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失败真的是天亡蜀国吗

发布时间: 2023-06-18 13:01:3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9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晚年选择伐吴是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吗?在名著《三国演义》中,关羽襄樊之战失利后,败走麦城,又被潘璋部下马忠活...

刘备的失败真的是天亡蜀国吗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晚年选择伐吴是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吗?

在名著《三国演义》中,关羽襄樊之战失利后,败走麦城,又被潘璋部下马忠活捉。孙权曾要招降关羽,但是关羽宁死不屈,最后孙权只能下令将其斩首。

关羽死后,刘备为了给他报仇,发动七十五万大军攻打孙权。不过,刘备没能打败孙权,反而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损兵折将无数,他本人也败逃到白帝城(后将馆驿改为永安宫),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多年以后,邓艾偷渡阴平,刘禅出城投降邓艾,蜀国灭亡。

那么,是因为刘备晚年伐吴失败,蜀国损耗严重,精英近乎殆尽,才导致蜀国灭亡吗?换句话说,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当年刘备伐吴失利吗?

我的答案是: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当年刘备伐吴失利,也不是因为刘备在夷陵惨败,蜀国损兵折将严重,而在于蜀国和魏国实力差距太大,以及刘禅太过昏庸。

先说第一点:魏蜀实力差距

众所周知,虽然《三国演义》后期,天下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但是三家实力不一样,悬殊甚大。

如果把天下当成10份,那么魏国足有6份,而吴国则有3分,蜀国则只有1份。魏国比吴国、蜀国加起来还要大很多。

比如面积方面,魏国土地大概是400多万平方千米,天下一共才9个大州,但是魏国有6个;吴国土地约是145万平方千米,蜀国则为100万平方千米左右。

人口方面,魏国有超过400万人,吴国约为200万人,而蜀国才90万人。兵力方面,蜀国只有约10万,吴国则大概有20万,魏国超过50万。

当然,演义为小说,很多地方会夸张。比如刘备伐吴时,居然能发动75万大军,简直是奇迹。当时蜀国丢了荆州,只有一个益州,一州之力能有如此多的将士吗?

不可能的,这只是演义的说法。历史上,刘备攻打吴国,不过5万兵力。而吴国同样出动了5万左右的兵力,用以拒敌。

刘备当时只有益州及以南地方,如果连他都能调动75万大军,那么孙权的家底起码有200万军队,而魏国至少也要有500万军队。要知道,当时魏国属于中原,大城市都在魏国,人口、军队方面,魏国当然也要更多。

总之,任何一方面,蜀国都比魏国差太多。如果综合来看,蜀国实力比魏国差距更大。

毫不夸张地说,相较于魏国实力,蜀国注定会灭亡,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这一点,最好的证明就是吴国。吴国人口、军队、土地都比蜀国多,实力自然比蜀国强很多,但是到后来吴国也被魏国(那时魏国已经被司马家族掌控了,算是晋国)灭了。

有读者认为:只要诸葛亮不发动北伐战争,养精蓄锐、休养生息、发展民生、选贤举能,蜀国就不会灭亡。

其实,这种说法没有道理。

因为蜀国要发展的话,魏国同样也会发展。假如每年蜀国实力提高百分之五,魏国实力可能会提高百分之二十,即便速度一样,魏国实力增加也比蜀国快,因为人家底子后,基数大。

打个比方来说,就好像我们玩游戏。我方每分钟补10个小兵,敌方每分钟补50个小兵,难道我方安静补兵,就能超过敌方吗?当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差距会越来越大,到后来人家甚至不必动手,我方可能就输了。

魏蜀两国发展也是如此。假如蜀国每年人口增加10万,魏国可能增加100万;蜀国每年选出50个人才,魏国可能会选出1000个人才;蜀国每年增兵1万,魏国可能增兵8万……这样下去,蜀国和魏国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诸葛亮一心北伐,就是这样的原因。只有早点讨伐,蜀国才有一丝希望扭转局面,若是北伐晚了,或者不北伐,那么蜀国只会坐以待毙。

蜀国家底子不如魏国,发展速度也不如魏国,双方差距一直在变大,这才是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刘备伐吴虽然失利,但是这顶多算是加速了蜀国的灭亡,不是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刘备虽然在夷陵之战中损失惨重,但蜀国实力还是有的。夷陵兵败后,蜀国兵力骤降,这时候算是蜀国最弱的时候。但即便如此,蜀国也没有灭亡,可见蜀国还有着不容轻视的实力。

基于此,刘备伐吴失利也就不是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再说第二点:刘禅太过昏庸

诸葛亮讨伐魏国,虽然无功,但是蜀国在发展,实力在变强。所以,诸葛亮常常能压着司马懿打,打得司马懿抬不起头来。

诸葛亮死后,蜀国还存在了三十年。这说明,蜀国实力还是不错的,否则早就被灭了。

实际上,蜀国完全可以多坚持几年,之所以没能多撑几年,是因为刘禅太过昏庸了。

蜀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邓艾偷渡阴平,打到了蜀国大门口。而邓艾之所以能偷渡成功,是因为刘禅把这一处险关的守兵给撤了。

却说邓艾暗度阴平,引兵行时,又见一个大空寨。左右告曰:“闻武侯在日,曾拨一千兵守此险隘。今蜀主刘禅废之。”艾嗟呀不已。

阴平险关,只要有一千人把守,就能阻止对方。但是,刘禅偏偏把这一千人撤掉了,这才导致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否则,这一千人足以阻止邓艾。而如果邓艾不能偷渡阴平,那么他也不能攻克绵竹,刘禅也就不会在谯周劝说下投降。

如果那一千士兵没被刘禅撤回,那么蜀国完全可以再撑几年。

所以说,刘禅的昏庸,导致了蜀国提前灭亡。

总结来说:魏蜀两国差距太大,是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不过,由于刘禅的昏庸,导致了蜀国提前灭亡,如果他不把阴平险隘的一千守军撤回,那么邓艾就不会很快打到绵竹,蜀国也可以再多撑几年。

不是的。蜀国灭亡的原因主要是常年用兵,人力物力消耗太大,加上刘禅无能,统治腐败。此消彼长,魏国延续了曹操和司马懿两个名人的统治,最终灭掉蜀国,毫不意外。
其实并不是的,刘备那个时候本身就已经力不从心了,再加上刘备那个时候的整体实力都非常的弱,一些做法都已经做错了,所以才会让蜀国灭亡。
是的。这是因为伐吴这个任务非常的任重道远,而且也非常的不容易,并且也导致当时的蜀国非常动荡不安,因此最后导致蜀国灭亡。
不是的,本来蜀国的发展就不怎么好,最终都会灭亡的,跟刘备的选择没有关系,取决于蜀国的发展。

蜀汉灭亡的真正原因

是大将军姜维多年北伐的错吗?
历来对姜维的北伐贬多褒少,像《三国演义》篇末的长诗就有“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勋劳”之说。《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他的评价并不高,说他是“玩众黩施”,也就是浪费人力物力的意思,而《资治通鉴》的评注者胡三省更是斥责姜维“屡败而不止,为亡蜀张本”,而大多数人也认为姜维的北伐极大地消耗了蜀汉的财力物力,致使日后被魏军一攻即亡。历史上的姜维是象后人所评价的“粗有才略,穷兵黩武”的人吗?先让我们来仔细的看一看姜维的北伐。

  历史上姜维一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而不是演义所说的九次。其中胜利五次,相持四次,兵败两次。战线已从孔明时的五丈原、子午谷推进到金城、芒水及渭水南岸。以当时魏蜀的实力来看,能做到如此已经很不易了。以攻代守,积极北伐,以汉中为屏障,保卫成都的安全,这个战略是诸葛亮在世时就定下的,如果说这是错的话,那么姜维只是在延续诸葛亮的错误而已。(实际上这种战略也是完全正确的)况且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独力支撑,他身边可以称之为将的也只有夏侯霸一人而已。通过11次北伐,将曹魏遏止于秦岭一线,使其在30年里没有对蜀汉发动一次进攻,并且一直处于战略防守,实在难能可贵。

  有一种观点,西川地险民强,易守难攻。只需死守消耗魏军,不至于过早被灭亡。其实这种观点实在是大错特错。东晋桓温就凭七千士卒收服了西蜀,更不要说孟昶“十七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人是英雄”了。况且诸葛亮死后,朝中渐渐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受刘禅宠爱的宦官黄皓最为突出。董允在世时,每见黄皓必怒斥之,所以黄皓不敢太过张狂。董允过世,姜维曾想出去黄皓,但为刘禅所阻。而黄皓也因此忌恨姜维,屡屡想夺去姜维的兵权,而由黄皓的亲信阎宇来替代,然后加以谋害。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姜维仍然能在战斗中不断取得胜利,使司马昭叹日:“姜维屡犯中原……是吾心腹之患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指责他呢?

  公元263年,钟会,邓艾领大军征蜀。由于后主听信师巫之言,不肯按姜维之言派廖化守阴平、张翼守阳安,只在宫中饮宴欢乐,而黄皓竟隐匿告急文表(此人后被凌迟真是死有余辜),致使汉中天险被钟会一攻及破。汉中已失,姜维采取廖化的建议合兵一处,死守剑阁天险。可惜他没有听从董厥之言派人回守成都。不过他也无人可派。自己这大将军都只能在沓中避祸,何人又能在朝中调动兵马?可惜呀可惜,夏侯霸死的早了一点,要不然……钟会十六万大军在姜维八万蜀军的坚守下,寸步难进。就在钟会几乎想要撤军的时候,素有胆略的邓艾偷渡阴平得手,在江油收降马貌之军,绵竹击败诸葛瞻的部队后,顺利进至成都城下,刘禅当即投降,使得姜维在剑阁死守的努力化为泡影。《晋阳秋》的作者孙盛指责姜维应该在邓艾奇袭江油、绵竹的时候迅速回兵成都,保卫成都,不该坐视蜀汉灭亡。

  我认为这个指责太过牵强。绵竹一破,天险已失,姜维此时撤保成都无异于自掘坟墓。况且成都投降之后,姜维才知道情况,如何能撤兵回救呢?应该受到指责的是那个江油守将马貌和死后赢得忠烈之名的诸葛瞻。邓艾出摩天岭时不过两千疲惫之师,江油守将马貌只需略有提防或束兵严整,邓艾必死无葬身之地。再说诸葛瞻,他不仅没有继承孔明的谨慎的优点,而且不识兵法。当江油城破后,他应该是据险死守,坚壁清野,根本不该迎战邓艾,也无须向东吴求救。只要姜维得知后,派廖化、张翼等帅各自本部之兵死守剑阁,自帅本部大军数万来救,棉竹之围自解。邓艾不过自帅本部3万人马孤军深入,且翻重山,越天线,在江油也没有休整,已是疲惫之师,只凭一口力气。邓艾只能依靠速战,疾入成都,从而占据主动。他害怕正是蜀人据前山之险以待姜维。他说:“……倘被蜀人据往前山,何能成功耶?如迁延日久,姜维兵到,我军危矣”。所以他写劝降书激怒诸葛瞻,诱其决战。两军对决,诸葛瞻那里是老谋深算、旧经沙场的邓艾的对手。邓艾一击而胜,然后轻取成都。唉!诸葛瞻呀诸葛瞻,你一死以留全名,只是辜负了你父亲一生的心血呀!

  后主既降,剑阁成了孤军。姜维不服输,他要兑现与诸葛亮的承诺。在国破主降的情况下,他唯有利用邓艾和钟会不合这个唯一的条件来博一下,作为一名智将,来施展他个人舞台上最后的一次奇谋!诈降!!!借钟会之手除去邓艾,然后策动钟会谋反,抵抗司马昭派出的增援部队,最后除去钟会,复兴蜀汉。由于钟会行事不密,军士哗变,姜维、钟会、张翼皆死于乱军之中。而姜维更是死后被剖尸。姜维那绚烂的一生也就此结束,时年五十有九。姜维其实可以有许多的选择,国君都降了,他本来就是魏将,他为什么不可以降!但姜维没有降。姜维也可以像北地王那样自杀来博个忠烈的名声。他没有。他已经五十九岁了,在当时已算垂垂老矣,投降可以换来平安的生活,自刎可以博得忠臣的赞誉。但是他没有!他还要奋起一博,虽事败身死,三族尽灭,姜维始终都没有放弃希望,他奋斗到了最后一刻,正确地说直到姜维倒下的那一刻,蜀汉才算是真正灭亡……

  历史是公平的,它让那些酸腐文人的笔墨无法阻挡我们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忠信智勇皆备的,为蜀汉献出自己毕生才能的姜维——姜伯约。

  西蜀之亡,非亡于他人之手,正是亡在被鲁讯先生称为“智而近妖”的诸葛武侯手上。

  当年刘玄德在日,仁义之名满播天下,虽然他本身只不过是个虚伪的伪君子,但无可非议他在当时吸纳了一大批顶尖人才。徐州城破,关云长投降后被汉相曹操封以高官厚爵,日日宴赏,可是在听到刘备的消息之后依然抛下好友张辽、徐晃等人夺关斩将而去;张永年、法孝直等人都是西蜀重臣,但却主动向刘备抛出绣球,引他入蜀灭亡旧主刘璋,其号召力可见一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备前半生虽然穷困潦倒,东投西靠,却始终未如二袁、吕布等无能之辈般被曹操逐一歼灭。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自称如鱼得水,在开始的时候,诸葛亮确实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当时武侯只能出谋划策,决定权依然掌握在刘先主手上,所以当时刘备阵营中的诸多名将得以人尽其用,如张翼德义释严颜、黄忠定军山大破夏侯渊、赵子龙威震汉水、关云长水淹七军等战役,张、黄、赵、关等人接到作战指令之后自行决策出战,灵活自如,所以当时西蜀建国后形势一片大好。

  好景不长,吕子明白衣渡江袭取荆州,魏吴联兵大破关羽。对荆州来说,防卫更加稳固,既可以为蜀中的诸葛亮争取准备时间,也逼迫魏国必须以更多的兵力、更大的关注来防守其都城许昌,从而削弱魏国在陇西的统治力量,战役的目的已经达到。此时若回军荆州,蜀国不但占尽天时,而且可以威慑吴国,荆州一旦重军把守,吕蒙岂敢“白衣渡江”?而关羽的自大使其认为“灭魏兴汉,非吾其谁?”不愿甘当配角,这就注定了麦城之败。

  刘备出兵伐吴却被陆伯言火烧连营全军覆灭,临死前托孤给诸葛亮。诸葛亮上台之后大包大揽,文治武事事事亲力亲为,严重影响了接班人的培养,他又痛感于汉之覆灭,提出了“亲贤臣,远小人”的主张,可是他矫枉过正,令蜀汉的人才政策出现了严重失误,不但没有纠正刘备时期重出身的毛病(典型就是赵子龙,终其一生,战功无数,出征时的职务却都不过是中护军之类,打仗有份,分功无份,而且不单刘备在日封官远比不上与刘备有兄弟之情的关张、出身名门的马超,就连刘禅在诸葛亮死后封谥旧日文臣武将也没有他的份,到最后还是姜维等人连名上书才为他争取到身后的荣誉),而且将人才品行放到了才干之上,重用的董允、蒋琬等文官虽然不是无能之辈,而且一个个清正廉明,但距离治国之才却相去甚远。马谡是当时蜀少有的智谋之士,可以成为一流的军师,可武侯却让他和自己一样当了大将,失了街亭明明是自己用人不当,却推罪马谡,上演了一出“挥泪斩马谡”。而他带兵出征时每每故弄玄虚,搞得手下众将只能听令行事,毫无自由发挥的余地,像魏延献计奇袭关中就被他断然否决,结果六出祁山而无功,最后自己也被司马仲达拖死在军中,临死还疑心魏延有谋反之心,遗计给杨仪杀了魏文长。李严本是蜀中大将,因为犯了过失被诸葛亮打入冷宫,诸葛亮死后李严自叹终身不能再得复用,可见诸葛亮的家长作风,他贬的人就算自己死了也没人再敢起用。

  诸葛亮死后,因为他的人才政策,蜀中除了姜伯约之外,已经再没有其他出类拔萃的人才。反观曹魏,当年曹操用人唯才是举,陈孔璋为袁本初作檄文大骂他一家三代,袁绍被没后,孟德却以“此可愈头风”为由将他收入帐下。当年为敌兵所败时他说:“唯魏种且不弃孤。”魏种却偏偏举全城向敌军投降,及至之后他生擒魏种,左右请杀之,他却说:“唯其才也。”又释而用之。虽然在对待张松的态度上出现失误,令自己一统天下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但他成功的人才政策却一直在魏和之后的晋得到了延续。邓士载出身贫寒,在魏却连受提拔,总督诸军抗蜀,令姜维不得越雷池一步。到晋伐蜀伐吴时,晋依然人才辈出,遥遥领先于蜀吴。

  在人才对比如此失调的情况下,姜维以一省之力以攻代守,力抗拥有全国领土三分之二的魏,而且胜多负少,足可称得上是一代将才,可惜武侯遗毒太深,西蜀终于灭亡。
雪ウ若

所以蜀汉灭亡的真正原因不能算到人家姜维身上
蜀汉的灭亡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刘禅投降只是蜀汉灭亡的象征,实际在阿斗投降之前,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种因素已经注定蜀汉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
1、军事上,刘备彝陵大战的失败就已经为蜀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或者往前说,关羽丢失了荆州是蜀汉最终失败的缘起。荆州失陷前,蜀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基本上达到了《隆中对》中诸葛亮设计的战略态势:“……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一战略构想的关键实际上在于荆州,因为巴蜀是是典型的“天牢”地形,道路难行,“外人不得入,内人不得出”。如果以巴蜀作为战略基地进攻曹魏,就必须有另一路兵力进行策应,或者本身就作为策应军出现。但是,刘备与孙权联合的基础是“联合抗曹”,重点在于“抗”字,而不是“攻曹”,否则力量的均衡会打破。所以才有“关羽得志,吴必不喜”,孙权会看着刘备坐大而不闻不问吗?再加上关羽外交上的幼稚,所以只要刘备军一胜,孙权立刻就抄了他的舐贰?
荆州虽失,蜀汉当时的军事实力仍然十分强大,如果陈兵吴蜀边界,孙权恐怕也会乖乖的将荆州还给刘备,继续保持原来的均衡,事实上孙权也就是这样想的,所以派诸葛瑾到蜀国谈判,但是刘备昏了头,非要灭吴。要知道,当时三国各自的实力任谁要想凭一己之力灭掉另一家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彝陵大败是必然结果。
彝陵大败是蜀国损失惨重,一大批老成宿将或病死或阵亡,一大批久经战阵的士卒或被俘或战死,据估计损失精兵4万多人,军事上实际已经失去了本钱。之所以没有立刻灭亡,还要得益于魏吴两家的制衡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刘备死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在军事上实际上也只是以攻为守,御敌于国门之外。但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是饮鸩止渴,但是蜀国的国力使然,诸葛亮明知道是毒药也只能硬着头皮喝下去了。
而且,诸葛亮和后来的姜维对魏国不断的骚扰也有利于吴蜀同盟的稳固,使魏国难以腾出手来收拾吴国。但是到了后期,随着魏国越来越强,原来的均衡已经被打破,魏国(或说司马父子)已经拥有了消灭两个国家的实力。
2、政治上:客观上,政治上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蜀汉原来的政治优势是“汉室正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对“汉室”已经没有兴趣,魏吴在自己的领地统治都非常成功,没人愿意再恢复那个昏庸无能的“汉室”;而且,刘备和孙权死后,他们的继任者能力都非常一般。本来吴蜀各自的实力就较魏稍弱,此消彼长,差距就越来越大。
主观上,刘备死后,诸葛亮虽然很有才能,但是缺少刘备那种笼络人心的能力,说白了他也就是个军师的料,原来的老臣们未必都买他的帐,所以他只能在内部通过一连串的政治斗争打压原来的元老派(如魏延),和刘备一度比较器重的益州派(李严为代表),对外由于荆州的失去,难有外来人才输入,只能起用如廖化、杨仪等边缘人才,遂使国力益衰。
3、经济上。巴蜀地区虽号称天府之国,但实际上蜀中的生产力非常落后,其综合国力跟本无法和东吴甚至曹魏相提并论,生产力的落后就决定了教育水平的落后。君不见,蜀中土生土长的人才有几个?其人才基础非常薄弱,此时的中原既已平靖,跟本不可能会有人拖家带口、不辞凶山恶水地来投奔刘备或刘禅。没有人才的支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就会一塌糊涂,所以,后来的蜀汉政权基本上是坐困蜀中,不得不亡。 生产力的落后也注定了人口的缺乏。据说,到诸葛亮死后,蜀中差不多每6个人就有1个士兵或官员了,如此形势,加上穷兵黩武,“要大炮不要黄油”,难怪姜维要自己去屯田了。
同样因为这种经济形势,也注定诸葛亮要以攻为守,御敌于国门之外,因为,一旦外敌打进家里,脆弱的经济可能立刻崩溃,蜀汉可能都坚持不到公元263年。
蜀汉最终灭亡固然是因为邓艾偷渡阴平关,阿斗仓皇出降,但这只是历史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必然,邓艾和刘禅只是历史大势下的推动者而已。

刘备伐吴失败是否是蜀国后期北伐始终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刘备为什么会伐吴呢?本来他们不是联吴抗曹的吗?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关羽因为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最后被东吴所杀,刘备在听闻这件事情之后,本身就要起兵讨伐东吴。

但是却遭遇到了群臣的阻止,刘备只好中止。

但是想不到的变化又来临了,张飞的部将杀死了张飞,而且将头颅送去了东吴。

这一次五虎上将已失两将,更是刘备同生共死的异性兄弟,刘备自然无比愤怒,更加不能够忍受,于是发兵前去攻打东吴,任何人都不能够阻止。

刘备攻打东吴一开始还算非常顺利,但是东吴启用了深通兵法的大将陆逊,刘备的苦日子也就到来了。

首先一招就是对敌不与出战,疲劳刘备大军,第二招就是找到刘备大军的弱点,或者说是等他们露出来了破绽。

而这个机会也终于来到了,陆逊火烧了夷陵,刘备大军伤亡无数,败走退回蜀汉。

这一场仗多少好儿郎死在东吴更不用说,多少员战将死于此更不用说,蜀汉大臣黄权还被迫投降了曹魏。

最为重要的是刘备从此一病不起,死于白帝城。

那么蜀汉之后诸葛亮的北伐,是因为与这一次的失败有关吗:

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蜀汉的国力已经恢复了大半,并且这个时候诸葛亮也是平定了南蛮,应该说蜀汉的实力也是有了补充了。

而且蜀汉在诸葛亮的主导之下,也已经与东吴达成了和解,两国还是非常友好的。

那么造成北伐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蜀汉与曹魏的实力差距太过明显,不管是国力上的,君王上的,还是人口上都存在重大差距。

二是曹魏也是有良将的,司马懿也正好能够抵挡诸葛亮的进攻。

我个人认为是的,因为夷陵之战打没了好多蜀汉的将领,导致蜀汉后期陷入了没有武将可用的处境。
是的,因为刘备伐吴失败,所以导致蜀国国力严重的衰微。因此蜀国后期北伐的时候,实力是非常的差的,根本不是曹魏的对手。
是的,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将蜀汉所有的精锐都损失殆尽了,蜀汉自己是没有能力打造出这样的精锐的,所以后期北伐始终不成功。

历史上真实的汉中之战,刘备差点亡国灭种吗?

刘备差点亡国灭种吗?

能夺取汉中之地,战略决策价值是无可非议的。就像是先前说的相同,汉中里是巴郡北边的门户,具有汉中,便等于是具有巴郡的最主要安全防护。但是,刘备可以获得的,也就仅此而已。

对刘备而言,汉中之战是他首次在与曹操的正面交锋中获胜。尽管仅仅是惨胜,同时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可以从先前的“逢曹必败”,逆转到现在这一局势,也算作很不容易。起码,刘备在这一战中完成了最关键的战略目标,夺取汉中,并确立将来蜀国立国数十载的基础。只是,这一切都到来太迟。

不辞辛苦四处奔波,四处征伐了一生,临到老来才取得地界,这对岁近花甲,接近那时候人寿命极限的刘备而言,毫无疑问早已没了多大的实际意义。英雄迟暮,盛年难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刘备还能有时间去完成“志在天下,中兴汉室”的理想吗?说不定,这一理想,只是理想,只可以默默地守候刘备,长眠于永安宫里了。

历史上真实的汉中之战,它没有演义中所叙述的那么滔滔不绝,精彩纷呈,仅仅是一次单纯的攻防消耗战。它不仅仅是三国时代,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前后持续2年时间。同时其历史影响实际意义,也并不低于赤壁大战。客观而言,赤壁大战的结果,是宣告了曹操统一天下计划的倒闭,可以算作三分天下的辅垫。

而汉中之战的结果,才算是真正的意味着曹操,孙权,刘备三方,都分别具有了自己的地界。在以后的十余年中,曹军,蜀国,吴国,相继称帝建国,三分天下的时代,从此以后正式开幕。

没有,虽然只是惨胜,而且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能够从之前的“逢曹必败”,逆袭到今天这种局面,也算是很不容易。
不是,汉中之战持续两年,刘备和曹操都损失很大,最终是关羽的出击为汉中的刘备缓解了困局,支撑不起两线作战的曹操,终于从汉中前线退兵。
刘备在汉中之战完全就是顺风顺水,而且胜得是不费吹灰之力,而曹操却是一败再败。
在这次战役中,蜀汉的损失是非常严重的,要不是最后有援军到来,肯定就战败了,就会对蜀汉造成巨大的打击。

都说刘备贤,蜀国为何会灭亡呢?

人说得卧龙者得天下,刘关张三兄弟曾经被说成织席贩履之徒,在得到诸葛亮的支持之后,确实在当时名声大噪,又在刘备礼贤下士的优良品质之下,吸引了一大批有勇有谋的干将。在之后更是支起了可以与孙权和曹操相抗衡的旗帜。再后来,自视为王族后裔的刘备,更是自称为王成立了新的国家蜀国。可以说是春风得意,事事顺利,但是这样一个得尽天时地利人和的蜀国却在曹操刘备的攻击之下最先灭亡。有的人不能理解认为刘备拥有诸葛亮这样的惊世之才又有五虎上将这些有义气有才能的战将,蜀地也是十分不容易攻克的地方,怎么可能最先灭亡呢?

 

其实蜀国的灭亡完全在刘备的手上,就已经初见端倪。功成名就的刘备开始膨胀起来,他在手下人的阿谀奉承之下称王,在之后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蜀国朝廷。但是刘备并没有在自己的朝廷上实行雷厉风行的法制,让朝廷出现了许多贪官污吏,在那样一个还没有完全平静的时期,外面还有着孙权和曹操的虎视眈眈。这里却出现了许多的贪官污吏,从里面把蜀国给掏空了,这样一来怎么可能再有实力去抵御曹操和孙权呢?

自视过高的刘备自认为是汉皇帝的王叔又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实在是忘记了自己曾经织席贩履的身份,人一旦膨胀起来就容易高估自己的实力。在关羽失去荆州之后,又在城上殉职。面对自己昔日的结拜兄弟被杀,刘备竟然抛下国家大义帅军去为关羽报仇,更是把诸葛亮所说的不宜轻举妄动抛在脑后,这样一来导致了蜀国的惨败,这也是蜀国衰亡的开始。

之后刘备去世了,他的儿子刘禅继位,出了名的扶不上的阿斗,在他的手上蜀国怎么可能繁荣昌盛?他无勇无谋还听信小人的谗言。诸葛亮出岐山征伐,他却在大后方搞得乌烟瘴气,用诏书把诸葛亮给追回来了。这样的蜀王怎么可能治理好国家?唯一的结果就是把蜀国彻底拖垮。

而诸葛亮本人出于对先王的忠诚。出于自己心中的道义,无时无刻不想着怎么辅佐自己的这位小王。刘备死前对他说,如果自己的儿子不能够胜任,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这句话一出诸葛亮更是尊重刘禅,更加不可能取而代之了。

刘备并没有在自己的朝廷上实行雷厉风行的法制,让朝廷出现了许多贪官污吏,导致蜀国走向衰落直至最终灭亡。
因为蜀国的人力还有才能使愿没有卫国的军事实力,还有综合经济能力,强盛刘备贤贤的是他的为人,他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
我认为蜀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地理位置并不适合他们的发展,而且相对来说刘备伐吴让蜀国得到了很大的损失。
首先第1点就是蜀国本身国土面积就比较的小,而且人口也很少,所以自然就很难有实力去对抗魏国。第2点就是当刘备和诸葛亮死后,蜀国内部是一团乱的,而且阿斗也没有任何治理国家的能力,而且宦官干涉朝政,自然国家也就很难强盛。
本文标题: 刘备的失败真的是天亡蜀国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629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评价中世纪的教育影响历史上的强大王朝,为何没有从河南发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