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鸦片战争中,八旗副都统龄海在镇江屠汉民的行为

发布时间: 2023-10-22 17:01:2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78

道光帝表彰在鸦片战争中死难的将领,百姓为何不认账呢?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打算占领镇江,以切断中国交通大动脉,迫使清政府投降。...

如何评价鸦片战争中,八旗副都统龄海在镇江屠汉民的行为

道光帝表彰在鸦片战争中死难的将领,百姓为何不认账呢?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打算占领镇江,以切断中国交通大动脉,迫使清政府投降。1842年7月,英军舰船70多艘、兵力1万多人进犯镇江。

当时,驻守镇江的是由副都统海龄(满洲镶白旗人)率领的1600名八旗兵和400名绿营兵。稍后,四川提督齐慎、湖北提督刘允孝、九江镇总兵李锜分别率兵(共约3700人)赶至镇江协防。

海龄抗敌的决心非常坚定,他一向反对与英军妥协。面对英军来袭,两江总督牛鉴到镇江时不仅没有整备军务,反而要求准备牛、羊献给英军,企图妥协投降,遭到海龄拒绝。



侵略清朝的英军。

7月21日晨,英军向镇江发起进攻,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打响。

英军登陆后,齐慎、刘允孝等镇江外围清军不堪一击,很快溃退。进攻镇江城时,英军遭到了海龄所部的誓死抵抗。

海龄紧闭城门,率八旗兵死守,以大炮、抬枪等猛轰英军,战况十分激烈。英军登梯攀爬城墙时,有八旗兵抱住英国兵一起跳下城墙,或者以大刀与英军的刺刀拼命。

因兵力悬殊、武器落后,八旗兵逐渐不支,城北门、西门、南门相继被攻破。随后,海龄率部与英军展开殊死巷战,他身负重伤仍未退缩,鼓励下属宁可自杀绝不投降。守城旗兵几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英军死亡185人,为第一鸦片战争中英军损失最大的一次。



海龄画像。

两天后,英军占领镇江全城,海龄见已无回天之力,与妻子、孙子一起自杀。

应该说,海龄的表现可圈可点,值得赞扬。他的事迹传到北京,道光帝给以优恤,"谥昭节,入祀昭忠祠,并建祠镇江,妻及次孙附祀"。

但是,不少大臣,尤其是镇江百姓,并不认可道光帝对海龄的恤典,反而认为海龄负有镇江失守的主要责任。

其实,海龄的名声向来不好,口碑很差,他死后民间舆论与官方评价形成对抗,几乎难以避免。这跟他的狭隘的立场有关。



道光帝画像。

战斗打响前,海龄心存满汉畛域之念,没有与齐慎、刘允孝等各军团结协作,反而把绿营兵全部布置到城外,不准他们进城,而且不给予物资支持。

如此一来,造成各自为战的局面,削弱了战斗力。英军即将兵临城下之际,城外绿营兵以"城闭乏食""欲开炮攻城",对着城里"诟骂万端"。海龄消极防御,放弃城内外的配合,虽有一军之勇,面对优势敌人也是必败无疑。

再者,海龄关闭镇江所有城门,严禁百姓外出逃难。他派兵在城内四处搜捕"汉奸",抓到所谓"形迹可疑"者,未加审判,立即处死13人。他纵容随意诬陷,滥杀无辜,还有一些旗兵趁机抢劫,搞得人心惶惶,激化了军民矛盾。



英国人托马斯·阿罗姆绘制镇江之战场景。

因此,说海龄负有战败的主要责任,绝非虚言。虽然他在战斗中很英勇,但这主要是为了维护皇家的利益。他有忠君之心,却无保民之念。

官民对海龄的非议传到道光帝耳朵里,他曾下令调查真相,结果出来后,道光帝认为制造矛盾、滥杀无辜都无关宏旨,仍"以阖门死难,大节无亏,仍照都统例赐恤"。但是,道光帝的定调未能阻止民间的讥议。

参考资料:《清史稿·列传一百五十九》,谭文凤《镇江之役中的海龄》,张连银 《从海龄之死看鸦片战争时期官方与民间的英雄认同》,姜涛、卞修跃《中国近代通史·第二卷》

因为道光帝当时非常的不作为,是道光帝间接的造成了教领的死亡,所以百姓并不认账。
因为那时候很多老百姓们都吸食鸦片,他们眼光太低了,不知道吸食鸦片的危害,反而还觉得皇帝禁烟是个错误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将领他们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幌子做了一些对人民不利的事所造成的结果。
这是因为他们并不认可这些人的功绩,而且觉得他们这些人非常的可耻,所以最后没有认账。

英军为何在镇江遭到清军顽强抵抗

一、满蒙汉各族官兵在乍浦的奋力抗战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期,江、浙沿海地区是中国军民抵抗英国侵略军的主要战场。1841年10月间,英国侵略军攻占浙江定海、镇海、宁波之后,继续北犯。至次年7月,浙江之乍浦、江苏之吴淞海口、镇江、江宁(今南京)等地,相继失守。当时,驻防在这些地方的满洲、蒙古八旗官兵,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在中国抗英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842年5月,英军首先进攻乍浦。乍浦是江浙两省交界的海防重镇,这里驻防有八旗官兵1841名。其中,蒙古八旗官兵有838名(包括蒙古协领一人)。此外,还有增援的陕、甘绿营兵1000名,山东雇勇1500名,乍浦本地乡勇700名,共计约7000名,在此驻防。5月18日(四月初九),英军以战船7只,运输船及小舢板船数十艘进犯乍浦,英军2000余人,分别从黄山岭、唐家湾登陆,兵分左、右纵队,直犯乍浦城垣。驻防在城外之满、蒙八旗官兵,在都统长喜的指挥下,"奋力抗战"。其中,位于城南三里的观音山脚下之天尊庙,驻有八旗满蒙官兵200余人,在佐领隆福的率领下,奋力抵抗,"英军两次猛冲,均未得逞,受创极重",英军"第四十九团,第十八团,伤亡颇多"(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第146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最后,英军右队在援军配合下,用重炮猛轰天尊庙,旗兵困于重围,苦战达3小时,卒因众寡不敌,隆福自杀,旗兵伤亡殆尽,其有未死者,均"引刀自刎",壮烈牺牲,"其坚贞不屈,殊可风也"(《中西纪事》卷24,第5~6页)。除八旗兵英勇战斗外,守卫在乍浦城东门之陕甘绿营兵,亦英勇抵抗,他们"以扛炮伤敌甚重",迫使英军"转攻南门"。最后,英军左、右队合力"进犯东门,梯城而入,乍浦遂陷"。兵备道守将宋国经率兵退走平湖。英军入城,纵火满营,焚杀甚惨(《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57,第54页)。据统计,在这次乍浦抗战中,满、蒙、汉各族爱国官兵共牺牲696人。其中,以副都统长喜为首的清军官员17人,汉族士兵400人,满、蒙旗兵为279人(沈实甫《壬寅乍浦殉难录》;《杭州八旗驻防营志略》卷11)。

二、满蒙八旗官兵在镇江抗击英军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驻防在镇江的满、蒙八旗官兵对英军也进行了英勇抵抗。战前,镇江额设京口副都统一名,隶江宁将军管辖。旗兵额为满洲协领2人、佐领14人、防御16人、骁骑校16人。八旗蒙古委前锋校4人、前锋52名、领催96人、骁骑1014名、步军228名、养育兵150名;弓、箭、铁匠各16名(《清朝通典》卷70《兵三》)。此外,驻防在京口(今镇江)清军水师营中,"每船酌派蒙古兵十二人,绿营兵八名,搭配操演","以重操防"(《清宣宗实录》卷399,第16~17页)。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后,驻防镇江满、蒙八旗官兵和绿营兵共为1183名。从外省调入的援兵,山东400名、四川520名、广西200名、江西1000名,共有3000余名。但是,当英军进攻镇江一开炮,很多外省援兵便逃至45里以外新丰镇。而主要抵抗力量乃是驻防在镇江城内的满、蒙八旗官兵,在此奋力抗战。
7月21日(六月十四日),英军约15000人,组成四旅分兵三路进攻镇江城。城内八旗守兵在副都统海龄指挥下,拼死抵抗。英军从西门攻入城内后,八旗官兵进行激烈的巷战。最后,海龄见战局无法挽回,旗兵"死伤十之八九",他举火自焚,"全家自缢"(《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55,第2131页),壮烈殉国。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满、蒙八旗官兵和东三盟蒙古骑兵在抗击外国侵略的战斗中,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诚如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协理台吉旺沁巴拉率领蒙古旗兵回师时,他的儿子古拉兰萨曾写下了一首题为《祝灭寇班师还》的诗。诗中写道:"英寇狂暴侵海边,勒令我父扫狼烟。将士云集晓思义,旗丁纷聚效忠贤……旌旗凌空蔽日月,剑戟挥舞天地炫。"这生动地表达了当年蒙古八旗兵和各盟的蒙古族骑兵战士抗击英寇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他们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道光帝表彰在鸦片战争中死难的将领,百姓为何不认账呢?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打算占领镇江,以切断中国交通大动脉,迫使清政府投降。1842年7月,英军舰船70多艘、兵力1万多人进犯镇江。

当时,驻守镇江的是由副都统海龄(满洲镶白旗人)率领的1600名八旗兵和400名绿营兵。稍后,四川提督齐慎、湖北提督刘允孝、九江镇总兵李锜分别率兵(共约3700人)赶至镇江协防。

海龄抗敌的决心非常坚定,他一向反对与英军妥协。面对英军来袭,两江总督牛鉴到镇江时不仅没有整备军务,反而要求准备牛、羊献给英军,企图妥协投降,遭到海龄拒绝。



侵略清朝的英军。

7月21日晨,英军向镇江发起进攻,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打响。

英军登陆后,齐慎、刘允孝等镇江外围清军不堪一击,很快溃退。进攻镇江城时,英军遭到了海龄所部的誓死抵抗。

海龄紧闭城门,率八旗兵死守,以大炮、抬枪等猛轰英军,战况十分激烈。英军登梯攀爬城墙时,有八旗兵抱住英国兵一起跳下城墙,或者以大刀与英军的刺刀拼命。

因兵力悬殊、武器落后,八旗兵逐渐不支,城北门、西门、南门相继被攻破。随后,海龄率部与英军展开殊死巷战,他身负重伤仍未退缩,鼓励下属宁可自杀绝不投降。守城旗兵几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英军死亡185人,为第一鸦片战争中英军损失最大的一次。

海龄画像。

两天后,英军占领镇江全城,海龄见已无回天之力,与妻子、孙子一起自杀。

应该说,海龄的表现可圈可点,值得赞扬。他的事迹传到北京,道光帝给以优恤,"谥昭节,入祀昭忠祠,并建祠镇江,妻及次孙附祀"。

但是,不少大臣,尤其是镇江百姓,并不认可道光帝对海龄的恤典,反而认为海龄负有镇江失守的主要责任。

其实,海龄的名声向来不好,口碑很差,他死后民间舆论与官方评价形成对抗,几乎难以避免。这跟他的狭隘的立场有关。



道光帝画像。

战斗打响前,海龄心存满汉畛域之念,没有与齐慎、刘允孝等各军团结协作,反而把绿营兵全部布置到城外,不准他们进城,而且不给予物资支持。

如此一来,造成各自为战的局面,削弱了战斗力。英军即将兵临城下之际,城外绿营兵以"城闭乏食""欲开炮攻城",对着城里"诟骂万端"。海龄消极防御,放弃城内外的配合,虽有一军之勇,面对优势敌人也是必败无疑。

再者,海龄关闭镇江所有城门,严禁百姓外出逃难。他派兵在城内四处搜捕"汉奸",抓到所谓"形迹可疑"者,未加审判,立即处死13人。他纵容随意诬陷,滥杀无辜,还有一些旗兵趁机抢劫,搞得人心惶惶,激化了军民矛盾。



英国人托马斯·阿罗姆绘制镇江之战场景。

因此,说海龄负有战败的主要责任,绝非虚言。虽然他在战斗中很英勇,但这主要是为了维护皇家的利益。他有忠君之心,却无保民之念。

官民对海龄的非议传到道光帝耳朵里,他曾下令调查真相,结果出来后,道光帝认为制造矛盾、滥杀无辜都无关宏旨,仍"以阖门死难,大节无亏,仍照都统例赐恤"。但是,道光帝的定调未能阻止民间的讥议。

参考资料:《清史稿·列传一百五十九》,谭文凤《镇江之役中的海龄》,张连银 《从海龄之死看鸦片战争时期官方与民间的英雄认同》,姜涛、卞修跃《中国近代通史·第二卷》

主要是因为这些在鸦片战争中死难的将领做了不好的事情,导致失去了民心,所以百姓不认账。
海龄负有战败的主要责任,绝非虚言。虽然他在战斗中很英勇,但这主要是为了维护皇家的利益。他有忠君之心,却无保民之念。
官民对海龄的非议传到道光帝耳朵里,他曾下令调查真相,结果出来后,道光帝认为制造矛盾、滥杀无辜都无关宏旨,仍“以阖门死难,大节无亏,仍照都统例赐恤”。但是,道光帝的定调未能阻止民间的讥议。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将领他们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幌子做了一些对人民不利的事所造成的结果。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鸦片战争中,八旗副都统龄海在镇江屠汉民的行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931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古代一些土豪人家为何会养“家妓”仙人球为什么会长成仙人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