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27 21:01:3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是什么?(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孔子的主张“为政以德”,逐步...

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是什么?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孔子的主张“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治政治思想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孔子孔子的教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育思想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学习方法: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1、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孟子思想2、主张人性本善。孟子的内容3、人的修养和义利观影响《孟子》成为“四书”之一,孟子成为“亚圣”,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自然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荀子主伦理观:人性本恶荀子要思想政治上:礼法并施影响: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二)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1、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说独尊地位2、董仲舒的思想“大一统”的理论,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的确立“三纲五常”学说,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3、“独尊儒术”的影响: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适应西汉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②确立儒学在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③儒学独尊局面形成,禁锢人们思想,扼杀创造力(三)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融合儒道佛)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对儒学的影响、佛道兴起及儒学面临危机宋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程朱理学③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事物才能明“理”)④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明两大流派陆王心学①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心即理也”②“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强调自我修养和奋发立志。评价: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②重视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四)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1.出现的背景①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②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③思想:理学和心学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李贽思想①否定孔孟学说的权威;②反对传统道德和传统观念,追求个性解放;③否定“存天理,灭人欲”;④主张男女平等★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1、主要观点:(1)政治: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思想:继承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①强调治乱标准:“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②提倡“法治”:“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③改革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君民共治天下,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3)经济: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2、评价:(1)其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黄守羲的思想震动当时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3)“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有时代特征;★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1、主要观点:(1)政治: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①《日知录》说:亡国——改朝换代,亡天下——整个民族的沦亡。②“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③“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学术思想:倡导“经世致用”思想。①主张走出家门,在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②《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述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2、基本评价:(1)以崇实致用的学风,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2)经世致用思想为近代新思潮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王夫之:唯物思想1、主要观点:(1)唯物论:认为“天下惟器”。①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②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2)认识论:客观对象引起主观认识,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认识的。(3)辩证法: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静止是相对。(4)发展观: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闪烁着革新的思想光芒。2、基本评价: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评价:(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2)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断变化演进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断变化演进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 ,到夏朝建立。之后绵延发展至今。

中华传统文化起源于远古文化时期的神农氏时代以前,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 、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到夏朝建立,发展至今,形成具有丰富多彩文化元素的灿烂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传统文化不仅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扬道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儒家以仁义教化为核心,为历代儒客尊崇;道学以顺应自然为核心;佛学以慈悲、大爱、解脱为核心,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在儒、佛、道三家文化基础上派生出的各种艺术(如绘画、雕塑、书法、戏剧、节日等),是其具体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的文化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而演进的。
是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不变化演进的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啥

  (一)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道、法、墨等思想流派;“争鸣”指争论和辩难。“百

  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展开辩论。他们争相发表见解,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学术文化的繁荣局面。

  (1)形成原因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④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

  (2)重要意义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新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②“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儒家

  (1)孔子

  地位:春秋晚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观点:①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强调“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他所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要求“正名”,体现了政治思想保守的一面。③主张“德治”。提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焉用杀”)。④教育:首创私学,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态度要老实,学思结合,温故知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培养学生。⑤文化成就:整理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后人称为“六经”。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影响: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孔子被推崇为“圣人”、“万世师表”,受后人景仰。

  (2)孟子

  地位: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被称为“亚圣”。

  主要观点:①发挥孔子“德治”思想,提倡“仁政”(政治思想的核心)。②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倡导“养浩然之正气”。

  (3)荀子

  地位:战国末期的儒家代表,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主要观点: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③治国上: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④伦理关系上:主张“性恶论”。⑤君民关系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成为有作为的帝王和政治家的座右铭。

  3、道家

  (1)老子

  地位:春秋晚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主要观点:①哲学: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②辩证法(思想精华):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这些转化都是无条件的。③政治: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④对社会发展持消极悲观的态度: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影响: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

  地位: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然洒脱乐在其中。

  主要观点:①提出“齐物”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②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③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不应破坏自然生成的东西。

  影响:①他的寓言、散文蕴含深刻的哲理和神奇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文风对后世有深远影响。②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4、墨家

  墨子: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观点:①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反对掠夺战争。②主张“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③主张“尚贤”,重视人才,讲究实际功利。④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提出判断知识的三条标准,即“三表法”)和逻辑学(建立了“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上。影响:①墨子的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墨家学派具有“赴汤蹈火”的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5、法家

  韩非: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集大成者,主要观点:①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将法家理论系统化。②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奖励耕战。③主张变法革新(“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④主张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和知识的真伪,对中国古代的认识论作出了贡献。影响: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对秦始皇统一中国起了重大作用。在西汉以后一千多年中与儒家思想相表里,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汉武帝时期,经济上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上需要进一步巩固大一统国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2、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主张:①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②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③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④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主张。

  特点:新儒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等学说。根本目的:通过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影响: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国家统一;②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③限制君主的权利,有利于君主实行“仁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3、创办太学

  过程: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太学生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职。

  影响:①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状况,非贵族官僚子弟可凭太学资格到政府任官;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方学校;③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④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了文化的传播;⑤太学生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敢于批判时政,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汉武帝令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这一措施使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三)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

  1、背景

  ①汉末:儒学权威性被严重削弱。②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③唐朝:皇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治。佛教、道教的发展,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韩愈和李翱将背离儒家传统的佛、道视为“夷狄之教”,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④北宋: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下,士大夫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2、含义

  宋代形成理学,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汲取了佛、道中的有益内容,完成了更加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形成新儒学。他们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新”在何处?)。

  3、代表人物

  (1)程颢、程颐兄弟(北宋)

  思想主张:①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理学的核心思想)。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也,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③发挥“仁”的学说。认为天理的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把仁、义、礼、智、信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2)朱熹(南宋)

  思想主张:①“理气论”。认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主张先理后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也是天理的反应,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去人欲。②修养论。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仁”是爱心和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应强烈的有社会责任感。③政治理论: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④为“四书”做注解。《四书章句集解》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成为理学的经典。

  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3)陆王心学

  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开创者,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去寻找,求“理”的方法就是进行内心反省(“发明本心”),要扫除“物欲”。

  王守仁(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①他的“心学”更多的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属主观唯心论宇宙观,认为人心是万物的本源,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②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人天生具有良知,只要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强调了自我主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影响:①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②宋明理学从哲学方面发展了儒学,为专制等级制度制造理论依据,从而成为官方哲学。③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影响 

  ①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三纲五常”作为天理得到强化,在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和创造力方面,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②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四)明清时期儒学的传承与创新

  1、背景

  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严重阻碍社会进步;经济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上,理学走向“极端”,引发人们的思考与批判。

  2、“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

  思想观点:①挑战正统思想:针对“存天理、去人欲”,提出“吃饭穿衣,既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②否认儒家思想的绝对权威: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反对以“圣人”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③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③主张男女平等、个性自由,强调人正常的私欲。

  影响: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他是明清时期最具个性的思想家(出身伊斯兰教世家,自幼受传统四次束缚较少)。

  3、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①强烈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提出君臣平等和限制君权的主张,认为要“公其是非于学校”,学校成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②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反映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他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顾炎武:①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关注国计民生。写出《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实用性著作。②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③提出“保天下者”,匹夫有责。

  王夫之: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主张:①认为“气”是物质实体,反对“天命论”,主张物质第一性,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②政治上,提出“循天下之公”,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三人共同点:①政治上:都参加过抗清斗争;都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②经济上:都重视工商业发展,主张经世致用。③思想上:批判传统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和经世致用等思想,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影响

  ①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②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③在君主专制强化、传统儒学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直到鸦片战争后才被重视。

  三、重要问题解析

  1、儒家思想演变历程和规律

  (1)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在此氛围中产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2)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发展:宋代出现新儒学体系理学。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理气论”和“心性论”。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心学”体系,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4)质疑和批判:明朝后期,李贽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5)演变规律:①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②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③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

  思想的统一性和凝聚性,正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所在,也是推动中国统一的主要动力。儒家思想的坚忍包容、延绵不息,造就了中华民族含蓄内敛、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形象;礼让为先、睦邻友好、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也使中国在外交活动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形成了健康和谐的周边关系。

  2、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1)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它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2)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在日本、韩国,在东南亚、欧洲影响巨大,对中国“软实力”的增强,对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继承精华,剔除糟粕,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继承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尊老敬贤、见利思义的做人准则。

  3、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为何没有形成西欧启蒙运动的影响

  (1)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3)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没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先秦时期诸侯混战,主流是法家思想,要求富国强兵
秦朝主流是法家思想
汉代汉武帝之前是黄老的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要求休养生息
汉代汉武帝之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流是儒家思想
从汉武帝之后儒家一直是主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创立与发展、西汉时期的改造与独尊、宋明时期的转型与成熟和明清之际的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创造和总结,较早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汉武帝即位后,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自此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形成。 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当程朱理学被官方利用,逐渐丧失自身活力以后,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一直在变化,首推《易经》,永远不变的是变化。
主流思想大多由政府主导,比如现在的社会主义
远古神话时代,首推三皇五帝思想,伏羲女娲和神农;
公元前1000年周朝以德治国,首推周文王;
公元前500年战国时代,百家争鸣,首推法家,荀子;
前221年法家达到顶峰,秦始皇统一六国;
前500年左右,儒家,道家,佛教创始人相继诞生,之后成为思想的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历程是怎样的呢?

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精华,当然也有糟粕。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中不足的地方得到改善,糟粕的很多也被遗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远古时代到现代文明,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更新文化,学习新的东西,中华文化的不断更新,也是人类新的进程。

原始社会时,我们的祖先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也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原始社会,人们开始把石头磨成各种锋利的工具用来分割食物,也开始用制作各种各样的陶瓷器具,中国传统文化距今一直在传承,虽然在一段很短的时间内有过间断,但是在大部分的时间还是一直在延续。

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夏、商、周。在夏、商、周1800多年的历史中,有过很多文化的传承,在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百家争鸣”。这也是发展的巅峰时期,各种优秀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中国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大得到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儒学至今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

之后在元明清三个朝代,中国的文化没有经历过很重大的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在低落的格局中又产生新的文化,清朝初始,西方文化传入了一部分到中国,但是雍正期间,西方文化几乎湮灭。之后,中国文化有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各种各样的西方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两种文化中既有互相冲突的文化,也有相互交融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想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还需要更多的发现。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家思想呈现灿烂发展态势。到后来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其他各家思想也在不断发展,期间也有外来文化佛教思想的传入等……
先是有古时候的圣人或大家,制定一套规范的礼仪文化,然后由后人传承并且进行相应的改造,再到后来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继承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他们一代代传承下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成为更好的文化。
本文标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291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古代的餐饮业卫生条件会不会和现在的印度差不多为什么西欧北欧的存在感很低 什么原因无法超越美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