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为什么不反对武则天

发布时间: 2023-09-23 16:01:1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8

武则天和狄仁杰,为何他们能够“和谐”共处?武则天这个女皇帝的文治武功,比起唐朝的大部分皇帝毫不逊色,但武则天也是出了名的心狠手辣...

狄仁杰为什么不反对武则天

武则天和狄仁杰,为何他们能够“和谐”共处?

武则天这个女皇帝的文治武功,比起唐朝的大部分皇帝毫不逊色,但武则天也是出了名的心狠手辣,她任用酷吏、株连官员,多少皇子王孙、当朝大臣都折在她的手里。

狄仁杰却是武周一朝的异数,他不仅深受武则天信赖,更得以善终,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治国理政上,狄仁杰有大才!在官场伎俩上,狄仁杰则是个老滑头!在日常行事上,狄仁杰善于变通,这是他保命善终的根本。

                        狄仁杰

一、狄仁杰是个官场老油条

有人曾经说过,对付奸臣,你要比他更奸才能斗得过。在历史上,不乏刚正忠直的大臣,他们一身正气、大义凛然,可在小人的算计和手腕下,最终一败涂地、身家不保,不但自己被下狱流放、甚至是杀头弃市,就连家族也受到牵连,下场凄凉。

正义需要坚持,但在没有必要付出牺牲的时候,一定要能屈能伸、学会保护自己,留下有用之身,做更多利国利民的有意义的事情。狄仁杰就是这么做的!

武则天得位不正,故而任用酷吏、大搞株连。狄仁杰也没有幸免于难,被捉拿下狱!结果没等来俊臣用刑,他就招认了所有的指控,收监之后等着判决。

在来俊臣看来,这家伙挺识实务的,估计被酷刑吓破了胆吧!可他没想到的是,狄仁杰假装老老实实,在他们放松警惕之后,在棉袍里面写下了“求救信”,谎称要让家人浆洗。

他的儿子拿到求救信后,把这事捅到了武则天那里,最终武则天过问了此事,狄仁杰安然脱身,和他同安的官员也因此出狱。

出狱之后,狄仁杰没有抱怨,更没有告来俊臣一状,而是服从朝廷的安排,继续踏踏实实地打卡上班,酷吏们一看,这老同志挺识实务的,也就没有再多事为难他了。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狄仁杰的头脑。他当然是被冤枉的,但如果咬牙不认罪,只怕早已经死在酷刑之下了。懂得变通、保命第一,是狄仁杰得以善终的重要原因。

                狄仁杰

二、超人的才干是狄仁杰始终不倒的底气所在

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也曾经任用小人和酷吏,但她却始终看不起这些人,只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工具,用完就扔,兔死狗烹,毫不心痛,更没有手软过。

但她对于狄仁杰、娄师德这样德才兼备、才干过人的能臣,则是信任有加、倚重异常。狄仁杰在武周一朝,两度拜相、深得信赖,正是缘于他自身的能力。

狄仁杰刚刚步入政坛时,就展现了超人的才华。凤仪年间,他被任命为大理寺丞,这是大唐的最高司法机关。听起来高大上,但职场新人狄仁杰接手的都是些当街打架、兄弟争家产、耕牛走失这样的小案子。

可是到了年底考核的时候,他居然得了个“中上”。宰相刘仁轨大怒,一个新人凭什么有这么好的成绩,其中一定有猫腻,命人严查,这一查才发现捡到一个宝,狄仁杰在担任寺丞的这一年,审结了一万七千件的案子,并且没有一个人喊冤。

这简直是司法系统的劳模啊!勤奋,能力足够强。刘仁轨大笔一挥,将狄仁杰的“中上”改为“上下”。从此,狄仁杰一帆风顺,最终拜相。

武则天的宰相不是那么好当的,登基以来,她已经杀了14个宰相、罢免流放了9个宰相,宰相在武周一朝算得上高危职业。

可狄仁杰却干得安安稳稳,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司法上都做出了杰出的成就,成为武则天的得力助手。武则天称他为“国老”。并允许他不用上朝值守,每当狄仁杰上殿时,武则天让他不用行礼参拜。

狄仁杰年老多病请求退休,武则天始终没有答应,她还叮嘱百官:朝中没有大事的话,就不要去麻烦狄公了。

对于武则天这样一个有为的皇帝来讲,能力和政绩才是真正的立身之本,狄仁杰能够被武则天如此倚重,正是因为他超人的才干。

其实从狄仁杰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尤其是如何混职场。有的人靠关系,有的人靠脸蛋,有的人靠情商,但最根本的却是能力。让自己变成单位无法替代的人,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别的一切都是浮云。

               元芳

三、对人心敏锐的洞察力是狄仁杰善终的”撒手锏“

如果仅仅因为会做人、懂隐忍、才干过人,想在武周一朝混得风生水起是很难的,天下的精英基本上都在官场上,这样的能人实在是数不胜数!狄仁杰对于武则天内心的洞察,才是他屹立不倒的“撒手锏”。

武则天67岁才临朝称制当皇帝,当她年老之时,不可避免地要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了。可到底谁来接班呢?当时武则天是想传位给侄儿武三思的,只是因为武氏尚不具备接位的条件,故一直犹豫不决!

可以说,武则天最后的决定,将影响大唐的历史走向,决定无数人的生死荣辱,或是战争连绵、或者腥风血雨、或是宫廷惊变,所有的人、尤其是李唐宗室更是惴惴不安,谁也不知道刀子会落到谁的头上,什么时候落下来!

关键时刻,狄仁杰推心置腹地和武则天有了一夕长谈。他说:如果传位给侄儿,世上哪有追尊姑母的皇帝?如果传位给女儿,那皇位最终还是要落到女婿手里,请皇上三思。

正是因为狄仁杰的这番话,武则天最终决定将天下交还给李唐,李显才得以登基,天下又回到了李氏手中。

在关系到接班人的问题上,稍一不慎就是抄家灭族的大祸啊!狄仁杰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胆子?主要原因就是狄仁杰超常的洞察力。

作为一个皇帝,站在人生的最巅峰,享受了世上至高的权力,见过了山巅最高处的风光之后,她所考虑的只可能是身后之名了。

是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还是得享祭祀、香火不断,武则天当然愿意选择后者了。狄仁杰正是看破了这一点,才敢于直言不讳,一举攻破了武则天的“心防”,改变了历史。也得到了武则天的信赖。

做官如同临阵,攻心为上。欲攻其心,必知其意。狄仁杰不仅把武则天当成皇帝来看待,也把她当成具有七情六欲的“人”来对待,这种“平等”“平视”的心态,是武则天对他信赖的重要原因。

武则天站在世间的最高处,世上的一切都予取予夺,唯一缺少的就是真心朋友!狄仁杰的角色既是大臣,更让武则天把他当成了可以倾诉心事的朋友,怎能不受信赖?

对于武则天,他恭敬有加、不失礼节,关键时刻又能仗义执言、直指过失,并且巧妙地把握着分寸和火候,这样一个千年难见的官场老油条,混不好才怪了!

                     狄仁杰与武则天

结语:狄仁杰既是武则天手下的能臣,让武则天不能杀,又是武则天的朋友,让她不忍杀。

但当我们回顾狄仁杰的一生的轨迹时,却得出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结论:他从武则天称帝的那一天,想的都是如何把武则天扳倒!除了力主把皇帝之位归还李唐外,狄仁杰还布置了几枚暗子,并在幕后不动声色地推动这一切,最终让历史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

公元705年震惊朝野的神龙政变,直接把武周搞下了台,禅位给太子李显!发动神龙政变的一共有五个人,其中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是狄仁杰一手提拔、推荐并得到重用的,剩下一个袁恕己,很有可能是狄仁杰的“深海”。

以狄仁杰的老辣和眼光,难道看不透这四个人的心思?武则天称帝时,狄仁杰是坚决反对而被下狱的,他怎么可以坐了几天牢就屈服了呢?唯一的原因就是他在狱中大彻大悟,改变了作战方针!既为黎民花生,也为李氏天下!

狄公的真实想法如何,已经无法得知了!也许懂他的,只有元芳一人吧……公元700年,狄仁杰走完了传奇般的一生,武则天痛哭泣下,说了四个字:朝堂空矣!

狄公的一生,政绩赫然,但让他大显于世的,却是一部《狄公案》,大家都把他看成一个断案如神的神探……也算,实至名归吧!

因为他们没有权力冲突啊,狄仁杰就是一个抓犯罪的,武则天是一国之主,他们为什么不能和谐共处呢?随随便便的好不。
因为狄仁杰对于武则天没有什么太大的意见,他为人也十分正直,只做好自己的本分,能力也很强,武则天十分欣赏他,所以说他们能够和谐相处。
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都想让国家强大起来,并且将其放在了首位,所以能够和谐共处。

狄仁杰一身正气,为什么不反对武则天,反而辅助她

1武则天的出现给了他机会,所以要报恩,2武则天属于强主,能搬倒她的太少,3李氏家族的人太弱,强行推上去不见得比武则天好,4可以变相保护李氏家族(也就是太子)
武则天是一位开明的君主啊。

狄仁杰有没有反对武则天

狄仁杰就没有反对过武则天称帝。当时反对武则天称帝的人都被他打压致死了,比如武则天当皇后时的心腹宰相刘炜之。武则天称帝是一件破天荒的事,反对的人也有不少,有文斗有武斗,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死。

狄仁杰在这时所做的,就是尽量控制武则天的打击范围。直接对抗武则天称帝的政治势头,他也没有这个胆子。

垂拱四年,宗室起兵,博州、豫州都起兵了,二十多天武则天就平定了这一场叛乱。可是,要做很艰难的善后工作。武则天想到了狄仁杰,就派狄仁杰接任豫州刺史。那个时候裹胁到李贞叛乱的队伍里面的有一些当地的百姓,有五六百人,已经被平叛的军队给抓起来了,武则天也派了一个行刑使来催促,赶快就地处决。狄仁杰接手了以后,很痛苦,因为那个问题非常敏感,是政治上的大是大非问题。狄仁杰想来想去,最后决定给武则天写一封密信,说这些人确实是无辜的,被裹胁进去了,如果我就把他们杀了,那么对不起良心,也辜负了陛下爱民的宗旨,可是如果我公开地说要救他们,放过他们的话,那一定会给我扣上一顶庇护这些叛乱分子的帽子,所以我写了又撕,撕了又写,很难处理,所以我真的把我的想法,我连我的心都托出来,陛下,我还是请求您放过他们吧。

武则天看到他这封密信之后,也觉得这个人太真诚了,也确实是有爱民的心思,所以呢,这五六百个人全部赦免了。

狄仁杰就这样化解了一场屠杀啊,其实这里面我觉得他最高妙的地方,就是他做得那是让武则天感觉到很有面子,很舒服。这就叫做政治智慧
  狄仁杰没有反对武则天,算是武周的忠臣砥柱。但同时,他又心向唐室,用合法手段保住了唐朝的国祚。
  狄仁杰(630年-700年11月15日),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政治家。
  狄仁杰早年考中明经科,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以不畏权贵著称。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但不久就被来俊臣诬陷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契丹之乱时被起复。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纳言、右肃政台御史大夫。他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封内史,并于同年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后又追赠司空、梁国公。

狄仁杰为何效忠武则天呢?

狄仁杰,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则天时任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狄仁杰一生精忠谋国,心系天下,在唐高宗时已有任职,并取得了地方大小官吏的赏识和百姓的爱戴,可谓一心为“唐”,而在武则天临朝称制之后并没有像长孙无忌、魏征等老臣当初那样排挤武则天,也不像宰相裴炎,在背地谋反,而是效忠于武氏,继续做自己官内所能及之事。分析其原因,大致有四点:

一、羌人血统让狄仁杰接受男女平等的思想。

有相关记载,狄仁杰的家族非但本土贵族,反而有夷狄血统,为羌族人。羌族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母系社会体制,直到现在依然有羌族部落沿用母系制度或者半母系社会体制。在羌族人中不存在男尊女卑思想,就算有男尊女卑思想,也并不根深蒂固。

二、生长环境的优越,形成了狄仁杰宽容、乐观、宽广的性格。

狄仁杰自幼生长在太原盆地,那时的太原地区森林覆盖率高,自然灾害少,山川秀美,生态环境优越,太原是全国几个著名的经济富裕区之一。物产的丰富使得人绝非小气贪婪,灾害绝少令人安于稳定。就生活在这样宽容、接纳、融合的环境氛围之中,让狄仁杰更容易接纳新生事物。以致于别人看不惯武则天称帝,他能更好地理解,更快地接受,接纳武氏为帝并效忠于她。

三、武则天与狄仁杰相似的自卑心理,二者难免同病相怜。

在封建社会,狄仁杰出身夷狄显然被认为一种耻辱,武则天的出身也并非名门望族,甚至在众多姓氏中算是“小姓”。同是出身寒微,受人鄙薄,渴望凭借自身能力爬上一个受人尊重的高位,二者难免同病相怜。武则天将其视为自己信任的大臣,似乎是在其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而狄仁杰辅佐武则天,在一定程度上又仿佛是对自己的肯定一般。

四、武则天的移情对狄仁杰的影响。

细说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个人感情,首先是二人的“同乡”情分,其次是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喜爱之情,不仅仅是爱才,更是对他的堂堂相貌、为人处世、政治才干欣赏不已。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武则天对狄仁杰的移情。武则天早年丧父,对宠爱她的父亲极其怀念。狄仁杰比武则天大17岁,俨然一个严厉而慈爱的父亲形象,正是武则天心灵缺少的,正是她需要依靠的。武则天对狄仁杰种种特殊情感的流露,狄仁杰适当为武则天着想也是人之常情。

综上所述,无论是遗传因素,还是后天环境影响都为狄仁杰效忠武则天埋下了伏笔,再加上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一番情意,狄仁杰能够不同于众多反对女皇的唐朝老臣而效忠武氏是不难理解的。

本文标题: 狄仁杰为什么不反对武则天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303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历史上有哪些忠臣被冤杀的干燥综合征是如何形成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