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六七十年代的人那么喜欢诗歌 现在的年轻人怎么没有那么热爱诗歌了

发布时间: 2021-11-29 16:00:5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95

汪国真的诗写的那么好,为什么没有古诗那么火是现代人不会欣赏吗?有人欣赏啊,八十年代曾经掀起过汪国真热,一直到现在,很多人还记得他...

为什么六七十年代的人那么喜欢诗歌 现在的年轻人怎么没有那么热爱诗歌了

汪国真的诗写的那么好,为什么没有古诗那么火是现代人不会欣赏吗?

有人欣赏啊,八十年代曾经掀起过汪国真热,一直到现在,很多人还记得他。随着时代发展文化形式越来越丰富,现在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人们喜欢的内容也丰富多彩起来,不过,汪国真先生在诗歌上的成就永远是那么灿烂明丽,是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
汪国真(1956年6月22日—2021年4月26日),男,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当代诗人、书画家。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1]1984年发表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掀起一股“汪国真热”。

2021年4月26日凌晨两点十分,汪国真去世,享年59岁。[2]4月30日,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3]

中文名
汪国真
国籍
中国
民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56年6月22日
人物经历
1956年6月22日出生于北京,中学毕业以后进入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当工人。[4]
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在学校时,喜欢读写诗歌。
1984年,在湖南杂志《年轻人》第10期上发表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后经《青年博览》、《青年文摘》先后转载。
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毕业后,分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后任《中国文艺年鉴》编辑部副主任,中华书画名家研究院顾问。
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
1990年4月20日,汪国真的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交稿,5月21日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
李鸿昌 饰 天竺国大臣项汉 饰 阿傩

为什么六七十年代的人那么穷,却生那么多孩

一 是卫生保健知识条件不足 简单低说 不懂避孕 或者成功率低 手术费用高
二 妇女的地位不高
三 毕竟人口劳动力在当时是可以促进生产
四 经过战争 人口数量处于恢复期
五 儿童各种原因导致夭折的可能性大 要多一点保证繁衍
六 对下一代要求不高 有就行 没指望成龙成凤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越来越怀念六七十年代的生活?

说老实话,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无论从物质资料的丰富充裕,还是从精神产品的繁华多样,与当今时代相比都差之甚远,不可同日而语。但不能否认,现在确有很多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常常怀念那个年代的生活,过往的一些经历成为美好幸福的回忆。

要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共和国成立时间不长,正处于自立更生艰苦创业的负重爬坡时期,人们从衣食到住行都非常简朴简陋。从吃的方面来讲,大多数家庭一年能见到肉蛋的伙食差不多也就是春节那几天,是真正意义上的粗茶淡饭以及清汤寡水过日子了。

既便这样,人们若能顿顿都能吃饱或顿顿都能吃上白面馒头或白米饭,也便足矣。从穿的方面来讲,那个时代无论男女,哪有什么五颜六色赤橙红紫,几乎就是青蓝绿白黑这几种颜色的布料衣服,只要穿着合体,只要冬日能挡风寒,也便足矣。食如斯,衣如斯,行与住更是简单而简陋。而精神文化方面的产品也是比较少比较单调的。

显然,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甚或艰苦的。可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很是怀念那个时代的生活呢?

我分析这其中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思想比较单纯,对超乎当时现实的物质或精神上的欲望很少甚至没有,只是想大家要怎样都怎样,没有比较也没有伤害,同时人们似乎也没有在生活需求上有过多的想法形成太大的压力,这也应了“单纯简单的就是幸福的”那句话。二是,就是那个时代虽然生活艰苦日子清苦,但人们认为只要好好做人努力做事生活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那时候人们受教育文化程度是不如现在,但思想境界还是相当不错的。

因为大家生活的大都一样,简单质朴,谁也不好跟谁攀比,因而活得都比较单纯;而生活虽然比较清苦和单一,但人们有相对较高的精神追求,所以并不感到生活困苦和空虚,相反在精神上感到很充实甚至很富有,也不缺乏幸福感。正因如此,现在有很多人仍很怀念那个时代的生活,这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因为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很纯粹、很朴实、很自然,所以有那么多人越来越怀念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但是更缺乏真实。而六七十年代的生活艰苦,但是朴实无华,让人怀念。
因为生活质量上来了,对于生活有了追求。六七十年代的生活是比较复古的,生活气息更偏向于集体生活那种。
因为有些人不想努力了,他们就想过集体生活,这样就不用努力了,而且现在的社会太浮躁了,让人怀念六七十年代那种单纯的生活
虽然现在经济条件改善了不少,但是大家的生活压力却越来越大,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样样都贵。在六七十年代,衣食住行都很便宜,大家生活真的没压力,所以很怀念六七十年代。

为什么六七十年代的歌曲听着还是那么心潮澎湃?

六七十年代的歌曲创作都是很用心的,对于词曲的谱写都是很严谨的,力求打动人心,而且演唱的人也都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所以很容易触动听众的心。
毕竟那时候的很多歌曲是演员很长时间写出来,用心打磨的。所以肯定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我觉得六七十年代的歌,比起现在的歌是更注重歌词和内涵的。那时候的歌都是作者根据亲身经历所谱写的
因为以前的歌都很经典,而且很多人比较怀旧,没事儿干的时候就会听以前的歌,现在的歌曲风格特别多,但是没有以前那种感觉。

六七十年代的老歌——这些歌曲,无关爱情,无关缠绵,无关堕落,有的只是大气,豪情,战斗,建设!在精华和糟粕之中,它选择了精华,在群众与权贵之间,他选择了群众,在奋斗与堕落之间,他选择了奋斗,在真理与邪恶之间,他选择了真理。歌声热情奔放,领袖爱人民人民歌颂领袖;党关心人民人民唱支山歌给党听。无私加奉献是那个年代的风气,救死扶伤;路不失逸,夜不闭户,团结互助等怎不让百姓高兴,情不自禁发自内心的歌唱。

六七十年代曾有一批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如雷振邦先生创造了无数堪称巅峰的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公社好比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因为这些歌曲都非常接地气,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中,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烩炙人口,永久传唱。刘炽也是当代的红色作曲家,他的作品感情纯朴,曲调优惠,深受广大社员欢迎喜爱:打靶归来,大寨的红花遍地开等多部歌曲人们唱起来都无比兴奋,心潮澎湃。

推荐一些六七十年代的老歌。《红日》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铁道游击队》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甜蜜的事业》插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我们的生活比蜜甜》、《小花》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怒潮》插曲《送别》、《知音》插曲《知音》、《黑三角》插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小街》主题歌《妈妈留给我一首歌》、《少林寺》主题歌《少林,少林》和插曲《牧羊曲》、《戴手铐的旅客》主题歌《驼铃》、《祖国的花朵》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本文标题: 为什么六七十年代的人那么喜欢诗歌 现在的年轻人怎么没有那么热爱诗歌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16327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不要问我心里有没有你,我余光中都是你。”真的是余光中先生写给妻子的信中的吗有哪些押韵押的一塌糊涂的好诗或好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