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各朝历代的甲胄都是什么样的 各朝代更迭之间甲胄是如何演变的

发布时间: 2023-06-25 10:01:1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9

清代铠甲不是武人专利,文官也有制式铠甲?从中国古代铠甲角度上说,清朝是个很有特点朝代。因为清代以前的朝代,铠甲是武人的装备,除了...

中国古代各朝历代的甲胄都是什么样的 各朝代更迭之间甲胄是如何演变的

清代铠甲不是武人专利,文官也有制式铠甲?

从中国古代铠甲角度上说,清朝是个很有特点朝代。因为清代以前的朝代,铠甲是武人的装备,除了少数高级官员外,文官需要穿甲时,都是从军中临时借调合适的铠甲穿戴。而根据《皇朝礼器图式》的记载,不光武人,连清代每一级文官都有法定的甲胄样式。根据穿戴者的身份不同,《皇朝礼器图式》记载的铠甲可以分为四类:一,皇帝铠甲;二,高等贵族铠甲;三,职官甲铠甲;四,军队基层官兵铠甲。

▲乾隆大阅图中的职官甲

其中职官甲的表面、内里、边缘的颜色材质均相同,甲的部件齐全,均为十一件,多数为布面铁甲。不过《皇朝礼器图式》没有说明清代职官铠甲中头盔的材质。考虑到文官的负重能力较差,所以有可能需要使用重量较轻的皮革制作胄体,关于覆碗等附带部件,图式中没有明言材质,所以应为铁质(如果为铜质一般会专门指出)。另外,根据图式中记载,职官胄均装有护颈,同时护项、护耳、护颈的结构一致。

▲蔡毓荣南征图

总体而言,清代的职官甲有三种,职官胄有九种,不同等级官员头盔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胄顶和胄体附带部件的雕花,以及护项、护颈、护耳上的刺绣上。其具体形制如下:

职官胄一

胄体为铁质或皮革髹漆,胄顶为镂花金叶结构,安装两根雕翎,两根雕翎安装完的效果为分叉的燕尾状;盔缨为貂尾制成;盔盘、舞擎、盔梁均髹漆,上锓有金质云龙花纹(锓金即鎏金)。

▲蟒纹

在古代,髹漆时如果没有特地说明的话,一般指的就是黑漆,因此盔盘、舞擎、盔梁的最终效果是黑底金花,胄体如为革制,则髹黑漆或朱漆,如为铁质,则为银白色。

护耳、护项、护颈的布面组成均为石青缎面、蓝布里、无边缘,绣蟒纹五团;甲钉为银钉,系带为石青缎带。缎是丝织物的一种,使用缎纹组织,布即棉布,石青是一种接近黑色的深蓝色,清代不少服饰均采用石青色。蟒纹即龙纹去掉一爪,清代的龙纹为五爪,即爪子有五根指头,这种五爪龙纹除非特赐,否则臣子是不能使用的,臣子们日常使用的龙纹都是四爪,为了和五爪龙纹区别开,这种纹路被称为蟒纹。

职官胄二:

胄与第一类胄相似,但胄顶为蜜鼠尾,盔缨为朱氂,氂即牦牛尾,朱氂就是染成红色的牦牛尾,蜜鼠即黄喉貂。

▲黄喉貂

职官胄三:

与第一类胄相似,但胄体为革制时髹朱红色漆,胄顶为薰獭尾,盔缨为朱氂,“薰”是黑黄相间的意思,薰獭尾即毛色为黑黄相间的獭尾。

职官胄四:

胄与第一类胄相似,但胄体为革制时髹朱红色漆,胄顶为獭尾,盔缨为朱氂,盔盘、舞擎、盔梁均髹漆,上锓有银质云龙花纹。

职官胄五:

与第一类胄相似,但胄体为革制时髹朱红色漆,胄顶为獭尾,盔缨为朱氂,盔盘、舞擎、盔梁均为素面,无髹漆和锓花,护耳、护颈、护项无绣蟒。

职官胄六:

与第一类胄相似,但胄体为革制时髹朱红色漆,胄顶为豹尾,盔缨为朱氂,盔盘、舞擎、盔梁均无髹漆,上锓有银质云龙花纹。

职官胄七:

与第一类胄相似,但胄体为革制时髹朱红色漆,胄顶为獭尾,盔缨为黑氂,盔盘、舞擎、盔梁均无髹漆,上锓有银质云龙花纹。

职官胄八:

与第一类胄相似,胄顶为猞猁尾,盔缨为黑氂,盔盘、舞擎、盔梁均无髹漆,上锓有银质云龙花纹。

职官胄九:

与第一类胄相似,胄顶为猞猁尾,盔缨为红氂,盔盘、舞擎、盔梁均无髹漆,上锓有银质云龙花纹。

职官甲一:

甲衣均为布面铁甲结构,二护肩、身甲前后、二护腋、前挡、左挡、两裳各绣蟒纹一团。甲衣的布面组成均为石青缎面、蓝布里、石青倭缎边缘(倭缎是一种表面起绒的缎子,织法源自日本),甲钉为银钉,甲绦为石青色。护肩和身甲的连接处各有20片铁甲片,甲片均髹漆鋄金龙。

职官甲二:

甲与第一类甲相同,但护腋、前裆、左裆均无绣蟒。

职官甲三

甲与第一类甲相同,但下裳为明甲结构,有四道甲片,护腋、前裆、左裆、两裳均无绣蟒,护肩和身甲的连接处无髹漆,鋄银龙。

九种职官胄分别对应九类官员,这些官员所带的胄衬形制相同,石青缎表蓝绸里,红绒结顶,所穿的甲均为三种职官甲之一,九类官员及他们穿戴的甲胄如下:

第一类甲胄组合,职官胄一,职官甲一

第一类甲胄组合的穿戴者有: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八旗都统(从一品),前锋统领(正二品),护军统领(正二品),直省总督(从一品或正二品),直省巡抚(正二品),直省提督(从一品)。

第二类甲胄组合,职官胄二,职官甲一

第二类甲胄组合的穿戴者有:内大臣(从一品),内大臣上行走之公侯伯(被赐予内大臣权力的公爵、侯爵、伯爵),散佚大臣(从二品),和硕额驸(公主的丈夫),郡主额驸(亲王嫡女的丈夫)。

第三类甲胄组合,职官胄三,职官甲一

第三类甲胄组合的穿戴者有:随旗行之公侯伯子男(八旗编制内的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普通文武一品官员,普通二品文官,八旗副都统(正二品),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 奉恩将军(均为低级宗室),县主额驸(亲王世子嫡女、郡王嫡女的丈夫),直省总兵(正二品)。

第四类甲胄组合,职官胄四,职官甲二

第四类甲胄组合的穿戴者有:文三品至文五品的官员,郡君额驸(贝勒嫡女的丈夫),县君额驸(贝子嫡女的丈夫),乡君额驸(镇国公嫡女、辅国公嫡女的丈夫),直省副将(从二品)。

县主、郡君等宗室女子的爵位均为各级贵族的嫡女而设,如为庶女,则依次降二级,如亲王嫡女为郡主,庶女则降二级为郡君,与贝勒嫡女同。

第五类甲胄组合,职官胄五,职官甲二

第五类甲胄组合的穿戴者有:文六品至文九品的官员,直省参将及以下的军官(正三品)。

第六类甲胄组合,职官胄六,职官甲三

第六类甲胄组合的穿戴者有:侍卫(有一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蓝翎侍卫之分,分别为正三品、正四品、正五品、正六品),銮仪卫属官(銮仪卫即负责皇帝出行仪仗的机构,最高领导为掌銮仪卫事大臣,相当于仪仗队总负责人,正一品)

第七类甲胄组合,职官胄七,职官甲三

第七类甲胄组合的穿戴者有:前锋参领(正三品),前锋侍卫(正四品),护军参领(正三品),护军侍卫(正四品)。

第八类甲胄组合,职官胄八,职官甲三

第八类甲胄组合的穿戴者为王府长史,即中央派驻王府的管家,正三品。

第九类甲胄组合,职官胄九,职官甲三

第九类甲胄组合的穿戴者为王府典仪(负责王府礼仪工作的官员,有四品、五品、六品三个级别),王府护卫(王府的保镖,有头等、二等、三等之分,分别为从三品、从四品、从五品)。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这些甲胄组合的形制仅仅是理论上的,即使是在皇朝礼器图式制定之后,清军的甲胄状况仍然比较混乱。从存世实物和艺术品来看,乾隆时期的甲胄虽然大体符合图式一书的描述,但不少实物在细节上都存在出入。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高级官员由于身份高贵,规则对他们的约束力较弱,因此他们可以相对自由的安排自己的甲胄细节,二,古代一件甲胄的使用寿命长达数十年,而甲胄本身的价值也比较高,即便是中央政府确立了规范,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给人员完全换装。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画说中国历代甲胄的介绍

《画说中国历代甲胄》根据传世文物、考古成果和文献记载,以图解的方式,再现中国历代军人甲胄的基本风貌。

如何评价画说中国历代甲胄 知乎

中国朝代顺序如下: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历朝历代的那些军戎服饰,大清和大明是怎样的?

从原始社会晚期以来,随着民族部落的不断兼并,战争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多时可达一万三千人,如此庞大的军队,又是几支部队配合,如果没有统一的服装,指挥起来必定是十分困难。因此由于中国古代连绵不断的战争就催生出独具特色的军戎服饰。

这种服饰分戎装和甲胄两个部分,均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特有的作用,成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各朝代军戎服饰,其中明朝最为霸气好看,清朝最土渣!

公元前11世纪末,周武王击溃了商纣王的军队,建立了西周王朝。西周是青铜台铸发达时期,铠甲已经向金属材料发展。《周礼·春官·司服》详细记载了周天子、诸侯的各种冕服,其中的韦弁服是为“兵事之服”。

西周军队中还没有武官,天子及诸侯就是军队的统帅,他们出征所穿韦弁服,就是专用戎服。帅与兵的戎服区别只在与兵的裳要比帅的短些(以便于奔跑);衣裳简陋些,衣料粗些。西周武士身着的“练甲”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

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军事强国。秦代的军戎服饰是至今资料最全面、最准确、最详细的朝代。这要归功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秦代的戎服,上自将军下至士卒形制全部相同,一律上穿深衣,下穿小口裤,士卒腿上裹有行缠,足穿靴或履。秦军军装,主要是黑色为主,表现在军装上就是秦朝黑压压的一片。给人肃穆专杀的感觉。

铁兵器经过战国后期和秦代的发展,到西汉时已占主要地位。西汉铠甲全都是锻铁制成。汉代的戎服在整体上有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上穿禅衣,下穿裤。

禅衣为深衣,又称沙毂禅衣(即有绉纹的单衣)。汉代军人的冠饰基本上是平巾帻外罩武冠。汉代戎服的颜色为赤、绛等都属红色。汉军曾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大汉是唯一一个建立数十万骑兵和少数民族进行骑兵野战的朝代。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经过长期兼并,司马氏在灭吴后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这一时期频繁的战争,虽然促使战略战术得到发展,但给社会经济生产造成的破坏却极其巨大,因此在武器装备方面与汉代相比并没有明显的进步。魏晋时期的戎服主要是战袍和裤褶服。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代之后又一个短命的,但是统一的封建王朝。由于建国时间短,在没有完成各种政治经济变色之前就已被推翻,因此很多方面还基本沿袭着南北朝的旧制,军戎服饰也是如此。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武官制度全面建成的时期,因此唐代武官的服饰比过去历代更为完备,官服有朝服和常服之分,服用范围是朝廷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唐代的铠甲有13种之多,甲片的形式有细鳞、山文、锁子等,材质则包括金属、皮革和绢等。可以说从样式到工艺,唐代的军服都比前代有了很大的进步。

宋朝自建立起制定出一整套以文制武、兵权分立的措施。这些措施被奉为宋室治军的家法而代代相传,一开始颇有成效,但经过后来几位庸帝的滥意发挥,使宋军出现了冗兵、积弱和对外战争每战必败的严重局面。

而宋朝重装步兵是中国古代防护最好的步兵。以重量而言,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

求教如何区分中国各朝代的盔甲

商代铠甲

衣、裳、舄是根据广汉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铜像和石边璋线刻人像复原,胄采用江西薪干县商墓出土实物,甲参考安阳殷墟遗址遗迹。

西周铠甲
战国铠甲

秦将军铠甲
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整件甲衣前长97厘米,后长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条或牛筋穿组,呈“V”字形并钉有铆钉。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
汉将军甲
南北朝时期明光铠
秦弓箭手

魏晋北朝时期的铠甲主要有筩袖铠两、裆铠和明光铠。“明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铠的武将;右面是明光铠穿戴展示图。

隋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
隋甲

唐甲

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可见,锁子与山文是并列的两种铠甲。

鱼鳞甲.罗圈甲.山文字甲,这些甲都属于一种范畴,它们不是全身甲。但是,我认为它们的某些防护能力是不同的,象山文字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间凸两边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这样甲表面形成无数的凹凸面,非常利于防箭。宋明两朝多装备此甲,甚至影响了民画艺术,民画中的武士都披此甲。我喜欢此甲,因为这是中国独有的。
五代十国

五代时期在服饰方面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本图为五代时期穿铠甲及戎服的武士复原图。

辽武士

据《辽史》记载,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就已使用铠甲,主要采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样式,以宋为主。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显比宋代的短,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覆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点。铠甲护腹好象都用皮带吊挂在腹前,然后用腰带固定,这一点与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圆护,是辽代特有的。辽代除用铁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装分为公服和常服两种,样式没有明显不同,都是盘领、窄袖长袍,与一般男子服饰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紧身一些。这两种都可作戎服。

金武士

早期的铠甲只有半身,下面是护膝;中期前后,铠甲很快完备起来,铠甲都有长而宽大的腿裙,其防护面积已与宋朝的相差无几,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响。金代戎服袍为盘领、窄袖,衣长至脚面;戎服袍还可以罩袍穿在铠甲外面。

西夏武士

武士所穿铠甲为全身披挂,盔、披膊与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两裆甲,长及膝上,还是以短甲为主说明铠甲的制造毕竟比中原地区落后一些。西夏的官服为也可作戎服,如辽代的契丹服一样,两者五明显差别。由于西夏社会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平等,以此在服饰上的等级观念不那么强。

十三世纪蒙古士兵

元武士(元)

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种本民族的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此图为清代黄缎铜钉铜叶甲,但没有护心镜。

清朝时,大量使用的铠甲是绵甲,是在坚厚的绵或绢的布料上镶嵌有铁片,并用铜钉固定的一钟铠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绵大衣一样。绵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适合中国北方步骑兵使用,厚实的布料中密嵌着铁甲叶,对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护能力
本文标题: 中国古代各朝历代的甲胄都是什么样的 各朝代更迭之间甲胄是如何演变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764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李宗仁回国后,影星胡蝶的女儿“胡友松”为什么要嫁给他 她是为了钱吗这个是什么动物 是鹿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