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活人殉葬活人献祭的看法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6-25 17:01:3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5

历史上--是谁说的孔子的礼--是让活人倾家荡产-让死人不得安生?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显然是有人发明陶俑来代替用活人殉...

孔子对活人殉葬活人献祭的看法是什么

历史上--是谁说的孔子的礼--是让活人倾家荡产-让死人不得安生?

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显然是有人发明陶俑来代替用活人殉葬的周礼,严重地降低了祭祀的重要性,祭祀变成一种不够严肃的事情,那么从事祭祀的干活的孔子自然会感到自己职业受到了严重威胁。

孔子是否主张活人殉葬?

许锡良

孔子因为主张“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因此留下的文字都是弟子门人记下的片言只语的语录,缺乏背景交待,更没有完整的叙述,后人理解起来,非常吃力费劲。因此,对孔子的理解,数千年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分歧非常大。即使这样,孔子作为中国第一圣人,无论分歧多大,都要以尊孔为底线,任何解释都不得与这个标准相违。

但是,如果抛开先入为主的成见,就留下的极其有限的文本来分析研究,其实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查的。对于他是否主张用活人殉葬的态度这个事情,千年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那么孔子的态度究竟如何呢?后人可以依据现有的文字材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出分析与判断。

孔子一生追求的梦想就是恢复周礼那样的统治秩序。孔子所谓精通“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中的第一艺,就是“礼”,有了这个排位首位的“礼”其他五艺才有用武之地。射,射箭,是用来打猎的,打猎之物就主要是用于祭祀的,御,即赶马车的技术,祭祀当然要解决交通工具的问题。书,祭祀自然也要会识文断字。数,就是算数,就是要学会计算,祭祀是要收到大量费用的,不会计算钱粮,这个生意就没法做下去了。所以,所谓六艺,其实真正顶用的就是一艺,那就是“礼”,后人干脆将六艺中的第一艺写成一本书《礼记》,却没有《乐记》、《射记》、《御记》、《书记》和《数记》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可以说,孔子本身所学“六艺”主要是围绕着办礼用的,礼是六艺之首,也是六艺的核心目标,就好像礼,就是一个项目工程,其他都是技术,没有礼,其他的艺都将没有用武之地,其实也就是难以收到钱粮。

什么叫“礼”?礼者,不学“礼”无以立,《管子.牧民》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间婚嫁、丧娶、入学、拜师、祭祀自古都有礼乐之官(司礼),孔子上代屡为司礼之官,孔子少即习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在国家宗庙祭祀方面,古代官方常设太常寺、祠祭署等礼仪衙曹,设立读祝官、赞礼郎、祀丞等礼仪官。

因此,周公就成了孔子梦想中的圣人。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克己复礼”。而孔子当年所复之礼中,最重要的一礼就是葬礼,葬礼属于礼中的凶礼,在众多的礼仪之中排位是很前面的。

孔子关于葬礼方面的言论只留下了一句话,而且这句话还是一百多年之后的孟子转述的,即:“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孟子 梁惠王上》)。

对这句话的解释一直存在着严重的争议。对这句话的解释,可以说不仅关系到孔子是否能够成为第一圣人,甚至关系到孔子是否是一个好人。历史这里主要存在着这样几种解释,我们可以一一分析。

一、孟子的解释:孔子骂第一个用陶俑代替真人殉葬的人会断子绝孙,是因为孔子不仅反对用活人殉葬,而且连做成人的样子的陶俑这样的替代品都不允许,更何况活人呢?孟子引用孔子这句话是要梁惠王爱惜百姓民力、财力与生命,这个动机当然是好的。而且孟子从人性善出发,去劝说梁惠王应该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孟子毕竟是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的人,只是孔子学生的学生的学生,他的立论基础是性善,自然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孔子。因此,孟子的解释只是一种孟子的解读,而且是应当时需要而来的。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性。

二、东汉赵歧曾为《孟子》做注,并解释说,其实作俑在前,殉葬在后,是作俑制度引发了殉葬制度,所以孔子才批评始作俑者(“仲尼重人类,谓秦穆公时以三良殉葬本由有作俑者也,恶其始造,故曰此人其无后嗣乎。”)。据考古发现,在中国历史上真人殉葬制度要早于俑人殉葬。因此赵歧的解释非但不成立,而且似乎颇不光彩。拿到现在来说,有学术造假的嫌疑。

三、宋朝朱熹说:“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孟子集注》)”孔子如此厌恶发明俑人殉葬的人,自然是赞同那之前的葬法了。但俑人之前并非真人,而是草人。因此孔子决不是赞同真人殉葬,而是赞同使用草人。

这种解释更是荒唐,草人陪葬--真人陪葬--陶俑人陪葬,草人陪葬都不知道是孔僵尸时代哪千百年前的事了。

再说草人陪葬与陶俑人陪葬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骂草人陪葬?

四、“孔子反对用假人代替真人陪葬,认为这坏了老规矩,甚至诅咒第一个获得俑专利的人断子绝孙,无后。”周朝真人陪葬陶俑人陪葬都有,孔夫子是主张祭奠要“诚”的,所以反对欺骗祖先的“俑殉”。

我以为,这个解释比较得力。因为从逻辑上说,周礼中就有活人殉葬,对礼有深厚研究的孔子不会不知道,而吃礼这门饭的人,最忌讳的就是别人将重礼改变成为简礼,礼仪越隆重,孔子的祭祀生意就越好做。这也是为什么孔子会那样破口大骂对于敢向他要求礼行孝之礼,由三年改为一年的宰予了(原文《论语》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翻译一下就是: 宰予白天卧寝。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的墙壁不能涂抹。对于宰予这个人,还怎么责备呢?”学生宰予只是白天打了个瞌睡,孔子为什么会如此大动肝火呢?其实,这是孔子借故整他而已。那么宰予在什么事情上得罪了孔子呢?我们只要看看《论语》中孔子与宰予的对话就清楚了。

(《论语17•2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翻译出来就是: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已经长了。君子三年不行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崩溃。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用了一遍,一周年可以结束它了。”孔子说:“一年后就吃稻米饭,穿锦衣,你于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甘美,听音乐不觉得快乐,日常生活都觉得不安生,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孩子生下来长到三岁,然后才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年丧期,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予对他的父母有三年的敬爱之情吗?”

许多人从这段话读出孔子宅心仁厚,说允许允许宰予可以在守孝时例外,只守一年孝。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孔子趁宰予出去之后,当场当着其他学生的面就这样评论他:“予之不仁也!”显然,这个质疑大大的伤害了孔子,所以,才有后来孔子借机报复宰予,其实如果是春天,春睡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要不怎么会有“春眠不觉晓”呢?现在的中国人不也经常有午睡的习惯吗?关键不在这里,别人白天打个瞌睡也许没事,但是宰予就不行,他太好问了,而且所问的问题严重地威胁到孔子“六艺”所经营的生意。很显然,如果开了这样一个风气,把孔子守孝三年的习俗压缩为一年,也就是相当毛泽东“文革”时的“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那个学店将怎样开下去啊?所以,宰予只是白天打个瞌睡,就会被孔子骂得狗血喷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孔子给宰予小鞋穿,也是逻辑之中的事情。

类似的情况在《论语》中还有例证,比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以想见,孔子见人就推销他的礼,让人行三年之孝,其实就是让自己有生意做。人是经济的动物,在谋生困难的孔子时代,让自己显得重要是这可以理解的。

那么现在可以这样理解了: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显然是有人发明陶俑来代替用活人殉葬的周礼,严重地降低了祭祀的重要性,祭祀变成一种不够严肃的事情,那么从事祭祀的干活的孔子自然会感到自己职业受到了严重威胁。

如果孔子真的是像孟子所说的那样,仅仅因为陶俑像人样,就感觉到残忍无情的话,那么,他为什么不直接骂用活人殉葬的人,“其无后乎?”要知道不仅周礼中有活人殉葬的传统与风俗习惯,而且即是在孔子时代也还保留着活人殉葬的风俗习惯,那么孔子为什么不直接骂他们呢?可见,孔子是非常赞同用活人殉葬的,因为如此,他的“克己复礼”才会有着落,他的“六艺”生意才会生意兴隆,他作为祭祀的主持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

联系到孔子用五条莫须有的言论罪杀害同僚少正卯,接着又借故“堕三都”,可见孔远非善类。是一个口言善,身行恶的人。中国人将这样一个人捧为第一圣人,可见,中国数千年灾难不断的原因所在了。有人用孔子家的马厩失火的案例说明孔子重视人,问人不问马。其实即使这个是真的也不能够证明孔子重视人。因为人的价值不是与马这样的牲畜比较出来的,而是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中国才站得起来!”(陶行知著《中国人的生命》,载《斋夫自由谈》,1932年初版)这才是真正的生命关怀与以人为本的思想。

对比西哲苏格拉底为真理献身,耶稣为赎人类原罪而甘愿被钉在十字架上,他们是为人类牺牲的,而孔子却杀他人之身,以成自己之仁,舍别人之生,以取自己之义,中国岂能不灾难不断?痛苦指数世界第一?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看看我们的第一圣人为后人所作出的榜样就知道了。

孔子反对殉葬么

“始作俑者”这句话表示了他对殉葬的支持还是反对,我想要尽可能详细的资料,链接也可以。
反对 孔子从小就反对殉葬,后来某人改进了一下,活人去掉,拿陶佣代替,孔子就此"善举"说了句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意思是,那这个代替人(就是心中还是想要人来殉人),该断子绝孙的.连用假的都这样咒骂,更不要说还拿活人殉葬的了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孔子相当看重人的性命,当马棚失火别人都问烧着马没,只有他只问人不问马

这个baidu百科就写的很全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662.htm
孔子是反对殉葬的,他曾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在咒骂那些用俑殉葬的的人断子绝孙。他反对用活人殉葬,因为这是不人道的、不把人当人的一种做法。于是,孔子认为,一个人用俑殉葬就代表承认用人殉葬是可以的,和用人殉葬一样该断子绝孙。
孔子是从根本上反对殉葬制度的 他首先对活人殉葬反对,进而反对俑 可以说,夫子是一个彻头彻尾反对殉葬者!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而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 可见孔子对殉葬制度的痛恨至极
俑,古时殉葬用的木制的或陶制的偶人。“始作俑者”是“起初用俑为死人殉葬的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意思是孔子说始作俑者“让他断子绝孙吧”,原因是以土偶象征活人埋进死人墓中,以致后来形成以活人殉葬的风气。《中华成语大辞典》的解释为:“最初制作俑来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反对啊
始作俑者

不就是恶劣风气的开创者啊

所以
孔夫子是反对的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作俑当什么讲?原意?比喻义?

始作俑者,典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意思是,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用俑殉葬的人,现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商朝兴人殉而周朝给废除了。后来物质丰富了,有些人又开始蠢蠢欲动想恢复人殉,因此孔子很反感。以下是我以前的回答:
孔子的意思是:那些用人形俑来殉葬的人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会使已经废除的人殉方式沉渣泛起。
周朝本身是没有人殉传统的(其中的殷商遗族不同程度有所保留),甚至连动物都用草扎的代替,如老子所谓的刍狗。
历史情况也证明了孔子的高瞻远瞩,后来的秦朝、元朝、明朝等都不同程度地使得人殉死灰复燃。
不管是用活人、死人、佣人、泥人、草人来殉葬,其实都暗含了人殉的思想,本质上就是错误的。

孔子之前已有很多代人作俑并形成传统,孔子用得着这样反问吗?明摆着已形成傧葬文化了。
孔子是有感于在活人殉葬断代N年后有人搞俑偶陪葬,重开了不好的社会风气并引起群相效仿,对始作俑者放出了诅咒攻击!孔子之前已有很多代人作俑并形成传统,孔子用得着这样反问吗?明摆着已形成傧葬文化了。
孔子是有感于在活人殉葬断代N年后有人搞俑偶(太像人)陪葬,重开了不好的社会风气并引起群相效仿,对始作俑者放出了诅咒攻击: 你难道没有子孙吗?你做这样缺德的事,难道不怕祸及后人吗?!

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啥意思

1、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理该断子绝孙吧?
2、注释:
①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②始作俑者: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3、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讨厌 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个人认为有两种意思: 1.不喜欢 2.撒娇,发嗲
麻烦采纳,谢谢!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到底是什么意思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始作俑者”一般是这样解释的:第一个干坏事的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也就这样理解:第一个干坏事的人(或者恶劣风气的第一个带动人)应该让他断子绝孙。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里,“绝后”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并且还和孝顺联络在了一起:对父母不孝顺的事情大的有三件,自己无后而使家族的血脉无法传承是三者中最大的不孝。

始作俑者 的意思是什么???

【解释】: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示例】:北镇抚司狱廷杖立枷诸制,此秦法所未有,~,罪可胜道哉!
◎清·张潮《虞初新志·姜贞毅先生传》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比喻首先做坏事的人

其无后乎,始作俑者。这俩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其无后乎”不是成语。
“始作俑者”是成语。
始作俑者
shǐ zuò yǒng zhě
【解释】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结构】偏正式成语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比喻首先做坏事的人
【近义词】罪魁祸首
【例句】北镇抚司狱廷杖立枷诸制,此秦法所未有,~,罪可胜道哉! ◎清·张潮《虞初新志·姜贞毅先生传》

孔子说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用俑殉葬的人,现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孔子为何不赞成陶俑殉葬?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孔子为何不赞成陶俑殉葬?我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活人殉葬是古代社会的一种殉葬制度,也是一种非常落后的制度,古代那些贵族君主们死后,要用很多活人来为自己殉葬,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人都是自己的奴隶,毫无自由可言,就算是死也必须要由自己做主。这种制度当然是非常落后的,而孔子对人殉也是十分反对,孔子能够有这样的思想,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不过在活人殉葬之外,也出现了用人俑代替活人,这看上去应该是一种进步,至少不再杀活人了,可为什么孔子依旧对此持反对态度呢?

1、“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一句为仲尼所说,最早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但大家对这一句的解释却众说纷纭。

解释1:开始用陶俑来殉葬的人,难道就不怕断子绝孙吗?——批评“始作俑者”

解释2:开始用陶俑来殉葬的人,难道就会绝后了吗?——赞同“始作俑者”

解释3:有第一个用陶俑殉葬的,难道就没有第二个?——搞不清赞不赞同

总结起来,也就两种:赞同,和不赞同“始作俑者”。

其实,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如果孔子不赞同“始作俑者”,那他赞同什么?

有人说,之前都是用“活人”殉葬,而不赞同用陶俑,就是希望恢复活人殉葬的制度,那么,这样的孔子未免忒歹毒了。

也有人说,之前都是用“草人”殉葬,而不赞同陶俑,可能是觉得太贵重,那么,这个孔子就比较人性化了。

所以,总结后疑问就两个:孔子赞同陶俑殉葬,还是活人殉葬?

2、“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因为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那就先结合上下文,看看都怎么说的。

孟子:“用棍子杀人,和用刀子杀人,有什么分别吗?”

梁惠王:“都是杀人,没有分别。”

孟子:“用刀子杀人,和用政治害人,有什么分别吗?”

梁惠王(估计汗都下来了):“没有分别。”

孟子:“当官不为民做主,饿死百姓跟杀害百姓有什么分别?仲尼曾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就因为陶俑太像活人而不忍心,当官又怎能忍心老百姓饥饿而死呢?”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以上可见,孟子是在教诲梁惠王爱民如子,不可残害百姓。而无论孔子赞同活人殉葬,还是赞同陶俑殉葬,都无法支撑孟子这一论点。

所以,初步结论:孔子既不赞同陶俑,也不赞同活人殉葬。

3、“为俑者不仁”

除了孟子转述孔子这句话,之前书籍再没看到孔子说过。所以,这到底是孟子假借孔子说话,还是孔子本人意思,仍不敢确定。

直到在《礼记》中看到这句话: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啥意思?意思就是,(对于殉葬所用器具)孔子认为“发明刍灵的人很善良”,认为“发明陶俑的人不人道”,用假人,不相当于用活人殉葬吗?

这下就确定了,孔子赞同用“刍灵”殉葬,不赞同活人,也不赞同陶俑。

4、“涂车刍灵,自古有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说的“刍狗”,也是“刍灵”的一种。

刍狗刍灵,在礼记里被称为“明器”,意指神明所用的器具。

什么叫做明器,孔子也有详细解释。

首先,不能做得像活人用的东西,一看就是假的才行。刍狗是用草扎成的狗,那行;陶俑太像真的,就不行。

其次,什么时候用活人用的真东西,什么时候用泥、草做的假东西?殉葬用假的,祭祀用真的。殉葬用假的,是因为埋地里就浪费了;祭祀用真的,是因为祭祀完了,那些肉还能分给活人吃。

“涂车刍灵,自古有之”,“为明器者,知丧道矣”。

至于现在所说的“冥器”,是否就是古时所说的“明器”,俺就不清楚了,还望懂行的朋友指点一二。

本文标题: 孔子对活人殉葬活人献祭的看法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770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上海是中国近代殖民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上海文化是否有浓浓的殖民情节为什么老犯困没精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