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是个怎样的人

发布时间: 2023-07-07 09:01:4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78

清朝才智过人的周培公为何被康熙发配盛京呢?清朝康熙皇帝时期,朝廷上由这么一个人: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

周培公是个怎样的人

清朝才智过人的周培公为何被康熙发配盛京呢?

清朝康熙皇帝时期,朝廷上由这么一个人: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旁重要的谋士。然而这样的的一个人,在官场上如此知进退,如此为自己保身,但还是落得了贬谪的下场。而这个人,就是周培公。周培公是一个政治家,不妨看看他的经历,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官场。学习一下,如何从政,如何开始官场生活。

周培公,姓周,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汉族,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终年69岁。

周培公十岁的时候,父亲在李自成攻打江山的时候趋势了,母亲也因此而死,周培公开始了自己谋生活,先做了官府小吏,然后不断升职,依附其他权贵人士,帮忙出谋划策。直至,后来,康熙皇帝当上皇帝,他的老师伍次友发掘了周培公的才能,就将周培公推荐给了康熙皇帝。

可是,周培公通古博今,智慧超群,有胆有谋,希望在周培公科举考试的时候被康熙挖出来重用。可惜伍次友考试的时候忘了忌讳玄烨的玄字,忘记去掉一个点,被赶出了考场。穷困潦倒的周培公在大街上游荡,卖字为生,却养活不了自己,无意间听到一个卖豆腐脑的姑娘鸣冤,他建议把冤情写成曲子,唱出来。于是周培公把伍次友给康熙的推荐信拿出来,把冤情写在了这张纸的背面。

康熙微服在民间,偶然间听到了这曲子,也看到了姑娘给这个穷困潦倒的书生豆腐脑,觉得有才,尾随这个书生来到了卖书的地方,约去茶楼喝茶,聊聊。聪明的周培公从言语和举止中立即判断出康熙是当今皇帝。这也许就是周培公和伍次友的一大区别的吧,伍次友和康熙见了好几次,深谈了好几次,却从来没有发现是天子。可周培公第一次见康熙就能判断初他的康熙。足以见得周培公的睿智。

周培公说话很直率,而且即使当着文武百官也不给皇帝留情面,他想知道的事情原委,皇帝的态度,他就是冒死也要问个明白。在剿灭吴三桂期间,更是屡获战功,功不可没。

他是聪明睿智的。在对付蒙古察哈尔王派来进攻皇宫的军队是,宫里没有抵御的一兵一卒了。他提出现在能救朝廷的只有一个人,老祖宗。就是孝庄皇后。孝庄皇后找来了旧部的家奴,佣人等人,培养出一批虎狼之师。之初由于这些家奴自恃有钱有权,不把周培公等人放在眼里,周培公按照大清律令把这几个带头的给军法处置了,其他人就很守规矩了。之后他又说:“察哈尔王有黄金万两,折合白银万万两,我跟皇上请旨了,只要我们破了察哈尔王,所有剿来的黄金白银,一般上缴国库,一半大家分了。”大家一听,士气大振。最终在很短的时间里把察哈尔王给灭了。

他是一个耿直的人,目光长远的,有什么话都很直率地说。当时和图海一同收复王辅成时,图海想利用红衣大炮把王辅成守的城轰了,打仗心切,周培公说:“图海兄,如果我们用红衣大炮不出三个时辰,这个就将夷为平地,可是受苦受难的是这里的黎明百姓。收复后的官吏以后一定会说我们草菅人命,不顾百姓生计。远离战场的人永远都是对的。皇上想让我没早点结束战斗,可以后很多大臣肯定会参我们,到那个时候皇上也救不了我们了。”图海一听,顿时感到很羞愧,决定和周培公同生共死。周培公亲自到王辅成府上劝降。最终劝降成功。

王辅成归顺朝廷后,大臣们纷纷议论,周培公是汉人,现在手握重兵,势力不压于吴三桂。害怕出现第二个吴三桂。需要朝廷钳制周培公。王辅成之事成功后,兵部立即下发命令调回周培公。周培公和图海一看就明白了皇上的意思。最后把剿灭吴三桂的任务交给了满人图海。大家觉得周培公的功劳太大了,这样对朝廷不好。朝廷需要上下一心,即使皇上再怎么信任周培公,周培公在其他满人大臣中总是会让人感觉不舒服的,功劳太大了。

回来后,康熙把周培公发配到了冰天雪地的盛京。

昨天看到康熙到盛京准备处理葛尔丹的事情。刚到盛京就去看周培公。周培公重病在身,苍老了许多。康熙问你来这里有八九年了吧,周培公答十一年了。这十一年,皇帝不闻不问。可以想象,当年在朝廷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来到这冰天雪地的地方,忽然间什么也没有了,什么也不做了,关心的事情也关心不上了,想做的事情也做不了了,每天见到的人也见不到了,自己的满腹经纶也没有施展的空间了……何等苦闷。周培公忍受寂寞熬了十一个年头。康熙说等到暖春了,周培公的身体好些了,想重新重用他。周培公说:“晚了,我知天命,恐怕熬不到明年暖春了。”康熙让他举荐一位,周培公举荐了姚启圣。然后说自己有样东西要送给皇上,让拿回去看,他的屋子太小。康熙拿回去打开一看,是一幅中国的地图。历史上最早的,最全面的地图。不一会儿,周培公就离开了人世。

康熙为周培公守了一夜的灵,由此可见,周培公在康熙皇帝心中的地位之重。

可是,为什么康熙皇帝如此在乎周培公,却还是将他贬到盛京呢?

周培公在大清朝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之时,力挽狂澜,披荆斩棘,挽救了大清摇摇欲坠的江山,使大清的国祚得以延长近二百年。周培公在大清的历史上抒写了极为辉煌的一页,彪炳千古,高山仰止。只可惜,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周培公也未能走出这个悲剧。周培公盛名之下,大臣们不断上书弹劾他可能要谋反、做吴三桂第二,此时的康熙会怎么想?

历史证明康熙是一个乾坤独断、刚毅决断的君主,他是不会轻易相信大臣的奏折的。可康熙最终还是按照大臣们的意愿,将周培公发配盛京任提督。这是一个一石二鸟的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周培公的才干对抗罗刹国,另一方面盛京是康熙的老家、大清龙兴之地,可以牢牢地监视周培公。从来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康熙的气魄未能超过勾践、刘邦,周培公的结局同文种、韩信相比,也不过是仅仅保住性命而已。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康熙内心始终认为皇权第一,任何人都必须服从他的领导!康熙担心如果周培公叛变,那么周手中的几十万大军将是康熙致命的威胁!再加上周培公又是汉人,没有背景,朝中的满足大臣自然而然对他也嫉妒加仇恨;所以,康熙顺水推舟,贬谪周培公,使得无论是满族大臣还是康熙自己都觉得合情合理,不过周培公就悲剧了!

因为当时周培公的功劳非常大,并且手握重兵,但他是一个汉人,引起了康熙以及宗室的忌惮,所以被康熙发配到盛京。
因为周培公在朝廷上掌握的权力太大,而且拉帮结派,所以才会被康熙贬职。
因为周培公喜欢多管闲事啊,喜欢去管康熙皇帝的私事,不被发配盛京才怪呢。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康熙的疑心重,他怕周培公的权势太大,从而超越了自己。

周培公的历史原型是谁?

历史上的周培公,原名叫周昌,字培公,是湖北荆门人,小时候家里来了两股土匪。
第一股叫李自成起义军,把他爹弄死了。第二股叫张献忠起义军,过了几年把他妈又逼死了。
周培公成了孤儿,还好在家里还有人照顾,读书识字,考中秀才,成了诸生,诸生就是再怎么考也考不上,省里弄个学校给你培训。
周培公一看这不是办法,扔下老婆孩子,去北边京城谋生了。

周培公由于多少有点功名和学问,巴结个权贵,竟然进了皇宫当差,他在皇宫干什么呢?搞史学研究。
具体点就是历史记录员,负责《实录》的誊写工作。
《实录》就相当于备忘录,专门记载皇帝和大臣的活动,比如每天皇帝接见了谁,都说了什么,皇帝上朝时跟大臣讨论了啥国家大事儿,都要一一记录下来。
后来,赶上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叛乱,周培公心中大喜,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他辞去国史馆的工作,进入军中。
你问我怎么知道周培公心中大喜的,他写了诗。

这时候,康熙命令图海带着一万家奴去平察哈尔王数万骑兵。
没错,历史上,康熙缺少兵马,是图海建议他启用上万家奴的,至于孝庄太后有没有掺和我就不知道了。
图海平了察哈尔王后,康熙接着让他去平王辅臣。
此时,周培公在一个叫吴丹的将军的幕府里,吴丹归图海统领,图海听说周培公很有谋略,横刀夺爱,从吴丹那里把周培公调到自己幕府里了。
周培公和图海才真正是千里马和伯乐,在此之前,康熙都不知道有周培公这号人。
打王辅臣的时候,图海跟部将和幕僚们商量怎么办?有人建议用大炮轰了平凉城。图海不愿意,说老百姓是无辜的。

这时候周培公说,他有几个老乡在平凉城,是王辅臣的手下,愿意去劝降王辅臣。
这么大的事儿,图海一个人决定不了,便写了个折子给康熙,让周培公带着去京城,由康熙亲自定夺。
周培公又回到北京,见了康熙,这是周培公第一次见康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见康熙。
康熙看了折子,又听了周培公的计划,同意了。
周培公马不停蹄又赶回甘肃,他回禀图海后,单枪匹马进了平凉城。
不得不说,周培公确实有胆有识,敢一个人去千军万马的敌军老窝。
王辅臣也不是傻子,算得上老奸巨猾,他不能凭周培公空口无凭的一番言语,就相信图海,得谈判。
就这样,周培公开始在平凉城内外两地频繁周折来回,这一番劝降,可费了周培公不少唾沫,不过,王辅臣最后还是降了。

周培公梦想的建功立业终于达成,在康熙那里也赢得有才华有计谋的美名。
平定三藩后,论功行赏,图海向康熙大力推荐周培公,还要康熙把周培公的母亲封为诰命夫人,周培公也表示,要以朝廷的名义厚葬他的父母,康熙一高兴,全都准奏。
后来,周培公又跟着图海西征,不知道打谁,反正跟着图海又去打了一仗,打完仗,周培公在军中就没啥大作用了。
图海再次向康熙推荐周培公,让周培公去朝廷里当官。
结果,康熙大笔一挥,把周培公封为山东布政使参议道。
有人脑袋懵了,啥是布政使,啥是参议道?

布政使好理解,明朝就有了,明清两个朝代,一个省最大的官是巡抚或者总督,巡抚下面是布政使和按察使。
巡抚或总督相当于省长或书记,一个省里所有事儿基本都管,巡抚之下的布政使,相当于专管财税和行政的常务副省长,按察使相当于公安厅长。
这布政使参议道,就是布政使的副手,参议道这个官职,专管布政使手底下具体某一件事儿。
比如管河道的,粮道的,收税的,或者某几个州县的道的,各种具体的活都有一个参议道管,相当于具体分管某件事的副省长。
周培公被分管到登莱道,就是今天的烟台和威海,这俩地方是山东沿海地区,就地图上山东半岛突出来的那块,这下明白了,周培公管的是海防。
说白了,周培公就是管理烟台和威海这片区域海防的道台大人。
结果,周培公在这个地方干了三年,就跟同事发生矛盾,辞官回家了。

周培公跟谁发生了矛盾呢?当地的总兵官。
有人又说了,总兵,总兵,整天听这个名字,这到底是个啥官?
总兵官明朝就已有,打仗的时候,朝廷空降一个总兵,带领一个区域的几乎所有兵力,它上边,最多就有个总制、总督、督师这种朝廷空降的钦差大臣,其实总兵官也是空降带兵的,只不过明朝老是空降这那的,后来总兵官反而下去了。
到了清朝,总兵就多了,一开始有83个,凡地方上的兵马,主要是绿营兵,不分州县,能编成一个营的兵力的,都有个总兵,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
周培公是海防道台,是地方行政官员,为了搞海防,怎么也得跟当地的绿营兵打交道,要不然没有兵,你还搞什么海防?光靠道台府或者当地府衙的兵,能干什么?
那么,周培公就得跟当地的总兵官打交道,谁知道,两人尿不到一个夜壶里去。
周培公想,自己好歹是跟着大将军图海平过三藩的人,受不了这个气,知识分子嘛,酸臭味也比较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周培公一气之下,回老家湖北荆门了。这一年周培公44岁,已经人过中年。
周培公回老家以后,也没闲着,除写点诗文,教育儿孙,整天就琢磨朝廷大事儿。
后来康熙要打准格尔蒙古部的噶尔丹,周培公还给康熙写折子,分析当时的局势,教康熙怎么打怎么打。
康熙这时候也人到中年了,已经不再是平三藩时的小年轻,根本不搭理周培公这茬,甚至,有可能都忘记周培公是哪棵葱了,周培公献上的计策没有一点回音。
由于这时候他的伯乐图海已经去世,没人向朝廷举荐他,就这样,周培公失去再次建功立业的机会。
周培公没法当官,只能在家含饴弄孙,以写诗为乐,最后病死在家里。

清朝时期的周培公是个怎么样的人

周培公,名昌,字培公,今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官堰村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终年69岁.周培公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
康熙年间刊刻的《湖北先贤诗佩》卷五记载:周昌,字培公,荆门人.父早丧.先生娠甫十岁,李自成讧荆郢间,母孙夫人殉难死,先生落魄无依.为州卒小吏,旋附显者入都门,充内阁供奉.康熙丙辰,固原提督王辅臣叛,先生进谋曰:“关陕天下之脊也,吴逆(三桂)不从川据陕而恋栈常岳间,诚出下策.今辅臣举足轻重,实系天下安危.虽因一时激变通吴、耿(精忠)二逆而心念国恩,犹盲之不忘乎视,痿之不忘乎起也.倘得能言士谕之,必复降.
《清史稿》也清楚地记载了周培公“说降”之事.
1674年(康熙十三年)腊月,吴三桂等“三藩”起事谋反,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在耿精忠、王辅臣先后发动叛变后,吴三桂曾试图应援、打通与耿、王的联络,使叛乱地区联成一片,迅速压缩对清军的包围圈.康熙看清了吴三桂的战略意图,毫不迟缓地派出大军,从江西、浙江、陕西、甘肃等地阻击吴军,围剿耿、王叛军.当时的西部战场--陕甘地区,为西北边防重地,又近京师;而对朝廷构成直接威胁的主要是王辅臣的叛军,因此,康熙把注意力集中放在西部战场,以恩威并用、剿抚结合的手段,力图尽快扑灭王辅臣的叛乱.1676年(康熙十五年)康熙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王辅臣拥兵自重,以骁勇善战闻名,清将都有点怕他,不敢轻易进兵,他也没把清兵放在眼里,对10万清军围困毫无惧色,目空一切.图海一到平凉,诸将勇气顿增,纷纷请命攻城.周培公向图海上取平凉策,被召为幕僚,他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陕西关中地区是天下脊梁,吴三桂这次造反不及时从云南取道四川进取陕西,而盘踞在湘鄂之间与荆襄官兵对峙,实在太不会算计.现在,王辅臣起来造反,举足轻重,但他的反叛,是情势所逼和舍不得高官厚禄,这好比白内障患者渴望重见光明,又恰似半身不遂者企求站立行走.如果朝廷派个能说会道的人前去劝诫,王辅臣必然会悬崖勒马,投降朝廷.这样也就用不着兴师动众与他们硬碰硬了.图海闻周培公之言,正中下怀,可是眼前并无合适的人可派.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周培公奶娘龚嬷嬷的儿子)与周均是同乡,曾屡劝王辅臣归降,王举棋不定.他们设法将内部情况写成文字,用蜡丸封闭,密送周培公.周培公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愿冒死进城劝降,说:“往而魁,公受其福,往而不继,昌受其祸.”意思是说:如果前去说服了王辅臣,那是大学士的福份;如果遭到不测,自己则死而无怨.
图海闻听此事后十分高兴,星夜赶写奏本送至京城.康熙皇帝当即传谕周昌进京,并亲自在乾清宫召见.听完周培公的设想后,康熙皇帝嘉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周培公领旨出京,单枪匹马进入王辅臣军营.周培公七进七出,终于说服王辅臣.王辅臣迫于势穷粮尽,听从了周培公的劝告,便派手下一副将随周出城,面见图海,表示投降.图海派人驰报京城,康熙欣喜,颁发大赦令.次日,图海命周培公携带皇帝赦诏,再次进城抚慰.王辅臣派龚荣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图海献平凉名册,其子王继贞及总兵等上缴吴三桂投递的函札及“平远大将军印”、“陕西东路总管将军印”各一颗,接受清廷招抚.
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不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胁,而且剪除了吴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对参战的汉将分别论功行赏,委以重任,多方鼓励和奖赏,使他们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力.周培公对奖赏只有一个要求:母亲孙氏以父死殉节,望皇上能为母请旌.图海奏请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并对周培公母亲孙氏予以嘉封.1676年(康熙十五年),朝廷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其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康熙皇帝还亲自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规定了祭祀规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参政吴毓珍办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后到山东任职,因与总兵官意见不合,难以继续共事,仅在任三年,便辞官回到荆门家乡.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北方少数民族首领葛尔丹率众叛清.赋闲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时关注朝廷政事,闻讯后连忙赶写平叛“条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皇帝采纳,任命周培公为盛京(今沈阳)提督,负责戍边,1701年(康熙四十年),卒于任上.
周培公一生写过不少诗,曾在当时广泛流传.在其陕西军旅时写有:“老去辞家事远游,幽年何故久淹留,燕关秦塞长为客,露竹蝉风早报秋.半壁灯昏人破梦,一声鸡唱月当楼.此时离愁添多少,不见归鞍到郢州.”晚年,他写有一首诗寄朋友、兵部左侍郎张可前,诗云:“青山作障水环洲,遥念名园花事稠.别后孤舟对明月,归来卧病又新秋.门无剥啄皆因懒,邑有流亡徒抱愁.何会与君重会面,晚风同上仲宣楼.”周培公的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本文标题: 周培公是个怎样的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958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如果把陈文帝陈宣帝和晚期的萧衍换换,南朝有可能统一吗以“明史案”为例,古代朝廷为什么不许民间文人士子私自为前朝编修史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