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才能实力出众却连自保都做不到最后悲惨结局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3-07-20 07:01:2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6

历史上,有哪些身残志坚的名人﹖历史上,有哪些身残志坚的名人﹖,提摩,张海迪,霍金,桑兰,贝多芬,塞万提斯,...

历史上有哪些才能实力出众却连自保都做不到最后悲惨结局的故事

历史上,有哪些身残志坚的名人﹖

历史上,有哪些身残志坚的名人﹖

提摩

张海迪

霍金

桑兰

贝多芬

塞万提斯

罗斯福

司马迁

1、司马迁太监而修史记,

贝多芬失聪而做命运,

张海迪瘫痪而苦求学,

杨过断臂而连重剑,

梵高断耳画向日葵,

孙膑膑刑而为军师,

罗斯福病足而为总统,

霍金失语而著时间简史,

郑和太监而下西洋,

阿炳盲目而作二泉映月。

2、

孙膑,是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少年时与庞涓师从于军事家鬼谷子。后来庞涓因为忌妒孙膑的军事才能,将孙膑诱骗到魏国,挖去其膝盖,致其残废,孙膑装疯卖傻才躲过一死。后来经田忌推荐,被齐国重用为军师,立下赫赫战功,并写下兵法奇书《孙膑兵法》。

司马迁太监而修史记、
贝多芬失聪而做命运、
张海迪瘫痪而苦求学、
杨过断臂而连重剑、
梵高断耳画向日葵、
孙膑膑刑而为军师、
罗斯福病足而为总统、
霍金失语而著时间简史、
郑和太监而下西洋、
阿炳盲目而作二泉映月
.........
古今中外,身残志坚者诚多矣,但是作为一个正常人还是盼望健康........

如果谈到励志,最有名的一位盲人,当推先秦时期的史学大家、鲁国盲人左丘明。
凡熟知国学者,没有不读《左传》、《国语》的,这两部先秦时代重要史书的编修者,就是左丘明。《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之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为《左传》。
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人,为杰出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成绩非常优秀。之后,庞涓被魏惠王任命为将军,他自思本事不及孙膑,设下毒计,把孙膑骗请到魏国,谗言害之。昏庸的魏惠王把孙膑办了罪,在他脸上刺字,还剜去了他的两块膝盖骨,此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上“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的记载。但他没有屈服于命运,后得到齐国田忌的信任,多次设奇谋指挥军队,打败了当年另一对手、军事家庞涓率领的魏军,逼杀庞涓。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史学大家。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时年47岁、任太史令的司马迁,因替出击匈奴、失败投降的将军李陵辩护时,说了几句公道话,惹怒汉武帝刘彻,被下大狱。在无钱赎罪的情况下,司马迁“忍辱苟活,自请宫刑”。
受刑之后的司马迁曾痛不欲生,但想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坚持了下来,最终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历史上的名人有哪些是身残志坚的?

司马迁,贝多芬,张海迪,海伦凯勒,罗斯福等等。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7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岁,德国杰出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
张海迪,汉族,山东省文登市人,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英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1983年3月7日,团中央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并作出向她学习的决定。1960年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知识,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结婚。1983年中国 *** 决定将张海迪树立为宣传偶像。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著名的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在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岁,却有87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在此时间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英语:Franklin D.Roosevelt,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史称“小罗斯福”,是美国第32任总统,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超过两届(连任四届,病逝于第四届任期中)的总统,美国迄今为止在任时间最长的总统。罗斯福家族在美国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堂叔。

身残志坚的名人事迹有哪些,中外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一场高烧使她成为聋哑人
邰丽华两岁时,因一次高烧失去了听力.没过多久,她甜美的歌喉也关闭了.那以后,她陷入了无声世界,自己却茫然不知.直到5岁,幼儿园的小朋友轮流蒙着眼睛,玩辨别声音的游戏,她才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她伤心地哭了.为此,父亲带她辗转武汉、上海、北京等地求医问药,只要听说哪里有一线治疗希望就不会放过,但始终不见好转.眼看要满7岁了,父母将她送人市聋哑学校学习.
在学校,邰丽华文化课尤为突出.市聋哑学校校长、邰丽华的班主任杜红这样评价她:“也许是文化课功底较好的缘故,她比别人勤于思考,更善于琢磨用舞蹈来表达情感.”课堂上,最能打动她的是这里的一门特殊课程——律动课.老师踏响木地板上的象脚鼓,把震动传达给地板上的学生,让他们明白什么是节奏.同学们正为脚下的震动兴奋不已时,邰丽华索性趴在地板上,眸子炯炯有神,指著自己的胸口告诉老师:我——喜——欢!
为了体验这种感觉,她总喜欢把脸颊紧贴录音机喇叭,全身心地感受不同的震动,电视里的舞蹈节目,更让她充满想象,跃跃欲试.她突然发现,这是一种属于她的语言,是唯一能够使她酣畅淋漓地表达对生命感悟的一种语言.从此,她爱上了舞蹈.
幸运的是,邰丽华在艺术方面的天赋和潜能被聋哑学校的一位女教师慧眼识中,并着手对她进行舞蹈培训.父母也成为这棵艺术幼苗的辛勤园丁.一次,父亲利用去武汉出差的机会,为她买回一双真正的白舞鞋.顿时让邰丽华欣喜若狂.她穿上舞鞋站在床上不停地跳啊转啊,舍不得脱下,这件特殊的礼物更坚定了她学舞蹈的决心.父亲万万没有想到,舞鞋竟会与女儿终身的事业与生活有如此密切的关系.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
张海迪
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 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视窗》、《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贝多芬
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命运最糟的一个。童年,贝多芬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 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独立,在他心中蕴藏着强烈而深沉的感情。他从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 补贴家用。到了17岁,母亲病逝,家中只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已经堕落的父亲。不久,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命。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他的不幸是一个孩子难以承受的。 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挺过来了。他对音乐酷爱到离不开的程度。在他的作品中,有着他生活的影子,既充满高尚的思想 ,又流露对人间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对美丽的大自然他有抒发不尽的情怀。 说贝多芬命运不好,不光指他童年悲惨,实际上他最大的不幸,莫过于28岁那年的耳聋。先是耳朵日夜作响,继而听觉日益衰弱。他去野外散步,再也听不见农夫的笛声了。从此,他孤独地过著聋人的生活,全部精力都用于和聋疾苦战。 贝多芬活在世上,能理解他的人太少了,而唯一能给他安慰的只有音乐。他作曲时,常把一根细木棍咬在嘴里,藉以感受钢琴的振动,他用自己无法听到的声音,倾诉著自己对大自然的挚爱,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他著名的《命运交响曲》就是在完全失去听觉的状态中创作的,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一部作品,它的主题是反映人类和命运搏斗,最终战胜命运。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 这是第一乐章中连续出现的沉重而有力的音符。贝多芬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他坚信“音乐可以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顽强地战斗,通过斗争去取得胜利 。”这种思想贯穿了贝多芬作品的始终。

描写历史上身残志坚的名人励志的故事

.霍金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于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于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

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2.贝多芬

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命运最糟的一个。童年,贝多芬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 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独立,在他心中蕴藏着强烈而深沉的感情。他从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 补贴家用。到了17岁,母亲病逝,家中只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已经堕落的父亲。不久,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命。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他的不幸是一个孩子难以承受的。 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挺过来了。他对音乐酷爱到离不开的程度。在他的作品中,有着他生活的影子,既充满高尚的思想 ,又流露对人间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对美丽的大自然他有抒发不尽的情怀。 说贝多芬命运不好,不光指他童年悲惨,实际上他最大的不幸,莫过于28岁那年的耳聋。先是耳朵日夜作响,继而听觉日益衰弱。他去野外散步,再也听不见农夫的笛声了。从此,他孤独地过著聋人的生活,全部精力都用于和聋疾苦战。 贝多芬活在世上,能理解他的人太少了,而唯一能给他安慰的只有音乐。他作曲时,常把一根细木棍咬在嘴里,藉以感受钢琴的振动,他用自己无法听到的声音,倾诉著自己对大自然的挚爱,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他著名的《命运交响曲》就是在完全失去听觉的状态中创作的,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一部作品,它的主题是反映人类和命运搏斗,最终战胜命运。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 这是第一乐章中连续出现的沉重而有力的音符。贝多芬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他坚信“音乐可以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顽强地战斗,通过斗争去取得胜利 。”这种思想贯穿了贝多芬作品的始终。

1827年3月26日,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音乐巨人与世长辞,那时他才57岁。贝多芬一生是悲惨的,世界不曾给他欢乐, 他却为人类创造了欢乐。贝多芬身体是虚弱的,但他是真正的强者。

3.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 她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父亲亚瑟是位南方邦联老兵。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籍着她的导师波土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老师安•沙利文 (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1898年,海伦•凯勒考入了哈佛大学附属剑桥女子学校。1900年秋,再考进哈佛大学的雷地克里夫学院,这对于一个失明和失聪的人而言,可说是教人难以置信。最后于1904年,海伦•凯勒成功取得文学学士学位,而且成绩优异。而这么多年来沙利文老师则一直留在海伦•凯勒身边,并将教科书与上课内容写在海伦•凯勒的手掌上,让凯勒能了解其内容,可说是对海伦•凯勒不离不弃,因此海伦•凯勒一生均十分感激她。 从1902年4月开始,她又在莎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开始在美国的一家杂志上连载她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The Story of My Life)。第二年结集出版后轰动了美国文坛,甚至被誉为1902年世界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中国历史上身残志坚的名人事迹有那些

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小城镇——塔斯喀姆比亚。她在19个月的时候被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不久,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并没有放弃,而是自强不息,并在她的导师安妮·莎莉文(Annie Sullivan)的努力下,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热爱生活并从中得到知识,学会了读书 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 *** 的嘉奖。

身残志坚的名人都有哪些?

司马迁,孙膑,张海迪,贝多芬,霍金

司马迁,官至太史令,因为给兵败投降的李凌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被施以宫刑,并打入监狱,受尽屈辱,但是司马迁没有消沉厌世,反而写下史书钜著《史记》,创造了人生的奇迹。

孙膑,是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少年时与庞涓师从于军事家鬼谷子。后来庞涓因为忌妒孙膑的军事才能,将孙膑诱骗到魏国,挖去其膝盖,致其残废,孙膑装疯卖傻才躲过一死。后来经田忌推荐,被齐国重用为军师,立下赫赫战功,并写下兵法奇书《孙膑兵法》。

张海迪小时候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她没有沮丧,没有沉沦,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做斗争,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贝多芬,闻名世界的大音乐家,在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创作了《命运》等世界名曲。

霍金,英国著名科学家,他不能行走,不能讲话,但是他建立的时间理论震撼了世界。

从东汉末年说起,历史上有哪些“名士之殇”的故事?

“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一句话揭露了魏晋之际的残酷性,在那个时代连这些名满天下的士人都无法保全自身,更何况是普通的黎民百姓呢?

由于那个时代政权更迭速度极快,为了巩固政权则为了自己的声望以及名誉便积极地拉拢那些名满天下的名士为自己所用。

然而名士之间的性格、人品都是不尽相同的,有些名士或许出于自己安危考虑热衷于出仕或可保全一命;而有些名士或许比起功名利禄其更看重自己的名声,往往会持不合作的态度,最终沦落为执政者的刀下亡魂,给历史添加了一幕悲剧色彩。

那么在那个年代名士因何“少有全者”呢?今天我们来试着讲述一下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历经百年的名士无故枉死的岁月。

东汉时期,“党锢之祸”下名士的悲痛:欲匡扶社稷而不能

要说起名士的兴起应该是从西汉时期开始,汉武帝重用董仲舒,因而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至此结束,转而呈现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学风,而两汉士人因儒家的“忠孝节义”思想而衍生出了一种“誓以匡扶天下为己任”的一种态度,这也是两汉名士和魏晋名士的不同处。

两汉名士的这种风骨也不由得让人敬佩,比起魏晋名士他们身上更多了几分悲剧色彩,然而他们的悲剧却又无法改变那时候的时局,在此之上又添加了悲壮。

东汉中叶,由于“宦官乱政”的缘故,导致此一时期的朝政异常黑暗:西北的羌乱迟迟得不到解决,而朝廷内部卖官鬻爵的现象屡屡得不到改善。值此朝政黑暗之际,一批颇有正义感的士人则以“匡扶社稷为己任”,与把控朝政的宦官与外戚集团做殊死斗争。

历史上把这一历史事件称为“党锢之祸”,然而士人们的精神固然令人敬佩,可是从一开始他们便已经注定了其失败的结局:

士人内部意见不一致,其中更夹杂有心怀叵测的人,导致宦官提前做好了准备。士人的斗争方式太过单一,往往只会以抨击朝政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不满,这反而会引起皇帝的反感。两次党锢之祸给士人集团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影响:

第一次党锢之祸由于外戚集团需要借助士人的力量诛灭宦官,因而这一次事态并没有扩大化,只是将李膺等人贬为庶民并不再允许他们做官就了事了。第二次党锢之祸由于士人背后的力量遭到了打击,导致这一次士人集团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士人领袖陈蕃、窦武被杀,数百士子被牵连。在“党锢之祸”爆发的数年后,时任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士人鸣不平,反而遭到宦官的再一次打击,其门生、故吏一律遭到朝廷的打压。

两次“党锢之祸”背后的后果绝对不只是一连串的死亡名单这么简单,其背后还隐藏着诸多危机击垮着东汉王朝:

“宦官乱政”的问题已经积重难返,士人遭受到毁灭性打击直接导致宦官继续坐大,并击垮了这个王朝。由于朝廷对士子的不公平对待,俗话说“哀大莫过于心死”,由于一些不平等的待遇,因而一些士子宁可醉隐山林也不愿入仕,也间接影响了魏晋名士。

建安年间:欲中兴汉室而不得

东汉末年,积重难返的东汉王朝终于在一系列的问题之中崩溃了,强大的东汉王朝在霎那间被诸侯分崩离析成了大小不等的割据势力,各地军阀为了扩张势力彼此间各自攻伐因而给那个时代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那个时代要成事仅仅靠实力是绝对不够的,还需要获得士族的支持,因而那些经受经年累月的豪门大族以及名满天下的名士则争相成为了各地军阀拉拢的对象。

然而名士们的心性是不同的,有些人行事狂放,有些人心存汉室,而并不是每一个军阀都可以做到大度的,这也造就了东汉末年的名士的又一次“大灾难”。

道不同不相为谋,终饮恨自尽:荀彧提到三国乱世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

曹操和荀彧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是刘邦和萧何;刘裕以及刘穆之。往往是曹操在前方征战,荀彧在后方调度粮草,而且其总是在关键时刻能够帮助曹操下定决心,就连曹操自己也夸赞曹操为“王佐之才”。

然而就是对曹操如此重要的一个人,只因在封王一事上不能和曹操保持一致,终以惨淡收场。

他的悲剧缘于他没有看清曹操的真实性情,他本想借助曹操之手中兴汉室,故而其在一开始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帮助曹操网罗了各类人才。然而事态的发展远非他所能预料的,最终“奉天子以令不臣”终成“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衰微的局面以不可逆转。

在了解了曹操的真实心境之后,荀彧终感汉室无力回天,而根据史书之上的记载荀彧之死和曹操有很深的关系,他的死是曹操的痛,曹操少了一个良臣;也是汉室的痛,少了一个忠于汉室之臣。

儒家的卫道士:孔融小时候我们常听过一个故事:“孔融让梨”,其本意是教导我们要尊老爱幼,而其中故事之中的主角孔融在其长大之后更是成为了享誉天下的名士,名列“建安七子”之首。

出身孔孟之家的孔融其身受儒学的熏陶,因而其也成为了各地军阀争相拉拢的目标,而由于其忠君之理念,其只能被迫成为曹操一方的人。然而由于其政治立场、家世、以及思想都与曹操成对立状态,也造就了他和曹操之间的矛盾:

孔融出身于名门望族,是孔子的二十一世孙,而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在那个时代曹操的出身一直被人诟病,这也造就了他和曹操的矛盾。孔融由于受儒家文化思想,故而其忠君之理念深入其心,然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明显与其理念背道而驰,也造就了他们政治立场上的不同。孔融自身出身孔孟世家,故而其恪守儒家之礼节,而曹操的行事作风又不拘礼法。因而这种种原因之下,导致了曹操和孔融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平定袁绍前曹操还不能杀孔融,因其影响太大贸然杀之会导致其政权不闻,故其一直对其放任自由;而在曹操统一了北方之后 ,此时曹操已经不需要孔融这一个道德君子来帮助其提高声望了,故而对于这一个经常忤逆他心意的道德君子再也不必留他性命。

在赤壁之战爆发的前一年,享誉天下的名士孔融死于曹操之手。而在东汉末年死于曹操之手的名士有数人,除了荀彧、孔融之外,还有崔琰、毛玠等人。

魏晋时期:欲醉隐山林而不得

魏晋时期名士的代表按时间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何晏、夏侯玄为首的正始名士;另一类则是以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与东汉名士的遭遇所不同的是,东汉名士如果政建不同至少还可以醉饮山林,而魏晋名士他们希望醉隐山林不涉朝政的愿望都未能实现。

正始之音:夏侯玄之死说起“正始名士”的代表,无非就是何晏、夏侯玄,然而比起何宴在生死攸关之下对司马懿的卑躬屈膝,还是夏侯玄更具代表性,今天就来说说夏侯玄。

“高平陵政变”之后,曹爽一党被司马家尽数诛灭,而夏侯玄由于不是曹爽一党的核心成员幸免于难,然而夏侯玄本人也知道一时的安全并不代表着永远安全,司马家迟早会除掉他:

夏侯玄忠于曹魏,而司马家欲图谋朝篡位的话两者之间必然会起冲突。夏侯玄是曹魏在朝堂之上的最后一杆支柱,其名声享誉朝野,司马家也不可能让其成为他们的障碍。这两点造就了夏侯玄的悲剧,也让其无法在朝堂之中得以善存。不久魏帝曹芳欲借李丰等人之手铲除司马师,以夏侯玄取代司马师之职,然而司马家的眼线早已布满整个朝堂,又岂是李丰等人可以颠覆的。

曹芳的想法很美好,而现实终究是残酷的,不久李丰、张缉等老臣相继被司马师诛杀,而此时夏侯玄的处境则颇为尴尬:他没有直接参与李丰等人的密谋,按道理来说他是无罪的,然而李丰等人的密谋之中又希望利用夏侯玄来取代司马师,此举无疑也是证明了其也是李丰案的参与人之一,因而夏侯玄也因此被牵连而入狱。

司马师早年和夏侯玄是至交,然而政治场上的友谊往往会因为政见不同而道不同不相为谋,在其权衡利弊之下,享誉朝野的名士夏侯玄终以“谋反”被夷三族,而值此乱世之秋,天下又少了一个高风亮节的名士。

广陵绝唱:嵇康由于司马氏在禅代之路上的手段过于残酷,以至于其被天下人诟病,同时由于玄学的兴起导致一大批的士人不再以入仕为初心,他们转而追求“道法自然”,其行为便如同汉代的“隐逸名士”一般,热衷于醉隐山林。

然而为了消除自“高平陵政变”以来的负面影响则必须需要借助名士的声望来助其巩固政权:

魏晋名士多为士人家族,拉拢他们就等于拉拢了他们的家族。名士本身具有良好的声誉,拉拢其为自己所用可以帮助其挽回声誉。因而在此情况之下,竹林七贤作为天下名士的代表自然成为了司马家族的拉拢对象,与汉代所不同的是,司马家族并没有那么好说话,其对竹林七贤是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

因而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家族利益考量,热衷于功名的山涛、王戎等人在不久之后纷纷出仕,阮籍等人也为了身价性命不得不挂几个名誉性的职位。而在“竹林七贤”之中唯有嵇康是一个例外,无论司马家族如何的威逼利诱他就是拒不出仕:有一个关系是他是曹魏的皇亲,就这一点上就注定了其和司马家势不两立的局面。

为了表明其和司马家势不两立之局面,甚至和相交多年的山涛一刀两断,固然他此举赢得了世人的敬重,可是其也为自己的死亡埋下了祸根。

在公元260年的一天,嵇康因吕安而被牵连,已经对嵇康忍无可忍的司马昭在钟会的教唆下下令处死了嵇康,与之一同受刑的还有其挚友吕安,也是一个享誉天下的名士。

行刑那天,数千人为其求情,然而帝王的心境是冷酷的,临刑前,嵇康镇定自若的弹奏一曲,最终一曲“广陵绝唱”响彻人间。

在那个年代名士的悲惨遭遇也映射出了那个时代的残酷,连那种享誉天下的名士往往都无法保全自身,更遑论黎明苍生了。

历史上有哪些成王败寇的例子?

黄帝蚩尤之战,蚩尤部落不敌黄帝部落,最终失去统率各部落的机会,成为公敌。

战国七雄,逐鹿中原,各国竞相争权夺利,后秦国一统天下,其他国家沦为郡县,俯首称臣。

楚汉之争。西楚霸王项羽与一亭之长刘邦,本来是项羽各方面实力更强一些,奈何项羽不及刘邦懂得帝王之道,最终失去机会,成王败寇。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成功夺权,其他皇子沦为失败者,唐太宗李世民成为唐初最伟大的皇帝。

九子夺嫡,各皇子势力明争暗斗,最终雍正成为胜利者,其他许多皇子这下场悲惨。

这就是成王败寇,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我觉得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了吧。

刘邦不过就是一个泗水亭长,说难听点就是乡下一个混混而已;而项羽本事皇族贵胄,接受着最好的教育。乱世出英雄,项羽自然是大家公认的下一代的王者。可是谁能想到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呢,而刘邦却:“大风起兮云飞扬”。

自此霸王乌江自刎成为一时佳话,刘邦称帝坐拥万里河山。

刘邦和项羽当年可都是反抗秦朝暴政的起义军,他们各自带一支军队,本来刘邦的兵力不如项羽,可刘邦先攻入咸阳,这让项羽勃然大怒,听了范增的建议要设鸿门宴杀刘邦,奈何刘邦身边既有谋士武将,又买通项羽身边的项伯,总算死里逃生,对项羽来说,这么好的机会没杀掉刘邦,等于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啊,后来等到刘邦日益壮大,不惧怕项羽,最后逼得项羽乌江边自刎。可怜项羽壮志未酬,让一个地痞流氓得了天下,真可谓是成王败寇啊。

一想到成王败寇,我就想到西楚霸王项羽。想当初他在巨鹿之战之后,破秦军主力,大败章邯,自封王,后和汉王刘邦对弈,多次取得上风。

可最后败于刘邦,被逼到四面楚歌的局面,最后自刎乌江。

还有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最后灭吴,一洗前耻。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历史上最有名的成王败寇例子当属朱元璋,元末时期,苏州的张士诚是全国最有名的军事将领,其钱财之多,兵将之多,是朱元璋的好几倍。长江中上游的陈友谅也是一方诸侯,比朱元璋的实力大好几倍。朱元璋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经过数年的韬光养晦,战胜了陈友谅和张士诚,终于成就霸业,当上了皇帝。而失败的陈友谅、张士诚,则被部下杀死。

历史上因为自身利益叛变,结果却得不偿失的3个人都是谁?

说起历史上最讽刺的3个人来,其实更多的还是搞笑,因为虽然他们有很大的权力,但是由于智商堪忧的原因,选择错了自己所处的立场,所以最后都弄了个得不偿失,尤其是最关键的一点,他们还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见到底是有多么的讽刺。其实,大家都知道,不管是谁为了自身利益都没有错,毕竟有句话说得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即便是说人为了自身利益是天性的话,那么还真就是一点都不夸张了,所以谁也别把谁想的太伟大。不过,为了自身利益叛变,最后弄个得不偿失,那可就不仅仅只是打脸了。下面,咱们就来说一下,历史上最讽刺的3个人吧。

首先第一位要说的是,唐朝时期有一个叫安禄山的人,这个人在唐朝的时候权力非常大,虽然他不是唐朝的皇帝,但是也绝对能算得上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人,他却为了自身的利益叛变造反了。安禄山叛变造反成功不成功咱们暂且不说,最为讽刺的就是他最后死在了自己最信任的人手里,可见安禄山叛变造反到底是有多么的得不偿失。很显然,这就是典型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皇帝信任安禄山,结果安禄山叛变,安禄山信任最信任的人,结果最信任的人叛变杀了安禄山。

其次第二位要说的是,明朝时期有一个叫洪承畴的人,说起洪承畴这个人来,那可就非常的讽刺了,他原本是明朝皇帝非常信任的大臣,结果他出兵抗清的时候被抓,然后他又反过头来打明朝,最终明朝被推翻,他成为了开清第一大功臣。其实,如果只是这样的话洪承畴的作为还算能理解,毕竟相对来说明朝末期的统治也确实是不太好,他被抓后反过头攻打明朝也完全能算得上是自保。但是,他这个开清第一大功臣可不是夸赞他,而是实实在在对于他的讽刺,甚至就连洪承畴在《贰臣传》里都成了耻辱,可见对于作为开清第一大功臣的洪承畴来说,到底是有多么的讽刺,简直就是有些太得不偿失了。

最后第三位要说的是,民国时期有一个叫汪精卫的人,其实汪精卫这个人真就没必要多说什么,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汉奸。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汪精卫当年知道投靠日本是这样的下场,那么他肯定也是不会卖国的,毕竟卖国影响的可不仅仅只是汪精卫这一代人的名誉。然而,如果当年汪精卫但凡有点爱国精神的话,他就很有可能成为民国时期的大英雄,只可惜他却投靠了日本做了汉奸,也着实是得不偿失的太讽刺了。其实,最可惜的也就是汪精卫,因为相对来说他毕竟是有实力了,即便是他死磕日本人,也未必就会以悲惨的结局收场,说不准还真就能成功反击日本,稳住大民国江山。

很显然,这三位可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但是也同样的都非常的得不偿失。其实,他们的告诉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这个真理就是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叛变,因为叛变的风险着实是太大,如果成功了或许还好说点,但是如果失败了那可就是万人唾弃千人骂了。而且,最重要的就是,他们为了自身利益从根本上来说还没有错,就如同上面所说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简单直白的来说无非也就是选择错了罢了。然而,讽刺也毕竟是讽刺,事实也毕竟是事实,为了自身利益也毕竟是为了自身利益,叛变也毕竟是叛变,所以他们除了讽刺之外也就只剩下讽刺了。

当然,或许有些人会并不太理解他们,甚至还会说人不能为了自身利益而出卖国家,自然也确实是如此,但是有些事情必须经历了才能知道。这就如同洪承畴一样,其实他刚被清兵抓获的时候,也是大义凛然的不服气,大有一种宁死而后快的意思,可是当他的生命真正受到威胁的时候,那么他又能如何去选择呢?或许,对于大家来说,他让清兵直接给杀死,他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大英雄,可是他成为大英雄的背后,对于死去的他来说又能有什么意义呢?即便是世人把他当神一样供起来,死去的他同样也是永远都不会知道的。

关于名人不向命运低头的故事

名人不向命运低头的故事二则:

1、贝多芬

     1798年,28岁的贝多芬发现自己的听力出现了问题,继而听觉日益衰退。1822年,因为失去了听力,贝多芬指挥歌剧《费德里奥》预奏失败,他扔掉指挥棒,一口气跑回家里,倒在椅子上,沉默了很久很久。耳病的恶化使贝多芬非常痛苦,他的消极情绪达到了极点,曾写下遗书,陈述自己的悲惨遭遇与不幸。但是,贝多芬并没有一蹶不振,他重新树立起与聋疾斗争的信心,全心投入音乐创作中。

2、司马迁

        正当司马迁在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锒铛入狱,还遭受了酷刑。
受尽耻辱的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又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便又想要隐忍克制,完成著作,更何况,《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祖籍荷兰,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喜怒无常、嗜酒如命;母亲是一个厨司,心地善良、性情温柔。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他不惜打骂,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成为第二个莫扎特。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贝多芬无时不冲满着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圭恰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但是幼稚自私的奇丽爱太不理解他崇高的灵魂。1803年与他人结婚,这是令人绝望的时刻,他曾写下遗书。

1803年他从灰暗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之后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的涌现。《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3月26日,他在暴风雪中离开。终生未婚。29日出殡,送葬者有两万人,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

作曲家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管弦乐几十首(《爱格蒙特序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热情、月光、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室内乐80首;歌剧1部〈〈弗德里奥〉〉;另有神剧1部;弥撒曲2首等等。

【生平逸话】

童年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象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象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良师
父亲把这个男孩子带到一个又一个老师那里,让他学习不同的乐器和作曲的艺术。这些老师中没有一个可称为好的,直到他落到宫廷琴师和波恩剧院的经理尼费(Neefe)的手里。这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音乐教师,友善、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这对贝多芬来说实在是一个幸运。因为虽然波恩城里有最好的学校——连善良的老巴赫都会高兴地送他的许多孩子们去学习的那种学校——但是贝多芬的父亲从来也不认为值得送贝多芬去那里学习哪怕是两三个月,在他眼里读书远不如学音乐那样能挣钱。年轻的贝多芬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上课是愉快的。尼费先生对他很慈爱,不仅教音乐,而且还教他世界上许多别的事情。为了付他的学费,当尼费先生很忙或离开市镇的时候,贝多芬就代替老师做风琴师。于是当他刚满十四岁的时候,他就被任命为剧场的助理宫廷风琴师和古钢琴师。那可恨而又不幸的父亲看到他儿子的音乐终于挣了一些钱的时候,他是多么得意啊!

访问
莫扎特大约在这个时候,他生平第一次访问维也纳,为他最崇拜的偶像莫扎特演奏。莫扎特认为这个孩子只是在演奏一首为这种场合练过很久的卖弄技巧的展品,出于客气,只好礼貌而冷淡地称赞他一下。小贝多芬生气了,要求莫扎特给他一个主题,然后他在它上面用了那么多的感情和天才加以即兴变奏。莫扎特惊讶不已,马上跑到隔壁房间门口,“注意这位年轻人,”他向里面一群正在聚会的朋友大喊道,“有一天全世界都会听到他的声音!”

贝多芬终于明白,他在家乡是不可能有更大进展的,于是决定再到维也纳去寻求他的幸运。此时莫扎特已经去世了,但是海顿刚刚获得他第一次在伦敦的胜利,正处于盛名的高峰。在经过波恩的时候,海顿已经听过并且大加赞赏贝多芬的大合唱之一,因此贝多芬决定首先转向海顿学习。海顿这时早已过了他的青年时代,并且在创作和指挥自己最伟大的作品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勤奋。难怪他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改卷子。而且他要求学生们每一堂课只交两毛钱,他大概觉得自己也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在练习稿纸上。于是贝多芬常常发现他的练习中有些未改正的错误,他很生气。当那年老的教师出发到伦敦进行第二次访问时,贝多芬转向一位天才较低但很严格的教师学习。后来他常常大声宣告他从海顿那里什么也没学到。不过,不久后,他一定会逐渐觉得,假如他没有从改正练习方面得到什么的话,他却从海顿那里获得了灵感,因为他把他最初的几首钢琴奏鸣曲献给了海顿。而且当海顿为他的《创世纪》的演出最后一次在台上露面,被他的几个仆人扶出去的时候,贝多芬弯下腰来亲切地吻了这位衰弱的老人。

我行我素
贝多芬不愿做一个客厅里的宠儿,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够随己意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和吃东西。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房间里的琐事瞎忙。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地搬家。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有时他搬家搬得是这样的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弹奏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虽然挣了不少钱,可总是没有多少积蓄的原因吧!

失聪
当他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聋时,他几乎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起初,只有威格勒医生和斯蒂芬.冯.勃罗伊宁等几个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弃到各王宫去听他如此喜爱的欢快的音乐会,他怕人们注意到他的耳聋,以为一个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不!他想起他想写的一切音乐,“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也许对他来说,在耳聋的时候创作音乐并没有别的音乐家那么难。在他看来,音乐不仅是用迷人的声音安排各种主题或音型,它也是表现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种语言。

贝多芬和他的朋友们
没有一个音乐家像他那样,在一生中有那么多的成功和那么少的幸福的日子。他的朋友们是善良而忠诚的,但是他的该诅咒的耳聋把他同他们隔离开了。甚至他的助听器也往往使他失望,因此他和他们保持接触的唯一方法就是他经常带在身边的“会话本”和铅笔。他看见他们互相谈话,以为他们总是谈论他,说他的坏话,阴谋害他。有一天他这样写道:“再也不要在我跟前露面!你是一条卑鄙的狗,一个不老实的家伙!”第二天,当他发现自己的疑心是错的而他的朋友是真诚的时候,他又写了另外一个便条:“亲爱的朋友,你是一个诚实的人,你是对的。我现在明白了。所以今天下午来我这里,接受你的贝多芬的爱吧。”而他的朋友们——他们是多么好的人啊——总是原谅他那粗暴的吵嘴,并且和他相伴到最后。他的家庭生活自始至终都是悲惨的:他从来也没有结过婚。当他头一次到维也纳的时候,他向一个从他自己家乡来的歌唱家玛格戴林娜•威尔曼(MagdaleneWillman)求婚,但是她拒绝了,因为贝多芬“太丑了”。从那以后,他曾先后爱上过好几位贵族女子——有着可爱的名字的可爱的女子——他用音乐向她们倾诉,但她们接受了他的音乐,而拒绝了他的爱!

【大师风范】

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的平息,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4年12月,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号)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号)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月光曲》的传说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名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间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交谈。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么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子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连忙说:‘哥哥,你别难过,我只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弹起盲姑娘刚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一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宁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来时,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即兴弹的‘月光曲’记录了下来。”这是我国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里的一篇文章,讲的是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的故事。

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贝多芬的这个曲子(作品27之2——《#c小调钢琴奏鸣曲》)描写的是海上月光的说法,源出于德国音乐批评家雷尔施塔布(1799—1860)。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1829—1894)非常反对用“月光”来解释这个曲子。他说:“月光在音乐描写里应该是暝想、沉思、安静的,总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绪。《#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完全是悲剧性的(用小调来暗示),是布满云彩的天空,是阴郁的情绪。末乐章是狂暴的、热情的,表现的正是和温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东西。只有短短的第二乐章可以说是一瞬间的月光。”在德国,也有人称此曲为“园亭”奏鸣曲。园亭是建筑在树荫下的凉亭,显然这标题对于这首奏鸣曲也同样是不确切的。看来,这首曲子所表现的决不是一幅明净的风景画,而是一种内在的阴郁情绪。《贝多芬传》的作者泰厄(1817—1897)说第一乐章是“少女为生病的父亲祈祷”,这无论如何要比“月光”和“园亭”恰当一些。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个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贝多芬写给韦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哭。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灭之火”。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许和事实不符。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象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c小调奏鸣曲》因“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特别出名。贝多芬有一次说过:“人们常常谈论《#c小调奏鸣曲》,但我曾写过比这更好的东西,象《#F大调奏鸣曲》(作品78号)就是一例。”可见贝多芬自己对《月光曲》是并不十分满意的。

热情奏鸣曲
兴德勒有一次向贝多芬问起《d小调奏鸣曲》(作品31之2)和《f小调奏鸣曲》(作品57号)的内容时,贝多芬的回答是:“请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因此前者被称为《暴风雨奏鸣曲》,而后者则由汉堡乐谱出版商克兰茨(1789—1870)加上了《热情奏鸣曲》的标题。(另一说,“热情”的标题是由德国钢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赖内刻(1824—1910)所加,这似乎是没有根据的。)“热情”的标题没有贝多芬的认可,但用于这部英雄豪迈、气势磅礴的作品,是相当恰切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有一次在莫斯科听到俄国作曲家和指挥家多勃洛文(1894—1953)演奏这首奏鸣曲后,说道:“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前所未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1870年十月三十日,巴黎在普法战争中已经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三个多月了。设在凡尔赛的普鲁士国王威廉的大本营里,铁血宰相俾斯麦正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首脑梯也尔谈判停战条件。这天晚上,曾任德国驻意大利大使的格台尔,在凡尔寒的一架破旧不堪的钢琴上,为俾斯麦演奏了《热情奏鸣曲》。俾斯麦听了最后一个乐章后说:“这是整个一代人斗争的嚎哭。”他是从一个嗜血成性的野心家立场来领会贝多芬的“热情”的。他曾说过:“要是我能常听这个曲子,我的勇气将不会枯竭”,因为“贝多芬最适合我的神经”。贝多芬在1801年六月二十九日说过:“我的艺术用以改善可怜的人们的命运。”贝多芬如果地下有知,听说他的音乐为俾斯麦利用,他一定是死不暝目的。

贝多芬的朋友
美尔策尔(1772—1838),以发明和制造机械乐器著称于世。1813年秋,贝多芬为美尔策尔发明的万能琴(即机械乐队)写作了一部战争交响曲,题为《威灵顿的胜利》或《维多利亚之战》,描写同年6月21日英将威灵顿在西班牙北部城市维多利亚大败拿破仑的场景。美尔策尔曾经在温克尔(1776—1826)发明的基础上,创制了今天通用的拍节机。贝多芬首先采用,并按照它每分钟所打的拍数来标明自己作品的速度。贝多芬的助听器,也是1810年左右美尔策尔为他制作的。有一次,贝多芬在送美尔策尔出行时,写了首富于风趣的卡农,来歌颂拍节机的创制者。这首象征贝多芬和美尔策尔之间友谊的卡农,后来被贝多芬选进了他的第八交响曲(作品93号),成为第二乐章的主题。

芭蕾舞台上的第七交响曲
瓦格纳称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作品92号)为“舞蹈的极致”、“最高形式的舞蹈”、“按照理想形式的身体运动的最妙的体现”。据说他曾设想在李斯特的钢琴伴奏下,用舞蹈来表现《第七交响曲》。瓦格纳的理想,后来由俄国舞剧编导马辛实现了。1938年,他把这部交响曲编成了芭蕾舞,用来表现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情节——世界的创造和毁灭:第一乐章:创造——在创造精神的指引下,混沌世界变成了植物和动物的有秩序的住所。出现了男人和女人,还有危险的蛇。第二乐章:大地——地球上出现了憎恨和强暴。一群男人和女人哀悼着被谋杀的少年。第三乐章:天空——天空中的神和女神对大地上的骚乱无动于衷,依然尽情欢乐。第四乐章:酒色和毁灭——人们沉湎于酒色。神看见他们恶劣地模仿上界的欢乐,因为愤怒而用火毁灭了世界。1938年5月,这出舞剧由巴西尔的俄国芭蕾舞团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作了第一次演出。

欢乐颂与合唱交响曲
1793年1月,德国诗人席勒的朋友、波恩大学法学教授菲舍尼希写信给席勒夫人夏洛蒂说:“有一位青年……抱着伟大而崇高的志向,要把席勒的《欢乐颂》一节一节地谱成音乐。”这个青年就是贝多芬,当时他住在波恩,只有23岁。贝多芬在1798年和1812年,都曾为《欢乐颂》的音乐起过稿。在1812年写的《欢乐颂》主题,后来用于1814年10月完成的《C大调命名日节庆序曲》(作品115号)。贝多芬在1795年的前后为毕尔格的诗所作的歌曲《互爱》和《合唱交响曲》末乐章中《欢乐颂》的主题,在音调上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欢乐颂》主题的前身。后来贝多芬在1808年的《c小调钢琴合唱幻想曲》(作品80号)中又借用这个曲调作为主题,演唱库夫纳歌颂音乐魅力的诗。《钢琴合唱幻想曲》的合唱部分,是为写作《合唱交响曲》的终曲而作的一次尝试。1824年3月,贝多芬在写给普洛勃斯特的信里说过:“《合唱交响曲》的终曲,是按照《钢琴合唱幻想曲》的格调写的,但规模则远较宏大。”由此可见,贝多芬为《欢乐颂》谱曲的意图,从1793年开始,前后琢磨了30年,才最后在《合唱交响曲》中得以完成。《合唱交响曲》完成于卡尔斯巴德决议后一切自由思想和民主运动都遭到残酷镇压的反动时期。1824年5月在维也纳刻伦特纳托尔戏院初次演出时,听众反映的热烈是空前的。贝多芬出场时,受到听众五次的鼓掌欢呼,以致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但站在乐队中背对着听众的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幸而女低音歌手翁格尔牵着他的手转过身,才“看到”了听众的欢呼。从初演所引起的异乎寻常的情绪可以看出,歌唱欢乐,也就是歌唱自由,在当时有着何等深切的现实意义。

【乐圣境界】

欣然忘食
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点过菜后,他突然来了灵感,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的背面作起曲来。不一会儿,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样子,便不敢去打扰他,而打算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侍者终于来到贝多芬身边:“先生,上菜吗?”贝多芬如同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立刻掏钱结帐。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先生,您还没吃饭呢!”“不!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侍者的一再解释,他照菜单上的定价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冲出了饭馆。

日有进境
晚年的贝多芬有一次听到一位朋友弹奏他的《c小调三十二变奏曲》。听了一会儿,他问道:“这是谁的作品?”“你的。”朋友回答说。“我的?这么笨拙的曲子会是我写的?”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啊,当年的贝多芬简直是个傻瓜!”歌德评论席勒的话,完全适用于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变化,在成长。我每次看到他时,总觉得他的知识、学问和见解比上一次进步了。”有一时期,贝多芬甚至想毁掉他青年时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莱苔》和《降E大调七重奏》(作品20号)。这决不是偶然的,象贝多芬这样,真可以说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

令敌手剽窃无门
贝多芬在18岁时(1788年)和波恩的勃劳宁一家交上了朋友,这一家的女儿埃雷奥诺勒(1772-1841)和儿子

1、祖冲之,

南朝的祖冲之,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靠一片片小竹片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一遍又一遍,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2、爱迪生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做了无数次失败的实验,总共试用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最终才确定用钨丝来做灯丝,提高了电灯的使用寿命。

3、小仲马

法国作家小仲马,不靠其父之名气,决定用自己的实力取得一番成就,他一次次地往报社寄稿,却都被报社退了回来,但他没有因此而失望,仍继续创作,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著成了成名之作《茶花女》。

4、谈迁

我国明代的谈迁用27年的时间编成了五百万字的《国榷》初稿,而被贪婪之徒偷走,他忍受这沉重的打击,埋头书案又干十年,再次写成《国榷》的第二稿。之后又经过三年的补充、修改,才最后定稿。可以说谈迁一生为写此书呕心沥血,九死而不悔。"

5、贝多芬

大作曲家贝多芬由于贫穷没能上大学,十七岁是患了伤寒和天花病,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在爱情上也屡受挫折。在这种情况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

在与命运的顽强搏斗中,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逆境不但没有吓倒他,反而成了他获得强大生命力的磁场。

6、约翰·法郎索亚·米勒

法国画家约翰·法郎索亚·米勒,年轻时的作品一幅也卖不出去,他陷在贫穷与绝望的深渊里。后来,他迁居乡间。虽然他仍然未能摆脱贫困的厄运,但是他并没有停止作画,从此他的画更多表达美丽的大自然和淳朴的农民。

其中《播种》、《拾落穗》等作品,还成为美术画廊上的不朽之作。如果他没有那种不怕不弃、奋勇前进的精神,是永远都不会诞生出不朽之作。

杰西卡考克斯

杰西卡考克斯患有罕见的先天缺陷,出生时没有胳膊。然而,她没有双臂,但她是最能鼓舞人心的人,她能做那些人们认为她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她可以打字,开车,梳头,用她的脚打电话。此外,她是第一个没有武器的飞行员。她正在驾驶的飞机被称为Ercoupe,它是少数几架没有踏板的飞机之一。

肖恩斯沃纳

他是一个真正的医学奇迹。他是世界上唯一被诊断出患有霍奇金氏症和Askin氏肉瘤的人。当医生希望他活三个多月的时候,他克服了自己的病,第二次被一个致命的高尔夫球大小的肿瘤袭击了他的右肺。然后,医生希望他活不到两周。他成为第一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癌症幸存者。在珠穆朗玛峰和其他地方的山峰之后。麦金利是第一个完成七次峰会的癌症幸存者。

绝不向命运低头!断腿斗士乔治经典纪录片

本文标题: 历史上有哪些才能实力出众却连自保都做不到最后悲惨结局的故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130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卑鄙”这个词是中国古代就有的,还是由英语中的“baby”转变来的如果把人类从古至今的所有知识,用科技等手段灌输到一个人的大脑里。这个人是不是接近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