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精髓是啥,能用最简单的方式说明

发布时间: 2023-11-10 09:00:3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1

孙子兵法中的十大精髓1.避实击虚.,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

兵法精髓是啥,能用最简单的方式说明

孙子兵法中的十大精髓

1.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之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
2.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敌人牵着牛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3.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仗.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于此.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同时,孙子还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须舍得花大力气去探知敌情,掌握敌情,这是进行“庙算”的基本前提.
5.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在其兵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奇正”的命题,即在作战的战术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担正面作战为正,进行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钳制敌人主力的为正,列阵对敌、明攻的为正;承担突击的为奇,采用机动、偷袭或者特殊战法的为奇.孙子提出作战必须有“正奇”的变化,要“以正合,以奇胜”,才能最终赢得主动.孙子的这一军事思想,已为后来众多的军事家所运用.以此战略战术为指导而赢得战争胜利的战例几乎俯拾皆是.
6.识众寡之用者胜.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总结出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孙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战运用时的一般规律,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孙子又说:“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应视不同的情况而灵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敌人时,要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这样,在局部上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相对优势,给敌人以有力打击.孙子在他的兵法中总结了兵多与兵少的用法后,指出:“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可见,孙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敌我力量的对比为依据,在作战中要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从以上孙子提出的战略战术中可以看出,孙子战略思想的精髓在于他的“避实击虚”的观点,其军事战术的立足点在于如何卓有成效地打击敌人.孙子强调必须在对敌情、作战地理条件等情况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作战形式,出奇制胜.这些战略战术思想,对后世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是什么

作为一部论述军事领域内部联系和规律的兵学著作,《孙子兵法》以一种高屋建瓴的眼光,从战略高度论述军事问题以及解决之道,被尊奉为“百世兵家之师”。《孙子兵法》内容丰富,几乎囊括了军事学的各个领域,如备战、治军、行军、作战、养战等。
1.慎战备战思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战争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孙子兵法》在第一篇《计篇》开篇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武深知战争的危害,因而在《火攻篇》中告诫统治者:“亡国不可以复生,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然而,慎战并不意味着不战。孙武对春秋时代有着清醒的认识,深知战争不可避免,因而极为重视备战。《九地篇》中指出“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武强调“吾有备,敌不攻”,进而来保证国家的太平。此外,孙武在《谋攻篇》中指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等,可见其慎战备战思想。
2.文武治军理论。军队战斗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败,而军队战斗力的强弱与治军精密相连。孙武在《行军篇》中指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齐文令武作为《孙子兵法》中主要治军理论,一直影响至今。其治军理论主要包括严明责罚,严格训练,慎重选将,将权贵一,善待士卒等方面。《计篇》提出了“料战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肯定了赏罚将士和训练将士的重要性。同时,《计篇》具体列出了将帅的条件“智、信、仁、勇、严”,可见选将也至关重要。《孙子兵法》提倡“君命有所不受“,将其定为一条重要的治军原则,为后世诸多名将奉行。同时,孙武在《作战篇》中指出对敌军俘虏应“卒善养之”,这样可以“胜敌而益强”。
3.校计索情之法。战争取胜的前提在于知己知彼,因而了解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显得尤为重要。《计篇》提出“五事七计”,用于判断衡量我方的实力。间谍作为掌握敌情的主要手段,孙武在《用间篇》对其种类、特点、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他指出“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间谍是“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可见其重要性。孙武认为只有了解了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才能保证“百战不殆”。
4.因敌制胜之道。战争是敌我双方的较量,取胜的条件由敌我双方掌握。只有针对敌方的变化而采取相对的变化,我方才能获得更多的取胜条件,因而《孙子兵法》提出作战应该“因敌制胜”。因敌的前提是“知敌之情实”。为此,《行军篇》中列出了三十余条“相敌之法”。战争的艺术在于掌握主动权,谁能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谁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孙武认为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在于“致人而不致于人”,最终以达到“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的境界。此外,《势篇》中的造势任势和奇正思想,《虚实篇》中的避实击虚思想,都是“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重要方法。
5.行军作战之术。战争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是行军作战。孙武深知这一点,在《孙子兵法》中关于行军作战的内容占全篇的绝大多数。孙武凭借渊博的知识高度概括军队在行军作战时的方法或者说战术。孙武在《计篇》中提出“施计十二术”,亦称“诡道十二法”,用以指导作战。在《谋攻篇》中,孙武列出了“用兵六则”,即“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从而可以“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在《军争篇》中提出“作战八法”,即“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以及《行军篇》中的“相敌三十二法”,都是孙武在对军事学深入研究后的高度总结。

孙子兵法主要思想精髓

一、不要百战百胜,要一战而定。

任何行动都是有代价的,打仗的代价更大,关系生死存亡,更得慎重。我们做事也是如此,谁都不想“白忙活”,因为时间成本、精力成本也是非常值钱的,而时间成本则是最贵重的,一去不复还。兵法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当然我们不能妄想每次都能不战而胜,但我们一定要追求一战而定,而非百战百胜。打一百次胜仗,但没有解决问题,这说明打的胜仗没有价值,不是真正的胜利;打一次仗,就赢了,赢得彻彻底底,这样的仗,一次就解决问题,才是高质量的胜利。

二、造势不厉害,造形才厉害。

世人都认为造势厉害,其实最厉害的是造形。普通人不知道形势的根本区别,所以往往以为造势很重要,根本不懂造形才是基础。中国人喜欢讲一句话,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但按《孙子兵法》来看,造势的技术含量远没有造形高。兵法曰: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造势其实就是:造出敌人可以被战胜的态势。但重要的不是战胜敌人,而是先保证自己不被战胜,也就是“先为不可胜”——这就是造形。

三、双核心:战略核心和战术核心。

《孙子兵法》有两个核心:第一,是方法(战术)的核心,多方以误,致人而不致于人;第二,是逻辑(战略)的核心,先胜后战,胜了才开打。方法的核心告诉我们,打败敌人的不是我,而是敌人自己。多方以误,敌人失误了,我才能打败他;敌人不失误,我不能打败他。关键点是,敌人的失误。所以,胜利都是运气,这运气的大小取决于敌人失误的概率。

战略的核心告诉我们,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不是因为我们打了才胜,而是因为胜了才打。毛主席总结道:不打无准备之战,不打无把握之战。这是对“先胜后战”的最为朴实的解读。

简述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精髓

《孙子兵法》的核心在于挑战规则,出奇制胜,规则就是没有规则,讲究谋略。《孙子兵法》表明从宏观上我们需要在出兵前对敌我双方决定胜负的政治、军事、兵力等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估算出战事的发展进程以及胜负的可能性,再制订作战计划,这是战前用兵的要领。

而孙子兵法的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齐文化伦理思想的特点,即讲“仁”,但是“仁”主要用于对士卒的管理和教育方面,同时还要符合战胜敌人、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才能再“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孙武辗转到吴国时,适逢公子光政变。公子光即位后,伍子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孙武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

《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着问答多篇。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

还有中下二卷。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子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是由孙武草创,后经其弟子整理成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
1、《孙子兵法》是讲以强胜弱,不是讲以弱胜强2、打得赢,也要算代价3、先胜后战,赢了再打4、要能等待,能忍耐5、一战而定。胜而不定,则胜利无意义6、以正合,以奇胜,分战法是基本战术原则7、诡道不重要8、知己知彼,关键是知己 9、孙子兵法不是教你打赢,首先是教你认输
本文标题: 兵法精髓是啥,能用最简单的方式说明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4323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哪些历史人物和《知否》里的如兰很像维生素 B12 和维生素 C 真的「相冲」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