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书上看到一篇诗歌,这是不是算堆砌词藻了

发布时间: 2023-01-23 17:59:5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99

《红楼梦》中香菱曾对两句诗中的“直”字和“圆”字发过感慨,这两句诗是:“,”此句出自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

在某书上看到一篇诗歌,这是不是算堆砌词藻了

《红楼梦》中香菱曾对两句诗中的“直”字和“圆”字发过感慨,这两句诗是:“ ”

此句出自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以上一段是引用的,这是一篇描写边塞风景的诗歌,此句表现了诗人出使边塞时的孤寂之感,我个人也认为这是一联好句。反对者可能多是因为这幅画面不符合现实情况,但我们应该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它,因为文学并不都是写实的,作家大多还是借文学之笔来表达自己情感。(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
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
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
行后方可."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
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后四十回写她死于难产,并不符合曹雪芹原来的设计.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作
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
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泊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
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
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香菱的第三首诗是这样的: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
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香菱的成功,一方面
说明了她自己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小说四十九回写众人看了她第三首诗所说的"无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如此,香菱住在大观园里更为名正言顺,她做副册第一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这是今天读者的阅读难点之一.许多人草草看过,以为作者无所用心,这是可惜的.书中诗词,往往是与故事
情节融为一体的,每个人的诗作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有些诗作,还点明了人物的处境与命运归宿.如上引香菱
诗第三首中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实际就是在说香菱目前的情况.因此,仔细品味书中诗词,也是欣赏《红楼梦》的乐趣之一.

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还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这是一种通脱明达的认
识.从课文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较欣赏唐人诗作,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

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这也是合乎小说情理的一笔.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
"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且,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的.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
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黛玉的这种表现,是她性格中另一
侧面的反映.从某种角度说,黛玉比宝钗其实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马诗》

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马诗 【马诗作者】
【唐】李贺(790~816)
注音:lǐ hè
字长吉。号诗鬼。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李贺一生以诗为业,其诗可分为4类。①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此类诗有的直陈时事,有的借古讽今。名作有《雁门太守行》、《老夫采玉歌》等。这类诗中,五古、七古较少,多为乐府诗。或借旧题,或创新题 ,大都凝练绚丽 。也有的含义隐晦,如《金铜仙人辞汉歌》。②个人发愤抒情。这类诗有个人失意困顿、疾病缠身的消沉和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叹,也有“天荒地老无人识”的不平和“世上英雄本无主”,“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③神仙鬼魅题材。这类诗曲折表现他对现实的厌恶和否定。后人因此称他为鬼才。④咏物等其他题材。这类诗总的表现了李贺诗题材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李贺诗想象丰富奇特,幽深奇谲,句锻字炼,色彩瑰丽,富有浪漫气息 。但也有少数明白易懂的诗 ,他擅长短篇,《天上谣》、《梦天》、《帝子歌》、《湘妃》等是其代表作,被称为长吉体。他多写古诗与乐府,近体很少,无七律。他的诗借鉴了齐梁宫体诗的词采,也沾染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由于太注意雕琢,有的诗往往词意晦涩,堆砌词藻。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李贺共写了22首马诗。
【诗文】
(其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其二)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其三)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其四)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六)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其七)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辕?
(其八)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其九)
催榜渡乌江[1],神骓泣向风。
君王[2]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其十)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其十一)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其十二)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其十三)
香幞赭罗新,盘龙蹙蹬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其十四)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其十五)
唐剑斩隋公,□[3]毛属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
(其十六)
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其十七)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其十八)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其十九)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其二十)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其二十一)
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其二十二)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注释】
[1]乌江:一作江东。
[2]君王:一作吾王。
[3]“卷”下换“毛”。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4]燕山:山名,在现在河北省的北部。
[5]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6]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马诗中的【其五】
注释: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的借马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戴上华贵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飞快的奔驰呢?显然,这是诗人因热切期望为国建立功业,却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感叹。
这首诗写马的素质好,但遭遇不好。用拟物的手法写人,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的婉曲写法。
首句开门见山,直言本意,肯定并且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是一匹非同寻常的好马。起句平直,实在没有多少诗味。
次句「房星本是星」,乍看起来象是重复第一句的意思。「房星」指马,句谓房星原是天上的星宿,也就是说这匹马本不是尘世间的凡物。如果这句的含义仅限于此,与首句几乎一模一样,那就犯了重沓的毛病。诗只四句,首句平平,次句又作了一次重复,那么这首诗就有一半索然无味,没有价值。但如细细咀嚼,便会发现第二句别有新意,只是意在言外,比较隐晦曲折。《晋书•天文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它把「房星」和「王者」直接联系起来,就是说马的处境如何与王者的明暗、国家的治乱息息相关。既然马的素质好遭遇不好,那么,王者不明,政事不理的状况就不言可喻了。这是一种「渗透法」,通过曲折引申,使它所表达的实际意义远远超过字面的含义。
三、四句写马的形态和素质。如果说前二句主要是判断和推理,缺乏鲜明生动的形象,那么,后二句恰恰相反,它们绘声绘影,完全借助形象表情达意。李贺写诗,善于捕捉形象,「状难见之景如在目前」,这两句就是突出的例子。「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这匹马瘦骨嶙嶙,显然境遇不好。在常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匹筋疲力尽的凡马,只有真正爱马并且善于相马的人,才不把它当作凡马看待。「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尽管它境遇恶劣,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却仍然骨带铜声。「铜声」二字,读来浑厚凝重,有立体感。它所包含的意思也很丰富: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从而生动地显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素质,使内在的东西外现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素质」原很抽象,「声音」也比较难于捉摸,它们都是「虚」的东西。以虚写虚,而又要化虚为实,的确很不容易,而诗人只用了短短五个字就做到了,形象化技法之高妙,可说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尤其可贵的是,诗歌通过写马,创造出物我两契的深远意境。诗人怀才不遇,景况凄凉,恰似这匹瘦马。他写马,不过是婉曲地表达出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朱世英)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周啸天)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这是一首耐人玩味的讽刺小品。诗人借古喻今,用诙谐、辛辣的笔墨表现严肃、深刻的主题。
前二句写汉武帝炼丹求仙的事。武帝一心想长生不老,命方士炼丹砂为黄金以服食,耗费了大量钱财。结果怎样呢?所得的不过是一缕紫烟而已。「得」字,看似平常,却极有份量,对炼丹求仙的荒诞行径作了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讽,深得「一字褒贬」之妙。
后两句写马,紧扣诗题。「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迫切希望能飞升成仙的汉武帝,不豢养能够「拂云飞」、「捉飘风」的天马,而让不中用的「肉马」充斥马厩。用「肉马」形容马平庸低劣,非常精当。由于是「御马」,吃住条件优越,一个个喂得肥大笨重。这样的马在地面上奔跑都有困难,怎么可以骑着它上天呢!这两句寓意颇深,除暗示武帝求天马上青天的迷梦破灭外,还隐喻当时有才有识之士被弃置不用,而平庸无能之辈,一个个受到拔擢,窃据高位,挤满朝廷。试问:依靠这些人怎么可能使国家蒸蒸日上,实现清明的政治理想?此诗集中地讽刺了当时最高统治者迷信昏庸,所用非人,颖锋内藏,含蕴丰富,而又出之以「嬉笑」,读来使人感到轻松爽快,这在李贺作品中是很少见的。(朱世英)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三)
李贺
武帝爱神仙, 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 不解上青天。
这是一首耐人玩味的讽刺小品。诗人借古喻今,用诙谐、辛辣的笔墨表现严肃、深刻的主题。
前二句写汉武帝炼丹求仙的事。武帝一心想长生不老,命方士炼丹砂为黄金以服食,耗费了大量钱财。结果怎样呢?所得的不过是一缕紫烟而已。“得”字,看似平常,却极有份量,对炼丹求仙的荒诞行径作了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讽,深得“一字褒贬”之妙。
后两句写马,紧扣诗题。“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迫切希望能飞升成仙的汉武帝,不豢养能够“拂云飞”、“捉飘风”的天马,而让不中用的“肉马”充斥马厩。用“肉马”形容马平庸低劣,非常精当。由于是“御马”,吃住条件优越,一个个喂得肥大笨重。这样的马在地面上奔跑都有困难,怎么可以骑着它上天呢!这两句寓意颇深,除暗示武帝求天马上青天的迷梦破灭外,还隐喻当时有才有识之士被弃置不用,而平庸无能之辈,一个个受到拔擢,窃据高位,挤满朝廷。试问:依靠这些人怎么可能使国家蒸蒸日上,实现清明的政治理想?此诗集中地讽刺了当时最高统治者迷信昏庸,所用非人,颖锋内藏,含蕴丰富,而又出之以“嬉笑”,读来使人感到轻松爽快,这在李贺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李贺的《马诗》共23首,大都别有比兴寓意。这是第四首,写马骨不凡。房星:二十八星宿之一。《瑞应图》:"马为房星之精。"古人以为世间不平凡的人或物都是上应星宿的。铜声:张衡《东京赋》:"天马半汉"。注云:"天马,铜马也。"此诗言马非凡马,但却未得好的待遇,因而瘦骨嶙嶙,但并不软弱,铮铮硬骨,击之有铜声。《晋书·天文志》:"房驷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李贺此诗以马喻人之意显然:非凡杰出之才,未遇明主。而良马不用,则时危主殆矣。"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两句,苍劲凝重,力度非凡,质感强烈鲜明,以虚写实,是出神入化之笔。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1。何当金络脑2,快走踏清秋。
点击此处查看/隐藏全部注释
1.燕山:此指燕然山,是西北产良马之地。大漠、燕山,皆马之故乡。
2.何当:何时才能够。
3.金络脑:嵌金的马络头。古乐府《陌上桑》:"黄金络马头。"
此篇写良马出自名地,而边陲天地广阔,正可奋勇奔驰,唯待知遇名主也。何当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割据,战事频频,作者以名马自喻,言虽然生逢用人之时,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这是李贺马诗的基本意旨。李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一直怀有建功立业之心,为此,他甚至宁愿投笔从戎。但这一理想终难实现,所以他的诗中总有一股郁郁不平的悲愤之气.
【马诗作者】
【唐】李贺(790~816)
注音:lǐ hè
字长吉。号诗鬼。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李贺一生以诗为业,其诗可分为4类。①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此类诗有的直陈时事,有的借古讽今。名作有《雁门太守行》、《老夫采玉歌》等。这类诗中,五古、七古较少,多为乐府诗。或借旧题,或创新题 ,大都凝练绚丽 。也有的含义隐晦,如《金铜仙人辞汉歌》。②个人发愤抒情。这类诗有个人失意困顿、疾病缠身的消沉和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叹,也有“天荒地老无人识”的不平和“世上英雄本无主”,“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③神仙鬼魅题材。这类诗曲折表现他对现实的厌恶和否定。后人因此称他为鬼才。④咏物等其他题材。这类诗总的表现了李贺诗题材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李贺诗想象丰富奇特,幽深奇谲,句锻字炼,色彩瑰丽,富有浪漫气息 。但也有少数明白易懂的诗 ,他擅长短篇,《天上谣》、《梦天》、《帝子歌》、《湘妃》等是其代表作,被称为长吉体。他多写古诗与乐府,近体很少,无七律。他的诗借鉴了齐梁宫体诗的词采,也沾染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由于太注意雕琢,有的诗往往词意晦涩,堆砌词藻。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李贺共写了22首马诗。
【诗文】
(其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其二)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其三)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其四)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六)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其七)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辕?
(其八)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其九)
催榜渡乌江[1],神骓泣向风。
君王[2]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其十)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其十一)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其十二)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其十三)
香幞赭罗新,盘龙蹙蹬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其十四)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其十五)
唐剑斩隋公,□[3]毛属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
(其十六)
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其十七)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其十八)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其十九)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其二十)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其二十一)
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其二十二)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注释】
[1]乌江:一作江东。
[2]君王:一作吾王。
[3]“卷”下换“毛”。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4]燕山:山名,在现在河北省的北部。
[5]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6]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马诗中的【其五】
注释: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的借马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戴上华贵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飞快的奔驰呢?显然,这是诗人因热切期望为国建立功业,却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感叹。
这首诗写马的素质好,但遭遇不好。用拟物的手法写人,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的婉曲写法。
首句开门见山,直言本意,肯定并且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是一匹非同寻常的好马。起句平直,实在没有多少诗味。
次句「房星本是星」,乍看起来象是重复第一句的意思。「房星」指马,句谓房星原是天上的星宿,也就是说这匹马本不是尘世间的凡物。如果这句的含义仅限于此,与首句几乎一模一样,那就犯了重沓的毛病。诗只四句,首句平平,次句又作了一次重复,那么这首诗就有一半索然无味,没有价值。但如细细咀嚼,便会发现第二句别有新意,只是意在言外,比较隐晦曲折。《晋书•天文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它把「房星」和「王者」直接联系起来,就是说马的处境如何与王者的明暗、国家的治乱息息相关。既然马的素质好遭遇不好,那么,王者不明,政事不理的状况就不言可喻了。这是一种「渗透法」,通过曲折引申,使它所表达的实际意义远远超过字面的含义。
三、四句写马的形态和素质。如果说前二句主要是判断和推理,缺乏鲜明生动的形象,那么,后二句恰恰相反,它们绘声绘影,完全借助形象表情达意。李贺写诗,善于捕捉形象,「状难见之景如在目前」,这两句就是突出的例子。「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这匹马瘦骨嶙嶙,显然境遇不好。在常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匹筋疲力尽的凡马,只有真正爱马并且善于相马的人,才不把它当作凡马看待。「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尽管它境遇恶劣,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却仍然骨带铜声。「铜声」二字,读来浑厚凝重,有立体感。它所包含的意思也很丰富: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从而生动地显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素质,使内在的东西外现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素质」原很抽象,「声音」也比较难于捉摸,它们都是「虚」的东西。以虚写虚,而又要化虚为实,的确很不容易,而诗人只用了短短五个字就做到了,形象化技法之高妙,可说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尤其可贵的是,诗歌通过写马,创造出物我两契的深远意境。诗人怀才不遇,景况凄凉,恰似这匹瘦马。他写马,不过是婉曲地表达出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朱世英)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周啸天)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这是一首耐人玩味的讽刺小品。诗人借古喻今,用诙谐、辛辣的笔墨表现严肃、深刻的主题。
前二句写汉武帝炼丹求仙的事。武帝一心想长生不老,命方士炼丹砂为黄金以服食,耗费了大量钱财。结果怎样呢?所得的不过是一缕紫烟而已。「得」字,看似平常,却极有份量,对炼丹求仙的荒诞行径作了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讽,深得「一字褒贬」之妙。
后两句写马,紧扣诗题。「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迫切希望能飞升成仙的汉武帝,不豢养能够「拂云飞」、「捉飘风」的天马,而让不中用的「肉马」充斥马厩。用「肉马」形容马平庸低劣,非常精当。由于是「御马」,吃住条件优越,一个个喂得肥大笨重。这样的马在地面上奔跑都有困难,怎么可以骑着它上天呢!这两句寓意颇深,除暗示武帝求天马上青天的迷梦破灭外,还隐喻当时有才有识之士被弃置不用,而平庸无能之辈,一个个受到拔擢,窃据高位,挤满朝廷。试问:依靠这些人怎么可能使国家蒸蒸日上,实现清明的政治理想?此诗集中地讽刺了当时最高统治者迷信昏庸,所用非人,颖锋内藏,含蕴丰富,而又出之以「嬉笑」,读来使人感到轻松爽快,这在李贺作品中是很少见的。(朱世英)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三)
李贺
武帝爱神仙, 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 不解上青天。
这是一首耐人玩味的讽刺小品。诗人借古喻今,用诙谐、辛辣的笔墨表现严肃、深刻的主题。
前二句写汉武帝炼丹求仙的事。武帝一心想长生不老,命方士炼丹砂为黄金以服食,耗费了大量钱财。结果怎样呢?所得的不过是一缕紫烟而已。“得”字,看似平常,却极有份量,对炼丹求仙的荒诞行径作了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讽,深得“一字褒贬”之妙。
后两句写马,紧扣诗题。“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迫切希望能飞升成仙的汉武帝,不豢养能够“拂云飞”、“捉飘风”的天马,而让不中用的“肉马”充斥马厩。用“肉马”形容马平庸低劣,非常精当。由于是“御马”,吃住条件优越,一个个喂得肥大笨重。这样的马在地面上奔跑都有困难,怎么可以骑着它上天呢!这两句寓意颇深,除暗示武帝求天马上青天的迷梦破灭外,还隐喻当时有才有识之士被弃置不用,而平庸无能之辈,一个个受到拔擢,窃据高位,挤满朝廷。试问:依靠这些人怎么可能使国家蒸蒸日上,实现清明的政治理想?此诗集中地讽刺了当时最高统治者迷信昏庸,所用非人,颖锋内藏,含蕴丰富,而又出之以“嬉笑”,读来使人感到轻松爽快,这在李贺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李贺的《马诗》共23首,大都别有比兴寓意。这是第四首,写马骨不凡。房星:二十八星宿之一。《瑞应图》:"马为房星之精。"古人以为世间不平凡的人或物都是上应星宿的。铜声:张衡《东京赋》:"天马半汉"。注云:"天马,铜马也。"此诗言马非凡马,但却未得好的待遇,因而瘦骨嶙嶙,但并不软弱,铮铮硬骨,击之有铜声。《晋书·天文志》:"房驷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李贺此诗以马喻人之意显然:非凡杰出之才,未遇明主。而良马不用,则时危主殆矣。"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两句,苍劲凝重,力度非凡,质感强烈鲜明,以虚写实,是出神入化之笔。
马诗 【马诗作者】
【唐】李贺(790~816)
注音:lǐ hè
字长吉。号诗鬼。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李贺一生以诗为业,其诗可分为4类。①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此类诗有的直陈时事,有的借古讽今。名作有《雁门太守行》、《老夫采玉歌》等。这类诗中,五古、七古较少,多为乐府诗。或借旧题,或创新题 ,大都凝练绚丽 。也有的含义隐晦,如《金铜仙人辞汉歌》。②个人发愤抒情。这类诗有个人失意困顿、疾病缠身的消沉和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叹,也有“天荒地老无人识”的不平和“世上英雄本无主”,“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③神仙鬼魅题材。这类诗曲折表现他对现实的厌恶和否定。后人因此称他为鬼才。④咏物等其他题材。这类诗总的表现了李贺诗题材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李贺诗想象丰富奇特,幽深奇谲,句锻字炼,色彩瑰丽,富有浪漫气息 。但也有少数明白易懂的诗 ,他擅长短篇,《天上谣》、《梦天》、《帝子歌》、《湘妃》等是其代表作,被称为长吉体。他多写古诗与乐府,近体很少,无七律。他的诗借鉴了齐梁宫体诗的词采,也沾染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由于太注意雕琢,有的诗往往词意晦涩,堆砌词藻。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李贺共写了22首马诗。
【诗文】
(其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其二)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其三)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其四)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六)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其七)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辕?
(其八)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其九)
催榜渡乌江[1],神骓泣向风。
君王[2]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其十)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其十一)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其十二)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其十三)
香幞赭罗新,盘龙蹙蹬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其十四)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其十五)
唐剑斩隋公,□[3]毛属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
(其十六)
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其十七)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其十八)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其十九)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其二十)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其二十一)
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其二十二)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注释】
[1]乌江:一作江东。
[2]君王:一作吾王。
[3]“卷”下换“毛”。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4]燕山:山名,在现在河北省的北部。
[5]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6]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马诗 【马诗作者】
【唐】李贺(790~816)
注音:lǐ hè
字长吉。号诗鬼。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李贺一生以诗为业,其诗可分为4类。①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此类诗有的直陈时事,有的借古讽今。名作有《雁门太守行》、《老夫采玉歌》等。这类诗中,五古、七古较少,多为乐府诗。或借旧题,或创新题 ,大都凝练绚丽 。也有的含义隐晦,如《金铜仙人辞汉歌》。②个人发愤抒情。这类诗有个人失意困顿、疾病缠身的消沉和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叹,也有“天荒地老无人识”的不平和“世上英雄本无主”,“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③神仙鬼魅题材。这类诗曲折表现他对现实的厌恶和否定。后人因此称他为鬼才。④咏物等其他题材。这类诗总的表现了李贺诗题材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李贺诗想象丰富奇特,幽深奇谲,句锻字炼,色彩瑰丽,富有浪漫气息 。但也有少数明白易懂的诗 ,他擅长短篇,《天上谣》、《梦天》、《帝子歌》、《湘妃》等是其代表作,被称为长吉体。他多写古诗与乐府,近体很少,无七律。他的诗借鉴了齐梁宫体诗的词采,也沾染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由于太注意雕琢,有的诗往往词意晦涩,堆砌词藻。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李贺共写了22首马诗。
【诗文】
(其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其二)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其三)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其四)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六)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其七)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辕?
(其八)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其九)
催榜渡乌江[1],神骓泣向风。
君王[2]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其十)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其十一)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其十二)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其十三)
香幞赭罗新,盘龙蹙蹬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其十四)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其十五)
唐剑斩隋公,□[3]毛属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
(其十六)
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其十七)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其十八)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其十九)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其二十)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其二十一)
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其二十二)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注释】
[1]乌江:一作江东。
[2]君王:一作吾王。
[3]“卷”下换“毛”。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4]燕山:山名,在现在河北省的北部。
[5]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6]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唐朝的李贺

【诗文】
(其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其二)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其三)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其四)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六)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其七)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辕?
(其八)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其九)
催榜渡乌江[1],神骓泣向风。
君王[2]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其十)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其十一)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其十二)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其十三)
香幞赭罗新,盘龙蹙蹬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其十四)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其十五)
唐剑斩隋公,□[3]毛属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
(其十六)
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其十七)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其十八)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其十九)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其二十)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其二十一)
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其二十二)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文学体裁或体裁又叫什么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简称“文体”。常见的有诗歌、小说、散文、剧本、剧小说、寓言等。
古代文学体裁:


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
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1)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
(2)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3)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序(跋)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赠序
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言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杂记
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
(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种文体。

游记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童话
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情节离奇曲折,富于趣味性。对自然景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心理、情趣,激发人们的想像,便于他们接受和转化。选入教材的童话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叶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民间故事
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经过很多人不断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学形式。民间故事的特点: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口语化,朴素明快;想像奇特丰富;常用夸张、比喻,艺术感染力强。内容上它来自民间,反映的多是民间生活。有的民间故事常有神话式的幻想情节,充满神奇色彩。例如:《渔夫的故事》、《牛郎织女》等。

寓言
是带有劝喻或讽谏性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传说
长期在民间流传而形成的,带有某种传奇色彩和幻想成分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自然物貌的故事。如英雄人物传说,西湖的传说,黄鹤楼的传说。有的是以特定历史事实为基础,有的则纯属幻想虚构。人物和事件的传说,大都是颂扬、赞美的,反映人民的理想和愿望;自然景物的传说,则近于优美的叙事散文,例如浅尝辄逝的《浮生萦云》。

传奇
小说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如《柳毅传》、《浮生萦云》《南柯太守传》等。又因为“传奇”多为后代的说唱和戏剧所取材,故宋元戏文,元人杂剧,明清戏曲也有称为“传奇”的。如明戏曲作家汤显祖的《还魂记》(即《牡丹亭》),清初孔尚任的传奇剧本《桃花扇》。
现代文学体裁:
诗歌
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剧小说
剧小说,又称小说剧,融和剧本与小说的元素,使其像剧本、又像小说,正体现了市场的需求而产生的文学体裁,是21世纪当之无愧的五大文学体裁之一,诞生这一文学样式的是剧小说《灵仙》。

剧本
剧本,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与剧本类似的词汇还包括脚本、剧作等等。它是以代言体方式为主,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剧本是舞台表演或拍戏的必要工具之一,是剧中人物进行对话的参考语言。
剧本,是一门为舞台表演服务的艺术样式,区别于戏剧和其他文学样式。

小说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科幻、公案、传奇、武侠、言情、同人、官宦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同时,小说是一种写作方法。

散文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灵活的文学体裁。
而“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时期。
《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随着时间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简称"文体"。常见的有诗歌、小说、散文、剧本、剧小说、寓言、通讯等。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出自哪首诗?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足音不响, 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哒哒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错误》赏析

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

口的佳作。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

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

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初看这首诗时,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国性。这是一首绝对

的中国诗,是一首属于中国人的诗,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

故事。因此,这首诗的外壳虽标榜着学习西方技巧的现代派,但它

所传达出的更深一层的中国传统意识是不可置疑的。

《错误》一诗,承受的可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

传统。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

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

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

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

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

也不揭开,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

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

不露,又悠长深远。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

的,因为日盼夜 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

无限的失望。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这"美

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或许,有些人会把诗中的"我"理解为浪子无家可归的悲哀,

而这种理解是未尝不可的。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的心态是一

种漂泊,等待着一天能够有个定位,他们在台湾岛上仅是一个过

客,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然而,由于政治缘故,

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出失落惆怅之感。不过,如果尝试

把郑愁予的其他诗作与《错误》相对比的话,不难找出有力的旁

证。如郑愁予《情妇》中"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和

"因我不是常常回家大那种人"两行,皆表现出女子深守闺中,等

待主人公归来的主题。另一首诗《窗外的女奴》中"我是南面的神,

裸着的臂用纱样的黑夜缠绕。于是,垂在腕上的星星是我的女奴"

亦透露了女子在冷清寂寞的悠长岁月中,空等着男子归来的凄凉心

境。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全篇幅不长,但所表现

的艺术技巧不仅被人称道,更被人在口头上传诵。从结构上看,隐

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

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

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

这种写法与柳宗元《江雪》中从"千山鸟飞绝"的大景,最后落墨

在渔翁独钓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间处理,颇有相似之处,将诗情层层

推向高潮。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

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

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

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了

一个小倒装句。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

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

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其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

字。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的,"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

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

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

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若与此诗的中国性

联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所表现的

意境。 同时,郑愁予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

"莲花"、"柳絮"、"马蹄"、"春帏",特别是"东风"这一

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

意,再再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杨牧在《郑愁予传

奇》的长篇文章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

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强调了郑愁

予诗歌语言的中国化,从而体现了中国的思想与情感。

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郑愁予在谈论写诗技巧时,

说:"写诗要忠诚,对自己诚,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写的东西连

自己都不确定,那就是不忠实。"因而郑愁予的《错误》强调纯净

利落,清新轻灵,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或堆砌词藻,竭力以最忠

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这是一首真实、真情的诗。

《错误》至今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我想最重要的因素不

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感动人。这种情感不伪装、

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欣赏《错误》
1.解题
现代诗社主要成员郑愁予的诗歌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是清新婉约。《错误》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写思妇盼归人的情思,意境优美深婉,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杨牧:“自从现代以后,中国也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学写他们的‘现代感觉’,但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
郑诗大都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仁侠精神与浪子情怀的结合)他的诗歌在台湾传唱的程度,恐怕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他的诗歌,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酷似李白;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宛若李商隐。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正是这种修养使他避免了台湾现代派诗歌的缺点,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

如何分析《诗经》中赋比兴的手法

诗经(诗三百)中,开创了赋、比、兴的创作手法,为今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范例。 一、《诗经》中的赋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说: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作为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赋比兴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表现方法。 “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 汉代对赋、比、兴的解释 汉代解释“赋、比、兴”最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是郑众和郑玄两家。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毛诗正义》引)他把“比兴”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物象联系起来,认为“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比喻手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意”的一种手法。论述虽较简单,但总的说,是抓住了“比兴”这一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的。郑玄的解释则不同,他认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毛诗正义》引)这里,除了讲“赋”的特点是表现手法上的铺陈其事,比较符合实际外,其他的解释则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联系起来,这就把一定的表现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体的特征,不免牵强附会。《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的解释,常常在径情直遂的诗歌中,离开艺术形象去寻求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和这种对于“赋、比、兴”的穿凿曲解,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后来孔颖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的说法,指出:“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毛诗正义》不过,郑玄把“比兴”提到美刺讽谕的高度来看待,对唐代陈子昂、白居易等所标举的“美刺比兴”说,是有启迪作用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述“赋、比、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挚虞、刘勰和钟嵘。挚虞继承了郑众的观点,认为:“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艺文类聚》卷五十六)他并且对汉赋的不“以情义为主”而“以事形为本”、极尽闳奢巨丽之能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赋”的表现手法在汉赋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以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体,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汉赋专门去铺采□文地描摹宫室之美、田猎之盛等,以致缺乏深刻的、有意义的思想内容。挚虞对汉赋的批评是切中其弊的。由于汉赋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性的辞藻,容易使人误认为“赋”与“比”有较密切的联系,和“兴”似乎无关,所以刘勰在谈到汉赋时,称其“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结果是“比体云构”,“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实际上这里所说的“比”是“赋”中之“比”。由于这一原因,同时也由于中国古代抒情诗远比叙事诗发达,所以人们有时略“赋”而标举“比兴”,以“比兴”概括诗的“三义”。 刘勰对“比兴”的论述,曾受到《毛传》和《郑笺》牵强附会说诗的影响,如他说过“《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指《召南·鹊巢》贞一,故夫人象义”(《文心雕龙·比兴》)等等。但他同时又继承了郑众的见解,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又认为“比”的要求是“写物以附意,□言以切事”。这就概括了“比兴”作为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他还指出“诗人比兴,触物圆览”。即认为“比兴”的思维和手法必须建立在对外部事物观察、感触的基础之上。这些意见,都是很可取的。“赋比兴”的观念在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不断积累,先由《周礼·春官·大师》总结:“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1]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根据《周礼》的说法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2]很明显,风、雅、颂是属于《诗经》的文体分类,赋、比、兴是指什么,则没有说明。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一般说,赋、比,都比较清楚,兴就有疑问,后人的解释分歧很多。至今也没有定论。刘勰所谓“风通而赋同”,即风雅颂相通,赋则作为诗的一般表现手法,“通正变,兼美刺”,也是相同的,这些都比较好理解,惟独比和兴问题,历代解释很多。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种解释的方法,即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 一、三种不同角度的解说 政治的解说。如汉代的“比刺兴美”说。这是汉儒的经学的解释。郑玄注《周礼》“六诗”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而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3]这种说法是以汉代的社会文化中的美刺论生硬地来解释比兴,与文学艺术离开得比较远,与文学创作没有多大关系。《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的解释,常常在抒情的诗歌中,离开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所描绘的形象去寻求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就和这种对于“赋、比、兴”的牵强附会的理解,有着直接关系。唐代孔颖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的说法,指出: “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毛诗正义》)并非比一定与“刺”相连,兴一定与“美”相连。这种经学家的政治解释方法,在中国古代仍有不小影响。连刘勰也不能不受其影响,如“比兴”篇中说:“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贞一,故夫人象义。”意思是关雎雌雄有别,用以比喻后妃的美德,布谷鸟专一,所以诗人用来比喻夫人的专一用心。这种读诗的方法承继的是郑玄的政治解释方法。这种方法特点是用政治遮蔽艺术,用意识形态曲解诗义,离开了诗歌的常识,是不可取的。 语言的解说。朱熹的解说可作为代表。朱熹在《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辞。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4]赞成此说的人最多。在朱熹的解说中,强调比兴是一种修辞手段,一种语言技巧。这种解说与郑玄的政治教化说大异其趣,无疑把解说推进了一步。从单纯的训诂的角度看,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作为一种语言解说,用之于非文学著作中是可以的,但用之于文学作品似乎就还隔着一层。因为诗歌的语言是情感的语言,离开情感,单纯从文字训诂的角度,很难把属于情感世界的诗歌解说清楚。实际上,对于这种解说,连朱熹本人有时也是怀疑的。(详下) 文学的解说。最值得重视的解说。具体代表性的有四人,即刘勰的“比显兴隐”说,钟嵘的“文已尽意有余”说,宋人李仲蒙的“叙物索物触物”说。近人徐复观的现代解说。这里先简单介绍钟嵘、李仲蒙的说法,然后再回过来重点阐述刘勰的说法以及徐复观的观点。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有尽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在钟嵘看来,三者都是文学的方法。因为运用赋比兴都要“干之以风力,润之者丹采”,最终目的都是要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其中,对兴的又以“文有尽意有余”来解说,这就把“兴”的含蓄蕴藉的文学功能说得比较清楚。这种看似“与训诂乖殊”(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解说,“说得不明不白”(黎锦熙《修辞学·比兴篇》)的解说。恰恰揭示了“兴”的文学功能,是十分有意义的。钟嵘对“兴”的这种解说影响很大,唐代以来的诗学实际上是沿着“文有尽而意有余”的旨意往前推进。 宋人李仲蒙的解说也很有意义,他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5]李仲蒙分别从“叙物”、“索物”、“触物”的角度来解释“赋、比、兴”。在他看来,作为赋的“叙物”不仅仅是 “铺陈其事”,还必须与“言情”相结合,就是说作者要把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又要把客观的物象描写得真切生动。这就比传统的解释进了一大步,更加符合创作中对于“赋”的 要求。唐代许多诗人用“赋”,的确都表现了这样的特点,如杜甫的《北征》、《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与《琵琶行》,主要是用“赋”,却也十分尽情。作为“比”的“索物”,即索取和选择物象以寄托感情,不完全是一个运用比喻手法问题,作者还必须在比喻中表达作者真挚的感情。唐代许多诗歌中的比喻,如李白《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这里用“比”,却以情附物,而不象某些汉赋那样把各种比喻变成单纯词藻的堆砌。作为“兴”的“触物”,由外物的激发以兴情,反过来又把情感浸透于所描写的物象中。显然,李仲蒙对“赋、比、兴”的解说,最后都归结到一个“情”字上面,这就更符合文学的审美特征。
  先说一下赋比兴的意思.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厚再用赋.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比  比就是比方,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比喻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
赋是为平铺直叙,有开门见山之称,个人感觉多见于雅颂.举例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比就是比喻,有明暗之分,比较有名的如《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兴即为起兴,以无关事物为联想入手,引出诗人的感叹,个人感觉多见于风雅.蒹葭为兴,此外还有关雎为例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本文标题: 在某书上看到一篇诗歌,这是不是算堆砌词藻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27868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评价这首诗《21世纪的唐吉诃德》酒后写了几句诗,打油诗,想问问怎么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