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汉代文人地位的演变过程

发布时间: 2023-08-19 22:00:4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2

汉代开始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说两汉,儒家地位非常非常高,是国家意识形态。,春秋公羊历代都是王者之学,看起来是在研究圣人真意...

简述汉代文人地位的演变过程

汉代开始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先说两汉,儒家地位非常非常高,是国家意识形态。 春秋公羊历代都是王者之学,看起来是在研究圣人真意,事实上全在借题发挥,算是政治学吧。今文和古文经学的争论几乎贯穿整个两汉时期(汉武以后,郑玄以前)。和后代是一种类似学术争论不同,在汉代,那绝对是政治争论。而且汉代确立儒学取士,虽然孝廉、秀才啥的都是推荐的,但其实也是要考试的,考的重点还是在经学与时政相结合,要是不懂经学,还是上不去的。汉代经学重视师承,讲究疏不破注,非常严谨,其实也正是适应了政治需要。每一个字都是要命的好么……都代表利益好么……后代学术研究讲究创新,但是一旦和巨大的利益捆绑上了,就不能有个人的随意创新,否则真会乱的。中国在汉代以前,没有在石头上大规模刻字的传统(一般勒石记功也就刻没多少字,比如秦始皇东巡泰山,刻字也没刻几个字),但是儒家经典在汉代就刻在石头上,为的就是统一,每个字都要统一……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在汉代,儒家经典和西方中世纪的圣经有一比的。孔子素王,代汉立法……现在看来都好笑……孔子知道汉代么?隔着那么长时间,真心是“先知”了。但是汉代儒学就是那么说的……受命于天这四个字,现代人看起来很扯,但是在汉代,那是不折不扣的真理。而什么是国家之德,什么是天命所归,解释权在儒家经典里面。
魏晋的时候,汉代全面崩溃,四百年的大汉,在当时人看来就是天下……而汉朝的奔溃,使得知识分子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他们开始不相信儒家经典里面建构的体系了,急切地需要重建整个信仰体系。而这个时候佛教和道教进入了他们的视野。但是在官方,儒家思想,儒家经典永远是最重要的国家意识。如果翻开史书,会发现有大量秉持着儒家思想的人活跃在每个政权之中。而玄学,也并非是纯粹的道家和佛教思想,而是某种意义上的三教合流。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么一个事:阮宣子 有令闻,太尉 王夷甫 见而问曰:”老 庄 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 意思就是老庄和儒家的本质是一样的……这是当时很多知识分子的想法,援道入儒,甚至援佛入儒。当然,玄学也是很复杂的,也有很多政治的意涵在里面,具体的就太多太多了。什么裸奔啊,嗑药啊,美男子啊,这些是后世的放大。当然,相比较两汉和宋,”士风轻浮“也是汉魏六朝一直被人诟病的点。但是我不同意那种轻浮是主流。世代经学方有世代门风,世代门风方有世代门阀。
从以前百家争鸣,变成了一枝独秀,从此儒家开始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仍然在中国人的脑里根深蒂固。
在西汉以前的春秋战国,属于百家争鸣的时代,即使是思想性流派,尚有道家与之抗衡。而到了秦代,对法家的绝对尊崇又使得儒家的发展进入了停滞期。
从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历史便开始了了以儒家为正统的时代。到科举制形成后,出题范围也没离开过四书五经。可以说,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

汉至魏晋南北朝尚书职位变迁影响?

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职位的变迁影响深远。尚书原本是汉代的六部中央官署之一,主要负责文书之事。随着政治体制的演变,尚书职位的地位及职掌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直接影响到政府机构的运作效率和治理水平。

在西汉时期,尚书是六部中等官署,主要管理就政事务和文书之事。其地位较为重要,但还不及三公(丞相、司马、司隶)。东汉时期,尚书继续担任类似职能,但影响力开始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实权逐渐集中在三公身上,尚书成为他们领导下的下级机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职位发生了较大变化。在魏晋,尚书分置尚书左右,左尚书主管典籍,右尚书管理政事。南北朝时期,尚书分为六部,带来较大扩充,但也出现明显的僵化现象。同时期,尚书的实权被移交给宰相及宦官等,仅保留形式上的职能。

综上,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职位的地位发生了从重要部门到式意存在的转变。其职掌和影响力出现明显下降,实权被其他政治力量所取代。这直接导致了政府机构的运行效率下降,治理水平的分化,为后世政治中枢的调整奠定了基础。尚书的变迁影响深远,体现在二百多年间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演变上。它为后世政治改革者指明了提升行政效能的方向,也是历史发展规律在政治机构设置方面的表现。以上为尚书职位变迁影响的分析,但这一话题目前仍存在较多争议,欢迎进一步讨论。

总体来说,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职位的变迁与政府行政管理出现的问题有着内在的对应关系。尚书职能下降和影响力减弱,使得政府管理变得不够灵活高效,进而影响到整体治理水平。尚书变迁的历史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后世政治机构调整提供了借鉴,二是体现在政府管理方式的演变取得的问题上。它为倾听后世政治改革者的借鉴,也说明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在政治机构设计方面的表现。

自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职位的变迁与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响:

政治权力集中:随着尚书职位逐渐成为官僚体系的核心,尚书们在政治决策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这也导致了政治权力向中央集中,而非地方或封建诸侯等其他势力。

官僚体系专业化:尚书职位的变迁促进了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专业化,使政府行政机构更加高效并具有更强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官员选拔标准改变:在过去,身份和阶级背景几乎是成为尚书的唯一条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官员选拔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学历和专业技能等。

文化发展:尚书职位的变迁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革。例如,在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政治主流,并且尚书职位的义务扩大到涵盖对文化教育的监管。

总之,尚书职位的变迁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官僚体系、选拔标准和文化发展等多个方面。这也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和进化。

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是中国官员中的最高职位之一,负责国家政务,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一时期,尚书的职位变迁对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权力的变化:尚书作为最高行政官员之一,具有重要的政治权力。随着尚书职位的变迁,政治权力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在汉代,尚书主要负责政务和文书的处理,是皇帝的重要助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的职责逐渐扩大,成为了国家政治和文化管理的核心。
2. 社会阶层的变化:尚书职位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在汉代,尚书主要由贵族出身的人担任,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的任命更多地考虑个人的才能和表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大。
3. 文化传承的变化:尚书职位在汉代还涉及到文化传承的问题。尚书负责编纂和管理国家文献,对国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职位和文化传承的关系更加密切,尚书负责管理国家图书馆,承担起了保护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职责。
总之,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职位的变迁对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政治权力、社会阶层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反映了中国社会在这一时期的变化和发展。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官职,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在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的职位变迁对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影响:汉代时期,尚书主要负责国家的文书和印信,具有非常重要的行政和监察职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逐渐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核心之一,具有审议政策和制定制度的权力,成为官员选拔和提拔的重要渠道。尚书的变迁反映了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的变化。

文化影响:汉代时期,尚书的主要职责是保存和编纂国家的重要文件和史书,因此在文化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逐渐成为文化和学术活动的重要场所,不仅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还是批评和反思现实社会的平台。

社会影响:尚书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非常高尚和神圣的官职,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尚书职位的不断扩展和权力的逐渐加强,尚书的地位和权力更加凸显,成为社会各阶层争相追求的目标。

总之,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职位的变迁对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之一,主要负责文书、政令和法律等事务。随着时代的变迁,尚书职位的权力和地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朝,尚书主要负责文书的撰写、审核和管理,是皇帝的重要助手,具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力。随着汉朝的衰落,尚书的权力逐渐受到了削弱,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又重新成为了重要的行政机构,承担了更多的政治和文化任务。

隋唐时期,尚书的地位和权力达到了顶峰,成为了皇帝的最高助手,主要负责军国大事、法令制定和政治调度等重要工作。宋代时期,尚书的职权逐渐被分散,不再是单一的行政机构,而成为了多个部门的名称,如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负责不同的事务。

总的来说,尚书职位的变迁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历史变革,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试述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形成的过程。

【答案】: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 罢法家、纵横家,开“独尊儒术”先声
汉武帝即位后,开始重视儒家思想。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在选拔贤才的标准中明确了学派方面的限制,即法家、纵横家人士不得参选,开始了罢黜百家的先声。当时所要罢黜的学派中还不涉及道家或黄老学派。
(2) 置五经博士,确立儒家的主导地位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在尊儒方面又采取了一项重要措施,即“置五经博士”。这一举措,确立了经学整体在官方学术代表博士中的主导地位。
(3) 采纳董仲舒的《对贤良策》,“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正式确立
建元七年,汉武帝改年号为元光,策问贤良,“于是董仲舒、公孙弘出焉”。董仲舒《对贤良策》以儒家学说为理论基础,广采《诗》、《书》、《易》、《春秋》之义,引用孔子的言论和事迹,主张以儒家的“德教”作为治国之道,并设计了求贤的具体方案,其中之一就是“独尊儒术”。董仲舒从理论的层面上阐发“独尊儒术”的意义,而且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奠定了“独尊儒术”的基本国策及模式。董仲舒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最终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树立起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这一文教政策此后一直维系了两千多年,直到古代史的终结。

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法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迫于经济凋弊、民心思治的社会形势,以退为进,奉行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试图达到无为而治。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有为政治,统治思想也必然面临新的抉择。 汉兴以来,除黄老之学外,儒家思想也一直比较活跃并有所发展,景武之际的董仲舒便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以贤良对策。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统治,也应遵循“大一统”的“常经通谊”,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从理论上阐明尊崇儒学的思想统治原则,受到汉武帝赏识。随后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确立了儒学的统治思想地位。 建元五年(前136年),武帝设置儒学五经博士,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史称“抑黜百家,表彰六经”。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下诏批董仲舒、公孙弘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武帝改造选官制度,规定博士弟子成绩优异者可任为郎官,吏有通一艺者可选拔担任重要职务,还打破常规起用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这样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西汉皇帝诏令和廷议中多称引儒家理论,司法过程中以《春秋》义例决狱。武帝时遵循儒家思想,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需要理解的是武帝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学独尊后其它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儒家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如何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但是如何进行“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呢?我们认为:(1)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以下资料来自网络:
汉代董仲舒的思想,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以得出三纲;“可求于天”可以得出天人感应;“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以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依据材料一“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以得出大一统.
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董仲舒思想的影响角度进行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思想使得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1)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
(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趋势:儒家思想吸收各派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文标题: 简述汉代文人地位的演变过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760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香港做为世界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思想却异常封建(风水,鬼神)青海史前遗址,出土距今 10 万年的「铁管」,其中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