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500 年来被西方文明所主导的世界,其成功的原因通常被概括成哪些

发布时间: 2023-09-07 06:00:0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6

简要评述“辉煌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造就了西方文化之根”这句话的含义我是自己写的,可能有一些小错误,但是基本上应该是对的。欧洲的...

近 500 年来被西方文明所主导的世界,其成功的原因通常被概括成哪些

简要评述“辉煌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造就了西方文化之根”这句话的含义

我是自己写的,可能有一些小错误,但是基本上应该是对的。
欧洲的文明其实未必是起源自爱琴海和地中海,在西北欧已经发现了更早的遗迹,但是,影响现代的却是希腊罗马文化。
希腊起源于迈锡尼文明,就是前不久电影《特洛伊》的那个时代,然后多里亚人入侵,毁灭了“古”希腊,随后在“荷马时代”以后进入现代意义上的古希腊时期。希腊击败了波斯,捍卫了西方文明的火种。但是在不断的内战中,希腊走向了衰落,最后希腊联军被马其顿王国军队击败,到公元前3世纪到2世纪,罗马人逐步占领了希腊和马其顿。希腊文明最辉煌的时候是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希腊的哲学和艺术(代表就是希腊戏剧)就是在哪个时候最发达,而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希腊的哲学,艺术。科学继续发展,直到东罗马帝国时期依然。
罗马文明起源和希腊不同,但是后来受希腊影响很大,比如罗马最基本的法典《十二铜表法》据说就来自希腊雅典的梭仑法典。罗马在艺术,文化上成就不如希腊,但是罗马人的实用精神使他们创立了流传后世的法律体系,政治体系和军事体系。
西罗马毁灭以后,信仰基督教的东罗马帝国只保留了古代的政治和法制,哲学被神学取代,科学停步。而早期的阿拉伯保存了希腊罗马 书籍,使之免于被教会消灭。最后又传回西方,导致了文艺复兴有思想基础。艺术上回复古典是对宗教禁锢的反抗。
后来的启蒙运动也来自希腊罗马,孟德斯玖的三权分立来自雅典的民主,契约论也是来自古典时期的思想。罗马帝国的衰亡教训被用来攻击封建制度的奢靡腐败。
希腊的民主,哲学,思辩,科学精神和罗马的法制,军制,民主政治不但是西方文明的源泉,资产阶级革命的武器,还影响着现代的世界。
比如罗马法体系,现在世界决大多数私法系统都是来自罗马法。
希腊,罗马的民主制度,尤其是罗马的原始分权思想(不同于现在的分权)影响着现代的西方制度。
罗马军团的编制是现代军队编制的起源。
希腊罗马的人文文化环境还影响了现在西方人的思维。比如西方人的理性精神。
可能西方人对性的开放也来自于罗马和希腊,希腊人和罗马人在这方面都相当开放。
补充一下,楼上的说了建筑,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建筑成就对现代欧洲的影响是不必说的,而且古代罗马的建筑水平已经很高了,在今天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边境有一座大桥,建立在很深的峡谷上,那就是2000年前罗马军队修建的。
希腊剧场:艺术
水道桥:建筑学
提水器:物理学
苏格拉底:哲学
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和西方文明,是前后相继的文明,是一脉相承的。
文艺复兴
古罗马文学指纪元前后繁荣于古罗马政权(包括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治下的文学。其主要语言是拉丁语。尽管古罗马共和国诞生于公元前510年(摆脱伊特鲁利亚王朝的统治),但按照惯例,真正意义上的古罗马文学则从公元前240年算起。
起源与概述
罗马城建立于公元前8世纪。在古罗马人生活的伊特鲁利亚以南、台伯河以西地区,包含文艺活动的拉丁朱庇特庆祭节的设立应该不迟于公元前7世纪。受伊特鲁利亚文明的影响,包括罗马人在内的拉丁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乡土文化。

古罗马的文化主要是继承希腊文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希腊化时期,罗马就输入了许多希腊作品,加以翻译和摹仿。在公元前146年罗马灭亡希腊之后,更是将全部希腊神话、诗歌和戏剧据为己有,找了许多从希腊俘虏来的奴隶来做家庭教师,让他们编剧作诗,并研究各种科学,这使得古罗马文学染上了浓厚的希腊色彩。以神话为例,同希腊文化接触后,许多罗马的神祗便同希腊的神祗结合起来。如罗马人信奉的主神朱庇特便等同于希腊的宙斯,他的妻子朱诺则等同于赫拉。至于太阳神阿波罗和文艺女神缪斯等则直接进入罗马神话,连名字都没有变。

当然,古罗马文学也并非全是古希腊文学的仿造品,因为它毕竟是罗马社会的产物,其采用的语言是拉丁语。在西方学术界,古罗马文学被认为是广义的拉丁文学的一部分。与古希腊海洋民族不同,古罗马属于内陆民族,主要以耕牧方式生存,具有上古农民和牧民粗鄙、蒙昧、淳朴的特点。建国之后的古罗马崇尚武力,追求社会与国家、法律与集权的强盛与完美,其文学具有更强的理性精神和集体意识,具有庄严崇高的气质,却也缺少希腊文学生动活泼的灵气和无拘无束的儿童式的天真烂漫。古罗马文学在艺术上强调均衡、严整、和谐,重视修辞与句法,技巧上偏于雕琢与矫饰。

历史沿革
古罗马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共和时代、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应该指出的是,“共和时代”是一个政治概念,而“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则是两个主要根据拉丁语言的发展和问题特征定性的名称。共和时代止于公元前30年,实际上也包含了70年的黄金时代。此外,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共和时代始于公元前510年,但作为一个与文学发展相关的名称,它的起始则从前240年算起。而尽管以罗马为首都的西罗马帝国覆灭于公元476年,学术界通常仍习惯于将公元2世纪中期(130-150)作为古罗马文学的终点。2世纪中期以后的拉丁语文学被定义为“后古典拉丁文学”,这一时期的拉丁语文学已经开始向中世纪基督教文学过渡,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古罗马文学了。

共和时代(前240年-前30年)
古罗马文学的正式形成与一位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的叫做利维乌斯·安德罗尼斯库的希腊人密切相关。他是古罗马文学的奠基人,翻译了荷马史诗《奥德赛》和大量古希腊抒情诗。利维乌斯的功绩主要在于把古希腊文学中的某些精品介绍给了缺少书面文学传统的罗马人,把古希腊文学的某些主要形式移栽到了缺少骨干文学类型的古罗马。

诗歌
早期的古罗马诗人中颇多全能型作家。诗人埃纽斯(前239-前168)不仅改写和创作过悲剧,而且还写过戏剧和4至6卷讽刺诗。他的史诗《编年史》追溯罗马的历史,始于埃涅阿斯的经历,止于作者生活年代的战争,洋洋18卷篇幅,不过已基本散佚,仅剩不到600行传世。从文学史角度看,《编年史》摈弃了古老的神农格,采纳了荷马史诗所用的六步音长短短格。但在风格上,有明显的模仿荷马的痕迹。埃纽斯对古罗马文学影响深远,西塞罗、卢克莱修和维吉尔都表示自己曾受其影响,他被尊为“古罗马文学之父”。

喜剧
普劳图斯(约前254年-前184年)精通古希腊文,是共和时代最著名的剧作家。相传普劳图斯著有戏剧130部,但据考证仅有21部出自他的手笔,其他均系后人伪作。他的喜剧主要以希腊新喜剧作家米南德的风俗喜剧为蓝本改作,讽刺罗马社会的腐化风习。其主要作品包括《孪生兄弟》、《俘虏》、《商人》、《驴》、《蝗虫》等。

泰伦提乌斯(前190年-前159年)生于迦太基,本是奴隶,后来获释。他一生共写过六部喜剧,包括《婆母》、《两兄弟》等代表作品都是从古希腊新喜剧改编或翻译过来的。其喜剧结构严谨、语言文雅但欠生动,人物内心矛盾刻画细腻,人物形象自然。他的喜剧不如普劳图斯的滑稽有趣,在当时仅受到有教养的观众喜爱。泰伦斯对后世的喜剧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法国的莫里哀、英国的斯梯尔和谢里丹都曾模仿过他的作品。

黄金时代(前100年-17年)
“黄金时代”即拉丁语和广义的拉丁文学(包括修辞、历史和哲学)发展史上的古典或辉煌时期,涵盖两位著名人物的活动年代,即“西塞罗时期”(前70-前30)和“奥古斯都时期”(前31-14)。这一时期的罗马进入了大规模扩张阶段,并于公元前27年结束了共和制政体,建立了帝国。古罗马帝国在奥古斯都(即屋大维)治下(前31-14)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拉丁语文学和艺术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屋大维统治时期采取了稳定社会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得一度动荡的古罗马社会呈现出和平稳定的景象。屋大维本人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他笼络文人墨客为自己的文化政策服务,这一时期的大文豪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等都曾是他的御用作家。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缺乏共和时代的哲学探索精神和政治辩论热情,而更多的肯定现存秩序所带来的和平生活和强大国力。文学风格也不及前一时期遒劲豪放,但技巧却更趋成熟,追求形式的完美。

诗歌
卢克莱修(前99年-前55年)生于共和国末期,唯一的传世之作《物性论》(一译《论自然》)共六卷,每卷千余行,是一部哲理诗。全诗着重阐述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表示物质不灭、凡人不必惧怕死亡的生活观。卢克莱修是古罗马文学史上著名的智者,维吉尔曾称羡慕他知晓事物的起因,是个“幸福的人”。

卡图鲁斯(前84年-前54年)生于意大利北部维罗那一个富有的家庭,经常出入罗马上流社会,是黄金时代成就最高的抒情诗人。他是坚定不移的共和派,曾公然反对过恺撒,曾创作过许多辛辣的讽刺短诗。卡图鲁斯的诗作现存116首,他善用警句式的语言表达浓郁热烈、复杂微妙的感情。他的抒情诗对后世欧洲许多伟大诗人都产生过影响。

贺拉斯(前65年-前8年)出生于拍卖商家庭,是和卡图鲁斯齐名的抒情诗人。他幼年受过良好的教育,通晓拉丁语和希腊语,能诵荷马史诗原文,并到雅典学过哲学。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长短句集》17首和《闲谈集》18首。前者表明作者反对内战,幻想黄金时代到来的思想;后者则讽刺罗马社会的恶习。但贺拉斯最著名的作品是后期的《歌集》(一译《颂歌集》)和《诗艺》。贺拉斯的抒情诗改造了希腊抒情诗的格律,构思巧妙,语言优美,优雅庄重,以有意、爱情、诗艺为题,融哲理和感情于一路,不少人竞相模仿。《诗艺》则是古罗马时期文艺理论上的最高成就,被古典主义文学视为经典。

维吉尔(前70年-前19年)是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其史诗《埃涅阿斯纪》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维吉尔出生于农民家庭,其抒情诗充满浪漫的田园风光。代表作品包括《牧歌》、《农事诗》和《工作与时日》,主要抒发对爱情、时政以及乡村生活的种种感受。然而,维吉尔成就最高的作品却是史诗《埃涅阿斯纪》。全诗计12卷,长达近万行,是遵照奥古斯都的旨意创作出来的。史诗讲述特洛伊王和女神维纳斯所生之子埃涅阿斯到意大利建立新王朝的故事,歌颂罗马祖先建国的功绩和罗马的光荣。诗人把埃涅阿斯写成恺撒和屋大维的祖先,因而肯定了屋大维的“神统”。维吉尔在创作《埃涅阿斯纪》的时候虽有意摹仿荷马史诗,但全诗强调使命感、责任感,洋溢着严肃、哀婉和悲天悯人的情调,是典型的罗马风格。在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上,《埃涅阿斯纪》辞藻华丽,行文略显呆板。维吉尔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丁认为维吉尔最有智慧,最了解人类,因而在《神曲》中让他作为地狱和炼狱的向导。斯宾塞的《仙后》和弥尔顿的《失乐园》也有模仿《埃涅阿斯纪》的痕迹。

黄金时代的另一位伟大的作家是奥维德(前43年-18年),年轻时曾在罗马学习修辞。不过成年以后,他却并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成为诉讼师而是成为一位诗人。他的代表诗作包括《爱情诗》49首以及《爱艺》和《古代名媛》。然而奥维德最著名的作品则是神话诗《变形记》,以史诗格律写成,包括250个神话故事,集希腊、罗马神话之大成,为后世文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创作灵感。《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等故事集都在框架上模仿《变形记》。此外,但丁、莎士比亚、蒙田、莫里哀、歌德等大文豪的创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影响。

黄金时代的抒情诗人还包括普洛佩提乌斯(前50-前15)和提布鲁斯(前54-前19)。前者以抒写感情细腻的爱情诗而著称,而后者则擅长描写淳朴的田园风光。

散文
古罗马的散文发源于加图(前234-前149)的演说文,繁荣于“黄金时代”,即共和国末期和屋大维执政时期。这一时期罗马的政治斗争、阶级矛盾一场激烈,统治阶级的法律体系已经开始形成,这就使得许多政治家热心于雄辩术的研究,致使散文这一文体得以迅速发展。

西塞罗(前106年-前43年)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散文家。他年少时曾学习哲学和法律,并做过一段时间律师。43岁进入政界任执政官,后任西西里总督。内战时期他追随庞培反对恺撒,维护贵族元老派的立场,后来在政治倾轧中被刺杀。

西塞罗的主要散文成就是演说词和书信。他的书信现存约900封,主要包括《致阿提库斯书》16卷、《致友人书》16卷。这些书信反映共和国末期的社会生活,描绘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风格接近口语。其演说词传世58篇,分为法庭演说和政治演说两类。西塞罗的散文注重材料的程式组织,句法考究,词汇丰富,段落对称,音调铿锵,被成为“西塞罗句法”。他的演说具有很强的鼓动力量,有时甚至不惜用侮蔑和歪曲事实的手段来感染观众的情绪。

西塞罗对拉丁语散文的贡献非常之大,他确立了拉丁语文学语言“准确、流畅、清新、雄浑”的原则。其散文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欧洲诸民族散文的楷模。他的政敌恺撒甚至曾公然称赞他:“你的功绩高于军事将领,扩大知识领域比之于扩大罗马帝国的版图,在意义上更为可贵。”

恺撒(前102年-前44年)是奥古斯都的养父,古罗马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独裁者,于前44年被共和派刺杀。他在散文上的贡献主要包括历史著作《高卢战记》七卷和回忆他和庞培之间战争的《内战记》三卷。其散文语言简洁凝练,朴实无华,体现了和西塞罗迥异的风格。

此外,历史学家萨卢斯特(生卒年不详)和李维(前64-17)也发展了拉丁语文体。

白银时代(17年-130年)
屋大维死后的一百年间,史称罗马文学的“白银时代”。这一时期罗马在政治上不断衰弱,内部矛盾日趋激烈,其文学发展的特点是宫廷趣味日趋浓厚,崇尚文风的花哨和滥用修辞,使得文体显得逼挤、臃肿。这一特点在2世纪前半叶达到高潮。贵族青年以公开朗诵空洞无物的诗歌为时髦,文学更成为少数人的消遣。白银时代成就最高的文学样式是反映奴隶主下层思想的讽刺文学和反映旧共和派不满情绪的作品。

诗歌
卢肯(39年-65年)是白银时代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创作了继《埃涅阿斯纪》之后最优秀的史诗《法萨利亚》。马提阿利(40-104)则是这一时代最优秀的碑铭体诗人,主要诗作是《碑铭体诗集》(一译《警句诗集》)12卷,1500余首。其风格短小精悍,含蓄突兀,富于机智和幽默。朱文纳尔(60-127)则以讽刺诗著称。他长于借古喻今,诗风严峻而尖锐,其诗句“即使没有天才,愤怒出诗句”已经成为名言。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高涨的年代,朱文纳尔的作品受到人们极大的重视,席勒、雨果和别林斯基都曾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在抒情诗方面,斯泰提乌斯(45-95)几乎是唯一有成就的诗人,擅长描写有闲阶层生活情趣。

戏剧
塞内卡(4年-65年)是古罗马最重要的悲剧作家,他受斯多葛哲学影响,精于修辞和哲学,并曾担任过著名暴君尼禄的老师。他主张人们用内心的宁静来克服生活中的痛苦,宣传同情、仁爱。他一生共写过9部悲剧和1部讽刺剧,多半取材自希腊悲剧。其作品风格崇高严肃,夹杂大量的道德说教,使得其笔下的对话和人物都缺乏真实感。其代表作是悲剧《特洛伊妇女》。塞内卡晚年因参加元老院贵族反对尼禄暴政而被尼禄赐死。

散文
这里的“散文”并非现代文学上所讲的狭义上的散文,而是泛指拉丁语文学中的“散文体”,和诗体相对,包括散文、小说、传记文学和编年史等。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欧洲文学史上“小说”这一体裁就诞生于古罗马时期。彼特隆纽斯(生卒不详)的《萨蒂里卡》是传奇式小说,现存两章残篇,广泛记录了意大利南部半希腊化城市流行的享乐生活。书中人物语言符合方言特点,文笔典雅,机智风趣。尽管其形式和传统意义的小说还存在差别,但学术界还是倾向于将它看作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流浪汉小说。

然而公认的“小说之父”却是阿普列尤斯(124年-175年),他出生于北非的军官家庭,曾漫游各地,研究过哲学和幻术。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小说《金驴记》,用自叙形式写成,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长篇小说。

在编年史和传记文学方面,代表人物包括塔西佗(55年-118年)、普鲁塔克(46年-120年)和苏维托尼乌斯(69年-140年)。

塔西佗是共和贵族派的最后一个代表,主要著作包括《历史》和《编年史》。这两部著作虽然都是历史著作,却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其历史观源于“个人创造历史”,其中对历代帝王将相的实录描写非常真实且具感染力。普鲁塔克的代表作品是《希腊、罗马名人传》,记载从半神话人物一直到1世纪的罗马皇帝的生平,莎士比亚、歌德等人均曾从中取材创作。但这部著作在史实上有诸多失真的地方,从19世纪之后影响力逐渐减弱。苏维托尼乌斯则著有《罗马十二帝王传》,记述了罗马社会及自恺撒到图密善共12个皇帝的概况,行文朴实流畅,是古罗马文学中难得的不事辞藻的作品。此外,他还著有《名人传》,后世对古罗马文学家的生平的了解几乎都出自此书。
古罗马文学指纪元前后繁荣于古罗马政权(包括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治下的文学。其主要语言是拉丁语。尽管古罗马共和国诞生于公元前510年(摆脱伊特鲁利亚王朝的统治),但按照惯例,真正意义上的古罗马文学则从公元前240年算起。
起源与概述

杨振宁说科学发展的极致是宗教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原出处是哪里?
有一种观点说中国的文化是落后的,是与现代科学不相容的,甚至大部分的内容都是糟粕。中国如果背着这样的一块招牌在世界的舞台上活动,那是十分可悲的事情。所以我们有必要为中国文化正正名。如果说五四时期的人们持这样的观点,高喊“打到孔家店”,虽然过激,但那是追求真理、希望国家强盛的一种急迫心情的表现,是先觉者们具有革命性的行为。但今天我们处于非过激的理性状态下还要说类似的话,就是一种缺乏自信的民族虚无主义。这是民族自信心丧失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文化的历史已经5000多年了。她真的一钱不值吗?对这个问题,我们撇开具体内容不说,只从感情上说也是不应该如此表述的。我们生长在这个文化环境中,从小用汉字接受信息,表情达意,吃这片土地上的无谷杂粮,说声客气话总是应该的吧。热爱一个民族先从文化开始,这大概是没有什么错误的。

概括的讲,中国文化可以分为四个类别。一是世人文化。就是我们日常遵守的礼仪,风俗习惯、判断是非的价值体系、道德体系等内容。其定义是“和人们日常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系统”。所以,这一类还包括通俗小说,戏曲文艺等。二是学人文化。就是我们所指的理论体系,当然也包括科学技术、军事学术等。这一类文化的定义是“探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术”,称作学人文化。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孙子兵法等也包括在内。三是圣人文化,其定义是“创造了某一方面的文化体系并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文化”。圣人文化在中国只有儒家文化系统。它大概对应着国外的亚里斯多德思想为核心的基督教文化体系以及回教文化体系。四是天人文化,这一类文化就是蕴涵了经天纬地大智慧的学问。它有个特征就是当时代无人能解,过了若干时代人们才能够逐渐理解其中道理。这一文化系统是中国文化独有的、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包括《易经》、《道德经》、《皇帝内经》以及佛教经典等一类文化。

这四种文化具有内在的衔接关系,所以表现为一种形式上的层级结构。一般地上一个层级是下一个层级的背景、资源和规范,下一个层级是上一个层级的分解、显化和操作化表达。这种层级衔接关系构建了一条连通上下的连续通道,将先哲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和思考世俗化、实用化。形成从治国哲理到乡规民约,再到个人道德规范这样一个完整的覆盖了社会生活的严密系统的文化体系。由于这种衔接关系的存在,我们往往可以在世俗文化中找到极为深刻的哲学道理。例如北方延习已久的葬礼,就是一套极为精巧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对人的关爱。在医学不发达的状态下,人的死亡没有技术手段进行精确判断,必然有假死的情形存在。所以为了精确地确定人的死亡状态,设计了许多具体环节。只要死者有复生的可能,又懂得这个葬礼过程都有获得救助的可能,即使是下葬掩埋以后,还保留着与外界交流信息的渠道与生存几天的物资。这里就充分体现了这个文化的智慧。这无疑是学人文化对世俗文化支持的结果。当孔子问道老子而惊叹其如龙在天的时候,当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作翼的时候,就是天人文化对圣人文化的影响。

以下,我们来就东西方文化内容进行一种概括而简单的比较,发表一个观点。

发端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系统,出于对自然的关注,从哲学轴心时代的泰勒斯到近代的黑格尔2000余年人类智慧积累的结果是在其基础上生长出了现代自然科学。泰勒斯、伯拉图、亚里斯多德的这套关于自然存在的思想,到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自然哲学兴起已经发展到了极致。但可悲的是随着黑格尔思想体系被科学发展现实的冲溃,西方哲学进入了流派纷呈的状态。但各流派都未能给出关于自然的宏观性的解释。哲学不能适应科学的存在和发展,不能从整体的角度把握科学内涵和体系这样的现实,使得科学有理由彻底地摆脱了哲学的窠臼独立地发展了起来(还美其名曰科学与哲学的分离)。哲学在此时休止了人类整体思想的角色,龟缩到了人文领域的一角。西方哲学从那时起在面对现代自然科学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时已经现出疲惫和无可奈何的倾向。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东方天人文化系统——他象一个在深山里修炼了2000余年的神采飘逸的老人,任何科学的难题都可以在不经意间被无形的破解和消融,并且以统一的结构和形式给出解释。生命科学中的脱氧核糖核酸、物质结构的电性对称,计算机的运算基础等等。这一现象爱因斯坦时代的科学家就已经发现,现代科学的进展没有超出天人文化系统所给出的逻辑框架。其与现代科学隐隐相通的特征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于是一批物理学家在给8强子命名时就直接的采用佛教的“八正见”作为8强子的英文名字。甚至爱因斯坦与波尔的世纪之争在某种特征上就也代表了东方文化融入现代科学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论证观点。波耳及哥本哈根学派的世界不确定性解释与佛教世界观的表述何其相近。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骰子的含义就是挪谕波耳观点的出处。其后轰动一时的多宇宙论量子解释与佛教三十三天的说法何其相近。作为一个中国人能不为我们民族拥有这样的文化骄傲吗?杨振宁说科学的终点是哲学,哲学的终点是宗教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对中国天人文化的内容理解不了,崇拜那些容易理解的文化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用这种学人文化层次的内容去否定圣人甚至天人层次的文化,那就是堂吉科德式的行为,哪怕他打着科学这样唬人的旗号。

西方人认识自然界的冲动脱离了哲学的烦杂形式以后,也同样面临必须要回答一些基本问题的现实要求。比如科学是什么?科学可以整体把握世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世界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有了两种伪装成哲学的理论——量子论和相对论。他们研究的对象虽然是科学的内容,但理解问题的形式多少有点哲学的味道。这种没有哲学提供的整体框架进行的科学研究,表现的体系庞杂、内容晦涩,其存在目的似乎不再是向受众解释自然现象,而是要用其形式的繁难来表现其内容的高深。内容不见长进,形式却不断地高难度化。比如高难度的数学不断地用来解释一些用文字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明的问题。这种情况与哲学被科学淘汰前的某些特征十分相像。人们在看久了这些带有数学公式但却发挥着哲学作用的东西之后,突然发现从20世纪初到今天已经又有一百年过去了,人类对自然的基本认识仍然停留在世纪之初。今天的人们不比爱因斯坦知道更多关于引力、时间、物质结构的知识。

人们往往用黑格尔评价孔子的话诋毁中国文化的形象。其实黑格尔不是一个有资格评价孔子的人,他自己的自然哲学体系从成书到被科学认识冲垮只经过了约一百年时间这一事实,也就为这种学术的终极价值贴上了价码的标签。从影响到实用状态的角度评价,充其量只能达到中国学人文化的层次。而孔子的学说已经两千多年了,到今天仍然具有相当的生命力。甚至有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声称,人类的未来需问道于孔子。由此可以看出,两种学说不在一个层次上,低层次的学人文化,对高层次的圣人文化进行评价往往存在误解和不解的情况。黑格尔从学术形式上出发的进行评价,不能证明儒家文化的内涵就没有存在价值。黑格尔哲学形式上的烦杂,也没有帮助他的学术逃脱被历史证伪的命运。历史的选择往往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实际上从古代哲学内容就可以看出,希腊哲学在产生之初就融入了东方天人文化的内容,或者两者之间具有某种同源性。比如赫拉克利特的火本源说与周易的辩证论;比如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与佛教的四大说;比如毕达哥拉斯、伯拉图的灵魂观与东方的灵魂观等等,无一不可以找到形式和内容的相似特征,而不得不怀疑其中必然存在因习关系。中世纪阿拉伯人在收集世界文化典籍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将大量的东方文化的精髓集成在阿拉伯语系中,文艺复兴的过程中将其思想内核作了深层次的融合,所以现代科学本身就融解着东方文化的内涵。

下面,我们直接从天人文化的理论环境中导出现代科学的结论,以图从根本上证明天人文化不仅是属于人文文化领域的文化,更是可以容纳现代科学的先进的自然哲学系统。摘录三段人们耳熟能详的话开始我们的推论: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事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易经》说:“易有太极,是生两阳,两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重以类万事万物。”

《般若菠萝蜜多心经》说:“色不易空,空不易色。色即使空,空即使色。”

翻译老子的话就是:“在一种本体规律下,这个世界最早生成了一种元素,这个元素又生成了第二个元素,接着生成了第三个元素。物质世界的所有一切就是这三个元素组合的结果,其组合方式是负阴抱阳。如果用现代科学陈述体系中的概念回答“我们的世界由什么组成?”这个问题时,会有“物质和能量两种元素”组成的结论。老子的数字显然不是毕达各拉斯的赋予了人为含义的数字。作为物质生成论如果它是正确的,就应改能够与现代科学的描述相通,其指称的内容与今天的科学应该只是名词的叫法不同而已。如果这样理解,老子学说就可以和现代科学的内容进行简并。老子发现构成物质世界的东西有三种,如果将现代科学的物质和能量简并到老子的陈述中,还有个问题就是老子说的三种元素中的另一种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心经》中的论述——空间。《心经》的空色关系,解释成现代汉语就是:空间和物质是没有区别的,而且就是同一种东西。这里的“色”直译就是指物质界的一切,而空就是空间。从《易经》的说法可以理解到,《易经》不是直接的结论性表述,而是一种形式性表述,或者说是一种方法论。从《易经》中引述的这段话,我们当作方法论,它提供了理解《道德经》生成方式的注解。就是阴阳互变都是以对方为前提的,一种客体的生成和产生不是以对方的消失为目的,而是象亚当和夏娃的关系一样,一个生出另一个并以对方为目标组成了一个系统,再生出下一代,成为三个。建立这样理解以后,老子的论述就可以完整地表述为:

空间、能量、物质是同一个客观存在的不同表现形式,空间凝聚生成能量,能量凝聚生成物质。而且在我们所知自然界。由空间经能量向物质的转化是一种恒定的形式。

这就是中国天人文化的宇宙生成论。这种观念就是无中生有的真实含义。我们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得到如下结论(详见我写的《空间性质的哲学内涵及作用量规律表述》一文):

1) 推导出开普勒第三定理。

2) 推导出牛顿万有引力定理,而且解释了为什么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不是和一次方或三次方成反比的原因。在牛顿导出万有引力定理时这是一个假设。将假设变为合理的逻辑的智慧在神人文化中。

3) 解释了万有引力实质是什么?因而可以理解万有引力常数的真实意义是:单位物质吸收能量的数量。

4) 解释了一个物体的惯性质量为什么与引力质量高精度相等原因。

5) 解释了力表达式中之所以含有加速度因数的原因。

6) 解释了为什么光速是一个定值的原因,从而否定一切超光速的所谓试验的可能性。

从这些解释中获得了两个信心,一是东方文化完全可以包容现代科学,作为其背景文化。二是用实证方式发展的现代科学与东方思维科学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这一事实就说明现代科学的实证支持依据同时也可以成为天人文化的实证支持依据。这也就印证了天人文化具有科学特性和真理性的特征。所以说东方文化是博大与精深的。天人文化是一种极具科学性的自然哲学体系,只是由于两千年无人读懂,将其误归入人文科学的范畴,进行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解释罢了,所有的解释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偏差。如果这个前提正确,沿着这样的逻辑基础分析问题,我们推导出的以下结论也会是正确的:

宇宙间存在一种永恒的产能机制,就是由空间在物质内部收缩产生能量。

由此可以推论:

7) 提出了地球在以约6·7顿/秒的速度长大的预言。

8) 提出了地球演化历史的新模式。

9) 提出太阳能量不是核聚变产生的观点。

10)解释了太阳大气温度的反常分布。

11)预言了太阳系最终发展为双星结构的结果。

12)给出了空间收缩产生能量的常数是每立方米203焦左右。

13)提出了宇宙红移是能量与空间相互作用结果的理论。

14)给出了宇宙间暗物质就是空间自身的结论。

15)解释了星云红化的原因。

16)证明宇宙不可能处于大爆炸状态。

17)解释了行星进动的原因。

18)用光线运动与行星运动的合成效应取代空间弯曲的奇怪解释。

19)星体的演化过程应该是由行星到恒星,再到超高能量星的过程,即质量不断增长的过程。

用哲学研究的方式给出这些物理学前沿的、基础性问题的解释,具有重大的文化和科学意义。这些意义可以表述为:

让科学重新归入哲学的门下,成为人类整体世界认识中的一个分支。进而由于方法论的突破,形成新的科学发展方向。东方哲学将是唯一能够担当这一重任的文化系统。

天人文化提供的宇宙生成论,是科学的物质世界生成论,有谁能从希腊那种处于学人层次的文化中直接导出超越今天科学的结论吗?没有,也不可能有。原因在于东西方对世界的观察方法有所不同。西方人习惯于在同一或同类事物中发现问题,在边界清晰的条件下给出还原性结论。而东方人则采用模糊归类的方法选取对象群(比类取象法,如将男女日月电性....都用阴阳的概念规范)。直接抽象出群体的特性作为结论。显然这样的结论一开始就是全称陈述。从方法论的角度考虑问题,两者的差异只是研究过程所选取的对象不同,进行研究的具体的过程——理性提升。加工过程没有本质的区别。任何一种理论的最终结果,从形态上说就是一种相对简单的表述。而且理论发展的越高级其表述的形态就越简单。用这样的标准看待东方哲学典籍的时候发现,现代科学的许多通往高级化的可能途径多与《道德经》、《易经》等典籍的观点相类似。这一现象可以从一种角度说东方哲学的观点是朴素的、粗略的、认识初级阶段的自然科学观点。但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这是相对高级的、抽象性特征更明显的观点,这些认识是可以因人而异的。关键是你选择哪一种说法呢?

古代的人由于没有具体的分解还原形式的科学,所以对问题的看法比较宏观,这也许也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研究方法也为可知。至于古代人的智慧和今天人们的智慧有多大的区别吗?人类进化了几百万年才和猿人有了微小的基因变化,两千年的差别远没有人们相像的那么大。何况老子这样能够写出《道德经》的人,智慧和思维能力远比那些自称拥有了现代自然科学知识的人们更强。

民族自信心的培养是从认同文化开始。中国文化是一种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自有很深的内涵。不能由于西方在一段时间比中国强盛,就被这种强盛裹胁的话语霸权打倒甚至吓倒,或者干脆投靠。看了几本西方文化的书,刚刚有了一点感性认识就冲着这种霸权一个劲地说好。这不是应该采取的态度。特别瞧不起一种人,学了点科学,就对科学迷信不已,刚刚领会了一点实证的思想,就认为所有的思想惟有这一点正确。我想中国人多会对民族文化有了日本人和韩国人一样的认同精神,从那一天起,我们才不被人小瞧。

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进步,人类将面临着一种选择,就是最终以什么样的方式形成一个主流的国际社会。在这个国际社会中,如何整合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框架结构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议题。这种整合方式将会是关系到所有人切身利益的一种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政治行为。选择整合方式的时候显然只有两种,就是采用战争还是和平的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有可能发生。这就要看当时的几大政治集团资源、利益冲突的程度是不是关系到此消比涨或生死存亡,政治文化提供的思想环境能不能保证人类的安全与融合。世界发展到目前的状态,一如中国的战国时代,由于交通工具以及信息工具的现代化,我们所经历的这个21世纪的战国时代是以全球作为政治活动地域范围的。如果各利益集团核战略安排合理,形成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冷战对恃,未来世界决胜的方式将取决于文化的强势与否。所以建设独立的中国文化具有战略意义。我们这个民族她有太完美的过去,更有力透纸背的文字表达力,任何一个有点智慧的人多会认同统一的中华帝国在未来世界格局中的作用。我们永远不去作二等公民,以我们文化无与伦比的同化力去影响世界,在重新制定的世界游戏规则中,中华民族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要走出对洋知识的迷信状态,这是没有民族自信心的又一个表现形式。没有洋人的认同,中国人就难以认同自己的创造。创造一种文化先要准备足够的勇气,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上的一切权威,这是民族复兴的前提。

建立一个在世界上具有强势影响力的文化系统,科学文化是其核心。这需要象神州飞船一样的组织和管理才能加速发展。有效的管理和组织是创造科学成果的有力促进因素,这是许多有见识的科学家的共同理解。如曼哈顿工程,如中国的许多高科技成果。如果国家提供一定的支持条件,建立有效的、具有学派特性的研究组织,抓住上述基础科学突破的可能途径,求取最终结果。也许我们可以将美国从欧洲抢走的世界科学中心的接力棒,借助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契机,拼抢到手,促使世界科学中心进行再一次的转移。这是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一件极易见效又影响巨大的事——让人类基础科学的发展,深深地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建造一座文化的万里长城。那时也许万有引力常数该叫做老子引力常数了。基础研究特别是类似数学、理论物理这样的研究,这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却是投资少的发展项目,在这些项目上,是中国人智慧资源的最好表演场,13亿人每年选拔几个爱因斯坦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事。而且中国人对这样的问题的思考具有特殊的创造性潜质,找对了方向,中国文化的发展就会有了新的目标。而且投资这种基础领域要比建造质子加速器更有见到效果的现实可能性。只是我们目前这种科技发展体制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了。
根本就是神棍的谎言

http://www.baidu.com/s?cl=3&wd=%BF%C6%D1%A7%B7%A2%D5%B9%B5%C4%BC%AB%D6%C2%CA%C7%D7%DA%BD%CC

科学无神论告诉人们,主宰个人吉凶祸福、国家前途命运的,不是神,也没有神。这是诞生近代意义的国家的重要基础。国家元首不再需要神的加冕,而是要由选举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无神论乃是近代国家立国的思想基础。在政教一体的封建专制时代,不信神就是不道德的同义语,甚至是罪恶的代名词。近代国家实行信仰自由的政策。信仰神灵的人们可以保持他们的信仰,不信神灵的人们也可以有自己的思想自由。信仰神灵的人们可以信仰这个神,也可以信仰别的神。信仰神灵的人们不得再把他们的信仰强加给那些不信仰的人们,尤其不能强加给尚无辨别能力的青少年和儿童,相互之间也不得强行干涉对方的信仰。由有神论信仰者所组成的团体,也就是宗教组织,不得干预国家政治。这就为保障人权和人的尊严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真实的世界中摘取“真实的花朵”,实现“现实的幸福”

从与客观实际的关系上说,有神论是一种错误的理论,是颠倒的世界观。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上说,有神论的产生曾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当时先进文化的代表。有神论的出现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进步,是人类精神有了高度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的产物。

从原始有神论发展到以三大宗教为代表的有神论,是人类精神发展的又一个飞跃。新的宗教不再把向神灵贡献祭品的多少作为讨好神灵的条件,更不再实行人祭。它教育人们,只有德行才是取得神灵佑护的条件,从而对人类道德的提升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儒教把君主说成是天子,认为君主是代表上天来实施对人民的管理和统治的,所以人民应该忠于君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样的观念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对于保障社会基本生活,对于安慰人民无法解除的现实苦难,都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历史上有神论在为维护社会安定、促进民族的形成和统一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用一种虚幻的最高权威束缚着人类的创造能力和自我意识。当社会发展到需要更多的社会成员意识到自我的价值、进而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有神论的负面作用也就日益暴露出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人类终于认识到神是不存在的。虚幻的权威必须摆脱,被颠倒的世界观应该得到纠正。那种害怕神灵惩罚或者为讨好神灵以求保佑才实行的道德行为,应该变为为维护社会共同利益而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为;那种把灵魂托付给神灵才能得到的心灵宁静,应该变为对自由和必然的正确认识,从而在真实的基础上获得真正的宁静;那种在神的名义下对君主的忠诚,应该变为在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精神家园,才是真正可靠的家园。尽管这个家园可能不如虚幻的家园那么美妙,但那才是可以托付感情、托付终身的地方。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列宁把“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名言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和列宁的论断就是要告诉人们,神是不存在的,人们不可把自己的灵魂、自己的前途命运交给神,犹如不可把财物托付给并不存在的主人一样。处于痛苦和无奈、无助境遇的人们可以从神那里得到安慰,但是不能真正解除痛苦;从神那里所获得的帮助和幸福,只是一种虚幻的幸福。要获取真正的幸福,就应该摆脱幻想,面对现实,把跪着的膝盖挺直,脚踏实地地去摘取“真实的花朵”,实现“现实的幸福”。这是100多年前马克思对处于赤贫状态的广大无产者的期望。这一至理名言,至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科学越发达越研究,可是最后没有穷尽的时候,而且科学最终给人类带来的不好,打过了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人总是心思,向心外求各种东西,发展科学,可是心总是也不满足,找不到最终答案.
最终人类发现科学这样发展下去,永远也无法解决一切问题.人们开始换着角度思考问题,不再向心外寻找答案.而转而向人心内部的活动寻找答案.这就是宗教!
降伏自己的人的内心,达到终极的满足.
天主创造自然规律,科学家发现自然规律。
阿波罗15号宇航员詹姆斯·欧文在返回地球后说:“我在那里感受到了天主的威力。”
1969年7月21日,阿波罗11号太空船再次征服月球成功,人类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太空人阿姆斯特朗首先踏上月球,接着艾德林又走出太空船,接触到月球的表面。他们首先做的一件事,是将教宗所录的《圣经》圣咏第八首:“上主,我们的主,你的名字在普世何其美妙!并将你的荣耀彰显于天……”发回到地球上。24日,三位太空人安然返回地面,全美国的教堂鸣钟庆祝,并感谢上主。随后,新闻记者们拥向阿姆斯特朗问长问短,一个记者问道:“你对月球考察有何感想?”他回答说:“我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对一切事物都要用科学方法论证,得出科学的结论。我自幼受到唯物主义的教育,因而我受其影响,染上唯物论的偏见和成见。这次我登上月球,看到了宇宙的一部分,就已惊叹大干世界的壮丽宏伟,它们彼此之间,相辅相成,秩序井然,美妙无比!我感觉到人类智慧的渺小,从所观察到的错综复杂,千奇万妙,有条不紊的秩序中,我凭良知推断,没有一位创造者、统治者统筹规划是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的。现在我不得不抛弃唯物主义的偏见和成见坦率地承认,宇宙有它的创造者——神、天主。”(注:阿姆斯特朗后来成为天主教神父)
任何科学都是预测,
和现实世界总有偏差,
就是 测不准,
所以就需要 信仰 科学,
科学就变成了宗教.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一)

关于该书

该书出版于1996年,1997年被译为中文。2021年中文修订版后,2021年10月第44次印刷。

书末附有潘中岐的“《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导读”和李慎之的“数量优势下的恐惧——评亨廷顿第三篇关于文明冲突论的文章”。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第一章:世界政治的新时代;第二章:历史上的文明和今天的文明;第三章:普世文明?现代化与西方化)

第二部分: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第四章:西方的衰落:力量、文化和本土化;第五章:经济、人口和挑战者文明)

第三部分: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第六章:全球政治的文化重构;第七章:核心国家、同心圆和文明秩序)

第四部分:文明的冲突(第八章:西方和非西方:文明间的问题;第九章:多文明的全球政治;第十章:从过渡战争到断层线战争;第十一章:断层线战争的动力)

第五部分:文明的未来(第十二章:西方、各种文明和全球文明)

第一部分  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一、引论:文化认同

冷战结束后的几年中,人们的认同和那些认同的标志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全球政治开始沿着文化线被重构。

迈克尔·迪布丁的小说《死亡环礁湖》:如果没有真正的敌人,也就没有真正的朋友。除非我们憎恨非我族类,否则,我们就不可能爱我族类。

二、一个多极和多文明的世界

在冷战后的世界中,全球政治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在人类生存的大部分时期,文明之间的交往时间段的或根本不存在的。

大约在公元1500年以后的400年里,全球政治呈现出两个方面。西方的民族国家——英、法、西班牙、德等在西方文明中构成了一个多极的国际体系,并且彼此相互影响、竞争和开战。同时,西方民族也扩张、征服、殖民,或者决定性影响所有其他文明。

冷战之后,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裕的和民主的社会集团;一个是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的集团。两个集团展开竞争。第三个是由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不结盟的国家。被称为第三世界。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共产主义世界的崩溃,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在冷战后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人民和民族正试图回答人类可能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我们是谁?

我们只有在了解了我们不是谁,并常常只有在了解我们反对谁时,才了解我们是谁。

这时对国家的分类不再是冷战时的三个集团,而是世界上的七八个主要文明。在这个新世界里,区域政治是种族的政治,全球政治是文明的政治。文明的冲突取代了超级大国的竞争。

西方是而且在未来的若干年里仍将是最强大的文明。然而,它的权力相对于其他文明正在下降。

冷战后的世界政治的一个主轴是西方的力量和文化与非西方的力量和文化的相互作用。

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全球政治已变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

我们的头脑中隐藏着一些假设、偏好和偏见,它们决定我们如何看待现实,留意什么事实和怎样判断它们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文明的性质

文明和文化都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它们都包括:价值观、准则、体制和思维模式。

人类群体之间的关键差别是他们的价值观、信仰、体制和社会结构,而不是他们的体型、头形和肤色。

一个文明是一个最广泛的文化实体。各乡村、地区、种族群体、民族、宗教群体都在文化异质性的不同层次上具有独特的文化。文明是对人最高的文化归类,是人们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文明是最大的“我们”。

奎格利认为:文明的运动经历了七个阶段:混合、孕育、扩张、冲突时代、普遍帝国、衰败和被入侵。

人类历史上至少有12个主要文明,其中7个文明已经不复存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古典文明、拜占庭文明、中美洲文明、安第斯文明)

5个仍然存在(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

当代文明主要包括: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

四、文明之间的关系

1.遭遇:公元1500年前的文明。文明之间的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两个阶段,现在正处于第三个阶段。在各文明最初出现后的3000年中,除了个别例外,他们之间的交往或者不存在,或者很有限,或是间断的和紧张的。文明被时间和空间分割开来,只有数量很少的文明存在于同一时期。

文明在地理上也相互分离。思想和技术从一个文明传到另一个文明,这常常需要历时几个世纪之久。比如佛教,被传到中国,发生在它发源于印度北部大约600年之后;中国8世纪发明印刷术,15世纪才传到欧洲;造纸术公元2世纪出现于中国,7世纪传到日本,8世纪向西传到中亚,10世纪到北非,12世纪到西班牙,13世纪到北欧。

文明之间最吸引人注目的和最重要的交往是来自一个文明的人战胜、消灭或征服来自另一个文明的人。这些交往一般来说不仅是暴力的,还是短暂的,而且仅仅是断断续续地发生的。

2.冲击:西方的兴起。欧洲基督教文明作为一个独特的文明最早出现于8世纪和9世纪。11-13世纪之间,欧洲人借鉴了伊斯兰文明和拜占庭文明的适当因素,并使这一遗产适应于西方的特殊条件和利益,在此推动下,欧洲文明开始发展。12和13世纪期间,西方人建立了对地中海的有效统治。到1500年,欧洲顺利进行了文化上的文艺复兴。社会多元主义、扩大的商业和技术成就为一个全球政治的新纪元提供了基础。

文明之间断断续续的或有限的多方向的碰撞,让位于西方对所有其他文明持续的、不可抗拒的和单方向的冲击。15世纪到18世纪,整个西半球和亚洲的一些重要部分被置于欧洲的统治和控制之下。1800年欧洲人或前欧洲的殖民地控制了地球表面土地的35%,1878年,这个数字是67%;1914年为84%。在欧洲扩张过程中,安第斯文明和中美洲文明被有效消灭了,印度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同非洲文明一起被征服,中国受到渗透并从属于西方文明,只有俄罗斯、日本和埃塞俄比亚这三个在高度集权的帝国权威统治下的文明得以抵抗西方的冲击,并维持了有意义的独立存在。这四百年之久的文明间关系是由其他社会对西方文明的从属所构成的。

西方扩张的直接根源是技术,如航海工具、军事能力。西方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越,而是通过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方面的优势。

到1910年,世界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以往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连为一体。此时,文明意味着西方文明,国际法意味着西方国际法,国际体系是西方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其主体是主权而文明化的民族国家及其所控制的殖民地领土。这一由西方所确定的国际体系的出现,是公元1500年以后的几个世纪中全球政治的重大发展。

1917年,由于俄罗斯革命,民族国家冲突之外又加上了意识形态冲突,首先是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和自由民主之间的冲突,然后是后两者之间的冲突。在冷战中,这些意识形态体现在两个超级大国的身上,两者都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来确定自己的认同,两者又都不是欧洲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马克思主义是欧洲文明的产物。但它既没有在那儿扎根,没有在那儿取得成功,而现代化的和革命的精英把它引入到非西方社会。

3.相互作用:一个多文明的体系。在20世纪,文明之间的关系从一个文明对所有文明单方向影响所支配的阶段,走向所有文明之间强烈的、持续的和多方向的相互作用的阶段。这时,西方的扩张终结了,对西方的反抗开始了。西方的力量相对于其他文明的力量不规则地下降了,虽然时有中断和倒转。

20世纪重大的意识形态包括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社团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保守主义、国家主义、法西斯主义和基督教民主,它们在一点上是共同的,即它们都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没有任何一个其他文明产生过一个重要的政治意识形态。然而,西方从未产生过一个主要的宗教。世界上伟大的宗教无不是非西方文明的产物,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先于西方文明产生的。当世界走出其西方阶段时,代表晚期西方文明的意识形态衰落了。它们的地位被宗教和其他形式的以文明为基础的认同和信奉所取代。西方所造成的文明间的政治思想冲突正在被文明间的文化和宗教冲突所取代。

全球政治地理因此从1920年的一个世界走向20世纪60年代的三个世界,然后走向20世纪90年代的6个以上的世界。与此相伴的是,1920年的西方全球帝国收缩为20世纪60年代的较为有限的“自由世界”,然后进一步收缩为20世纪90年代的更为有限的“西方”。

每一个文明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并把自己的历史当作人类历史主要的戏剧性场面来撰写。与其他文明相比较,西方可能更是如此。到二十世纪末已膨胀为普遍的和狭隘的自负,自以为欧洲的西方文明现在是世界的普遍文明。

五、普世文明:含义

1.含义

总的来说,人类在文化上正在趋同,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观、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在所有社会里,人类具有某些共同的基本价值观。

“普世文明”一词可以用来指文明社会所共有的东西,这些使它们区别于原始社会和野蛮人。它可以指西方文明中的许多人和其他文明中的一些人目前所持有的假定、价值观和主张。这可以被称为“达沃斯文化”。达沃斯人控制了几乎所有的国际机构、许多世界管理机构,以及大量的世界政治和军事职位。达沃斯文化因此极为重要。

普世文化,还意味着一种思想得到发展。即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

对于普遍大众文化,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传媒,而非消费品。美国对全球电影、电视和录像业地控制甚至超过了它对飞机制造业的控制。1993年全世界最受关注的100部影片中有88部都是美国片,两家美国组织和两家欧洲组织控制了全球范围的新闻收集和新闻传播。这一情况反映了两个现象。第一是人类对爱情、性、暴力、神秘事物、英雄主义的财富的普遍兴趣;第二是受利益驱使的公司,主要是美国公司,利用这些兴趣来达到自身目的的能力。然而,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证据证明下述假设:普遍的全球通讯的出现正在导致观点和信仰的趋同,而人们会根据自己先前存在的价值观和观点来解释这些通讯。

全球通讯是西方权力最重要的当代表现形式之一。然而西方的这一霸权鼓励了非西方社会中的民粹主义政治家谴责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并集结他们的公众来保护其本土文化的延续和完整。因此,西方控制全球通讯的程度是非西方民族对西方不满和敌视的重要根源。

2.语言

任何文化或文明的主要因素都是语言和宗教。如果一种普遍的文明正在出现,那就应当出现一种普遍的语言和普遍宗教的趋势。在人类历史上,不断出现通用语言。在古代世界和中世纪世界是拉丁语,在西方几个世纪中是法语,在非洲的许多地区是斯瓦西里语,20世纪后半叶,在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是英语。

通用语言存在的前提是存在着相互分离的文化。通用语言是处理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方式,而不是消灭它们的方式。它是交流的工具,而不是认同和社会群体的根源。

语言和权力。语言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世界权力的分配。使用的最广泛的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和俄语,都是或者曾是帝国的语言。这些帝国曾积极促进其他民族使用它们的语言。权力分配的变化产生了语言使用的变化。

假如在遥远的的未来某一天,中国取代了西方成为世界占优势的文明,英语作为世界的共同语言就将让位于汉语普通话。

3.宗教

20世纪末,宗教在世界各地出现了全球性的复兴,这一复兴包含了宗教意识的加强和原教旨主义运动的兴起,它因此扩大了宗教之间的差异。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两个改宗力最强的宗教。西方基督徒1900年约占世界人口的26.9%,1980年占30%。穆斯林增加得更快。从1900年的12.4%增长到1980年的18%。基督教主要是通过使人皈依来传布,而伊斯兰教则是通过使人皈依和人口繁殖来传布。

六、普世文明:来源

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文明社会的意识形态。普世文明的思想在其他文明中几乎得不到支持。非西方把西方视为普遍的东西视为西方的。西方人宣布为有益的全球一体化先兆的东西,却被非西方人宣布为邪恶的西方帝国主义。

人们往往根据他们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来界定自己的身份。随着通信、贸易和旅游的增长,扩大了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们日益赋予其文明认同以更大的重要性。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文明的、社会的和种族的自我意识加剧了。

七.西方与现代化

普世文明的出现,也被看作是自18世纪以来持续进行的广泛的现代化进程的结果。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识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员程度的提高和更复杂的、多样化的职业结构。它是始于18世纪的科学知识和工程知识惊人扩张的产物。这一扩张使得人类可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控制和营造他们的环境。

现代化是一个革命进程。现代社会中的人的态度、价值观、知识和文化极大地不同于传统社会。作为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文明,西方首先获得了具有现代化的文化。当其他社会获得类似的教育、工作、财富和阶级结构的模式时,这一现代西方文化将成为世界的普遍文化。

使西方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主要特征有:

1.古典遗产。包括希腊哲学、理性主义、罗马法、拉丁语和基督教。

2.天主教和新教。从历史上来说,这是西方文明唯一最重要的特征。

3.欧洲语言。被宽泛地划分为罗曼语系和日耳曼语系。

4.精神权威和世俗权威的分离。在整个西方历史上,先是唯一的教会然后是许多教会与国家并存。上帝和皇帝,教会和国家,精神权威和世俗权威,在西方文化中始终普遍地是二元的。除西方文明之外,只是在印度文明中也才有宗教和政治如此明显的分离。作为西方文明象征的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分离和一再出现的冲突,在其他文明中并不存在。这种权威的分裂极大地有利于西方自由的发展。

5.法治。法制是一个文明社会的核心观念,继承于罗马,发展于英国。法治的传统为宪政和人权保护奠定了基础。而在大多数其他文明中,法治在影响思想和行为方面是一个不很重要的因素。

6.社会多元主义。历史上,西方社会一直是非常多元化的。西方的独特性是多样化自主集团的兴起和延续,它们并非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婚姻基础上。大多数西欧社会包括相对强大和自主的贵族的力量、大量农民和虽然为数不多但很重要的商贾阶级。在大多数欧洲国家,封建贵族的力量在限制绝对君主制稳固扎根的能力方面特别重要。欧洲的多元性与同时存在于俄罗斯、中国、奥斯曼帝国和其他非西方社会中的市民社会的贫困、贵族的虚弱和中央集权的官僚帝国形成了鲜明对比。

7.代议机构。社会的多元性最初导致了等级、议会和其他代表贵族、教士、商人和其他集团的利益的机构,这些机构提供了在现代化过程中演变为现代民主体制的代议制形式,并成为扩大政治参与的工具。没有任何其他的当代文明具有与之相比的可以追溯到1000年以前的代议机构的传统。

8.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产生于14和15世纪,到17世纪在西方被普遍接受。在20世纪的各文明中,个人主义仍然是西方的显著标志。但是,这一在西方被视为最重要的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最不重要。西方人和非西方人都一再把个人主义视为西方主要的区分标志。

上述这些因素单独来说,几乎没有一个是西方独有的。然而,所有这些因素的结合却是西方独有的,是它们赋予了西方独特性。它们至少形成西方文明必不可少的持续不变的部分核心内容。它们是西方之为西方的东西,但不是西方之为现代的东西。它们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使西方能够在实现自身和世界的现代化中起带头作用的因素。

八、对西方和现代化的回应

西方的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些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领袖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对西方的影响作出回应:

1.拒绝主义。19世纪期间,西方的权力使得非西方社会越来越难以坚持,而且最终不可能坚持纯粹的排斥主义战略。20世纪交通和通信的改善以及全球范围的相互依赖,极大地提高了排斥的代价。在一个现代性开始占压倒优势和高度相互依赖的世界里,完全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几乎是不可能的。

2.基马尔主义(凯末尔主义)。即拥护现代化和西方化。这意味着一个困难的和痛苦的做法:摧毁已经存在了许多世纪之久的文化,用从另一个文明引入的全新的文化来取代它。

3.改良主义。试图把现代化同社会本土化的主要价值观、实践和体制结合起来。可以理解,在非西方的精英中,这种选择一直是最流行的。

关于现代化和西方化。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非西方社会在没有放弃它们自己的文化和全盘采用西方价值观、体制和实践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变得较多现代化和较少西方化。

关于莎士比亚:关于莎士比亚的真实身份,目前最多的说法是爱德华 德 维尔,但根据资料

二人的生猝年都不尽相同,虽然史料记载几乎没有人见过莎士比亚,尽然这样,为什么还会知道莎士比亚是什么时候逝世的呢,难道是特定的就编在1616年?爱德华 德 维尔本人确实死于1604年,虽然说伪装一切都不是问题……可是还是有很多疑问,热爱莎士比亚的人来参与一下。
威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

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斯特拉福镇-1616年5月3日(儒略历4月23日),英国著名剧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生平

伟大的英国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莎士比亚幼年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1582年,18岁的莎士比亚与同邻乡农家女26岁的安妮·哈瑟维结婚,不满21岁时已有了三个孩子。

1585~1592年间他的情况不详,被论者称为“失去的年头”。1585年后离开斯特拉特福,到伦敦谋生,1590年左右参加了剧团成为一名演员和剧作家,开始了他的舞台和创作生涯。他三十而立,蜚声剧坛,四年后就已经成了英国戏剧界的泰斗。1592 年,剧院经理P.亨斯娄首先提到莎士比亚的剧作《亨利六世》上篇。同年,剧作家R.格林死前在《千悔得一智》中影射莎士比亚姓氏,并引用《亨利六世》下篇台词,骂莎士比亚是“一只暴发户式的乌鸦”,可见他当时已颇有名望。1593~1594年,他创作出版了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和《鲁克丽丝受辱记》,先后献给了年轻贵族索桑普顿伯爵。他还写过一些杂诗和1609年出版的 154首十四行诗。从1594年开始,他所在的剧团受内侍大臣庇护,称为“宫廷大臣剧团”。1598年左右,他作为剧团股东同其他人合建了环球剧场,他以后的戏剧作品主要在这里公演(后来大约1609年增加了“黑衣修士剧场”)。他自己也随团进宫演出,偶尔还去大学和法律学校演戏;夏季或瘟疫流行,伦敦剧场停演时,就到外省演出。1598年大学人士F.米尔斯已在其《智慧的宝库》中,列举莎士比亚35岁以前的剧作,称赞他的喜剧、悲剧都“无与伦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们并称。但他生前没出版过自己的剧作。1596年,他以他父亲的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和拥有纹章的权利,又先后3次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位,他的剧团改称“国王供奉剧团”,他和团中演员被任命为御前侍从。1612年左右他告别伦敦回到家乡定居。1616年 4月23日病逝,葬于镇上的圣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 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1623年,演员J.海明和H.康代尔把他的剧作印成对开本,收进36出戏(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号称“第一对开本”。从1772年开始,有人对于莎剧的作者不断提出过疑问,并且企图证实作者是培根、C.马洛、勒特兰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等等,但都缺乏证据。

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 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1623年,演员J.海明和H.康代尔把他的剧作印成对开本,收进36出戏(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号称“第一对开本”。从1772年开始,有人对于莎剧的作者不断提出过疑问,并且企图证实作者是培根、C.马洛、勒特兰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等等,但都缺乏证据。

作品

莎士比亚在约1590~1612的20余年内共写了三十七部戏剧(如加上与弗莱彻合写的《两位贵亲》则是三十八部),还写有二首长诗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故使莎士比亚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

一般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以下3个时期:

第一时期(1590~1600年) 以写作历史剧、喜剧为主,有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2部悲剧。

9部历史剧中除《约翰王》是写 13 世纪初英国历史外 ,其他8部是内容相衔接的两个4部曲 :《 亨利六世 》上、中、下篇与《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与《亨利五世》。这些历史剧概括了英国历史上百余年间的动乱,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亚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谴责暴君暴政,要求开明君主进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人文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

10部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智慧与美德的青年男女,通过他们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歌颂进步、美好的新人新风,同时也温和地揭露和嘲讽旧事物的衰朽和丑恶,如禁欲主义的虚矫、清教徒的伪善和高利贷者的贪鄙等。莎士比亚这一时期戏剧创作的基本情调是乐观、明朗的,充满着以人文主义理想解决社会矛盾的信心,以致写在这一时期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也洋溢着喜剧气氛。尽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爱的理想战胜死亡,换来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这一时期较后的成熟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又带有忧郁色彩和悲剧因素,在鼓吹仁爱、友谊和真诚爱情的同时,反映了基督教社会中弱肉强食的阶级压迫、种族歧视问题,说明作者已逐渐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第二时期(1601~1607年) 以悲剧为主 ,写了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

罗马剧《尤利乌斯·凯撒》、《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和《科里奥拉努斯》是取材于普卢塔克《希腊罗马英雄传 》的历史剧。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 奥赛罗 》、《 李尔王》、《麦克白》和悲剧《雅典的泰门》标志着作者对时代、人生的深入思考,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发现“整个时代脱榫”了,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奥赛罗正直淳朴,相信人而又嫉恶如仇,在奸人摆布下杀妻自戕,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 、自豪 、 自信中迷失本性,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难。麦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驱使,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及的罪人。这些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
由于这一时期剧作思想深度和现实主义深度的增强,使《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等“喜剧”也显露出阴暗的一面,笼罩着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的罪恶阴影,因而被称为“问题剧”或“阴暗的喜剧”。

第三时期(1608~1613)倾向于妥协和幻想的悲喜剧或传奇剧。

主要作品是4部悲喜剧或传奇剧《泰尔亲王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这些作品多写失散、团聚、诬陷、昭雪。尽管仍然坚持人文主义理想,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决主要靠魔法、幻想、机缘巧合和偶然事件,并以宣扬宽恕、容忍、妥协、和解告终。

莎士比亚还与弗莱彻合作写了历史剧《亨利八世》和传奇剧《两位贵亲》,后者近年来被有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收入。

莎士比亚的作品包括: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马克白,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科利奥兰纳斯,特洛埃围城记,雅典的泰门等。

喜剧:错中错,终成眷属,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一报还一报,暴风雨,驯悍记,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爱的徒劳,维洛那二绅士,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约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

十四行诗:爱人的怨诉,鲁克丽丝失贞记,维纳斯和阿多尼斯,热情的朝圣者,凤凰和斑鸠等。

成就和影响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已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极力调动观众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曾在18世纪遭到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者的指摘,并在演出时被任意删改。莎剧的真正价值,直到19世纪初,在柯尔律治和哈兹里特等批评家的阐发下,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当时的莎剧演出仍常被纳入5幕结构剧的模式 。19世纪末,W.波埃尔和H.格兰威尔 - 巴克强烈反对当时莎剧演出的壮观传统 ,提倡按伊丽莎白时代剧场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复其固有特点。

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中国从本世纪初开始介绍和翻译莎剧,到1978年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本基础上经全面校订、补译的11卷《莎士比亚全集》。 1902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最早用英语演出《威尼斯商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先后有65个职业和业余演出团体 ,以英 、汉 、藏 、蒙、粤5种语言 ,文明戏、现代话剧、戏曲、广播剧、芭蕾舞剧 、木偶剧6种形式,共演出莎剧21部,包括了莎剧大部分重要作品。莎剧已成为中国中学、大学特别是戏剧院校的教材。莎剧的重要角色为中国演员的培养和提高开辟了广阔天地。

经典台词有:

1.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2.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死亡,那是个问题。)

3.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

4. 成功的骗子,不必再以说谎为生,因为被骗的人已经成为他的拥护者,我再说什么也是枉然。

5. 人们可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於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6 美满的爱情,使斗士紧绷的心情松弛下来。

7 太完美的爱情,伤心又伤身,身为江湖儿女,没那个闲工夫。

8 嫉妒的手足是谎言!

9 上帝是公平的,掌握命运的人永远站在天平的两端,被命运掌握的人仅仅只明白上帝赐给他命运!

10 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11 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的。

12 因为她生的美丽,所以被男人追求;因为她是女人,所以被男人俘获。

13 如果女性因为感情而嫉妒起来那是很可怕的。

14 不要只因一次挫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

15 女人不具备笑傲情场的条件。

16 我承认天底下再没有比爱情的责罚更痛苦的,也没有比服侍它更快乐的事了。

17 新的火焰可以把旧的火焰扑灭,大的苦痛可以使小的苦痛减轻。

18 聪明人变成了痴愚,是一条最容易上钩的游鱼;因为他凭恃才高学广,看不见自己的狂妄。

19 愚人的蠢事算不得稀奇,聪明人的蠢事才叫人笑痛肚皮;因为他用全副的本领,证明他自己愚笨。

20 外观往往和事物的本身完全不符,世人都容易为表面的装饰所欺骗。

21 黑暗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22 勤劳一天,可得一日安眠;勤奋一生,可永远长眠。

23 女人是被爱的,不是被了解的。

24 金子啊,,你是多么神奇。你可以使老的变成少的,丑的变成美的,黑的变成白的,错的变成对的……

25 目眩时更要旋转,自己痛不欲生的悲伤,以别人的悲伤,就能够治愈!

26 爱情就像是生长在悬崖上的一朵花,想要摘就必需要有勇气。

27 全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所有红尘男女均只是演员罢了。上场下场各有其时。每个人一生都扮演着许多角色,从出生到死亡有七种阶段。

其他

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戏剧,其中包括一些他与别人合写的一般剧作。此外,他还写有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四首长诗。

就莎士比亚的天才、成就和声望而言,他的名字未能在本册中名列前茅看来有点离奇。我把莎士比亚排得这样低,不是因为我不赏识他的艺术成就,而是我认为文学艺术人物一般说来对人类历史影响较小。

宗教领袖、科学家、政治家、探险家、哲学家或发明家的活动经常影响到人类奋斗的许多其他领域的发展。例如,科学的进展对经济和政治事物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影响了宗教信仰、哲学观点和艺术的发展。

一位著名的画家,虽然可能对后来的画家的作品影响很大,但是他对音乐和文学可能带来的影响却微乎其微,对探险和其他人类奋斗的领域实际上则毫无影响可言。类似的说法也适合于诗人、剧作家和音乐作曲家。一般说来,文艺人物只对文艺有影响,实际上只对他们所从事的那个特殊领域有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没有一名文学、音乐或美术人物被列进前三十名,且只有少数几个人物才被列入本册。

那么为什么本册中有文艺人物呢?这是因为欣赏文艺对每个人的生活有一定的直接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并不总是很大),换句话说,一个人可能会花一部分时间听音乐,一部分时间读书,一部分时间作画,等等。即使我们听音乐的时间对我们的其他活动毫无影响(这肯定是种夸张的说法),这一部分时间仍然代表着我们生活中的无聊时间。

一位艺术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可能比我们听、读或看他的作品所花的时间还要多。这是因为他的作品很可能对其他作家的创作活动产生影响,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所体验和赏识。

在有些情况下,文艺作品或多或少地有些明确的哲学内容,这会影响我们对其他问题的看法。当然文学作品比音乐或美术作品更经常是如此这般。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三幕,第一场)中,莎士比亚让亲王说:“对杀人的凶手不能讲慈悲,否则就是鼓励杀人。”这里提出的观点(不管人们接受与否)具有鲜明的哲学内容,可能会对人们的政治态度产生影响,而不是其他如欣赏“蒙娜丽莎”所产生的影响。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这看来是无容置辩的。相对来说,今天很少有人谈乔叟、维吉尔、甚至荷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士比亚的戏剧,肯定会有很多观众。莎士比亚创造词汇的天才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甚至包括从未看过或读过他的戏剧的人。况且他的名气也并非昙花一现。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由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在将来的许许多多世纪里也将会受到普遍欢迎,这一推测看来不无道理。

在评价莎士比亚的影响时,我们应该这样考虑,如果没有他,就根本不会有他的作品(当然类似的论断适合于每一位文学艺术人物,但是这个因素在评价一般的艺术家的影响时看来并不特别重要)。

虽然莎士比亚用英文写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闻名世界的人物。虽然英语不完全是一种世界语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语言都更接近世界语言。而且莎士比亚的作品被译成许多种文学,许多国家都读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戏剧。

当然有些受欢迎的作家的作品也会受到文学评论家的轻视,但是莎士比亚就不同了,文学学者都不遗余力地赞扬他的作品。世世代代的戏剧家都研究他的作品,企图获得他的文学气质。正是因为莎士比亚对其他作家有巨大的影响和不断受到大众的赏识,才使他在本书中获得相当高的名次。

莎士比亚名言

Do not , for one repulse , give up the purpose that you resolved to effect .(William Shakespeare , British dramatist)
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W.)

A light heart lives long .( William Shakespeare , British dramatist )
豁达者长寿。 (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W.)

In delay there lies no plenty , Then come kiss me , sweet and twenty , Youth's a stuff that will not endure . (William Shakespeare , British dramatist)
迁延蹉跎,来日无多,二十丽株,请来吻我,衰草枯杨,青春易过。(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W.)

The time of life is short ; to spend that shortness basely, it would be too long . (William Shakespeare , British dramatist )
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W.)

Don't gild the lily.
不要给百合花镀金/画蛇添足。 (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 W .)

The empty vessels make the greatest sound . (William Shakespeare , British dramatist )
满瓶不响,半瓶咣当。 (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W.)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篇研究说莎士比亚未必确有其人,可能是同时代的几个作者。也许早年的是爱德华维尔,而后面的是别人沿用莎士比亚的头衔
可以说莎士比亚的真实身份一直都没有被确认,不知道百度百科是如何言之凿凿的
另外莎士比亚作品甚丰,也不是一个人能够做到的,由此也可为上面的说法提供一点论据
本文标题: 近 500 年来被西方文明所主导的世界,其成功的原因通常被概括成哪些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061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果三顾茅庐的是孙权,诸葛亮会答应为其效力吗北京房山琉璃河董家林遗址到底是晚商遗址还是西周遗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