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作天子的时候,为什么用"皇帝"这个称呼

发布时间: 2023-06-09 20:00:5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2

古代皇帝的名号问题唐代以前,皇帝都叫什么什么帝,比如,汉献帝,晋武帝,隋炀帝,自从唐朝开始就叫什么什么宗了,比如,唐太宗,唐玄宗...

刘邦作天子的时候,为什么用"皇帝"这个称呼

古代皇帝的名号问题

唐代以前,皇帝都叫什么什么帝,比如,汉献帝,晋武帝,隋炀帝,自从唐朝开始就叫什么什么宗了,比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徽宗,明世宗,清德宗,这是怎么回事???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祖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们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铧被叫做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后来才开始出现,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琪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给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手握大权,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是权宜之计,不大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

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

始皇倨傲废谥法

秦代皇帝嬴政看到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皇帝”比上谥更加溢美,所以历朝最高统治者欣然接受。西汉又恢复了谥号。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唐代对殁世皇帝简称谥号。明朝皇帝谥号十七字。清朝皇帝谥号为廿一字。字数这么多,当然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场合用。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1.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庙”字,《说文》解释为:“庙,尊祖貌也。”宗庙是祭祖的场所,帝王的宗庙中奉祀的祖先都有一个特立的庙号。与谥号相比,庙号的用字少,而且都是褒扬之词。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 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在中国古代皇帝死后,《说文》这样解释:“谥,行之迹也。”也就是说,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表达褒贬之意,所谓“劝善戒恶”。其中有褒扬的,比如:民无能名曰神(如宋神宗),经天纬地曰文(如汉文帝),克定祸乱曰武(如汉武帝),博闻多能曰宪(如唐宪宗),等等;

3. 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 年号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据《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历代的皇帝所用的年号共有708个,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表示受命于天的,如应天,天兴、天授等;2、表示神圣祥瑞的,如万利、河清、大圣等;3、表示改朝换代的,如太始、开元、皇初等;4、歌颂文治武功的,如大德、上明、文治,显德等;5、希图安宁平顺的,如安定、广顺、永宁等;6、祈求江山永固的,如长久、天寿、长乐等。其中,“天”字在历代年号中使用得最多,达71次。“天”字,《尔雅》解释为:“天,君也。”古代帝王称作天子,被认为是上天之子。

古代皇帝的名号有批评的,比如:乱而不损曰灵(如周灵王),好内远礼曰炀(如隋炀帝),动祭乱常曰幽(如周幽王),等等; 有表示同情的,比如:恭仁短折曰哀(如汉哀帝),在国逢难曰愍(如晋愍帝),年中早夭曰悼(如周悼王),短折不成曰殇(如汉殇帝),等等。
这个是两码事啦,你搞起来了;

帝和宗,已经牵扯到了“庙号”和“谥号”的问题:

X祖,X宗是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X帝是谥号;

以西汉为例,

刘邦 --谥号:高皇帝 庙号:太祖;
刘盈 --谥号:惠皇帝 庙号:仁宗;
刘恒 --谥号:文皇帝 庙号:太宗;[即耳熟能详的“汉文帝”]
刘启 --谥号:景皇帝 庙号:高宗;
刘彻 --谥号:武皇帝 庙号:世宗;[即“汉武帝”]
刘弗陵 谥号:昭皇帝 庙号:睿宗;
刘询 --谥号:宣皇帝 庙号:中宗;

以唐朝为例,

李渊, 庙号:高祖,谥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世民, 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治, 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显, 庙号:中宗,谥号:大和圣昭孝皇帝
李旦, 庙号:睿宗,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隆基, 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亨, 庙号:肃宗,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豫, 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
李适, 庙号:德宗,谥号:神武孝文皇帝
李诵, 庙号:顺宗,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纯, 庙号:宪宗,谥号:圣神章武孝皇帝
李恒, 庙号:穆宗,谥号: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湛, 庙号:敬宗,谥号: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昂, 庙号:文宗,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炎, 庙号:武宗,谥号: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忱, 庙号:宣宗,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
李漼, 庙号:懿宗,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儇, 庙号:僖宗,谥号: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晔, 庙号:昭宗,谥号:圣穆景文孝皇帝

宋朝亦是:

---北宋

庙号 谥号 名讳

太祖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匡胤
太宗 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光义
真宗 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恒
仁宗 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祯
英宗 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曙
神宗 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顼
哲宗 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煦
徽宗 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佶
钦宗 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桓

----南宋

高宗 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构
孝宗 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慎
光宗 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敦
宁宗 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扩
理宗 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昀

·清朝:[入关后的皇帝庙号,谥号示例]
顺治
庙号 清世祖
谥号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康熙
庙号 清圣祖
谥号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雍正
庙号 清世宗
谥号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乾隆
庙号 清高宗
谥号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嘉庆
庙号 清仁宗
谥号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道光
庙号 清宣宗
谥号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咸丰
庙号 清文宗
谥号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

同治
庙号 清穆宗
谥号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光绪
庙号 清德宗
谥号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宣统
庙号 恭宗
谥号 愍皇帝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
著名的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的有:唐太宗、唐玄宗、宋仁宗、清世宗等等
谥号,乃帝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或褒或贬而评定之称号,通常称某皇(王)某帝;谥号一般是由一些固定的,有一定内涵的字用来评价死者的功过。
比如,有经纬天地的称为文,例如隋文帝;有威强睿德的称为武,例如汉武帝;好内远礼称为炀,例如隋炀帝.恭仁短折的称为哀,例如金哀帝。

这是相关描述。详细见参考。

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为什么人们称呼刘邦为汉高祖呢?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 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 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刘邦

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应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拥有庙号的人。刘邦死后,群臣议定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正式的全称为“汉太祖高皇帝”,简称庙号应该是“汉太祖”,简称谥号则是“汉高帝”,而不是人们习惯称呼的“汉高祖”,那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来问题就出在司马迁的《史记》上。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曰:“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太子袭号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汉书·卷一下 高帝纪第一下》文字相同,只是恐引起歧义,将《史记》中的“高祖”换为“帝”。

司马迁

司马迁《史记》作“高祖本纪”时,首称刘邦为“高祖”。司马氏为汉世宗孝武皇帝(武帝刘彻)时人,孝武皇帝之皇考为孝景皇帝(景帝刘启),孝景皇帝皇考为太宗孝文皇帝(文帝刘恒),孝文皇帝皇考即是太祖高皇帝(刘邦),对武帝而言,高皇帝是自己的曾祖父。

按《尔雅》:“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照理讲,汉武帝要称呼太上皇(高帝之父)为高祖,但是《尔雅》上文郭注曰:“高者,言在最上。”《释名》云:“高祖,高,皋也,最在上皋,韬诸下也。”《潜邱札记》云:“曾祖之父为高祖,然自是以上,亦通谓之高祖。”

《周书·康王之诰》:“无坏我高祖寡命”,高祖指文王、武王,这是以曾祖父、祖父称“高祖”。因为周文王、武王是肇基建国之王,功高至伟,所以称高祖,是最上之尊称。

同样,汉武帝称曾祖父高帝为“高祖”亦是此意,是后世子孙对于先祖的至高称呼,司马氏应该是使用当时汉朝对高皇帝的尊称,以刘邦为“高祖”。

因此,自汉武帝时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开始,称刘邦为“高祖”,后世多沿用之,史称“太祖高皇帝”、“汉高帝”或“汉高祖”。

刘邦的称号是什么帝?

刘邦的称号是汉高祖皇帝。

根据史书记载,汉朝开国君主刘邦的正式庙号为汉太祖,谥号为高,所以全称应该为汉太祖高皇帝。但我们大多数人更习惯称呼其为汉高祖,那么汉高祖这个称呼又是怎么来的呢?

刘邦(前256—前195)秦时沛县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指挥家。他出身贫寒,但为人豁达,不事生产,专好结交豪杰,于秦末乱世之中起事,奋战七载,在55岁时问鼎天下,七年后去世,谥号高,是为汉高皇帝。

相关资料

不过自刘邦驾崩后,直到汉景帝即位后的几十年里,刘邦只有谥号而无庙号。刘邦的庙号汉太祖是到了其孙汉景帝的时候才确立的,根据《汉书》中第五篇《景帝纪》记载,汉景帝元年冬十月,丞相申屠嘉等人曾上书汉景帝:“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高皇帝庙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孝文皇帝庙宜为帝者太宗之庙。”制曰“可”。

这也就说明在汉景帝之前,汉王朝的开创者刘邦只有谥号高皇帝而无庙号汉太祖。从汉景帝开始,刘邦的称呼才成为汉太祖高皇帝。

本文标题: 刘邦作天子的时候,为什么用"皇帝"这个称呼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437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历史上真的存在过‘兰芳共和国’吗哪些语言有“弟妹”和“哥姐”的专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