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蔡元培是412的策划者,屠夫刽子手,是真的吗如何评价

发布时间: 2023-10-15 14:02:3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7

1926年鲁迅离开北京,后来一直住在上海的原因是什么早年鲁迅愿意去北京,一是有饭碗,蔡元培请他去,二是北京古城大学多,文人多,照...

有人说蔡元培是412的策划者,屠夫刽子手,是真的吗如何评价

1926年鲁迅离开北京,后来一直住在上海的原因是什么

早年鲁迅愿意去北京,一是有饭碗,蔡元培请他去,二是北京古城大学多,文人多,照鲁迅的说法,适合做学问。所以鲁迅在北京盖了八道湾和阜成门外两处四合院,预备长久住下去,母亲、夫人、弟兄,全都接过来。但“天时”不很对,因为民国初年军阀统治,鲁迅的学生就是给军阀打死的;“人和”也不对,鲁迅在北平和许多当时官员、文人和海归派不要好,闹翻了,于是1926年到厦门教书去。现在关于鲁迅离开北京的理由,能够比较平实地交代了,就是说,鲁迅有了许广平许先生。出于当时的种种现实考虑,最好的办法,就是换个地方。这是人之常情,我以为鲁迅走得对,走得好。 到厦门待了半年,“人和”还是不对:和林语堂不对,和将要到来的顾颉刚不对,等等,鲁迅就去了广州大学,和许先生会合了。可是到广州不久,著名的“412清党”发生,鲁迅说他一辈子没见过这么杀人的,而且是年轻人出卖同伙的年轻人……于是鲁迅在1927年秋天,带着许先生来到上海。 大家知道,“412清党”的发端就在上海,同时,发布“清党”命令的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刚刚和宋美龄在上海结婚;大家又知道,鲁迅痛恨帝国主义,各国帝国主义当时在中国最密集的地方,正是上海。问题来了,痛斥政府“清党”杀人、痛恨帝国主义的鲁迅,为什么反而去了上海? 原因很简单,大家也知道:上海有租界。租界的意思,就是发生灾难,有租界,你可以躲藏,可以逃避。我在当年的纪录片亲眼看见日本人打进上海,租界的巡捕把铁丝网打开,指挥人山人海的上海难民往租界里逃;南京没租界,1937年兵败沦陷,大屠杀发生,不少洋人的教堂、医院、慈善堂,救了许多难民的性命。鲁迅有幸,生前不曾遭遇813淞沪战争和南京大劫难,但他因为和左翼的关系,也在租界躲藏过。我读到一位日本青年的回忆,说是在一个粗陋的民居邂逅躲藏的鲁迅,两人坐在楼梯角落天天说闲话,后来才知道这个留胡子的中国人就是鲁迅,逃难过后,鲁迅还请他去家里玩,写字送给他。 外国的租界,是中国人的屈辱。鲁迅到上海的种种考虑和真实原因,却是因为上海有租界,而且特意选择日本人聚居的虹口区。这一层原因,鲁迅不好说,也不愿说,因为这是屈辱。怎么表达这种屈辱呢?他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写成“且介亭”,作文集的题目,表示他躲在租界,是一个半殖民国家的奴隶。所以在选择“地利”时,鲁迅既是个民族主义者,也是个现实主义者。说他是民族主义,因为鲁迅一步也不肯离开中国,在他危险时,生病时,宋庆龄、蔡元培、史沫莱特,还有延安来人,都劝他出国去,可是鲁迅不肯,连他当时向往赞扬的苏联,他也不去。说他是现实主义者,他明白上海,尤其是上海的租界,是当时中国各地的最佳选择,在上海待下来,他可以有一个进退回旋的余地。

谭嗣同:视死如归的改良主义者是谁?

生平简介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父亲谭继询是清朝的道台。他从5岁起就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苦读儒家经典。12岁时,他的母亲和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不幸暴病身亡。13岁时,他随去甘肃赴任的父亲到了西北。随后,他为了“旷观天下名山万迭”,开始漫游祖国各地,使他对在列强和清政府的压迫下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有了深切的了解,并开始转向一心寻求报国报民的道路。他潜心钻研王夫之、黄宗羲的著作,吸取其中反对专制主义统治和民族压迫的进步思想。

年的中日战争促使他同清政府决裂。

年,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效法西方,进行资产阶级改革,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谭嗣同审时度势,提出了他酝酿已久的救国谋略,即:中国只有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实行选举、设议会等治国的办法,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当他得知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宣传改良思想,就特意赶到北京,打算与他共同探讨救国良策。结果因康有为南下未能见之,但却见到了梁启超。他们会面后,谈得很投机,彼此思想相通,更加坚定了他的变法信念。从此,他开始了大力提倡变法,成为当时最活跃的改良派人物之一。

为了宣传救国变法谋略思想,谭嗣同在1896~1897年间,写成《仁学》两卷,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道德,主张冲破封建主义的罗网。他反对“忠君”,号召说,如果君主不善,“人人得而戮之”。

历史业绩年,谭嗣同应倾向维新变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邀请回到湖南,此后陆续建立了时务学堂、武备学堂、南学会,创办了《湘学新报》、《湘报》,并具体制定了改革工商业的办法。1898年9月,他被光绪皇帝召进北京参与变法。由于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努力促使,光绪帝实行了包括废除八股考试,奖励科学发明,改革旧机构,提倡商办实业等内容的新政策。谭嗣同等人治国谋略开始得以实施。但是,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的顽固势力,极力破坏变法,一时盛传荣禄等人秉承慈禧的旨意,将在这年秋天乘光绪皇帝赴天津阅兵之机迫其退位。谭嗣同把希望寄托在伪装支持维新派的袁世凯身上。他身带光绪密诏去找袁。袁两面三刀,假意应允派自己的军队杀掉荣禄。

月20日,袁又跑到天津向荣禄告了密。

月20日,慈禧太后囚禁了光绪,自己临朝“训政”,下令搜捕维新派。

月28日下午4时,谭嗣同面对刽子手的屠刀高声朗读自己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片刻后,从容就义,年仅33岁。

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为了国家的新生牺牲了自己年轻生命,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他的改良思想及其勇于献身的精神却激励着后人。

蔡元培: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生平简介蔡元培(1868~1940年),浙江省绍兴市山阴县人。蔡元培委身教育事业是以戊戌变法的失败为契机的。1898年冬天,他回绍兴就任绍郡中西学堂的总理,就提倡新思想,后又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提倡民权,办爱国女校,倡导男女平等,办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将革命与教育相结合。1912年他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任教育总长,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被社会公认为中国近代新教育的纲领性文件,首次提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方针。1917年1月,他就任北大校长,将北大改造为焕然一新的中国最高学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中心。之后,他还试行大学区制,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撰写教育论文,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

历史业绩年,蔡元培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任教育总长,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他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吸收欧美和日本近代教育的经验,首次提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方针。新教育方针包括:军国民教育(军事、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德育),世界观教育和美学教育等内容,构成了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蔡元培进行教育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为了确保近代新教育思想和方针的实施,蔡元培在废除了清朝的各种带有封建主义内容的教育法规和制度以后,制定了具有近代进步意义的新教育法令和学校章程。他在教育部期间,先后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民国教育部官职令》和其他一些教育法令。内容主要有:(1)除旧布新,改革学制;(2)修订教材,废除“经科”;(3)加强普通教育,重视实业和军事体育教育;(4)提倡发展社会教育。此外,蔡元培在教育实践中还十分重视派遣留学生的意义,他认为派遣学生留学国外,是提高我国文化和科学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因此,他从注意提高选派留学生的质量人手,要求各级学校重视留学生的派遣工作。

提倡和重视女子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大力主张推广普及教育和女子教育,更重要的是,他还在实践上开创了近代中国男女同校的先河。1912年,他任教育总长后,立即规定:小学实行男女同校。继之,1917年他任北京孔德学校校长,首次开了中学男女同校的先例。两年之后,1919年他在北大开创了近代中国大学实行男女同学的先河,在政治界和思想界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即是他的美育思想。他认为美育是养成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因素,因为美育可以使受教育者通过美的感染与熏陶,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他认为美育可以给人们提供高尚的娱乐活动,从而达到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改善、净化社会风气的目的。在当时日益混乱的社会环境中,及时提出这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无疑很有现实意义。

此外,蔡元培力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重视发挥学生个性,这是他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主要内容。这在今天,仍给我们以无尽的启迪。

“其”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其”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其”在文言文中是最常见的虚词之一,也是《考试说明》规定的高考考查的重点虚词之一。在王安石的佳作名篇《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其”字出现了20次之多,较全面地体现了虚词“其”的用法。通过本文,我们对虚词“其”进行归纳,以便更好地掌握“其”的用法规律。

一、“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或与其他词语构成主谓短语作该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如:

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③古①句,“其”作“乃华山之阳”的主语,相当于“它”,代指“华山洞”。②句,“其”与“为文”构成主谓短语,相当于“它”,代指“仆碑”。③句,“其”与“求思”构成主谓词组,相当于“他们”,代指“古之人。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二、“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他们的”)。如: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②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在也。

上述五句中的“其”,都可译成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①句,“其下”指山的下面。②句,“其文”指“仆碑上的文字”。③句,“其左右”指“山洞的两旁”。④句,“其深”指“山洞的深处”。⑤句,“其传”指“古书的传说(文字)”。

三、“其”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自己)”、“我们”或“我的(我们的)”。如: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① 句,“其”指代上文的“余与四人”,只能译成“我们”。②句,“其”指的是“我(自己)”。

四、“其”作指示代词,可以指代个别的人或事物,也可指代多数,一般都是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①句,“其址”指那个地方,“其后”指从那以后。②句,“其院”指那个禅院。③句,“其好游者”指那些爱好游赏的人。④句,“其欲出者”指那个要求出来的人。句,前者指代后洞,那.后者指代到达的人,那些.

五、“其”作副词,放在句首,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示反诘的语气,可译为 “难道”。

如:其孰能讥之乎?

六、“其”作助词,用来凑足音节,舒缓语气。

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其”是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可不翻译;“既其出”可译为“出洞以后”。由指示代词“那,那些”虚化而来。后“其”指示代词“那个”

“其”字除了上述本文中的用法外,另外还有一些用法,下面补充说明:

(一)“其”活用作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

如: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该句译为:我认为太后替长安君考虑的短近了,所以认为你疼爱(长安君)不如(疼爱)燕后。“其”作第二人称代词来解。
(二)“其” ”表示特指若干中的一个,有 “其中”的意思。

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该句译为: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干脆走开了,其中的另一只狼像狗似地坐在(屠夫)面前。“其”作“其中”来解。

(三)“其”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还可以表示疑问、反问测度、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根据语境可译为“难道” 、“大概”、“还是”、“可要”等。如: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

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①句,“其”用在“如……何”的前面,有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可译为“又”。②句“其”表示测度的委婉语气,可译成“大概”、“或许”。③句,“其”表示告诫、期望的语气,可译为“可要”。④句,“其”表示婉商的语气,可译为“还是”。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四)“其”作副词,表时间,有“将”、“将要”的意思。如: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经·七月》)

该句译为:赶紧修理好房子,将要开始播种各种谷物了。“其”解释为“将要”。

(五)“其”作连词,表假设,做“假如”、“如果”来解;表选择,做“是……还是——”来解。如:

①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狱中杂记》)
②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①句意是:如果遇到执行凌迟这种刑罚,刽子手便对犯人说:“你依我,给我若干钱,我就先刺心,叫你一下子便死;不然的话,我把你四肢剐尽,你心一下子死不了,叫你受罪。“其”相当于“如果”。②句意思是:你认为秦国是将要救韩国,还是不救呢?“其”相当于“是……还是”。?(《战国策·韩策》)

(六) “其”作助词,凑足音节,并舒缓语气.如:

霰(xiàn)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屈原《涉江》)

句意: 雪花纷纷飘落,一望地无际,浓云密布,好像压着屋檐。霰,雪珠。垠,边际。霏霏,云气浓重的样子。承宇,同屋檐相接。一说“宇”是天宇。

古汉语中的“其”字可谓功能多多,你了解并能掌握吗?

下面是三则训练。

一、其(1)其贤不及孔子。 (他们的)

(2)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其中,其中的)

(3)暴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其中,其中的)
(4)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

(5)成以其小,劣之。(它)

(6)而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它们)
(7)其如土石何? (加强反问语气.全句译为: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呢?)

(8)其孰能讥之乎?( 同上: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9)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1、音节助词 2、那个)
(10)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加强疑问语气)

(11)其然乎?其不然乎? (加强疑问语气,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1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那种)
(13)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加强疑问语气,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14)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示婉商语气,可,一定。)
(1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16)则齐国其庶几乎?(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17)其若是,孰能御之?(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二、分别指出下列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⑵我持白璧一双,欲与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鸿门宴》)
⑶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⑷场主积薪其中。(《狼》)
⑸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⑹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对楚王问》)
⑺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战国策·楚策》)
⑻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中庸》)
⑼ 诸将以其故不亲附。(《陈涉世家》)
⑽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左传》)
⑾ 其济,君之灵也。(《左传》)
⑿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⒀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
⒁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去私》)
⒂诸君其筹之。(《方腊起义》)
⒃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诗经·邶风· 静女

⒄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 氓》

参考答案:

⑴他,代愚公

⑵他们,代“项王和亚父”

⑶他的,指项庄的

⑷它,代麦场 ⑸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⑹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意思是: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使我能够把我的话说完。)

⑺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意思是:庄辛说:“我确实看到你这种行为的必然结果了。”)

⑻指示代词,那个

⑼指示代词,这种

⑽时间副词,将、将要(意思是:将尽力拼命作战,没有二心。)

⑾假设连词,如果(意思是:如果成功,那是由于你的威灵。)

⑿表反问;表测度.(难道是……恐怕是…… )

⒀表反诘语气,难道

⒁表测度,大概(意思是:国家没有尉,大概由谁能够担当它?)

⒂表期望,可要(意思是:诸位可要考虑这件事。)

⒃音节助词,无义,可不译

⒄第二人称代词,你

三、下面一段话用了12个“其”字,试翻译并分析“其”字的用法。

狐谓狼曰:“羊肉其⑴鲜乎!君其⑵有意,叼其⑶一而啖之,得饱其 ⑷ 口福。”狼曰:“ 其 ⑸ 如 猛 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⑹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 ⑺ 无闻邪,其 ⑻ 畏主人邪?及其⑼嬉逐,愿为一雪其 ⑽ 耻。君其 ⑾ 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 ⑿ 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参考答案:

⑴表测度,大概 ⑵表假设,如果 ⑶指示代词,其中 ⑷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⑸加强疑问语气,又 ⑹第三人称代词,它的 ⑺⑻两个并用,表选择问,是……还是 ⑼第三人称代词,它们 ⑽指示代词,那种 ⑾表期望、要求,可要 ⑿表反问语气,难道

代词:
人称代词:他(它)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
表猜测:大概;表反问:难道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它 ,代词)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他的)

参考的网上的
1,第三人称代词。
2,其中的。
3,指代词,这,那。
4,表推测,大概。
5,表反问,难道。
6,表命令。
7,表假设。
在买椟还珠一文里。。其是“他的”意思。
通假字 通“期”吧
本文标题: 有人说蔡元培是412的策划者,屠夫刽子手,是真的吗如何评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787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古代帝王将相都会哭戏请问有没有关于倒幕战争和西南战争的书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