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三十多年不上朝,为什么没有出现严嵩、魏忠贤这样的奸臣佞党

发布时间: 2023-06-12 19:00:1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1

为什么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对万历皇帝评价最多的就是他“怠政”,罢工不干,这一下子就是三十三年,堪称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中的一朵奇...

万历皇帝三十多年不上朝,为什么没有出现严嵩、魏忠贤这样的奸臣佞党

为什么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

对万历皇帝评价最多的就是他“怠政”,罢工不干,这一下子就是三十三年,堪称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中的一朵奇葩。那么,万历皇帝为什么不上朝呢?
原因一:身患足疾,不被理解

在1958年,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被挖掘,打开他的棺材之后,历史学家发现万历皇帝右腿弯曲。经过复原后,还发现万历的右腿明显比左腿短。说明万历皇帝确实患有严重的足疾。
在他生前,万历由于常年不上朝,饱受众多大臣的指责和谩骂。明代申时行《诏对录》中写到万历皇帝为自己不上朝做出的辩解——腰痛脚软,行立不便;足心疼痛、步履艰难。
但这种托辞并未得到朝臣的理解,他们认为皇帝是在瞎扯淡。

原因二:君臣矛盾,党争不休
明朝中晚期以来,皇帝和大臣之间普遍没有信任感。
万历皇帝的孙子天启帝,爱好木匠活,本身也不愿意处理政务,于是大太监魏忠贤得以独揽大权;崇祯帝一直到上吊自尽,都没有处理好和大臣之间的矛盾,他在位的17年中,竟然接连更换了50位内阁成员。
万历皇帝也是如此,他在和自己的大臣们“置气”。
由于君臣之间的矛盾,万历皇帝对大臣们的奏疏就“留中不发”。就像学校里的老师消极怠工,不给你批改作业,学生也不知道自己作业做的对错。而大臣们也在长期的“冷战”中丧失了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纷纷离职、告老还乡。

这种做法导致大明的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万历皇帝宠幸郑贵妃,导致他计划册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储君,长期不立长子朱常洛。这简直是在挑战封建社会的儒家道德底线,大臣们则寸步不让,上演了轰轰烈烈的“争国本”事件。
此外,明朝后期更是党争不断,齐党、楚党、浙党争斗不休。而万历皇帝(包括后来的崇祯帝)为了与这些小集团相对抗,不得不像东汉王朝那样任用宦官。宦官一时权倾朝野,打击之后,各种党的势力又开始死灰复燃。于是,文官集团、宦官集团当朝的局面轮流上演。而整个国家则在这样的内斗中运转失常。
终于,这给了女真族可乘之机。他们以满洲军事贵族起家,不吃文官集团那一套,而是专制、杀伐决断。从而,清朝的皇帝们似乎个个都勤于政事,个个都是一代明君。
明史》神宗的本纪结尾言: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这个明朝享国时间最长的皇帝,庙号神宗,实为寓贬于褒,是说他神龙见首不见尾,隐居深宫数十年,不见朝臣,不理朝政,致使到万历末年,国家的官吏已经缺了一半。他又是个死要钱的皇帝,放出太监四处扰民搜刮(如开矿事),民间连养只鸡也要缴税。 对这样一个皇帝,实在没什么好说的,说明朝亡在他手上,崇祯来背了黑锅并不过分,且看神宗的本纪,到了万历30年之后,年年不是“日有食之”就是“京师地震”,或者干旱或者水涝。其中万历31年农历5 月“凤阳大雨雹,毁皇陵殿脊”,到32年“雷火焚长陵明楼”,“昌平大水,坏长、泰、康、昭四陵石梁”,即使不信天象示警这些的,看了也真是令人触目惊心,彷佛明朝先灵不安,亡国之兆已现。 大家想必都看了万历十五年,知道万历帝本来是有励精图治之决心的,除了从小敬畏的张居正并不那么居正带来的打击之外,使万历消极怠工的主要因素还是国本之争。这实在是令人叹息的一件事情。曾子《大学》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的正是帝王之道。家不能齐,必然祸起萧墙。万历朝实在是一个家庭悲剧和性格的悲剧。不过用老夫子们的话说,那也是气数使然了。 首先大臣们太过于食古不化,王宫人和皇长子并不是有强有力的外戚作为支撑,立皇长子并不是于他们有什么好处,偏是大臣们死抱着“立长不立幼”的古训,和皇帝力争。本来,臣子们有一定分量的话语权,哪怕被当廷杖死,也要据理力争一向是政治清明的象征。有明一朝,大臣因直谏被杖死,庾死的不计其数,然而白发苍苍的大臣们,不怕被当廷扒下裤子,屁股开花,也要前赴后继的上疏。是出于长期文化积累的对于敢于直谏即为忠臣这个符号的认可,死谏可青史留名,也是气节所在,也可以裁抑君权,用在军国大事上,本是好事。可悲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的精英的满朝大臣,把精力耗费在这样无意义的事情上。孰贤孰愚,孩子小,能看出什么来,偏偏大臣认准了死理。从“满朝文武泣于文华殿请立储”这样的描述里,我闻到了儒家文化腐烂发臭的气息。 如果是万历的爷爷嘉靖皇帝,事情也好办得多。这祖孙俩,是明朝享国在位时间第一和第二的一对儿(明朝偏是昏庸的皇帝在位长,仁宣和孝宗在位不过十数年而已,这一点和清朝正好相反),对待大臣,走的却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子,然而并不是偶然,甚至是必然的,所谓一盈一亏,矫枉过正。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望【采纳】
有种说法是因为万历帝有严重的足疾

万历皇帝长达30年不愿上朝,却没有被彻底架空,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也是历来有关历史研究人员最为关心的问题,万历那么久没有上朝为什么没有被架空?

得益于当时的内阁制度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之后,以内阁大学士行丞相职权,一直到清末都没有恢复。

内阁制仿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数人,官秩仅五品,为皇帝侍从顾问,无所掌印信,在翰林院履任支俸,此即内阁之滥觞。

到了成祖朱棣即位,于当年(1402)八月和九月,特简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人文渊阁当直,参预机密重务。因文渊阁地处内廷,阁臣又常侍皇帝于殿阁之下,故称内阁。其时,专理诏册和制诰,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章奏亦不通过内阁,一切章疏批答皆出自皇帝。紫禁城太和殿入阁诸臣谓之人阁办事,后渐升至学士、大学士。

洪熙时,内阁权力渐重,可以条对皇帝提出的议题,大学士加官至师、保及尚书、侍郎。自后,多以尚书、侍郎授殿阁大学士,六部也逐渐要禀受内阁奉旨而后施行。宣德和正统时,先后设东制敕房和西诰敕房,由中书官掌办文书,是为内阁属吏,阁制始备。皇帝批答内外所上奏疏,始命阁臣拟出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在各疏面上,谓之条旨或票拟。

然后,由皇帝朱笔批出,谓之批红。大事大疑仍命大臣面议,议定后再传旨处理。英宗以幼龄即位,凡事令内阁议行,票拟遂成定例。内阁以有代言拟旨之责,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内阁之职不同于前代之相,主票拟而不身出与事。明中叶后,大学士主持阁务者称首辅,余称次辅、群辅,朝位班次皆列六卿之上。

嘉靖至万历初,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六部不过奉行而已。明代著名大学士有杨士奇、张璁、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其中尤以张居正事功最显。

正统以来,皇帝往往不亲政事,阁票人内,例由司礼监承旨批复,故内阁之权多为宦官所制。隆庆、万历间,阁臣相构,时与司礼监相结,以为助力。到了天启年间魏忠贤擅政,以内阁为羽翼,内外大权一归宦寺。

这种制度在当时,除了皇帝之外,内阁和言官都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加上当时的文官制度,做什么事都需要出师有名,何为出师有名?那就是皇帝的支持,因此,有内阁首辅可能会专权,但不可能架空皇帝。就算是严蒿也办不到。

万历为何几十年不上朝?

万历从小是在首辅张居正和冯保的呵护和教育之下成长的,从能力上而言,当一个皇帝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多年以来在张、冯二人的严格要求下,其心理应该是走向了极端。

在万历立前已经 有先例,万历的父亲隆庆,在本朝历史上是一个平淡而庸碌的皇帝。在他御宇的五年半时间里,开始还常常举行早朝,但是他本人却对国政毫无所知,临朝时如同木偶,常常让大学士代答其他官员的呈奏。后期的几年里,则索性把这如同具文的早朝也加以免除。君臣之关系保持得相当和谐。

万历登极之初批阅本章,只是按照冯保的指导,把张居正或其他大学士的“票拟”改用朱笔批写就算完成了职责。其中有些本章的批示极为简易,例如“如拟”、“知道了”,简直和练习书法一样。而且按照惯例,皇帝仅仅亲自批写几本,其他的批写,就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朱笔代劳。这朱笔所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如果没有皇帝的许可而擅用朱笔,就是“矫诏”,依律应判处死刑。

张居正死后,万历如同脱缰野马,把张居正和冯保都给清算了。到了1587年,万历皇帝还只有24岁,但登上天子的宝座却已经15年了。

他想废长立幼,以皇三子常洵代替皇长子常洛为太子。这一愿望不能实现,被文官们用口水都淹死了,遂使他心爱的女人郑贵妃为之悒郁寡欢。

因此,万历皇帝用怠工和罢工的方式进行对抗。

各种法定的礼仪在照常举行,但是皇帝已经不再出席。高级的职位出缺,他宁可让它空着而不派人递补,使那些文官们除了极少数的人以外已不再有升迁到最上层的希望。臣僚们抗议的奏章不断向他提出,他也不加答辩。因为他知道,只要在奏本上一加朱批,不论是激烈的驳斥还是冷静的辩说,这些朱批和原来的奏折都要送到给事中的办公室里传抄公布,这就正好中了那批抗议者的下怀,使他们达到了沽名买直的目的而暴露了自己缺乏雍容的气度。最合适的办法就是把这些可恶的奏本留中,即扣押在宫内不加批示。

于是有良心的官员觉得无法执行他们的任务,只好提出辞呈。万历以同样的态度对付这些辞呈,既不援例慰留,也不准离职。有的官员在忿怒之余径自挂冠而去,吏部建议对他们追捕而加以究问,万历同样还是置之不理。到他临朝的后期,一个文官自动离职就意味着一个名位已被废革,因为不再有人补缺。

万历的不上朝实际上是什么情况

万历的不上朝只是懒得与他的大臣见面而已,并非完全不理国事。为什么没有人造反或架空万历呢?

万历和他的臣僚熟读诗书,知道经典史籍赞成臣下向无道之君造反。但这无道必须达到桀、纣的程度,即以极端的残暴加之于臣僚和百姓。现在的万历皇帝却并非如此,而且除了不理上述性质的文件以外,他照常批阅其他奏章。

也就是说,他的消极怠工,放弃自己的职责,是有所选择的。他自己可以理直气壮地表示,他是在奉行道家“无为而治”的宗旨。对于这种情况,臣僚们是找不到任何经典中的训示来造反的。所以,不满甚至愤激的情绪尽管不断滋长,却始终没有发展成为“诛独夫”或者“清君侧”的内战。

皇帝的放弃职责并没有使政府陷于瘫痪。文官集团有它多年来形成的自动控制程序。每到属牛、龙、羊、狗之年,北京的会试、殿试照旧举行;地方官和京官按时的考核也没有废止。

派遣和升迁中下级文官,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吏部把候补人员的名单全部开列,一个官员除了不得出任原籍的地方官或其父子兄弟的上下级以外,他将要出任什么官职,决定的因素不是他的道德或才智,而是出于与事实无关的一根竹签。对于这些例行公事,皇帝照例批准,大多数情况下则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作朱批。

这也算是万历年间的一大奇观了!这也是引发大明王朝开始走向灭亡的开始。

他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皇帝,对朝堂的把握是非常强的,所以可以长时间的不上朝。
因为万历皇帝他有成立六扇门和东城以及西厂,这些组织可以帮助皇帝处理比较多的事情。
就是因为当时有非常多的能人愿意去辅佐皇帝,所以说他们掌握了大局,而且也并没有推翻皇帝的政权。

三十年不上朝都没被大臣架空,万历是怎样做到的?

众所周知,皇帝每天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处理政务,特别是要上朝和百官大臣一起商讨国事。但是,有这么一个皇帝近30年都没有上过朝,手中却依旧握着大把的权力,没有被臣子架空。这就是明神宗朱翊钧。



先来说一说万历皇帝真正意义上把控朝政之前,万历在10岁的时候就因为父亲明穆宗驾崩而登上了皇位。从万历皇帝登基开始的十年,一直都是内阁首辅张居正教导万历皇帝,并且处理朝政都是经过张居正的授意,因此张居正当时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



从明英宗开始,明朝内廷的格局其实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文臣团体占主导,甚至在有些朝代,皇帝还是被文臣团体操纵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明孝宗朱祐樘。

万历皇帝十几岁的时候当然并不明白文臣团体的强大,一直到登基的十年后,万历皇帝发现了张居正手中握有的权力过于大,几乎要大过自己。



1582年,一生勤勤恳恳工作的张居正因为过于疲劳而去世。虽然万历皇帝在他去世的当天赠上柱国。但是仅仅几天以后,曾经张居正力荐的潘晟被弹劾下位。而这次的潘晟下台,正标志着张居正一派的失宠,也是万历皇帝开始针对权力过大的文臣团体的反击。

之后,万历皇帝抄了张居正的家,从中抄出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还废掉了张居正生前所有的功绩,而张居正的家人有的被饿死,有的被流放。



惩治了张居正一派之后,万历皇帝从1586年起,很少上朝,甚至持续了近三十年。而这三十年里,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但是手中的权力也并没有被佞臣架空。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时内廷的环境很好,并不存在佞臣、奸臣或者太监扰乱朝政,甚至连一般朝堂上都会存在的党派之争都很少。除了内廷是和平的,当时的明朝国内以及国外都没有大的动乱或者起义,这些都要归功于万历还没有怠政之前做出的各种努力,在这样和平的大环境里,万历皇帝手中的权力当然不会因为党派之争而被架空。



虽然万历怠政、不上朝,但是这并不表示万历一点都不管国事了。内阁虽然是主事的,但是当内阁遇到无法处理或者存在争议的事情的时候,还是会将这些事情报告给万历皇帝,万历皇帝依旧是做出最终决断的人。

如果有些国事非常棘手,万历皇帝还是会召集朝廷内部的重臣,开个小会,倒不用大动干戈地召集所有臣子处理。只要内阁不突破万历皇帝作为皇帝的底线,万历皇帝都是放手让他们去做的,只不过决定依旧是他做。



除此以外,从万历皇帝处理张居正的事情上来看,他其实是一个杀伐果断、一点都不拖泥带水的人,万历皇帝这样的治国方式,无疑是给一些有异心的臣子敲响了警钟,再加上朝堂中大多是正直的臣子,万历皇帝即使近30年都不上朝也可以让自己的权力被架空了。

这是由于万历皇帝做好了权力的制衡。除了首辅以外,还有秉笔太监与其共同抗争,双方势力平衡,才使得万历的权力没有被架空。
万历皇帝通过平衡各派系实力,挑逗各方争斗玩平衡,而他作为主宰可随时调控双方的实力占比。
其实万历皇帝虽然三十年不上朝,但是他在朝中也派出很多耳目,时刻监督着这些大臣的言论,了解大臣的思想动向,所以即使三十年不上朝,也没有被大臣架空。
本文标题: 万历皇帝三十多年不上朝,为什么没有出现严嵩、魏忠贤这样的奸臣佞党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512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湖北宜昌大风吹翻雨棚,男子被带飞挂屋顶,户外遇到大风极端天气如何保证自身安全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庶子都干什么去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