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以讨论讨论这首诗吗

发布时间: 2023-01-11 15:00:5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87

【讨论】大家是如何评价李商隐这首诗的?李商隐——《无题》,rnrn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rn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

大家可以讨论讨论这首诗吗

【讨论】大家是如何评价李商隐这首诗的?

李商隐——《无题》 rnrn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rn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rn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rn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rnrn 讲讲这诗的意境.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无 题
作者:李商隐
原 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 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注释:
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
会结束。
3.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6.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赏析: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整首
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
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
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
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
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此诗应该为情诗,表达了对心爱之人的思念之情!

大家讨论讨论这句诗的引申义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rn就这句诗
明朝的朱,蓝玉流泪。

一首教师诗的讨论

最近教师群里看到一首诗。觉得很值得思考,特别想知道教师们读后有何感想。于是转发给好友圈里的教师们。大家都坦诚地谈了自己的真实看法。我觉得很有启发性。于是隐去姓名,整理如下。

这是那首诗:

题目:我是教师,我拒绝

我是教师,我拒绝

我拒绝把我比作春蚕

我不要自己的生活浓缩成一个茧

我愿意在缤纷的世界中睁大双眼

伸展我所有的神经触摸尘世的精彩与斑斓

然后潇洒地站在讲台

告诉孩子野百合也有春天

我是教师

我拒绝把我比作蜡烛

我不要自己的工作只是流泪的付出

我愿意有合理的薪水

合适的课时

让我不再和清贫辛苦纠缠在一起

然后我可以快乐地工作也能工作的快乐

我是教师

我拒绝把我比作阶梯

我很尽力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孩子都举起

我愿意在社会 家庭 孩子三者和谐的氛围里

尽我该尽的责

做我该做的事

让成才的孩子成才

让成人的孩子成人

我是教师

我拒绝把我比作灵魂的工程师

我并不很高尚

也有作为凡人的七情六欲

一些人性的不完美我也深有体会

不要给我戴上神圣的光环

再用世俗的眼光把我的人格蔑视贬低

我不是春蚕、不是蜡烛、只是一名教师

我是教师

我拒绝精神上的奖励

物质上的贫瘠

我拒绝你期许的目光

你背后的冷语

我拒绝不是检验能力的考试

我拒绝依靠关系的评级

我是教师

请让我先以人的姿态站立

不高不低

请你以温和的眼光看我

不媚不拒

其实我和你们一样

教师只是我赖以谋生的职业而已

所以  我拒绝所有

善良的无知

恶意的讽刺

虚假的吹捧

暗箱的操控

我拒绝扼杀教师热情

埋没孩子天性

迷惑善良百姓的不是教育的教育!

下面是大家的看法。随意顺序。

1一位校外教育工作者的看法

感觉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有点偏激,从教态度也有点消极。可能是压力大所致吧,也可能是很多负面因素,致使作者有潜在的逆反心理。还有,作者也有牵强的一部分,就像他的押韵和排比式段落。“教师只是我赖以谋生的职业而已”,这句话,虽然是实话,但如果仅是这种心理,那么对不起“教育”这个职业。这个职业不仅是薪水的收获,其实更大的收获是育人。人才的价值是无限的,看起来与自己无关,但其实,与自己有关。教育,决定着大环境的良与恶。教育出来的好人才多了,大环境就好。大环境好了,对自己以及自己的子孙后代也是有益的。所以,不能把教师这个职业短视。

现在的功利社会环境,确实对教师这个职业有失尊重。不理解的家长和各种考核,确实累,教师这行确实不容易干。

据我所知,至少有一多半教师是这种心理。

现在的评职称,现在的各种表格,各种虚头的考核,家长的各种不尊重。令教师们很累。

这一首诗,只能是一时渲泄情绪,我感觉。并不代表作者不是一位好教师。可能他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渲泄完了,依旧还原为一位有师德的好教师。

其实我认为,大多数老师和家长的心理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好。不管教师采取什么方式,都不会是恶意。坏教师还是极少数。还是要学校多支持教师,家长多理解,才会和谐。和谐了,教师心里平衡了,就不会再出现这种诗。

某校有一个老教师,因为管学生严格,被家长大骂到学校。最后的处理结果是:教师向家长道歉,后来他被分到最偏的乡镇去了。

你说他有多憋屈。这种情况下,这种诗就很合适了。

这种情况还是很少的。

我觉得,教师对孩子真诚,公平,不要收授家长的任何礼物,把话说在明处,那么,家长就容易沟能,容易理解教师。

当然啦,我说这些话,只是站在外面看里面。

2一位乡村老教师

最后一节还是不愧作为教师的话,六至九节中存在自我矛盾,明显欠缺教师这一职业自身特点的素养要求方面理解,并且充斥着矛盾思想,内在纠结。想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又先否定教师这一职业必需的奉献精神、纯洁的让人感到温暖的灵魂。这首诗可以看作是某人在发牢骚。不过能迎合缺乏无私奉献、缺乏育人长远眼光的教师,对年轻教师更是毒害至深,最可怕的是学生遇到这样的教师是一辈子的悲哀。

3一位熟悉教育的校外人士

我个人觉得,教师就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因为对很多人的人生产生影响。这样的职业需要一些情怀去做。

当把“教师”仅仅定位成一个职业饭碗时,这样的高度也很难成就出一位真正了不起的好老师。

现实固然有现实,但更有价值的人生也一定与精神相关。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无可厚非。但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长大路上遇到好老师太重要。

4一线老教师

我想,这位老师的诗歌,道出了很多老师的心声。

很多时候,不觉得我们老师都是被道德绑架了么?我们毕竟也是凡人。

都说老师是神圣的,又有几个人真的把我们当神圣来尊敬了?

孩子对老师,一部分感觉是权威,一部分是无所谓,还有一小部分是挑剔。

有尊重老师的家长,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尊敬老师,感觉到老师的不容易,但是,这个物欲横流,阴奉阳违的时代,这样的家长的确太少。

突然想起一句话,老师的幸福指数低又如何能教出幸福的学生?

有能力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自己了[憨笑]。

但是还是佩服这首诗歌作者的诚实[调皮]。

5 中年城市中学教师

我刚把孩子哄睡。仔细读了几遍诗歌,五味杂陈。能看得出这是位个性张扬独立的老师,也有着自己的教育追求。比较欣赏她的第一节,有自己的教育理想,还算是个有情怀的老师。可是越往后读,诗歌里充斥着是满满的控诉、抱怨和不平,这些问题我们多多少少都面临,但说的也太极端,感觉这位老师负能量满满啊。在她眼里,似乎没有美,只有丑,还有自己的满腔愤怒,我就不禁在想,这样负能量满满的老师,怎么能把正能量和快乐带给学生?怎么能传授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细思极恐。可能是现实碰壁太多,牢骚满腹,既然选择了老师,就选择了一种清贫,一种生活方式,需要一生去修炼。这样实力吐槽对现实的不满,让职业幸福感全无。大环境问题难以一时改变,体制难以撼动,那何不耕耘好自己一方天地,对自己的学生用心负责,即使工资微薄职称难升,也不能以此为借口拒绝所有,肆意抨击呀。总之读完诗歌,心情很是不美好呀。

6中年乡村中学教师

我想说说我两个方面的想法,一是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和对孩子的教育的看法。我比较赞同诗里的说法,那就是我首先是个人,然后才是教师,不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对教师的一切评论,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是空中楼阁,站不住脚的。而那些在生活中是一个幸福的人,又站在讲台上成了教师的人,那他给予孩子的正能量是没法估计的。对于孩子也是如此,我首先想让他成人,然后才能成才。事实上成才的学生能有多少?而要成人,立在天地间,奔走在生活里的是不是他们必须会的呢?成人即是成才!

二是诗里提到的关于教育工作本身一些暗箱操作和评级事件。我想用一种诗人的浪漫情怀去对待,当然有点消极,但是我无力改变,我又不想我每天怀着愤懑去面对我喜欢的工作。所以我先享受课堂,享受育人的过程和成果。然后我要累积,要成长,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在教育的变革中可以当仁不让!

首先老师本身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并不明确,教师的职业素养就应该是第一课,而且要常上课。也要培养教师应对社会压力和职业压力的能力,现在是散沙。

就是诗里提到的我不是什么什么,那我是什么什么呢?

不,在教育里,肯定不只是凡人,凡人是基本,现在更多老师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我就是凡人,我不是教师。

可是教师是什么呢?真的是个课题啊!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上看,许多老师还在金字塔的底端,而一味地把物质追求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还觉得自己已经到达教育和人生的巅峰,是可笑的。

7城市老教师(诗人)

一位高中班主任说:“我80%的精力没用在教书育人上。而是用在各种形式的检查、考核、评估、作秀、材料、培训、集备……等事务上。”

许多时候,因为职业困顿、职业疲惫,职业琐碎、职业无聊………感觉说什么都是肤浅的、无意义的。

只有当我站上讲台上的时候,面对着敬重我的学生,我只想着如何讲好:把艺术审美、生活审美、自然审美、道德审美结合起来,把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希望学生们拥有审美人生。在庸俗和世俗中诗意地、画意地活着。

8  工作了三四年的青年教师

写的挺好的,戳中了老师的一面痛处吧,挺压抑的,

另外领导,团队也很重要,要有干劲,提高老师的幸福感,学校体制内必须得改革。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良知的工作,在道德与品质方面,没法考验,没法考核,只是走流程,走形式,小学,启蒙阶段,要授予孩子的还是做人,品质方面,而不是考试成绩,整体的能力即综合素质,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些老师和家长本身做人就有问题,这个人品问题根本得不到考核,无法评断。

家校合一,真正的作用不大,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单靠教师一方努力也有限。

9大一男生,未来的教师

明天就回学校了,刚才在收拾东西。这首诗看来是以一名教师的角度在谈教师和对孩子的教育。教育谈起来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东西,作为一种文化和半社会意识。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看纪录片,曾经看过一个中英教育实验的比较,也对两者略微了解。

教育者的职责在于正确地引领孩子的成长,最近有一部日剧《三年A班》也有这个主题,当然这只不过也是文化创作品,有虚构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说实话,我认为虽然中小学的教材内容和设计虽然在不断改善和拓展但仍有应试化的倾向和不足,小学时候课本上的图片和插画还是蛮有趣的。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存在于这个社会从一种角度来说是很高尚的,它育人,可以在很多孩子的成长期去影响他们。但这也是免不了受到中国所谓应试教育的影响的,扼杀孩子的天性和“才华”是很难避免的一件事,只希望能够慢慢改善吧。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师作为千万职业中也是很平凡的一个职业,人存在于这个世上就会受到社会的束缚。像诗中提到的评级,和拒绝物质的贫瘠,和家长打交道等等。人都是要吃饭的,我个人我认为教师的工资待遇应该要提高一些,因为很多私营企业家、商人和文化创意工作者的收入真的是非常高的,当然,人家也是付出了很多努力的,而且职业不稳定,承担了教师所没有的另外的风险。

这首诗以排比的手法,读起来感觉一气呵成,感觉应该是一位很有感悟的教师所写的,道理能感觉到,有一点偏激化和理想化,不过我们可能缺的就是这样的人吧,说来还有很多想法。等大二去中心校区有机会和您交流的话,我们可以多聊聊。新学期,祝安。

我以后成为教师的话,应该会在教育框架和体制下去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引导和教育孩子,我其实更向往那种背包客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本身我比较喜欢户外运动,或者是设计和文化创意类的工作,但是男人其实更要养家,责任和压力是很大的,所以也要解决好就业问题,当老师的话,它环境还可以,比较稳定,也比较有意义。而且在我的回忆中,我对小学时候比较怀念,也对那时的老师印象比较深刻,虽然有暴力的老师,但还是温和的老师比较多。此外,中小学当老师如果不当班主任的话,空闲时间还是比较多的,我想沉淀下来写写东西,自学日语,为更远的生活做打算。

10 城市高中老教师

刚出来,我就读到了。可能是这位老师有些年轻,割裂很多意识,也有些单纯。

教师的职业与其他相比就是高尚的,因为它塑造的是人的灵魂。虽然谋生,但是与你品格高尚并不矛盾。

11资深城市中学教师

这首诗说出了老师们最想说的话。最后两句很到位:扼杀老师热情、埋没孩子天性、迷惑善良百姓。中国的教育在相当范围内,确实如此。应该是一线教师的真切感受。

对一些四十多岁的中年教师,有职称的压力,年轻老师有工资低的苦恼。有些偏激,不过,我能理解,有很多无奈。

外行管理学校。

领导不尊重老师,不作为,不公正,让老师内心积愤。

12  乡村中学教师

写得挺实在,从一些层面上写出来老师的尴尬。反映了一些现实问题。初读起来觉得有些俗气,但想想生活中也需要这些。

说不太清楚读这诗的感觉。还是喜欢那种教师身上的那种大国工匠的味道,这首诗中没有。

唉,也真写出了老师的憋屈。

13  小陶子群里的议论

虽然说的事有些是存在的,但是个人感觉上不喜欢,觉得这是个心里有怒火的老师,读着不舒服不是诗。

我也不喜欢这首诗,做老师虽然有很多无可奈何,但也没有那么可怜。[呲牙]累并快乐着,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还是阳光一些好。[呲牙][呲牙]

用诗歌宣泄情感未尝不可,但必须要拒绝吗?拒绝这个词太生硬,反而破坏了诗歌的情感表达,也破坏了教师职业的那些温存和小确幸~

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觉得缺少诗意,也可能作者的工作中经历了一些我们不知晓的事情吧,借此吐槽。也反映了一些现实问题。

首先我不觉得我三观不正,我认为这首诗歌的作者是个坚强正直的人。不谈喜欢,但我不否认这首诗。诗歌并不是只有柔软,这只是一种态度。诗歌都要有诗意吗?那诗意又究竟是什么?

诗中有一句:我和你们一样,教师只是我赖以谋生的职业而已。确实是赖以谋生的职业,但是这个职业有它的特殊性,如果选择了,那必将有很多的牺牲和忍耐。可是话又说回来,没有什么职业是没有付出和辛劳的。教师的做出的努力与其他行业不同,可是作为一名尽职尽责的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成就感荣誉感,也是其他行业不能给予的。毕竟不知作者经历,枉自猜测,如有失实,实为抱歉。

读后

作为教师: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来自何处?只有全社会都改变了才会有吗?

作为教育部门各级领导:也很想知道您读后有何感想?您会感到震惊吗?能否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让老师不再憋屈?如果有老师憋屈地工作会产生何种教育效果?

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其实大家也可以思考,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2021.2.23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讨论这首诗在唐诗中的意义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讨论这首诗在唐诗中的意义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紧扣春、江、花、月、夜五景结构全篇,描绘了一幅淡雅而空朦的春江月夜图,并融入了诗人对人生及宇宙的叩问,从而构建了一个晶莹澄澈的审美意境.作为全诗灵魂和纽带的“月”,又寄托着包括张若虚在内的中国文人天问与孤独、孤独与超越的生命和情感意味.夜色春花,花下流水,水映月光,轻轻摇晃的小舟上,望月问天的张若虚,怀着一种孤独的超脱及超脱了的孤独,吟出了“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说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
的确如此!《春江花月夜》既富于南方民歌的色彩与风调,又较成功地运用了经过齐梁到唐初百年酝酿接近完成的新诗格律,还首次探索了七言诗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三者的糅合是那样完美,给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这理所当然是个顶峰。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象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诗中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伸缩变化,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

即使卑微如蝉——虞世南《蝉》赏析讨论课

这首诗是教材第一单元积累作用上的作品,除了诗歌本身,没有任何其他的解释存在,一个字也没有。

“垂緌”是个生词,我做了解释,尤其是这个緌字的写法。

这样做了解释之后,孩子们一个一个恍然大悟:“蝉就是靠这个吃饭的呀!”

“蝉就是喝露水长大的呀!”

“难怪大晚上最容易捉到蝉,它要利用晚上的时间爬到树上呢!”

看到孩子们一个个了然于心的模样,我又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关于蝉的秘密。

~~

蝉是一个特别的生物,它的一生在地下要经历很多年的时间。

《昆虫记》里边有介绍,说一般的蝉要在地下经历4年,然后再爬到树上各唱一个夏天。

其实在生物学界,有很多种类的蝉,他们要在地下经历1年,5年,13年,17年之久,为的就是到地上歌唱一年。

但究竟它们的生命,要在地下蕴藏多少年,这是我们普通人都不知道的,我们只知道,它们在树上歌唱了一个夏天。

讲述出来之后,孩子们一个一个哑然,他们吃惊于蝉在地下蕴藏的时间。

明白了一些这样的知识,我们再回到这首诗。

~~

“蝉最喜欢待在桐树上,流响出疏桐告诉我的。”

“桐树的枝稀稀的,蝉喜欢晒太阳。”

“蝉的声音是一阵一阵的,像流水一样,不是一直响一直响。”

“蝉喜欢待在桐树最高的枝上。”

“站得越高,就看得越远,声音就会传得越远。”

“蝉能看到吗?蝉有眼睛吗?”

听着孩子们叽叽喳喳,各自不同的声音,他们的世界充满了对未知的探索与好奇。

我微笑着,听着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话语,没有说话。

没多久,有些问题,就被孩子们自己给阐述出来了。

~~

“蝉有眼睛。最大的那一对鼓鼓的就是它们的眼睛。”

“《昆虫记》里边说,蝉有三双眼睛。”

“我看奇趣大自然,蝉有三对复眼,藏在身体里。”

“蝉的视力可好了,它一下子能够从这棵树飞到老远的那棵树。”

“蝉的声音为什么会那么响?”

“蝉为什么会发出来声音?它们的声音是用来干嘛的?”

善于读书和善于发言的孩子,他们的话语说出来有理有据,和别人完全不一样。

等到他们没有话说的时候,我才笑着开口:“我们大家说的问题,通过读一些科普书,看一些科普科普视频节目,都可以实现,回头我们去留意一下,都可以找到答案。”

“作者写这首诗到底是干什么呀?”终于有孩子关注到这一点了。

这让我感觉特别开心。

~~

我给孩子们讲述了作者虞世南的生平简介。

虞世南,余姚人。

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原话说:“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孩子们听完,一个一个嘴巴张得老大。

“唐太宗都夸的人,绝对是了不得的人。”

听到这话我再次笑,本来孩子们对唐太宗是颇为熟悉的。

~~

“我们看最后一句,大家能感受到什么呢?”我抛出了关键性的一个问题。

教室里安静了那么一刻,后又开始叽叽喳喳。

“蝉的鸣叫声,不是被风吹送出去的。”

“蝉的鸣叫声那么响亮,不需要被风吹送,自己就能够传得很远。”

“蝉的优秀,不需要被秋风夸赞,别人也能知道的。”

“一个人的优秀,是自己做出来的,不是被别人夸出来的。”

听着孩子们这样的语言,我真是喜欢啊!

一首诗歌,不需要讲解,仅仅一个点拨,就可以明晰所有。

~~

最后的最后,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蝉的优秀,或者一个人的优秀,表现在哪里呢?”

爱思考的孩子语出惊人:“四年,只为一个夏天的高歌,生命即使短暂,也要努力好好活着。”

有领悟的孩子语出也不一般:“出生在地底下,那么黑暗,那么卑微,但是夏天的歌声那么响亮,英雄不论出处,照样成就非凡。”

“同样在地底下出生,同样在一个夏天歌唱,有的响亮,有的不响亮,起点不一样没关系,只要努力,一切也会很好。”

“一个人想成功,什么都无法抵挡。”

我鼓起了掌,孩子们的思维着实令我赞叹,从一只蝉的生命里,得到的启示实在不一般!

“即使卑微如蝉,只要心怀成功的愿望,就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想要到达的彼岸。”

说完这句话,结束了这节课。

补记:

这样的讨论,于诗人写作的初心似乎不一样,甚至错了很远。

可是我没法说孩子们错了。

从孩子们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讨论充满了正能量,也与蝉本身紧密联系在一起。

“高洁”这个词语,孩子们无法体会,也无法感知其间的意蕴。

可能,到未来的某一天,遇到具体的情景,孩子们会在一瞬间明悟这个词所呈现的情景,或者说境界吧!

希望如此,希望不至于耽误了孩子们。
本文标题: 大家可以讨论讨论这首诗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27513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高考临近 ,语文诗歌鉴赏分数总是不高,有什么学长老师总结的一些答题套路吗 谢谢!以下诗句来自鲁米的哪首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