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武力是无能者最后的手段”这句话

发布时间: 2022-11-30 02:00:3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人生格言 点击: 90

做人做到极致,要么走霸道的路子,要么走王道的路子,你走哪条?,各位,有没有发现,周围的同事或者朋友中,比较成功的那些人,基...

如何看待“武力是无能者最后的手段”这句话

做人做到极致,要么走霸道的路子,要么走王道的路子,你走哪条?

各位,有没有发现,周围的同事或者朋友中,比较成功的那些人,基本可以分为霸道与王道这两种路子。走霸道路子的人,做事只有利益,一切以我为中心,凡事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有时在别人看来显得非常有魄力。这样的人往往升职很快,他们特别强势,气场很足。这些人信奉曹操的人生哲学:宁可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

走王道路子的人,重义轻利,也就是古人讲的君子。这些人做事不会处处以利益为中心,更多的时候会想着大家。他常关注的不是自己一个人好,而是大家一起好。这样的人平时是一位谦谦君子,不与人争,遇到事情的时候讲原则、识大体,处处本分行事。但这样的人在没有真正走出来之前,有时太重义,不知变通,很容易被小人算计。

可能有人会说,我既不走王道,也不走霸道的路子,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往极致上走。做人做到极致,要么走霸道的路子,要么走王道的路子。这是由人性决定的,人性当中有义与利的争斗,没人能逃得开。当然,更多人其实是处在中间状态,也就是还没立得住,价值观来回晃、不纯粹。

这样的人现实中太多了,走霸道路子的人,如果还没立起来,干了一些犯众怒的事情后,内心会战战兢兢,也会怀疑:我这样做是不是不好?同样的,走王道路子的人,坚持原则,重义轻利,但一再被出卖后,内心会犯嘀咕:我这样是不是太傻,这样真的好吗?


其实,王霸之争是 历史 上的热门话题,估计只要有人在,这个争论就不会结束。因为根本上,王霸之争关系到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如果我们认为人性是恶的,并且基本上很难改变,那么就会以恶制恶、以暴制暴,行霸道。

如果我们坚持人性是善的,或者有向善的可能性,就像小孩背的《三字经》中说的”人之初,性本善“,那么我们就会行教化之道、怀柔之道,最终达到和而不同、天下归仁的大同之境。但行王道的人,有一个最大的难题:现实中有很多恶,你如何止恶?用以暴制暴、以恶制恶的方法吗?

什么是王?董仲舒说得最好,他说:“古代发明文字的人,三画而连其中,就叫做王。三画代表的是天地人三才,中间一竖贯通三横,代表的是通天地人之大道。”可见要做王,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必须是通天彻地的大才。仁义与智术必须都有,光有仁义而没有智术是不行的。

霸道是以人性之恶为前提的,一切都离不开利益与纷争,争的方式则是武力。霸道之下,贪为本,用人也是以官位、金钱、美色等作为诱饵。但利益这个东西能成事,也坏事,因为贪欲是无止境的,一旦满足不了,怨恨就会被激发出来。

其实不光是做人,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我们看现在的美国,走的就是霸道强权之路,一言不合就会剑拔弩张。 历史 上,大儒朱熹与陈亮就曾经为这个问题进行过激烈的争辩。儒家提倡”内圣外王“的王道,法家提倡霸道。但实际上,过去的皇帝基本都是王霸杂用, 因为王道难行,霸道易成,但反过来,王道长远,霸道易衰。


孟子曾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话虽如此,但治国不是说几句话就可以的,虽然儒家坚持人性本善,但要把这个理想照进现实,确实很难。汉宣帝就曾对王道治国心存不满,他说:“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他认为“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不足委任。可见汉宣帝那个时候,已经发现王道华而不实,好看不中用。但好不好用是一回事,理想又是另外一回事,历代大儒都对“王道之治”心向往之。

过去秦国的商君,也有这样的理想,他刚开始给秦孝公做事的时候,本想以王道来辅佐秦孝公,但聊了半天后才发现秦孝公哪里想走什么王道,根本就是想走霸道的路子。

易学大家邵雍曾把治国之道分为“ 皇、帝、王、伯 ”四等,由皇到伯,治国之道逐渐降级。帝不足则王,王不足则伯,伯如果还做不到的话呢?就变成夷狄了!可见在邵雍的心中,最低等的治国之道,也要做到伯,其实这个伯就是本文所说的霸道。


历史 上行霸道最好的例子就是管仲,管仲因为他在 历史 上的卓越功绩,后人尊称他为管子,还有人称他为“华夏第一相”。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很高的,根据《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还有子路,都曾经向孔子请教过关于管仲的问题。

当时有很多人觉得,管仲本来是为公子纠做事的,但公子纠死后,他不但没有为公子纠赴死就义,反而又担任齐桓公的国相,好像这样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仁者。子贡与子路也一样,他们都觉得管仲不够忠义,辅佐两位领导,失掉了节气。

但孔子却纠正了他们的想法,孔子认为,管仲的功业是很大的。他做齐桓公的国相,使齐国称霸于诸侯,天下得到安定。而且管子还率领诸国抵挡住了当时山戎的进攻,为华夏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孔子与管子在根本问题上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就是王道与霸道之争 。

《论语》中还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这句话乍一看,让人云里雾里、莫名其妙。其实这句话说的是王道与霸道。

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强国,著名的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他行的是霸道。行霸道最终成就霸业。但这样的霸业在孔子的眼里是不圆满的,因为霸业的前提是以力相斗,以恶制恶,你方唱罢我登场,皇帝轮流做,没完没了。


所以孔子希望齐式的霸道能变成鲁国式的仁德治国,恢复人性的教化。但这里也有问题,就是以前说的,善并不能包治百病,处处标榜仁义反而会滋生伪善。所以鲁国式的治国之道也不行,需要再升级为道,以道治国,也就是和而不同、天下归仁的王道。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心中的王道并非齐桓公的霸道。因为这个原因,孔子曾感慨说:" 管仲之器小哉! "读古书不能光看字面的意思,要融会贯通,要能看到言外之意。

管仲本有统一天下的机会,但因为满足于霸业的成就而不再追求王道,是为器小。董仲舒更是说管仲霸业有成后不再修德,矜功自傲、志得意满。

很多人以为孔子说管仲器量小,是因为字面的意思,也就是《论语》中后面说的管仲不守礼制。其实孔子不过是借此事而表达管仲的器量达不到王的境界,器量小的表现是稍微有成就便满足不前。

可见在孔子的眼里,霸道没有问题,但经过霸道后,要由霸道转入王道。可惜的是霸道更符合人性,一般人达到争霸有成之后,便会贪恋已有的成功。毕竟,王道这件事,吃力不讨好,没几个人真的想去做。所以 历史 上试行王道的,基本上又由王道转霸道。

《人生的智慧》摘抄7

任何一个没有彻底堕落的人,都会有名誉感和耻辱感,都会珍惜前者。名誉感和耻辱感是这样产生的:单独的人就像被抛弃在荒岛上的鲁滨逊一样,能做的事情很少。而当他和其他人一起组成集体时,他才能有所作为。

人与人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网中人必须得到他人的信任,也就是他人对自己的良好评价。各种各样的名誉就由此产生。人与人的关系首先是你与我的关系,然后是履行承诺的关系,最后是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与之相对的就是公民名誉、公职名誉、男性和女性的名誉。

名誉与声望的区别在于,名誉带有否定意义,而声望则具有肯定意义。因为,名誉并不能说明他人认为某个人具有为他所独有的特别的品质;名誉只意味着:某人并不缺少每个人按道理都应该具有的品质。所以,名誉只能说明这个人不是特例。但声望却说明这个人是一个特例。声望需要争取才能得到,而名誉只需要保持就可以。

“我们热衷于他人的尊敬的原因并不是这尊敬本身,而是这尊敬给我们带来的益处。”既然手段并没有目的重要,那么这句被人们过分宣扬的格言“名誉要重于生命”,实际上就如上所述,是名不副实的。

公职荣誉还对担任公职的人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那就是要尊重他所担任的职位。

总而言之,所有那些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人都拥有公职荣誉。

骑士荣誉并不在于他人对我们的价值的看法,而是只在于他人是否将他们的看法说出来。

如果任何人——无论是多么卑劣、愚蠢的人——表达出他对我们的蔑视,那么我们的荣誉就受损了;如果我们不用任何行动来补救的话,这种荣誉就会永远离我们而去。这种荣誉完全只在于他人是否将他们的看法表达出来,而与他们如何看待我们毫无关系。

骑士荣誉并不在于一个人的行为,而在于别人对他的行为。之前我们探讨的各种荣誉的原理,根本上在于我们的言论和行为,但骑士荣誉却相反:在于随便什么人说了什么和做了什么。

荣誉在任何时候——只要有人随时抓住机会——都会消失无踪,除非被攻击的人通过以下方式夺回这一荣誉。

就像塞尼加说过的:“一个人越是卑劣、可笑,就越喜欢中伤他人。”这句话再正确不过了

歌德曾说:
为何要抱怨你的敌人?
难道他们能和你做朋友?
你的本性,
就在永远地对他们进行指责。

骑士荣誉与一个人的自身或道德本性是否会改变等充满学究气的问题毫无关系。

受到他人的侮辱是一种耻辱,反之,使他人蒙受侮辱则是一种荣誉。

荣誉方面,粗野无理要比所有个性品质有用得多,越粗野无礼反而越有道理。那么还要其他品质有什么用呢?就算一个人十分愚蠢、卑鄙、缺乏教养,但是通过粗野无礼的行为可以把一切都消除,使一切都变得合法合理。

骑士荣誉的原则缺乏独特见解,也并非以人性为基础,只是人为创立的。它产生的根源很容易就能找到,它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那是一个用拳头多于头脑的时代,是一个理性被教士禁锢起来的时代

骑士荣誉要求人们一点错误都不能犯,同时也一点伤害都不能接受。如果有人要用武力践行这一观点,并且宣称:“但凡侮辱或者打我的人必须死。”

如果两个不畏惧死亡的人狭路相逢,那么就会从轻轻地推搡发展到互相谩骂,接着拳脚相加,最后以其中一方受到致命袭击为止。

古老的德国格言“以匕首回应耳光”是令人厌恶的骑士观点的表现。

如果一个人不接受理智的话,就不得不接受棍棒。

很多情况下,受辱者被损害的荣誉是无法恢复的,原因在于他们与冒犯者之间的地位相差很大,抑或冒犯者拥有某些特殊的地方,这样一来他们就只能绝望地自我了结,获得一个既悲哀又可笑的结局

评价作品是比较难的事。作品的层次越高,对它进行评价就越难。

一个人越被其后代所推崇,也就是被全体人类所推崇,他在自己的时代中就越不被了解,因为他做出贡献并不是为了自己的时代,而是为了全人类

耶稣曾说:“给一个笨蛋讲故事,就像和熟睡的人聊天一样。故事讲完以后他会问,你刚才说什么?”

哈姆莱特则说:“精妙的语言在愚人耳朵里打瞌睡。”

我们在给他人荣耀时,
也贬低了自己。 ——歌德

歌德写道:
如果我在获得生命之前,
有片刻犹豫,
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我了。
如你们所见,
那些自高自大的人,为了自我吹嘘,
而忽视我的存在。

实际上每个人都预先拥有名誉;但只有与忌妒进行搏斗之后,才能获得名声,而且桂冠是被那些并不公正的评判者所构成的裁判所颁发的。

那些创作出值得赞誉的作品的作者,如果不是由于热爱自己的事业,并能够从写作中获得乐趣,而是为了获得名声而写作,那么人类就会失去,或者失去一大部分不朽的杰作。

讲述所见所闻的著作要比表达思想的作品拥有更广泛的受众,因为就像阿斯姆斯所说: 一个人只要去旅行,
就能讲故事。

出国旅行的人改变的只是周围的天气环境罢了,他们的思想意识并没有任何改变。

懒驴打滚打,只因无能的意义

懒驴打滚打,只因无能的意义
找一本有教育意义的书,比如平凡的世界、士兵突击之类的,只要把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到本上,再概括的写一下故事的主要情节,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自己的体会写进去就可以了,再背一些好词好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里就更加完美了。我有一本书叫:明朝那些事 作者: 当年明月(石悦) 著 出 版 社: 中国友谊出版 出版时间: -9-1 《明朝那些事儿》说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生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年到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概述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姓名:朱元璋,别名(外):朱重八、朱国瑞;性别:男;民族:汉;血型:?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职业:皇帝;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生卒:~;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上面这段文字,是现在迅速流行的史书《明朝那些事儿》的开头,如此介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历来的史书中可以说是新的尝试。易中天的火爆,似乎开创了写史书的一种新方法,史书不再枯燥无味地说教了,从天涯煮酒论史走出来的《明朝那些事儿》几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吸引了从普通读者到学术人士等众多人的眼球,现在这本书已经正式出版了。
截止到年,《明朝那些事儿》已经正式出版了七部。
第一部《洪武大帝》(后又名《朱元璋卷》)
第1部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非朱元璋莫属。
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
后朱棣以“靖难之役”的名义夺位。
第2部第二部《万国来朝》
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郑和七下西洋,修筑《永乐大典》,南下讨平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京城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
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可说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第三部《妖孽宫廷》第3部
接续上篇,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其于危难之际的大功臣于谦,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而在他病逝后,相继继位的两位皇帝宪宗和孝宗,一个懦弱不堪无所作为……
第4部第四部《粉饰太平》
从嘉靖即位、议礼之争开始。嘉靖皇帝借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奸相严嵩因此得以把持大权。同时大明财政空虚,兵备废弛,东南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
第5部第五部《帝国飘摇》
内容分两大部分,一为内争,一为外战。内争写严嵩倒台后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各施手段,你方唱罢我登场。三人都是实干家,都为中兴朝廷呕心沥血;同样又都是阴谋家,铲除异己心狠手辣。而这两者均以张居正为最:改革遗惠万民,荼毒殃及门生。外战亦即援朝战争,场面波澜壮阔,运筹神鬼莫测,更塑造了李如松、李舜臣、邓子龙等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形象。
虽然一样是说史,但当年明月用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第六部《日落西山》
第6部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魏忠贤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与东林党展开对决。在外,援朝战争后,明防御线转至辽东。没落贵族之后李成梁打蒙古、灭女真,成为一代枭雄,却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坚守孤城,最终击败努尔哈赤。
大结局
第七部《大结局》
《明朝那些事儿 7: 大结局》是对这样一段历史进行了梳理,引人思索: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经营,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在历史上不过是个二流角色。为什么这样评价?因为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是远远不够的,在这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关于袁崇焕的死因,更是与我们之前知道的历史大不一样: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大明的此时才不过刚刚开始,随后陕西等地爆发了各路义军。也许你知道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但你知道“薛仁贵”、“曹操”和“刘备”也到明末来了么?这绝对不是穿越小说里的场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义军队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块云”,甚至“三只手”这样的名字吗?
《明朝那些事儿 7: 大结局》作者当年明月一如既往地用诙谐的笔调,告诉你历史的,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
随便选一部你感兴趣的就可以了。
经典语录】
0.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1.风萧萧兮易水寒,欠了债兮你要还。[]
2.必须亮出自己的獠牙,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所有的人,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
3.观点斗争是假的、方向斗争也是假的,只有权力斗争才是真的。[]
4.其次,我们知道,但凡高水平的打架斗殴,都有固定的行动计划,逃跑路线,事前统一分发兵器(如菜刀,木棍等),事后找人出来背黑锅,一应俱全才开始行动。[]
5.这就是传说中的&uot;官话&uot;,俗称废话。[]
6.哭是为了发泄情绪,流泪是最为重要的,而闹事要的就是声势,低声哭没啥用,一定要做到雷声大雨点小,以最小的精力换取最大的效果。[]
7.纵使憨直,诚然不屈,这就是明代官员的气节。[]
8.没有竞争的完全场只存在于理论想象之中——引自微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9.要知道,越接近心脏的部位越能得到血液,同理,天天见皇帝也着实是个美差,甭管表现如何,混个脸熟才是正理。[]
10.请大家务必相信,长得帅除了好找老婆外,还容易升官,这条理论应该是靠得住的,夏先生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11.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事实证明,一对一的单挑已经落伍了,为适应潮流的发展,组织应运而生,大规模的集体斗殴即将拉开序幕。[]
12.人到这个地步,是不容易的。[]
13.不知为什么,这位皇帝继位十年,却一直没有儿子,原因不详,这种事向来都是绝对隐私,一般也是大娘大婶街头谈论的热门话题,换到今天也得偷偷摸摸地上,更何况在那万恶的旧社会。[]
14.所谓以天下为己任,通俗解释就是天下都是老子的,天下事就是本人的私事。[]
15.活着是我的人,死了是我的死人,化成了灰还要拿去肥田![]
16.其实统治王朝就是经营企业,只不过治国这一摊生意更大而已,做一般生意要交税、还要应付工商检查、安全检查、消防检查,逢年过节还得上贡,流年不利还会亏本破产。
相对而言,建立王朝这笔生意就好做得多了,除了启动资金过高(要敢拚命),经营周期不定(没准明天就牺牲)外,只要一朝成功,就立马鸟枪换炮。从此不但不用交钱,还可以收别人的钱,想收多少自己说了算,除了你管别人,没人敢管你。因为开比开的利润更大,前景更广,所以自古以来,无数人都跃跃欲试,但成功者寥寥无几(就那么几个朝代)。[]
17.所谓神秘,就是搞不清,摸不透,整日捧着道经,四处搜集奇怪的材料,在烟雾缭绕的丹炉前添柴火,然后看着那炼出的鬼都没胆吃的玩意手舞足蹈,谁也不知道这帮人一天到晚到底在干嘛。总之一个字:玄。[]
18.这实在是让人悲痛的事情,一般到这种时候,都会有固定剧本:跳出来一大帮亲戚朋友,说些什么不要悲伤、要正常发挥水平、告慰先人之类的话,然后主人公擦干眼泪,抬头望天,握拳作苦大仇深状,毅然踏上前进的道路。[]
19.在清除敌人首脑之前,必须先扫除一切和帮手,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所谓掺沙子、挖墙脚是也。[]
20.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人是不会懂得这些的,他们太天真,太幼稚,他们或许能够在考试中得到一百分,却不可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他们虽然手握真理,却无法使用,满怀热情地踏入社会,却被撞得头破血流。[]
21.什么是知行合一?答:就是知与行的合一。评:废话。[]
22.利益,只有充足的利益,才有驱动人们的魔力,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极其的残酷,却异常的真实。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徐阶终于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真意,无论有多么伟大正直的理想,要实现它,还必须懂得两个字——变通。只有变通,只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才能适应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
23.因为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纵使执着、纵使顽强,却依然是软弱的。他们并不明白,在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却必须接受。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不经历黑暗的人,是无法懂得光明的。[]
24.所谓同志,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25.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敢忽悠,什么奇迹都是可能发生的。正所谓:只有想不到,没有忽不了。[]
26.这个“世代”到底有多久?
一般来说,怎么也得有个一百年吧?
一百年?那是起步价,六百年起!还不打折![]
27.所谓事可以做绝,话不能说绝,是也。[]
28.虽然这套把戏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却屡试不爽,而要使出这一招,也并非凡人可行,要知道,突然之间悲从心头起,鼻涕眼泪说下就下,毫不含糊,对脸部肌肉和中枢神经的技巧控制已到出神入化之地步,百年之后,犹让人叹为观止。[]
29.历史证明,落水狗如果不打,就会变成恶狼。[]
30.可是在权力的擂台上,不折不扣的好人注定是要完蛋的。[]
31.可是高手就如同江湖大侠,想要金盆洗手一走了之,那是很难的,须知做大侠虽然风光,干掉大侠却更为风光。而高手们在打架时,从来不会玩三板斧,他们都是耍套路的,从毫不起眼的起手式,环环相扣,直到最后那致命的一击。]
32.“即使日后身处绝境,亦需坚守,万勿轻言放弃!”是的,这句话我一直牢记在心,要隐,要受痛苦和折磨,要坚强地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胜利的希望。[]
33.这是国家形象问题,换句话说,就算给得起钱,也丢不起人。[]
34.外交,是指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方法,但它还有另外一个通俗的解释——用最礼貌的方式,说出最肮脏的话。[]
35.牺牲尊严是不够的,要想在这场残酷的游戏里笑到最后,还必须背离原则,因为眼前的敌手,是一个不讲原则的人。而要战胜一个无原则的对手,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弃所有的原则。[]
36.这就是传说中骂人的最高境界——先夸后骂,夸骂合一。[]
37.但隐和沉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终将爆发在最后那一刻。[]
38.居庙堂之上,处江湖之远,皆忧其民者,方可为官。[]
39.在很多情况下,弹劾是一种手段,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大家同朝为官,混个功名也不容易,弹劾贪污,下次就少贪点,弹劾礼仪,那就注意点形象,就算是弹劾长相不佳,最多不过是去整容,你来我往,相敬如宾。而死劾,并非是简单的文书,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心,弹劾的罪状是足以置对方死地的罪名,弹劾的对象是足以决定自己生死的人,弹劾的结果是九死一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生命为赌注,冒死上劾,是为死劾。死劾,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40.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说来这种行为有着很多称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飞蛾扑火等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而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这种行为有着一个恰如其当的名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深信,这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
41.十六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想在保住脑袋,混碗饭吃,就得时刻掌握朝廷的最新动态。[]
42.历经磨难,矢志不移,叫做信念。不畏强权,虽死无惧,叫做勇气。[]
43.对付流氓,要用流氓的方法。[]
44.倭人为寇,是为倭寇。但恶劣的品行并不能否定他们的战斗力,且不说这帮人的武艺和战术水平,单说人家冒着掉进海里喂鱼的危险,跑上千里路来抢劫,就能充分说明他们的犯罪决心和毅力。[]
45.四十个人就敢到南京搞自助游,要有四千个人,没准就敢去集资建了(打不过商)。[]
46.事实证明,中华武术确实是博大精深,拿刀的武士干不过拿棍的和尚,管你什么“阴流”、“剑道”,几棍子扫过去全部滚蛋。[]
47.要说这本书(指《易经》),那可真算得上是万金油,上至外星生物,天外来客,下到世界文明,人类前途,都可以从这本书里推出来,反正随你去读。[]
48.一说起明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总是千人踩、万人踹,什么葬送人才,禁锢思想等等,比黑社会还黑,比十大酷刑还狠,但历史已经证明,在那年头,这是一个最为科学的制度。在科举的考场上,没有绝对的公正,却有相对的公平,无论你是世家子弟,还是贫苦百姓,要想奔出美好前途,只有一个选择——拿起手中的笔,把那张考卷答完。然后封上你的姓名,等待着命运的来临。事实证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是中第的最佳途径,想玩花样,走后门,几乎肯定是死路一条。[]
49.明代的言官们是很有精神的,几乎个个都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度,外加唾液系统非常发达,且极具穷追猛打的狗仔队精神,遇到这种事情当然不会放过,逮住就咬,咬住就不放。[]
50。但是历史无数次证明,棍棒打不倒经济规律,发家致富的意志和决心是无法阻拦的。[]
51.在日本史书里,战国被描述成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无数勇猛之士在万军之中横冲直撞,着实壮观。但是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比如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桶狭间战役,那位威震日本,称无人可挡的大诸侯今川义元,手底下的全部兵力不过四五万人,仅此而已。当时,一般战役两方人数加在一起也就五六千人,要摆在中国,这也就是个仪仗队,不过倒怪不得日本同志们,毕竟人口有限,要组织个大规模战役难度太大,说句寒掺话,能战死个几千人已经很不容易了。[]
52.但就在宗礼准备预写他的第四次捷报时,徐海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53.所谓强硬的手段,并不一定是指武力。只要能够消灭对手,可以使用任何方法。[]
54.但是阅人无数的王翘翠依然选中了他,选中了这个可能明天脑袋就要搬家的倭寇,这似乎是一个毫无逻辑的选择,不是因为金钱,也不是因为权势。如果说一定要找出一个理由的话,我相信它的名字叫爱情。[]
55.为了实现日本同行光荣地去死,义无反顾地去死的武士道主义精神,把背黑锅啃骨头进行到底,徐海在出发前反复对他们强调,他们即将面对的,是最为强悍的明军,即将进行的,是一场艰苦的战斗,正是实现个人价值(战死)的最好时机。[]
56.胡宗宪之所以如此安心,是因为俞大猷有一个公认的作战特点——“计定而后大举,兵集而后齐发”。通俗点说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鬼子不拉弦。[]
57.这也算是老把戏了,就如同水浒传里的林冲,好不容易上了梁山,王伦大哥却告诉他,要想入伙,必须下山杀一个人。作为梁山流氓团伙的头目,王伦的这一指示可谓用心良苦,因为只有杀了人,才能全心全意干坏事,并培养出对组织的高度认同感和深刻的危机感(出了事大家一起完蛋,谁也别想跑)。[]
58.如果要搞个三千年来的世界畅销书排行榜,《孙子兵法》至少可以排进前五十名,此书早已打入国际场,行销海外,这本书拿破仑过,也过,上到八十岁的老头,下到四五岁的孩童,都是孙子的忠实读者。[]
59.要想实现自我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拥有脚踏实地,切实可行的方法。
60.天道有常,或因人势而迟,然终不误。
61.迟来的正义依然是正义。
62.自然界从诞生的那刻起,就有了永恒的规律,春天成长,冬天凋零,周而复始。
人世间也一样,从它的起始,到它的灭亡,规则恒久不变,是为天道。
在史书中无数的尸山血河、生生死死背后,我看到了它,它始终在那里,静静地注视着我们,无论兴衰更替,无论岁月流逝。
它告诉我,在这个污秽、混乱、肮脏的世界上,公道和正义终究是存在的。
天道有常,从它的起始,到它的灭亡,恒久不变。
63.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
无需,无需杀戮,因为温和,才是最高层次的。
.自古以来,爷爷是好汉,孙子哭着喊着偏要当汉奸的,实在太多,古代有古代的汉奸,现在有现代的汉奸,此所谓汉奸恒久远,遗臭永流传。
65.传庭死,而明亡矣。
66. 在搞完大大小小不厌其烦的程序仪式后,明神宗下旨,当众宣读大明诏书,通传天下,宣告抗倭援朝之役就此结束。
这是一封诏书,也是一个预言,因为在这份长篇大论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67. 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牢牢地刻入了我们的骨髓——坚强、勇敢、无所畏惧。
日本人不懂得,所以他们失败了,以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依然如此。
从来不需要想起,也绝不会忘记,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天赋。
68.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早该死了……
你可以摘抄一些经典语录。

暴力是无能者最后的手段出自哪里

出自《基地》。

《基地》系列是阿西莫夫最享誉盛名的作品,讲述了在统治银河系达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逐渐走向衰亡期间,只有心理史学的一代宗师哈里·谢顿预见未来银河将会经历一段长达三万年、充满无知、野蛮和战争的黑暗时期,于是集合帝国中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到银河边缘的一个荒凉行星建立“基地”,使之成为未来世代人类的希望灯塔的科幻史诗故事,共由五个短篇故事组成。

《基地》里塑造了三位力挽狂澜的重量级英雄人物 

1、【哈里·谢顿】

《基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英雄人物是一位已逝去多年的心理史学宗师哈里·谢顿,作者借一个乡下青年学者盖尔·多尼克之口引出对谢顿的回忆。

心理史学是谢顿创建的数学模型,通过谢顿函数输入一些变量,比如皇帝遇刺、总督叛变、当代经济萧条的周期性循环、行星开发率的滑落等等,谢顿得出川陀在三个世纪内毁灭的概率是92.5%。

于是一代宗师谢顿说服帝国将自己流放到端点星,召集十万人建立基地,编撰银河百科全书保存人类知识的火种,以图缩短帝国的黑暗期,用一千年完成三万年的功业。

哈里·谢顿的人物原型是历史上的数学家阿道夫·凯特莱。凯特莱 1796年出生于低地国根特,也就是现在的比利时,他是第一批将数学应用到人类行为上的人之一。

如今我们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前景和危险的痴迷都是凯特莱智慧成果的直系后代。当然,凯特莱并不把由此衍生出的这门学科叫作心理史学,他称其为社会物理学。凯特莱把自己的这个思想认识馈赠给了后代,那就是: 尽管自由意志和生活环境变幻莫测,人类行为总体上还是要比我们想象的可预测得多。

历史并不是一条静止的河流,阿西莫夫笔下的未来史也如此。从一开始,作者就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这样一条历史规律。在各个章节中巧妙地揭示出基地创建的初衷和它最终的走向,也不一定会完全遵照谢顿的心理史学理论。

2、【塞佛·哈定】

塞佛·哈定,基地第一任市长,领导基地度过两次谢顿危机。哈定是唯一一位亲临两次谢顿危机的人。该人物有突出的人格魅力,出口成章,并有许多名言警句流传下来。比如:“光明磊落总有好处,尤其对那些以卖弄玄虚著称的人”, “武力是无能者最后的手段”, “不要让道德观阻止你做正确的事”,“这是一种泛银河的现象——尊古、怀古到了走火入魔,就是食古不化,阻滞不前。”等等。

第一次谢顿危机降临在五十年后的端点星,安纳克里昂总督叛变银河帝国。在端点星上人心惶惶之际,作者借市长哈定之口说:“遇到需要向权威挑战时,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完全关闭。在你们心目中,皇帝陛下无疑比自己更有力量,谢顿博士一定比自己更有智慧。这是不对的,你们难道不觉得吗?”这些话对于今天的年轻学者,仍然有警醒价值。哈定施展纵横捭阖的策略使基地度过危机。

第二次谢顿危机降临在基地成立八十年后,基地用科学教包装出一个君权神授的安纳克里昂星的国王,王叔叛变。

哈定给叛变的王叔讲了一个关于马、狼、人的古老寓言,四王国的国王接受了神化自己的科学性宗教,这个宗教便成了他们的马缰和马鞍。当基地的教士修复星际巡弋舰上的超波中继器后,银河圣灵的仆人教士的诅咒便能带来应验,炮口对准基地的军舰立刻停摆,军人们也因恐惧灵魂被流放到冰冷的太空而投降。

在哈定执政三十年间,基地将科学援助包装成神圣的宗教,推销到周围的蛮荒行星。各王国的教士会定期到端点星接受科学训练,并掌管核能发电厂。这使得基地顺利度过两次危机,成为四王国心目中不敢轻易亵渎的宗教圣地。

本文标题: 如何看待“武力是无能者最后的手段”这句话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renshenggeyan/25706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听了闻一多的名言能想到岳飞吗我对你的爱就是对人类的恨,因为爱上了人类便不能专心爱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