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二号宫殿后面的所谓“大墓”真是水井吗

发布时间: 2023-07-22 09:00:2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0

古代被盗的帝王陵墓有哪些,从古至今,有些人为了财物而去盗别人的墓,被盗过的陵墓也是数不清了,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古代...

二里头二号宫殿后面的所谓“大墓”真是水井吗

古代被盗的帝王陵墓有哪些

  从古至今,有些人为了财物而去盗别人的墓,被盗过的陵墓也是数不清了,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古代被盗的帝王陵墓有哪些,欢迎阅读!

  被盗的帝王陵墓有哪些
  1.三皇五帝都有名义上的陵墓,但都是后世追建的纪念性陵墓。

  2.夏代因争议很多而难考。如果认为二里头是夏都,那么其2号宫殿遗址中的大墓不知是不是当时 政治 或者宗教领袖的坟墓?该墓已被盗。

  3.商、周两代,全国各地的商王陵、周王陵基本上不是后世追建,就是张冠李戴。

  考古能证实的商王陵在殷墟,不过要么被盗掘,要么无法证明具体归属,不过唯一一座未被盗且能认定归属的大墓就是妇好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其他文物。西周王陵在周公庙一带,这个出了初步成果,有待进一步研究;东周王陵在洛阳周山、金村、王城三个区域,出土的王作宝尊彝大鼎、周“天子”石圭、天子驾六车马坑都耳熟能详了。

  4.秦始皇陵在临潼,陪葬的兵马俑世界知名,陵墓应未被盗。

  5.西汉陵寝在咸阳塬有9陵,长安东南白鹿塬和少陵塬各1陵,可惜被赤眉、吕布和长安饥民盗空, 传说 汉文帝陵因简葬幸免,但根据《汉霸陵帝陵的墓葬形制探讨》(《考古》2021-8)的论断,汉文帝霸陵已于不晚于2001年即被盗掘,据盗掘者述,霸陵具有三重回廊,当时被盗出文物300余件。东汉陵寝在孟津有5陵、在偃师有6陵、汉献帝陵在修武、刘懿、刘辨陵墓不可考,基本也被盗空。

  5.曹操墓在安阳西高穴村,其实早已多次被盗,不过孑遗仍很可观,曹丕陵传在偃师南蔡庄、曹睿陵传在汝阳茹店村,但都未证实,后三废帝都未以皇帝规格起陵;刘备陵传在成都武侯祠,未证实,刘禅墓传在孟津翟泉村,不可考;孙坚、孙策墓传在苏州盘门外,宋代之前就已被盗,孙权陵传在南京市钟山明孝陵内,未证实,孙皓墓疑似在江宁孙家山或洛阳某地,未证实,孙休陵传在当涂龙华村,未证实。

  6.西晋4帝唯武帝、惠帝有陵,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都追封有陵,皆被盗,剩余多是涂朱陶器、涂彩蚌壳之类,偶有金叶和串珠。东晋在南京鸡笼山有4陵、富贵山到紫金山有5陵、晋穆帝陵在幕府山,基本都被盗,晋穆帝永平陵剩余的随葬品略多,有金银饰物和玻璃器。

  7.南朝19陵都被盗,隋代甚至有为报仇掘陵泄愤的情况(如陈霸先陵),出土的著名器物有竹林七贤砖画。北朝诸陵也大都被盗,出土著名器物的多为俑阵及 壁画 。

  8.隋文帝陵在扶风三畤塬,未考古发掘,推测应不能幸免于被盗;隋炀帝陵在扬州西湖镇,出土以隋炀帝牙齿、墓志铭和十三环蹀躞带最有名,可能未被盗,但是塌陷已久。

  9.唐陵在关中有18陵,昭宗陵在偃师、哀帝陵在菏泽。安史之乱之后就逐渐被盗,以唐末黄巢、五代温韬、上个世纪90年代盗掘尤烈,除乾陵因山而建积沙防护之外,其余19陵悉数被盗。

  10.五代诸帝大半未能以皇帝形制起陵,保存最完整的后周陵墓在新郑,民国时期和上个世纪90年代曾被盗,南唐帝陵在江宁东善桥, 历史 上多次被盗,只余陶俑等物。

  11.北宋帝陵在巩义,被伪齐刘豫盗空,南宋帝陵在绍兴,被元代僧人杨琏真伽和允泽破坏殆尽,甚至辱及尸体,宋理宗的头骨剥下被作为饮器,直到明代才入土为安。

  12.辽陵分散在巴林左旗林东镇(耶律阿保机)、巴林右旗金沟(2陵)和王坟沟(3陵)。阿保机陵完好,金沟、王坟沟诸陵金初即被盗,日据时期又被盗掘,仅有哀册存于辽博,余物应都在日本。

  13.西夏陵都位于贺兰山下,曾被元军毁灭性破坏,孑余也几乎都被盗掘。

  14.金太祖原葬于黑龙江阿城金上京,后改葬在山河乡,熙宗陵在峨眉谷,最后与后代诸帝都葬在北京房山,明代明熹宗认为与后金作战不力是金陵王气太盛,下令尽毁金陵,后来经考古发掘出土有金丝冠、铜柄铁剑等物。

  15.元代诸帝皆葬起辇谷,传没有陪葬,不起陵墓。

  16.朱元璋陵在南京钟山、其余明代诸帝葬今北京市十三陵,除定陵考古发掘之外其余都完好。定陵出土了金冠、凤冠、衮服、丝织品、霞帔坠子等3000余件文物,但是也暴露出文物保护技术落后等问题,文革之中更是有焚烧尸骨等惨剧发生。

  17.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葬沈阳,与追封的先祖皇陵共称盛京三陵;遵化凤台岭有5陵,俗称清东陵;易县太平峪有4陵,俗称清西陵。1928年孙殿英盗挖了乾隆皇
  没有被盗过的皇陵
  秦始皇陵没有被盗。

  元代皇帝都盛行秘葬,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和打开元代皇帝的陵墓。

  明代中,只有万历皇帝的陵墓被考古学家在五十年代打开过,其他陵墓都保存完好。

  清代皇陵被盗很多,康熙,乾隆,光绪,还有慈禧都被强盗和军阀盗挖了。

  现在没被盗的最出名的出了始皇陵外就是唐朝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隆了。

  汉代皇帝陵墓都被疯狂盗挖过,因为在东汉时期军阀混战和盗墓之风盛行,所以汉代皇陵基本无一幸免,连汉武帝的茂陵都不知道被盗挖了多少次。

  隋朝隋炀帝的那个不应该叫皇陵吧,只能算个墓,因为是后人替他收尸安葬的。不过没被盗挖过,保存完好。
  明十三陵至今无人敢盗的原因
  声名远扬的明十三陵,指的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从永乐七年开始修炼陵墓,直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葬入此陵墓才停止,历时230余年,陵墓中包括十三座皇帝陵、二十三座皇后陵、二座太子陵、七座妃子陵和一座太监陵。

  它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中的一座—天寿山,距京五十多公里,总面积达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在中国历史上的帝王陵墓中,明十三陵是保存得相对好的一处,其建筑之雄伟,历史 文化 价值极高。建国初期,国家为了保护这个文化古迹,以重点保护文物对待十三陵。

  十三陵分别于1957年和1961年被设立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又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1年,再次被国家 旅游 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如此完美的一座陵墓,却不该是无人问津的,然而纵观古今,却曾未遭过盗,究竟为何?文物工作者通过研究和测定发现原因有三:首先,十三陵的墓道的设计极为不规则,一改常规的通过中轴线笔直通往墓室,从边上环绕而上,一绕就容易把人带上偏路了。

  其次,明十三陵位于首都附近,从明至清再到北洋和现政府,政府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力度。

  再者,十三陵坐落在小盆地地区,周围重峦叠嶂起到了屏障作用。据说,当年孙殿英到了十三陵,都不敢碰触这个陵墓,要知道孙殿英可是曾以剿匪的身份盗掘了干隆皇陵墓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的人,而且光盗墓还不止,他甚至把慈禧尸体抛于荒郊野岭,这种无恶不作的人还有陵墓能够让他止步不前的?莫非在十三陵中真的有令他恐惧的吗?

  历史上能够超越唐宋之治的朝代只有明朝,它不仅经济触及了全球,它的文化艺术成就也可以说是撼动了整个世界的朝代。如此强大的一个朝代,引得举国上下的尊敬,当时在汉人心目中明朝就是正统的代表,孙文 口号 就包括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孙殿英心里也清楚明白:要是盗掘了明帝墓他将面临一件事---死!毕竟盗墓本就是掉脑袋的罪行,若再冒犯了明陵,那就真是冒 天下 之大不韪了。不说会给他带来多大的灾难,就算是他手下的兵都要集体逆反。所以当他到了十三陵所在地,却不敢继续往前走,只默默摇头说出了八个字:报仇雪恨,破坏 风水 。意为盗慈禧墓只为报仇雪恨,假如再往下挖,只会坏了风水。
猜你喜欢:

1. 超星尔雅考古发现与探索答案

2. 考古发现古墓纪录片乾陵

3. 邙山晋帝陵的趣闻

4. 古代古墓故事历史传说

5. 四川武侯祠导游词3篇

6. 乾陵景点导游词

中州文化·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摇篮·夏王朝的发祥地

中州文化·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摇篮·夏王朝的发祥地

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之间,中州大地上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夏王朝共历十四代、十七王。其活动范围据《史记·吴起列传》云:“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国语·周语上》云:“昔伊洛竭而夏亡。”《逸周书·度邑解》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从这些记载看,夏王朝的活动范围当在今河南洛阳周围,伊、洛二水间一带。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就在豫西一带进行考查。1976年在河南登封告成镇东北发现了一座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古城遗址。从城址内出土的陶豆等器物上多有“阳城”、“阳城仓器”字样,证实此城系春秋、战国时乃至汉代的阳城。而古本《竹书纪年》所载之“夏后氏,禹都阳城”,可能就在附近。不久考古工作者又在告成镇西北的王城岗发现一个龙山文化古城址,系由东西两座小城组成。该城址是否就是“禹都阳城”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其确为龙山晚期至夏代初年的城址,又在夏人的活动范围之内。“禹都阳城”似应在这一带。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亦是一处都邑的遗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称为二里头文化。对二里头文化的时期归属,目前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观点:①二里头文化在豫西,即夏人的活动区域之内。经C14测定,早期为公元前1920±150年和2021±145年,第四期的年代为1625±130年。其存在时期完全处于夏代纪年之中。故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遗存极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当然也不排除河南龙山文化和先商文化对它的影响。②二里头文化的一、二期属于夏文化,而三、四期与郑州二里岗期商文化有相同之处,应属于商代文化。③二里头文化的一至四期都是商文化。

我们以为,二里头文化在考古学上应属同一种文化,先后四期的文化遗存是一脉相承、持续发展的。它的变化是时间造成的,并不是两种文化的更替。二里头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的商文化有明显的区别。二里头文化在夏人的活动范围内,其年代又在夏代的纪年之内,当然应是夏王朝的遗存。

二里头遗址面积为2.5×15公里,有很厚的文化堆积。遗址中一号宫殿基址是旧夯土台基、殿堂、廊庑、庭院、殿门组成的宫殿建筑。夯土台基呈正方形,总面积为一万多平方米,高出当时的地面约八十厘米。殿堂坐落在台基中部偏北处,呈长方形,东西长三十点四米,南北宽十一点四米。四周还留存有一圈殿堂檐柱的大型柱洞及柱础石,分南北两行排列,南北两面各九个,东西两面各四个。檐柱外侧还留存有一圈挑檐柱洞。据柱洞的位置分析,这座殿堂应为一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双开间建筑。屋顶可能为四坡出檐式。这座殿堂四坡出檐式结构与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四阿重屋”基本相符。宫殿墙壁为木骨泥墙,殿堂南部为一个广阔的庭院,宫殿大门坐落在庭院的南边,门边发现九个排成东西向的柱洞,东西两端与廊庑相连,估计为一座面阔八间的牌坊式建筑。(《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年第四期)

二里头遗址的中部坐落着二号宫殿基址,它包括围墙,廊庑、大门、庭院、中心殿堂和大墓的一组建筑。这也可能是属于宗庙之类的建筑。

二里头遗址还发现二十多座墓葬。其中一座大墓在二号宫殿中心殿堂北面略偏东处,墓中有棺室,坑底铺有一至一点五厘米的朱砂,并出土有铜爵、铜戈、铜戚、圆泡形铜器和玉钺、玉戈、铲形玉器、玉柄饰以及玉磬、绿松石饰、骨串珠、贝、陶器等大量随葬品。宫殿基址的周围,还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房基、窑穴、灰坑、水井、窑址、陶范、坩锅碎片、铜渣、石料、骨料。推测此处是制铜、制陶、制骨等手工业作坊的聚集区。

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的玉、石、陶器均有其特色。玉器有柄形玉饰、玉戈、玉钺、梯形玉刀、琮、玉柱、玉筒等,分别为乳白,淡青、嫩绿、灰褐诸色。玉器和绿松石的镶嵌工艺,是我国工艺美术优秀传统的实物见证。玉制兵器是作为贵重珍品而随葬的。

石磬是二里头墓葬中形体最大的器物,它是我国目前所见到最早的石磬,是音乐史上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里头墓葬出土的陶器有鼎、豆、角、爵、平底盆、盘、罐、簋、瓮、鬶、杯等。陶器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酒器,其次是炊器、盛器和食器。陶觚、陶角、陶爵、陶盉等大量酒器的出土是二里头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表明当时酿酒业的发达。《淮南子·说

林训》曰:“清��之美,始于耒耜。”酒器的大量出现反映了当时粮食产量的增多及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夏王朝自大禹建立国家,启开始传子制的家天下后,又经历了中衰、复兴、灭亡的过程。《左传·襄公四年》载:“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 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浞因羿室,生浇及豷,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由是遂亡。”

这段记载说的是,夏朝在太康时期德衰,东方部族首领后羿自 (或说在今河南滑县)迁于穷石(约今洛阳市南),一举灭夏。但因后羿不理政事,被部下寒浞所杀。寒浞的两个儿子浇和豷灭了夏的两个同盟部落斟寻氏和斟灌氏(斟寻、斟灌皆在河洛之间)。夏王朝的一个贤臣靡聚集力量自有鬲氏(今山东德州附近)兴兵灭寒浞,拥立太康的后代少康为王,由是恢复夏朝。

关于少康复国的过程,《史记·吴世家》记述说:寒浞的儿子浇灭了斟寻、斟灌以后,又杀了太康的儿子相。相怀孕的妻子逃到有仍氏,生下少康。浇又追杀少康,少康又逃到有虞氏(今河南虞城)部落。有虞氏给少康二妻,并在纶地(在河南虞城)作一个邑给少康。少康“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并收夏之余民,重整兵师,灭浇复夏。即旧史籍上之“少康中兴”。

综上所述,夏王朝的建国、中衰、复国活动始终未脱离中州大地。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州就是夏王朝的发祥地。

谁能给我介绍一下商朝的宫殿!!!

越详细越好,最好说一下里面的陈设
商朝的宫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建筑是“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整个大殿宏伟庄严。修建开始的时候在地面建台子,台顶竖起宫殿,但顶子还是没有瓦,一般铺芦 苇,或者三合土。西周初期,陕西歧山一带宫殿已经开始在屋脊盖瓦了,但屋脊以外还是 茅草和泥(瓦太多了会把房子压趴下)。
偃师商城。外面是一个大的城墙,一圈,靠里面还有一圈小的城墙,在最中间有小城,这个城就是所谓的宫城。偃师商城的宫城到偃师商城这个时代,应该说在中国古代的都城历史上是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对中国以后都城的影响包括我们现在,现在我们说北京城有故宫,故宫外头还有内城,外面还有大城。一圈套一圈,反正最中间是统治者的所在地,越往外头重要性越差。它的周围应该是官府,官府的周围是老百姓,老百姓的周围就成了墓地了,就这么一个规律。到了安阳殷墟大家看看,商代最晚一个都城,安阳殷墟。它北边是商代中期的一个城址,两年刚刚发现的四平方公里,周长约八千米,这是目前发现最大的一个城址。继这个城址之后,在它的南部大家看看有一条河流。河流的拐弯的地方就是它的宫殿区。这是三十年代,当时国家的考古研究机构在这儿进行了发掘,发掘了将近五十多座宫殿。同时在这个宫殿的西北部,大家看到有一个绿色的东西,绿色的有一些褐色的东西,那地方叫西北岗,地名叫西北岗。这里发掘了13座大型墓葬,其中有近十座王陵,就是商代国王的墓葬。有了统治者的活动中心,有了死后的埋葬中心,那么作为都城它应该是最完整的。就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古代先秦都城里头这是最完整的都城。因为都城里边不能光有宫殿,国王死了还有埋的地方。就跟清朝一样,你不能光有故宫,清朝的王陵在哪儿呢?有东陵有西陵,东边在遵化,西边在易县。明朝皇帝也是一样,活着在北京,死了就搁昌平去了,当然昌平也归北京管。一个完整的都城既要有他生前的宫殿所在地,又要有死后的陵墓所在地,而安阳殷墟是我们目前所知道最完整的一处。
打个电话问问纣王喽
商都遗址
中国商朝都城遗址.商自公元前17世纪灭夏建国,至前11世纪灭亡于周,共存600余年,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商朝的都城据说屡次迁徙,成汤灭夏定都毫,已是第8次迁都。此后又迁 ,相、邢、奄,到盘庚时定都于殷,直至被周人灭亡。

这些都城址除晚期殷都之外,尚无确说,有些说法没有遗址或过硬证据加以证实。近数十年,考古研究者相继在今河南境内发现几处被认为是商代都城或重要邑城的遗址。其中于50年代末期开始发掘的僵师县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基址,现已勘明有数十处,其中编号1、2的宫殿遗址均已清理,前者平面近似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后者为长方形,南北长73米,东西宽58米。2号宫殿西北还发现了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有大型柱坑及柱洞,说明这里已形成都邑。宫殿布局严谨,结构合理,其周围分布着作坊、墓葬、道路、房屋等遗迹,规模较大。根据其地层结构,文化遗物及文献记载,有人提出此地是夏胡晚期的都邑,也有人认为是商朝早期城邑,或是商汤都城西毫。

另一处位于偃师县城关尸乡沟一带。城址湮埋地下,现存面积190余万平方米,大致呈长方形,经发掘勘测,墙体厚16~25米,残高2米以下,夯筑,已探明城门7座,道路11条,还有排水设施残迹。其南部有3座小城,居中一座为方形,各边长200余米,夯土墙厚至2米,缄中有宫殿基址,周围分存着多处建筑遗迹,有人据此断定这座城是宫城。其余两座城内布满排房式建筑,可能矗营房基址.此城的年代和性质,根据地理环境和遗址文化层堆积遗物测定,有人认为商汤都城西毫,也有人推测属于早商时代商王的离官。

郑州商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进行发掘的重点。城址面积25平方公里,呈长方形,城墙系夯筑,东、南墙各长1700米,北墙长1690米,西墙1870米,周长6960米。墙基宽10米左右,内外侧筑有护城坡,在勘察过程中发现缺口1l处,大概属于城门之类。城内东北部保留着多处大型夯土台基,墓上有柱穴、白灰面。墙基等,证明这些是重要的建筑基址。此外还有小型房基遗迹,一种是地面建筑,一种是半地穴式建筑。在城址周围,还分布着墓葬,铸铜作坊、制陶作坊、窑穴、灰坑等遗址。关于此城的性质,学术界也有种种的猜测,大致上认为是成汤都邑毫地,或是商正仲丁所建的瞰都,究竟如何仍在探讨中。

安阳殷墟是商朝的后期都城,这已被文献和考古发掘所证实。从盘庚迁都,至商纣灭亡,历时273年,共经8代12王,年代约为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l世纪。殷墟范围面积约24平方公里,洹河南岸的小屯是商都王宫宗庙区,附近则分布居民点、手工业作坊和墓葬;洹河北岸的武官村、侯家庄一地有殷王陵墓、贵族墓葬和众多的祭祀坑.周围还有居民聚落和一般墓葬。小屯附近已发现清理了许多建筑摹址,仅宫殿遗迹就有50余处,基址平面有矩形、正方形、凸形、凹形等多种形状。规模最大的南北长85米,东西宽14.5米左右。建筑基址分为地面夯筑和地下穴筑两大类,后者数量较多。有些房基上面或周围还发现与铸铜、制骨等手工业有关的遗物,可以断定手工业是在王室控制下进行生产的。墓葬已发掘3 000余座,尤以武官墓规模最大,妇好墓随葬品最多。武官村久墓呈“中”字形,面积340平方米;妇好是王室成员,随葬晶总数达l 928件,有精美的铜器和玉器。商王陵区位于侯家庄,已发掘大墓13座;商朝祭祖的场所分布在武官村西北冈,不论墓葬还是祭坑,都埋藏着众多的人殉骨架,说明当时盛行奴隶殉葬的习俗。

整个殷墟遗址发掘工作虽然仍在进行中,但大体范围和规模已基本清楚。其范围东起郭家湾,西至北辛庄,南起苗圃北地,北至三家庄;东西宽约4公里,南北长6公里左右。虽然尚未发现城防设施,但从宫殿区。宗庙遗址、居住坊宅、手工作坊及众多墓葬陵园等分布看,殷墟应该说是规模较大、布局结构较为全面而完整的都邑。许多情况有待于在进一步调查和探索中明确。

“二里头文化是哪个期的

  二里头文化是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与商代文化之间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属于夏代。

  二里头文化

  中国青铜时代文化。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命名。年代约当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洛、颍、汝诸水流域以及 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现已发现遗址近百处,经过 发掘的有洛阳东干沟、矬李、东马沟,陕县七里铺,临 汝煤山,郑州洛达庙和山西夏县东下冯、翼城感军等十 余个地点。

  这种文化遗存最早于1952年在河南登封的玉村遗址 发现。1956年发掘郑州洛达庙遗址时,人们注意到它在 文化面貌上具有若干特色,一度称为“洛达庙类型”。 1959年起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进行科学发掘以后,发 现这里的遗存更具典型性,故将这种类型的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文化特征 二里头文化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一组 富有特色的器物群上。这组器物中作炊器的是鼎、折沿 深腹罐、侈口圆腹罐等。作食器和容器的有三足盘、深 腹盆、平底盆、豆、澄滤器、小口高领罐和大口缸等。 酒器则有□、觚、爵等。侈口圆腹罐口沿部的花边形装 饰和深腹盆、甑、侈口罐口沿下附加的一对鸡冠形□, 是这组陶器中很有特色的风格。在这里见不到河南龙山 文化中常见的□、鬲、带耳罐、杯、碗及双腹盆等器物; 也与郑州商代文化中以鬲、□、□、卷沿圜底盆、大口 尊、簋、小口高领瓮为主的器物组合有明显的区别。以 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晋南地区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与 豫西地区的同类遗存相比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 如鼎、折沿深腹罐、深腹盆、甑、澄滤器、侈口罐、小 口高领罐等的形制与豫西地区所见的一致。但是,晋南 地区不见三足盘,鼎少而鬲多,底部有三足的蛋形瓮在豫 西地区的同类遗址内不见。它们之间的差异反映了两个 地区间文化面貌上的地方性特点,所以分别命名为“二 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

  分期 根据二里头遗址的地层与典型器物所作的排 比,二里头类型文化目前被分为 4期:第一期陶器以褐 陶为主,磨光黑陶占一定比例,纹饰以篮纹为主,另有少 量方格纹、细绳纹。第二期陶器中黑陶的数量减少,以 细绳纹为主,篮纹和方格纹明显减少。这两期的器形多 折沿、鼓腹、小平底。第三、四期的陶器颜色普遍变为 浅灰,以绳纹为主,出现粗绳纹,篮纹和方格纹几乎绝 迹。在第三期遗存中,第一、第二期常见的鼎、深腹盆、 甑等继续延用,但有局部变化,同时,新出现了鬲、□、 卷沿圜底盆、大口尊、小口高领瓮等与商代二里冈期遗 物十分接近的器物。这组新器形在第四期中越来越多, 并表现出融合前者的趋势。东下冯类型也分为4期。

  二里头文化早期器物

  居址与埋葬 二里头文化的居址有半地穴居址、地 面建筑和窑洞式居址等几种。平面形状有圆形、方形圆 角和长方形等多种。一般居室的直径在3米左右,较大的 长方形居址长在10米上下,宽5米左右,中间有隔墙。地 基和隔墙都经夯筑。东下冯发现的窑洞式居址,系就断 崖和沟壁掏成。二里头遗址上层发现的大型宫殿基址, 是反映这一时期建筑水平的代表性遗存,已经发掘的两 座宫殿遗迹都建筑在夯土台基之上。 1号宫殿的基址长 宽均约百米,占地1万平方米。正面是面阔8间,进深3间 的殿堂,四周有廊庑,前面有门,中间是庭。2号宫殿的 规模略小,南北长72.8米,东西宽57.5~58米,基本形 制与 1号宫殿相同。这两座由堂、庑、庭、门等单位建 筑组成的宫殿,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是迄今所知中国 最早的宫殿建筑。其形制开中国历史时期宫殿建筑之先 河。在各遗址中,居址附近多有灰坑、窖穴、水井等遗 迹。一些遗址中还发现有铸铜、制陶、制骨、琢玉等作 坊址。

  二里头文化晚期器物

  二里头文化的墓葬在东干沟、东马沟、二里头、东 下冯等遗址均有发现。大多为小型墓,目前尚未发现与 二里头宫殿基址相称的大型陵墓。这些墓都作长方形土 坑竖穴,长2米左右,宽1米上下。葬式多为仰身直肢。 随葬品以实用陶器为主,常见的有鼎、罐、三足盘、盆、 觚、爵、□等,少者数件,多者十余件。此外还有贝、 玉饰件和铜铃等小件铜器,二里头遗址发掘的少数墓中 随葬有铜爵。二里头遗址曾发掘一座较大的墓,墓口长 5.2 ~5.35米,宽4.25米,有二层台。因被盗掘,仅见少 量漆皮、□砂、蚌饰以及狗骨架和骨片等物,推测原来 墓中的随葬品是相当丰富的。东干沟发现的一座墓,死 者作蹲坐状,比较少见。各地同类遗址中还经常见到一 些没有墓圹的人骨遗骸,其葬式或俯身;或身首异处;或 有捆缚、斩割痕迹,一般都无随葬品。两种不同的埋葬 方式,说明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存在等级差别。

  经济生活与社会形态 二里头文化居民的经济生活 以农业为主。农具主要是石器,铲、镰的数量较多,斧、 锛、凿等也有出土。另外还有蚌铲、蚌镰、骨铲等。木 质的耒耜一类工具也在使用。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 马、牛、羊等。农业生产已能提供较多的剩余产品,饮 酒之风比较普遍,一般平民墓中也多用觚、爵等酒器随 葬。

  当时的社会分工更加精细。不仅手工业与农业已经 分离,而且在手工业内部,铸铜、制陶、琢玉(石)、制骨 以至木工建筑等都已出现专业分工。陶窑在洛达庙、二 里头等地发现多座,直径一米左右,窑室都已残损,火门、 火膛和窑箅等一般保存较好。火膛作直壁圆筒形,中设 长方形土柱以支撑窑箅,箅面有若干圆孔,附近还出有 一些陶拍等制陶工具。玉器有琮、圭、璋、钺和柄形饰 等。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一件柄形饰上雕琢有规整的兽面 纹,纹样与后来在铜器上常见的一致,这是目前已知年 代较早的兽面纹样,工艺相当精致。另一件兽面铜牌,用 200多块绿松石镶嵌而成,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铜镶玉(石) 制品,也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二里头等地还发现不少 经过切割的骨料、半成品和簪、锥、凿、针、镞、鱼叉 等骨制品和砺石等遗物,表明制作骨器也已成为单独的 手工行业。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是中国已知年代较早的 青铜器之一,有爵、铃、戈、镞、戚、刀、锥、鱼钩等。 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不少铸铜的坩埚、陶范、铜渣等,东 下冯遗址发现有铸器的石范。铜爵的胎壁较薄,表面较 粗,无装饰纹样,表现出早期青铜器的特点。工具和兵 器都用单范铸造,爵则运用复合范铸成,铸造工艺比较 复杂,说明这些青铜器还不是中国最早的青铜制品。据 测定,铜爵的合金成分为铜92%、锡7%,属锡青铜,说 明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各地发现的不同形制的墓葬,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 的等级差别。第三期遗存中发现的宫殿遗址,证明奴隶 主与奴隶、贵族与平民的阶级分野十分明显,社会处于 严重对立的状态。当时的社会应属早期奴隶制形态,并 出现了最初的城乡分野。

  二里头文化时期是否出现了文字,目前尚不能肯定。 一些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一再发现有刻划的符号(记号), 已知有20多种。其中有的可能就是原始文字,但还有待 进一步研究。这一文化的乐器有陶埙和石磬两种。此外, 还见有卜骨,大多用猪、牛等动物的肩胛骨,上有灼痕。 这些遗物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奴隶主贵族的精神生活。

  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从地层迭压关系和放射性碳素 断代的数据看,二里头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而早于 二里冈期商文化(见郑州商代遗址)。但对三者间的关系, 人们的看法很不一致。有人认为二里头文化是从河南龙 山文化的王湾类型直接发展而来;有人提出二里头文化 与王湾类型文化之间实际是同一文化的不同阶段;有人 认为二里冈期商文化是从二里头文化发展而来,后者是 二里冈期商文化的直接先驱。但也有人不同意上述看法, 认为在同一地区内,时间较晚的文化接受和融合较早文 化中的一些因素是正常的现象,从二里头文化与河南龙 山文化及二里冈期商文化之间的文化特征的差异等方面 看,用一脉相承的说法无法解释,二里头文化应该另有 渊源。

  由于二里头文化早于二里冈期商代遗存,且分布地 域与传说夏人活动的地域比较一致,所以人们把它列为 探索夏文化的对象之一。不过,对这一问题,学术界的 看法也有分歧。有人认为二里头文化的 4期遗存均早于 郑州商城,郑州商城是汤都之亳,所以整个二里头文化 都是夏文化;有人指出,二里头文化在第三期遗存中出现 了一组与二里冈期商文化的典型器物群一致的器物,表明其年代已经进入商代,所以二里头文化第一、第二期 遗存有可能是夏文化。这个问题目前仍在讨论之中。

  参考书目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河南偃师二里头 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5年2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 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年4期。

  东下冯考古队: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东区、中区发掘 简报,《考古》1980年2期。

  (殷玮璋)
其实专家的观点都不一致:
有说属于夏的
有说属于早商的,
还有说一期二期属于夏,几期又属于什么什么的。
我的观点:
二里头的时代跟夏相同,内容不属于夏文明。
我的论文《论“夏”》是在国际汉藏语会议上宣读的,大致内容是说夏文明的代表性的东西,都是从新疆通过甘肃传播到陕西然后沿黄河向东传播的。从时间上,特征上,二里头都不是夏文化,只是晚期受到了夏文明的外来影响。这个影响只是外在的。
二里头文化????
很熟悉也,是高中历史的,但我忘记了!
唉……想当年,我历史还很好的呢!

二里头遗址的遗址演变

新世纪以来的钻探与发掘结果表明,二里头遗址沿古伊洛河北岸呈西北—东南向分布,东西最长约2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北部为今洛河冲毁,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估计原聚落面积应在400万平方米左右。其中心区位于遗址东南部的微高地,分布着宫殿区和宫城(晚期)、祭祀区、围垣作坊区和若干贵族聚居区等重要遗存;西部地势略低,为一般性居住活动区,常见小型地面式和半地穴式房基以及随葬品以陶器为主的小型墓葬 。 从第二期开始,二里头都邑进入了全面兴盛的阶段,其城市规划的大的格局已基本完成。中心区由宫殿区、围垣作坊区、祭祀活动区和若干贵族聚居区组成,这一时期的遗存开始遍布现存300万平方米的遗址范围。新的发掘结果表明,宫殿区在此期已得到全面开发。其中,3号、5号基址所代表的大型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开始营建,院内开始埋入贵族墓;该区域的外围垂直相交的大路已全面使用。官营作坊区兴建了围墙并开始生产铜器,可能还有绿松石器 。
从判定考古学文化最重要的元素——陶器上看,具有二里头文化特色的陶器群形成于二里头文化第二期 。作为东亚历史上最早的核心文化,在文化因素上取大范围吸收、大规模辐射之势的二里头文化,也是始于二里头文化第二期的 。自二里头文化第二期始,二里头文化向北越过黄河,向东、西方向也有所推进,而向南推进的力度最大 。
公元前1750年左右,二里头文化的居民开始在此营建大型聚落。二里头文化一期时的聚落面积就超过了100万平方米,已发展成伊洛地区乃至更大区域的中心。如此迅速的人口集中应为来自周边地区的人口迁徙。这一时期的出土遗物包括贵族用器,如白陶、象牙和绿松石制品,以及青铜工具,但由于晚期遗存对该期堆积的严重破坏,聚落的布局尚不清楚。
宫殿区的面积不小于12万平方米,其外围有垂直相交的大道,晚期筑有宫城。大型宫殿建筑基址仅见于这一区域。贵族聚居区位于宫城周围。中小型夯土建筑基址和贵族墓葬主要发现于这些区域。其中宫城东北和宫城以北,是贵族墓葬最为集中的两个区域。绿松石器制造作坊和铸铜作坊都位于宫殿区以南,已发现了夯土墙。这一有围墙圈护的作坊区应是二里头都邑的官营手工业区。祭祀活动区位于宫殿区以北和西北一带,东西连绵约二三百米。这里集中分布着一些可能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墓葬和其他遗迹。
都邑主干道网位于宫殿区的外围。已发现的四条大路垂直相交,略呈井字形,显现出方正规矩的布局。保存最好的宫殿区东侧大路已知长度近700米。大路一般宽10余米,最宽处达20米。这几条大道的使用时间均较长,由二里头文化早期沿用至最晚期。这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城市道路网。
这一庞大的中心城市最终在二里冈文化晚期沦为一般聚落,遗存仅见小型房址、灰坑、墓葬等,它们叠压或打破了二里头文化的宫殿基址。此后,聚落彻底废毁。
二里头都邑的中心区分布着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群,其外围有主干道网连接交通,同时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制造贵族奢侈品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位于宫殿区的近旁;祭祀区、贵族聚居区都拱卫在其周围。上述种种,无不显示出其王都所特有的气派。由上述发现可知,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可以确认的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就现阶段的认识而言,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 二里头文化第三期持续着第二期以来的繁荣。总体布局基本上一仍其旧,道路网、宫殿区、围垣作坊区及铸铜作坊等重要遗存的位置和规模几同以往。但与前一期相比,这一阶段的遗存也出现了若干显著变化,值得关注。首先是在宫殿区大路上偏内侧增筑了宫城城墙,宫城城墙围起的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一大批大中型夯土建筑基址兴建于此期。在宫城南大门中轴线上,兴建起了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1号基址。宫城东部,二里头文化第二期时由前后相连的多重院落组成的3号、5号基址已废毁。这一区域有一个宫室建筑和使用的空置期,前后约数十年的时间,原来的3号基址的遗墟上散布着小型房址和灰坑等。新建的2号、4号基址另起炉灶,采用单体建筑纵向排列,压在被夯填起来的3号基址的原址上。其中2号基址的主殿和部分院落,是在填平夯实3号基址北院内的大型池状遗迹的基础上建成的。两个时期的建筑格局大变,同时又基本上保持着统一的建筑方向和建筑规划轴线,是颇耐人寻味的 。
随着宫城城墙与一批新的大型建筑基址的兴建,宫城内的日常生活遗迹,如水井、窖穴等在数量上显著减少。这一现象似乎昭示了宫殿区功能的变化。在围垣作坊区的北部,一处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区域被用作绿松石器的生产。与此同时,铸铜作坊开始生产作为礼器的青铜容器。除了青铜礼器,贵族墓中也开始随葬大型玉礼器,其奢华程度较二里头文化第二期又上了一个台阶。联系到大型宫室的营建,有学者认为真正的“朝廷”与“宫廷礼仪”应是发端于此期的 。

本文标题: 二里头二号宫殿后面的所谓“大墓”真是水井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185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刘玄政权是什么时候被叫做“玄汉”的 用名来称呼国号是不是仅此一例拇外翻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