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赏罚公平吗 李广4千打4万,以一打十,斩首3000多,比其他人功劳都大,为什么没有封侯

发布时间: 2023-09-10 00:01:0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4

“李广难封”,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身没封侯?是汉武帝偏见吗?首先感觉李广政治头脑不足,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定吴楚联军,立...

汉武帝赏罚公平吗 李广4千打4万,以一打十,斩首3000多,比其他人功劳都大,为什么没有封侯

“李广难封”,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身没封侯?是汉武帝偏见吗?

首先感觉李广政治头脑不足,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定吴楚联军,立下战功。梁王刘武看上李广之才,私授李广将军印,李广不识时务,竟然接受了。刘武当时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宫时,希望李广能支持他,这一点汉景帝刘启看得很明白。当时李广为什么要接受将军印呢?原因主要是李广作为一员武将,政治经验不足,眼光短浅,分不清利害关系,自以为立下战功,梁王授给将军印,这是对他的奖赏。结果李广此举触怒皇帝,未受到丝毫奖赏。
还有就是个人能力的欠缺,李广能为将,但难为帅,李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大都是一些小规模的冲突和战役,他凭借个人能力确实战斗力爆表,取得了惊人的战绩;但这些战斗在汉朝对匈奴的作战中却影响不大,无关整个战局。首先,李广作战喜欢冲锋陷阵,逞勇斗狠,经常带少数骑兵冲击敌方大队,以少胜多而自逞其能。因此,尽管李广以“力战”知名,经常在险情面前化险为夷,但也往往因不擅智取而遭受失败。其次,李广治军甚宽松,部队行军可以不按编制的序列行动,公文表册的处理也比较随意。与李广同时的程不识曾评价说:“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但治军不严,就算得到士卒的拥戴也是难以常胜不败的。再者,李广缺乏大兵团作战的谋略和组织能力。汉文帝曾为其叹息说:“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也就是,李广如果生在刘邦打江山那时,攻城略地,逞匹夫之勇,说不定就是樊哙,周勃那样的人物;而汉朝对匈奴的战争,是国家对国家,要组织数路大军,几十万大军,像李广那样有勇无谋的人的确难以胜任,也难以建功立业。
而且他个人运气太差。时运不济,李广难封!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扼腕慨叹。汉武帝时期,在对匈奴的战争中,李广个人名气太大,令匈奴十分忌惮;每次都是匈奴集中优势兵力来围攻李广,导致其不是兵败就是被俘。显然,败军之将何以封侯,再加上李广为人刚直,不善钻营,朝廷几乎没人为他说话。因此,李广每次出征极大地牵制了匈奴的优势兵力,但没有获得尺寸之功,都为其他人做了嫁衣。
我觉得应该也不是汉武帝的一个偏见,因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只能说李广这个人立的功劳很大,也就是说他的名气很大,但是他在当时并没有作为一支军队的最主要的一个将领,也就是说,如果他取得了胜利,那么功劳肯定不完全属于他,也是为什么他最后虽然说看起来取得了这么多胜利,但是功劳不是很大的一个原因。
李广他的战斗力虽然厉害,作战力也非常强,但是他的战功其实有限的,没有取得很大的功劳,所以他没有封侯。
确实因为李广的功过是有争议的。虽然李广的功劳很大,但李广被俘虏过。所以没被封侯。
李广南风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身没有封喉?并不是因为汉武帝偏见,而是因为李广想要达到更高的高度,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再接受

李广一生未能封侯,卫青第一次出征就被封侯,封侯制度真的公平吗?

在汉朝建立之后,为了奖励有功之臣,刘邦制定了严格的封侯制度。根据刘邦的口述,封侯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不是姓刘的人不能被封王,没有功劳的人不能够被封侯。

如果仅仅从两人的遭遇来看,汉朝的封侯制度似乎存在很多不公平的现象。但是仔细分析两个人的战绩后,却发现真相并非如此。很多人不喜欢卫青,是因为他外戚的身份,实际上卫青能够封侯,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军功,并非是皇帝的特殊照顾。同样的道理,李广不被封侯,也是因为他没有拿得出手的军功,并非是封侯制度不公平。

李广和卫青共同参加过两次战役,在两次战役中,两人的表现可以说是天上地下。李广和卫青共同参加的第一次战役是“四路讨伐匈奴之战”,这一战发生的时候,李广是汉朝抵御匈奴的头号大将,卫青只是一个不知名的青年,所有人都更看好李广。

这场战争中,李广和卫青都统帅了一万骑兵,结果李广全军覆没,本人因为受伤被匈奴俘虏,辗转才逃回汉朝。卫青带领军队深入匈奴境内,斩首700多人,一直打到匈奴祭天的地方才返回。

战争结束后,李广被免官回家,卫青被封为关内侯。虽然卫青杀敌不多,但是这一战意义重大,汉朝从刘邦开始,主动进攻匈奴从来没有获得过胜利,卫青拿下了首胜,封侯并不为过。这场战争之后,卫青成为了进攻匈奴的主力,之后的几年时间里面,卫青不断地取得大大小小的胜利,李广依然没能立下战功。

李广败绩不断让汉武帝非常的不满意,随着李广年龄增大,汉武帝就不再让李广出征。到了漠北大战爆发的时候,李广不断地请求出征,才勉强做了卫青的下属。因为李广一直以来运气都十分差,汉武帝专门告诫卫青,在决战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倒霉的常败将军支开。

在决战的时候,卫青就让李广去长途奔袭匈奴的侧翼,自己带领军队同匈奴决战。在决战的时候,卫青指挥沉着稳健,击破了匈奴的主力军队。在卫青决战的时候,李广在草原上迷路,到了战争结束才碰到卫青。

这样看来,卫青一战封侯,李广一生不被封侯,并不是汉朝封侯制度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出在李广的身上。同样是征战,卫青每一次出征都能够斩杀足够的敌人,还能够带着军队平安的回来。李广出征要么损失惨重回来,要么全军覆没自己一个人回来,或者就是部队迷路没能参加战争。在这些实实在在的战绩面前,李广不被封侯,应该做的是自我检讨。

与李广同时期的一些不知名的将领,都能够依靠着军功封侯,李广的儿子李敢,也因为立功被封侯,这些例子都证明李广的问题在于自身,而不是封侯制度。李广的问题在于他一直都很努力的打仗,却一直都在打败仗。

李广没有被封侯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一生征战都是在打败仗。如果说汉朝的封侯制度真的不公平的话,汉武帝还可以可怜李广给他一个侯爵。只是汉朝的封侯制度太严谨了,李广不具备任何一点封侯的条件,只能唉叹一句李广难封了。李广一生有四次封侯的机会,每一次都被他的坏运气破坏了。
我觉得封侯制度也不够公平。很大程度是根据皇帝的好恶来决定的,并不是纯粹按照军功来划分的。
公平,因为李广虽然征战沙场,但是他功过相抵,并且朝中人员差,因此没有封侯
本来可以封侯,可是他接受了梁王的封赏,就冲这个,让汉景帝弄死也不冤,汉武帝时期,漠北之战,卫青把硬骨头都啃完了,只要他不迷路,堵住单于,首功就是他的了,奈何李广又迷路了

都说“李广难封”,李广为什么这么难封呢?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李广难封,也让这句话流传至今呢?

李广难封的有两大点,其一就是指挥水平太次李广成名于七国之乱,名垂于汉匈战争。匈奴作为草原游牧民族,其优势在于机动骑兵的运用。尽管晁错的“马复令”对汉军实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等数量正面对决依然是不利于汉军的,集中优势兵力打埋伏围歼追击战才是最佳选择。而李广自恃神勇,常喜欢带领少量骑兵孤军深入,自信能游刃有余地全身而退。运气好时,他曾率100骑兵与数千匈奴骑兵对峙一夜,靠下马休整,导致对方认为他们只是诱饵,身后埋伏有重兵的“空城计”而侥幸逃生;运气差时,不仅全军覆没,自己被俘,最后只得装死,捡回一命。

纵观史册,李广其实败多胜少,其战功根本无法与卫青、霍去病此等擅长大兵团围歼战,动辄取首级上万的将领相媲美。换言之,不合行军之矩的李广宜为骁将,难成大将,没有卫、霍那样封狼居胥,换来“漠南无王庭”局面的丰功伟绩,自然在封侯之事上缺少话语权与主动权。这是他难封的第一点。

另外一点就是他情商低,李广年轻时跟随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击溃了叛军,解救了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立下了卓越功勋,本应加封爵位。可是由于李广没有看清皇帝和地方诸侯之间明争暗斗的复杂形势,处理不慎,使好事变成坏事,成为影响他终生仕途的阴影。所以都说李广难封就是这两点难封的。

李广难封侯,因为李广虽然战绩显赫,可惜这个人实在是不懂怎么为人臣子,这样的人,遇到懂得赏识他的皇帝,那么肯定是飞黄腾达的,可是遇到脾气不好,不能容忍这种臣子的皇帝,那么真的没什么发展前途,可是他又实力超群,皇帝也没法不让他为官,可是给他好的官位,皇帝自己心里也不痛快。
因为战绩太差,特别是拿得上台面的成绩很差。动辄全军覆没,自己被俘。要不是汉法能花钱赎罪,老李都够判死好几回了。李广的美誉主要来自于他个人的武力,可是个人武力和建功立业之间并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
“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在他这个“飞将军”受伤被俘后,飞身夺马逃回的故事情节编排得有点儿太神、难于自圆其说,只能用来骗鬼了。别说汉武帝不相信,就是一般人稍微动脑想想,也会质疑的:受伤为什么没自裁?被俘虏为什么不绑缚?腾身飞跃而起可知伤并不重,所夺之马岂是宝马良驹?怎么竟无追赶的兵将?可想而知,李广是被当做带罪立功的被俘降将对待的。“李广难封”,却封其子李敢为关内侯,足见汉武帝用人之略也。
李广忠勇,但没有大将的素质,对个人武力过于自信,轻敌冒进;李广是汉武帝年轻时的未央宫卫尉,汉武帝不可能不赏识他,几次全军覆没仍旧让他上战场就是想给他封候的机会,但李广自己的战绩不达标汉武帝总不能违法白送他在候吧!

汉武帝为什么不重用李广?

第一,他运气不好,当然运气不好和他的性格有很大原因,《汉武大帝》中“七国之乱”时,本来他有机会立功,可他和老在周亚夫面前帮梁王说话,周又不喜欢梁王,当然不给他立功的机会,本来可以派他去杀掉楚王,结果却派了游侠,等真正的匈奴开战以后,因为李广的名声太大,结果匈奴都来打他,他又战败。前几次战役,汉武帝都是拿他来牵制匈奴主力,让卫青带兵去打,结果功劳都被别人拿走了。等卫青当了大将军,他又和卫青搞不好关系,当然主帅不可能拿不听将令的人来用了,又没了机会,一直等到自杀,都没能力大功。

第二,他性格太直了,有点傲气,心胸有点狭窄,性格直,又自恃有点名气,和任何主将都搞不好关系,谁都不重用他,而自己又不是帅才,只是一介武夫,这样,皇帝也不会给全机会了。心胸狭窄,一个小小的灞陵都尉他都容不下,其实人家只不过口头上得罪了他一下,而却是按规定办事的人,这样的人也杀,心胸肯定是太小了。

不过,即使不能封侯,飞将军依然是个大英雄,依然是我汉民族的骄傲,这样的人应该是越多越好。
客观原因:
1。文帝景帝不重视国防军事,以和亲作为外交政策,重用文官,李广虽屡立战功,但受不到应有的重视。
2。汉武帝虽重视军事,但任人唯亲,重用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外戚,并为这些人创造比李广优越的后勤和战斗条件,使李广作战既艰苦又难有战功。甚至有时故意让李广失败以衬托别人的功绩。并且在封赏时也极为不公。
主观原因
1。李广本人是一个很优秀的战将,但缺乏战略意识,尤其缺乏统帅大兵团作战的能力,从他平时领军不重视制度的建设和管理,在战场上过分倚仗个人的战斗素质就能看出。
2。他缺乏政治意识,一直以军人朴素的观念看待处理问题,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易成为政客的牺牲品。从他杀俘,自杀就能看出。
司马迁虽对李广地遭遇鸣不平,还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称赞他。但对其依然善恶并书。将李广杀已降和杀霸陵尉之事真实地记录于史书之中。司马迁不以个人情感篡改历史,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这进一步证明了《史记》是可信度最高的史书,无愧于“实录”、“良史”之名。
尽信书不如无书。太史公的评论也不能不假思索地接受。
1,汉武帝需要年轻将领,不太信任老将.
2,李广强于防守,不善于进攻.
3,李广不符合汉武帝的战略要求.

游牧民族善于进攻却不善于防守;而汉族中国人善于防守不善于进攻.
中国人很早就修建了万里长城和高墙深池抵御游牧民进攻,颇有效果.
刘邦以后汉文帝和汉景帝都强调防守,不提倡进攻,所以防守型将军李广非常受重用,匈奴人无法攻破李广的防线而经常绕道躲开李广.

而汉武帝发现了强大匈奴人的重要弱点:匈奴人骁勇善战却无高墙深池防守,所以命令卫青的远征骑兵突袭800里作为试探进攻,结果一举就击溃了匈奴人的营地,所谓匈奴营地其实只有几百顶帐篷,而无任何防御手段,所以卫青很快得手.

以后,汉武帝命令霍去病反复突袭匈奴人的老巢,几乎次次得胜,甚至北上2000里达到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击溃匈奴大批骑兵,所谓汉武帝的"寇可往,我亦可往",也就是兵法说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产生奇效.

而中老年的防守大将李广确实无法适应汉武帝的积极突袭战略,在匈奴领域行动缓慢被动,完全是汉族军队的传统打法,多次证明对匈奴人缺乏进攻效果,多次被动挨打,失去了汉武帝对他的信任与支持,所以汉武帝无法重用李广.
本文标题: 汉武帝赏罚公平吗 李广4千打4万,以一打十,斩首3000多,比其他人功劳都大,为什么没有封侯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102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东汉对洛阳的经营如此成功最近一次彗星到访是在多久之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