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可取刘禅代之

发布时间: 2023-06-12 01:01:3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6

刘备和诸葛亮说可取刘禅代之是真心的吗,有什么依据?公元223年4月,春天的气息已经沾染了整个国土,刘备的住所永安宫内有些许的春意...

刘备为什么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可取刘禅代之

刘备和诸葛亮说可取刘禅代之是真心的吗,有什么依据?

公元223年4月,春天的气息已经沾染了整个国土,刘备的住所永安宫内有些许的春意,可是身为住所主人的刘备却并没有被这春意所感染。

诸葛亮、李严奉命带着太子刘禅,来到这有些阴冷的永安宫,一同前来的,还有刘备的次子刘永。刘备面色憔悴,深深地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于是有了托孤的想法。


他在病床前告诉诸葛亮:“若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身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则君可自取。”如果才能比曹丕要高很多,并能安定国家,如果孩子刘禅能够有被辅佐的天分,请先生您好好辅佐他,如果不能,请您取而代之。

然后刘备憋着最后一口气告诉他的孩子们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先生,然后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关于遗嘱的两个观点争议

刘备这位枭雄,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了诸葛先生,而关于他托孤的遗嘱,经过后人的品阅研究,出现这样两个观点。

第一种是如果刘禅自己没有才能领导天下,就连诸葛亮的辅佐也不能让他成功,那诸葛亮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而第二种观点则是,如果刘禅不值得被辅佐,那么可以选择他另外的儿子进行辅助,这个天下依旧是刘家的天下。

相信大家看到刘备托孤的遗言,那一句“则君可自取”就会默认为第一种观点是对的,如果刘禅真的不堪重任,那么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也可以让蜀国江山发展得很好,刘备又是一个仁慈善良的君主形象,他完全有理由将天下托付给诸葛亮。


但是大家仔细想一想,又有哪个君王是真正的仁慈善良?真正仁慈善良的人是坐不上君王这个位置的,因为他们要面临的是血腥残忍以及生命的各种考验。尤其是在乱世之中成长起来的刘备,真的会有人以为他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傻白甜”吗?

我们再来看刘备在临终前托孤这一番遗言所代表的真正目的,他是想要给两位儿子强调诸葛孔明的地位,把诸葛孔明捧得高一点,让孩子们意识到他真的可堪重用,不去信那些奸邪小人。

从古文角度分析刘备托孤所代表的观点

刘备在托孤时说了那句“君可自取”就让他的遗嘱有了最大的不可理解之处,的确有人默认为是您可以自己取而带之,但是在古文翻译里却不止这一个意思。

首先对于“自取”的翻译,自取不一定是自己取而代之,也有可能是自己从其它的孩子中选一个。刘备不止刘禅这一个孩子,只是刘禅他占了长,在嫡长子继承制盛行的古代,刘备的思想难免受到局限,不看孩子才能只看他的身份最后定下继承人,所以刘备也不知道这个孩子能否堪当重用。


或许刘备当时的意思是,蜀国的江山得之不易,都是靠着大家这么多年辛辛苦苦得来的,不能因为一个不堪重用的君王而完全沦丧掉。如果刘禅他自己太过愚钝,才能不够,连先生你也无法辅佐他,那就请您在我其它的儿子里面选举一个能够堪当重任的孩子来继承这江山吧。

其次,对于刘备托孤的遗嘱也有可能需要换个思路,我们都把问题集中于“君可自取”这四个字,但是如果他的自取对象根本不是诸葛亮或儿子中的一员呢?那么重点就到了第一句“若才曹丕十倍,必能安国,终身大事”。

仔细想想,刘备和诸葛孔明到底是什么关系?是上级和下级,当然更超越了上级和下级,毕竟刘备在去世时需要诚恳地请求诸葛孔明去带一带自己的孩子。就有点像现在的合同,一个是委托人,一个是被委托人。而他们想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干掉曹丕,让国家统一安定。

所以“君可自取”或许取的是曹丕的性命,诸葛孔明有才华,曹丕也很有才华,诸葛孔明能干掉曹丕自己取而代之,成为大蜀国的智囊团,又干掉了对立的政权,这是刘备的终极目标。

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刘备实在是一个太过残忍阴险的人。如果诸葛孔明最后干掉了曹丕,蜀国就会统一,但是诸葛亮也会功高盖主终有一天成为后人们的肉中钉眼中刺,最后被除之而后快。

小小感悟

不知道刘备的内心是一个怎样的想法,毕竟人已经真正去了。但是能够肯定的是,刘备绝不是想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让刘家的江山改名换姓,让诸葛亮取而代之的这种想法,简直就是无稽之谈。作为一个君王,刘备是合格的,他足够的残酷无情,很像现在压榨员工们的资本家,但是如果把刘备看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个人绝对是不合格的。


如果我们再天真地想一想,或许刘备当时没有想这么多,他只是单纯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器,希望诸葛亮能够好好地教导他们,希望江山永固。再或者他当时已经病得糊涂了,说不定根本没有仔细思考这些事情,只是凭着他最后的潜意识做出决定,只是想让孩子上位,让诸葛亮用心辅佐。

是真心的。知子莫若父,刘备肯定知道刘禅不是当皇帝的料,为了光复汉室,诸葛亮可以取代而之。刘备死后,诸葛亮一人包揽了蜀国的军政大权,这两方面都说明刘备的说法是真心的。
刘备不是真心的,他这样做只是为了收买人心。依据是,他暗中让赵云一定要保住刘禅的帝位。
不是真心的,因为刘备虽然这样说但是并没有把兵权交给诸葛亮,而是交给了李严,限制了诸葛亮的权力
不是真心。刘备虽然这么和诸葛亮说,但是他把兵权交给了李严,并不信任诸葛亮。

刘备为什会让诸葛亮取而代之?他真是这么想的吗?

夷陵之战,刘备惨败,退守白帝城。不久之后,刘备病重,在临终之时,他召来诸葛亮、李严等人前来托孤,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辅佐少主刘禅。在整个托孤过程中,最耐人寻味是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不行,你可自取之。”千百年来,人们对这句话的解读可谓千奇百怪,其中以试探论和阴谋论者尤为著名,有人更是认为刘备在两侧安排了刀斧手!那么,刘备为什么会对诸葛亮说出“君可自取”这样的话呢?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来探究一二。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是这样的: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通过上面的记载可知:刘备在托孤的时候,先是赞赏了诸葛亮定国安邦的才能,又说刘禅可以辅佐,就辅佐。如果刘禅不成器,就让诸葛亮自己取而代之。此话一出,诸葛亮痛哭流涕,诸葛亮承诺定当尽心辅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于两人的对话,很多人都认为是两个老司机最后的一场博弈!试探论者认为刘备如此说,就是为了试探诸葛亮到底有没有二心?这种观点有点搞笑,刘备和诸葛亮都是人精,像这种低级的试探又有什么用呢?即使诸葛亮有二心,他岂会表露出来,除非是诸葛亮精神失常了!刘备如果是要搞这种低级的试探,反而会伤了诸葛亮的心,甚至弄巧成拙,得不偿失呀,刘备岂会如此傻事呢?


阴谋论者更是离谱,认为刘备在托孤的时候,在两侧还安排了刀斧手,一旦发现诸葛亮有问题,就直接冲出来,将其斩杀。这种观点可谓漏洞百出,难免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当时,夷陵之战,刘备惨败,损失了几万蜀军精锐,曹魏和东吴虎视眈眈,蜀国国内各方势力也蠢蠢欲动,蜀国摇摇欲坠!在此生死存亡之际,刘备还要杀死一个能够力挽狂澜的股肱大臣,除非是刘备是病糊涂了。


目的决定行为,刘备在临终之时,做这么安排,无非还是为了他老刘家的江山,为了他的宝贝儿子可以坐稳宝座,绝非是坑儿子,将蜀国拱手让给诸葛亮。刘备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能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出于对诸葛亮的信任和支持。刘备这样说,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信任和支持。既有笼络人心之意,也有支持诸葛亮大胆放心去做的意思。说完这句话,他就让刘禅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刘备为了自己的宝贝儿子真可谓用心良苦。

二是对刘禅的一种鞭策。这句话也是说给刘禅听的。刘备心里说:“刘禅,吾儿,你要好好干干。如果胆敢胡作非为,就让诸葛亮来收拾你!”刘禅可不是傻子,自己的老爸都说了如果自己不行,就让诸葛亮取而代之,有了这种鞭策和约束,刘禅不敢肆意而为,只能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好皇帝!


三是刘备也是说给自己的部下听的,刘备连江山都可以给诸葛亮,以此表露自己对诸葛亮的完全信任和支持,希望自己的部下可以听从诸葛亮的话,大力支持诸葛亮,可以上下一心,力挽狂澜,救蜀国于危难之中。

还有人说如果刘备这样信任诸葛亮,还为什么要同时托孤于李严呢?刘备托孤于李严并非是为了制衡诸葛亮,而是基于以下两点的考虑:一是势力平衡的需要。刘备手下主要有两派势力——荆州旧部和益州新部。诸葛亮代表的是荆州势力,为了蜀国的稳定,必须要平衡朝中的两股势力,在托孤诸葛亮的同时,也要托孤于益州势力的代表人物李严。二是李严作为益州势力的代表能力突出,刘备希望李严能够成为诸葛亮的得力助手,携手共建蜀国大业!


总之,无论刘备这样说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诸葛亮都在刘备死后尽心辅佐刘禅,一心向着北伐,完成刘备收复北方的遗愿,最后更是累死在五丈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事实胜于雄辩,我们还要怀疑什么呢?

因为诸葛亮足智多谋,能够稳定蜀国。刘备就是因为诸葛亮足智多谋,因此会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刘备是真心想让诸葛亮稳定蜀国的。
不是真那么想的,作为一代君王,怎么会想把皇位给军师呢,是因为刘备觉得诸葛亮是有能力取而代之的,但是毕竟跟了自己这么多年,是个很忠诚的军师,而且对于诸葛亮来说,刘备对他是有知遇之恩的,所以故意这么说。
肯定不是,首先刘备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试探他,再有就是当时的所有人中只有诸葛亮可以堪此大任
刘备就是要当着所有人面,让诸葛亮亲口说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有点被自愿的味道。这样蜀国才能继续姓刘,而不是姓诸葛。

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可废掉刘禅取而代之,究竟是肺腑之言还是惺惺作态?

刘备这番言论究竟是何意图?

刘备在临死的时候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没有才能可以废掉刘禅自己取而代之,这句话是惺惺作态,而刘备说这番话的真实意图其实就是为了防止诸葛亮取而代之。

这句话的就是一句客套的话,就像是古代有规定说新帝如果登基一定要谦和,允许大臣朝中进谏三次是一样的道理。而刘备说可以废掉刘禅取而代之,就是想要表明他谦虚的态度。但是换位思考一下就是刘禅想要让位诸葛亮也并不敢接手。



因为一旦诸葛亮接手皇位肯定就会有他趁刘备病危想要夺他皇位的流言,夺和让可是不一样的性质,而且此时登上皇位并不能服众。所以诸葛亮只能够竭尽自己所能,辅佐刘禅兴复汉室了。再者对于刘禅来说,虽然刘禅并没有什么才能,人也比较窝囊,但是刘备再怎么糊涂也是会向着自己的亲儿子的,总不可能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轻易让给别人吧。

而且这是刘备白帝城托孤,一般人都知道诸葛亮被刘备托孤,但是除了刘备还有赵云和李严。刘备这样子做的真实目的就是让三个人形成相互牵制监督的局面,这里也算是主要防止诸葛亮。

刘备死前说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看起来是对诸葛亮表达了充分的信任,但是实际上也是断绝了诸葛亮谋反登基的道路,因为只要他这样一说,如果诸葛亮谋反就对不起刘备当初的信任,这样子也就造成诸葛亮陷入名不正言不顺的境地。

刘备死后,已经无人可以阻挡诸葛亮上位,刘禅别说毫无才能,是扶不起的阿斗,要是有点才华也是不可能阻止的。刘备把话说在前面,如果诸葛亮有心夺权的话,希望保住刘禅的性命,和平夺权。再者,若是诸葛亮在刘备面前露出半点野心,刘备也可以在临死之前将诸葛亮铲除,解除后患之忧,保住刘禅的性命。
但是,刘备又深知自己儿子的无能,没有诸葛亮的扶持也很难走下去,于是便先试探一番诸葛亮的忠心。
惺惺作态,他知道诸葛亮不会做这样的事情,而且说了这样的话,更让诸葛亮死心塌地。
其实他只是说了一句话,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个人的见解是,其实应该是肺部之言,诸葛亮随着他已经征战了大半生,感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可废掉刘禅取而代之,也是肺腑之言,也是惺惺作态……总之,人死就不当家了无论怎么都一样。
本文标题: 刘备为什么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可取刘禅代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494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所有的铜钱都值钱吗小日本强行排核废水怎么办 有多大危害 如何阻止或减轻危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