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人明明去燕然山刻过石碑,为什么蒙古不是中国的

发布时间: 2023-06-17 18:01:2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3

东汉大将卫青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里,至什么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1、西汉军事家卫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汉族,河东平阳(今...

汉朝人明明去燕然山刻过石碑,为什么蒙古不是中国的

东汉大将卫青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里,至什么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西汉军事家卫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卫青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华夏杰出志士,霍去病的舅舅,二者并称“帝国双璧”。卫青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2、西汉大将陈汤(?—约前6)字子公,汉族,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北)人。汉元帝时,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出奇兵攻杀与西汉王朝相对抗的匈奴郅支单于,为安定边疆做出了很大贡献。陈汤奔袭三千里灭北匈奴,一举格杀郅支单于。陈汤,一生仅此一战,但一战即为数十年汉匈战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给自己的祖国赢得了长久的边境安宁。

3、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战役
燕然山,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两汉时代,中国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继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东汉,窦宪出兵征讨,一举平定北匈奴绝患,其功绩之显赫,似在卫霍诸将之上。但是这场战役历来并不为人所看重。
公元89年夏。窦宪、耿秉走出朔方郡鸡鹿塞,南单于走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出稠阳塞。三军在涿邪山会师。和北单于在稽洛山开战,大败之。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杀一万三千多人,俘不计其数,出塞三千多里。登上燕然山。中护军班固受窦宪之命刻石记功。并在后来的金微山之战中彻底解决了历时三百年之久的匈奴之患。
西汉时匈奴汗国正如日中天。至东汉,匈奴开始没落。而东汉中央政府虽开始腐烂,但是武装部队的战斗力仍然保存。窦宪完成了霍去病等人的理想,结束了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民族的威胁。并且深深影响了世界的格局。这是卫、霍等人无法做到的。燕然战役在战争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一页,在经过三百年的潜伏之后,它的影响开始在欧洲发作,引起了罗马帝国的瓦解。欧洲人不知道燕然山,更不知道窦宪。但是这两个名字却改变了他们的历史。
北匈奴汗国残余部众在大漠不能立足了,于是向西漂泊,漂泊到了四千公里之遥的黑海北岸。当地原居民西歌德部落受不了北匈奴的压力,向西侵入了多瑙河上游。原住多瑙河上游的汪达尔部落受不了西歌德人的压力,向西侵入了罗马帝国。罗马终于亡在这些野蛮民族手中。北匈奴这次多米诺骨牌式的民族大迁移历时了差不多三百年,以至脱离了中国历史的范围。而南匈奴,成了中国的附庸。东汉末年(三世纪初),它的最后一任单于(42任)到了邺县拜见当时的汉丞相曹操,曹操把他留下,匈奴汗国终于名存实亡了。匈奴民族也最终为汉族融合而消失了。
卫青是西汉大将,燕然勒石应该是东汉大将窦宪。
真颜山赵信城,今外蒙古乌兰巴托市西,
真颜山赵信城(今蒙古乌兰巴托市西)
卫青是西汉的大将军

外蒙断崖为何会出现汉字石刻?

众所周知,汉朝的实力在是古代历史上历朝历代数一数二的,那一句“烦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也反映出了当时汉朝的强大实力。而随着时代的更迭,我们的疆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曾经很多属于我们的领土,现在却成了其他国家的。但是即使疆域如何变迁,曾经停留在那片土地上的文化,却永久的烙印在那片土地上,或许这些文化已经被掩埋,但是终有一天会重见天日。而就在前些年,外蒙古的一处断崖上就发现了一块雕刻汉朝文字的石刻,石头上的文字是用汉代隶书所写。

事情回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外蒙古的牧民在杭爱山附近躲雨的时候,无意间发现这处断崖石刻,然而经过外蒙古专家研究后,却一直无法破解石刻的内容。此后,这件事情便被放到了一边,直到2021年外蒙古邀请我国考古专家去进行实地考察。当时中蒙两国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杭爱山的断崖石刻进行研究,我国专家表示这里在两千年前曾属于汉朝领土,而杭爱山在汉朝时被称为“燕然山”。还记得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中的燕然指的就是燕然山,也就是现在外蒙的杭爱山。

杭爱山的这处断崖石刻,宽1.3米,高0.9米,距离地面4米多,石刻文字有260多个。经过中蒙两国考古专家的联合研究翻译,断崖石刻所记载的内容也终于被解读,原来这处断崖石刻是汉代隶书名为《封燕然山铭》。虽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吹日晒,有些文字难以辨认,但是大致内容还是可以解读。断崖石刻记载汉朝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上,将南下的匈奴军队击退后,为了铭记这场战役胜利,班固作了这篇《封燕然山铭》,并让人刻在了这处断崖之上。

石刻记载:大汉永元元年七月,车骑大将军窦宪率领汉朝大军,以及及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等几万大军,在稽落山大破北匈奴军队,俘获匈奴部众二十多万人。终于越过“涿邪山”,跨过“安侯河”,登上燕然山。践踏冒顿的部落,此战可谓是稳固了汉朝的统治,开拓了疆域,振扬大汉的声威。于是班固撰写《封燕然山铭》文,并刻石纪功,颂扬汉军出塞三千里,奔袭北匈奴,破军斩将的赫赫战绩。

这片石刻是由我国汉朝时期的隶书所刻而成,因为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吹雨打,石刻上边的很多文字都已经很难辨认了,但是考古专家们还是运用了一些科技手段把石刻上边的文字给翻译过来了,在石刻上记录这窦宪将军率军出征的全过程,据专家介绍,当时匈奴跟秦汉王朝之间都斗争已经持续了好几百年了,汉武帝时期的霍去病和卫青都没有彻底的解决匈奴的问题。
当时中蒙两国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杭爱山的断崖石刻进行研究,我国专家表示这里在两千年前曾属于汉朝领土
外蒙古的一处断崖上就发现了一块雕刻汉朝文字的石刻,石头上的文字是用汉代隶书所写。
断崖石刻记载汉朝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上,将南下的匈奴军队击退后,为了铭记这场战役胜利,班固作了这篇《封燕然山铭》,并让人刻在了这处断崖之上。

古人边塞诗经常出现燕然山,它位于今天的哪个国家?

边塞诗中经常出现的燕然山,其实就是位于如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燕然山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意义就是实体上的蒙古境内的杭爱山,第二个意义是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代表着征战对象。

一、燕然山:杭爱山

在两汉时代,中国与匈奴机交战,西汉时期,卫青,霍去病等相继讨伐匈奴,后来王昭君出塞,前往匈奴和亲。东汉时期,窦宪出兵征讨,一举平定北匈奴的祸患,在燕然山刻碑。所以自古以来很多提到燕然山的古代文献都代指战争或对匈奴的讨伐。例如唐朝诗人王维写过一首诗,叫《使至塞上》,其中有一句就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宋代文臣范仲淹曾经写过一首词《渔家傲》,其中就有一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二、杭爱山位于蒙古境内

其实这座被古人经常拿来代指战争的燕然山,就是如今位于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它位于蒙古国中部,处于西北-东南走向,长约700多公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杭爱山脉是蒙古北冰洋流域和内河流域的分水岭,蒙古的主要河流色楞格河就是发源于此。

三、燕然勒功

关于这座燕然山,历史上有一次著名事件叫做燕然勒功。东汉时期著名将领窦宪出兵征讨匈奴,一举平定了北匈奴的祸患。他的功绩显著,在卫青,霍去病之上。他到了匈奴之地,杀了一万多人,俘虏了几千人,出塞三千多里。后来他登上了燕然山,班固受到窦宪之命,撰写了《封燕然山铭》,刻在了石碑上。这次战役是一次历史上的匈奴战役,致使匈奴脱离了漠北高原。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关于燕然山,你们都听过哪些诗词呢?

就是位于如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它位于蒙古国中部,处于西北-东南走向,长约700多公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
边塞诗经常出现的燕然山在现在的蒙古国境内,燕然山在古诗里面多指代征战,古时抗击匈奴入侵的战场多发生在此处。
今蒙古境内杭爱山
汉时代,中国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继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东汉,窦宪出兵征讨,一举平定北匈奴绝患,其功绩之显赫,似在卫霍诸将之上。但是这场战役历来并不为人所看重。古代文献提及燕然山的很多,如唐代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宋代范仲淹的词《渔家傲》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

成吉思汗是蒙古人还是中国人?蒙古国为什么不承认被中国统治过?

中国人也不承认曾经被大英统治过啊!只是说他们来侵略,被我们赶跑了!蒙古现在是一个主权国家,他有他的人民,如果他的人民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那他还怎么统治?他也得有国家尊严民族尊严!为了这些他们只能说没被中国统治过,让他们的子孙只知道蒙古,知道中国只是他们的友好邻邦!
韩国不也不承认他们曾是中国的藩属国么,如果承认对他们脆弱的民族精神是很大的打击!
至于说成吉思汗,是哪的人这不重要,大元一直打到了地中海,基本上整个欧亚大陆都是大元的天下,这些地方都可以说成吉思汗是他们的那的人!成吉思汗出生在斡难河右岸迭里温孛勒塔合(今蒙古的斡嫩河),其实也算是蒙古人了,中国人一直说他是名族英雄,但从未说他是祖先,只有蒙古国和内蒙古封他为祖先!所以在我看来还是蒙古人,只是在那个历史时期率部统治了华夏!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少数民族南犯成功的,北朝 元 清 等 但都被汉族同化以失败告终,但这也促成了中国今天的多民族大熔炉!
成吉思汗当然是蒙古人啊,是我们曾经被蒙古人统治过,不过不是成吉思汗,而是忽必烈。
我们很多朝代的疆域包括了现在的蒙古国,虽然名义上称臣,但是蒙古始终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存在,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而已,保持着邦交关系。
我们没有武力统一过蒙古,不像新疆,在汉朝时就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进行管理,蒙古和西藏类似,保持的独立的文字、风俗和信仰,根据利益需要,和中原王朝若即若离。
因为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中有蒙古族,外蒙在很长时间里也算是和我们同宗同脉,所以我们在情感上,很乐意把成吉思汗当做我们的英雄来颂扬。
仅代表个人,如不正确请指正。 就现在地理而言,是蒙古人,因为成吉思汗的部落乞颜部发源地斡难河不在中国。就历史而言,是中国人,他在世时打败金朝,统治了黄河以北的地方,他的孙子忽必烈完成了大统一。 历史上,清朝完全征服了蒙古。皇太极派多尔衮征服了漠南蒙古林丹汗的后代,在清军入关前就征服了漠南漠北蒙古,使漠西蒙古臣服。让土尔扈特部为其征讨漠西蒙古,他们不愿意,才迁移到伏尔加河的(在1624年,1644年清军入关),一百多年后因忍受不了沙俄的统治,才在渥巴锡的带领下回来的。至于蒙古国不承认被中国统治过,那是因为1924年,他们在苏联的帮助下独立了(中国当时可是军阀割据自顾不暇年年打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苏联赖在东北不走,又强迫国民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无奈蒋经国在条约上签字,后来蒋介石还在联合国大会上要求取消蒙古独立不承认签订的条约,苏联太强大了,老美也怕他,就没同意,这也成为蒋介石一生最后悔的事情之一。然后就是他现在是一个主权国家,就像上面的说的差不多。
按现在的各国通用的法律标准,确定一个人的国籍,有三种方式.
出生地标准,根据一个人的出生地来确定一个人的国籍,现在很多人喜欢跑到国外或香港生小孩,也就是这个原因,成吉思汗出生于今天的外蒙古也就是今天的蒙古国,其早期主要也就是活动于今天的蒙古国,根据这一标准,其国籍是蒙古国.
血缘标准,根据父母的血缘来确定国籍,成吉思汗的父母都出生于今天的蒙古国境内,其父母是今天的蒙古国人,所以其也是蒙古国国籍.
出生地标准+血缘标准,照这个标准来看,其也是今天的蒙古国国籍.
我们国家法律是不承认双重国籍的,所以说他是蒙古国人.
对于成吉思汗是蒙古国人,如果连这一点都要争论的话,那我就无话可说了.况且蒙古国就是他一手建立的.
在中国境内生活着许多蒙古人,但是,不能凭这一点就说他是中国人;在今天的俄罗斯境内同样生活着许多蒙古人和成吉思汗的后代,世界上许多地方也有,但是,俄罗斯人并没有说成吉思汗是俄罗斯人,要知道除了中国在历史上和蒙古有千比万缕的联系外,俄罗斯在历史上同样和蒙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确切的说,成吉思汗是蒙古国的英雄,同时也是中国蒙古族和世界上其它蒙古族的民族英雄.
有不同意见的不要乱骂,纯属个人看法.
蒙古帝国席卷欧亚大陆,元朝仅仅是其殖民地之一
至于说元朝是中国的朝代就更加荒唐了,蒙古不是满清,蒙古史是世界级的历史,不像满清历史一样容易纂改。中国人把蒙古史说成中国史,把成吉思汗说成中国人,已经闹成了国际史学界的笑柄。
清是中国被征服和殖民的亡国时期,并非中国的朝代
通古斯人(满人)侵略中国,谈及此事,恐怕人们都会问:“清朝不是中国的朝代吗?不是!寥寥无几的几个人回答说,是!绝对是!立即有无数人反对说。为什么是呢?说是的中国人认为:满人说汉语,满人最终在文化上被我们同化了,所以满清是中国的朝代。
正视历史,正视曾经的屈辱,创造美好未来

1990年,外蒙发现大量文字,学者解读后:汉朝军队在此地血战大胜

考古的意义在于,发现过往细微足迹,探寻古时真相,还原 历史 人物,追溯文明历程。

《封燕然山铭》发现于外蒙,石刻的中国汉字揭开了汉朝时期军队血战的故事。

1990年,外蒙正下着大雨,两位牧民兄弟被这大雨困住了脚步,迫于无奈,只能到岩石下避雨。

雨意渐消,牧民兄弟二人抬头,突然发现眼前的石壁在经过雨水洗礼,阳光映照以后,居然有着特殊的字迹显现。

兄弟二人对视一眼,走上前去细细端详,发现确有其事,虽然二人无法辨别字迹为何,但是也料到此物珍贵。

牧民兄弟二人简单的合计了一下,趁着雨停,急忙将这件事情报告给了官方部门。

“摩崖”的研究看似就此搁置了下来,时间一晃便来到了2021年。

许是每一位 历史 研究者都有着一颗追根溯源的心,又或者是有关“摩崖”的奥秘实在是掩盖了太久。

2021年年初,蒙古国立大学乔玛教授托人把摩崖照片带给了齐木德道尔吉,并将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摩崖的情况悉数告知。

之后,由于在2021年学术研究会上的一拍即合,几位经历丰富,学识渊博的学者决定继续研究,以解摩崖之迷。

在会上,齐木德道尔吉结识的一位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的教授巴拉吉尼玛,为“摩崖”秘密的揭开提供了更有效的帮助。

会后,巴拉吉尼玛将自己多次考察之后的结果整理完成后交给了齐木德道尔吉。

“可以注意一下北魏征伐柔然的几次军事行动,查一查是否与此摩崖有关。”

更为清晰的照片,更为明了的研究方向“摩崖”秘密的揭开,指日可待。

《魏书》 记载浩瀚如烟渺,齐木德道尔吉一时之间陷入了僵局,也是此时,他方才想起了自己的学生高建国。

丰富的碑刻解读经验,渊博的汉学知识,不管怎么看,高建国似乎都是解读摩崖的最佳人选。

齐木德道尔吉当即以邮件的形式,将更新的照片发送给了高建国,并且邀请他一起参加到摩崖的研究之中。

收到邮件的高建国对于老师的提议也是十分感兴趣的,很快便开始着手研究,但是“北魏”的固定思维在一开始,确实让高建国走了不少弯路。

一连翻阅书籍之后,高建国始终无法找到有关摩崖的线索,在几次失败之后,高建国垂头长叹,并决定转换思维。

这一次,他不再按照老师邮件中提议的有关北魏细节,而是仔仔细细地反复观察照片,这一下,还真的让高建国发现了一些前人未曾发现的细节。

“南单于”三字一出,也将高建国的研究重点从北魏拉去了东汉,东汉时期与匈奴发生的两次大战,一次是公元73年,一次是公元89年。

高建国脑中灵光一闪,立即翻阅 《后汉书》 ,查找有关匈奴和战的内容,企图找到与摩崖有关的细枝末节。

很快,《后汉书·窦宪传》中《封燕然山铭》的出现使得高建国恍然大悟,所有照片中原本那些断断续续的文字,好像突然之间一下子连接了起来。

越是翻阅,就越是兴奋,于是,高建国给齐木德道尔吉回信写到:“附件里是我试着读出来的一些字,这些字断断续续,原本连不成文,让人很失望,但类似‘南单于’的字迹,让我怀疑这是东汉时期的石刻。”

“我将之与东汉永元元年(89)班固作的《封燕然山铭》对读,结果深感意外,断续的文字竟然在铭文中都出现了,虽然最后的几个字对不上,但大体是符合的,现将班固的铭文抄录如下,供您参考。”

齐木德道尔吉在收到高建国的邮件之后,反反复复阅读了一遍,打从心眼里认可高建国的看法。

于是,齐木德道尔吉立即与蒙方建立了更深层次的合作,有关“摩崖”的深度科考行动就此展开。

一天的长途奔波,一席人终于抵达目的地,帐篷的搭建,营地的建设,脚手架的落地,一切都在稳步中进行。

蒙古国中戈壁省的德勒格尔杭爱苏木境内,杭爱山上,落着的是历经两千多年的风吹雨打,字迹模糊,深藏古韵的摩崖。

由于抵达时间较晚,考察工作只能于次日开始进行,众人看着眼前的摩崖,心中充斥着巨大的喜悦与兴奋。

天一亮,考察工作也正式开始了,照相、拓片、逐字辨识、抄录、采集数据、勘查记录周围草原环境和地理状况。

整整两天的时间,经历了暴雨,经历了缺水考验,石刻文字的核对和辨识方才有了初步的成果。

20行的石刻,可辨认字迹为229,在《后汉书》295字的铭文中占比四分之三, 众位史学家的脸上这才露出了欣慰的笑意。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维清辑熙……封神丘兮建陆碣,熙帝载兮振万世。”

东汉永元元年窦宪率领汉军大败北匈奴后,在燕然山南麓勒石纪功的摩崖文字, 讲述的是东汉与北匈奴之间的最后一场大战。

聊聊一行字将东汉时期,军队在此厮杀,立功之景描绘地淋漓尽致,为纪念战争的胜利,班固石刻铭文于摩崖之上。

《封燕然山铭》的发现对于学术界来说,异常珍贵,彻底扫除过往赝品以假乱真对学术研究所造成的严重干扰。

在汉代诸多的铭文之中,班固的《封燕然山铭》享有盛誉,这出自文人之手,却绘诉战争之景,古往今来也是实为罕见的。

追溯往昔,判决《封燕然山铭》的真正所出,少不得得跨越 历史 的长桥,立于东汉之年,探溯实情。

东汉章和二年,即公元88年,汉章帝去世,皇太子刘肇即位,史称汉和帝,纵观 历史 ,少年天子多有太后垂帘听政。

彼时汉和帝的嫡母 窦太后 就以刘肇年幼为由,临朝称制,朝堂一夜之间似乎成为了窦家的朝堂。

窦太后的目的也绝不仅仅在此,为了方便把持朝政,就把哥哥窦宪由虎贲中郎将提升为侍中,弟弟窦笃担任虎贲中郎将,窦景,窦环全部被任命为中常将。

此举一来既可以掌管朝廷机密,发布郜令,二来,宫城之内,防守尽在手中,文书,军队皆在窦太后的掌握之中。

一时之间,窦家满门风光无限,威名赫赫,窦家兄弟皆位列名官重责之地,“一人得道而鸡犬升天”如此描绘可当一二。

但是窦宪此人,却非什么良善之辈,在他的行为准则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睚眦必报”,这一点,也在其得势之后,展现出来。

昔日,韩纡曾经审理过父亲窦勋的案件,只因这一事情,得势之后的窦宪对韩纡所做的报复就是,派人杀死韩纡之后,仍觉不快,甚至将其首级放置于父亲灵前以作告慰。

汉章帝驾崩,刘畅和弟弟刘刚到京师吊丧,与窦太后相谈甚欢,窦太后十分“倾心”刘畅,隐隐有想要留其于京师,辅助朝政的想法。

窦宪无意之中知道了妹妹的打算,彼时风头正盛的窦宪,十分担心大权旁落,于是不做不休,直接派人杀死了刘畅,转头嫁祸给了刘刚。

本想着此事做的是天衣无缝,只需静待风声过去,只是没想到刘畅的死引起不小的风波,迫于刘畅身份的压力,窦太后与汉和帝下令彻查。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窦宪的罪行也随着调查的深入而逐渐摊开,朝堂之上一片哗然,众臣纷纷力谏“杀窦宪以慰亡灵。”

窦宪这一次犯的过错实在是太大了,纵使窦太后想保属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窦宪便被幽禁在了内宫之中。

此时的窦宪方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心中自是焦急不已,来回踱步,企图寻找突破之法,一息窦太后之怒火,二堵众人悠悠之口。

恰好此时北匈奴再次侵扰边境,窦宪喜不自胜,转机就这么出现在眼前,于是其毛遂自荐,力主出兵,讨伐匈奴。

窦宪的知趣,窦太后的偏心,接下来的一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纵朝堂仍有反对之声,但是窦宪的出兵讨伐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剧照

班固,班彪之子,班超之兄,东汉之大臣,与司马迁并称为“班马”,一生著作丰富,修撰《汉书》功不可没。

窦宪大权在握的时候,班固的母亲去世,良心孝悌的班固自是悲痛万分,于是决定辞官护送母亲的灵柩返回老家,在老家守孝。

在家里料理母亲后事的班固听到有关窦宪即将带病出征的消息的时候,心急如焚,当即修书一封向窦宪表明心迹,愿共赴疆场。

窦班两家素有交好,班固的学识和才能,窦宪更是有目共睹,对于这个世交,窦宪向来是敬重的。

于是窦宪在收到班固的书信之后,很快就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且让其以中护军的身份参加到军队的会议之中。

万事俱备,窦宪率军出征,军队上下士气高昂,于稽落山与北匈奴开战,大获全胜,战败的北匈奴四处溃逃,兵队散乱,北匈奴单于眼看获胜无望,只能率着剩下的残余亲信部队匆忙逃窜以苟全性命。

窦宪喜不自胜,率领着东汉大军一直到私渠缇海才罢休,看着远方北匈奴单于逃跑的身影,众位将士狂呼兴奋不已。

这一仗窦宪打得十分漂亮,不仅令北匈奴部落仓惶逃窜,收缴马、羊、牛之类百余万头,甚至吸引了不少前来投奔的部落。

自古以来,便有刻碑石以记载战争胜利的例子,如此盛景之下,窦宪便命令班固书写《封燕然山铭》以作记录。

于是班固竭尽赞美之词,详尽描绘了窦宪率领大军大胜北匈奴军队的事情,言语之间饱含对窦宪的倾佩之意。

满目的赞美之词,窦宪对此表示十分满意,归功于此篇《封燕然山铭》的成功,窦宪更加倚重班固了。

窦宪班师回朝,满朝文武无不竞相恭贺,汉和帝也对窦宪的功绩十分满意,不久窦宪就飞摇直上,官拜大将军,封爵武阳侯。

至此以后,窦宪权倾朝野,班固看中窦宪的才能一直辅佐于侧,一直到永元四年,窦宪密谋叛乱,事情败露被革职。

逃窜到封地之后,窦宪未能幸免,最终以自杀结束这喜忧参半的一生,由于班固与窦宪往来甚笃,受到株连之后,不得已免职归乡。

事情至此并未终结,洛阳种兢对班固积怨颇深,在窦宪案发之后,便借机网罗罪名,对班固加以陷害,不负其望,最终班固被捕入狱,同年死于狱中。

汉和帝在知道班固的死讯之后,下令谴责了种兢的所作所为,并处死了所有害死班固的狱吏,只是为时晚矣,班固的生命结束在其61岁之时。

有关《封燕然山铭》的种种,随着窦宪等人的相继离世,渐渐被淹没在了尘埃之中,随着外蒙碑刻的发现方才重现于世。

窦宪在历朝历代的文人眼中实为外戚专权的罪魁握手,贬斥之声不绝于耳,然 历史 终有正反两面。

窦宪其人,专权也好,睚眦必报也罢,种种恶名并不能掩盖其功绩的事实,一定程度上来说,窦宪对北匈奴的作战影响了中国 历史 。

《蒙古国封然燕山铭摩崖调查记-文史知识》2021年

《随窦宪攻北匈奴,作封燕然山铭_大汉史家 班氏家族传》2021年

本文标题: 汉朝人明明去燕然山刻过石碑,为什么蒙古不是中国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613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评价曹昂大便不干但是量少又排不干净是为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