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是否应该为胡适先生,树立铜像

发布时间: 2023-09-28 00:00:5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9

李敖敬重胡适,曾捐款35万要求北大给其立像,后来怎么样了?文·段宏刚,民国时期诞生了许多大学者,其中,胡适(1891年——...

北京大学是否应该为胡适先生,树立铜像

李敖敬重胡适,曾捐款35万要求北大给其立像,后来怎么样了?

文·段宏刚

民国时期诞生了许多大学者,其中,胡适(1891年——1962年)先生很有代表性,他具有经天纬地的才华,在文学、史学、哲学、考据学、红学、教育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可喜成就。他跟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人,以“新文化运动”主将的身份,倡导白话文写作,反对封建礼教文化的束缚,不但启蒙了有志青年的思想,还培养了许多新型人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正因为成就斐然,贡献巨大,所以,胡适在文艺青年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海峡两岸崇拜他的人多不胜数。

当代著名学者李敖(1935年——2021年)堪称胡适的超级粉丝之一。

李敖特立独行,恃才傲物,是至情至性之人,不但笔底下有货,嘴上功夫也十分了得,谈人论事往往口无遮拦,一生批评、谩骂过的人有数千人,从古人到现代人再到身边人,他都口诛笔伐过。

但在胡适面前,李敖十分客气,曾经毫不吝啬地赞美过胡适。在李敖眼里,已然把胡适看作“教父”般的人物。

李敖和胡适虽然相差44岁,但两人完全称得上忘年交,他们之间有许多千丝万缕的关系,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胡适在晚年曾给李敖提供过多方面帮助,让李敖一直感激不尽。

李敖父亲叫李鼎彝(1899年——1955年),比胡适小8岁,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老师正好是胡适先生,但由于李鼎彝的学习成绩很普通,胡适并没有多少印象,到后来,李敖跟胡适闲谈时说起他父亲,胡适才想起自己有这么一个学生。

胡适有一名得意学生名叫姚从吾(1894年——1970年),实际上跟胡适的年龄相差并不大。姚从吾在历史学上有较高造诣,解放后被聘请到台大历史学做教授,一直教书到终老。

1954年,20岁出头的李敖考上台大进入法律系学习,学习一月后,实在对法律提不起兴趣,就转入历史系学习,正好遇到姚从吾授课。

经过这些关系的层层铺垫,李敖跟胡适越来越熟悉,很快成为忘年交。

胡适在解放后先去北美工作9年,之后才回到台湾工作。

50年代中期,李敖上大一期间,他的父亲李鼎彝因病去世,失去靠山的李敖,一下子变得穷困潦倒,陷入了恐慌之中。胡适在后来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像一名父亲一样,面对小自己40多岁的李敖,从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给予李敖无微不至的关照。

1959年大学毕业后,李敖去服兵役,每月光是房租就需要200元,李敖实在交不起房租时,就把仅有的家当拿到当铺换钱用,胡适得知后,第一时间给李敖寄去1000元钱,并不断安抚和鼓励李敖:年轻人要学会吃苦,吃苦是将来的财富。

当然,胡适如此器重和关爱李敖,并不是因为李敖跟他有层层关系,更重要的是,胡适认为李敖是一个可塑之才,如同一块璞玉,经过他的精雕细琢后,肯定会成为熠熠生辉的美玉。

李敖上大学期间喜欢舞文弄墨,并且文风犀利泼辣,颇有民国遗风。

读大学期间,李敖偶然读到1921年版的《胡适文存》,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亢奋,几乎是废寝忘食地读完。读完后,李敖仍然不能平静,于是,以极高热情写了一篇数千字的书评。

由于这篇书评写得不错,很快被《中央日报》发表。在当年,《中央日报》可是影响力很大的报纸,不仅在中国发行,在国外其它大城市也有买到。此时,还在北美工作的胡适读到文章后眼前一亮,被李敖犀利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所吸引,并在心中发出由衷感叹:孺子可教也!

来年,胡适回来后,即刻与李敖见面,两人几乎是一见如故,相谈甚欢,40多岁的年龄鸿沟在他们面前几乎没有障碍,就这样,两人成为一对忘年交。

再后来,只要胡适出版新作,或者讲演,李敖都会写出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很快,抱上胡适这条大腿后,李敖的名气也随之水涨船高起来,年纪轻轻就成为台湾的文化名人,这对他后来的成长至关重要。

胡适于1962年2月底去世后,时年27岁的李敖十分难过,他不仅失去了一名好老师、好朋友,也失去了一个好长辈,再也不会有人那样语重心长的教导他了。

从这时起,李敖就在心里埋下了两个心愿,等待他们在以后的日子开花结果。

一是为胡适写作传记,二是为胡适树立塑像。为的是给胡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然而,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李敖的日子并不好过,其作品到处被封杀,甚至还两次入狱,度过了10多年的人生低谷。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李敖才有大量时间投入到写作中,一鼓作气写完20万字的《胡适评传》,并于2003年出版,总算完成了第一个心愿。

紧接着,李敖开始把大量精力用在第二个心愿上。

在2005年,李敖自筹35万元捐献给北京大学,要求北大为胡适树立一尊雕像。

按照李敖的想法,胡适于1917年就开始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前前后后在北大教书近30年,并且,还曾在1945年——1948年任北大校长,是北大历史上德高望重的校长之一。

北京大学校园里已经树立了蔡元培、李大钊等大师的雕像,比起以上几位,胡适完全有资格在北大校园占据一个雕像位置。

然而,北大不但拒绝了李敖为胡适树立雕像的请求,还把李敖捐献的35万元退了回去。李敖的态度同样很坚决,他拒收这笔钱,并表示:北大什么时候想通了就什么时候立。

如今看来,给胡适在北大树立雕像很不现实,因为胡适是一位饱受争议的文化名人,他这一生功过参半,解放后,国内百废待兴,北大很需要他这样的高级人才,但他选择了离开,这个抉择酿成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是他一辈子的污点。

李敖为何捐钱为胡适立铜像?

2005年,李敖在北大演讲,说:“我捐了35万块人民币是为胡适在北京立铜像,就是告诉大家,其实胡适思想是最温和的,对我们有利的,现在我们开始知道立个铜像给他,当时胡适在我穷困的时候送了1000元台币给我,今天我相当于1500倍的人情来还”,李敖此举仅仅是知恩图报吗?北大该为胡适立铜像吗?

1910年胡适顺利通过了庚款留美考试,并于年底赴美修学。在美国期间,他先在康奈尔大学攻读文学学士,后又投入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哲学家杜威门下完成博士学业。1916年他在给陈独秀的信中提出了“文学革命八条件”,不久后写成《文化改良刍议》一文,发表在《新青年》上。随后,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正式揭起“文学革命”大旗,胡适也因此而闻名国内。

1917年胡适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9月4日,蔡元培校长签发了聘请胡适为北大教授的聘书,9月10日,胡适到达北京,开启了他在北大的十年教学生活。胡适一到北大即教授中国古代哲学、英文学、英文修辞学三门课程。他的中国古代哲学史课,抛开尧舜夏商,直接从周宣王讲起,这种“截断众流”的讲法,在当时震动很大,经补充后成为《中国哲学史大纲》,一时洛阳纸贵。

胡适初到北大即受到蔡元培校长的赏识,1917年胡适被任命为北大新成立的哲学门研究所主任,1918年他当选为英文部教授会主任,同年10月,又被推举为北大评议会评议员,1920年他出任北大出版委员会委员长,两年后即当选为北大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除此之外,胡适于1922年先后两次到济南参加全国教育会议,参与推行国语教育、英国日本赔款用途等问题的讨论,提出调和学制会议原案与广州议案的主张,倡导新学制的改革

1922年,胡适致力于北大研究院国学门和北大学术刊物、学术著作的谋划工作。2月28日,胡适被推举为国学门《奖学金章程》起草人及国学门杂志主任编辑。不久,胡适出任《国学季刊》主编。1923年1月,胡适在《发刊宣言》中提出“整理国故”的三个要点。(1924年9月,胡适与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同人合影。前排左起:董作宾、陈垣、朱希祖、蒋梦麟、黄文弼;二排左起:孙伏园、顾颉刚、马衡、沈兼士、胡鸣盛)

胡适回国后,继续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等相关文章,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创办《新潮》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支生力军,胡适被聘为顾问。1920年3月,胡适的白话诗集《尝试集》出版,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白话新诗集,“适之体”风靡一时。同时,他亦开始对古典白话小说的考证研究,其中尤以《红楼梦》考证影响最大,成为“新红学”的开山之作。

1926年,胡适从北京启程赴英国参加中英庚款委员会议,回国后留在上海执掌中国公学,直到1930年11月30日,胡适再次回到北平。1931年初,蒋梦麟出任北大校长,胡适和傅斯年是蒋梦麟最为倚重的左膀右臂。胡适积极网罗人才,经他联系引进北大的学者有孟森、钱穆、汤用彤、魏建功、俞平伯、梁实秋、叶公超、丁文江、饶毓泰等。在他出任文学院长期间,他改革了新生考试制度,主张文、理科入学考试应有所偏重。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内形势严峻。9月26日,胡适与钱端升等人到达美国旧金山,试图通过民间外交的方式得到国际声援。此后直到1938年7月,整整十个月间,胡适马不停蹄地奔走于美国、加拿大等各地发表演讲,宣传中国抗战,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同情和支持。1938年10月,胡适被正式任命为驻美大使,除正式外交工作之外,他还在美国各地发表演讲,力图使美方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抗战。

胡适卸任之后,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利用难得的清闲完成《中国思想史》的写作。1943年11月8日,胡适在收到王重民书信中所附《跋赵一清校本〈水经注〉兼论戴赵全赵两公案》一文后,决定重审“《水经注》案”,以至于他此后在美国以及后半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此案的重审上,写出的校勘考证文字有二百多万。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不久,国民政府任命胡适为北京大学校长。未回国前由傅斯年暂时代理。胡适在美期间也一直牵挂着北大,他曾给杨联?、邓嗣禹等人写信,希望他们到北大任教,此外他还曾约请钱学森到北大创办工学院。1946年6月5日,胡适乘船离开纽约,结束了8年零8个月的在美生活,开始归国旅程。

1946年7月29日,胡适抵达北平,傅斯年、郑天挺、汤用彤等北大同仁到机场迎接。8月16日,胡适主持北大行政第一次会议,主要讨论了北大新建院系和教师聘任问题。9月20日,他正式接任北大校长,聘任樊际昌为教务长,陈雪屏为训导长,郑天挺为总务长,汤用彤为文学院长,饶毓泰为理学院长,周炳琳为法学院长,马文昭为医学院长,俞大绂为农学院长,马大猷为工学院长,并完成了各系主任的聘任工作,战后北大走入正轨。

1946年10月10日,胡适在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说,对新北大提出希望,“希望教授、同学都能在学术思想、文化上尽最大的努力作最大的贡献,把北大做成一个像样的大学;更希望同学都能独立研究,不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他人的信仰为信仰。”

1948年11月,解放军包围北平,南京政府有意将北大南迁。11月22日,胡适在蔡孑民纪念堂主持校务会议,最终决定不迁校。12月14日,南京派飞机将胡适与陈寅恪接走,临行前他留下便笺给汤用彤、郑天挺:“今早及今午连接政府几个电报要我即南去。我就毫无准备地走了。一切的事,只好拜托你们几位同事维持,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这句话竟成了他与北大的诀别之言。

这你得问问李敖的母亲和秦始皇或者吕不韦,问问赵姬也可以

为什么北大至今还没有立胡适雕像?

因为胡适在之前的历史事件总大方向走错了,相当于政治方向没搞清楚,北大作为我国的高等学府,一举一动都是有相当大的影响的。
胡适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1946年担任北大校长,但1948年时他却离开北大去了台湾,抛弃了国人而选择了台湾,所以至今北大也不给他立雕像。
很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于胡适是对国民党很友好的,而且虽然说对北大的贡献比较大,但是对国家来说有很多不好的影响。
主要是因为胡适他所做的一些事情,其实对于北大来说也是非常错误的,所以北大不可能立他的雕像
不是不想立,是不敢立,因为目前官方还没有给予胡适平反,没有承认胡适的历史地位。

谁知道北大为什么不给胡适立个铜像?

  【内容提要】显而易见的是,光是搓搓澡并不能使中国人的面貌焕然一新,否则成为万物灵长的就不是人,而是天天洗澡的鱼。所以我以为,一个人本主义的中国能否建立,更重在思想与精神,即一个思想的共和国是否建立,每个人是否都能够自由思想、互相尊重。
  胡适  李敖先生在最近两期凤凰卫视的《李敖有话说》提到自己准备捐款三十多万元给北京大学,希望校方能考虑给胡适先生立一个铜像,言语之间充满了侠骨柔肠。谓之“侠骨”,是因李敖不但反复建议北大校方给胡适造一个铜像,而且拿出了钱(虽然是“借花献佛”找做节目的凤凰卫视赞助的);谓之“柔肠”,是快意平生的李敖此番言辞谨慎,“没有其他什么目的”,并表示自己为此可以再等上十二年。“知恩当图报”,李敖说中国现在距离批胡适的五十年代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中国现在是一个完全跟以前的中国不一样的一个进步的中国。在不再战乱、不再打倒张三李四、不再有革命和反革命这种情结的时候,北京大学应该考虑给胡适立一个铜像。
  既然打开了胡适这个话匣子,首先得感谢旅美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是唐先生的《胡适杂忆》一书将我领进了胡适的世界。让我在出国留学前大概用了整整半年时间通读了《胡适全集》(十二卷)及《胡适家书》、《胡适留学日记》等著作三十余本,对中国近代历史及胡适思想终于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也算是恶补了小学到大学人为缺失的历史课,并让我此后有机会在《错过胡适一百年》一文中表达对胡适先生的敬意——论道德与思想,胡适几乎是中国史上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完人。然而,由于我和北大没有什么渊源,竟然不知道时至今日,北大如贺卫方等君主张“不要愧对先校长胡适先生的人格”的时候,堂堂北大竟然没有一个胡适的铜像。我为此感到很吃惊,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中国人的思想诚然解放了许多,然而行动似乎远远没有跟进。当然,有些行动还是开放了的许多。比如说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某个洗浴品场商带了几个年轻女子当众搓澡,搓得场上肉跳场下心惊。宽容地说,这是前进中的中国的活力表现。毕竟,所谓的“庸俗化人本主义”同样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力量。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光是搓搓澡并不能使中国人的面貌焕然一新,否则成为万物灵长的就不是人,而是天天洗澡的鱼。所以我以为,一个人本主义的中国能否建立,更重在思想与精神,即一个思想的共和国是否建立,每个人是否都能够自由思想、互相尊重。如果我们诚心诚意的追逐这个目标,那么让历史上有思想有德行的人受到公正的对待就显得格外重要。
  让我感兴趣的是某个思想网站上的一些反对意见。一位网友读到李敖文中透露北大有塞万提斯与蔡元培、李大钊等人的雕像时大发感慨:“这就是北大的民主自由?让学子们生活在思想家的背影中,只能造就一代代奴才。”首先,要明确的是造就奴才的并不是思想家,而是只能生产或只允许一个御用思想家存在的制度。给胡适先生竖一个铜像,并不需要销毁其它铜像的铜来铸就它。这与偶像崇拜毫不相干。至于说活在思想家的背影下更应该是件幸事。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果我们连个思想家的背影都找不着,岂不是要让这个国家做陈子昂那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流泪汉?
  在巴黎,每当我走在大街上,甚至走进墓地,我常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动。穿越巴黎是幸福的,这里到处都是雕像,街道绝大部分都是以历史人物的名字命名,点点滴滴,竖起一座精神上的艾菲尔铁塔。在巴黎,举目投足,到处是隔世心灵的抚慰,它让置身其中的人们充满温暖。这个多情而感恩的民族,她眷顾历史上每一寸宝贵的光阴与荣耀,而不以有权有势者的好恶来决定逝者的一生荣辱。每当我路过拉雪茨神父或蒙巴那斯公墓,想起那里依然屹立着几百年前的坟墓、栖息着无数我对其生平或许一无所知的思想巨子与市井凡人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便有了一个奇怪的念头:今日巴黎之伟大就在于它不但让活着的人有安全感,让活人与活人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它还让死去的人有安全感,决不会有什么“刨祖坟”或“砸烂孔家店”似的事情发生。
  道理其实很简单,你不尊重民族的过去,将来你也会变成不被尊重的过去。所以我说,在北大给胡适先生塑一个铜像,实质上是在倡建一种人本主义文化,这既是对本民族智慧与美德的尊重,也是出于一种功利的目的,就是让我们这代人活着的时候,能在人本主义文化的照耀下感受温暖,也让我们死去的时候受到下一代人下几代人的尊重。

李敖有意出钱,为胡适在北大立雕像,为何北大却选择退回捐款?

在我国古代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封建社会里的人民地位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士、农、工、商。当封建君主制在中国没落之后,即使是在战时,中国的教育事业依旧在艰难前进着。

而教育事业的一线责任人就是广大老师和校长了。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负责人,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如果选择一个好的校长就会带领一众老师为祖国培育出好的人才,若是担任校长者品学不端,那么这所学校的发展就会令人堪忧。而高等学府校长的选择更是一件需要千思万虑的事情。

胡适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他曾担任过北京大学的校长一职。这样一位声名远播的大文人,当李敖有意出钱为胡适在北京大学立雕像时却被校方给"冷处理"掉了。这究竟是何缘故呢?

一、胡适先生

教育是国之根本,只有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的好了,这个国家的未来才会有希望,民族才会进步,人民的素质才会逐步提升。反之,如果一个国家不发展教育,那么该国的发展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这也是为什么中华民族一直崇尚读书的原因。

教育是一件需要循序渐进,任重道远的事情。另外教育本身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我国为了切实推行基础教育全民化,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搞义务教育。至于高等教育,现在还是需要学生们通过数十年的认真学习才可以进入大学校门。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梅贻琦先生在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所作演讲的著名言论。大师之于大学尚且如此重要,那么校长之于大学的重要程度则是不言而喻的。

1、师从杜威的留美高材生---胡适之

胡适作为北京大学的著名校长,一直是后世学习和热议的对象。1891年12月17日,胡适在上海浦东新区附近出生了。胡适出生的年代正是封建王朝的末尾时期,他由其父第三任妻子所生。正因如此,胡适出生那年他的父亲已过知天命的年纪了。

2年后,胡适跟随母亲去往台湾,但是只在那里待了1年就因战乱重新返回大陆生活。胡家世代高看读书人,等到胡适开蒙之后他就被父亲安排至家里的私塾读书识字。由于胡适的母亲是封建传统女性,在她看来男孩子就得早早的成家,订一门亲事,毕竟先成家后立业嘛!于是在胡适13岁那年就为他寻了一门好亲事,定下的姑娘是江家未出阁的女孩子,名叫冬秀。

对于这门亲事胡适开始是极力反对的,后来为了不使母亲等长辈为自己伤心失望,他最终接受了婚事。胡适与发妻江冬秀是新思潮时期、文人之间少见的父母包办婚姻结局圆满幸福的。

虽然有了亲事,但是胡适一直将自己的重心放在学习之上。他先后在梅溪小学堂、澄衷学堂读书。之后他又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考上中国公学。1910年,胡适仍然觉得自己才疏学浅,他想去往大洋彼岸接受更高等的教育。在这一年他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来到美国的胡适在康奈尔大学学的农科学,5年之后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系。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胡适师从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约翰·杜威先生。在杜威的影响下,胡适对于世界和中国有了新的看法。毕业之后的胡适还著有《杜威先生与中国》,讲述恩师在中国的两年多时光及其影响。

2、北大校长---胡适之

1917年胡适通过了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并回国在北京大学当教授。胡适在北大任教的几年间一直通过报刊发表自己的主张和言论,他本人极力赞成改良主义。胡适先生与北京大学的渊源颇深,他在1922年担任大学的教务长兼代理文科学长。由此可见北大人对于胡适学识的肯定及能力的放心。1946年7月,胡适出任北大校长一职。只是这个校长职位胡适并没有做很久。胡适做校长时正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时局动荡不安。1948年11月,胡适毅然决然的离开了北平城。

不难看出胡适与北大的缘分是很深的,并且胡适在校任职期间与一群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联手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对于中国的近现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怼天、怼地、怼空气的李敖唯独对胡适不吝赞美

胡适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对很多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敖就是其中一位。李敖是中国台湾的学者、作家、时事批评家。他一生将两件事做到了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第一件事是:写书。他一生写了100多本书,大概3000万字,但是有96本都在一面世就被禁掉了。

第二件事则是:怼人!李敖实可谓怼天、怼地、怼空气。只要是他看不惯,他就要张嘴批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李敖批评不到的。除了爱批评世间大事小情,李敖还十分的"自恋"。他曾自诩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就是这样一位很是骄傲的李敖却是从来没有说过任何关于胡适的负面言论。

这是因为胡适在早年间对李敖有恩情。当年李敖贫困潦倒,无名无钱,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心灰意冷的李敖给胡适写了一封书信。胡适读完对他很是赞赏并且随回信附赠1000元以作资助。这封来自胡适的信件和金钱帮助给了李敖莫大的安慰。

1、有人出钱立雕塑,北大缘何不接茬?

李敖将胡适对自己的帮助记了许久,以致于2005年9月份他去往北京大学进行演讲还提议愿意自己出资35万元为胡适立一座雕塑。但是北大校方对于李敖的这一建议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予以应对。

北大校方先是将李敖的捐款予以退回,后是用沉默的方式等待此事慢慢被人们遗忘。而李敖这边似乎心意已决,无论如何就是不愿意收回。僵持之下,李敖说:钱先留着吧,什么时候想立了再立吧。这件事就这样被搁置了,时至今日北大校园依然没有胡适的雕像出现。

2、文人胡适的二三争议事

按理说像胡适这样一位文学家并且曾经在北大任校长一职的名人,有人出钱立雕像,校方一般会积极响应,或者自费建立。但是北大的"沉默式拒绝"就很耐人寻味了。这是因为胡适本人和他曾经做过的些事情是很有争议的。

"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这句崇洋媚外、长跪不起的"名言"很多人都听过吧,它出自胡适之口!除此之外,胡适曾经将中国近代被侵略的屈辱经历归结于中国人的"贫穷"、"愚昧"等"自身原因"!如此受害者有罪论,任是谁听了都会大呼:"歪理!"

另外,胡适在宣传新思想的同时大力主张废黜中国的传统文化。他的这一做法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即使是现在,还有后世认为胡适先生的做法太过极端。

学校建立雕塑为的是让后世学子学习优秀、卓越的前辈。那么这个树立对象一定是无可争议的正面形象,像胡适先生这样争议很大的校方当然是要极力避免的。以免树立初衷难以达到,再遭到反对者的抗议就不好了。于此,也就不难理解北大的做法了。

因为北京大学认为在北大的校园里不适合出现胡适的雕像,他应该没有那么大的成就。
北大没胸怀!
因为这样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北大的认可,北大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想以此形式来做这件事情 。
因为北大觉得胡适的雕像不应该出在他们校园里,还有就是他们觉得这样做是在浪费金钱。
本文标题: 北京大学是否应该为胡适先生,树立铜像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426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不应夸大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吧,历史上几乎没有名人认可他啊春秋鲁国”初税亩“具体是怎么收税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