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古代服徭役的人只提供压缩毛巾,他们会反抗吗

发布时间: 2023-07-06 09:00:2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0

人类文明能到现在真的是很幸运,但幸运之神不会一直眷顾我们。唯一发展科技才能延续人类文明。所以我们不要把时间浪费在rn1,追星rn...

假如给古代服徭役的人只提供压缩毛巾,他们会反抗吗

人类文明能到现在真的是很幸运,但幸运之神不会一直眷顾我们。唯一发展科技才能延续人类文明。

所以我们不要把时间浪费在rn1,追星rn2,看虚构韩剧rn3,追求时尚rn4,在乎外表(帅不帅,美不美,高不高,搞发型)rn5,改进服装款。rn6,一心投入网络游戏rn7,???????????(还有什么,你们想吧。)rn人类追求这些只能阻碍科学进步,你们说是吗?
其实其他3大文明都比中国早!
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希腊语的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

原义“河间地区”,亦称“两河流域”。广义的指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的中下游地区,东抵扎格罗斯山,西到叙利亚沙漠,南迄波斯湾,北及托罗斯山。北部为山地,向南经过于草原和平原到南部沼泽性的两河三角洲。美索不达米亚为人类最古的文化摇篮之一,灌溉农业为其文化发展的主要基础。公元前四千年已有较发达文化,曾出现巴比伦与亚述帝国。此后又经过波斯、马其顿、罗马与奥斯曼等帝国的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其主要部分成为独立的伊拉克。狭义的仅指两河之间的地区。

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又称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的流域——苏美尔(Sumer)地区(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巴比伦(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国境内。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旧约全书》称其为"希纳国"(Land of Shinar)。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南美的那个和"金三角"齐名的地区称为"罪恶的新月地带")。由于两河不象尼罗河一样是定期泛滥的,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住在下游的苏美尔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公元前4000年,苏美人最早发明了表意和指意符号的象形文字,因为这种文字大多刻在砖、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笔重而印痕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s)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座花园传说是当时的国王为公主而建的。

之后的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两河文明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教化了中世纪时整个野蛮的欧洲。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792,汉谟拉比(Hammurabi)即位,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乌尔纳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共有282条,刻在一块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公元前689年,巴比伦王国被亚述所灭。公元前605年新巴比伦王国灭掉了亚述。后来,神庙祭师集团当权,终于在公元前538年,被位于伊朗高原的波斯所灭。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便告结束。

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

考古学家在十九世纪上半叶于美索不达米亚挖掘出大约50万块刻有楔形文字、跨跃巴比伦历史许多时期的泥书板。其中有近400块被鉴定为载有数字表和一批数学问题的纯数学书板,现在关于巴比伦的数学知识就源于分析这些原始文献。

算术

古代巴比伦人是具有高度计算技巧的计算家,其计算程序是借助乘法表、倒数表、平方表、立方表等数表来实现的。巴比伦人书写数字的方法,更值得我们注意。他们引入了以60为基底的位值制(60进制),希腊人、欧洲人在16世纪亦将这系统运用于数学计算和天文学计算中,直至现在60进制仍被应用于角度、时间等记录上。

代数

巴比伦人有丰富的代数知识,许多泥书板中载有一次和二次方程的问题,他们解二次方程的过程与今天的解法、公式法一致。此外,他们还讨论了某些三次方程和含多个未知量的线性方程组问题。

在公元前1900~公元前1600年间的一块泥板上(普林顿322号),记录了一个数表,经研究发现其中有两组数分别是边长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斜边边长和一个直角边边长,由此推出另一个直角边边长,亦即得出不定方程的整数解。

几何

巴比伦的几何学与实际测量是有密切的联系。他们已有相似三角形之对应边成比例的知识,会计算简单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简单立体体积。我们现在把圆周分为360等分,也应归功于古代巴比伦人。巴比伦几何学的主要特征更在于它的代数性质。例如,涉及平行于直角三角形一条边的横截线问题引出了二次方程;讨论棱椎的平头截体的体积时出现了三次方程。

古巴比伦的数学成就在早期文明中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但积累的知识仅仅是观察和经验的结果,还缺乏理论上的依据。

历史概况

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两河之间的地方)大约在公元前19世纪(中国夏朝的时候)就孕育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早的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这个地区由于没有天然的屏障,所以产生了古巴比伦多样化的文化发展趋势。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间的地方叫“美索不达米亚”,意思就是“两河之间”。每年春天,高原地区的积雪融化,这两条河就在美索不达米亚泛滥成灾。特别是下游一带,地势低凹,几乎全被淹没。一个流传到今天的巴比伦神话,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情形:一位巴比伦国王的祖先梦见他遇到了神仙。神告诉他,洪水就要淹没大地,来惩罚人类的罪恶。因为他一向对神十分虔诚,所以神要搭救他。这个人听从神的吩咐,造了一只方舟,把全家人都搬到舟上,还带了几只动物和一些种子。没过多久,乌云布满天空,黑暗笼罩了大地,狂风暴雨袭来,滔滔洪水淹没了一切生命,只有那只方舟在茫茫无边的水面上漂行。到了第七天,风住了,河水平静下来。这时候,方舟漂到一座山旁。舟上的人把动物放出方舟,将种子撒在山上,大地的生命重新开始了。人类许多民族的神话都受到巴比伦这个古老传说的影响。西方著名的诺亚方舟的故事也是从这个传说演变来的:一个叫诺亚的人按照上帝的命令造了一只方舟,全家人坐上去,躲过了水灾。当洪水退落的时候,诺亚放出一只鸽子。不久,鸽子衔着一片新拧下的橄榄叶子飞回来,使挪亚知道洪水已经退去,万物又恢复了生命。后来,西方人就把鸽子和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

当然,无论是神仙还是和平鸽,都不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安宁和幸福。要战胜洪水,还得靠人们自己。巴比伦人在和洪水斗争中,学会了修堤筑坝,开渠造河。当洪水被制服以后,他们和埃及人一样,也享受到了河流定期泛滥的好处。泛滥的洪水带来大量淤泥,使两岸的土壤变得十分肥沃。再加上这里阳光强烈,水量充足,庄稼年年丰收。据说,小麦最早就是生长在巴比伦的。

住在巴比伦北面的亚述人十分强悍。公元前8世纪(中国已经进入春秋时代),亚述成为一个庞大的军事帝国。巴比伦被它征服了,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埃及,也都先后归入它的版图。除了希腊和意大利,地中海沿岸几乎都被它占领了。亚述的首都叫尼尼微,那里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宫殿。

公元前612年,居住在巴比伦的迦勒底人联合东边的米堤亚人进攻亚达。他们手执带血的长矛和盾牌冲进了尼尼微。全城居民遭到屠杀,甚至连儿童也不能幸免。亚述最后一代国王辛沙立希孔和他的宫殿一起被烧成灰烬。从此,这个庞大帝国连同它的首都就从地面上消失了。

底格里斯河边有两堆很大的荒丘,据说是尼尼微的遗址。1845年,英国人拉雅得在这里发掘出两座亚述王宫,发现了著名的带有双翼的人头牛身巨大雕像和许多精美的石版雕刻。后来他继续挖掘,三年中又挖出28座王宫大厅。但是,这里并不是尼尼微,而是亚述的另一个城市,叫卡拉。真正的尼尼微在卡拉以北六七十公里的地方。1849年,拉雅得在这里找到了西努基立王(公元前700多年)的大宫殿遗址。这座宫殿曾经遭到米堤亚人的焚毁。许多刻有图画和楔形文字的泥版还有大火烧过的痕迹。王宫的两间藏书室堆满刻有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版。最大的一块长3米,宽2米多,最小的还不到1寸长,只刻着一两行文字。这些泥版就是2500多年前亚述的图书,内容很丰富,包括历史、法律、宗教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过了几年,考古学家拉萨姆又发现了亚述巴尼拔王的王宫大殿和另一处王宫藏书室。藏书室内收藏的泥版文书上,刻有许多关于亚述和巴比伦的神话。亚述的宫殿是由成千上万的奴隶修建的,他们多半是亚述人在战争中掠夺来的俘虏。奴隶劳动的时候,有的带着锁链和脚镣,有的被铁索相互牢牢地系在一起。旁边还有手执武器的兵士监视着。反映这些场面的图画也被发掘出来了。在尼尼微发掘出来的大量文物,使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亚述帝国兴衰的历史。

战胜了亚述的迦勒底人在巴比伦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为了和那个被亚述灭掉的古巴比伦王国区别开,人们把它叫做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把首都巴比伦城建成一座堡垒般的城市。它的规模就是用今天的标准来看,也是非常壮观的。城市是方形的,每边长22.2公里。围绕城市的城墙大约有8.5米高,是用砖砌和油漆浇灌而成的。四匹马拉的战车可以在宽阔的城墙上奔驰。全城有100扇用铜做成的城门。城墙周围还有很深的护城河。幼发拉底河从城墙下流进来,穿城而过。巴比伦城里还有一座很大的皇宫,皇宫内修建了一个“空中花园”,被后世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国王尼布甲尼撒在位期间(公元前605-公元前562年),巴比伦的国力最为强大。他率兵攻打叙利亚,出兵巴勒斯坦,夺占耶路撒冷,灭掉犹太王国,强迫犹太人迁居巴比伦当奴隶,成为“巴比伦之囚”。在晚年,他还侵入埃及。在这几十年里,巴比伦城人口达到10多万,还有来自亚洲各地的商人,奴隶制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强盛的背后,已经埋伏了危机,被征服的外族人对巴比伦奴隶主的仇恨和反抗不断发生,本族的贫民和农民因破产沦为奴隶,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尼布甲尼撒死后,国内政局立即动荡起来,6年中8个国王被废,其中两个被杀。在东面,力量越来越强大的波斯帝国征服了巴比伦的盟邦米堤亚,对巴比伦形成了大军压境的局面。

巴比伦的奴隶主们忙于争权夺利,纵情享乐,他们以为他们的城墙是那样高大而坚固,谁也攻不破。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敌人会利用穿过城墙的幼发拉底河打进来。一天晚上,巴比伦的一个年轻王子正在举行狂欢宴会。波斯王居鲁士下令在幼发拉底河中修筑了一座水坝,把河水放到坝的一边去。他的军队从另一边放干水的河床中偷偷进到城里,未经交战就占领了巴比伦。据说,有一些巴比伦商人做了波斯人的内应。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38年(中国春秋末年)。

在仅88年的新巴比伦王国灭亡了。巴比伦的繁华,巴比伦的奇迹,巴比伦的高墙铜门和它的“空中花园”,都变成了一堆一堆的荒丘废土。巴比伦遗址从1899年开始逐渐发掘出来,使人们能够更准确地研究它的过去。但是,挖掘工作碰到了难题,地下水的冲击使古巴比伦城有完全被毁的危险。如何降低河水水位,成为许多国家的专家们研究的课题。

然而令人们始终忧虑不已的是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与文明相生相伴,战争也从来没有休止过。这块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的土地据说就是《圣经》中伊甸园的原型地。然而,也许正是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它也不断成为政治和战争的舞台。当巴格达已经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为精妙绝伦的城市的时候,整个欧洲还处于蛮荒状态,这里曾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一千零一夜的故乡,其科学、哲学和文学的成就是文明史上所罕见的。综观数千年来的两河流域兴衰史,哪一场战争不是对文明的破坏呢?

注:古巴比伦是对文明发源地的称谓;而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则是现今古巴比伦的位置。

古代两河流域历史时代。始於伊新 拉尔沙时期(约公元前2021~前1763),至古巴比伦第一王朝(约公元前1894~前1595)结束。公元前16世纪初,为赫梯人所灭。统治者为阿摩利人。

这一时代大奴隶制经济形式瓦解,青铜工具普遍使用,生产有?大发展;在此基础上,各城邦均制定法典;神庙地位下降;两河流域普遍塞姆化,苏美尔人已融合於塞姆人。

历代统治者

公元前21世纪下半叶,埃兰人灭乌尔第三王朝后,阿摩利人由西北乘虚而入,在苏美 尔建立伊新和拉尔沙两个国家,其创立者均为阿摩利人的氏族酋长。伊新和拉尔沙对峙达200余年。

公元前19世纪初,阿摩利人的阿姆纳努姆部落 在巴比伦摆脱伊新的控制,其首领苏木阿布建立巴比伦第一王朝。此时两河流域的主要城邦国家为亚述、马里、埃兰等。

巴比伦建立之初尚弱小,但由於其位於两河流域商路的枢纽地,境内水源丰富,土地肥沃, 政治和经济力量不断增强。第6代国王汉穆拉比在位时期(约公元前1792~前1750),先后征服伊新、乌鲁克、拉尔沙等国,并占据亚述南部,建立起从波斯湾至地中海沿岸的中央集权制奴隶制帝国,自称“世界四方之王”。

但汉穆拉比的统治并不巩固,其承者萨姆苏伊卢纳在位时,两河流域南部发生起义, 内部也发生反债务奴役斗争,这导致了巴比伦第一王朝的衰微。公元前1595年,赫梯统治者穆尔西里斯一世最后将其灭亡。

政治制度

古巴比伦时代各城邦的政治制度与苏美尔阿卡德时代及乌尔第三王朝( 见乌尔)不同。汉穆拉比统一后,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国王独揽政治、军事、外交、司法和宗教等权力,直接任命中央和地方官吏。

大行政设总督,在大城市中任命被称为“沙卡那库” 的官员,小城市任命被称为“拉比亚努姆”的官员治理。有些城市(如西帕尔等)获得一定自治权,城市商人鉴督从富裕商人家族中选出,任期1年,负责税收、运河开凿、城墙修筑、公共仓库和码头的管理等。

汉穆拉比的对内政策基本是伊新拉尔沙时期城邦政策的持续。统一程中,汉穆拉比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远交近攻,灵活变动结盟关系,为统一两河流域总目标服务。

阶级关系与土地制度

古巴比伦社会分为三个等级:

1,阿维鲁,为全权自由民,上层是统治阶级,下层多是纳税、服兵役和徭役的自耕农和士兵。

2,穆什钦努,为依附於王室土地的无权自由民,古巴比伦时代还存在其他类似穆什钦努的依附阶层。

3,瓦尔都(男奴)和阿姆图(女奴)是奴隶阶级。

古巴比伦时代土地制度甚为复杂。汉穆拉比时期王室占有的土地分为三类:

1,“供养(维持)宫廷之田”;以供职为条件所授份地;以纳赋税(纳贡)为条件所授份地。以供职为条件领有份地者包括士兵、官吏、塔木卡(商业代理人、高利贷者)等。士兵列都、巴依鲁以服军役而领有王室份地。其份地可由其成年儿子继承,但仍以服军役为条件;拒绝或雇人代其服军役者处死刑。

2,“纳贡人”;指领有大部分王室土地是以纳赋税(纳贡)为条件的份地的人,受王室的剥削和控制,其份地亦不得买卖、抵押或传於女承人。

3,除王室土地外,古巴比伦社会还存在神庙土地、城市土地及私人土地。汉穆拉比法典和考古发现的契约文书及其他文献材料证明: 私有土地占相当数量,土地租佃和雇佣关系已普遍流行。地租一般是收成的1/2或1/3。果园、菜园的地租为收成的2/3。

360土地价值随灌溉用水的供应情况而异,有的供应灌溉用水的园圃地租高达收成的3/4。高利贷业甚为活跃,神庙和酒店同时经营高利贷业。高利贷业的活跃促进债务奴役制的发展。债奴被称为基萨图。在家庭和婚姻关系方面,还保存父权和夫权的家长制残余。父家长可将其妻或子女卖为奴隶或使之变为债奴,子女须为其父家长杀害的他人子女抵命。债务奴役制的发展导致债务人的反抗。汉穆拉比之后即爆发了反债务奴役的斗争,导致国王发表解负令。这也是古巴比伦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巴比伦祭司的特权

祭司是神庙的侍奉人员,负责主持祭祀活动、节庆典礼,念咒祈祷,占卜等。他们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国家一个最特殊的阶层。

美索不达米亚大部分的神,都供在庙里。因此,美索不达米亚地方的庙宇也多得数不清。据统计,考古学家仅在苏美尔遗址就发掘出了3500座庙宇!

美索不达米亚人注重现世的祈福和享乐,建造神庙是为了祭祀诸神,保持和神的良好关系,以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所以,一国之中,庙宇往往是仅次於王宫的最好建筑。对修建神庙,各民族都舍得花大本钱。希罗多德在他著作中描述的巴比通天塔,就是最有代表性的神庙。

既然神庙多得数不清,祭司作为神庙的侍奉人员,数量自然惊人。他们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权势显赫。

在美索不达米亚,国家的王权受到三种限制:法律、贵族和祭司。其中以祭司最有势力。国王是神的代言人,其权力由神授予,而神的代表是祭司。在老百姓眼里,人君如果不从祭司手中获得权杖,就不能称之为名正言顺。祭司代表神授权给君王时,一般都有庄严隆重的仪式。在这种神权政治下,祭司拥有极大的特权。

而且,祭司是国家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他们控制和管理著神庙里的财富。由於宗教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美索不达米亚的神庙聚敛的财富无以数计。国王一般划拨一部分土地作为庙产,并指定区域献租纳税。对外战争如果获胜,战俘和战利品优先送达的地方就是神庙。加上国民竞相敬献的各类供品,神庙里不仅充满了食品、蔬菜、水果,而且拥有大量的金银财宝。祭司作为财富的管理者,他们出租土地、经营钱庄、参与商业活动,使神庙的财产不断增值。因此,祭司因神得财,因财得势,成为社会的特权阶级。

祭司多出於名门望族,职业是世袭的,其称号也代代相传。他们还往往是国家少数垄断了文化知识的人。在神庙开设的学校中,祭司既是校董,又是教师,通常教育对学生灌输宗教思想,因而也是垄断思想的阶层。

祭司也分不同的等级,高级祭司负责主持重大的祭祀活动,普通祭司按等级各司其责。比如卡鲁、那努负责领唱圣歌,尼撒库负责主持奠酒,那姆克负责清扫,巴努负责驱魔仪式。另外还有专门从事占卜和解释预兆的祭司,他们负责求神问吉、解梦看相、星预卜等.
以前,我也有过和楼主一样的想法。但现在不这么认为了。
科学来源于物质世界,来源于生活。我以前想,既然科学这么重要,那全人类都应该去搞科学。其他的然和事情都可以不做。但全部人会听你的吗?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你可以要求一两个这样,你不可能要求所有人一样。你只可要求自己这样,不可要求别人跟你一样。
是人的本能欲望促使人们去最求外表、时尚。
楼主说:人类追求这些只能阻碍科学进步。这句话就不大对了。我只举一个例子:以前没有电视,人们照样看戏剧、看报。但后来,电视的发明。大大推动了娱乐界的发展,推动媒体的发展。而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对电视技术起推动作用,后来才会有彩色技术等等的技术才会发展。
但楼主说的话中也是有些有道理的。像那些沉迷于追星、游戏的人就不该了。这么说吧!其实这些东西并没有错,错是错在人。是人们被这些东西迷得太深。是人的无知和愚昧使得做这些事看来无意义。其实,人们只有掌握一个度的问题,就能解决好这些问题。你说,如果哪一个科学家正是在娱乐时,在看韩剧时有所启发,想出了一个定理来。这时,你能说韩剧真不是东西吗?电视剧之所以能吸引人,是因为人们在其中能看出人生,能学会一些道理,能被其感动,能引起共鸣。当然,电视剧也有营养价值高低之别。那些纯偶像剧之类,它们营养要少些。
最后,总结为: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其实并没有错,错的是人。而人的错,其错又在教育。将来,要真正把教育发展好。我讲的教育不单指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电视教育和自我教育等等。教育应该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的系统工程!!
问题1:在一个动物的种群中,如果较弱的动物没有后代,那么就是这个种群进化了。
在地球生物大家庭中,较弱的生物灭绝了,那就是地球生物体系进化了。
在宇宙中,如果某种劣等物种消失了,那就是宇宙整体的生物进化。
假如人类是那个劣等物种,那么人类文明因为人类的欲望而倒退了、消失了,对宇宙整体来说也许是件好事。
所以你也没必要为这种问题担心。

问题2:温度高低的实质是分子运动的快慢。温度高的物体内部的分子运动速度快,温度低的物体内部的分子运动速度慢。
当两个物体接触时,温度高的物体会把热量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叫做“热传递”。
“热量传递”的过程实质是,速度较高的分子撞到了速度较低的分子,使速度较低的分子速度变快了。温度低的那个物体温度也就升高了。
组成物体的分子运动的快,分子间的距离就会变大,这就是所谓的“融化”。
黑洞实为密度非常高的物体,组成这种物体的分子(粒子)之间的距离是极小的,即使外部有一个速度非常快的分子,撞到了这种物体的分子上,由于引力的作用,也不可能使这种物体内部的分子移动,相反这个速度非常快的分子也会被吸附到这种物体上。
所以如果真的有黑洞出现在太阳旁边的话,组成太阳的分子会被吸进去,而黑洞的形态不会有任何改变。
人类文明能到现在真的是很幸运,但幸运之神不会一直眷顾我们。唯一发展科技才能延续人类文明。
所以我们不要把时间浪费在
1,追星
我觉得这个只是个人崇拜,不要太过迷失自己就好.

2,看虚构韩剧
对於退休了的大妈大婶们来说除了打毛衣和看韩剧没什麼事了吧..
年轻人们不应该浪费时间在这上面.要Act your age.

3,追求时尚
额,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只要不盲目消费,有攀比心理就行.

4,在乎外表(帅不帅,美不美,高不高,搞发型)
恩,同意,现在我们只需要像个学生,以后会有时间来做这些的.

5,改进服装款。
这个意思不大懂..

6,一心投入网络游戏
我很少玩网络游戏,一般就是上上百度看动漫什麽的.

7,???????????(还有什么,你们想吧。)
上课睡觉抄作业..说起来我倒是办起来有困难.想改改不了

人类追求这些只能阻碍科学进步,你们说是吗?
什麽事都是一把双刃剑啊..
--------------------------------------------
第2个问题,恒心怎么不能把黑洞融化?(图是黑洞在吸太阳)
因为黑洞就是质量比太阳大30倍左右的恒星演变来的,而且黑洞自身的爆炸就需要超高的温度,比太阳内部的温度都要高得多.所以区区太阳的温度对黑洞造成不了什麽影响,反而会被黑洞吸引进去.
第一个问题就不回答了吧!我本来就对那些没兴趣……
黑洞是高密度的物质,他本来就是恒星演变来的,而且黑洞有包容一切物质的特性,而且他的内部也在发生着一些反应,只是由于他的引力太大,光都射不出来我们无法观测罢了,而且说不定他比太阳的温度还要高……

古代人的矛盾和激情为什么会对人类环境产生恶化?

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中,农业始终都是国家根本性支柱产业,决定着帝国的强弱。可以说,农业强则国家兴,农业弱则天下敝。同时,作为农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农业人口,则占封建帝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国家财政的纳税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的生存条件及其生产现状,直接决定了封建王朝内部的稳定与安全。

早在战国时代,“亚圣”孟子就在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本思想”,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目的就是用来告诫统治者,要“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决定了帝国兴盛与否。

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为何会爆发严重的社会冲突之原因
数千年来,封建帝国统治者们便围绕“御民之术”、“治国之道”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民本思想”的影响下,帝国君臣明白,只有确保了农民生存安全,才能保证农业生产顺利,最终保证帝国长治久安。

可事与愿违的是,古代封建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能够永久存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成为王朝兴替的历史主旋律,社会冲突和暴乱,甚至农民武装起义不时发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交替出现。纵观历史更迭,有一件事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那就是从揭竿而起到建立新帝国,农民一直都作为主体在治乱兴亡的历史轨道上循环往复,不曾停歇。

他们在遭受压迫和剥削时选择反抗,但作为统治者后就很容易就跌入“暴政”的深渊,继续颁布苛捐杂税,继续开始压迫行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统治阶级的蜕变,吏治败坏导致社会阶层矛盾不断被激化,迫使农民走投无路,最终发起起义,建立新的王朝。

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为何会爆发严重的社会冲突之原因
但是,为什么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很容易发生阶级蜕变呢?为什么他们在建立新王朝后很容易“忘本”呢?因此,阶级蜕变不能帮我们解释历史循环往复的深层原因,我们还需要从“制度设计”这一层面来寻找更深层次的缘由。

公元前221年,秦始王嬴政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开创封建帝国之先河。作为第一个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秦朝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先进的制度设计和参考,但秦二世而亡,仅建国15年后便覆灭。可与此同时,作为秦朝之后的汉朝,对秦朝的制度有很多借鉴,尤其是田税赋役制度,更是完整地继承了下来。

因此,我们就从秦汉二朝的田赋制度出发,共同探析古代农民贫困化、最终导致社会冲突发生、甚至王朝兴衰的深层次原因。

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为何会爆发严重的社会冲突之原因
一、授田制的制度弊端:加剧农民生产生活危机,社会冲突更加激烈

在了解秦汉时期的田税赋役制度的弊端之前,我们需要准确地认识秦汉帝国采用的土地制度——授田制。

何为授田制?通俗来讲,授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使用权由国家授予农民的土地制度。也就是说,农民所占之田均为国有,不为私有,土地面积和使用期限由国家确定,农民仅有使用权。

在授田制下,农民的土地授予标准为“每户百亩”,也就是一家一户一百亩田地。但是如果有军功者,则按照爵位高低增加授田面积。

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为何会爆发严重的社会冲突之原因
显然,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井田制,授田制使得农民的积极性再一次得到提升。同时,在这类土地制度的设计下,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权也得到了大大加强,更有助于国家治理和人口管辖。按照正常情况,如果按照一户5人计算,每户百亩良田土地便可保证农民衣食无忧。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晁错的《论贵栗疏》下,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情景,农民的生存环境令人十分堪忧,甚至处在破产的边缘,卖房、卖子孙的现象时有发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赋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耕,秋获冬臧,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为何会爆发严重的社会冲突之原因
为何会出现农民“卖田宅、鬻子孙”的现象?在晁错看来,有四大原因。一是为养家糊口,农民需要“四时之间亡日休息”,通过长时间不间断劳动耕作,才能保证一年的温饱;二是自然灾害影响巨大,一旦出现“水旱之灾”,农民便要忍饥挨饿,甚至走向流亡边缘;三是“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政策不定、赋税不定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负担;四是高利贷盘剥,“无者取倍称之息”,农民有借难还,只好尽卖家产及子孙。

从《论贵栗疏》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除去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对农业生产的极端影响,我们还应把握一点,那就是在授田制下朝廷“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给农民造成的生产生活危机,也就是制度漏洞破坏了农业发展、农民生活。

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为何会爆发严重的社会冲突之原因
那是什么样的制度漏洞呢?

在秦汉时期,帝国以户为单位授予土地,自然也以户为单位收取田税,并把田税以谷物、刍稾(刍:饲养草料;稾:禾类植物茎秆)等实物进行替代收取。但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谷物与刍稾的征收方式又有所不同。如在《汉书·食货志》中记载: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
对谷物来说,是以“收成的多少”来确定“田税的多少”。但是刍稾之征不同,它是以田亩的多少来确定征收比例,并且刍稾可以换做货币,用钱来替代。如在《张家山汉墓竹简》一书中就有记载:

“收入刍、稾,县各度一岁用刍、稾,足其县用,其余令顷入五十五钱以当刍、稾。刍一石当十五钱,稾一石当五钱。”
由此看来,虽同为田税,但谷物与刍稾的征收方式并不相同。同时,由于田税是二者按户并征,这就为地方残征暴敛留下了制度空间。如基层的税收官员可将未开垦土地列入税收之列,强行征收田税,或者可以将本不属于农民的土地划归农民,增加他们的税收负担,更有甚者,可以钻刍稾货币化的漏洞,中饱私囊,肆意牟利。

正如《汉书·贡禹传》所记载:

“农夫父子暴露中野,不避寒暑,捽草把土,手足胼胝,已奉谷租,又出稾税,乡部私求,不可胜供。”
在授田制的制度漏洞下,帝国“乡部”官员便通过种种恶意的方式加剧农民负担,从而出现了政治败坏、吏治尽失的局面。农民虽然有百亩良田,但经受不住各方索取,最终“不可胜供”,不得已为了生活寻求高利贷,进而“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的现象发生。正如张养浩写的那首诗一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种种苛捐杂税和吏治衰败之下,封建社会的农民阶级很容易与统治阶级产生了严重的对立矛盾,进而导致社会冲突频发、矛盾激化、甚至农民起义等现象发生。

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为何会爆发严重的社会冲突之原因
当然,除此之外,秦汉的赋役制度也存有相当大的制度漏洞,更加剧了农民苦难,也为社会冲突埋下了深深的根。

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为何会爆发严重的社会冲突之原因
二、赋役制度的漏洞使得农民生活雪上加霜

在秦汉时期,百姓的赋役制度包含许多内容,如口钱(儿童人头税)、算赋(成年人头税)、更役(地方劳役)、戍役(义务征兵)、兵役(响应号召参军)等。赋役制度可以说贯穿了农民生活始终,是他们一生都要面对的问题。而在这些赋役制度之中,对农民产生生活影响最大的,便是更役。

所谓更役,指的是每名成年男性根据地方安排,所需要完成的地方劳役。更役可以采取自行服役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以钱代役的方式。而这种“根据地方安排”和“以钱代役”的方式,就给县乡的官员留下了可乘之机。

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为何会爆发严重的社会冲突之原因
例如,由于没有统一的劳作标准,有些更役内容时间短、任务量少,轻松便可完成,但有些更役,则可分为多次,并且劳动强度很大,而这就为官员威逼利诱百姓、贪污腐败钱财留下了空间。

再比如,因为更役是可以用钱代征的,但是征收次数、多少的权力全在基层官员手中,因此官员便可打着种种幌子对百姓上下其手,骗取钱财、满足私欲。

我们必须承认,宽松化的制度设计,为地方因地适宜、具体分析留下了行动空间,但更为危险的是,这些制度漏洞,也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百姓的负担,使古代官员鱼肉乡里、横行霸道成为了默许的“潜规则”。

在《论贵粟疏》中,晁错还有一段话需要我们细细考量: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当民众食不饱力不足,则偷盗抢掠会成为社会常态,即“奸邪生”,从而造成大量的社会冲突、农民揭竿而起的事情发生,最终,农民在哀告无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铤而走险、发动起义,帝国的根基至此便受到了动摇破坏,改朝换代也成为了可能。正如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为何会爆发严重的社会冲突之原因
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为何会爆发严重的社会冲突之原因
三、总结

如何管理农民、稳定农业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并且,这些朝代君臣将施仁政、施德政的希望赋予在国家制度设计上,以求通过制度的约束达到“治国理民”的良好效果。

但是美好的愿景在具体的现实执行过程中,便会出现种种难以预料的弊端,而且还出现了官员腐败、残征暴敛甚至爆发严重社会冲突等他们意想不到的现象。究其根本,是因为古代封建王朝的制度设计,是建立在帝国立场之上的,其核心是满足统治者自身的需要,而非满足农民百姓的需要。

当然,在帝国轻徭薄赋的过程中,也曾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稳定富庶的局面。但由于制度设计的漏洞和缺失,繁荣注定只是昙花一现,一旦加强田税赋役,农民百姓便迎来了苦难。

通过分析秦汉时期田税赋役制度,我们对封建朝代兴替的历史规律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在看到社会冲突爆发或农民起义之时,也多了一只“慧眼”——制度设计和执行过程中的利益指向,能够让我们看到爆发严重社会冲突和农民起义事件的深层次原因。
古代人的矛盾和激情会对人类环境产生恶化,因为他们之间的互相争执会导致环境的恶化,互相之间争吵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变坏。
古代人的矛盾和激情,为什么会对人类环境产生的话,那可能古代人的矛盾和激情,最容易产生的就是战争,而战争给人类环境的了话能起到促进作用。
古代人的矛盾和激情,会对人类的环境产生影响,是因为他们善于打仗,那种阵势,会造成污染的
古代人因为矛盾和激情产生纠纷、战争,涂炭生灵,烧杀抢劫对人类环境产生恶化。

秦始皇的粉丝说秦朝的徭役只有200万,不算重,真是无耻啊,一个2000万人口的国家,200万去做徭役,不算重

徭役是加重还是减轻?rn批评秦帝国徭役太重,经常被人们引用的《汉书·食货志》董仲舒的文字。其中说:秦帝国一个男丁一生中服兵役一年,服预备役或屯垦一年,然后每年值更卒一个月,只样的徭役是先朝的三十倍rn如果单看最后一句“力役三十倍于古”,不假思考得出结论,可以。但是,如果上下文通篇分析,便会不屑。“一个男丁一生中服兵役一年,服预备役或屯垦一年,然后每年值更卒一个月,到50岁一共30个月,折合成两年半。这样,一个秦国男子一生的服役是四年半。现在很多国家的义务兵役是四年,相差无几啊!rn如果这样的徭役太重,是三十倍与古,诸侯列国的男丁只服三十分之一的徭役,岂不是一生只要服不到两个月的徭役了。那战国时期连年的战争,动辄动员几十万的军队,都是什么人在承担兵役和徭役?rn显然,董仲舒描述太过夸张,完全没有一个著名学者应有的严谨,其目的无非是要把秦始皇形容成横征暴敛的暴君而已。rnrn百姓是愿意打仗,还是愿意打工rn按长上述统计的说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位11年间,共征发200万人从事战争、建筑、屯垦戌边。这其中有明确数字记载的150万,合理想象 100万,两者相加为250万。那么,这个人数会不会造成秦国的徭役重于统一前的六国?rn答案是:不会rn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前,投入战争的人数更多!rn(1)秦昭王8年间有500万人从军打仗rn(2)秦始皇二十三年当有500万以上服兵役rn秦始皇二十三年,王翦率60万秦军攻打楚国,其后至少应该还有60万人服徭役担任后勤保障,楚国也应该有相应的军队与之对抗,故双方投入兵力和劳工者当有250万rn与此同时,秦国在占领韩、赵、魏,以及燕国的部分地区,当有重兵把守,以防叛乱,在齐国附近应有重兵防守,以防齐国偷袭。同时燕、齐也会动员所有男丁,防止秦军来犯,这样算来,整个国家也应该有500万以上的人或服兵役或服徭役。rn如果我们用500万的战争数字与秦始皇250万建筑徭役相比较,无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兵役,徭役是大大减轻了,伤亡更是大大减少。即使是数字相同,人们也毫无疑问地宁愿去打工,不会愿意去打仗rnrn这就是他们的言论,哎
看的这么偏。
董仲舒不可能拿战国和秦朝作比较,要比当然是拿徭役最轻的(周)文武、成康时期和秦作比较。这是比较的基本方法。

你应该了解一下战国后期的历史,韩赵魏之地留兵把守是必须的,但不会很多,一个国家的有生力量被彻底消灭后,要恢复起来,并且把这些恢复后的力量再次组织起来,那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每个国家留万把正规军,再组织一些亡国奴当走狗就够了。至于齐国,自从乐毅灭齐后,齐国就开始厌倦兵革,当时是秦国的同盟国,国内不修兵革,秦每灭一国齐都派人祝贺,他有多少兵,诸侯要派多少兵防他,真的是很少一部分就行了。边境上派个千把人就够了。
王翦60万大军伐楚,是根本不需要另外60万做后盾的。这60万人当中包括后勤部队。楚国当时也无力组织这么大规模的军队,他柞干了全国的全部兵力,能用在西线抗秦的也只有20万而已。
当时全国总兵力100万就差不多了。秦国的体制是全民切入战争机制,每个人种的粮食、做的军需都需要应付国家战争,(15-40)年龄段的男人都出去了,留在家里干活的基本只有女人,还有老弱病残幼等等。2000万人,养100万军队,去掉没有军队的齐国300万人口,那就是1700万人养100万军队,这已经是一个非常高效的社会机制了,现在无论哪个国家作战争总动员,都不可能达到这个比例。
5800万人口的隋朝,组织了107万的征高丽部队,就弄得全国造反了。
不算重?问问他们这200万人有几个活着回家的,不是被活埋就是陪葬
楼主发帖就是为了这个?
本文标题: 假如给古代服徭役的人只提供压缩毛巾,他们会反抗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945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机械能守恒定律怎么验证为什么周王朝和诸侯的国史没有一部流传下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