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如何理解近古、近世、近代、现代、当代等概念 分界点事件分别是 你的看法是

发布时间: 2023-10-09 06:01:0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4

哲学的含义哲学的含义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定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

古今中外如何理解近古、近世、近代、现代、当代等概念 分界点事件分别是 你的看法是

哲学的含义

哲学的含义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同其它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是人类主动认识世界、获得各种知识和方法的认识实践活动。认识实践活动是哲学和其它各门具体科学共同具有的一般本质和属性规定。
哲学总是为社会的发展指引方向、开辟道路、制定原则、提供方法,使社会不断地得到改造和变革。改造社会、造福人类是哲学有别于其它各门自然科学的显著特征和种性规定。
真正的哲学同人类的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哲学不仅是划破夜空的闪电,使黑暗笼罩着的万物在人们面前彰显出来、使世界在人脑中形成清晰的映像,而且还是促进社会生长发育的阳光雨露,是孕育充满生命活力新社会的母亲。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它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弃旧创新,生机勃勃。思想意识、文化观念、法律制度、伦理道德的破旧立新,必须依靠哲学的引导才能够实现。
哲学是社会意识、时代精神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具有的自主、自强、自律的主体性质和能力,是社会具有的生存要求、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时代精神是社会意识的别名。
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哲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科学实践活动,也必然是一种有社会意识统帅和指挥的行为,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一种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社会意识。
哲学是人类文明、社会观念、时代精神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是同文学、伦理学、法律学、社会学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上层建筑。
马克思指出: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追求世界的本源、共性,追求绝对和终极的形而上者是哲学的表现形式。
求知是人类的天性。人不满足感官获得的关于世界的经验知识,人不仅要知道世界万物的模样,而且要知道隐藏在世界万物之中的秘密,不仅要知世界其然,而且要知世界所以然。哲学是人在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对一切引起自己兴趣的个别事物,追问其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的思考与探索。
从感知认识个别具体事物或个别具体世界出发,通过概念抽象和逻辑思维,发现世界万物具有的一般规定和规律,发现绝对抽象事物、发现世界的终极本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古今中外各种哲学认识实践活动具有的一般形式特征。
建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哲学活动的基本内容。
哲学理论是哲学认识实践活动产生的必然结果,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理论的两种具体表现形式。
哲学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人类哲学认识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成果。
人类哲学发展史上产生的哲学世界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一元论哲学世界观,另一类是精神一元论哲学世界观。
物质一元论和精神一元论世界观都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不能科学地证明世界的统一性。物质一元论哲学无法证明人类语言表述和界定的一切对象都是物质,精神一元论哲学也无法证明人类语言表述和界定的一切对象都是精神。因为物质和精神作为概念其外延都是有限制的,都是不能包含对方的。
我认为:世界是全部事物组成的集合统一体,是每个事物都具有的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是人类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自然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出来的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
根据事物一元论哲学世界观可以十分准确地从逻辑上证明:人类语言表述和界定的一切对象都是事物,可以避免物质一元论和精神一元论存在的内在矛盾,可以科学地证明世界的统一性。
哲学方法论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意向、意念、意识、原则和方法,是人们根据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对获得的全部知识进行哲学思维和哲学分析处理形成和产生的意识成果。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体两面,是一块硬币具有的两个不同的表面。世界观或事物观是以知识形式存在的方法论或意识论,方法论或意识论是以意识形式存在的关于世界或事物的知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或事物观作为知识基础,就必然有与之相联系的意识论和方法论,反之亦然。
例如:苍蝇是有害人类健康的害虫,人人应该动手消灭苍蝇。
苍蝇是害人虫是人们关于苍蝇的知识。人们在表述苍蝇是害虫这个知识的时候隐含着应该消灭苍蝇的行为意向、意愿、意识。人们在表述人人应该动手消灭苍蝇这个行为意向、意愿、意识的时候,包含了人们已经具有了苍蝇是害人虫的知识。
确定哲学的定义必须严格区分哲学和哲学理论。
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科学实践活动,哲学理论、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实践活动产生的结果,两者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规定。
人类的哲学思维和哲学社会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哲学的目的不仅仅包括认识世界,获得世界的正确知识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而且还包括在获得世界知识、建立正确世界观的基础上确立正确的哲学方法论,以指引社会发展变化。
哲学方法论包感认识世界的方法意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意识两部分内容。从哲学方法论是指引人们改造社会的方法和意识的观点来说,哲学方法论就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形态和存在形式。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关于哲学的定义和观点,混淆了哲学同哲学理论的区别,是错误的哲学定义和观点。什么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化、理论化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系统化的哲学理论。把哲学定义为哲学理论,真是驴头不对
[编辑本段]哲学的定义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同其它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是人类主动认识世界、获得各种知识和方法的认识实践活动。认识实践活动是哲学和其它各门具体科学共同具有的一般本质和属性规定。
哲学总是为社会的发展指引方向、开辟道路、制定原则、提供方法,使社会不断地得到改造和变革。改造社会、造福人类是哲学有别于其它各门自然科学的显著特征和种性规定。
真正的哲学同人类的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哲学不仅是划破夜空的闪电,使黑暗笼罩着的万物在人们面前彰显出来、使世界在人脑中形成清晰的映像,而且还是促进社会生长发育的阳光雨露,是孕育充满生命活力新社会的母亲。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它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弃旧创新,生机勃勃。思想意识、文化观念、法律制度、伦理道德的破旧立新,必须依靠哲学的引导才能够实现。
哲学是社会意识、时代精神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具有的自主、自强、自律的主体性质和能力,是社会具有的生存要求、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时代精神是社会意识的别名。
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哲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科学实践活动,也必然是一种有社会意识统帅和指挥的行为,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一种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社会意识。
哲学是人类文明、社会观念、时代精神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是同文学、伦理学、法律学、社会学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上层建筑。
马克思指出: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追求世界的本源、共性,追求绝对和终极的形而上者是哲学的表现形式。
求知是人类的天性。人不满足感官获得的关于世界的经验知识,人不仅要知道世界万物的模样,而且要知道隐藏在世界万物之中的秘密,不仅要知世界其然,而且要知世界所以然。哲学是人在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对一切引起自己兴趣的个别事物,追问其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的思考与探索。
从感知认识个别具体事物或个别具体世界出发,通过概念抽象和逻辑思维,发现世界万物具有的一般规定和规律,发现绝对抽象事物、发现世界的终极本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古今中外各种哲学认识实践活动具有的一般形式特征。
建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哲学活动的基本内容。
哲学理论是哲学认识实践活动产生的必然结果,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理论的两种具体表现形式。
哲学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人类哲学认识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成果。
人类哲学发展史上产生的哲学世界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一元论哲学世界观,另一类是精神一元论哲学世界观。
物质一元论和精神一元论世界观都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不能科学地证明世界的统一性。物质一元论哲学无法证明人类语言表述和界定的一切对象都是物质,精神一元论哲学也无法证明人类语言表述和界定的一切对象都是精神。因为物质和精神作为概念其外延都是有限制的,都是不能包含对方的。
我认为:世界是全部事物组成的集合统一体,是每个事物都具有的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是人类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自然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出来的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
根据事物一元论哲学世界观可以十分准确地从逻辑上证明:人类语言表述和界定的一切对象都是事物,可以避免物质一元论和精神一元论存在的内在矛盾,可以科学地证明世界的统一性。
哲学方法论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意向、意念、意识、原则和方法,是人们根据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对获得的全部知识进行哲学思维和哲学分析处理形成和产生的意识成果。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体两面,是一块硬币具有的两个不同的表面。世界观或事物观是以知识形式存在的方法论或意识论,方法论或意识论是以意识形式存在的关于世界或事物的知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或事物观作为知识基础,就必然有与之相联系的意识论和方法论,反之亦然。
例如:苍蝇是有害人类健康的害虫,人人应该动手消灭苍蝇。
苍蝇是害人虫是人们关于苍蝇的知识。人们在表述苍蝇是害虫这个知识的时候隐含着应该消灭苍蝇的行为意向、意愿、意识。人们在表述人人应该动手消灭苍蝇这个行为意向、意愿、意识的时候,包含了人们已经具有了苍蝇是害人虫的知识。
确定哲学的定义必须严格区分哲学和哲学理论。
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科学实践活动,哲学理论、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实践活动产生的结果,两者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规定。
人类的哲学思维和哲学社会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哲学的目的不仅仅包括认识世界,获得世界的正确知识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而且还包括在获得世界知识、建立正确世界观的基础上确立正确的哲学方法论,以指引社会发展变化。
哲学方法论包感认识世界的方法意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意识两部分内容。从哲学方法论是指引人们改造社会的方法和意识的观点来说,哲学方法论就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形态和存在形式。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关于哲学的定义和观点,混淆了哲学同哲学理论的区别,是错误的哲学定义和观点。什么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化、理论化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系统化的哲学理论。把哲学定义为哲学理论,真是驴头不对马嘴。
哲学的历史悠久,人们关于哲学的看法基本一致,但也存有不同的观点,人们关于哲学的定义也有多种版本。
Philosophia(哲学)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希腊语Philosophia是由philos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philein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指“智慧”。Philosophia(哲学)按其本义而言,乃是指爱智慧、追求智慧、追求真理。
最早使用philosophia(爱智慧)和philosophos(爱智者)这两个词语的是毕达戈拉斯。据蓬托斯的赫拉克利德在《论无生物》中记载,当毕达戈拉斯在同西库翁或弗里阿西亚的僭主勒翁交谈时,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爱智慧)的词语,并且把他自己称作philosophos(爱智者)。毕达戈拉斯还说,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而philosophos(爱智者)生来寻求真理。他明确地把爱智者归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联系在了一起。追求真理的人,也就是追求智慧的人。
十九世纪末,日本学者西周将希腊文philosophia译成汉文“哲学”。黄遵宪又将哲学一词转介到中国。中国清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中并无哲学一词,只有“哲”这个词,“哲”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明智”、“明理”、“明道”,“明”是动词,明智、明理、明道是动词“明”的使动用法,明智、明理或明道是使被遮蔽的智、理和道显明出来的意思,与philosophia(爱智慧、追求智慧、追求本真)的语义相贴近。“学”有系统化、理论化的含义。哲与学两个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词语使用,具有使被遮蔽的理和道以系统化、理论化的形式显明出来的含意。
西学东渐哲学进入中国后,学界发生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有无哲学的论争。认为中国有哲学的人把哲学定义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
如果从哲学就是明智之学、明理之学、明道之学的观点看问题,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出现的儒学、道学、理学就是哲学,中国本土确实有哲学。
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中外哲学的产生皆起源于疑虑与惊讶。
譬如屈原之《天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一篇一百五十八问的长诗,皆是对宇宙人生奥秘、对远古神话传说的惊讶与疑虑。哲人正是由此开始了自己独立的思索与探求。并且,惊讶与疑虑始终伴随着哲人的沉思。
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柏拉图满蕴深意地说:“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并无误溯其血统。“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与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例如关于月相的变化,关于太阳和星辰的变化,以及关于万物的生成。一个感到困惑和惊奇的人,便自觉其无知。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以绝对为对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黑格尔《小逻辑》。
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斯(1772—1801)关于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
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终极意义的认识和界定,它在认识和界定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今天,还有许多重要的科学文化概念在人们的知识库中是模糊不清的,没有明确科学的定义。社会文化的建设应该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研讨.
[编辑本段]概念
哲学是人的意识经过客观的逻辑思维后规划出的多种意识形态.。当代人学家张荣寰在2003年5月给哲学的定义为:哲学是人理性的工具,哲学从起源就肩负着解决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有关各门类知识总结的问题的使命。哲学让人通过理性思维和思想,让人与宇宙精神、世界精神相遇进而结合,给出人的定位,心灵逐步会变得伟大起来而发现人的本质即人的根本是人格,人是自然的本我存在;人是具有人格(由身体生命、心灵本我构成)的自然的真主人。活出人人格的伟大,人将永不止息地追求真、善、美;追求价值、意义、超越所获得的文明与幸福。哲学探索的是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本质,哲学与科学、神学共同构成了人学的三大支柱。
目的
哲学的目的是回归人的,不管什么哲学,都是以人为最终目的的。间接目的:追求真理,进行运用,渐进到最终目的。
[编辑本段]哲学(philosophy)
何谓一切存在?依赖我们感觉的,不依赖我们感觉的;主观的,客观的;实在的,虚构的;以及一切我们想象得到的,和想象不到的。一切存在至少包括以上所有这些存在形式。
《博弈圣经》中写道:“我们把文化中借助国正论的语文学反映,定义为哲学。”
抽象是哲学的根本特点。哲学为什么是抽象的?因为一切存在之间都拥有抽象的同一,这种抽象的同一是内在结构的抽象同一和外在关系的抽象同一。正是基于这种抽象的同一,使我们有可能感觉到一切存在的存在。哲学所要做的就是阐述这种抽象同一的内容。
头脑说,哲学是万学之学。一切具体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遵循抽象的规律;一切具体的应用学科都应该遵守抽象的哲学原理,但这必须以哲学原理的正确性为前提。
抽象不能脱离具体而独自存在;具体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关系必须遵循抽象的规律。把握抽象必须用具体;把握具体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关系只能用抽象。
研究哲学不能脱离研究具体问题的应用学科;某一具体的应用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它与其它学科的外在关系,应该遵守抽象的哲学原理。把握抽象的哲学原理必须依赖具体的应用学科,具体的感性现象和具体的生活体验;把握具体的应用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它与其它所有学科的外在关系只能是哲学。
哲学的有用是因为它是统一切学问的万学之学;哲学的“无用”是因为它不直接致力于解决具体的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哲学就是用简单的说话来体现出隐含深层意义的道理,让人们去思考和体会。哲学本身就是用来完善自己的精神修养和帮助他人完善思想的。
哲学的特征在于追问本质,不断反思。内容上,哲学的反思对象无所不包;深度上,哲学的反思是无穷无尽的。现实中,我们可以借用哲学的思维方式,但是不能照搬哲学的思维方式。也即是说我们能够直接关注的现实是具体而有限的,思维的不可封闭性使得我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不能进行无穷追问。
把哲学低估于现代科学是不负责任的,哲学隐藏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部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方式,如果将哲学简单的与现代科学相提并论,则成为了一种狭隘的唯科学主义。
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关系。
凡是承认物质为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称唯物主义者;凡称意识第一性,物质依赖与意识存在的,称唯心主义者。
[编辑本段]哲学的来源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ία" (philo-sophia)转变而来,意思为“爱好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另外,哲学较不正式的用法可能是指一种特别的方法或是信念。
[编辑本段]哲学的历史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著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学家”,“思想家”之谓。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
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在西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最早哲学的范围涵盖所有的知识层面。它一直是人类最抽象的知识研究。对哲学一词的介绍最初来自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
[编辑本段]哲学的基础学科
古希腊哲学家通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三类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 形而上学(metaphysics),知识论(Epistemology)以及伦理学(Ethics)。
最初的三类问题分别是:
* 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
* 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
* 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
必须要注意的是,这三门主要学科并非壁垒分明,事实上在许多方面他们互相覆盖到彼此的领域,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形而上学主张不可能忽略知识论的理论基础。同样的的知识理论就是在架构主体与形而上学事实之间的关系。而道德的实践往往与道德真理的存在与否和我们怎么去了解它息息相关。哲学的困难在于,一个完整的理论通常必须在形而上学与知识论都有良好的说服力。多数的哲学家不是只有专精一个领域,或是是他在形而上学领域的主张很具说服力,知识论上却无法说服我们。只有少数具有热情与天赋的哲学家才能精通各个领域并且提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只有这样的哲学家才能名留青史,她们的理论通常非常具有说服力并且横扫历史改变了人类对于世界的看法,
[编辑本段]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从西方学术史看,科学是哲学的衍生物。后来,科学独立为与哲学并行的学科。科学与哲学有互动关系。科学产生知识,哲学产生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代西方哲学中有科学哲学,是专门研究有关科学的理论。这种理论研究了科学的历史,为科学总结了许多理论模型,但这也只是解释了科学,并不是可以指导科学。哲学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来的一门学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现世”用途。有人认为,离开哲学,各门学科也可以发展得很好,或者会更好。哲学并不关注各门学科中实例、概念或定理的具体内容,它所关注的,是这些具体科学的“基本常识”,或是其中被人们惯常使用因而视作理所当然的概念、准则、定律等。这包括:促使它们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在哪些范围上有效?它们的威权是由什么来得到保证?它们是否已经是这门具体学科中所要求的足够的基本前提?它们对人有什么意义?等等。以及将这些疑问运用于哲学自身。
因此:
物理学研究物体现象、结构和运作规律,寻求一种解释现象的客观最优方法;而形而上学要求对规律的有效性以及最优方法何以成立作出说明。
知识多被视为经验以及方法的整合;而知识论关注的是知识自身是否可以获得、是否可以划界以及是否具有意义。
数学利用逻辑形式来研究数量、结构以及模型;而逻辑学则关注那保证推理有效的威权是什么、逻辑推理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社会学试图以某种普适定律来概括并预测人类群体或其中个体的行动;而伦理学则更加关心这些行为的自由度与道德责任的相关性、其内在动机、意义所在以及如何使人们的行为朝向一个最优的趋势发展。
政治学关注权力的转移;而政治哲学对权力何以能够出现并成立更加关心。
艺术向人们展现美的魅力,却不曾说明这魅力的由来;而美学则追问美的本质和意义。
[编辑本段]哲学的价值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哲学也可以说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同时还有理性对人与自然规律的总结。
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哲学还是对人的自我一种定位的工具。
“数学”常和“逻辑学”联系较多,“哲学”是一种“概念学”,通过洞察具体的事物,发现它们本质的共性或者联系。
“数学”的表现形式是数字,“哲学”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文字、也可以是数字。
中国的哲学现状是官方教育的结果。政治的,和文化的。
所有独立的思想家我想都会一无例外接触西方的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是否很有价值,大多人估计都会因为文言文的隔阂而不知其真正的面目。
很多谈论人生小哲理和易经,只能说他们还不知道哲学是什么,只是听说过这个词。

哲学,貌似本来就是小范围的东西,你怎么能期盼这么多人都理解哲学呢。
就像,你不能让所有人都理解什么是政治吧。

他们大多的哲学都是从狭隘的教育中接受来的。
狭隘的视野和不知所云的乱解,这就是他们的理解里的哲学。

在与古代,近代和现代文学类型的比较中,当代文学类型特点?

  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其中出现了许多文学流派。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新时期文学、80年代文学、90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而我们现在所讲的“中国当代文学”是一个狭义的概念,特指1949年后中国大陆的文学。
主要是开放性和整体性两大特点。所谓开放性,是强调当代文学在时间上没有下限界定。所谓整体性,则是强调“中国当代文学”在范围上应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文学。
从时间上说,首先存在一个“现代文学”的上限与下限的问题。 关于“现代文学”的上限,有很多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1919年,划分点是“五四”运动。理由是文学与政治应该一致,“五四”运动使整个中国文化得到更新,中国文学的性质当然也发生了质变。这种观点目前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很少,但是学者以外的很多人都这样认为,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就是这样教的。笔者给一年级大学生上现代文学课时,第一天问他们现代文学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全部说是1919年。这个观点思路明确,缺点是过于简单,因为实际上还是要去追溯1917年的文学革命和1915年的《新青年》。 第二种是1917年,划分点是文学革命,理由是文学的独立性,强调从文学自身的发展线索来判定时段。目前大学教学体制基本采用这个上限。
从时间上说,首先存在一个“现代文学”的上限与下限的问题。

关于“现代文学”的上限,有很多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1919年,划分点是“五四”运动。理由是文学与政治应该一致,“五四”运动使整个中国文化得到更新,中国文学的性质当然也发生了质变。这种观点目前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很少,但是学者以外的很多人都这样认为,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就是这样教的。笔者给一年级大学生上现代文学课时,第一天问他们现代文学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全部说是1919年。这个观点思路明确,缺点是过于简单,因为实际上还是要去追溯1917年的文学革命和1915年的《新青年》。

第二种是1917年,划分点是文学革命,理由是文学的独立性,强调从文学自身的发展线索来判定时段。目前大学教学体制基本采用这个上限。但是这样就等于说现代文学只是新文学,它忽略了通俗文学的发展脉络。

第三种是1911年或1912年,划分点是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理由是现代文学应该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文学,推翻了皇帝,才真正有个人的精神空间。这也是把文学与政治相联系。从通俗文学的发展来看,这个上限倒是一个分界点。但是从文学运动来看,这个年份的意义不是特别突出。

第四种是1898年,划分点是戊戌变法,理由是思想变革是文学变革的内在动因。北京大学一些学者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实际上就是以1898年为起点。谢冕先生主持的“百年文学总系”,挑选十几个年份进行分写作,第一本书就是1898年,谢冕先生亲自写的。1898年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从现代教育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开端。

第五种是1840年,划分点是鸦片战争。理由是在古代与现代之间不存在独立意义的“近代”。这实际是把近代文学合并到现代文学。近代文学是历来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第六种是周作人等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文学是从明朝开始的,理由是个性解放、人的觉醒。这一观点无法在教学上实现,只能当作一种学术参考意见。

关于“现代文学”的下限,分歧倒不是很多。

第一种观点是1949年。这既是正统的,也是大多数人的观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但近年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理由是从文学自身来看,1949年没有什么重大事件。

第二种观点是1976年“文革”结束,从新时期以来是“当代文学”。这种观点认为50-70年代的文学基本是解放区文学的延续,应该属于“现代文学”,文革以后才进入了所谓“翻天覆地”的历史新阶段。

第三种观点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认为此前的文学是以五四精神为主导的,此后进入了以共产党思想为核心的当代文学。

最后一种就是主张不分现代与当代,打破下限,笼统称之为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个主张影响很大,实际上许多学者都进行了跨越“现代”和“当代”的研究。但是这个主张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认为它忽略了许多应该得到重视的差别。20世纪中国文学实际上的阶段性还是不能回避的。

从空间上讲,“现代文学”的所指经历了范围上的多次变化。从50年代王瑶先生等开创这门学科始,“现代文学”长期指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的、团结其他阶级参加的新文学。所以各种版本的现代文学史著作中,革命文学占的比重最大,其他文学处于边缘,或者是同路人,或者是受批判的对象。

新时期以后,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边缘和中心开始对换。经过20年的演变,革命文学已经占比重很小,所谓“人性论”的和“具有永恒艺术价值”的文学得到重视。但基本框架还是新文学的框架,而且产生不少新的问题。比如忽略了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思想斗争,忽略了当年大众的阅读选择,变成一种个别专家趣味等等。

关于现代文学应该不应该包括通俗文学,很早就有过不同意见。严家炎先生与唐弢先生就曾经争论过。严家炎先生认为应该包括旧文学,包括旧体诗词。唐弢先生则强调“现代”的价值意义,反对包括旧文学。但随着学术界对“现代”这一概念理解的拓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包括通俗文学。也就是说,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学都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它们是一个整体,而不是简单的先进战胜落后的关系。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了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在每个10年都专门设立了通俗文学一章。这表明了一个极大的变化。旷新年先生批评这个框架有不妥之处,但这已经是一个趋势。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新版现代文学史,也专章讲授了通俗文学。

所以,目前关于“现代文学”这个概念,出现了许多课题。一是在中国20世纪产生了各种文学,如何对待。以某一种价值观念进行取舍后,对不符合自己的标准的文学干脆不讲,恐怕是不妥的。比如有的当代文学教师不讲文革文学,有的连十七年也不讲。“空白处理”恐怕不是历史研究的最佳方式。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同文学的价值区分。张恨水与鲁迅就是不好随便比较的。要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我们就要回到文学史中去,仔细考察当时的文学生产、流通和接受的状况,包括考察出版、报刊、文学教育和各种亚文学的状况。这样我们或许会尽快找到妥善处理“现代文学”这个概念的方法。
从时间上说,首先存在一个“现代文学”的上限与下限的问题。

关于“现代文学”的上限,有很多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1919年,划分点是“五四”运动。理由是文学与政治应该一致,“五四”运动使整个中国文化得到更新,中国文学的性质当然也发生了质变。这种观点目前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很少,但是学者以外的很多人都这样认为,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就是这样教的。笔者给一年级大学生上现代文学课时,第一天问他们现代文学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全部说是1919年。这个观点思路明确,缺点是过于简单,因为实际上还是要去追溯1917年的文学革命和1915年的《新青年》。

第二种是1917年,划分点是文学革命,理由是文学的独立性,强调从文学自身的发展线索来判定时段。目前大学教学体制基本采用这个上限。但是这样就等于说现代文学只是新文学,它忽略了通俗文学的发展脉络。

第三种是1911年或1912年,划分点是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理由是现代文学应该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文学,推翻了皇帝,才真正有个人的精神空间。这也是把文学与政治相联系。从通俗文学的发展来看,这个上限倒是一个分界点。但是从文学运动来看,这个年份的意义不是特别突出。

第四种是1898年,划分点是戊戌变法,理由是思想变革是文学变革的内在动因。北京大学一些学者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实际上就是以1898年为起点。谢冕先生主持的“百年文学总系”,挑选十几个年份进行分写作,第一本书就是1898年,谢冕先生亲自写的。1898年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从现代教育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开端。

第五种是1840年,划分点是鸦片战争。理由是在古代与现代之间不存在独立意义的“近代”。这实际是把近代文学合并到现代文学。近代文学是历来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第六种是周作人等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文学是从明朝开始的,理由是个性解放、人的觉醒。这一观点无法在教学上实现,只能当作一种学术参考意见。

关于“现代文学”的下限,分歧倒不是很多。

第一种观点是1949年。这既是正统的,也是大多数人的观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但近年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理由是从文学自身来看,1949年没有什么重大事件。

第二种观点是1976年“文革”结束,从新时期以来是“当代文学”。这种观点认为50-70年代的文学基本是解放区文学的延续,应该属于“现代文学”,文革以后才进入了所谓“翻天覆地”的历史新阶段。

第三种观点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认为此前的文学是以五四精神为主导的,此后进入了以共产党思想为核心的当代文学。

最后一种就是主张不分现代与当代,打破下限,笼统称之为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个主张影响很大,实际上许多学者都进行了跨越“现代”和“当代”的研究。但是这个主张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认为它忽略了许多应该得到重视的差别。20世纪中国文学实际上的阶段性还是不能回避的。

从空间上讲,“现代文学”的所指经历了范围上的多次变化。从50年代王瑶先生等开创这门学科始,“现代文学”长期指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的、团结其他阶级参加的新文学。所以各种版本的现代文学史著作中,革命文学占的比重最大,其他文学处于边缘,或者是同路人,或者是受批判的对象。

新时期以后,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边缘和中心开始对换。经过20年的演变,革命文学已经占比重很小,所谓“人性论”的和“具有永恒艺术价值”的文学得到重视。但基本框架还是新文学的框架,而且产生不少新的问题。比如忽略了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思想斗争,忽略了当年大众的阅读选择,变成一种个别专家趣味等等。

关于现代文学应该不应该包括通俗文学,很早就有过不同意见。严家炎先生与唐弢先生就曾经争论过。严家炎先生认为应该包括旧文学,包括旧体诗词。唐弢先生则强调“现代”的价值意义,反对包括旧文学。但随着学术界对“现代”这一概念理解的拓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包括通俗文学。也就是说,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学都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它们是一个整体,而不是简单的先进战胜落后的关系。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了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在每个10年都专门设立了通俗文学一章。这表明了一个极大的变化。旷新年先生批评这个框架有不妥之处,但这已经是一个趋势。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新版现代文学史,也专章讲授了通俗文学。

所以,目前关于“现代文学”这个概念,出现了许多课题。一是在中国20世纪产生了各种文学,如何对待。以某一种价值观念进行取舍后,对不符合自己的标准的文学干脆不讲,恐怕是不妥的。比如有的当代文学教师不讲文革文学,有的连十七年也不讲。“空白处理”恐怕不是历史研究的最佳方式。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同文学的价值区分。张恨水与鲁迅就是不好随便比较的。要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我们就要回到文学史中去,仔细考察当时的文学生产、流通和接受的状况,包括考察出版、报刊、文学教育和各种亚文学的状况。这样我们或许会尽快找到妥善处理“现代文学”这个概念的方法。
1.当代文学的类型: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其中出现了许多文学流派。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新时期文学、80年代文学、90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而我们现在所讲的“中国当代文学”是一个狭义的概念,特指1949年后中国大陆的文学。
2.当代文学的特点:主要是开放性和整体性两大特点。所谓开放性,是强调当代文学在时间上没有下限界定。所谓整体性,则是强调“中国当代文学”在范围上应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文学。
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其中出现了许多文学流派。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新时期文学、80年代文学、90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而我们现在所讲的“中国当代文学”是一个狭义的概念,特指1949年后中国大陆的文学。
主要是开放性和整体性两大特点。所谓开放性,是强调当代文学在时间上没有下限界定。所谓整体性,则是强调“中国当代文学”在范围上应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文学。

你是如何看待孙子兵法“全胜”思想的?谈谈你的看法

  孙子的全胜思想是关于以万全之策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胜利的理论。它要求决策者利用全破辩证关系,最大限度地使敌人屈服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它的核心思想是谋全局,懂全破,定全策,即谋划要从全局出发,这就要懂得全与破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万全之策。其手段主要有伐谋、伐交与伐兵相结合。

  孙子认为:"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这里所说的"全"是保全,"破"是用武力将敌人击败。孙子这段话中包含这样的思想:最理想的目标是使敌人整个国家都投降;不行,就破敌一军,使敌人一国投降;次之,破敌一旅,使敌人一军投降;再次,破敌一卒,使敌一旅投降;乃至破敌一伍,使敌一卒投降。这就是孙子的"全胜"思想。可见,孙子"全胜"概念确切含义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牺牲而获得全局性胜利。他已认识到了"全"与"破"相反相成的关系,在指导思想上力争完满的"全";在实践中,则主张"全""破"结合,以"小破"求"大全",其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使敌屈服于我,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这就在全破问题上实现了理想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孙子虽然提出了全胜思想,但对如何实现全胜,讲得不够具体,后人对此进行了补充和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攻心战、经济战、联盟战等。

  攻心是达成全胜目的的重要手段。目前,所见我国最早的兵书《军志》中就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话;《孙子兵法》中也讲到"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攻心"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孙膑最早提出来的。据唐代人杜佑撰写的《通典》中记载,孙膑曾对齐王说:"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服其心。"古人所用的攻心谋略中有两个最主要的手段,一是软攻心,古人称之为"文伐";一是硬攻心,古人称之为"威慑"。什么叫文伐呢?文伐是《六韬》里的话,意思是用柔性手段消弱敌人,为对之进行军事打击创造条件。其基本特点是"因其所喜,以顺其志"。比如,敌人骄傲自大,就吹捧他,使他忘乎所以;敌人利欲熏心,就用金钱收买他,让他为我所用;敌人喜欢美色,就用美女去诱惑他,叫他心昏神迷,颠倒是非。如春秋末年越王勾践送西施给吴王夫差;战国时,秦将王翦用离间手段使赵王杀死李牧;明末皇太极用反间计使明朝的崇祯皇帝杀死袁崇焕等,都属文伐。

  威慑的含义是显示威力和使用这种威力的决心,以使敌人畏服。用孙子的话说,叫"威加于敌"。威慑仍是现代人们对敌斗争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国防大学教官哈伦·厄尔曼等人说,他们提出的"震慑"理论就源之于孙子吴宫教战斩美姬。美军将这一战略思想贯穿于伊拉克战争的始终,为瓦解伊军士气产生了巨大作用。

  全胜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谋略叫"经济战",即用经济手段达成不战屈敌,或为军事上战胜敌人创造条件的目的。这个思想在我国古代托名管仲作的《管子》一书中就有记载。现在美国经常使用这一手段,叫做"经济制裁",用以对付它的对手,以此达到不战而屈敌或削弱对方、达成"胜于易胜"的目的。

  中国古代的联盟战略思想也很丰富,如战国时代的连横、合纵;三国时代的多极斗争谋略等。它是多极斗争的产物,使用者利用盟友借力打力或宣示自己的强大以使敌畏服。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阿富汗战争前100天内,美国总统布什为了取得盟友的支持,至少会晤了51个国家的领导人,争取到了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40多个国际组织的支持,从而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构成了巨大压力,并因势借力打击主要敌人,将己方伤亡减少到最低限度。

  在出现核武器后,孙子"全胜"思想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观点受到世人重视,成为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制定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据。

  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80年5月出版的《真正的战争》一书中,讲到了他施行的"以正合,以奇胜"的对苏新战略。所谓"以正合"就是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加强西方的联合与苏联正面对峙;所谓"以奇胜"就是依靠西方的经济实力、精神力量和价值观念分化瓦解苏联等国家,用表面的"缓合"达成"退一步,进两步"的目的。

  孙子全胜思想在战役战术层次上也有广泛应用。据媒体报道,在伊拉克战争中,担任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的汤米·弗兰克斯是个熟读《孙子兵法》的人。

  战后,弗兰克斯在接受英国《防务新闻》记者采访时讲到,早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美军就派特工人员深入到伊拉克境内了解驻守巴格达周围部队的情况,包括这些部队的兵力、其高级将领和一般军官的姓名、家庭住址和通讯联络方式等,在此基础上,美军特工人员对这些官员有针对性地展开攻心战,要求他们与美军合作。如果他们接受了美军的条件,就会获得巨额的美元回报,他们的家属也会得到保护,战后,美军也不会追究他们的责任。美国人还许诺,如果他们愿意的话,还可以让他们加入美国国籍或让他们在未来伊拉克过渡政府中担任一定职务等等。弗兰克斯算了一笔帐:发射一枚精确制导导弹的成本是100万至250万美元。如果用一枚导弹的成本,就可以收买伊拉克军队的高官,让他们下令部下放弃抵抗,从而避免巷战造成的人员伤亡,并迅速取得胜利,这不是非常划算吗?弗兰克斯说,美军的这一做法收到了奇效,巴格达之役打响后,许多伊拉克军官和他们手下的士兵们都纷纷脱下军装,化装成老百姓如鸟兽散般各奔东西,萨达姆的"王牌军"--共和国卫队就这样被悄悄地"蒸发"掉了。

  三、《孙子兵法》的"战胜"思想及其在战争指导上的应用

  战胜思想是关于通过战争手段夺取战争胜利的理论,是《孙子兵法》中最精彩的部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内容,它总的要求是致人而不致于人,即掌握战争主动权。为此,要识常变,讲仁诡,知虚实,用奇正,懂专分,辨久速,晓迂直,兼攻守等。

  (一)识常变

  兵家权谋中的灵魂是知常变。常是常法,变是变法。《孙子兵法》中讲了大量的常法,即用兵的一般规律。如"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等,这些都是常法,是关于作战指导的一般规律。但在很多情况下,未必都是如此。比如,"归师"并非都不可遏,"围师"也未必都要留阙口。东汉末年,曹操征张绣引军撤退,张绣手下有个谋士叫贾诩,很有头脑,张绣第一次追击曹操时他极力劝阻,张绣不听,结果因曹操预有准备而遭到失败。第二次,张绣不想追了,贾诩却劝他追,结果张绣军因曹操放松警惕而获得胜利。可见归师也不是绝对不可遏。包围敌人也不一定都留生路,力量上占绝对优势,不怕敌人作困兽斗,将其围得铁桶一般,也可以瓦解敌人意志,迫其投降或聚而歼之。如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大兵围困北平,使敌军"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从而迫使傅作义部接受和平改编,即是如此。孙子在讲常法的同时,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就是要人们懂得变法 。

  (二)讲仁诡

  有人认为,《孙子兵法》只讲诡,不讲仁。这种认识有片面性,实际上,《孙子兵法》是既讲诡,也讲仁的。《孙子兵法》的仁是智者之仁,而非迂腐之仁;《孙子兵法》的诡是仁者之诡,而非不仁之诡。仁与诡互相界定,互相为用,仁为诡主,诡为仁用,以取得和保持战争的胜利为目的,这就是《孙子兵法》仁诡辩证统一思想。这是中国古典战略理论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

  在现代战争中,同样也必须既讲仁,又讲诡。现在一些西方强国非常重视对军事欺骗的研究,如美国1982出版了一本《战略军事欺骗》的书,英国1996年出版了一本《军事欺骗艺术》的书。这两本书都以孙子的"诡道"思想为宗。英国人庞森比在《战争时期的谎言》一书中公然声称:"在战争时期,不重视欺骗是一种疏忽,怀疑谎言是反常,说明真相是犯法。"在伊拉克战争中,交战双方都制造了大量谎言。美国政府说的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武器至今还未找到证据,但这却成为其入侵伊拉克的一个极具煽动性的理由;伊拉克新闻部长萨哈夫在美军进入巴格达之后,还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这是伊军为诱敌深入设下的"圈套",以致我们的一些专家在那样的形势下还做出了"好戏还在后头"的错误判断。一些西方国家在进行战争的同时,也搞一些所谓"人道主义援助"之类的活动,以收买人心。可见,仁诡两种手段兼施,是古今中外成功战争指导的不二法门。

  (三)知虚实

  虚实是指敌对双方兵力的大小、众寡,士气的高低、凝散,军队的治乱、劳逸,兵势的锐钝、勇怯,部署的主次、坚瑕等。识虚的目的是为了击虚。击虚是指打击敌人虚弱而要害之处。避实击虚并不是说对敌之实处就不打,而是通过击其虚,孤立震慑其实,使敌人的实向虚转化,然后再实施打击。另外还可采取分敌之法,将敌人各个击灭。孙膑围魏救赵采取的就是这一谋略。

  避实击虚原则在现代战争也被广泛运用。1982年英阿马岛之战,英军舰队不在阿根廷军力较强的斯坦利港登陆,而选在只有50名守军的圣·卡洛斯港,即是为了避实击虚。印度人写的《印度军史》中说,印军之所以能取得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胜利,是因为他们成功地运用了孙子避实击虚的打法。

  (四)通奇正

  《孙子兵法》最早完整地提出了奇正理论。这一谋略原则几千年来一直被兵家视为至圣的妙谛。奇正是针对人们常规思维所形成的定势,用非常规思维方式取胜的一种谋略。奇正理论的精髓是"奇正相生",即以奇为正,以正为奇,变化无穷,使敌莫测。出奇制胜的要义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奇胜原则的主要特征是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与敌变化而取胜",反对墨守成规。如果死守预先规定好的奇正,而不知变化,就会正也不是正,奇也未必奇,因为这本身就违背了奇正原则。

  《孙子兵法》关于奇正相生的原则在现代战争中受到了高度重视。如1982年8月 20日美国陆军颁布的新版《作战纲要》,首次提出了"空地一体战"理论。这一理论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主动、纵深、灵敏和协调。纲要的第二章直接引用了孙子名言:"兵贵胜,不贵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两句话的要义就是出奇制胜。1986年,时任美国国防大学校长的理查德·劳伦斯中将来中国国防大学作关于《空地一体战--纵深进攻》的讲演时,也明确指出,这一作战理论所根据的原理就是《孙子兵法》的"奇正之变"和"避实击虚"。这一理论成为美军作战的重要指导思想。

  (五)善专分

  孙子在《虚实篇》中提出了专分命题。专分的精义是集中我的兵力,分散敌人的兵力,将敌人各个击灭。

  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分散之敌,是《孙子兵法》中一个突出的思想,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用五个指头分别去打人,不如握成拳头一次打出去有力。但如果敌人也握成了拳头与我相对时,孙子主张,不要和敌人去拼拳头,而是设法使他的手张开,即所谓"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在局部上形成我以十攻一的态势,这样就可以各个击灭它。那么,如何让敌人自己分散自己的兵力呢?孙子的方法就是使敌所备者多,所备时间长。我不让敌人知道我何时何地与他交战,使他到处设防,长期准备,敌人防备的地方多了,力量就必然分散,所谓"无所不备,无所不寡",敌人备的时间长了,就会松懈麻痹。在兵力部署上无所不寡,在精力上又松懈麻痹,也就无时、无所不可击了。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打"人海战术"已非上策;但集中"火力"却往往是必须的。这里需要的是对孙子原则的灵活运用。

  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对敌实施了空、地、海、天一体多维联合打击,即体现了集中火力的原则。战争开始时,美军在阿富汗周边地区和海域集结了5个航母编队,700多架战机和近8万人的兵力,对塔利班政权和"基地"恐怖组织进行了猛烈的联合打击。仅从2001年10月7日到12月17日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美军就出动战机5000架次之多,投射炸弹1.2万多枚,分别从太空、高空和空中,从海上,从陆地对敌实施多层面、多方向、多方式的攻击,使敌很快失去大规模反击能力。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共发射巡航导弹约800枚,总投弹量约2万多枚,其中精确制导导弹弹药占总弹药量的70%,动用军用卫星达90多颗,都大大超过阿富汗战争。这些均体现了集中火力打击要害的思想。这种打击方式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将会在战场上反复出现。

  (六)懂久速

  对久速这对范畴,孙子有明显的倾向性,就是贵速贱久。这是有道理的。一是从当时国家承受能力和后勤供应困难角度考虑,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的战争,会使"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时间过长,国家承受不起,二是防止诸侯"乘其弊而起",陷已于两面或多面作战之中,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三是从战争自身特点出发,只有突然袭击才能出敌不意,攻其不备,取得胜利,这是由"兵之情主速"这一客观规律决定的。

  打现代战争,一般进攻方仍多利于速战,而防御方则多利于持久。美国人主导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吸取了越南战争的教训,都以速战速决为指导思想,竭力避免陷于长期战争之中。美国攻打阿富汗战争前,塔利班政权制定的战略就是与美国人打持久战,企图使美国再走一次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老路;而美国则是力争速决,一举将塔利班政权击垮。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采取了哈伦·厄尔曼等人提出的"快速主宰"理论,绕开一些城市,快速赶路,直趋巴格达,这与孙子的"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兵贵胜,不贵久"的思想相吻合。

  (七)晓迂直

  孙子在《军争篇》中提出了以迂为直的思想。迂直的本意是绕弯路和走直路,后来被引伸为间接手段和直接手段。

  为什么走迂远之路的人可以比走近直之路的人后发而先至呢?这是因为迂和直这对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比如迂远之路险阻少,敌人少,我通过的时间反而可能短。直路上险阻多,敌人重兵防守,我通过的时间反而会长。绕弯路可以出敌不意、攻其不备,所以往往能够胜过走直路的人。孙子感悟到了这一转化规律,因此才提出了这一具有深刻哲理的范畴,使之成为战争指导的一个重要原则。古人掌握了这一原理,常用间接手段达到直接手段不能达到的目的。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的间接路线战略就是因为受到了孙子这一理论的启示而提出来的。海湾战争中,联军陆战部队和空降师避开伊拉克正面防线,迂回到伊拉克集结在科威特部队的侧后,并将他们迅速包围,他们称之为打"左勾拳",也是对"以迂为直"思想的成功运用。可见这一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价值。

  (八)兼攻守

  攻守是作战的基本方式。孙子既强调进攻,又注意防守,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攻守理论。

  《孙子兵法》认为,部队深入到敌国作战,能充分强化士卒的凝聚力和斗志;还可以"因粮于敌"。进攻速决的最好方式是突然袭击,"其疾如风","动如雷震",为了达成突然袭击的目的,要秘密决策,隐蔽准备;必要时,实行纵深奔袭,"并敌一向,千里杀将",以巧成事。在攻守这对范畴中,《孙子兵法》更青睐于进攻。

  但《孙子兵法》并非只强调善攻,它也主张善守,即善于防御作战。如,它要求"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为了取得防御作战的胜利,必须首先做好战争的准备;在兵力部署上要重点守备,并掌握一定数量的机动兵力,以适应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反对"所备者多",更反对"无所不备",认为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次,强调发挥防御作战的优势,"先处战地","以逸待劳,以饱待机",利用有利的地形,搞好防御伪装,制造假象,欺骗敌人;再次,在防御作战中灵活用兵,在敌"整众而来"时,先夺其所爱,以调动敌人,以攻为守,破坏敌人的进攻企图;或坚守不出,"画地而守",使敌不得与我战等。《孙子兵法》的防御作战思想,在其军事思想体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不应忽略。

  在现代战争中,也必须攻守兼施。消极防御,盲目进攻,都将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现在美国人所说的"非对称作战"就是弱者在防御中实施进攻的一种手段。美国国防部对"非对称作战"下的定义是"以集中力量攻其弱点来对付敌人的强大"。美国2001财年《国防报告》中指出了非对称威胁的4个方面:信息战、核生化武器、弹道导弹和恐怖主义,并提出了以非对称对付非对称的作战指导原则。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无论强者,还是弱者,都有个如何在防御中实施进攻、在进攻中作好防守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比过去的地位更为突出,重要性更大,情况更为复杂,手段更为先进,因此这是现代战争条件下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9·11"事件就是一次典型的弱者对强者的非对称作战。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9.11"事件后,美国又掀起了一股"孙子热",仅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译《孙子兵法》在一个月内就卖出了1.6万册,在美国畅销书排名榜上高居第二位。这说明美国人非常重视从《孙子兵法》中寻找非对称作战的理论武器,以做到攻防兼备。

  由于《孙子兵法》整个理论体系都是以"胜"字为核心构筑的,所以也有其难免的局限性。比如,为了胜利,它主张可以掳掠,可以愚化士兵,可以把德政当作夺取胜利的手段("令民与上同意")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孙子兵法》关于先胜、全胜、战胜的思想对现代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古人说:"难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古今中外的战争样式、具体战法会有很大不同,但关于战争指导的一些原理却是相通的。《孙子兵法》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的一般规律,对于今天的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仍具有指导意义。
孙子兵法是统一的整体,不能单独来看
从重战慎战的战争思想来看,全胜为保国全军服务
全胜,是使胜利保全,这时候要从其他方面发掘什么是胜利的条件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那么 利 得 危 就是胜利的评判关键
而保全胜利果实也就是仅次于战争本身的要务了,这要牵扯到政治经济多方面因素了,当下尤其如此
一点浅见
将敌人全军覆没,而我军却没有什么伤亡。

西方的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的分界点分别是什么时候?

还有,希腊的历史和罗马的历史有重合的时候吗?罗马是不是占领过希腊?感觉这段历史有点复杂,没头绪!
推荐你去看”《世界军事历史全书》.(美)杜派“这本书,对于中国以外的历史都写的很详细,看完后你就会理解的。

西方的古代一般是指中世纪以前,中世纪大约是从14世纪开始,以东罗马帝国灭亡为标志;近代应该是从17世纪中后期开始计算,以”文艺复兴“为标志;现代则是20世纪,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标志。
古希腊早于古罗马,古希腊为城邦制,类似于周朝时期的诸侯制度,罗马曾经占领过雅典,古罗马帝国疆域地跨三大洲(沿地中海),与亚历山大帝国类似。
你之所以感觉复杂,是因为你把现在的希腊与古希腊混合在一起,没有区分开来。
古代和中世纪分解是日耳曼入侵罗马灭亡,和近世分界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现代史的分界是一战
希腊原来在罗马有殖民城邦,后来罗马占领过希腊,暴君尼禄还在希腊表演过,得到了希腊人的好评从何授予希腊人公民权
西方的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的分界点分别是:
1. 古代: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5世纪。
2. 中世纪:从公元476年到1453年,以东罗马帝国灭亡为标志。
3. 近代:从14世纪到17世纪,以“文艺复兴”为标志。
4. 现代:从17世纪中期开始,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标志,至今。
以上就是西方的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的分界点。
本文标题: 古今中外如何理解近古、近世、近代、现代、当代等概念 分界点事件分别是 你的看法是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672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历史总是不断重演Sci.Fun | 科普 | 为什么鳄鱼自恐龙时代以来变化甚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