气更盛,三人中里克、丕郑逐渐贴近,而无条件支持献公的,就剩下一个荀息了。献公看在眼里,任命荀息做奚齐的傅,寄身后之希望于他。

3 晋国诸卿家族史
2,托孤与承诺
前651年秋,年迈的献公眼看不行了,临终把荀息叫来托孤:“我想把小孩子托付给大夫你,你准备怎么办?”
荀息稽首答∶“臣会竭尽肱股之力,再以一颗忠贞的心来辅佐太子。如果事情成功,感谢上天保佑;失败,我死。”
献公:“你所谓的忠贞是什么意思呢?”
荀息:“国家的利益,凡是知道的无不尽力去做,是忠;送走死者,侍奉生者,令死者即使复生也不会后悔(托孤于我),让生者不会为我感到惭愧,是贞。”
——“忠贞”在当时可能还是新名词,而荀息的注解是可以入典的。
3,死难
9月甲子,献公去世。等待已久的各派势力马上开始行动。
实力派的里克、丕郑团结申生、重耳、夷吾的实力,准备杀死奚齐,迎立重耳。
里克找到荀息通气:“三公子(势力)的怨恨就要爆发了,秦国合晋国人都会帮他们,您准备怎么办?”
荀息:“如果那样,我只能死。”
里克:“没用阿。如果您死了,孺子(奚齐)得以立足,也还值得;如果他还是被废掉,您死又有何用呢?”
荀息:“我给先君承诺过要做到忠贞,我不能反悔。怎么可以为了爱惜性命而背弃诺言呢?即使死没有用,我又如何能够躲避?再说,如果一个人要做个好人,他就一定会做出和我一样的抉择的。我只是不要违背自己的诺言——尽管无法阻止别人别人的行动。”
10月,还在献公治丧期间,里克的人在守丧的草庐杀死奚齐。荀息准备自杀,有人劝他:“不如立卓子(奚齐弟)为君而侍奉他。”荀息于是立卓子为君,并安葬了献公。
11月,里克在朝堂杀死卓子,荀息自杀。

考察荀息其人,自前而后,他给人最初的印象还是多谋善辩的。献公死后,并非荀息的谋、辩才能萎缩了,而是在当时的晋国,他的才智已经丧失了任何施展的空间,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实力派没有一个站在自己这边——其实是没有一个站在骊姬和晚年的献公这边。在献公时期,荀息是谋主,出主意的,里克、丕郑是肱股或者爪牙,带兵打仗的,一旦没有了献公这个统一整体的元首,当爪牙自己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大脑的时候,谋主是根本不堪一击的。
所以,荀息只能以自己的忠贞给人最后印象。但他的忠似乎可以叫做愚忠了——不论君主对错贤愚,自己只知维护。对于他的评价,似乎当时就很难办:《国语》中的君子说:“不食其言矣”,还是肯定他的忠信;《左传》里的君子则说:“诗所谓‘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荀息就是这种情况啊。”——承认他的恪守诺言,但更认定他根本不该为此承诺。

4 。晋国诸卿家族史
荀姓宗祠(201)

荀姓宗祠通用对联(201)
一、姓氏源流
荀(Xún)姓源出有四:
1、起源于远古时期,是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的后代。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分姓十二姓,荀就是十二姓之一。
2、黄帝时,有个大臣叫荀始,是个手巧心灵的艺师,他专门负责制作大小官员的官帽。其后代子孙以祖父名字命氏,称荀氏。
3、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姓苑》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个儿子被封于郇(今山西省临猗县,一谋说在今山西省新绛县),建立郇国,为伯爵,史称郇伯,又称郇叔。春秋时被晋国武公所灭,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姓。
4、出自姬姓,春秋时晋国公族,为隰叔之后,以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荀本为姬姓诸侯国,被晋国所灭后,成为荀邑(在今山西省晋平县西)。隰叔被封于荀,为荀侯,其后裔以封地为姓,称荀氏。 到汉宣帝时,因宣帝名询,荀询同音,荀姓只得姓孙,连他们的先人荀卿也被冠以孙卿。
得姓始祖:郇侯。西周初期,周文王将自己的十七子郇侯分封于古郇国,并将荀姓赐于郇侯。古郇国定都于新绛西。山西南部沁河以西,涑水以东,原来属于古郇国的疆土。历史上的古郇国最终被晋武公所灭。到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的国都在安邑,后迁徙大梁(今河南省洛阳),韩国的都城原来在曲沃,后来也曾定都襄垣(今长治市),而赵国的国都在邯郸。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七个儿子郇侯的后代,子孙以国为氏,后来去掉邑旁加草为荀姓,晋国有荀林之生儿子庚,裔孙叫况,后代又分为荀氏、中行氏、智氏等姓氏。”望族居于河内郡,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武陟县西南。故荀氏后人尊郇侯为荀姓的得姓始祖。

5 晋国诸卿家族史
二、迁徙分布
(缺)荀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荀姓出自姬姓。上古周朝时候,周文王有一个儿子被封到郇邑(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为爵,称为郇伯。郇伯在郇邑建立了郇国。后来他的子孙就以郇为姓氏,并且将郇去耳字旁加草字头,成为荀姓。还有一支荀姓的起源是源自远古黄帝时期。传说黄帝之子有二十五,有姓名者十四个人,得姓十二个,而荀姓就是其中之一。关于荀姓的变化,还有一个说法:春秋时晋国有个大夫名叫逝敖,被分封在荀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他的儿子以地名为姓氏,叫荀林父。荀林父的后代就都姓荀。在古代,荀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内。荀氏后来又分为荀氏、中行氏和智氏三支。荀子,名况,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赵国人。他提出了人定胜天思想,同时还认定人性生来是 “恶”的,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在经济上他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等主张。他的散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著有《荀子》。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余略)。

三、历史名人
荀 况:战国时思想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著有《荀子》32篇,历史上十分著名的思想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提出了“性恶”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迷信,是儒家学说的继续队和发展者。
荀 爽:字慈明,东汉经学家,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荀氏为颍阴望族。爽父荀淑(83——149年)为战国荀卿第十一世孙,品行高洁,博学多识,有“神君”之称。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当时被人称为“荀氏八龙”。荀爽是“荀氏八龙”中的第六位,若论才学,则数第一。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水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号为硕儒。党锢解除,司空袁逢荐荀爽为官,不就。献帝即位,爽避而不及,遂为平原相。行至宛陵(今安徽宣城)追为光禄勋。任职三天,又迁司空。荀爽见董卓残暴,参与司徒王允谋除董卓之义举,举事前病卒。
荀 悦:字仲豫(148-209),东汉史学家、文学家。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幼时聪慧好学,因家贫无书,每到人家,遇书即读,过目成诵。12岁时,能说《春秋》,尤好著述。灵帝时,因见阉官用权,托疾隐于家中。献帝时,应曹操征召,历任黄门侍郎、秘书监等职。荀悦见当时曹操专权,汉献帝仅存虚名,因作《申鉴》5篇。其中对现实政治的评论,对谶讳符瑞的讥刺,都切中时弊,是西汉以来政论文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明代何孟春称“其论政体,无贾谊之经制而近于醇,无刘向之愤激而长于讽”(《申鉴注序》),从中可以窥见荀悦文章风格的特点。《后汉书·荀悦传》称其另著《崇德》、《正论》及诸论数十篇,多佚。明代辑有《荀侍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申鉴》有明黄省曾所作注,《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引据博洽,多得悦旨”。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文始堂刊本。
荀 攸:字公达,豫州颍川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荀彧的从子。荀攸祖父昙,官至广陵太守。外戚何进总政时,征拜攸黄门侍郎。董卓乱起,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等谋除董卓,事泄而被收系狱。董卓被诛后,获释归乡。后被曹操征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以功封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转为中军师。魏国初建,为尚书令。建安十九年病逝,年五十八岁。魏正始年间,追谥敬侯。
荀 勖:字公曾(?-289年),西晋政治家、音律学家,颖川颖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荀爽曾孙。早慧好学。初仕魏,为大将军营爽掾。曹爽被诛,勖迁安阳令、骠骑从事中郎、廷尉正。后为大将军司马昭记室,数进策谋,深见信任。与裴秀、羊祜共掌机密。司马炎代魏后,封济北郡公,拜中书监、加侍中、领著作。累迁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守尚书令。荀勖博学多才,入晋后曾和贾充一起修订法令。掌管乐事,又修正律吕。领秘书监事,曾和张华一起,按刘向《别录》整理典籍。荀勖又有治理之才。任尚书令时,曾下令罢除官吏中不称职的。
荀 淑: 字季和(83-149年),川郡人。桓帝朗陵侯相,事明理,有“神君”之称。有八子(俭、绲、靖、焘、汪、爽、肃、敷),并有才名,时谓八龙。
荀 雍:南朝宋国人,与谢惠连、何长瑜、羊璿之等四人跟谢灵运以文章赏会,作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
荀 蕤:字令远,其弟荀羡,字令则,兄弟二人为晋代颍川郡颍阴人。荀蕤有仪操风望,雅为简文帝为重。官至建威将军、吴国内史。
荀 羡:少有大志,后尚公主,拜驸马都督,至徐州刺史,累立战功,抚纳降附,甚得众心。时称二玉。
荀 菘:字景猷,晋代颍阴人。志操清纯,雅好文学。官襄城太守,被社会所围。其女荀灌,率勇士数十人突围,乞师求援,平南将军石览至,遂解围。太宁年间(323-325年)荀菘任右光禄大夫。
荀 粲:字奉倩,三国时魏国颍阴人。独好道。曹洪女有美色,粲聘之,专房欢宴历年。后妇得热病,粲取冷熨其身,不愈而亡。粲痛悼不能已,岁余亦卒,时年二十九岁。
荀 彧:三国时曹操谋士。官至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
荀士逊:北齐时广平人,好学有思想,文章清致典雅。武定末年选为司州秀才,至天保十年(560年)下调,皇建中,马敬德推荐为主书。世祖时转中书舍人。士逊状貌很丑,以文笔见长被重用。曾有事须奏请皇上,时世祖在后宫,因左右传禀人不知士逊姓名,只说是丑舍人,世祖说必定是荀士逊无疑。及看题奏,果然不错,宫内莫不欣笑。后主即位,累迁中书侍郎,号为称职。与李若等著《典言》一书传世,齐末去世。
荀廷诏:明代有崇祯进士,著有《蜀国春称》。
荀慧生:艺名白牡丹,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民国16年《顺天时报》举行首届旦角名伶评选,他以《丹青引》一剧获选为前四名,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并称中国四大名旦。
有些只能查到世系.

范:
晋中军元帅士会先得到封邑随,后得到范邑,所以又称随会、范会,他死后,又称范武子。他的子孙后分为士氏、范氏和随氏。后有范文子、范宣子、范献之,世代为晋国上卿。晋静公二年,范氏或迁入魏国或迁入秦,或迁至南阳。 范氏又有外族一系。晋时,,南蛮有林邑王范文,初为夷师范椎之奴,后为林邑王范逸辅佐,后因林邑王无子,范文自立为王,使这一支范氏不断繁衍壮大。

中行:
晋改中军为中行,掌管者以之为氏
前632年成立,前490年败亡。
中行氏世系
中行桓子荀林父 前632年—前593年
中行宣子荀庚 前592年—前576年
中行献子荀偃 前575年—前554年
中行穆子荀吴 前553年—?年
中行文子荀寅 ?年—前490年

栾:
前636年成立,前550年败亡。
栾氏世系
栾贞子栾枝 前636年—前622年
栾武子栾书 前621年—前572年
栾桓子栾黡 前571年—前559年
栾怀子栾盈 前558年—前550年

郤:
春秋时,晋献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奋勇当先,带领晋军攻破翟人营垒,打败了翟人。事后晋献公把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带)封给他,建立郤国,为子爵,称郤子,其后遂以封地为姓,形成郤氏。见《尚友录》|《古今姓氏书辨证》、《正字通》。 春秋时期郤宛的后代在晋国世袭卿位,后来被晋厉公灭族,有子孙逃往楚国,楚昭王时郤宛任左尹。其子孙后代沿袭祖姓为郤氏。

智:
晋卿家,六卿之一,前453年败亡。
智氏世系
智庄子荀首 ?年—?年
智武子荀嵤 ?年—前560年
智悼子荀盈 前559年—前532年
智文子荀栎 前531年—?年
智宣子荀申 ?年—?年
智襄子荀瑶 ?年—前453年

历史上荀姓名人有哪些

荀彧(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
荀 子又名荀况(公元前313~前238年),号卿;赵国人(今山西安泽)。著名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法家启蒙人。
荀 彘(公元前?~前108年),太原广武人(今山西代县)。著名西汉将领。
荀 淑(公元83~149年),字季和;颖川颖阴人(今河南许昌)。著名东汉大臣、学者。
荀 悦(公元148~209年),字仲豫;豫州颍川颍阴县人(今河南许昌)。著名东汉政论家、史学家。
荀 爽(公元?~192年待考),字慈明;豫州颍川颍阴县人(今河南许昌)。著名东汉大臣、经学家。
荀 攸(公元156~214年),字公达,荀彧的侄子;豫州颍川颍阴县人(今河南许昌)。著名三国时期曹魏谋士。更多看“荀攸”词条。
荀 勖

(公元?~289年),字公曾,豫州颍川颍阴县人(今河南许昌),荀爽曾孙。著名西晋政治家、音律学家。
荀彧躲避战乱带领一支人马,来到辅氏城边,荀彧死后曹操儿子坐皇位,追封荀彧宰相之位,御赐金头报答荀彧出谋划策。荀彧葬于陕西朝邑县小荀村。
荀子就是很有名气的一个;
荀子是战国后期赵国人,被人尊称为荀卿。
荀况:战国时思想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著有《荀子》32篇,历史上十分著名的思想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提出了“性恶”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迷信,是儒家学说的继续队和发展者。
荀爽:字慈明,东汉经学家,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荀氏为颍阴望族。爽父荀淑(83——149年)为战国荀卿第十一世孙,品行高洁,博学多识,有“神君”之称。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当时被人称为“荀氏八龙”。荀爽是“荀氏八龙”中的第六位,若论才学,则数第一。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水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号为硕儒。党锢解除,司空袁逢荐荀爽为官,不就。献帝即位,爽避而不及,遂为平原相。行至宛陵(今安徽宣城)追为光禄勋。任职三天,又迁司空。荀爽见董卓残暴,参与司徒王允谋除董卓之义举,举事前病卒。
荀悦:字仲豫(148-209),东汉史学家、文学家。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幼时聪慧好学,因家贫无书,每到人家,遇书即读,过目成诵。12岁时,能说《春秋》,尤好著述。灵帝时,因见阉官用权,托疾隐于家中。献帝时,应曹操征召,历任黄门侍郎、秘书监等职。荀悦见当时曹操专权,汉献帝仅存虚名,因作《申鉴》5篇。其中对现实政治的评论,对谶讳符瑞的讥刺,都切中时弊,是西汉以来政论文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明代何孟春称“其论政体,无贾谊之经制而近于醇,无刘向之愤激而长于讽”(《申鉴注序》),从中可以窥见荀悦文章风格的特点。《后汉书·荀悦传》称其另著《崇德》、《正论》及诸论数十篇,多佚。明代辑有《荀侍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申鉴》有明黄省曾所作注,《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引据博洽,多得悦旨”。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文始堂刊本。
荀彧:三国时曹操谋士。官至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此人极为出名,详见相关百科辞条。
荀攸:字公达,豫州颍川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荀彧的从子。荀攸祖父昙,官至广陵太守。外戚何进总政时,征拜攸黄门侍郎。董卓乱起,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等谋除董卓,事泄而被收系狱。董卓被诛后,获释归乡。后被曹操征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以功封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转为中军师。魏国初建,为尚书令。建安十九年病逝,年五十八岁。魏正始年间,追谥敬侯。
荀勖:字公曾(?-289年),西晋政治家、音律学家,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荀爽曾孙。早慧好学。初仕魏,为大将军营爽掾。曹爽被诛,勖迁安阳令、骠骑从事中郎、廷尉正。后为大将军司马昭记室,数进策谋,深见信任。与裴秀、羊祜共掌机密。司马炎代魏后,封济北郡公,拜中书监、加侍中、领著作。累迁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守尚书令。荀勖博学多才,入晋后曾和贾充一起修订法令。掌管乐事,又修正律吕。领秘书监事,曾和张华一起,按刘向《别录》整理典籍。荀勖又有治理之才。任尚书令时,曾下令罢除官吏中不称职的。
荀淑: 字季和(83-149年),颍川郡人。桓帝朗陵侯相,事明理,有“神君”之称。有八子(俭、绲、靖、焘、汪、爽、肃、敷),并有才名,时谓八龙。
荀雍:南朝宋国人,与谢惠连、何长瑜、羊璇之等四人跟谢灵运以文章赏会,作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
荀蕤:字令远,其弟荀羡,字令则,兄弟二人为晋代颍川郡颍阴人。荀蕤有仪操风望,雅为简文帝为重。官至建威将军、吴国内史。
荀羡:少有大志,后尚公主,拜驸马都督,至徐州刺史,累立战功,抚纳降附,甚得众心。时称二玉。
荀菘:字景猷,晋代颍阴人。志操清纯,雅好文学。官襄城太守,被社会所围。其女荀灌,率勇士数十人突围,乞师求援,平南将军石览至,遂解围。太宁年间(323-325年)荀菘任右光禄大夫。
荀粲:字奉倩,三国时魏国颍阴人,荀彧少子。独好道。曹洪女有美色,粲聘之,专房欢宴历年。后妇得热病,粲取冷熨其身,不愈而亡。粲痛悼不能已,岁余亦卒,时年二十九岁。
荀士逊:北齐时广平人,好学有思想,文章清致典雅。武定末年选为司州秀才,至天保十年(560年)下调,皇建中,马敬德推荐为主书。世祖时转中书舍人。士逊状貌很丑,以文笔见长被重用。曾有事须奏请皇上,时世祖在后宫,因左右传禀人不知士逊姓名,只说是丑舍人,世祖说必定是荀士逊无疑。及看题奏,果然不错,宫内莫不欣笑。后主即位,累迁中书侍郎,号为称职。与李若等著《典言》一书传世,齐末去世。
荀廷诏:明代有崇祯进士,著有《蜀国春称》。
荀慧生:艺名白牡丹,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民国16年《顺天时报》举行首届旦角名伶评选,他以《丹青引》一剧获选为前四名,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并称中国四大名旦。
再说一下,荀氏始祖是荀林父。

荀姓的荀氏名人

荀况:战国时思想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著有《荀子》32篇,历史上十分著名的思想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提出了“性恶”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迷信,是儒家学说的继续队和发展者。
荀爽:字慈明,东汉经学家,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荀氏为颍阴望族。爽父荀淑(83——149年)为战国荀卿第十一世孙,品行高洁,博学多识,有“神君”之称。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当时被人称为“荀氏八龙”。荀爽是“荀氏八龙”中的第六位,若论才学,则数第一。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水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号为硕儒。党锢解除,司空袁逢荐荀爽为官,不就。献帝即位,爽避而不及,遂为平原相。行至宛陵(今安徽宣城)追为光禄勋。任职三天,又迁司空。荀爽见董卓残暴,参与司徒王允谋除董卓之义举,举事前病卒。
荀悦:字仲豫(148-209),东汉史学家、文学家。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幼时聪慧好学,因家贫无书,每到人家,遇书即读,过目成诵。12岁时,能说《春秋》,尤好著述。灵帝时,因见阉官用权,托疾隐于家中。献帝时,应曹操征召,历任黄门侍郎、秘书监等职。荀悦见当时曹操专权,汉献帝仅存虚名,因作《申鉴》5篇。其中对现实政治的评论,对谶讳符瑞的讥刺,都切中时弊,是西汉以来政论文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明代何孟春称“其论政体,无贾谊之经制而近于醇,无刘向之愤激而长于讽”(《申鉴注序》),从中可以窥见荀悦文章风格的特点。《后汉书·荀悦传》称其另著《崇德》、《正论》及诸论数十篇,多佚。明代辑有《荀侍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申鉴》有明黄省曾所作注,《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引据博洽,多得悦旨”。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文始堂刊本。
荀彧:三国时曹操谋士。官至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此人极为出名,详见相关百科辞条。
荀攸:字公达,豫州颍川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荀彧的从子。荀攸祖父昙,官至广陵太守。外戚何进总政时,征拜攸黄门侍郎。董卓乱起,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等谋除董卓,事泄而被收系狱。董卓被诛后,获释归乡。后被曹操征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以功封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转为中军师。魏国初建,为尚书令。建安十九年病逝,年五十八岁。魏正始年间,追谥敬侯。
荀勖:字公曾(?-289年),西晋政治家、音律学家,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荀爽曾孙。早慧好学。初仕魏,为大将军营爽掾。曹爽被诛,勖迁安阳令、骠骑从事中郎、廷尉正。后为大将军司马昭记室,数进策谋,深见信任。与裴秀、羊祜共掌机密。司马炎代魏后,封济北郡公,拜中书监、加侍中、领著作。累迁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守尚书令。荀勖博学多才,入晋后曾和贾充一起修订法令。掌管乐事,又修正律吕。领秘书监事,曾和张华一起,按刘向《别录》整理典籍。荀勖又有治理之才。任尚书令时,曾下令罢除官吏中不称职的。
荀淑: 字季和(83-149年),颍川郡人。桓帝朗陵侯相,事明理,有“神君”之称。有八子(俭、绲、靖、焘、汪、爽、肃、敷),并有才名,时谓八龙。
荀雍:南朝宋国人,与谢惠连、何长瑜、羊璇之等四人跟谢灵运以文章赏会,作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
荀蕤:字令远,其弟荀羡,字令则,兄弟二人为晋代颍川郡颍阴人。荀蕤有仪操风望,雅为简文帝为重。官至建威将军、吴国内史。
荀羡:少有大志,后尚公主,拜驸马都督,至徐州刺史,累立战功,抚纳降附,甚得众心。时称二玉。
荀菘:字景猷,晋代颍阴人。志操清纯,雅好文学。官襄城太守,被社会所围。其女荀灌,率勇士数十人突围,乞师求援,平南将军石览至,遂解围。太宁年间(323-325年)荀菘任右光禄大夫。
荀粲:字奉倩,三国时魏国颍阴人,荀彧少子。独好道。曹洪女有美色,粲聘之,专房欢宴历年。后妇得热病,粲取冷熨其身,不愈而亡。粲痛悼不能已,岁余亦卒,时年二十九岁。
荀士逊:北齐时广平人,好学有思想,文章清致典雅。武定末年选为司州秀才,至天保十年(560年)下调,皇建中,马敬德推荐为主书。世祖时转中书舍人。士逊状貌很丑,以文笔见长被重用。曾有事须奏请皇上,时世祖在后宫,因左右传禀人不知士逊姓名,只说是丑舍人,世祖说必定是荀士逊无疑。及看题奏,果然不错,宫内莫不欣笑。后主即位,累迁中书侍郎,号为称职。与李若等著《典言》一书传世,齐末去世。
荀廷诏:明代有崇祯进士,著有《蜀国春称》。
荀慧生:艺名白牡丹,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民国16年《顺天时报》举行首届旦角名伶评选,他以《丹青引》一剧获选为前四名,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并称中国四大名旦。

本文标题: 请问荀蕤荀羡并称“二玉”的出处在哪里呢 没查到相关记载,想请教一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452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大明王朝中海瑞一出场就是在亲子,为什么有人说他饿死五岁女儿奴儿哈赤和皇太极加起来,能不能打得过朱元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