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万历年间抗倭援朝能胜利,萨尔浒却用兵失利了

发布时间: 2023-07-18 09:01:1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5

明朝萨尔浒战役之谜:揭露历史的真相!明朝萨尔浒战役之谜:揭露历史的真相!明朝衰亡,后金兴起,皆源于此战。萨尔浒之战,是明朝与后金...

为什么万历年间抗倭援朝能胜利,萨尔浒却用兵失利了

明朝萨尔浒战役之谜:揭露历史的真相!

明朝萨尔浒战役之谜:揭露历史的真相!

明朝衰亡,后金兴起,皆源于此战。萨尔浒之战,是明朝与后金政权争夺辽东的关键性一战。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五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6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成为战争史上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一个出色战例。

后金是在明时由居住在我国长白山一带女真族建州部建立的政权。北宋末期女真完颜等部建立金朝后,由东北进入黄河流域,但女真族的另一些部落仍留在东北。明朝初年,这些居住在东北的部落逐渐形成了海西、建州、东海三大部。明神宗万历十一至十六年(1583—1588),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各部,后又合并了海西与东海诸部。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过程中,逐步确立起了八旗军制。这些八旗士兵在平时是平民百姓,但在战时便是冲锋陷阵的士兵。开始时只分黄、白、红、蓝四色旗帜,后增编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始为八旗。女真人分编于八旗,每旗可出兵7500人,共有兵力6万余人,主要是骑兵。此外,还修筑了赫图阿拉等城堡,补充马匹和战具,屯田积粮,积极备战。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年号天命,自称大金国汗,以赫图阿拉为都城(故址位于今辽宁新宾西)。

后金政权初具规模后,努尔哈赤便在万历四十六年二月召集贝勒诸臣讨论方略,具体制定了攻打明军、兼并女真叶赫部、最后夺取辽东的战略方针。经过精心的准备和计划,努尔哈赤发动了对明廷的作战行动。他以“七大恨”誓师,历数明廷对女真的七大罪状,来激发女真人的愤慨之情。战争开始后,后金部队长驱直入,直至七月,明抚顺以东诸堡,大都为后金所占。

明朝政府在战场上接连失败,使得最高统治者十分恼怒,决定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企图将后金一举消灭。为达此目的,明朝政府对这次战争进行了精心的部署:以总兵杜松为主力,出抚顺关,从西面进攻,称西路军;以总兵马林合叶赫兵,出靖安堡攻其北,称北路军;以总兵李如柏经清河堡、鸦鹘关,从南面进攻,称南路军;总兵刘廷会合朝鲜兵,出宽甸攻其东,称东路军;另有机动部队保障后方交通,而辽东原巡抚杨镐为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坐镇沈阳指挥。四路明军分头并进,最后于三月初二会师赫图阿拉。

明廷对战争进行了精心的部署,可谓是志在必得了。于是,这次战争的总指挥杨镐在出师前的24小时,派人向后金下战书。“师期已泄”,使努尔哈赤得以从容做出决策。他通过对双方情况的分析,较好地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认为,后金的八旗兵力一共只有6万余人,与明军相比,明显处于劣势,但明军采取的是分进合击的策略,在四路军中只有西路对自己这一方威胁最大,其他三路因路途遥远,在短期内是绝不可能到达的,因此他做出了“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决策,决定先大破西路军,然后再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形,寻觅破敌之法。

于是,他将6万八旗兵集结于赫图阿拉附近,等候着西路军的到来。西路军由于冒进,孤军先行来到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这便让后金军队候个正着。西路军遭到后金部队的袭击后,决定一分为二,一部在萨尔浒驻扎下来,另一部则由杜松率领攻打吉林崖,努尔哈赤针对西路军分兵情况,派遣大贝勒代善、四贝勒皇太极率两旗兵力增援吉林崖,截击杜松,使西路军两部不能互援,自己则亲率六旗兵力进攻驻扎在萨尔浒的西路军主力部队。经过激战,将西路军的主力部队击溃,接着又和代善合击进攻吉林崖的另一部。至此,明西路军全部被歼灭。

全歼西路军后,努尔哈赤将进攻矛头瞄准了明北路马林军。经过激战,马林部大败。击溃马林后,努尔哈赤立即南下,命人放出话来,说杜松的西路军已逼近赫图阿拉,要东路军速进,引诱其入伏。东路军不知是计,加速行进,当部队进入到阿不达里冈时,后金军突然袭击,东路军大败。杨镐坐镇沈阳,掌握着一支机动部队,但对四路明军,却未能做出任何策应。及至三路失败后,他才慌忙命令南路李如柏军撤兵。李如柏军在回师途中,为后金军袭击,李如柏以为是对方主力部队进攻,因而惊慌失措,部队也阵脚大乱,士兵们自相踩踏,死伤千余人。至此,萨尔浒之战落下了帷幕。

萨尔浒之战,后金军以劣势的兵力,在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6万多人。战役以明军的失利、后金军的胜利而告终。通过此战,后金政权更加巩固,从此夺取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而明军则因此次失利,陷入被动局面,战略上也随之发生了相应变化,由过去的盲目自大转变为软弱妥协、消极防守。此战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探究萨尔浒之战明军失利的原因,主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对后金军的作战能力估计不足,对对方的情况一无所知,盲目行动,准备不充分,最终并没有达成分进合击的战略目标,反而被对方各个击破。第二,主力部队孤军深入,得不到有效的补给,最终全军覆没,打乱了整个战局的部署,使得后来南北两路军陷入被动境地,同时也为后金军从容转移兵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创造了有利战机。

第三,杨镐作为一个军事统帅,并没有统筹全局,对各路军做出策应。他远离前线,对战场的情形也不了解,因此并不能根据战局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策略,所以萨尔浒之战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第四,明军盲目自大,竟然在作战之初,便将自己的作战意图泄漏给对方,这也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五,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后金军,指挥有方,在战略方针上更胜一筹。他们通过对彼此双方的情况进行分析,确定了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歼灭的策略,从而扭转了战场的不利形势,保证了战役的胜利。

历史上的萨尔浒一战,过程有多么的恐怖和惨烈?

从制度反复惯性,还有大众心理角度,分析分析失败根源。

说这个之前,先说三个关于明朝的故事吧。

第一个:是历史上有过记载的。

嫉贪如仇的朱同志杀贪官是出了名的,可杀人后,如何解决问题?有人提议说,每个砖墙上都留下铸造产区还有匠人姓名,如此也好追责。如此举措后,砖墙质量直线提高,最后南京城坚固无比,今日依然有部分耸立。(这种追责制春秋战国时就有了)

第二个:历史是否有记载不知,不过电视剧《朱元璋》中有演绎。

说的是,建国后,南京城迎来了第一次科举,为此营建了恩科大殿作为士子觐见考试场所。主持修筑官员,偷工减料,上瞒下隐后,红木柱子居然用的棺材板,地上的砖墙也是一桶就破,最后气的老朱又一次动了屠刀,杀了一批臣下。

第三件:是明朝中后期,一场关于在京城郊区,开垦水稻议案。

明朝万历时,京城粮食紧缺,走漕运损耗巨大。

明朝著名的农学家徐贞明经过研究,在验证后,认为京郊还有北方地区都可以推行水稻,能让荒地变良田,如果推行成功,京城将再无缺粮之忧。如此好提议,当然备受重视,先是张居正支持,可张居正还没推进完就去世了,后续首辅申时行也支持,最后万历皇帝高度重视,还做了周边试点,眼看就要成,却被言官以扰民为由各种阻碍痛批,最后也不了了之、

留下的唯有申时行的一句感叹:

“是后中原士夫,深为子孙忧,恨入心髓,牢不可破《万历野获编·西北水田》

三件事说完,反应了什么问题?其实也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追责,第二个治吏,第三个,群体意志对抗。

为何我要说这三个点,其实也是有时间线延伸上溯的,最后上溯后再反推,明朝灭亡的根源就清晰了,这里先让时间线上溯吧。

首先:第一个时间点,万历新政张居正改革。

无论水稻改革也好,萨尔浒之战也好,都发生在万历朝,发生时,张居正已然仙去。那么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什么?无法两大类,第一考成法,第二一条鞭法,之后一系列改革都以这两大基本法为根基。

考成法:

主要解决,制度和吏治问题,将追责制度化,责权义务划分,干得好有赏,干的坏有罚。其实道理很简单,但在改革之前,明朝吏治却是一塌糊涂,原因吗也很简单,赏罚不明,责权无序,口号官员多,做事官员少。

一条鞭法:

看上去解决的是经济领域问题,将丈量田产,杜绝偷税漏税,提高政府效率,整顿后,一直穷的叮当响的明朝, 有钱了,有胆了,才有万历三大征的胜利。

好了,这两个法律的颁布施行,让明朝气象焕然一新,俨然有中兴之势,但为何仅仅几十年后,就又陷入死循环还越陷越深死翘翘咧?

不能不说,是一种制度惯性产物,而这种制度性惯性,又要上溯数个时代去解读。

第二个时间点:宋元明更迭。

元灭明兴,算华夏复国过程。

新兴朝代,都会有一段思想混乱期,这混乱根源,则和前朝执政风格有关。

因此中国历史上会有不少朝代衔接情况出现,比如汉承秦制,唐追隋制,清承明制,这其实都算汉文化自然承接,因为文化的内核和精神多少相似。特别是清随明制,属于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稳固而施行的聪明抉择。

但是,明朝却是没办法随宋制的,原因简单。开国者不同,制度也不同,更重要的是,他们中间横插了一个元朝。

宋朝开国者赵匡胤,是崛起于五代十国战乱之中的枭雄。

但赵大还有个身份就是北周继承人,而北周王朝的开国者郭威,柴荣都有个除了武夫之外的身份,那就是商人。

一个王朝的建立者,决定了一个王朝的基因。

之前我曾有过一篇王朝基因论的文章说过这个问题:

王朝基因论,楚国塑骨秦国填肉齐国注魂,三国和一成汉王朝

当王朝开国者身份不同的时,他们的执政风格也不同,北周郭威和柴荣都曾做过商人,深知商业对国家税务影响,也明白商业繁荣对于国家重要性,由此才有一个传统农业国中的另类,商业化的宋朝出现!

宋朝的商业繁荣无需多说,看看千帆出港就知道了。

正因有钱,宋朝吏治才会相对清廉,当然贪官污吏也有,不过还在可控范围内,原因就在于高薪养廉,宋朝文武官员的俸禄之高历朝历代首屈一指。有了高俸禄,加上重文抑武的政治氛围,宋朝文人地位空前提高。话语权不断放大,最后形成了一股可与皇权抗衡的势力,官僚集团。

这算是制度性推导引申到政治领域产物,也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必然,当掌握国家经济的主体,成了一个阶级时,他们就能掌控这个国家。

同样,引导这一切的赵宋王朝,也用“官家同士大夫共治天下”, 将两个阶级捆绑在了一起,才有了宋朝崖山海战的风骨出现。

随着而来的也有儒家的哲学化、工具化、泛道德化,士大夫占据了舆论主角。

(限于篇幅不能多谈,可参看之前:

儒家思想祸千年,腐儒误国是定论?正本清源文来了

这样的朝代灭亡了,代替宋朝的则是元朝。

实事求是的说,元朝是一个挂着正统王朝名号的游牧民族政权,这个政权的最大特点就是,

“既存汉法,又行国俗”(孟森语)

这话的意思就是,表面看,这是一个施行儒家治国的国度,他们有科举有官僚,有行政衙署,可却用游民民族的规则掌控整个国家,俨然一个四不像。

该有的国号都有,政治上的表面功夫做的很到位,但实质上,却是用游牧民族的套路管理汉地,从未有真正汉化过。

在元朝,经济上是没有农业税的,政治上官吏也是责权不分的,他们统治的唯一依靠就是强横的武力,还有间接管理。施行管理的则是商人和地主阶级,还有负责收税的色目人。这样的朝代,别谈文化底蕴了,汉文化被他们带进了沟里,黑不溜秋。

吏治宽松、管理混乱,这就是元朝。

说完了宋朝和元朝,我们在看看明朝。

首先看建立者的背景。

朱元璋同志的经历就是一个传奇,流民出生,农民阶级,乞丐职场,和尚行走,却成了一个朝代建立者,他的个人经历也成就了这个朝代的基因。

因为流民出生:他深知流民会成动乱根源,于是当国后,让所有国民都有了不同户籍,军户、匠户、商户、农户应有尽有,在他看来,每个人各司其职就是人间大同世界,不争不吵其乐融融多好,典型乌托邦理想社会。

因为农民出生:他深知农业对国家属根本大计,宋元时繁荣的商业氛围,在明朝初年消失于无,间接让高薪养廉成了虚幻存在,宋朝高俸禄时代成过去时。

因为乞丐职场:他深知各行各业艰难,才有了立国后对于官员商人的严厉管理。曾经的困顿经历,让他对官僚商人有着很大偏见。

因为和尚行走:朱元璋曾经加入国元末时的明教组织,深知宗教煽动作用,对于无依无靠人的影响,最后他的帝国,惯性化的选择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

以上所有个人经历,最后都成了明朝基因,深入朝代骨髓。

他在的时候,严惩贪官,振兴农业,推行儒学,底薪养官。用自己的独断专行和粗暴作风,推行自己的乌托邦主义,

最后他成功了也失败了。

城砖上的刻字,地板下的人头,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在一日贪官虽然杀不绝,可却少之又少。但是,他依然失败了,败给了惯性。

朱元璋之后,朱棣也是雄主,朱棣之后,仁宣两朝依然可以维持,但到了英宗土木堡之变后,事情就出现了反转。反转根源,则是被压抑的人性终究要释放,被压抑的历史惯性,终究要回到历史正轨,不仅要回到正轨,还要反弹。

这股历史趋势,又分文化上和经济上两条线,进而引发到政治上。

首先文化上:

宋朝时,官僚阶级已经形成团体对抗趋势,宋朝中后期党争就是文官南北对峙产物,而产生的根源则是科举的制度化,工具化,还有泛道德化。

中国历史上统治阶级渐渐下沉,从皇室宗亲,到贵族,最后到平民,一步步下沉。

下沉到最后,到了科举文官集团这下沉不下去了。

形成了官僚集团,集团的集体意志诉求,在阶级利益放大后,就会失智,成为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工具,这时如果有一个万众一心口号出现,集团就有了凝聚力,宋明时这个集团有了口号。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无可批驳,占据大义,却太过空泛。

最后再大多数人口中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成了行政时候的口号,成了文官的口头禅。他们的意志,左右了舆论和民心,其它所有人都成了少数派。

最后这群人成了一群“精致利己主义”组成的乌合之众。

其次经济上:

官僚集团步步下沉,也是掌控国家经济阶级步步扩大的过程。

有了财政权经济权的集团,需要权利寻租。这时,又有哪个便宜比占国家便宜要合乎情理?这股趋势在明初,被老朱打压到极致,却在后续如火山喷发一样涌出。

最后引申到政治上:就成了明朝皇帝名声各有不同的根源。

明朝政治上的转折点,初看是土木堡之变,实质上却是明宪宗明孝宗时。宪宗在历史上声名狼藉,却是一个有所作为帝王,他的作为都是和成型的利益集团作斗争。

哪时的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不过替罪羊而已。

因为国家吏治已然失控,朝堂之上官僚矿工,无人上班,有门路的都在想方设法做生意,唯一留下的就是清水衙门,拿不到钱那群人,他们不断谏言,不断喊口号,言外之意不过是,你们有的我想要!(当然好人肯定有)

明宪宗时,是整个明朝商业繁荣的起点,也是吏治混乱的集中体现。(这段历史也有专文分析,后续补上吧)

明孝宗朱佑樘上台后,在先皇不断被骂基础上,选择了反其道而行之,成了一个绝对相信文官的帝王。放手让文官主政后,自己获取偌大名声,最后国家政治规则完全被打破,歌功颂德背后,是无数官僚下海,留下烂摊子给儿子朱厚照。

随后登场的朱厚照,成了反抗者,和一个骂名满身的帝王,他们为什么骂他?

不过是,这个君王居然想重新掌握军事权柄而已,最后不明不白死去就成了必然。

时间来到嘉靖朝,一个精于政治平衡的帝王,让这个国家恢复了基本的政治次序,他在文官之中巧妙引导

心学官员和传统官员斗争。

在两派斗争中左右逢源,坐稳皇位。不过也仅仅坐稳而已,因为历史趋势,不可改变,到嘉靖晚年,国家已泥足深陷。

陷入泥潭的国家,唤起有志之人责任感,以张居正为代表的改革派出现。

隆庆皇帝不算好皇帝,但他有个好处就是不误事,会放权。而张居正则知道问题的根本在于钱,于是有了

隆庆开关和俺答封贡。

下海有钱赚封贡有钱赚,顺带稳定了边疆,赚了数年钱,才有张居正改革的底气。

最后首辅张居正用罕有的改革者决心和勇气,在皇太后皇帝支持下,向原本的同僚宣战,查他们田,收他们税,断他们财路。

万历中兴了,王朝有钱了,外患缓解了,他也累死了。

可惜死后方知万事空,张居正一死。

历史又一次回到了原本该在的循环。张居正本人也在死后被批到几乎鞭尸。一个致力于国家强大的首辅,因私德、不孝、专权、不尊皇权被攻击。

所有人都无视了在哪个政治氛围下,如清水一样干净的人,能当官吗?

坐着同样的事情,说着更过分的话,做实事的人,比不上喊口号的。

键盘侠任何时代都有,萨尔浒之战的败局也就此注定。

回到主体,我们在说说萨尔浒之战。

首先:看兵器问题,这个和开头的城墙有关。

明朝中后期,按照朝鲜人文献所说,明军武器制造非常鄙陋,无论火器、铠甲都粗制滥造。大将铠甲都没几个质量好的,小兵就更别提,辽东军过冬的棉服都是黑心棉,如此后勤补给武器制作,败是当然。

张居正改革时,曾狠抓武器供应,在考成法追责下,武器制造水平有了短时间恢复,可张居正人死政消,没有了追责就没人管了。所有武器都成了西北货,枪械合格率三分之一都不到,长期炸膛士兵开枪像赌命,曾经强悍的神机营,还会有战斗力?

看到这里,南京城墙下的砖头,要喊冤,我们为了质量搭上姓名,我们死的冤枉啊。

其次:兵源问题,这个和开头被埋在地板下的头颅有关。

努尔哈赤七大恨祭天后,举国之力攻明,万历皇帝为了一劳永逸解决后金问题也是全国动员,调动兵力近20万人,可是这纸面上的数据,看着漂亮真相却不堪入目。

精锐辽东兵9万,全国援军11万。实际不过才8.3万人而已。加上朝鲜援军和叶赫女真援军,也不过10万人,20万大军直接被打了对折。这被对折的十万人,就是有数字没兵源的空饷兵。

明军中后期,军户制名存实亡,所有军户长官俨然地主,都是吃兵血的存在,虚报名额多占军饷压榨军户才是他们主业。

唯一有战斗力的边军,也是不满员的,其中腐败触目惊心。

修个房子贪腐和带兵贪腐不都一个意思吗?

最后:看看制度问题,这个和水稻田被否有异曲同工之意。

武器不行,兵源缺失都算战略面问题,可明军对于后金依然有军事优势,但这最后的一点军事优势,却被不通军事的文官给毁了。军事主官杨镐其人是武将出生吗?NONONO ,他文官出生,带兵打仗败绩不断。

就在萨尔浒之战前的抗倭援朝战役中,还损兵折将,丢人现眼!

最后居然摇身一变成了明军主将,惊喜不?意外不?

这就是群体意志主导行政结果,无能的文官能成主将,和背后势力支持密不可分,在他们看来,那有什么国家利益,只有党派之争,文武之争,只有武将有冒头可能,就要按死!

万历三大征文官带兵武将主持战斗,可武将发挥都太好了,文官反而成了累赘。

宁夏之役李如松大放异彩,抗倭援朝也是李如松麻贵战功赫赫。

不甘心的他们如何能让这群武夫出头?本身就重文轻武的明朝,后续所有战斗,武将都被边缘化,集体利益驱使下。

大众心理成了乌合之众,他们不考虑胜负,只看阶级,最后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杨镐这个人才选择兵分四路,分兵合击,原本占优势的兵力,最后反而因分兵,在努尔哈赤

“任尔何处来,我只一处去”

集中军力攻击下,被各个击破。四路大军,三路溃退,一路撤回。

明朝集全国之力还有盟友弄出的十万大军,烟消云散。

明朝和后金的战争也从此攻守异势。

很多时候,我们看历史,其实就是一出溯源史。

任何事件发生,都有其必然性,也就是所谓的历史趋势。

宋元明清时代的历史趋势,从未变过,偶尔的复起还有破坏都改变不了大趋势。

这个大趋势就是文官集团走上历史舞台,最后再集体意志和阶级需要下,成为群体,这个群体又在儒家思想武装下,结成同盟。

以道德和正义的名义,用泛道德化治国,用泛口号话行事,最后群体失智,而这个群体还掌握了最大的话语权,在他们引导下,所有人都成了乌合之众。

萨尔浒之战明朝为什么输

萨尔浒之战明朝为什么输

萨尔浒之战,是公元1619年二月到三月之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及其附近地区与之展开的一场战斗。

此役以明朝围攻后金,后金防卫反击的形式发生。此役中,后金军大显神威,五天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五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此役以明军大败而告终。

虽说对方的八旗战斗力的确不弱,可当时是万历四十七年啊,明朝三大征的猛将强兵都还在,国库也还算充实,论起装备,也远胜对方。可为何大明的军队却接连战败,努尔哈赤在短短几年之内,竟连续大胜,抢占了整个河东地区呢?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努尔哈赤打的几场大战,无一例外不是大明有人泄密,就是有人充当内应,这才让其得手。

君不见,不正是有晋商替他们传递情报,才让满清在崛起之初,就能够击败大明的?

有关萨尔浒之战,有人替满清找出了无数种胜利的理由,但大多经不起推敲,或者说是理所当然。

此战中,明军主帅杨镐是援朝的重要将领,战绩不错,其手下的将领也极为熟悉辽东的局势,整体布置并无不妥。

其实最为要命的就是情报泄露,这才让满清抓住了战机。

其中嫌疑最大的就是名将李成梁之子李如柏。

在大战之后,负责总指挥的杨镐只是去职,一直拖到崇祯二年,才被处死。

可是李如柏呢?当时竟然迷路了,兵败之后,又畏罪自杀了,这未免也太蹊跷了吧?你说,当头的人不死,下面的人却死了,这是什么缘由?

李如柏的父亲李成梁在辽东多年,和努尔哈赤之间,过从甚密,而李如柏从小生长在辽东,根本不可能犯那种迷路的低级错误。

另外,他可是堂堂将门虎子,可为何甘愿自杀,也不愿为国效力,剿灭鞑子呢?一直都不解,直到联系到晋商的所作所为,这才明白。

商人、鞑子、边将,三者之间,构成了一种严密的关系,利益的共同体。要是鞑子真灭了,那他们李家的罪证曝光,就要灭满门了。

抛开那些替满清歌功颂德的文字,一条罪恶的利益链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晋商靠着走私发财,李成梁一类的边将也大肆捞油水,早期对努尔哈赤的纵容,实际上就是在养寇自重。

可结果呢?竟然是养虎为患,李成梁家族捞钱的时候,也留下了一屁股屎尿。

努尔哈赤手握大量边将的把柄,足以要了他们的小命,这就迫使他们不得不向其通报消息。

甚至到了战场上,也不得不放水,让努尔哈赤得胜,不然明军杀到满清的老巢,罪证一旦公布于天下,他们的九族怕是都保不住了。

迫使明朝由攻转守的明清萨尔浒之战

迫使明朝由攻转守的明清萨尔浒之战

大明王朝万历四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19年,在我国辽东地区爆发了一场大战,就是明朝和后金(清)的萨尔浒之战。这场战争明朝拥有优势兵力,却败给了后金,大明精锐死伤惨重,几乎全军覆没。这场战争虽然不是灭国之战,但是却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努尔哈赤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意味着后金从此开始正式崛起,直至将明朝取而代之。

在此战之前,明朝对建州女真建立的后金还有战胜的信心,但是此战以后,明朝在辽东地区就开始彻底转入防御状态,一步步被打退,直到无路可退。萨尔浒之战前,1592年丰臣秀吉在完成日本国内各势力的统一以后,开始走上侵略朝鲜半岛的道路。其后的六年时间里,明朝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抗倭援朝的军事行动,挫败倭寇的阴谋。

因此,明朝朝廷对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势力的发展壮大,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努尔哈赤在基本上完成女真各部的整合之后,因不满明朝对其势力的打压,1618年以七大恨为口号向明朝正式宣战,攻占明朝的抚顺、清河等城堡。一时间,明廷震动。

明朝从全国各地尤其是九边重镇宣府、大同、山西等抽调精锐兵力约9万,加上海西女真的叶赫部和朝鲜军共计约11万。兵分四路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对后金都城赫图阿拉进行包围,以图一战而定,彻底解决掉这个威胁。

努尔哈赤的兵力约六万多人,明朝以几乎两倍的兵力,如果各部配合得好的话,完全有可能毕功于一役的。可惜的是努尔哈赤的战术更聪明,利用情报和灵活机动的优势,抓住各部明军之间的时间差,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因为明军兵分四路,后金又将其各个击破,因此战争的地点并不是唯一的。对这场战争起到最关键性影响的却是发生在萨尔浒这个战场,西路军杜松部和后金之间的战斗。萨尔浒也跟着这场战役而青史留名,那萨尔浒在哪里呢?

萨尔浒战役发生在辽宁省抚顺市东郊,距离市中心约15公里的地方。如果你从抚顺市出发往东走,去找寻当年萨尔浒战场遗址,你一定找不到它,因为这里早就成了一片水的世界,战场遗址就位于如今的大伙房水库中。

大伙房水库位于浑河的中上游,苏子河和浑河在这里交汇。浑河是辽河的一个支流,而苏子河原名苏克索护毕拉,满语为鱼鹰的意思,从这点上就可以看出来,这是和女真这个渔猎民族很有关系的河流。

大伙房水库所在地以前地势较低,1954年大伙房水库开建,历时4年多时间水库工程竣工。这个水库当年可了不得,东西长约35公里,是当时全国第二大的水库,不过随着后来越来越多大型水库的修建,大伙房水库的排名已经落到40多名了。

大伙房水库的库容只相当于北京密云水库的一半左右,尽管如此,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如今大伙房水库是抚顺、沈阳两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地。

大伙房水库的命名是还有个传说。相传唐朝时期薛仁贵征东,曾在此安营做饭,后来这里形成一个村落就取名大伙房村,修建水库的时候就用了这个名字。

浑河之水自东向西流,大伙房水库给下游抚顺、沈阳的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不但如此,这里如今有萨尔浒风景区,有山有水、风景秀丽,让人流连忘返,是个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本文标题: 为什么万历年间抗倭援朝能胜利,萨尔浒却用兵失利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091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抽动症为什么容易反反复复扇扇子真的会让人越扇越热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