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年至326年建康任命的兖州刺史到底是郗鉴还是刘遐,有可信资料吗

发布时间: 2023-11-03 00:01: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0

王敦之乱的经过,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举兵向建康前进,以诛刘隗为名并上奏刘隗的罪状。王敦党羽沈充亦在吴兴举兵响应王敦。王敦到...

319年至326年建康任命的兖州刺史到底是郗鉴还是刘遐,有可信资料吗

王敦之乱的经过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举兵向建康前进,以诛刘隗为名并上奏刘隗的罪状。王敦党羽沈充亦在吴兴举兵响应王敦。王敦到芜湖时又上奏另一位宠臣刁协的罪状。司马睿对王敦的行为十分愤怒,于是决意与他决战,要亲率六军与王敦对抗,并召命刘隗和戴渊回建康准备防卫王敦的进攻,又下令斩杀王敦就可封为五千户侯。在朝中任光禄勋的王敦兄长王含见此偷偷乘船投奔王敦。
王敦同时呼唤梁州刺史甘卓,请他一同进攻,甘卓原本答应但最终甘卓都没有前来,更派参军孙双谏止王敦,王敦大惊并以公爵之位请求甘卓支持,甘卓对他的立场犹豫不决。王敦又请司马承任军司,但司马承拒绝,更派主簿邓骞到襄阳劝甘卓反对王敦,支持朝廷。虽然邓骞多番规劝,但甘卓仍然不能决定立场。王敦见甘卓犹豫不决,害怕他在背后反对自己,于是派参军乐道融去请甘卓前来支持。但乐道融愤恨王敦目无君上,图谋夺位的行为,于是背叛王敦,要甘卓与他合作,袭击王敦的根据地武昌。甘卓听后终于有了决定,于是派巴东监军柳纯、南平太守夏侯承、宜都太守谭该等人称王敦叛逆,率兵讨伐,又派参军司马赞和孙双到台城上报,甘卓因而获任命为镇南大将军、侍中、都督荆梁二州诸军事,荆州牧,梁州刺史;罗英被派到到广州与陶侃相会,陶侃后即派参军高宝率兵北上。武昌城中传闻甘卓军已到,众人大惊而离散。
王敦所派的南蛮校尉魏乂率军二万进攻湘州治所长沙,因长沙城城池不稳固而又缺乏军需储备,众人都十分恐惧,有人更劝司马承投靠陶侃或退守零陵或桂阳,但司马承坚持要婴城固守。甘卓写书司马承要出兵沔口断绝王敦归路,藉以解除长沙之围,但司马承劝他直接攻击王敦。同时王敦亦派甘卬向甘卓求和,甘卓再次犹豫,在猪口停驻了数十日仍不前进。
被召还建康防守的刘隗回京时受到百官在道上欢迎,意气自若。入宫后与刁协要求司马睿因王敦叛乱而尽诛王氏,但遭到拒绝,刘隗因而有惧色。同时王导亦率宗族子弟二十多人请罪,都被司马睿原谅。王导任前锋大都督,戴渊任骠骑将军,周札为右将军、都督石头诸军事。又命王廙劝止王敦,但王敦不听,更留下王廙自行任用。王敦逼近建康时,刘隗被指挀守金城,周札守石头城,司马睿亲自领军在城郊准备迎战。 王敦兵临石头城,打算进攻金城,打击刘隗。但部将杜弘认为刘隗死士众多,不易攻克,建议先攻石头城;又认为周札少有恩德,士众不服他,易于攻克,而石头城一旦被击破,刘隗就会退走。王敦听从并进攻石头城,周札开城门投降。王敦因而占据石头城。司马睿于是命刘隗、戴渊、刁协、王导、周顗、郭逸和虞潭等率军进攻石头城,但都被王敦军打败。太子司马绍知道诸军兵败后打算亲率将士决一死战,但被太子中庶子温峤谏止。
王敦在石头城中拥兵,不入宫朝见司马睿,更放纵士卒四处抢掠,当地大乱,官员都逃走,只余下安东将军刘超率众与两名侍中侍奉司马睿。司马睿亦只好脱下戎服,派使者向王敦求和。同时,兵败的刁协和刘隗回宫见司马睿,司马睿流着泪劝二人快点逃走避祸,更给予二人人马让他们逃走。但刁协因年老而不能骑马,亦对人无恩情,元帝召募刁协随从时竟然全都推辞。刁协行到江乘时被杀,首级被送到王敦那里;刘隗则领家属北逃至后赵。
不久在吴兴响应王敦的沈充攻破吴国,杀害吴国内史张茂。 司马睿后命令百宫到石头城见王敦。及后任命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江州牧、封武昌郡公;王敦假意辞让。及攻破建康,王敦责备说:不听我的话,几乎灭族。王导仍然不理睬,王敦没办法。 王敦见太子为人勇敢而有略,朝野中人都支持他,王敦于是打算以不孝为名废了他,以免日后阻碍自己专政,但遭到温峤的大力反对,其他人亦同意温峤,王敦无法得逞。但王敦却因周顗和戴渊二人有很高的名声和才能而十分忌惮,将二人杀害。王敦亦更置百官及军镇,影响数百人,但决策朝令夕改,只是随心而作。不久王敦即回到武昌,并遥控朝政。后又自行加领宁、益二州都督。
甘卓知道王敦得胜并杀害周顗等人后,又得到王敦命台城所发的驺虞幡,声言害怕他攻击武昌会逼王敦劫持皇帝,于是决心撤回襄阳。都尉秦康和乐道融劝甘卓分兵截断彭泽湖口,断绝王敦在武昌和建康两批的军队的接触支援,让王敦士众自动离散。但甘卓十分坚决,断然拒绝。
同时,攻打长沙的魏乂手下捕捉了司马承派出求援的周该和周崎,魏乂向周崎说王敦已击败朝廷军队,主掌建康朝政,而甘卓亦已回襄阳,援军不会再来,要周崎去劝降,瓦解军心。周崎假意答应但却和城中人说援军快到,鼓励继续坚守,最终遭到杀害,周该亦被拷问至死。及后魏乂攻击转猛,又将王敦送来的朝廷文章射入城内,城内的人知到朝廷战败都十分惆怅的惋惜。两军攻守一百多日后,衡阳太守刘翼战死,士卒死伤枕藉,最终都被攻破,捕掳司马承等人,又杀害谯王长史虞悝。魏乂又以槛车送司马承和舂陵县令易雄到武昌,王廙受王敦之命在途中杀害司马承。易雄到武昌后仍然意志高亢,没有惧色,王敦畏惧他言辞刚正,将他释放,但王敦不久即派人将他暗杀。
甘卓到襄阳后,家人都劝他防备王敦,但甘卓不听,命手下士兵解甲耕作,每听到防备王敦的谏言都会大怒。襄阳太守周虑受了王敦的密令,假称湖中有很多鱼,要甘卓将手下士兵都派去捕鱼。及后周虑领兵在甘卓寝室袭击甘卓,并将他杀死,斩下头颅送交王敦,又杀害甘卓的几名儿子。后王敦任命周抚代替甘卓的位置。
王敦掌握朝政后,四方的朝贡大多都进了他的府第,同时将相州牧的任命皆由他掌握,所任用的都是他的亲信或琅琊王氏的族人。同时又以沈充和钱凤为谋主,二人的计谋都会听从。又任用诸葛瑶、邓岳、周抚、李恒、谢雍等人,更纵容沈充等人胡作非为。王敦堂弟王棱多次劝谏王敦,却遭到王敦暗杀。同年司马睿忧愤成疾,最终病死,由太子司马绍继位。 太宁元年(323年),王敦谋求篡位,讽谏朝廷征召自己,司马绍于是手诏征召王敦。王敦及后移镇姑孰。司马绍因畏惧王敦,想以郗鉴作为外援,于是任命郗鉴为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并镇守合肥。王敦忌惮郗鉴,表他为尚书令还朝,途中王敦与郗鉴相会,二人意见不合,不再见面但仍强留郗鉴。王敦党众劝王敦杀死郗鉴,但王敦不肯。及后郗鉴回朝,与司马绍共谋讨伐王敦。
王敦侄儿王允之受王敦喜爱,经常跟随着王敦。一次王敦在夜里与亲近的人一起喝酒,王允之称醉倒下,王敦则与钱凤商讨叛逆篡位的事,王允之于是听到全部内容,及后当场呕吐大作。钱凤走后,王敦再看王允之,见他呕吐得衣身都沾污了,以为他己醉得不省人事,不再怀疑。及后王允之要求去见当时在朝中任廷尉的父亲王舒,到后则将王敦的图谋告诉父亲,王舒于是与王导一同报告司马绍,暗中作好准备。
此时王敦集团继续为篡位作准备,如周札一族在当时十分强盛,共有五人获封侯,是最大势力的江南士族,王敦因而十分忌惮周氏。王敦于此时患病,钱凤劝他铲除周氏,王敦同意。又因周嵩因王敦在上一年杀害其兄周顗而怀恨在心,称王敦的指定继承人王应不宜领兵,令王敦十分厌恶。最终王敦于次年诬陷周嵩与侄儿周莚与当时一名施行法术的道士李脱图谋不轨,将他们收捕处死。另王敦又派参军贺鸾与在吴国的沈充一同尽杀周札的家人,又进兵会稽,周札在对战中遇害。王敦又杀害冉曾、公乘雄等数名晋元帝的腹心。 王敦的病愈来愈严重,于是矫诏让王应任武卫将军,作为自己副手,又任命王含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钱凤一次问王敦一旦他身故,是否应一致拥戴王应,将所有事交给他。王敦说今天做的不是非常的事,不是常人可以担当,而王应年少,不能担当大事。说他死了以后,上计是解兵回归朝廷;中计则是退守武昌,拥兵自守;下计则是谋反动乱,颠覆朝廷。钱凤却认为下计才是最好的计谋,与沈充决定在王敦死后发动叛乱。及后丹阳尹出缺,王敦表温峤为丹阳尹,意图借此监视朝廷动静;但温峤却向司马绍报告王敦的图谋,更与庾亮一同策划讨伐王敦的计划,令王敦大怒。
司马绍知道王敦病重的消息后,一方面派人去问候王敦,另一方面却微服到芜湖观察王敦的营垒,又向大臣询问王敦的起居。后问光禄勋应詹应否讨伐,应詹劝他讨伐,于是决定了进攻,加司徒王导为大都督,领扬州刺史;以温峤和卞敦守石头城,应詹守朱雀桥,郗鉴都督从驾诸军事。另亦召命临淮太守苏峻、兖州刺史刘遐、徐州刺史王邃、豫州刺史祖约、广陵太守陶瞻一同入建康保卫建康并助讨王敦。
王导带领子弟为王敦发丧,而司马绍亦假称王敦已死,下诏讨伐王敦的党羽;众人都以为王敦已死,士气增强。王敦接诏后大怒,但因病重而不能领兵,于是命王含为元帅,命钱凤与冠军将军邓岳及周抚领兵攻向建康,并以诛杀奸臣温峤为名号。王含水陆并进,领五万兵到江宁南岸,逼近建康,众人惊惧,温峤移驻北岸,并烧毁朱雀桁,令王含不能渡过秦淮河攻击。王导期间曾试图劝降王含,但王含没有回答。后司马绍率诸军出屯南皇堂。并在一夜招募壮士,派将军段秀和中军司马曹浑等率千兵渡过秦淮河,攻其不备。后即在清晨在越战与王含交战,大破王含军,并斩将领何康。
王敦知道王含兵败后大怒,更试图要起身领军反攻,但因病重而不能起身。钱凤后亦到江宁南岸,与司马绍所率诸军交战,频频战败。王敦知自己不久人世,向少府羊鉴和王应要求在他死后要先置文武百官才办丧事。不久王敦病逝,王应秘不发丧,用蜡处理尸体并埋在屋中就与诸葛瑶等纵情声色。
司马绍亦曾派人以司空之位引诱沈充归降,但沈充拒绝,领兵攻向建康。早前宗正卿虞潭因病回会稽,听闻沈充起兵后即在余姚起兵讨伐沈充,司马绍于是任命虞潭为会稽内史。前安东将军刘超和宣城内史钟雅亦起兵讨伐王敦;义兴人周蹇亦杀王敦任命的太守刘芳,祖约亦驱逐王敦任命的淮南太守任台。沈充及后带领一万多兵与王含军会合,司马顾飏献计沈充,上计建议他引湖水灌入建康,乘水势以水军入城;中计建议他集合兵众,全力进攻;下计为杀死钱凤归降,但沈充都不接纳。及后刘遐和苏峻等军来到,沈充与钱凤打算趁远度南下的刘遐等军疲乏而攻击,于是领兵渡过秦淮河,护应詹、赵胤等领兵抵抗但不果。沈充和钱凤及后到达宣阳门,遭到刘遐和苏峻击破,刘遐及后又在青溪大破沈充。
当时寻阳太守周光因王敦兴兵而领数千人赶来,到后求见王敦,但王应以王敦患病而推却,周光于是推论王敦已死,更向哥哥周抚说:“王敦已死,你为何仍与钱凤等人一起做逆贼?”各部众听后都感到愕然。王含见多次战败,决定烧营逃走,司马绍回宫大赦,但王敦党众不赦,并命诸将追击王敦各党羽,如派庾亮督苏峻等追击沈充,温峤督刘遐等追击王含、钱凤。王含当时想到荆州投靠王舒,但王应认为到江州投靠王彬更好,王含不听从王应所说而投奔荆州。王含与儿子乘船到荆州,王舒派兵迎接,但其实是命人推他们进江水中溺死。王敦尸首被起出,焚毁衣服并跪着斩下头颅示众。钱凤到阖庐洲时被周光杀死;沈充则误入旧将吴儒的家,被吴儒杀死,并传首至建康,与王敦的头一同挂在朱雀桁上。至此王敦之乱正式结束。

28.1 意不在多|郗鉴

王敦之乱被平定后,温峤上表提议,请求宽恕王敦的佐吏部属,郗鉴认为,先王推崇君臣礼教,崇尚为气节而捐躯,若是昏庸腐败的君主,才可开放城门以迎义师。

王敦的僚属虽说多为王敦所逼,但居于叛逆的伪朝之中,没有出关投诚的义举,按照前代的古训,应该加以责罚。

温峤又奏请因钱凤之母年高八十,应该免于治罪,朝廷同意所奏。

郗鉴因功获封高平侯,赐绢四千八百匹。明帝因郗鉴有才识名望,朝廷大小事情都询问他,并诏令郗鉴为朝廷起草表疏诏告,任其简易从事。

王导提议追赠周札官职,郗鉴认为不合赏罚之理,王导不听,郗鉴于是驳斥他说:“王敦叛乱,相持很久不能入城,因为周札为他打开城门,才使王师遭到失败。

如果王敦先前的举动,如同齐桓公、晋文公一样是正义的,那么先帝不就成了周幽王、厉王那样的昏暴之君吗?”朝臣们对此虽没有反对的,但也没人支持。

太宁三年,迁任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兖州刺史、假节,出镇广陵。

同年,明帝驾崩,郗鉴与王导、卞壶、温峤、庾亮、陆晔等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年幼的成帝司马衍。

郗鉴因而晋位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

咸和元年,郗鉴加领徐州刺史。

咸和二年,苏峻和祖约发动叛变,进攻建康。

郗鉴知道后打算亲自领兵营救,但朝廷却以防御北方进攻而阻止,郗鉴唯有派司马刘矩领三千人保卫建康,但次年建康便沦陷,刘矩亦退还。

中书令庾亮在建康失陷时出走,到寻阳投靠温峤,并宣庾太后口诏,升郗鉴为司空。

郗鉴所在的广陵临近后赵边境,城孤粮绝,军民因对北方南侵的畏惧而没有坚守的决心。

郗鉴接受了诏命后,感激涕零,设立坛场,宰杀白马,与三军一起对天盟誓,誓言说:

郗鉴登坛后慷慨陈辞,使三军士气大振。

郗鉴见此,于是派将军夏侯长通知温峤,并预计苏峻会挟持成帝到会稽,建议温峤在重要据点立营据守以阻其去路,同时又断绝粮运和坚壁清野,据守京口等待苏峻因缺乏物资溃败。温峤深表同意。

咸和三年,陶侃获推举为盟主,郗鉴加都督扬州八郡军事。

郗鉴后率众渡江,在茄子浦与陶侃会合,又修筑白石垒。

不久王舒和虞潭战败,郗鉴与后将军郭默回屯京口,修筑大业、曲阿和庱亭三垒抵抗并分散对方军力,但随即就被围攻,郭默更逃出驻守的大业垒,令士兵震惊;但郗鉴仍坚持固守。

不久苏峻堕马被杀,大业垒得以解围。

咸和四年,郗鉴派参军李闳追击南逃吴兴的苏逸等人,将苏逸斩杀并收降其余众共一万多人。

苏峻之乱平定后,郗鉴以功升任司空,加侍中,解任八郡都督,改封为南昌县公,并以先前的爵位封其子郗昙。

咸和六年,石勒部将刘征再次侵扰东南诸郡,郗鉴驻屯京口,并加都督扬州之晋陵吴郡诸军事,率兵将刘征击退。

丞相王导在成帝继位后一直参与辅政工作,而他行事作风不拘小节,对自己委任将领的犯法行为多作容忍,招到朝臣不满,其他士族亦试图借此废掉王导,削弱琅琊王氏的影响力。

陶侃就曾于成帝咸和年间打算起兵废掉王导,但因郗鉴反对而没有成事。

咸康四年,郗鉴升任太尉。

当时,征西将军庾亮也想罢黜王导,并寻求郗鉴的支持,但郗鉴表示反对;庾亮再写信游说郗鉴,但郗鉴坚拒,最终庾亮亦唯有放弃。

郗鉴阻止了朝中主要士族的剧烈斗争,让经历了两次大动乱的东晋能够维持安定。

咸康五年,郗鉴病重,将府中事务交给长史刘遐,上疏请求辞职,并推荐蔡谟为都督、徐州刺史,来接替自己。

还推荐自己的侄子郗迈为兖州刺史。

此疏上奏后,朝廷便任命蔡谟为太尉军司。

同年,郗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成帝派御史持节护丧事,以太牢礼祭祀,追赠太宰,谥号文成。

东晋年间历史

苏峻、祖约之乱 发生在东晋成帝时的一次大规模叛乱。

苏峻、祖约简介 苏峻(?~328),长广郡掖县(今属山东;一作挺县,今山东莱阳南)人,仕郡为主簿。

永嘉之乱,他结垒于本县,后率所部数百家泛海南行,至于广陵(今江苏扬州)。

王敦叛乱前夕,苏峻先后为东晋淮陵内史和兰陵相。

祖约(?~330),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祖逖之弟,为成皋令, 随逖过江南来。

晋元帝太兴三年(321)祖逖死,祖约以侍中出代逖为平西将军、豫州刺史,继统其部曲。

苏峻、祖约既是朝廷命官,又是各自所统流民之帅。

原因 苏峻、祖约之乱种因于王敦叛乱中晋明帝引流民帅入卫京师之事。

原来,晋琅邪王司马睿(即晋元帝司马睿)进驻建康后,对于率众南来的流民帅深怀疑忌,一般都使停留于淮河南北,不使过江。

祖逖虽率流民过江至于京口(今江苏镇江),但不得久驻,即北返中原。

苏峻率众至广陵,旋亦奉命至淮北作战。

王敦起兵东下,击溃东晋所倚重的分别自淮阴、合肥入卫的刘隗、戴渊军。

晋明帝无兵对付王敦,于太宁二年(323)接受郗鉴、桓等人建议,引江淮流民帅刘遐、苏峻等入卫京师,卒得弭平内乱。

苏峻以功晋爵加官,为历阳(今安徽和县)太守,屯兵建康上游。

祖约所统之众,其时亦自中原南渡淮,驱逐王敦所署淮南太守,屯驻寿春。

王敦之乱虽平,立功的流民帅分据要害,他们与东晋朝廷的矛盾又渐滋生。

过程 成帝既立,庾亮当政。

苏峻恃功骄溢,有轻朝廷之心。

朝廷内争中失势的王公亦多与苏峻勾结。

咸和二年(327),庾亮不顾辅政诸大臣的劝阻,诏征苏峻入京为大司农,以峻弟逸代领部曲。

苏峻不受诏,请补青州荒郡自处,庾亮不从。

祖约在寿春亦恃名望功劳,以不得预明帝顾命为恨,对朝廷深有不满。

于是苏峻联结祖约,以诛执政庾亮为名,举兵反晋。

祖约遣侄祖涣(祖逖子)、婿许柳(祖逖妻弟),以兵会峻。

咸和二年末,苏峻将韩晃、张健等寇略姑孰(今安徽当涂)、宣城(今属安徽)。

咸和三年正月,苏峻率祖涣、许柳等大军两万,自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渡过长江,东进至建康附近,连败晋兵,进入台城。

苏峻以远在寿春的祖约为侍中、太尉、尚书令,自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

苏峻兵初起,朝廷假庾亮节为都督征讨诸军事。

庾亮以弟庾翼领兵屯石头城(在建康城西江岸)为备。

苏峻入台城后,庾亮等败奔寻阳(今江西九江),依于自武昌(今湖北鄂城)东下勤王的江州刺史温峤。

温峤、庾亮共推拥有实力的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

陶侃率军自江陵急进,至寻阳与温、庾会合。

苏峻挟晋成帝迁据石头,以备陶、温。

陶、温等军续进至建康附近,分屯江流要地,并筑白石垒(在建康城北江岸),以庾亮据守。

此前,在苏峻之乱将起未起之时,朝廷为防苏峻以庾亮弟庾冰为吴国内史,旋又以会稽内史王舒行扬州刺史事,以吴兴太守虞潭督三吴诸军事。

苏峻自台城所遣的吴国内史蔡谟和权督东军的陶回等人,皆起兵三吴,与王舒、虞潭等合势,抗拒苏峻东掠之军。

这样,在陶侃与苏峻相持的战场以外,形成了另一个战场,即三吴的东战场。

郗鉴本是王敦兵起以后受诏南来的流民帅,部曲驻在合肥,本人则任职京师,曾策划用苏峻等流民帅平王敦之乱,以功为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兖州刺史,驻广陵。

苏峻陷台城后,郗鉴自广陵誓师,并遣人间道至寻阳,向江州刺史温峤陈述当前军事形势及攻守之策。

他提出,苏峻辈欲挟持天子东入会稽,所以应当抢先在东方据要害,立营垒,既防其东行,又断其粮食取给,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

郗鉴此议深为温峤、陶侃赞同。

陶侃表王舒、虞潭分别监浙东、浙西军事;表郗鉴都督扬州八郡诸军事,令王舒、虞潭受其节度。

这就是东晋对东战场的部署。

咸和三年五月,郗鉴奉诏率众自广陵渡江,与陶侃会师于建康附近的茄子浦,因而未得顾及东战场的防务。

苏峻军东掠,王舒、虞潭皆接战不利。

陶侃乃从孔坦之议,令郗鉴、郭默等人还据京口,于京口迤南之地分立大业、曲阿、亭三垒以卫护东方,并分苏峻兵势,东战场形势得以稳定。

兵败 此后数月,战局呈相持状态。

苏峻据有自淮水(今江苏秦淮河)上游通向东方的破冈渎交通线,军事上略居优势。

七月,祖约在寿春被后赵军攻击,溃败至历阳。

九月,晋军烧苏峻军所据破冈渎沿线句容、湖熟积聚,苏峻军乏食。

陶侃为救大业垒之围,急攻石头,苏峻突阵坠马被杀,部众立苏峻弟苏逸为主。

苏逸凭挟帝之势,企图继续死守石头。

咸和四年正月,晋军攻历阳,祖约北奔后赵,后为石勒所杀。

二月,晋军收复石头,斩苏逸,晋成帝脱险。

苏峻诸将或死或降,只有张健率军欲入吴兴不得,又与韩晃等西趋故鄣,都被歼灭。

影响 苏峻、祖约之乱,起咸和二年冬,止咸和四年春,历时年余,影响深远。

①苏峻乱后, 京邑灰烬, 民物凋残,众议咸谓起因于庾亮庾亮不能自安,求出外镇自效。

于是庾亮以豫州刺史出镇芜湖,以帝舅之尊,遥控朝政,因而居内辅政的王导不能相安,导致庾、王矛盾延续十余年之久。

②东晋建国后,内乱发自上游,朝廷唯赖淮阴、合肥为援,并不得心应手,建康动辄沦陷。

东土诸郡与建康的呼应和漕运接济,都因无适当的军事保障而难于稳定维持。

苏峻乱中郗鉴经营京口,使京口成为建康与东土联系的枢纽,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郗鉴用京口、广陵流民建立一支支持建康、控制东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威慑力量,成为稳定江左政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后谢玄用之组成北府兵,刘裕因之驱桓玄而造宋,皆导源于此。

③流民帅苏峻、祖约叛乱,对东晋当政的门阀士族打击很大,教训极深。

此后东晋至孝武帝时为止,士族内争在方式上有所顾忌,不敢轻动干戈,因而东晋得以免除内战达七十年之久。

满意请采纳

胡咧两晋(二四)王敦起兵攻打建康,为什么王导站在司马睿阵营?

王敦之乱是东晋建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内乱,也对刚刚稳定下来的东晋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本质上看,这次动乱的起因是起于东晋统治集团的内部权力斗争,是建立东晋王朝的皇帝司马睿和琅琊王氏之间争权夺利所致。但让人感到比较意外的是,在这次动乱之中作为琅琊王氏主导人之一的王导,却站在了司马睿一方,强烈反对自己的族兄王敦起兵造反。于是在王导的带领下,琅琊王氏的大量成员也站在了王敦的对立面。那么问题来了,王导和王敦都是琅琊王氏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的重要人物,为什么立场严重对立呢?

熟悉东晋 历史 的人都知道,琅琊王氏在东晋 历史 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开始,琅琊王氏便辅佐晋元帝司马睿在江南割据自立,吸纳北方南逃的门阀和精英人才,最终建立起了东晋的半壁江山。在此过程中,王导和王敦起了重要的作用,是司马睿建立东晋的左膀右臂。东晋建立后,王导出任丞相,而王敦则是大将军,朝政大权皆出于琅琊王氏之手,于是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可是司马睿不愿意始终在朝政上当个摆设皇帝,于是开始组建自己的执政班底,排斥琅琊王氏,于是双方开始了权力斗争。

从东晋时期的史料中我们看到,这场政治斗争是无法避免的。从秦始皇开始,中原王朝就坚持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虽然各个朝代的政治环境不同,但这个大方向一直没有改变,而且会延续数千年。司马睿虽然是琅琊王氏扶上台的,但没有任何皇帝心甘情愿的当傀儡,所以双方的权力斗争必然会发生。司马睿任用了自己琅琊王府的旧人戴渊、刘隗、刁协掌握朝廷军政大权,排斥王导及其他的琅琊王氏官员,这是用皇权收回朝权的具体表现。面对这种情况,琅琊王氏只有两条路选择,要么退缩交出大权,要么与司马睿硬刚。

有意思的是,琅琊王氏居然没有团结一心拿出应对方案,而是两条路都做出了选择。作为丞相的王导选择了退缩,逐渐交出手中的权力,表现出一副淡泊名利的姿态。而坐镇武昌手握重兵的大将军王敦却强烈反对,多次上书与司马睿争权,最终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攻打东晋的都城建康,史称"王敦之乱"。王敦和王导都是琅琊王氏的核心,他们之间对司马睿争权的不同态度,使东晋朝政局面变得非常微妙。虽然第一次起兵攻打建康以王敦的胜利而告终,但两人的矛盾却没有平息。王导始终站在司马睿的立场,强烈反对王敦的所作所为。

从利益链上分析,王敦起兵虽然是谋反大罪,但也是为了琅琊王氏的利益。王敦第一次起兵的胜利,也是让琅琊王氏的势力急剧膨胀。战争之后,王导出任尚书令,王舒为荆州刺史,王彬为江州刺史,王邃为徐州刺史,王含为卫将军,琅琊王氏的势力权倾朝野。而王敦自己则移兵姑孰,自领扬州牧,控制了整个京畿地区,遥控东晋朝廷的军政事务。史书上说这是," 改易百官及诸军镇,转徙黜免者以百数;或朝行暮改,随意所欲。 "," 敦既得志,暴慢滋甚,四方 贡献 多入其府,将相岳牧皆出其门。 "

因此从家族利益出发,王导理应支持王敦的行为,甚至应该全面配合。如果两人齐心,说不定能将琅琊王氏送上皇族的地位,让王敦取司马睿而代之。可是王导的行为非常反常,他多次公开反对王敦造反,并带领在朝任职的琅琊王氏子弟王邃、王彬、王侃等二十余人主动向司马睿请罪。尽管司马睿的亲信刘隗、刁协提出了诛杀建康城内琅琊王氏子弟的建议,但王导也没有去做激烈的军事斗争。甚至在获取了司马睿的信任后,王导还出任了对抗王敦的前锋大都督,带领车骑将军戴渊,出兵讨伐王敦。

可以说王导的这些行为不但与王敦冲突,而且也不利于琅琊王氏本身的利益。王导多次带领族人阻止王敦谋求篡位的阴谋,与门阀士族一贯贪婪霸权的作风极为不符,甚至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因此史书上对王导的评价很高,认为他忠君爱国,大义灭亲,为了国家才阻止了王敦篡位的行为。

可是从东晋当时的 历史 背景来看,王导的行为显然不是如此简单。琅琊王氏作为南逃的北方大门阀之一,王导和王敦在扶持司马睿上台时肯定是考虑了家族利益的。因为扶持司马睿的事情并非一两人可以完成,需要家族投入大量的资源为司马睿开路,平定江南反对的各大门阀。

这些对琅琊王氏来说都是巨大的消耗和风险,自然不可能白白投入,必须要有所产出。要说服整个家族投入到扶持司马睿的事情当中,最好的理由便是对司马睿的前途看好,这也是王导和王敦能让家族出力的地方。从王敦的所作所为来看,很显然是要将司马睿当成傀儡皇帝来操作,最终送王氏走上皇帝的道路。这从长安被刘曜大军攻陷,皇帝司马邺被俘,各方劝司马睿登基时,王敦却想乘机把持国政的操作就表现出来了。而当时王导就对王敦表明了自己反对的态度,阻止了王敦直接控制司马睿的企图。

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王敦和王导在一开始拥立司马睿时就有政见不合的问题。王敦的野心从一开始就完全暴露了,目标就是冲着皇位去的。他后来平定江南,在争夺各州的控制权,杀死王澄,扣押陶侃,这些都是为了谋求权势和利益的最大化。而王导着比较温和,在建康辅佐司马睿执政也不强势,虽然当时朝中的关键职位都被琅琊王氏的子弟占据,但对皇权的威胁远远不到王敦的程度。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可以说明,王导和王敦对当时政治形势和军事态势的认知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带领琅琊王氏走不同的道路。

让人意外的是,王敦的方向更具有现实性,更能提高琅琊王氏的地位和权势,却没得到多少家族人员响应。而王导的方向看起来比较虚,似乎只重名气,不重利益,却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司马睿去世后,为了是否废立司马绍的问题,王导带着家族与王敦硬刚,甚至逼得王敦做出了暗杀族弟王棱不耻行为,最终迫使王敦放弃了废立和篡位的操作。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反对王敦而支持司马氏的王氏并不是只有王导一人,也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个人的行为可以用道德来解释,琅琊王氏的大多数人都支持王导,那问题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了。

是什么让琅琊王氏放弃眼前的权势和利益,反对王敦急功近利的做饭,而选择比较虚的王导?从史书记载来分析,很可能是当时东晋的国家局势迫使王导和琅琊王氏做出这样的选择。很可能是王导考虑到周边的政治形势不利于琅琊王氏,所以才反对王敦进行篡位的操作。

对皇权的觊觎是每个门阀士族最高的理想,要实现这个理想必然需要付出血的代价。王敦野心勃勃,想带着家族实现这个理想,可是王导等人却不认为他有这个实力。篡位这种事情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失败那必然面对灭族之祸。所以王导带领琅琊王氏的其他人阻止王敦,本质上是在为家族的存亡考虑。

把视角从琅琊王氏和司马睿之间放大到整个东晋,可以发现除了这两个势力东晋还有更多的门阀。王敦起兵时,他所忌惮的豫州刺史祖逖和梁州刺史周访都已经去世,所以他认为没有人能阻止自己。然而从全国形势来看,当时祖逖的儿子祖约仍旧在豫州领着重兵,同时兖州刺史郗鉴、临淮内史苏峻、梁州刺史甘卓、彭城内史刘遐、江州刺史陶侃、湘州刺史司马承等都带着重兵。这些军队要么拒绝响应王敦,要么处于观望态势,甚至有出兵主动勤王的。王敦的大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比起各方军力的总和还不具备优势。

实际上王敦之乱的第一次战争,只是王敦和司马睿心腹戴渊、刘隗、刁协的斗争,占据东晋半壁江山的各地军镇和门阀士族都没有参与。这说明对于琅琊王氏而言,面对的敌人除了司马睿和东晋皇族,身后还有各地门阀士族谋划着渔翁之利。一旦王敦攻入皇宫废立皇帝,那各地的军镇和门阀士族必然以此为由起兵勤王,那琅琊王氏就与天下人为敌了。而这些门阀中太原温氏、颍川荀氏都是太子司马绍的坚定支持者,他们不可能袖手旁观。因此王敦的篡位必然被群起而攻之,成功的几率非常低。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王敦想篡位登基面对的对手不仅仅是司马睿,更多的是各方军镇和门阀士族。王导看得更远,对全盘的局势把控更加准确,所以带着琅琊王氏反对王敦篡位的行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大义灭亲和忠君爱国,更是为了家族长期利益和风险的掌控。王敦明显是急功近利的典型,他认为自己可以凭借军事力量来达成一切目标。实际上这种想法非常天真,从他的实力来看并不具备如此的能力。王敦临死前也看透了这个格局,所以将篡位作为下下策。但王敦的哥哥王含却不以为然,最终带着王敦的军队在挑战皇权的战争中败亡。

326年简介及详细资料

纪年

丙戌 年 ( 狗年 );

成汉 玉衡十六年 ;

前赵 光初九年 ;

东晋 太宁四年 , 咸和元年 ;

前凉 建兴十四年

大事

东晋庾亮以外戚主政。

慕容垂出生,后燕皇帝。(396年逝世)

本年年表

事件 成帝司马衍公元326年即位。病死,年22。

东晋咸和初(公元326年),葛洪弃官为罗浮山中结庐炼仙丹,庵名"都虚观"。

公元326年,东晋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最先用狂犬脑敷治狂犬咬伤,比法国巴斯德发现狂犬脑中有抗狂犬病物质早一千多年。

晋成帝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司马王导任葛洪为扬州主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军。咸和四年,葛洪好友郭文去世,甚感世事无常,于是入上虞兰风山隐居修道,坚决辞谢出任官职。

君士坦丁帝于公元326年扩大到宫廷供职人员,并被以后的皇帝扩大到国家的所有领薪人员;公元530年,优士丁尼帝把皇帝和皇后的赐品也增加了进去,这些各种各样的"公共所得"被称为"准军役特有产"。公元319年君士坦丁皇帝颁布谕令,将母亲的遗产只保留给儿子,剥夺了父亲随意转让这些财产的权利。这项规定后来扩大适用于一切由母系尊亲属获得的财产,婚礼所得或订婚所得。

出生 东晋成帝朝至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26年-349年)苏峻、祖约叛乱后,后赵乘机南侵,北方人民于是大批南迁,有一部分迁入十堰。永和十年二月,桓温北伐,收取关中3000余户南返,将其中一部分安置于十堰。

逝世 成帝司马衍 公元326年即位。病死,年22。

古迹 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西北的飞来峰前,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据说印度僧人慧理来杭,看到这里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之地,便建寺于此,并取名"灵隐寺"。

到东晋成帝威和(公元326年一334年)年间,苏峻作乱,焚烧了康僧会修建的佛塔,后来,司空何充又重新修造。 平西将军赵诱,从来就不信奉佛法,傲慢三宝(括佛宝、僧宝、法宝)他来到建初寺,对众和尚们说:"久闻此塔屡放光明,这简直是荒诞不经,所以我从来不信。除非找亲眼看见,才能相信,话刚说完,佛塔上立即放射出五彩光芒,照耀佛寺,赵诱惊得毛发倒竖,肃然起敬,从此信奉佛法,并在寺院的东边,又立一座小塔。

历史大事

石勒微服出巡

后赵八年(326)三月,石勒微服出巡,检察诸处营卫。出宫门时,遭到永昌门候王假的拦阻,石勒假意向其贿赂求出,王假不但未放行,甚至要收捕石勒。勒大为高兴,次日以王假为振忠都尉,进爵关内侯。与此同时,石勒又召记室参军徐光,光因酒醉不至,被黜为牙门。徐光不满,勒怒,并其妻子囚之。

刘遐病卒

刘遐字正长,广平易阳(今河北永年东南)人。两晋之际中原大乱,刘遐坚守坞垒,遣使奉事晋元帝,被授予龙骧将军、平原内史,不邳内史。后参与证讨周坚、徐龛之叛,受任兖州刺史。明帝初年,自彭城移屯泗口(今江苏淮阳北),又参与镇压王含之反,进封泉陵公,徐州刺史,镇淮阳。成帝咸和元年(326)六月卒。成帝令郗鉴继任徐州刺史,郭默领遐部曲。遐子肇尚幼,其妹夫田防等乘机叛,被临淮太守刘矫所杀,刘遐之妻又尽烧田防甲仗。叛乱遂平,晋廷以刘肇袭其父爵。

卞壶不苟同时好

卞壶字望之,济阳冤句(今山东定陶西南)人。元帝时任从事中郎,甚见亲任。明帝时迁东中郎长史,前后皆居师佐之任,明帝临终前,卞壶与王导等同受顾命辅幼主。成帝即位,与庾亮共参机要。王导因疾不朝,壶斥责之。咸和元年(326)六月,又上奏王导无大臣之节,亏法纵私,朝野惊惮。为人俭索廉洁,不肯苟同时好,每为诸名士所贬。当时贵族子弟仿慕王澄、谢鲲等放达无束,卞壶厉加反对,斥曰:"悖礼伤教,罪莫大焉;中朝倾覆,实由于此。"

庾亮杀司马宗

庾亮字元规,系明帝庾皇后之兄。晋成帝即位尚幼,庾太后临朝称制,大权握在庾亮之手。当初王导辅政以宽和得众,但庾亮任法裁物,大失人心。引起豫州刺史祖约和历阳内史苏峻等人极为不满,庾亮又深忌陶侃,遂于咸和元年(326)八月调温峤镇武昌、王舒居会稽,增修石头城严加防备。宗室近属司马宗亦被解除军职,深怀怨恨。同年十月,御史中丞钟雅弹劾司马宗谋反,庾亮即派军收捕,杀司马宗,贬其族为马氏,三子废为庶人。同时将太宰司马漾贬为弋阳县王,大宗正虞胤左迁桂阳太守。成帝得知庾亮杀司马宗后,说:"舅(指庾亮)言人作贼,便杀之;人言舅作贼,当如何?"庾亮不知所措,大惧而变色。由此更失远近之心。

世间开始流传关于雪人的种种传说

史料记载

肃宗明皇帝下咸和元年(丙戌,公元三二六年)

春,二月,大赦,改元。

赵以汝南五咸为太尉、录尚书事,光禄太夫刘绥为大司徒,卜泰为大司空。刘后疾病,赵主曜问所欲言,刘氏泣曰:"妾幼鞠于叔父昶,愿陛下贵之。叔父皑之女芳有德色,愿以备后宫。"言终而卒。曜以昶为侍中、大司徒、录尚书事,立芳为皇后;寻又以昶为太保。

三月,后赵主勒夜微行检察诸营卫,赍金帛以赂门者,求出。永昌门候王假欲收捕之,从者至,乃止。旦,召假,以为振忠都尉,爵关内侯。勒召记室参军徐光,光醉不至,黜为牙门。光侍直,有愠色,勒怒,并其妻子囚之。

夏,四月,后赵将石生寇汝南,执内史祖济。

六月,癸亥,泉陵公刘遐卒。癸酉,以车骑大将军郗鉴领徐州刺史;征虏将军郭默为北中郎将、监淮北诸军事,领遐部曲。遐子肇尚幼,遐妹夫田防及故将史迭等不乐他属,共以肇袭遐故位而叛。临淮太守刘矫掩袭遐营,斩防等。遐妻,邵续女也,骁果有父风。遐尝为后赵所围,妻单将数骑,拔遐出于万众之中。及田防等欲作乱,遐妻止之,不从,乃密起火,烧甲仗都尽,故防等卒败。诏以肇袭遐爵。

司徒导称疾不朝,而私送郗鉴。卞壸奏"导亏法从私,无大臣之节,请免官。"虽事寝不行,举朝惮之。壸俭素廉絜,裁断切直,当官干实,性不弘裕,不肯苟同时好,故为诸名士所少。阮孚谓之曰:"卿常无闲泰,如含瓦石,不亦劳乎!"壸曰:"诸君子以道德恢弘,风流相尚,执鄙吝者,非壸而谁!"时贵游子弟多慕王澄、谢鲲为放达,壸厉色于朝曰:"悖礼伤教,罪莫大焉;中朝倾覆,实由于此。"欲奏推之,王导、庾亮不听,乃止。

成人讨越巂斯叟,破之。

秋,七月,癸丑,观阳烈侯应詹卒。

初,王导辅政,以宽和得众。及庾亮用事,任法裁物,颇失人心。豫州刺史祖约,自以辈不后郗、卞,而不豫顾命,又望开府复不得,及诸表请多不见许,遂怀怨望。及遗诏褒进大臣,又不及约与陶侃,二人皆疑庾亮删之。历阳内史苏峻,有功于国,威望渐著,有锐卒万人,器械甚精,朝廷以江外寄之;而峻颇怀骄溢,有轻朝廷之志,招纳亡命,众力日多,皆仰食县官,运漕相属,稍不如意,辄肆忿言。亮既疑峻、约,又畏侃之得众,八月,以丹杨尹温峤为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镇武昌;尚书仆射五舒为会稽内史,以广声援;又修石头以备之。

丹杨尹阮孚以太后临朝,政出舅族,谓所亲曰:"今江东创业尚浅,主幼时艰,庾亮年少,德信未孚,以吾观之,乱将作矣。"遂求出为广州刺史。孚,咸之子也。

冬,十月,立帝母弟岳为吴王。

南顿王宗自以失职怨望,又素与苏峻善,庾亮欲诛之,宗亦欲废执政。御史中丞钟雅劾宗谋反,亮使右卫将军赵胤收之。宗以兵拒战,为胤所杀,贬其族为马氏,三子绰、超、演皆废为庶人。免太宰西阳王羕,降封弋阳县王,大宗正虞胤左迁桂阳太守。宗,宗室近属;羕,先帝保傅。亮一旦剪黜,由是失远近之心。宗党卞阐亡奔苏峻,亮符峻送阐,峻保匿不与。宗之死也,帝不之知,久之,帝问亮曰:"常日白头公何在?"亮对以谋反伏诛。帝泣曰:"舅言人作贼,便杀之;人言舅作贼,当如何!"亮惧,变色。

赵将黄秀等寇酂,顺阳太守魏该帅众奔襄阳。

后赵王勒用程遐之谋,营邺宫,使世子弘镇邺,配禁兵万人,车骑所统五十四营悉配之,以骁骑将军领门臣祭酒王阳专统六夷以辅之。中山公虎自以功多,无去邺之意,及修三台,迁其家室,虎由是怨程遐。

十一月,后赵石聪攻寿春,祖约屡表请救,朝廷不为出兵。聪遂进寇逡遒、阜陵,杀掠五千余人。建康大震,诏加司徒导大司马、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以御之,军于江宁。苏峻遣其将韩晃击石聪,走之,导解大司马。朝议又欲作涂塘以遏胡寇,祖约曰:"是弃我也!"益怀愤恚。

十二月,济岷太守刘闿等杀下邳内史夏侯嘉,以下邳叛,降于后赵。石瞻攻河南太守王瞻于邾,拔之。彭城内史刘续复据兰陵石城,石瞻攻拔之。

后赵王勒以牙门将王波为记室参军,典定九流,始立秀、孝试经之制。

张竣畏赵人之逼,是岁,徙陇西、南安民二千余家于姑臧,又遣修好于成,以书劝成主雄去尊号,称籓于晋。雄复书曰:"吾过为士大夫所推,然本无心于帝王,思为晋室元功之臣,扫除氛埃;而晋室陵迟,德声不振,引领东望,有年月矣。会获来贶,情在暗至,有何已已。"自是聘使相继。

本文标题: 319年至326年建康任命的兖州刺史到底是郗鉴还是刘遐,有可信资料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4181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二战时德国战力第一,为何五个德国师打不过一个美国空降师右派是不是想反左而不是真的认同自由主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