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为什么还要冒险谋反

发布时间: 2023-06-16 15:01: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8

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为何还要冒险谋反?李承乾虽然是太子,但是李泰的地位在李世民的心目中越来越高,李承乾害怕自己的地位不保...

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为什么还要冒险谋反

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为何还要冒险谋反?

李承乾虽然是太子,但是李泰的地位在李世民的心目中越来越高,李承乾害怕自己的地位不保,所以才会起兵谋反。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在他九个月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毕竟那个时候,李承乾还小,李世民并不知道李承乾的性格特点。李承乾长大以后,李世民又有了儿子李泰,李泰这个人比较聪明,而且情商比较高,很受李世民的喜欢。李承乾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所以才会起兵谋反。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弑兄夺权,发动玄武门兵变,杀害了李建成,逼着李渊退位,李世民才如愿以偿的当上皇帝,成为唐太宗。不过好在李世民是一个好皇帝,在位期间,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也算是好事一件。但是李世民并不想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不想看着悲剧再发生在自己的子孙后代身上,所以李世民刚上位就立年仅9个月的皇子为太子,这个只有九个月的皇子就是李承乾。


按说李承乾这么小都被立为太子,他的群众基础是很稳定的。但是随着李泰的降生,李承乾再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李泰这个人,可能是随了母亲的性格特点,特别会讨人喜欢,而且李泰比较勇猛,让李世民觉得李泰可以作为藩王辅佐李承乾的统治。于是李泰就这样开始带兵打仗。凡事都有两面性,李世民以为李泰远离皇宫就不会威胁到李承乾的地位,但是李承乾却没有这么想。


假如有一天,李泰带兵回来,那么李泰将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群众基础绝对会高过久居深宫的李承乾,这让李承乾感觉到自己的太子地位受到了威胁。其实李世民只是好意,想着几个儿子能够团结一心共同守护大唐基业,没有想到李承乾受不了了。于是傻傻的李承乾就这样谋反了,最终皇位没了,性命没了。

李世民对李泰的偏爱,让李承乾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这股危机感促使李承乾冒险谋反了。
李承乾天资聪慧,深得太宗喜爱。虽有足疾,但“不废步履”。李世民对承乾也是不遗余力的进行培养,李承乾12岁时便令其于尚书省学习公务,“有不伏者,于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 。李渊驾崩时,李世民按制守孝期间,朝廷的政务都由李承乾处理,李承乾的处理政务能力也深得李世民的常识。从此李世民只要离开长安,就让李承乾监国,有意培养李承乾的能力 。
并不是板上钉钉,他成年后干了些傻事已经不太受皇帝喜欢了,刚好李泰也顺势崛起。

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为何还要冒险谋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太子李承乾选择造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世民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大家知道,大唐开国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为争夺皇位不惜手足相残,儿子逼迫父亲退位。

后来李世民当上皇帝时,立八岁的李承乾为太子,也正因为如此,在李承乾长大后,他的太子地位就已经非常牢固,在他身边已经形成了一股非常强大的太子党,而且无论从名义上,还是实力上,大唐帝国已经没有人能与太子李承乾相比。

但是,这样一个强势的太子,本身就会让大唐帝国蒙上一种阴影。因为皇帝与太子之争,似乎是难以避免的。换句话说,太子作为帝国名正言顺的接班人,围绕在他身边的势力自然会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随着李世民年龄越来越大,太子李承乾却是风华正茂,再加上有李渊的前车之鉴,李世民心中的恐惧和焦虑,恐怕只会是越来越大。虽然对于每个皇帝而言,都是希望能够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但前提必须是等到自己死后。

李世民作为一代雄主,肯定不希望李渊的事情在自己身上重现,在这种背景下,他就开始布局,通过扶持魏王李泰来制约太子李承乾,也就是所谓的东西宫并立。

魏王李泰是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据说魏王李泰聪明好学,李世民非常宠爱这个儿子,以至于他的风头,甚至盖过了太子李承乾。史书上说:“唐太宗特令其在魏王府置文学馆,任其引召学士。很才能出众的俊士仁人,都聚集在他的门下。”

表面上,李泰能拥有这种地位,是因为他有着过人的才能。但更深层的原因,却是李世民对他的纵容与支持。我们知道,皇族亲王广交宾客,从来都是政治大忌,当年李世民在他的秦王府也是设置文学馆,引召学士,并由此招来了房玄龄、杜如晦等人。

在当时的背景下,李世民允许魏王李泰广交宾客,其目的就是希望他能拥有牵制太子的能力。因为,既然李承乾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太子党势力,就必须得让一个人牵制他。否则,太子一旦想提前接班,李世民恐怕就会成为李渊第二,这也是李泰势力崛起的主要原因。

本来,李世民扶持和拔高李泰的地位,只是想用他来牵制太子,绝不是想让他取代太子之位,但问题是,李泰在崛起之后,自然会有意无意产生一种错觉,总而言之,只要把亲哥哥承乾拉下了马,自己就能登上储君之位。更关键的是,当年李世民就是这样做的,李泰自然也会想着复制这种成功。

于是,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斗得如同仇人一样,而在这过程中,李世民又是不断偏袒李泰,自然会让李承乾愈发觉得自己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再加上有李建成的前车之鉴,李承乾自然不愿意坐以待毙,所以他最终选择谋反。总而言之,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因为李世民本人就是篡位而上的!所以,李承乾在受到李泰压迫时,加上猪队友的蛊惑,错误的以为李世民要废太子了,就匆忙中举兵谋反了。
因为李世民对他很不满,李世民喜欢其他儿子,对李承乾很不满,想要废掉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因此他要冒险谋反。
因为李承乾后来得了腿疾,变得不自信,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会被动摇,所以冒险谋反。

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为何还要冒险谋反呢?

唐太宗李世民


汉武帝和李世民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们都给中国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但他们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所立的太子最终都选择了谋反。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他自幼深受李渊和李世民的宠爱,八岁时就被立为太子,但是却在太宗末年选择了造反,失败后被废,流放黔州,抑郁早亡。一个皇太子不老老实实等着接班,却选择了造反,到底是为了啥?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即李唐开国的第二年,李世民与长孙氏的嫡长子李承乾出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有人说他的名字是李渊给取的,意思是“继承皇业”,其实这种说法有点不符实际,毕竟当时李渊并没有传位给李世民的意思。但是李承乾确实非常受李渊与李世民的宠爱。

他出生的第二年就被封为恒山王。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接受李渊的禅让,称为李唐第二任皇帝,八岁的李承乾被立为太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世民下令:““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此时李承乾才十二岁!此后,李世民每次外出都会让“太子监国”,可见李世民的确是对李承乾寄予厚望。而李承乾在大臣中也非常有威望,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老臣都是他的恩师。


太子不易

李承乾当太子不容易也不老实

李承乾贵为皇位继承人,他的压力也真是不小,尤其是那些以“帝王师”自居的老臣们。比如有一个叫于志宁的,见李承乾盖新房了,就给李世民打报告,说太子太奢侈;见李承乾和太监玩耍,又给李世民打报告,说李承乾简直就是秦二世。

孔颖达也经常当面批评李承乾,连李承乾的乳母都看不过去了,说人家又不是小孩了,别老是这么不留情面,孔颖达的回答是“死无所恨!”所谓“三人成虎”,李世民渐渐地也对李承乾有点意见了。

有一次得知李承乾有一位“同卧起”的男宠,李世民直接把他给杀了……李承乾非常痛心,一连几个月都称病不朝。


李世民杀李承乾的男宠之时,其实李承乾已经有危险了。因为此时李世民很看好魏王李泰,李泰是李世民的第四子,也是长孙皇后所生,他博学多能,渐渐得李世民宠爱。

李泰渐渐有了夺嫡之心,李世民也渐渐有了废立之心。这实在是让李承乾接受不了,于是他与汉王李元昌,杜如晦之子、城阳公主驸马都尉杜荷等人决议造反。

计划是先称病(李承乾身体肥胖,身体也不太好,而且腿脚也不利索),等李世民来探望的时候乘机先杀李泰,再杀李世民。但消息很快就走露出去,李世民震怒。

因为李世民自从李承乾摔断腿以后就不怎么待见他,因此很有可能被换太子,而且当时还有个弟弟觊觎太子地位已久,深得李世民喜爱。所以不得不冒险谋反
因为他怕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怕自己谋害李泰的事情暴露,所以冒险造反。
因为李世民想换太子,李世民当时不喜欢李承乾,想换掉他,所以他冒险谋反。

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为何还要冒险谋反?

作为自古以来的皇子,只要没有错,成为未来的皇帝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李承干是个例外。他被父亲唐太宗李世民赶了回来。




(李成干剧照)


李成干生于武德二年(619年),母亲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孙强。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的血战夺得皇位,年仅八岁的李成干被任命为皇太子。李成干小时候“天性聪慧”,“特别敏感”,“相貌英俊,清纯孝顺”,唐太宗非常疼爱这个长子。


按照李成干的人生轨迹,在父母的照顾下,只要不犯错,他就是自己的王子。唐太宗百年后,大唐天下归他。


然而,长孙皇后的去世,给李承干的太子地位蒙上了阴影。


作为大唐的太子,李承干天赋异禀,聪慧过人。高祖死后,唐太宗服丧期间,一切政治事务都委托给太子。李成干通过监督国家政权和了解军事来代表父亲处理政务。在他监督国家期间,他“相当懂事”,“相当能听”,干得不错。唐太宗很高兴有这样一个能干的儿子。从此唐太宗经常出巡时,太子留在北京监国。


作为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长子,李承干非常依赖她的母亲长孙皇后。然而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却无法挽回性命。太子李承干求大赦,以为母亲有福,被长孙皇后断然拒绝。唐太宗虽然用尽了一切办法,却没能保住性命。今年6月,长孙皇后在李政音乐厅倒毙,享年36岁。


长孙皇后去世,李承乾命运出现反转

母爱缺失的结果是叛逆。二十出头的李成干,没有了母亲的控制,变得乖张。另外,他年纪轻轻就患有脚病,气质越来越怪。即使唐太宗选方、张、杜等十余名臣为东宫侍郎,也无法纠正太子日益放肆的行为。

这时候,太子李成干已经被推到风口浪尖。




(泰什魏徵王子)


虽然他还年轻,但并不荒唐。事实上,是我父亲为他选择了这些东侍郎。贞观十四年(640年),李承干因为想异地居住,为自己盖了一套房子。结果,他立即被詹王子批评时宇之宁太奢侈。李承干玩弄宦官,余志宁再次批评他,甚至把他比作秦二世。宁志宁,这个没事。太子的另一个侍郎孔,是无情而凶狠的。只要他觉得李成干有问题,马上就大做文章。他也自我感觉良好,说自己确实“死无恨”。还有一个太子,左,张,他就像一个跟随者,总是进谏。他的话急于等李成干马上听他的。处于叛逆期的李承干,面对的就是这些东方诸侯。


不仅与唐太宗任命的东宫钦差大臣关系处理不当,李成干与父亲的关系也越来越差。李成干以自己是个“美善歌舞”的很幸福的人而自豪,称之为欣慰。唐太宗气得杀了这个女人。李承干为此很难过。他还在宫殿里为她立了一座纪念碑,以示哀悼。他对父亲残忍的分爱极其不满,父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兄弟夺嫡,逼反太子


李泰,王维,是李成干亲王的同母异父兄弟,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唐太宗爱这个儿子爱到什么程度?按照唐朝的制度,太子成年后要去封地,住在三藩市,但唐太宗不能生儿子,特许“不得官”,这也为后来皇太子李成干的悲剧奠定了基础。


由于李泰的放纵,他多次受到大臣们的抗议。然而,唐太宗仍然百般纵容他,答应他的一切要求,这使李泰逐渐对皇位有了一个概念。


唐太宗杀了太子李成干最爱的情人,父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即便如此,好心的唐太宗还是任命魏徵为太子太师,希望太子能在良师指导下收敛。到这个时候,他还从来没有想过要废除太子。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重。唐太宗亲自带着李成干王子和横山公主去魏徵的住处。之后他对王储的事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亲口表示不会因为王子患有脚病而荒废自己的职位。作为长子,皇太子的地位是不会变的,他永远不会放弃自己的儿子,立下私生子。


然而,王维皇帝的第四个儿子李泰也是王储李成干的奶同胞的兄弟,也是他自己办公室的儿子。唐太宗对李泰的偏爱增加了已经坐立不安的李成干的压力。虽然唐太宗没有轻易收储的想法,但李成干的弟弟李泰也深受父亲喜爱,一心谋职,在失败后试图暗杀他。


被逼反的皇太子,这是一个不该出现的悲剧

(唐太宗斯蒂尔斯)


苦心经营的皇位继承人终于走上了这样一条不归路,这让唐太宗晚年痛哭流涕。如何应对太子谋反,成了唐太宗面前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自古以来,谋反就是大罪,即使是在储君这个国家,但是对于太子李成干,唐太宗显然感到非常愧疚。


太子谋反要依法惩处,但唐太宗对他倾注了太多心血,父子血脉相连。即使太子一错再错,唐太宗也不忍心用宗法制对付他。朝鲜会议期间,没有一个部长敢站出来说话。唐太宗走投无路的时候,就上前帮助别人,说:“陛下是慈父,一生一世就好。”这句话深深刺激了唐太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慈爱的父亲的形象不能被王子摧毁。毕竟是父子情深,被告知要杀自己的儿子。他为什么要忍?


因此,李成干作为庶人的废除和黔州的流放最终挽救了他心爱的儿子的生命。但是,太子被废除,走在最前列的王太,很难再站出来当太子了。唐太宗知道“李泰、程干、王进不存在;晋王,泰共可以做得很好。”唐太宗为了挽救太子和王维两个儿子的性命,选择了年轻却又温柔的晋王李治做楚军,这也是唐太宗作为他的父亲最不能做的事情。


贞观十八年(644年),弃子李成干在流放地黔州病死。唐太宗为其弃朝,以国之礼葬之。李承乾谋反是太宗晚年最不愿意提起的事,作为大唐帝国高高在上的天可汗,太宗其实和天底下所有的为人父一样,总希望自己细心栽培的儿子能有出息,但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太宗对太子李承乾的严厉要求反而导致了太子越来越叛逆,太子之错,有很大原因系出太宗,特别是他偏爱魏王李泰之事,结合之前太子与太宗预埋下的隔阂,最终导致太子走上了谋反的不归之路,这不仅仅是太子李承乾的悲剧,其实也是太宗本人的悲剧,因为他在培养储君上面做的确实比较失败。

本文标题: 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为什么还要冒险谋反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591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曲阜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怎么样亚历山大城为什么不在马其顿王国,而是在托勒密埃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