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的女儿也是湘神吗,这里的湘水是指汉水吗

发布时间: 2023-07-01 13:01:0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6

请问笠翁对韵的三江中,究竟是积湘江还是湡江?为什么?请问笠翁对韵的三江中,究竟是积湘江还是湡江?我买的版本是湘江。百度后网上有两...

舜的女儿也是湘神吗,这里的湘水是指汉水吗

请问笠翁对韵的三江中,究竟是积湘江还是湡江?为什么?

请问笠翁对韵的三江中,究竟是积湘江还是湡江?我买的版本是湘江。百度后网上有两种版本。究竟哪个更准确?为什么?
是“泪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湘江”。
理由:此句引用的典故是舜妃(即娥皇、女英)的故事。娥皇、女英是帝尧的两个女儿,舜的两个妃子,舜死于苍梧(又称九嶷山,在今湖南省的宁远县)。舜死后,娥皇、女英痛哭舜帝,泪水滴在竹叶上,留下斑痕,即为斑竹,又称湘妃竹。相传二妃没于湘水,遂为湘水之神,所以又称湘妃。自然与湘江结下不解之缘,
湡:古水名,在今河北省境内,与舜妃泪弹斑竹的地点毫无瓜葛,所以不可能是湡江。
积湘江。

潇湘妃子是谁?

潇湘妃子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潇湘”一词始于汉代。《山海经·中山径》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到唐代中期,“潇湘”不单意指湘水,而是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自宋以来,人们多以“三湘”代指湖南。为何称为“三湘”?说法甚多。一说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总名三湘。一说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近代一般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合称,后泛指湖南全省。

斑竹又叫湘妃竹,和湘妃的传说有关,由于湘妃的泪水滴在竹子上,形成斑痕。因而潇湘多与泪相关,文学作品中常说的潇湘,其意多为思念.如<红楼梦>里林黛玉的别号就叫潇湘妃子.

你取这个名,估计你是湖南女孩或是比较喜欢文学吧.
潇湘妃子是什么意思
潇湘妃子,即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号.书中说,大观园中姐妹起诗社,众女儿个起字号,黛玉号为"潇湘妃子".曹雪芹

为黛玉起这个名号,大概与娥皇女英的故事有关,以泪洒斑竹的娥皇女英象征黛玉的悲惨命运.

“潇湘妃子”是古代传说中舜妃娥皇、女英哭夫而自投湘水,死后成湘水女神之称,也叫湘妃。历来用其故事者,总离不开说夫妻生离死别、相思不尽、恸哭遗恨等等。如果不管什么关系,什么性质,只要有谁老哭鼻子便叫她潇湘妃子,推敲起来,恐怕有些勉强。因为娥皇、女英泣血染竹本是深于情的表现,并非一般地多愁善感,无缘无故地爱哭。同样,如果黛玉真是像续书所写那样,因婚嫁不如意而悲愤致死,那与湘妃故事也是不相切合的,作者又何必郑重其事地命其住处为“潇湘馆”,赠其雅号为“潇湘妃子”,称她为“林潇湘”呢?

雅号是探春给她取的,探春有一段话说:

“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第三十七回)

话当然是开玩笑说的,但作者的用意就像是写惜春与智能儿开玩笑说自己将来也剪了头发去做尼姑一样。同时,探春所说的“想林姐夫”意思也很明确,当然不是续书所写那样“恨林姐夫”或者“怀疑林姐夫”。

在探春给她取雅号之前,宝玉挨打受苦,黛玉作诗题帕,也曾自比湘妃说: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湘江旧迹”、“香痕”,都是说泪痕,也就是以湘妃自比。这是作者在写黛玉的内心世界。在她心中已将宝玉视同丈夫,想象宝玉遭到不测时,自己也会同当年恸哭殉情的娥皇、女英一样。同时,作者也借此暗示黛玉将来是要“想林姐夫”的。倘若不是如此,这首诗就有点不伦不类了:表哥不过是被他父亲打了一顿 *** ,做妹妹的怎么就用起湘妃泪染斑竹的典故来了呢?

此外,据脂评提示,佚稿末回《警幻情榜》中对黛玉又有评语曰“情情”,意谓一往情深于有情者。它与“潇湘妃子”之号的含意也是一致的。但与我们在续书中所见的那个因误会而怨恨宝玉的林黛玉形象,却有点对不起头来。

她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一个“识金锁”,一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又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聪敏的颦儿,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多么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敲而又点滴不漏。又一次,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这时,“只见黛玉蹬著门槛子,嘴里咬著绢子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宝玉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嘴里说著,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

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又天衣无缝。大观园里有几张利害的“嘴”,如凤姐的“嘴”,贾母的“嘴”,晴雯的“嘴”,尤三姐的“嘴”,红玉的“嘴”;黛玉也有一张更利害的“嘴”。宝玉的奶妈......
潇湘妃子指谁?蘅芜君指谁?
潇湘妃子是林黛玉的号。 是红楼里的姐妹取得。

蘅芜君是紶宝钗的号。 是因她住的地方而得。

蘅芜君,《红楼梦》人物薛宝钗在诗社里的别号。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李纨笑道:“我替薛大妹妹也早已想了个好的,也只三个字。”惜春迎春都问是什么,李纨道:“我是封他‘蘅芜君’了,不知你们如何。”
潇湘妃子的人物结局
目前关于林黛玉的个人结局红学界尚无一致说法,而现在《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已经公布,此书中关于林黛玉的结局和通行本《红楼梦》后40回及以上探佚结果大不相同,其主要内容为:林黛玉和贾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当贾家欢天喜地为宝黛二人准备婚事时,谁知飞来横祸,贾府惨遭锦衣卫抄家,使他们的婚事化为泡影。 抄家之后贾府轮番遭遇贼寇烧杀洗劫,最后家里只剩她最后一个主子,由于她小性多疑、刚愎不明,听信奸人谗言误杀忠良,致使贾家彻底败亡。随后因为内心极度愧疚而吊死在柳叶渚边的槐树上(玉带林中挂) 。林黛玉死后,贾宝玉回到大观园祭奠林黛玉,写下了一篇诔文,刚写完时林黛玉还魂和他相见了一面。
潇湘妃子的含义是什么?
潇湘妃子,即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号.书中说,大观园中姐妹起诗社,众女儿个起字号,黛玉号为"潇湘妃子".曹雪芹 为黛玉起这个名号,大概与娥皇女英的故事有关,以泪洒斑竹的娥皇女英象征黛玉的悲惨命运. “潇湘妃子”是古代传说中舜妃娥皇、女英哭夫而自投湘水,死后成湘水女神之称,也叫湘妃。历来用其故事者,总离不开说夫妻生离死别、相思不尽、恸哭遗恨等等。如果不管什么关系,什么性质,只要有谁老哭鼻子便叫她潇湘妃子,推敲起来,恐怕有些勉强。因为娥皇、女英泣血染竹本是深于情的表现,并非一般地多愁善感,无缘无故地爱哭。
红楼梦中的潇湘妃子是指谁
潇湘妃子是林黛玉的雅号。

潇湘妃子这个称号是源于他们几个姊妹要组诗社,黛玉就觉得叫名字(姐姐妹妹的)显得俗气又放不开,所以便要他们想一个属于自己的称呼。
林黛玉为什么被称为“潇湘妃子”
不只是这点,有种竹子叫做“潇湘竹”或“湘妃竹”, 娥皇、女英,中国古代传说中尧的两个女儿。也称“皇英”。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姐妹同嫁帝舜为妻。舜父顽,母嚣,弟劣,曾多次欲置舜城死地,终因娥皇女英之助而脱险。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之其妃,后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二妃往寻,泪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二妃也死于湘江之间。自秦汉时起,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演变成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后世因附会称二女为“湘夫人”。因为黛玉要还泪给贾宝玉,所以。
怡红公子和潇湘妃子分别指红楼梦中的谁?
怡红公子指的是贾宝玉,潇湘妃子指的是林黛玉。这两个名字都是他们在诗社中用的笔名,皆以住所为名(宝玉住怡红快绿 .黛玉住潇湘馆)。
潇湘是指谁 有何典故
读元曲《马致元.寿阳曲.潇湘夜雨》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读后记:

远道而来的他乡游子,作客潇湘,孤舟夜泊在湘江之上。这游子正是作者自己。

此来潇湘,离家万里,人地两疏,“潇宦梗犹泛”,心情原本就十分寂寞悲凉,夜宿船舱,辗转难眠,好不容易进入梦乡。但夜半更深,却被滴滴嗒嗒雨

心情原本就十分寂寞悲凉,夜宿船舱,辗转难眠,好不容易进入梦乡。但夜半更深,却被滴滴嗒嗒雨声从梦中惊醒。望江面,唯见渔灯昏暗,一片沉寂。那滴滴雨声,似敲击在他的心头号,使他倍感孤独凄凉。他多么希望能早日返回家乡,跟亲人团聚在一起。但迫于生计,不得不到处漂泊,长期滞留异乡。那潇潇雨声,令他触景生情,禁不住泪溼衣衫。这就是作者的羁旅之思,也可以泛化为所有天涯倦客的羁旅之思,读之令人恻然。(迎河子)
真的有潇湘妃子吗?她是怎样的一个人,她和潇湘竹有什么关系,而她又是怎么死的?
说聪明美丽的娥皇和女英,是上古时部落酋长尧帝的两个女儿。也称“皇英”。尧帝晚年,想物色一个满意的继承人。他看到舜是个德才超群的大贤人,于是,就把帝位传给了舜,并让娥皇和女英作了舜的妻子。 娥皇封为后,女英封为妃。舜不负尧的信任,让禹治洪水,使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娥皇、女英也鼎力协助舜为百姓做好事。舜帝晚年时,九嶷山一带发生战乱,舜想到那里视察一下实情。舜把这想法告诉娥皇、女英,两位夫人想到舜年老体衰,争着要和舜一块去。舜考虑到山高林密,道路曲折,于是,只带了几个随从,悄悄地离去。 娥皇、女英知道舜已走的消息,立即起程。追到扬子江边遇到了大风,一位渔夫把她们送上洞庭山,后来,她俩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便天天扶竹向九嶷山方向泣望,把这里的竹子染得泪迹斑斑。后来,她俩投湘水而亡,成了湘水之神。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云:“有虞二妃,帝尧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山海经》载:“洞庭之中,帝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晋张华《博物志史补》云:“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今江南有“斑竹”、“湘妃竹”之说,盖出于此也。 娥皇、女英二妃的美丽动人的形象,历来成为吸引诗人、画家的创作题材。我国最伟大的诗人屈原的《九歌》中的《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是最早的歌颂二妃的不朽诗篇。

【康氏释名】湘君

(名词解释:湘江,发源自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县海洋圩的海洋河,从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的瀑埠头向北流入湖南省境内,经永州、衡阳、衡山、湘潭、长沙,至湘阴县的濠河口分左右两支汇入洞庭湖。湘江水系地处长江之南、南岭以北,东以罗霄山脉与赣江水系分界,西隔衡山山脉与资水毗邻。支流潇水、舂陵水、耒水、洣水、渌水和浏阳河由东岸汇入干流,支流祁水、蒸水、涓水、涟水、沩水从西岸汇入。湘江流域大都为起伏不平的丘陵与河谷平原和盆地,下游地区长沙以下的冲积平原范围较大,与资江、沅江、澧水的河口平原连成一片。)

唐•司空曙《送史泽之长沙》诗:“野蕉依戍客,庙竹映湘君。” 宋•苏辙《巫山庙》诗:“白云为车驾苍虬,骖乘湘君宓妃御。” 明•徐祯卿《从昊学士侄奎观楼米襄阳山水图并学士题示》诗:“白云缥缈苍梧遥,旖如湘君垂素旄。” 柳亚子《无题二首》诗二:“洛水惊鸿思帝女,洞庭斑竹礼湘君。”

以上诗中的 “湘君”,指的是上古尧帝二女、舜帝之二妃娥皇丶女英二人。

相传上古五帝之一尧帝有两个女儿,长曰娥皇,小曰女英,同时嫁与舜帝为妃,通称二妃。嫁后不久,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之野(在今湖南、广西交界地带的宁远县),二妃由北向南奔丧,渡湘水的时候殒于湘水,遂为湘水之神,号称为湘君。

相传二妃奔丧至南方,于九疑山边倚竹而哭,泪水洒在竹上,竹上尽是斑斑泪痕千古不灭,相传九疑山上的斑竹之累累竹痕即由此而来。

但二女实名,《史书》中无载,只言 “尧二女” 或 “舜之二妃”。致于娥皇、二英之名,出后来稗官野史中。《史记•五帝本纪》:“舜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尧帝问可用者,四岳咸推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 又 “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 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有虞 (有虞,乃远古时部落名,居于浦阪今山西省永济西浦州镇,一说今河南虞城北。舜传说中为有虞氏部落长) 二妃者,帝尧之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 二女名,首揭于此。

舜之二妃死于湘江为湘水之神称湘君,古书多有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 湘君何神?’ 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列女传》亦以湘君为尧女。按:《楚词·九歌》有湘君、湘夫人。……今此文以 ‘湘君’ 为尧女,是总而言之。”

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舜既嗣位,升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天下称二妃。……舜之涉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

北朝•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注》:“大舜之涉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于洞庭之渊,出入于潇湘之浦。”《初学记》卷八《竹》引晋•张华《博物志》:“舜死,二妃泪下,染竹即斑,妃死为湘水神,故曰湘妃竹。” 以上,都是称 “二妃” 以 “湘君” 之说的来源。

  然而,古籍中,不独以 “湘君” 称 “二妃”,有单称娥皇的。

宋•晁说之《二十六弟寄和江子我竹夫人诗一首爱其巧思戏作二首》诗一:“女英谩对湘君泣,子政徒青天禄书”。此诗中 “湘君” 即指 “娥皇”。此称,一说本屈原。屈原《九歌》中有《湘君》丶《湘夫人》二篇,即以此二女名为辞篇名,则以尧之二女分属湘君、湘夫人。《后汉书•张衡传》唐•李贤注引汉•刘向《列女传》:“舜涉方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湘夫人也。”《太平御览》卷八一引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舜升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 唐•韩愈《黄陵庙碑》:“尧之长女娥皇为舜正妃,故曰君,其二女女英自宜降曰夫人。”

古籍中,又称二妃之夫舜帝为 “湘君”,二妃称 “湘夫人” 者。此说出唐人司马贞之口。司马贞《史记索引•秦始皇本纪》:“夫人是尧女,则湘君当是舜。”唐/韩愈《黄陵庙碑》:“刘向、郑玄亦皆以二妃为湘君,而《离骚》《九歌》既有《湘君》又有《湘夫人》,王逸之解以为‘湘君’自其水神,而谓 ‘湘夫人’ 乃二妃也,从舜南征三苗不及,道死沅 (指沅水,又称沅江,是湖南省境内第二大水流) 湘之间。” 刘文忠、林东海《文言短篇小说选注•〈聊斋志异•娇娜〉》注:“据《列女传》、《水经注》等书记载:尧之二女娥皇、女英嫁为舜帝妃,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女闻讯,赶到江湘,悲啼而死,死后为湘水之神,号湘夫人,舜帝则为湘君。”

  又说,湘君,乃湘水中之神名,和湘夫人是夫妇。《陔余丛考》卷一九:“湘君、湘夫人,盖楚俗所祀湘山神夫妻二人。”刘淮城《中国古代神话•〈爱情婚姻神话•湘君与湘夫人互相追求〉》:“(《九歌•〈湘君〉、〈湘夫人〉》) 这是描述分居两地的湘君、湘夫人互相追求的情景。……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男的为湘君,女的为湘夫人,因湘江流入洞庭湖,故说她们也住在洞庭湖,至于说他们住在湘山,则是涉湘江而言。”

潇湘在古诗词中是什么意象,有哪些典故?

潇湘典故来自舜帝的两位妻子娥皇女瑛的典故。潇湘在古诗词中的意象如下:

1、“潇湘”指地方。指湘江。因湘江水清深故名。湘江与潇水的并称。多借指今湖南地区。温庭筠《瑶瑟怨》诗云:“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古有湘灵鼓瑟和雁飞不过衡阳的传说,所以这里是雁去潇湘的联想。可知古人是把衡阳以南算作潇湘地区的。

2、“潇湘”喻指所思念之处。参见柳永的一首词。“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玉蝴蝶》)

3、“潇湘”用来比喻悲痛、孤独、凄凉、萧索的情感。杜牧《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4、“潇湘”含蕴着爱情的悲伤意象。江淹《悼室人诗》:“二妃丽潇湘,一有乍一无。佳人承云气,无下此幽都。当追帝女迹,出入泛灵舆。掩映金渊侧,游豫碧山隅。暧然时将罢,临风返故居。”

潇湘解释

潇湘有三解:一是单指湘江,古称湘水,潇有形容水深而清的意思。二是潇水和湘水的合称,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之句。因潇、湘二水均在湖南境内,也泛指湖南地区。三是古镇名,五代时置,在今湖南永州市西北,因当时潇湘二水合流处而得名,亦称潇湘关或湘关口。

“潇湘”在古诗词中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词语,常常被用来形容悲伤、忧愁、凄美等情感。
以下是一些关于“潇湘”的典故和意象:
1. 潇湘雨:潇湘雨是一种细雨,通常被用来营造一种凄美的氛围。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道:“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潇湘夜落时。”
2. 潇湘神:潇湘神是指传说中的湘江水神,又称湘夫人或湘妃。由于湘江流域多雨,所以潇湘神常常被描绘为一位凄美的雨神。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潇湘神》中写道:“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逢。”
3. 潇湘夜雨:潇湘夜雨是一个常用的典故,形容夜晚的雨声敲打在窗户上,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玉楼春》中写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滴溜子,寒流滴碎芭蕉叶。”
4. 潇湘八景:潇湘八景是指湖南湘江流域的八处风景名胜,包括回龙塔、岳阳楼、洞庭湖、岳麓山、张家界、南岳衡山、岳麓书院和橘子洲头。这些景点以其美丽和独特的特色而闻名,常常被描绘在诗词中。如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些典故和意象都代表着“潇湘”这一词汇在古诗词中的丰富含义。

神话传说中最完美的女神应该算那位?

单评论中国神话中的
汉水女神、湘水女神、巫山女神和洛水女神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四大女神
汉水之神是最早见于记述的女神,也是我国影响最为深远的江河女神。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是这样描写的,“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周南?汉广》)。闻一多《诗经新义》认为,游女就是汉水之神,也即郑交甫所遇汉皋二女。相传周朝时郑交甫在汉皋台下遇到二位仙女,倾心相爱,就向二女索求玉佩。二女“遂解佩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之中当心。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西汉刘向《列仙传?江妃二女》),后以“汉皋解佩”作为男女赠答的典故。由此看来,汉水之神是两位身佩珠玉、飘游不定、妩媚多情的女子。此后,文学作品中的汉水女神形象绵延不绝,“游女弃珠于汉皋之曲”(东汉张衡《南都赋》),“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三国曹植《洛神赋》),“感交甫之丧佩,愍神女之婴罗”(西晋郭璞《江赋》),“弄珠见游女,赋酒怀山翁”(唐代李白《岘山》),“文王化南国,游女俨如卿”(宋代苏轼《汉水诗》)。
“故汉广游女,见咏于《周南》。泽陂美人,兴叹于陈俗。郑交甫汉皋台下,遇彼二女,孔子阿谷之隧,调其处子。湘蛾宓妃,有虞二姚,亦不过同为江汉汝淮水滨居民想象传说神女而已”(钱穆《古史地理论丛》)。由此看来,汉水女神的产生,对女神形象的出现起到了示范启迪作用。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战国屈原《九歌?湘夫人》),歌词描写了湘水男神和湘水女神虽然生死契阔,欢会难期,但彼此爱恋不忘,对爱情充满美好的幻想,屈原借咏神女寄托了自己对楚王忠贞不渝的情怀。诗中的湘夫人又称湘娥、湘妃、湘灵,传说是尧的两个女儿,长女娥皇,次女女英,姐妹同嫁舜为妻。舜至南方巡视,死在苍梧九嶷山下。娥皇女英天天向九嶷山方向泣望,泪染青竹,因称“斑竹”或“湘妃竹”。后两人投湘水而亡,被天帝封为湘水女神。“湘瑟声沉,庾梅信断,谁念画眉人瘦”(宋代秦观《青门饮》),湘水女神弹琴鼓瑟来怀念舜,后常用“湘瑟”“湘灵”“湘筠”“湘弦”等表现哀思。
“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日:‘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战国宋玉《高唐赋》)。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梦与女神相遇,女神自荐枕席,与怀王欢会。神女自述住在阳台下,朝为行云暮为雨。巫山神女“自荐枕席”,藐视人间世俗的礼教,表现了自由平等的爱情观。巫山之女即巫山女神,传说是炎帝(赤帝)的女儿,本名瑶姬(也称姚姬),未嫁而死,葬在巫山南面,后成为神。此后,“巫山云雨”、“阳台梦”、“朝云暮雨”、“高唐梦”等成为文学史上男欢女爱的象征,大量出现在诗词、歌赋、小说等文学作品中。“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唐代李商隐《有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代元稹《离思》),“红裙溅水鸳鸯湿,几度云朝雨暮”(宋代叶阊《摸鱼儿》)、“梦断阳台云雨,世间不要春风”(宋代陈师道《清平乐》),“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确实不胜枚举。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曹植在《洛神赋》中以幻觉形式,虚构自己遇见了洛水女神。洛神体态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轻柔像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如秋菊茂松,姣美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随后对洛神产生爱慕之情,托水波来传意,寄玉佩来定情。洛神终被他的真情所感动,和他相见。但终因人神殊途,结合无望,含情痛别。洛水女神名叫宓妃,传说是宓羲氏的女儿,在洛水溺死后成神。“误杀洛滨狂子建,情脉脉,恨依依”(刘将孙《江城子》),曹植备受猜忌压迫,郁郁而死,害得美神宓妃恨无绝期,后因以“洛神”、“洛妃”、“洛女”等作为美女的典故,以“洛浦梦”表示爱情悲剧。
女娲娘娘啦!!这么伟大又具有母性的神当然也要上榜下下咯。。
本文标题: 舜的女儿也是湘神吗,这里的湘水是指汉水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876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清军入关时候,大肆重用汉人官兵,不担心这些有实权后的汉人将领架空、反杀清朝吗 清朝是如何避免背叛的现在的社会现状能在世界历史中找到类似的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