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山谢灵运读后感(《石室山》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4-04-30 10:09:5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7

《石室山》翻译及赏析,石室山,谢灵运,清旦索...

石室山谢灵运读后感(《石室山》翻译及赏析)

《石室山》翻译及赏析

  石室山
谢灵运
  清旦索幽异,放舟越垌郊。
  莓莓兰渚急,藐藐苔岭高。
  石室冠林陬,飞泉发山椒。
  虚泛径千载,峥嵘非一朝。
  乡村绝闻见,樵苏限风霄。
  微戎无远览,总笄羡升乔。
  灵域久韬隐,如与心赏交。
  合欢不容言,摘芳弄寒条。 
这是一首纪游诗。诗的前六句写一个天气清爽的早晨,诗人为探幽索奇,放舟江中,越过城郊林野,向前疾驶而去。随着舟驶水逝,那江心兰草丰茂的沙洲,仿佛在急急地向后退去;而前方本来隐隐可见的长满苔藓的青山,去逐渐高大起来。举目远望在那大片森林的一角,石室山秀峰峭拔,耸出林表,一条清泉飞瀑,自山顶倾泻而下。“莓苺”以下四句,构思极精妙,是全诗的精彩处。前两句是以动观静的妙笔。后两句则一句写石室之高,一句写瀑布之长,造成了山水相映成趣的生动感。
  诗的中间四句,转写石室山的清冷孤寂。虚泛,空广之意,这里用以形容水。那清澈的江流,由于地处偏远,无人赏识,所以说它徒自“虚泛”,空流千载。那峻峭的石室山,同样也因地处僻野,徒自“峥嵘”,孤寂冷落,已非一日。这二句分写山水,承上各句。下二句是总写,言山水虽清幽如此,但却不被乡村人所知晓,甚至樵采之人,也被山风和云岚所阻隔,无法来到。言下大有为石室山的不遇深深叹惋之情,自然,此中也隐含着诗人政治上不得意的苦闷。
  山水既难以深入,仕途也不见顺利,诗人只得在求仙访道中寻找精神慰藉。诗的后六句即具道此意。“微戎”当是“微我”之误,即“非我”之意。“总笄”是以簪束发,指刚刚成年。“乔”即仙人王子乔,“灵域”指他隐居之地。“微戎”二句是说:自己年轻时虽未能云游,但早已企羡王子乔的升仙;现在身处这幽绝的山中,不由觉得此处就是他韬光藏隐的地方,自己的心灵也似乎与他沟通起来。言下之意,这儿已恍若仙境,自己就不必“远览”了。在最后两句中,诗人站在合欢树下,摘下它的花瓣,玩赏着它那还带有寒意的枝条,心灵已经与这仙气缥缈的石室山冥然契合了。这种无比宁静的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全诗就在这种物我相契、浑然为一的气氛中拉上了帷幕。
这首诗有两点比较突出,一是以石室山的无人赏识来比照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二是结尾没有常见的“玄言尾巴”,而是塑造了一个“摘芳弄寒条”的诗人形象

石室山诗原文_翻译及赏析

清旦索幽异。放舟越垧郊。苺苺兰渚急。藐藐苔岭高。石室冠林陬。飞泉发山椒。虚泛径千载。峥嵘非一朝。乡村绝闻见。樵苏限风霄。微戎无远览。总笄羡升乔。灵域久韬隐。如与心赏交。合欢不容言。摘芳弄寒条。——南北朝·谢灵运《石室山诗》 石室山诗 清旦索幽异。
放舟越垧郊。
苺苺兰渚急。
藐藐苔岭高。
石室冠林陬。
飞泉发山椒。
虚泛径千载。
峥嵘非一朝。
乡村绝闻见。
樵苏限风霄。
微戎无远览。
总笄羡升乔。
灵域久韬隐。
如与心赏交。
合欢不容言。
摘芳弄寒条。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

谢灵运

闭门何所乐,聊息此生劳。霜薄残芜绿,风酣万木号。研朱点周易,饮酒读离骚。断尽功名念,非关快剪刀。——宋代·陆游《闭门》

闭门

闭门何所乐,聊息此生劳。
霜薄残芜绿,风酣万木号。
研朱点周易,饮酒读离骚。
断尽功名念,非关快剪刀。王室东迁岁月赊,两京漠漠暗胡沙。绣床倦倚人何在?风雨漫山夜合花!——宋代·陆游《白乐天诗云倦倚绣床愁不动缓垂绿带髻鬟低辽》

白乐天诗云倦倚绣床愁不动缓垂绿带髻鬟低辽

王室东迁岁月赊,两京漠漠暗胡沙。
绣床倦倚人何在?风雨漫山夜合花!漕渠北向小桥通,渐入苍茫大泽中。造物将无知我醉,故吹急雨打船篷。——宋代·陆游《梅市舟中作》

梅市舟中作

漕渠北向小桥通,渐入苍茫大泽中。
造物将无知我醉,故吹急雨打船篷。

《石室山》翻译及赏析

石室山谢灵运   清旦索幽异,放舟越垌郊.  莓莓兰渚急,藐藐苔岭高.  石室冠林陬,飞泉发山椒.  虚泛径千载,峥嵘非一朝.  乡村绝闻见,樵苏限风霄.  微戎无远览,总笄羡升乔.  灵域久韬隐,如与心赏交.  ...

石室山的介绍

《石室山》是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在家乡始宁墅写的一首诗,这首是谢灵运诗中少见的没有带“玄言尾巴”的诗篇,是谢诗中较为浑成的一篇。

谢灵运怎样的一个人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南朝宋国著名诗人、画家、文学家,文学称“江左第一”。其诗歌创作,一反东晋笼罩诗坛的玄言诗风,开创了文学史上山水诗派。
南朝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的鼻祖,也是永嘉山水的发现者。
他出身东晋世家,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他性喜山水,与陶渊明同时代诗坛双壁。陶渊明看透官场的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解绶去职”;他呢,入宋降爵为侯,政治失意,“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 ,遍历诸县,动经旬朔。”公元422年秋,他到永嘉郡做太守,发现永嘉山水奇物幽美。一年中,他到处漫游,写下山水诗二十余首。
查永嘉沿革,当时的版图相当于今天温州全市,是个大永嘉。那么,谢灵运写楠溪江的诗究竟有多少呢?他的原有诗集早已散佚。据《永嘉县志》可稽查的,即有《过白岸亭》、《登石门最高顶》、《夜宿石门》、《登永嘉绿嶂山》,以及公元423年秋离开永嘉时写的《北亭与吏民别》等五首。
当时的永嘉,地处荒僻东夷。楠溪江草木蒙茸,在它的下游绿嶂山,也被葳蕤草木覆盖。“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这是他的《登绿嶂山》中的诗名,可想象当时古树蔽日,浓翳遮天,在林间竟闹不清月出日落谁东谁西,辨不明方向。故他每次外出,往往“裹粮策杖”,有时还往往带着一班人马在前边砍伐开道。
《登石门最高顶》一诗,是写距离永邑(今鹿城)十三里贤宰乡的北面石门,即今天永嘉县黄田镇境内。当时“长林罗户庭”、“密竹使径迷”,甚至“嗷嗷夜猿啼”,不仅山上林木苍翠,还有猿猴啼鸣。这种景象到今天不再复存。由于人类的繁衍,过于向自然索取,乱砍滥伐,这一带几乎再没有骚人墨客登临游赏了。山下黄田镇小商品市场的人群,倒是川流不息。
谢灵运又是永嘉山水知已。他登山,还发明了一种“木屐”。为防止打滑,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世称“谢公屐”。贵为一方父母官,到楠溪游玩不用轿抬,实属难得,登山还特地发明这种木屐,更说明他热爱山水,尤其热爱永嘉楠溪江山水之情了。《石室山》是否写楠溪江大若岩,至今仍有争论。其焦点:大若岩是楠溪江腹地,道路艰难险阻,谢灵运去得了么?我看诗人如此醉心于山水,为登山还特制木屐,有这样的决心,为何不能去?诗中写道:“微戎无远览,总笄羡升乔”。他少年就喜欢游览,羡慕登仙的王子乔。“灵域久韬晦,为与心赏交”。这里的石室,可韬光养晦,可结交推心置腹的朋友。从诗中描绘的景状,酷似大若岩。他这首诗,与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这篇描绘大若岩山水精品,如出一辙。谢灵运游山水,是一种神游。正如钱钟书所说:“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已’。”他与大自然结成朋友,才能写出真山真水真性灵的好诗篇。
无论绿嶂、石门,或北亭,地处楠溪江下游。如果把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比作一幅秀美山水画轴,谢灵运所发现仅是这画轴的一端,它的美尚且如此惊人了,那么这画轴的主体部分,其景色更可想而知了。
永嘉山水因谢灵运的发现而名扬天下,而谢灵运又因永嘉山水孕育的诗情,奠定他山水诗鼻祖的地位。在谢灵运之后,陶弘景、徐陵、张又新、孟浩然、王维、陆游、朱彝尊等著名诗人,因谢灵运慕名永嘉山水接踵而至,他们或徜徉楠溪江口,或深入楠溪风景区腹地,吟咏不绝,留下无数珍贵诗篇,影响溪山文化。
苏轼云:“自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这应成为当今各地父母官们,效法谢灵运和苏轼,开发祖国风景名胜的座右铭吧
本文标题: 石室山谢灵运读后感(《石室山》翻译及赏析)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151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红与黑读后感400字英文(红与黑英语读后感「带中文」)青蛙王子的读后感英文(用英文写青蛙王子的读后感200字 在线等 挺急的( 'ω'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