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 中元节 你们哪里有什么习俗吗

发布时间: 2023-08-29 11:01:2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4

中元节的风俗介绍中元节的习俗通常有这些:1、放河灯。目的是为了普渡与祈祷。2、祭祖。祭祀祖先。七月是第一次农作物丰收,人们惯以煮...

7月15 中元节 你们哪里有什么习俗吗

中元节的风俗介绍

中元节的习俗通常有这些:
1、放河灯。目的是为了普渡与祈祷。
2、祭祖。祭祀祖先。七月是第一次农作物丰收,人们惯以煮熟的新米饭祭祀祖先,与祖先分享。
3、烧纸钱。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担心它们在地下没钱花;到十字路口焚烧,给无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希望它们不要再去抢送给其祖先的钱。
4、焚香燃炮。焚香燃炮,一方面吓退过路的孤魂野鬼,一方面给它们供养(活人真是矛盾呀)。
5、祭祀土地。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 ,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有些地方民俗会将麻、谷悬挂门首(譬如定襄县)。
6、祈丰收。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中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象征着“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
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中元节——农历7月15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在南方,亦称“鬼节”。也有说法中元节是在农历7月14日。
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  
我是知道有中元节的,在文学作品中看过,以为那是流行于黄河流域的民俗,别的地方或许也有这种习俗,但想来总不如黄河流经的地方来得地道。
在我的感觉中那天的夜晚总应是雾蒙蒙的,在朦胧中各家的祭祖饭在烛光和香火的映照下显得十分诱人,在迷雾中孩子们的河灯在沉没之前也消失了,驶向天国。成人们在干什麽作品中多没有提,我想他们多半是在为祖先和孩子们扎河灯然后为他们做饭,这是一种圆融的场面,鬼节应该是个快乐的节日。

中元节有哪些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三元”之一,“中元”之名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而佛教则认为在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是僧徒功德圆满的日子,佛弟子在当天举行“盂兰盆法会”,同时他们也把这天为“盂兰盆节”。

🌟🌟中元节习俗🌟🌟

🌟1.上坟祭祖🌟

中元节在很多地方被称为"七月半",意思是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有些地方在一年中选择中元节这天上坟拜祭,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2.施孤🌟

所谓“施孤”,是指施舍给孤魂野鬼的意思。人有孤寡病残,鬼也有孤魂野鬼。阳府有亲人、有家的鬼可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饱食一顿,领取亲人为它准备好的金银财宝、衣帽布匹。可那些无家可归的野鬼就到处游荡、惹是生非。所以人们在祭奠自家祖宗时,都会在门外摆上一小桌,供野鬼享用。

这习俗在海口地区比较隆重,到了农历的七月十五晚上,可以看到街边阿公阿婆们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插满香烛,焚烧纸钱、元宝、布匹等纸制品,买小芋头、番石榴、杨桃等青果施舍在房子的四周,给那些在阳间没了亲人的孤魂野鬼。

🌟3.放河灯🌟

放河灯,也称“放水灯”、“放江灯”,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习俗。河灯,也叫荷花灯,因为这种灯的底座经常是用纸片、木头做成莲花瓣形状的,甚至有时候就直接用荷叶做成底座。放河灯的时候,人们点燃灯座上的灯盏或者蜡烛,任其在江河湖海中漂亮浮沉。传说这样就可以将一切亡灵超度到理想的彼岸世界。

🌟4.放焰口🌟

佛教中形容饿鬼渴望食物,口吐火焰叫做焰口。因而和尚向饿鬼施食叫放焰口。自梁代起,我国民间在中元节举办设斋、供僧、布田、放焰口等活动。当天,人们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并在法师座前供着地藏王菩萨,相传地藏王菩萨是超度地狱鬼魂的。其下供着用面制的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蟠。正午已过,人们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等摆到施孤台上。主持人在每件祭品上分别插一把蓝、红、绿的三角纸旗,上书“孟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

仪式在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众僧诵念各种渴语和真言,然后施食,把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重复三次。民间把这种仪式叫“放焰口”。及至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因其象征着五谷丰登,所以插得越多越好。

🌟5.投标福物🌟

中元节祭祀活动结束以后,还有一项娱乐活动——投标福物。这些福物都是组织祭祀活动的会员以及热心人士捐赠出来的,品种花样很多,比如生活用品;儿童玩具、元宝、米桶等等。因为相信“标”到一件东西可以给自己带来福运,所以大家都很慷慨,这些开标的款项,一般会作为慈善资金,也可以为下一届中元节活动积累资金。

🌟中元节的由来🌟

这个节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一开始为农民在夏末秋初时用新米祭祀田神,向祖先报告收成,祈求丰收的节日。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到了现代,“中元”祭祖追思的文化意蕴很大程度上与清明节共有。如今的“七月半”祭祀活动,多是民众自发地、零星地在家庭内举行,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性。

中元节这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体现出了中国人强烈的祖先文化意识,处处展现出祭祖文化的精髓。中元节也是传统习俗和人文精神的体现,我们要继续传承这一节日,不断把善良传播给下一代,让它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传统,让世世代代的子孙能够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元节”,也被称为“鬼节”或“七月半”,在我国传统文化生活中,中元节是道教的节日,也是祭奠先祖的重要日子,那么,中元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呢?

一、祭祖烧纸

自古以来,中元节便有祭祖的习俗。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按照老一辈的说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下面的人能顺利收到烧掉的这些纸钱(也就是冥币),阴间的亲人才会有钱花。在古时候,如果你不烧纸钱,就会被视为不孝,会让老祖宗在地下囊中羞涩受尽耻辱。

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时分举行。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

二、放河灯

中元节最主要的节俗,是燃放河灯。河灯也叫“荷灯”、“荷花灯”,因为这种灯的底座大都是用纸板或木板做成莲花形状,或者干脆用莲花叶作底座。人们在荷花灯底座上安放灯盏或蜡烛,在七月十五日夜月明风清之际放于江河湖水之中。

人们燃放河灯的目的,最初不外是要普渡在旷野之中四处游荡的孤魂野鬼,以超度他们的亡灵离开地狱转世托生。人们放河灯,是为了给死去的孤魂野鬼送去照明的灯盏,帮助他们从幽冥的阴间来到光明的人世。民间传说水灯如果漂流地越远、越快,施放者就越可以获得庇护。

三、中元普渡

民间传说人死后会变成鬼魂,游荡于天地之间。中原普度,就是为了祭拜那些没有后代子孙祭祀的孤魂野鬼,让它们也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暖,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博爱”思想的一种表达形式。人们在农历七月一日至三十日之间,会摆出各种祭品祭祀这些鬼魂,并祈愿平安吉祥,风调雨顺。

中元普渡一说,又可分成“公普”和“私普”两种。所谓的公普,是指由地方庙宇所主办及统一进行普渡的活动,故又称作“庙普”;私普是指民众自己进行、各自承担费用的“拜门口”。

四、跳钟馗

跳钟馗则是常见的道士活动之一,此习俗是在中元普渡结束后进行,主要的目的在于除煞,进而保有生活安宁。待跳钟馗结束后,亦代表中元祭拜正式告一段落。

跳钟馗在传统习俗中,被视为充满煞气的仪式,不提供给一般民众观看,因此老幼体弱者或运势不佳者会被劝告应该要回避。就算是身处现场的人员,也会携带护身符或嘴含榕树叶来进行辟邪,同时不可开口说话,更不可呼喊他人姓名。

五、投标福物

中元节祭祀活动结束以后,还有一项娱乐活动——投标福物。这些福物都是组织祭祀活动的会员以及热心人士捐赠出来的,品种花样很多,比如生活用品;儿童玩具、元宝、米桶等等。人们相信“标”到一件东西可以给自己带来福运,所以大家都很慷慨,这些开标的款项,一般会作为慈善资金,也可以为下一届中元节活动积累资金。

中元节虽然被称为鬼节,但是从很大程度上却代表了,古时候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先祖的感念,人们通过一系列的祭祀活动,表达出对鬼神的敬畏,也希望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的人们,能跟他们一样生活过得富足。

中元节的习俗有放河灯、吃鸭子、祭祖、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由于每个地方都有着不一样的民俗文化,所以在不同地区会以不同的方式和习俗来纪念这一个节日。

中元节有哪些习俗

中元节与清明节、寒衣节并称为三大鬼节。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节日。

中元节的时间在我国北方地区是农历七月十五,而在华南地区是七月十四。

中元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七月十五中元节风俗大全

导读:随着中元节的到来,中元节的习俗和禁忌也摆在了大家的视线中,了解一个节日,自然也要知道这个节日的习俗禁忌。那么,中元节有哪些传统风俗呢?以下是我带来的七月十五中元节风俗大全,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烧街衣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祭祖先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在山东的独陵县,中元节被当地人称为“掐嘴节”,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饭的习俗。

中元节有什么禁忌

1、喊名字

好避免连名带姓的直呼别人名字,否则一旦给好兄弟(闽台民间对鬼的敬称)听到后,会趁机取走他的三魂六魄,同时若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时,也千万不要立刻回头或回应。

2、熬夜

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泄气入侵。

3、拖鞋头朝床的方向

好兄弟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么好兄弟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4、吹口哨

经过坟地时,口中要不断默念,对不起,打扰了,并保持肃穆不可吹口哨,以表示对好兄弟的尊重。

七月十五中元节风俗

七月十五中元节风俗有:祭祖、烧纸、吃鸭。

1、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时分举行。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因各地习俗略有差异,因此过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过节时间上也会有差别。

2、烧纸:中元节日中,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无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3、吃鸭: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在七月半吃鸭子,因鸭在水中游,取其河灯普渡祈祷之涵意。也有说法是“鸭”就是“压”,是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这说法有点牵强,因为很多地方“鸭”与“压”不同音,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中元节的来源:

这个节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并相沿迄今。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元节

本文标题: 7月15 中元节 你们哪里有什么习俗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930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藩属国到底属于中国还是属于外国古代官员家眷能否出国旅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