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名垂千古,这首诗有多好

发布时间: 2022-12-22 21:00: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94

《春江花月夜》的历史地位有多高?真可以孤篇盖全唐?《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后人对于这首诗有着很高的评价,甚至觉得《...

张若虚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名垂千古,这首诗有多好

《春江花月夜》的历史地位有多高?真可以孤篇盖全唐?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后人对于这首诗有着很高的评价,甚至觉得《春江花月夜》做到了孤篇盖全唐,等于承认这是唐代最好的作品。那《春江花月夜》的历史地位究竟如何呢?其实文学作品在不同人眼里很难分出高低,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也就觉得一般。但《春江花月夜》的确有它的过人之处,从内容、手法、含义等几个方面来看的话,这首诗的意境和意识都达到了一种至高的境界。
(一)春:海上明月共潮生
这首诗总共有两个“春”字,其中第一个字就是“春”,这也奠定了这首春之夜曲的基调——自然、朝气、乐观、希望。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潮浩浩汤汤,把江面与海面连成一片。这就是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在韦应物那里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白居易那里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把水面初平云脚低”,在苏轼那里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张若虚的眼界显得更宽阔一些,或许也是这股春潮的力量吧。他把目光投向了大海。

大海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在波涛汹涌之间,在潮涨潮落之际……

面对此情此景,当朝宰相张九龄曾咏叹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佳句。他们是同一个时代的诗人,对这样美好的句子我们没有必要探究谁早谁晚,或许这本来就是诗人共有的慧根。金圣叹说,诗从来都是主动来找诗人的,而根本不需要诗人绞尽脑汁去写。能让诗句主动来投的,大概就是慧根了。我等凡夫俗子,就算面朝大海,也只会搞得一身狼狈,绝对不会有什么春暖花开。

想象是诗的灵魂。

眼前的景色始终是有尽头的,但心里的景色是无限制的。所以李白在诗里可以“白发三千丈”,可以“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甫在诗里可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此刻的张若虚就展现了顶级诗人的水准,他开始放飞自我,尽情想象。月光下,波涛翻滚,此起彼伏,绵绵千万里。而此时此刻,天下所有的春江都在月亮照耀之下,月色在波浪尖上熠熠生辉。

这是何等的想象与气魄!杜甫曾有过“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句子,但从整体上而言,杜甫诗句境界过于刚猛,比张若虚的这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少了一点儿柔美。并且杜甫的景色中只有长江,而张若虚的心里是天下所有的“江水”。

一部伟大的作品或者一首伟大的诗作,作者所关注的绝对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更为广阔的天地和人生。张若虚的心里是升起一轮明月的,这明月高高挂在他的心里,映照在天下的江水里,奔腾不息,摇曳多姿,光彩夺目。宛若春天的田野,绿意盎然,繁花似锦,生机勃勃。

春潮孕育的希望,溢出江面,流向四方。
(二)江:江月何年初照人
孔子面对浩浩荡荡的长江忍不住叹息“逝者如斯夫”。杜甫秋日江边登高望远发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慨。

人类看似伟大,可在自然面前,一下子渺小起来。

长江可以永久奔腾,月亮可以永久妩媚,人类呢?这世界上,原本的匆匆过客只有我们这些自认为伟大的人类。

张若虚的认识远比我这后来者更为清醒与透彻。

江天一色,孤月高悬。张若虚神游太虚,不禁问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是啊,这江畔的第一缕月光是谁先看见的呢?这江畔的第一缕月光是什么时间开始照耀世人的呢?

科学家说时间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有的只有现在。但那些走过的路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明明都写在脑海里,难道竟然是虚幻?

就算是今日我们依然可以站在张若虚曾经站立的位置,但不知道月亮是否还能记起千年前曾经有那么一个年轻人如此深情的注视着自己?

张若虚毕竟是张若虚,他的疑问其实在心里早就有答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世人一代接着一代无穷无尽,江上的月亮也是亘古永恒的。有些东西变了,有些东西没有变,但由唐到宋,由宋到明,再到清,究竟哪些东西没有变呢?

是天上的月亮吗?我不知道。张若虚似乎也不知道,所以他也在追问。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你在等谁呢?千年的时光还不够吗?难道真要山无棱天地合才肯罢休?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后世的苏轼面对明月也曾把酒高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都说岁月无情,可正是这无情的岁月给我们留下了如此多的可歌可泣的美好。是的,在岁月的洪流中,我们终将是浪花一朵,但这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用心的活过,那朵浪花,或许很小,或许一瞬即逝,但也会独一无二,也会绽放属于他的光芒。

就像张若虚,有一首诗就够了。
(三)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花并不是这首诗的主角,而是绿叶。这有点儿像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一样。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水蜿蜒,在两岸花丛中流淌;月色迷蒙,映照在开遍鲜花的树林,飞溅的水珠儿跳跃着、闪烁着。月色如霜,轻舞飞扬,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早已经分不清哪里是白沙哪里是月色。

我读这句诗的时候猛然会想起元稹的“百花丛中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的句子。看上去完全沾不了边的两种景象,在我心里竟然也能完美的契合。为什么呢?“月”是佳人,“江”是公子——他如此蜿蜒的流淌不过是为了月的温柔!

不知江月待何人?难道月色飞舞不就是为了一酬“江”这个知己?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这才是永恒。

诗中第二个“花”字已经是梦境了。梦里的“落花”并不算多好的兆头。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杨花落尽子规啼,落花时节又逢君,飞雨落花中……这些有关落花的句子多多少少都有些伤感。而诗中的落花无疑也是这个路子,这也可能是这首诗众多意象中唯一遵循旧制的地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春天都过去大半了,你怎么还不回来呢?是不愿意回还是不能回?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很多诗句是不能放在一块读的,不然就太过于悲伤。

但还能怎么样呢?如果是不愿意回,岂不是也一样徒生悲凉。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最不屑一顾的,不过是相思而已——你的相思,他的不屑一顾。
(四)月:愿逐月华流照君
月亮应该是诗人最好的基友了,似乎历史上凡是叫的上名号的诗人都写过有关月亮的诗句,与月亮有关的佳作更是层出不穷。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李白太寂寞了,找不到人喝酒就拉上了月亮。

多情最是中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这是张泌自己多情,无处发泄只得推卸到月亮身上。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是杜甫在战乱中望着月亮想念妻子的。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是李商隐的感叹。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柳永的苦楚。

所以诗人写月亮如此翻不出花样,是会砸招牌的。

张若虚的“月”有什么花样呢?

张若虚的“月”犹如一位多情的女子——不知江月待何人。她静静的等待自己的情郎,在江水边,在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这一句倒是与张泌的“月”有些相通。真是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句诗把无形的“相思”有形化,就是张若虚的第二个“花样”。她心中的思念,他心底的相思,帘子卷不去,捣衣捣不丢。后来南唐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从表达手法上看是一致的。这种手法也让李清照写出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佳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真正的爱是希望对方幸福的,张若虚诗中的这位女子就是忘我的。她想象着此时此刻与自己的意中人同时守望一轮明月,虽然没有他的消息,但是她却托月亮寄去相思,希望这月光伴随着他。

这里不仅仅是思念,更是祝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种哀愁思念与祝福种种复杂的情绪都融合到月色中,最终只是化为祈祷,祈祷他平安。

真正的爱都是相同的, 无非是他好就足够了。
(五)夜:何处相思明月楼
春潮涌动,江水不息。夜色深沉,思绪飞舞。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由天地到人间,张若虚继续追问。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如此夜晚应该是万家团圆,可惜还有人漂泊在外?既然有人漂泊那就有人相思。

刘长卿一句“风雨夜归人”把游子的悲伤写的淋漓尽致,晏殊一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把闺中人的思念刻画的入木三分。

张若虚的追问又可贵在哪里呢?

他不是写自己。刘长卿是写自己,晏殊也是写自己,可张若虚不是。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似的感情表达看起来略显平淡,但人类最可贵的就是“感他人之悲,为他人之悲”这种“怜悯”或者“仁者之心”才是我们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源。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一句与后辈李商隐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异曲同工。只是张若虚托付给了“鸿雁”,李商隐选择了“青鸟”。

鸿雁飞不出月光就像孙猴子逃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一般。但好在还有鱼龙相助,他们跳跃泛起的波纹随着江水远去,绵绵不绝。

这应该是整首诗中最不容易理解的一句。虽然鸿雁无法传书,但是只要有心,这流水这月色也一样可以把思念送达。这更像是张若虚给自己的一个回答或者解释。远离家乡的游子,故乡苦等的家人,相隔千里,却仍然都牵挂着彼此,这牵挂是可以融入到月色中或者水中的,毕竟月亮只有一个,全天下的水也是相通的。

水与相思本来就是一体的意向,只是后来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等太过于出名,水中的意向也“相思渐少,恨意渐多”。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明之夜,无论春还是秋,无论古还是今,思念或者愁绪都一样泛滥。
(六)张若虚:春江之畔,明月之下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意象在诗中早就溶为一体,不可分割。因为他们都在张若虚的心中。这个春江之畔,明月之下的年轻人,用温暖的心,把他们融化,融合。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这种“流尽”,又是一个轮回,又是一个开始,而不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哀鸣。诗中的“复”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江水与月色都是永恒的。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才是真实的张若虚,他从神游中回归现实——此时斜月已经慢慢下沉,慢慢在海雾里消失;而自己与家乡(潇湘)的距离也愈发遥远。今晚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色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无论我们飞多远,这世上总有一块地方让我们牵绊,让我们不顾一切的去回望去思念,那就是家,那里有生养自己的天地,有生养自己的爹妈。

这一刻的张若虚没有了神游太虚的仙气,没有了悲天悯人的仁者之心,有的只是一个普通人对家乡的思念。这样的回归,宛若返璞归真,让这首诗接了地气,让此前的想象有了底气与根源。
(七)后记:一曲千年
人事或者人生终究不是空的不是虚的,一点儿也不像张若虚的名字。所有的事情都是实实在在的,过去的,正在发生的,尚未发生的,都是如此。只是有些我们知道,有些我们不知道。不用渴求什么都知道,毕竟时间有限,我们要把握的就是我们所知道的。

珍惜当下,珍惜每一个瞬间,或许那一个瞬间就是生命的永恒。我们虽然知道没有哪一个冬天不可逾越,虽然知道没有哪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但是当这个冬天远去,当这个春天来临,谁还会在春江花月中记得那些雪地中逆行的脚印和背影?

但有些故事值得我们永远传唱。时光或许会荡平一切,甚至把记忆磨平。抛开那些为王侯将相做传记的正史,打开那些记录贩夫走卒的传说和故事,最温暖人心的,往往是那些不经意的瞬间,就像张若虚夜游长江的那个晚上,其神龙一现的风采更让世人顶礼膜拜,如痴如醉。

一曲千年,瞬间永恒。是为记。

【作者简介】张东晓,男,河南省平舆县人,现定居于北京,热爱写作,文章散见于网络。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何被称为唐诗的巅峰之作?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称为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又被人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后来才有了“盛唐第一诗”、“孤篇盖全唐”、“以孤篇压倒全唐”等评价。

看历代的评论,意象玲珑,朦胧空明,几乎所有的美誉全送给了这首诗,让我继续评论,在词语上表达出新花样,办不到!前人才力高绝,拾人牙慧难以推陈出新,不如放弃另辟蹊径。本人学理工出身,找个参照物倒也可以。

有唐一代,在世就被称赞才力高绝的,李白首屈一指,杜甫诗是被韩愈发掘,到宋代才被推到顶峰,但提及诗作,言必李杜。李白,是诗坛受微词最少的诗人,用来做标尺,尽管大材小用,却信力十足。

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一个是崔灏的《黄鹤楼》,另一个就是《春江花月夜》。前者因李白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的推崇而名声大噪,后来李白有首诗模仿黄鹤楼,《登金陵凤凰台》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仙此诗,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个人认为,比崔诗艺术性更高。但没用的,崔灏的诗,名声在外,就是深入人心。 

“春江花月夜,以月为主体,“月”是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因为这首诗无论是从意境或者是从写实上来说都是一篇无可挑剔的佳作。
因为张若虚的这首诗运用了乐府旧题,在意境方面有了一个全新的构建。
因为这首诗的意境,让人们读起来感觉简直就是身临其境。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什么文学价值 为何被称为孤篇压全唐?

很多人应该是读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对于这首诗,很多人都非常喜欢,而且对于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感情也是很有共鸣的。而这首诗在人们看来,在唐诗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堪称“孤篇压全唐”,仅仅是一首诗竟然能够压倒全部的唐诗吗?《春江花月夜》真的有这么高的文学价值吗,这种说法究竟是不是有些夸大其词,你又是如何看待这首诗的,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众多的诗篇中,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有着独特的魅力,富有盛名,为历代文人所称赞。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夜月》从“孤篇盖全唐”到王闿运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一直到闻一多先生的评价“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无不显示着它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位。

在多年以前,闻一多先生曾经发表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宫体诗的自赎》,对《春江花月夜》予以极高的礼赞。《春江花月夜》上承《西洲曲》,沈德潜的《古诗源》在评论《西洲曲》时曾说:

初唐张若虚、刘希夷七言古,发源于此。

那么,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究竟有着怎样独特的文学价值呢?我们接下来就具体地从多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1.诗中有乐,乐中有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情与乐韵

本是乐府旧题的《春江花月夜》,本身就是被作为一种诗歌体而流传于世,特指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为七言歌行,演绎出一首以“月”为中心的九重奏,堪称一首情思哀婉的月光小夜曲,一首天籁之音。

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

《春江花月夜》将诗乐融为一体,诗歌 《春江花月夜》的句法特点是“顶针”,全诗紧紧围绕题目的五个字回环盘旋,句与句之间上下、首尾相连,环环相扣,形成曲折回旋 的韵律。而乐曲则采用“鱼咬尾”的旋律发展手段,全曲共十段,以第一段为主题旋律,之后通过九次主题变奏的循环衍展来阐述乐意,九曲连环,层层递进。诗与乐相互渗透,不愧是闻一多先生所说的那样“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2.文字灵动,意境开放: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叙述与描绘

《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文字灵动,语言富有意境。比如,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每一句都有动词,每一个动词和下一句又彼此呼应。此外,全诗第一句的动词“生”和最后一句的动词“落”还形成一种首尾呼应,完成对月升月落整个过程的描绘。

如今,人们联想起描绘“月亮”的诗句,总会想到《春江花月夜》诗文中的那几句感伤般的“问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中的意境如电影般呈现出来,那般丝丝入扣、扣人心弦。这也恰如,徐增在《说唐诗》中评价的《春江花月夜》那样:

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诗真艳诗,才真艳才也。

纵观全诗,诗中的意境是开放的,通过移步换景,由景到人,由景到感叹人生,灵动的文字、变换的视点、蒙太奇一般的组接,赋予诗歌意境的丰富与变幻。正如,当代知名学者蒋勋称赞的《春江花月夜》那样,整首诗具有了一种“宇宙意识”。

我一直觉得《春江花月夜》是初唐气派最辽阔的一首诗,希望跟大家交流这首诗所表现 的真正的宇宙意识。

绵绵情、深深境源于千千结、密密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文字与意境两个方面,充满了灵动与生趣,叙述与描绘同样显得让人印象深刻,那般纯粹与自然,那般有情与永恒。

3.哲理深奥,人生感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情理与深思

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超时空的永恒观念 ,这无关乎叙述与表达,只在乎感受与真情。可以说,《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即是将浓烈的情思与宇宙人生哲理的深刻思索全部融进了春江月夜的优美意境之中。在面对无穷无尽的宇宙时,相比之下青春的生命是那么的短促而有限。春江月夜,只关乎情理与深思。

诗中的江水奔流不息, 正是作为一种象征永恒的意象而存在。在月的衬托之下,“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不仅写出了水的永恒,还恰到好处地与“人生代代无穷已”进行呼应。江与月这两个主题在《春江花月夜》中反复出现,不断深化。江流、江天、江畔、江潭、江树和着楼头月、镜中月、斜月、落月等,一夕江月在作者笔下璀璨生辉,也被打上情感的烙印,寄予了复杂的人间之情。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春江花月夜》通过意象的连接与表达,继而传递出一种层次性极强的情感。浅层次的是离人情、相思意,是此在时空的情思;深层次的是对无垠空间、无限时间、无数人生的哲思。这深层次的哲思,或许正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中最具有价值的深奥道理。读完全诗,不禁之间让人感受到了两个方面:第一,个体人生的短促与宇宙的宏大久远;第二,整个人类生命的繁衍不绝与个体生命的只争朝夕。

4.宫体自赎与七言自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历史与发展

“宫体诗”在唐代已经变得“境内化之,浸以成俗”,这首《春江花月夜》正是张若虚从外部出发对宫体诗作出的“救赎”。“宫体诗”是什么?在《大唐新语》卷三“公直第五中有记载:

梁简文帝为太子,好作艳诗,境内化之,浸以成俗,谓之宫体。晚年改作,追之不及,乃令徐 陵撰《玉台集》,以大其体。

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帮助人们重新检视与厘清了所谓“宫体诗”的概念与范畴,不能仅仅根据其文辞的“丽靡”与否,也不能仅仅根据其内容是否在谈男女恋情,更不能仅仅根据其音乐来源,需要作具体分析。这或许也是《春江花月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贡献。

至于七言体的“自振”一说,正如有学者提到的那样:从文学史上来看,七言诗只有到了《春江花月夜》,才“一洗万古凡马空”。就像五言诗到了阮籍,才从哲理的高度思考人生问题。她既开发了我们的理性能力,也培养了我们更细微的感官。到了他们这儿,无论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在品格上都彻底摆脱了闾里歌谣的传统。《春江花月夜》这首七言的和谐韵律,恰好振奋了整个七言诗文的圈子。

5.一首诗文、一曲相思、一段哲理,道不尽的是文人内心的绵绵情意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短短的几句诗文,便让人感触良多,我们读懂的不仅仅是骈句排比的修辞,悟透的更是诗文作者的那般“感同身受”。

时间流逝,岁月无常,人生短暂,青春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古人是这样,如今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现在听起来,依旧振奋人心!或许,这便是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价值吧!

张若虚有一首诗很出名,叫什么?为何如此有名气?

《春江花月夜》一向以"孤篇压全唐"为人所熟知,但其实,这只是个误会。

这首诗本身在诗歌发展史上有开创突破之功,被众多大家所赞颂,而正巧,王闿运给它的评价是"孤篇横绝",而闻一多给它的评价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王闻两人都是文学界大牛,这两个评价一叠加,再加上此诗本身的魅力,大家就误以为此诗是唐诗巅峰了。事实其实不然。



所谓的"唐诗巅峰"其实只是讹传?

1、闻一多评:"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的确曾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盛赞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但这是有语境的。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闻一多先是痛切批评了齐梁到初唐宫体诗的糜烂放荡,认为那是文学的"黑暗",是诗歌史的"污点",而初唐四杰先后改变了齐梁风气,到刘希夷而面目一新,至张若虚,更是石破天惊:

"如果刘希夷是卢、骆的狂风暴雨后宁静爽朗的黄昏,张若虚便是风雨后更宁静更爽朗的月夜。"接着,便是大多数人所熟知的那句评价——"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但是闻一多后面还写道:"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了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

可见,闻一多所赞颂的,首当其冲是《春江花月夜》对宫体诗的发展所做的突出贡献。《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情景理得到完美统一的诗作一经出世,横扫宫体诗的罪孽,稳稳开创了宫体诗的新局面。闻一多也在文章中直接把《春江花月夜》归为宫体诗,所以他所说的"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说的并非唐诗乃至整个诗歌史,而是说的宫体诗,指《春江花月夜》堪称宫体诗的最高峰。



2、王闿运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而王闿运的那句评价同样有相应的语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只是其中一句单独使用十分容易引起误会的话而已。这句评价出自《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这里有几个关键字:"宫体之巨澜",可见王闿运同闻一多的评价是一个角度的,都是据宫体诗而言,并非说它"孤篇横绝"全唐,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想来多是断章取义之误,文学上这种事可谓多矣,还需细细分辨。毕竟若是《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那李白杜甫等人应被置于何地呢?

但说来说去,《春江花月夜》能被人误会成"孤篇压全唐",也并非是毫无依据的,主要还是在于这首诗写的的确是好,张若虚也因此才能凭借这一首诗而光耀千秋。



宫体诗的巅峰之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是"吴中四士"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贺知章、张旭和包融。张若虚现存的诗只有两首,一首是《代答闺梦还》,不太为人所知;另一首就是久负盛名的《春江花月夜》。

明朝在《诗薮》中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认为它代表了初唐诗作的高度。认为这首诗"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又云: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明末清初的在《唐诗评选》中说它:"句坷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尔成章,令浅人言格局、言提唱、言关锁者,总无下口分在。"

《春江花月夜》何以得到众多明清大家的如此青睐呢?笔者认为主要在以下几点:



1、格局之大:从宫体诗的偏狭病态到对宇宙人生更深广的体验和思考

齐梁宫体诗是以宫廷生活为中心的艳情诗,虽也有清丽可诵的佳句,但大多不脱淫靡之风,实是一种病态的赏玩之作。而经卢照邻和刘希夷等人的努力,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种艳情之风被削弱了,而代之以对人生的关怀和对命运的关注。

首先,这首诗写的不管是人事代谢还是离情别思,除却这些情感本身在诗歌中具有的永恒意义外,诗人笔下的这些情感,都不是落脚到个人,而是整个世界,体现了作者对人类这种普遍情绪的关注。"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不知乘月几人归",这里的"何处""何人""何年""几人归",全都非特指一地的情景,皆是泛指人世间存在的离愁别绪或人生短暂而自然永恒的慨叹。而且诗人的态度总是积极的,虽感叹人事的变迁,却并没有一头扎进去出不来,而是婉转以离情承接上,并最终留了个充满想象空间的"月落江树"这样的情景,使人联想到上一句的"归",心中自然落了团圆的期望。

其次,诗中最为人所称道的在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六句。诗人对月怀远,由优美空灵的月色联想到人生无常,这和后来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如出一辙。这种思索继承了战国文学家屈原《天问》的伟大探索精神,给人以无尽的哲思灵感。

《春江花月夜》已经完全创造出了宫体诗的品格,其博大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还有对宇宙人生最深广的体验,注定使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大放光彩。

因此闻一多也说:"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



2、意境浑融:情、景、意、理的高度统一

此诗前八句写景,以"春江""明月""春潮"几种物象,勾画出一幅美妙空灵的图画。"何处春江无月明",化小为大,化个人情怀为大众情怀,用明月这一经典意象串联古今中外,穿越时间空间,写出春江明月给人的永恒审美感受。

接着诗人又将目光从春江远处向近处转移,写到了"花林""白沙",构造出如梦似幻的境界.接下来的"江天一色无纤尘"承接上面的江天情景,而"皎皎空中孤月轮"开启下面对"江月"的描写从而引发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气呵成,一脉贯穿,读来令人酣畅淋漓,大呼快意。

紧接着,目光又转向了水尽头的白云,而白云下又是谁家的思妇在怀人呢?这无边愁意使人揪心,就像那徘徊的月光,"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丝丝绕绕,撩人心扉。貌似无理而有理,看似无情而有情,无情的是明月,有情的是人心,此处言有尽而意无穷,展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深切思念。

思念至极必然伤心,但思妇的想法是消极的吗?不。"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她的期盼如此情真意切,她的愿望如此纯真动人,此处哀而不伤,十分能展现此诗的品格。

最后八句写游子的相思,想起昨夜的梦里落花,这里是虚写,用梦境的美好来暗示结局的团圆。他也期盼着乘月而归,这样的思绪不绝如缕,凝成一句话,就是"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诗里,"情"有游子思妇的爱情、思乡情和诗人对自然美景的体察之情;"景"则"春""江""花""月""夜"一字不落,字字为景,合一为境;"意"有对人生沧海桑田人际代换的体悟;"理"有物是人非、江流永驻的哲思。情、景、意、理在这首诗中得到了高度统一。



3、质实优美的语言风格和一气贯穿的结构安排

除了前面两点最重要的评赏角度之外,《春江花月夜》的语言也值得一提,诗人并没有用什么生字僻字或晦涩的典故,都是平实直白却清雅含情的字词,但合在一起却深得白描妙处。

在章法上,此诗一共三十六句,分九组,四句一组,一组中三句押韵,平仄相间,音节错落有致。诗人还使用对偶和顶针,更使得本诗一脉连贯,回环往复,极具韵律感。

此诗还以时空转换和情思婉转取胜,结构上也是一脉贯穿,一环扣一环,从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写道人生哲理,再顺其自然转到月光下游子思妇的相思,结尾意韵深远,充分发挥了中国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处,实在当得起初唐诗巅峰之作。

诗歌的发展是一步步推进的,其实没有哪首诗能真的"孤篇压全唐",唐诗风骨是一个整体的评价,不是靠某首诗得来的。但虽说《春江花月夜》说不上是"孤篇压全唐",我们却可以认为,正是有了《春江花月夜》的出现,我们心中的盛唐文学气象才会那么顺利地到来。《春江花月夜》为盛唐开辟了新的路径,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注定功不可没。(一往文学作者:柳暄妍)

大唐诗人众多,有许多人是一首诗出名的。当然,说是一首诗,不是说题目只写了一首诗,而是这首诗写得太好了,其余的作品就不被人提及了。这里面,最有名望的就应该算张若虚,他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能得到如此赞誉,可见这首诗歌的成就之高了, 一首诗,代替了一个古老的题材,这就是大唐诗歌的魅力。
张若虚最有名的一首诗我想应该是《春江花月夜》了吧,这首诗把人们之间的离别描述令读者动容,也写了张若虚对于人生世事的感慨,简单清新的语句,韵律也十分的温婉柔美,仿佛可以让人在诗的世界里飘扬。
这首诗叫做“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的美名,因为最为强悍的便是对人生的思考,“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更是道尽人生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写得空前绝后的好,被后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对于《春江花月夜》的评价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下面是我整理的对于《春江花月夜》的评价,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于《春江花月夜》的评价 篇1

孤篇盖全唐”是古人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清末学者王闿运评价其“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对《春江花月夜》也推崇有加,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他对这首诗的推崇主要在于诗中“敻绝的宇宙意识”。原文如下:

“我认为用得着一点诠明的倒是下面这几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从前卢照邻指点出“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时,或另一个初唐诗人——寒山子更尖酸地吟着“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时,那都是站在本体旁边凌视现实。那态度我以为太冷酷,太傲慢,或者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带点狐假虎威的神气。在相反的方向,刘希夷又一味凝视着“以有涯随无涯”的徒劳,而徒劳地为它哀毁着,那又未免太萎靡,太怯懦了。只张若虚这态度不亢不卑,冲融和易才是最纯正的,“有限”与“无限”,“有情”与“无情”——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于是谈开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对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于是他又把自己的秘密倾吐给那缄默的对方: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因为他想到她了,那“妆镜台”边的“离人”。他分明听见她的叹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他说自己很懊悔,这飘荡的生涯究竟到几时为止!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他在怅惘中,忽然记起飘荡的许不只他一人,对此清景,大概旁人,也只得徒唤奈何罢?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了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将近四十年之后,李泽厚先生对上述闻先生对此诗的评价,进一步作出了解释。他不同意闻先生说作者“没有憧憬,没有悲伤”的.说法,而认为“其实,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闻一多形容为“‘神秘’、‘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这种审美心理和艺术意境。”李先生的著作如何科学评价是一回事,不过,在对《春江花月夜》理解这一点上,李先生的说法,比起闻先生来,显然又跨进了一步。

对于《春江花月夜》的评价 篇2

一、音韵之美

《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旧题,从创作之初就极具音韵灵动之美。“逐解转韵”,不仅仅是现代大家都知道的押韵,而且在古音中平仄也是非常讲究的。整首诗韵脚为e,配合清丽幽寂的意象意境,读来如吴侬软语,吟诵之间音韵缱绻和谐。

月长皎洁下的迷离、朦胧;深邃思考时的深沉、宁静;怨妇离人的幽怨、煎熬;落月摇情时的惆怅、迷惘……这样一系列的感情都抒发的恰到好处。整首诗干净清丽,大气典雅,写到了游子思妇却并不哀怨低迷,写到宇宙人生却并不故弄玄。

二、结构之巧

整首诗主要写“月”,因月而生,因月而落,用时间的线索串起全诗,结构精巧完整。

春江潮水句写了“月生”;月照花林句写了“月升”;转而皓月当空、孤悬如轮,可见是“月至中天”;所谓物盛则衰,月至中天了自然要西落,于是江潭落月而后沉沉藏于海雾之间;最后一句结尾“落月摇情满江树”,则极尽烂漫旖旎的写出了月落之景。

三、画面之秀

画面之秀实际上就是指意象的运用和意境的创造之成功。如果有人问这首诗写了些什么景,那么我们只需要把它的题目拆开:“春”“江”“花”“月”“夜”,将它分为五个意象——张若虚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来到江畔,看江水绕芳甸,看明月照鲜花。开头两句春江潮水与海上明月共同铸成一种阔大却又十分清丽的意境,一下子就将人带入一个气势宏伟,流光溢彩的画面中去。

四、哲思之深

这样美妙绝伦的意境最能催生一个人的哲思。“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如白霜,所以即使在空中流动,也似乎是静止的。江天一色,没有些微灰尘。这样的美景最适合引发作者哲思: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开始照耀着人?我们在很多的诗歌中都能看到写景抒情的成分,作者却在这里引发了对人生以及宇宙的思考,这就把整首诗的境界和格调提高了一个层次。

纵观全诗,最具有深意的当属最后两句:江岸边究竟是谁最初见到这曼妙的月亮?这月光最初笼罩的又是何人呢?此一句振聋发聩,有一种亘古的大宇宙意识。那么这样的问题答案是什么呢?张若虚自己也是一笑置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太复杂的他不知道,但人类和江月的存在都是绵延长久的。他的问和答都是从宇宙的意识出发,宏观而伟大。

这样的一首诗,“孤篇压全唐”或许有些夸张,但因其“孤”,张若虚一生传世之作寥寥,而只因这一首便足矣,生于初唐,这以后大神辈出,成为中华文明的无尽宝藏。

本文标题: 张若虚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名垂千古,这首诗有多好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26886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在校发刊物上看到的,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会写诗的人都多愁善感吗 为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