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中国文明源头在高庙文化。是不是这样

发布时间: 2023-05-30 17:00:1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4

中华文化的起源在哪里,山东吗?中华文化的起源黄河流域说到中华文化的起源,我们首先来看看人类文明的起源,人类一直都有一个这样的问题...

很多人说中国文明源头在高庙文化。是不是这样

中华文化的起源在哪里,山东吗?

中华文化的起源黄河流域

说到中华文化的起源,我们首先来看看人类文明的起源,人类一直都有一个这样的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这里面主要包含的就是远古人类,远古人类分为元谋人和蓝田人。元谋人的时期是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经确定的最早的人类。蓝田人是距今约80万年的远古人类,是陕西蓝田县发现实陕西西安最早的居民。大家都知道远古居民都是用他们的发现地来命名的,所以看他们的名字就知道他们是在哪里发现的。

所以人类文明的起源是陕西。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根基,首先我们区分下文化和文明,文化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动物没有文化,只有人才有文化,也就是说人从动物道人的那一天起就有了文化,社会学上文化区别开人和动物的。文明区分开野蛮人和文明人,所以人类是现有文化后有文明,因此文明是一个历史概念,区分野蛮人和文明人的标志是国家,国家的标志是城市。

中国人都成称我们是炎黄子孙,大家都是这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叫夏,从文化文明的角度讲夏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约公元2000多年建立,夏朝时期文字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对于夏朝的文字记录很少,也因为文字记录的很少和历史太过于悠久,很多人质疑夏朝是否真实存在,但是很多传说,例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这是中国文明的开端。

中华文明的开端,新文明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流域。在距今5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已经出现了发达的文明,这也证实了我们平时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这句话,中华文明从多远走向一体,在文明的形成中虽然有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我们始终没有脱离我们的中华文明。

华夏本土起源说19:高庙凤鸟身体上的“红色八角星”就是“华”标志

华夏本土起源说19:高庙凤鸟身体上的“红色八角星”就是“华”标志

文|黄饮冰

一、中国远古族群的划分标志

  (一)“华ha ”、“胡hu ”与“安an ”

在末次冰期结束时期(距今1.3万年)或以前,中国南部的早期现代人群已经发生了东西分化。生活于西南泛滇黔地区(主要是云南片区、贵州片区和武陵山片区)的人群是华(ha)族群(我也称这个族群为华尼人,音hani),生活于湖南到沿海地区的族群是胡族群(我也称这个族群是胡尼人,音huni)。

“华ha”与“胡hu”这两个族群是中国现代民族和草原胡人民族的主要源头。华(ha)族群就是古华人,胡族群就是古胡人,他们的共性是“尼”(先祖崇拜),所以他们也可以统称为尼人。

“华ha”是火。“胡”开始也是火,后来演变成了鸟日综合崇拜。古胡人的鸟,是鸿鹄(鸿雁或大雁)。古胡人最后到了草原,是回到了鸿雁的故乡了。

与“华ha”与“胡”同时存在的,是处于中国北部的“华尼安”人,“华尼安人”也可以简称为“安人”。“华尼安”人是中国西部的古华人在距今7万年到6万年北迁与中国北部的智人混合形成的具有现代西方人特征的一个系统庞大的北方族群。华尼安人在末次冰期结束后(距今1.3万年)迁移到了欧亚大草原,演变成了西方历史上崇拜火的雅利安人。华尼安人在中国西北和西域还有遗族,主要是牧羊人。古姜、古羌或西戎、北狄的主体是其后裔。

这里说一下华与胡的古音。在大同思想智库群有一位研究研究语音的学者,网名叫“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田景黎美”,她指导过我关于华、胡、火的古音。她认为:华的古音是ka,胡的古音是ko,火的古音是ka,这三个都可以视为同音。后来k音轻化了,演变成了h。根据她的这个说法,也可以支持华、胡、火同源。真所谓殊路同归。

( 二)“华hua ”与“夏sa ”

 末次冰期(距今1.3万年)后,古胡人在华尼人兼并、融合和驱逐下,逐渐地从中国南部、东部迁移到了北方的草原上,成为了雄霸草原的胡人族群。古安人大部分迁出中国进入到欧亚大草原,成为西方人的一个主要祖源。

1 、古夏人的标志——人面鱼纹图

对于“夏”,我已经说得很多了,因为我发现了图文“夏”。什么是图文“夏”呢?图文“夏”就是距今6800年到6300年存在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中的“人面鱼文图”。对于“人面鱼文图”与“夏”的演变,我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古夏人分成三支:东夏(华夏hasa)、西夏(戎夏rongsa)和大夏(尼夏nisa)。大夏人在距今9000年前就有西迁的,大批西迁是在距今7800年前后。所以大夏人是西亚、中亚以及环地中海人口的主要祖族。

下图就是图文“夏”:

2 、古华人标志——华hua (太阳图腾)

  对于什么是“华”,我也讲了很多。我认为“华”起源自“火”,在两湖地区升华为“太阳”。对于“华”的古音,我认为在“华”为“火”的时候,读音是“ha”,在“华”升华为“太阳”的时候,“华”的读音为“hua”。华hua的形成,既有古华人与古胡人在崇拜上的融合,也有两者在语言上的融合。

很多人都认为“华”是“花”,但是我不这样认为。“华”在造字的时候的确像花一样。但这只是用树华来表达“华”,并不是“华”的起源。“华”的起源是“火树”。“华”的升华是“太阳”。只是我一直没有找到以太阳作为图腾时期的“华”。

3 、古夏人、古华人同源——源头是泛滇黔地区的华尼(哈尼)人

末次冰期结束,泛滇黔地区的古华(ha)人分两支向外迁移。一直沿着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的西缘向北迁移到渭水上游(甘肃的秦安大地湾是中心区域),这一支发展出了“夏”的文明烙印,就是“人面鱼文图”,根据他们的文化特征,我把这一支称作“华尼—夏”,这一支就是古夏人。这个时候的“夏”的读音是“SA”。一支向东进入到湖南,与湖南地区的古胡人发生融合,这个时候的变化就是华(ha)演变成了华(hua),华(ha)是火崇拜,华(hua)是太阳崇拜。古华(ha)人与古胡人融合还形成了一个姓的崇拜——尸崇拜。什么是“尸”呢?在祭祖中由一个人扮作祖先在祭祀位上接受祭祀,这个扮作祖先的人就是“尸”,“尸”后来演变成了“夷”。这个演变过程我也讲过了。根据他们的崇拜,我把这一群人称作“华尼—尸(夷)”人。在距今8000年到距今6000年是一个洪水泛滥期,华尼尸(夷)人退回了武陵山。一部分华尼尸(夷)人在武陵山南部建立了高庙,一部分在华尼尸(夷)人向武陵山北部发展,在鄂西山区和江汉平原的边缘地带发展出了城背溪文化,他们也分成了两个发展方向,一个继续向北进入鄂西北和豫西,这一支最后发展成为神农氏族群。一部分在洪水消退后进入江汉平原,沿着城背溪、大溪、屈家岭文化的脉络在走,最后在城头山建立了都城。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由于北部降温,在中原形成的神农族群回到江汉,引起江汉地区的一部分华尼尸(夷)人向东迁徙到江淮地区,江淮地区的凌家滩文化(距今5600年到5300年)就出现了。

对于华尼尸(夷)的历史称谓,应该是古华人。古华人一直就有一个东迁的过程,在古夏人与古华人联合体在夏启时期解体后,华与夏就一直处于东西对立的局面。古华人有“尸”崇拜,也把孝子成为“夷”。

古华人在西周时期才被称为夷人(古夷人),西周时期的“夷”也逐渐变成为一个贬义词。

二、“日”与“华”的概念

1 、“日”的象形和文字

其实“日”的概念,在彭头山文化和贾湖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看下图:

上图的彭头山符号中,7都可以看做是象形的“日”字。而8则很明显是“月”。5、6可以看做是日晕圈,即太阳纹。上图大塘陶器上,有两个凤鸟头,两个凤鸟头前分别有一个太阳纹。这个大塘时期的太阳纹就有“日华”的意思了,中间的圆圈代表“日”,圆圈外的放射性就代表日发射出的光。太阳光的特征就是放射性,以太阳为中心,光芒全方位外射。人要画出外射的太阳光线,可以用圈表示光线,但圈与圈之间的距离应该是等距离的,如上图5和6所示。也可以用线表示光,但是线是以太阳为中心散状射出,而且光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表现太阳光芒,等分十分重要。非等分的图案则不是太阳。

从大唐文化一期陶器上的鸟与太阳的组合图看,早期的鸟和太阳的构图可能就是鸟头朝向太阳纹,到高庙太阳纹才演变成了八向等分八角星。

“日”的古音读ni,古音没有r音,r音都归于n。所以我说彭头山时期“ni”(尼)是存在的,我把16字符“X”解释成“尼”,“尼”的原始意义就是“男女交合”的示意图,“尼”神圣之后(演变成先祖崇拜,先祖崇拜实际就是对生命之源的追溯),由“X”也就引发出来“交”字。

上图是贾湖契刻符号。这四个字从上到下,意思就是“目举望日”。这个“日”字就是很形象的文字了。在贾湖,同样有太阳纹。

河南贾湖文化,有典型的“日”字,在彭头山也有“日”字。从“日”看,彭头山要早,因为彭头山的“日”是象形,而贾湖的“日”是文字。两者的共性一是水稻,二是贾湖发现的龟,是洞庭湖龟。贾湖人来自洞庭湖,与彭头山是同种文化。

在贾湖晚期的底层上往往叠压着仰韶文化,但是两者有根本性的区别。贾湖文化不是仰韶文化的来源,而是从西边而来的仰韶文化生活于贾湖地区,这个时候家贾文化已经消失了。

 与同期的中原文化比较(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与裴李岗文化也有根本性的区别,所以贾湖人是外来人口的特征很明显。

贾湖文化与大汶口文化却有很深的联系,贾湖文化在进入皖中遇北辛文化形成大汶口文化早期。

兴隆洼文化与贾湖文化也有联系,红山文化的龟文化来源于贾湖。

向西去的贾湖文化,就是下王岗,但很快就被仰韶文化隐没了。仰韶文化是在中原早期文化(距今8000年前的文化)消失或失去发展劲头的时候发展到中原的。发展到中原的仰韶文化就是古夏人的东进支——华胥的后代女娲伏羲族群。

 2 、“日”与“华”的区别和联系

既然既有象形的“日”、也有文字“日”,还有发光的“日纹”存在,说明“日”在远古是一个多概念的存在,这就要有一个基本判断。

“日”与“华”的联系当然是天空中那个圆圆发光的物体——太阳。“日”与“华hua”的区别是什么呢?“日”是“太阳本体”,“华hua”是“日之光芒”。

三、八角星与太阳图腾的关系

  (一)远古的八角星

湖南地区的“华hua”(太阳崇拜)的标志物在哪里?我也看过关于八角星从高庙向江淮地区和山东地区的传播图,但是对于这个传播图,我在《伏羲在高庙吗?》一文中质疑过。因为大汶口的八角星、凌家滩的八角星构图相对简短,起源地的高庙却很复杂。

1 、高庙组合八角形图

如下面的两个八角星图,就是高庙八角星组合图案。这两个图案的构图要表达的内涵是不同的,但是有共性。

从以上的高庙两个组合八角星,也可以看到单独存在的八角星在其中。如果把高庙组合八角星图案分离开来,可以看到分离出来的八角星是“八向八等分”八角星。

但是凌家滩的八角星、大汶口的八角星、红山的八角星,却没有高庙的复杂,反倒是简明扼要。对江汉地区的古华人一部会东迁到江淮的原因我探讨过,所以相信八角星作为文化符号会传递到江淮地区,但向北到山东和东北红山,则说服不了自己。

2 、凌家滩组合八角形星

凌家滩有两种八角星图案,都刻在玉器上。

鹰的形体。双翅为猪的造型。头部是鹰嘴和蜗牛的组合。背部图案是大外圆内八角加内小圆组成。尽管是内圆外八角星,但是凌家滩的八角星对准的是四个方向,每两个角是同向的。

凌家滩玉龟上的图案就很复杂,内圆中是一个方心四向两角同向的八角星。外圆和内圆之间是八向八等分的8个箭头外圆之外又是四向四等分的4个箭头。这些箭头可以看做是“圭”。

如果简略地看,凌家滩有两个构图的八角星,一个是内圆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一个是内方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

3 、大汶口八角星

  大汶口八角星由外八角加内方块组成,是一个简单的八角星图案。大汶口八角星中心是四方形而不是圆形,显得很另类。大汶口八角星是内方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大汶口和凌家滩在文化上应该有联系。凌家滩玉龟上的八角星图与大汶口八角星是同性质的。凌家滩玉鹰背上的八角星图,内是圆的,但外边的星与大汶口的星是同性质的。所以凌家滩可能是大汶口和高庙两大文化的融合文化。

谈成熟的八卦文化,凌家滩才是。凌家滩玉龟上的八角星图,就是原始的八卦。凌家滩的玉龟和玉版是叠压在一起同时发现的,玉版夹放在玉龟的龟甲里面,这就是现实版的大龟献图。

凌家滩玉版正面为长方形,反面略内凹,两短边各对钻5个圆孔,一长边对钻9个圆孔,另一长边在两端对钻2个圆孔。玉版中部雕刻有一个内圆,内圆内雕刻着方心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图;内圆外雕一个大圆形,两圆被圭形纹八等分;在大圆外沿,对着长方形玉版的四角各雕刻一圭形纹,呈四等分。

专家的解释是:这块玉版上雕刻的纹饰,反映了5000年前凌家滩先民的原始哲学思想,即圆中心的八角星纹应代表太阳;小圆圈外、大圆圈之内的八个圭形纹饰应是表示东、西、南、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方;大圆圈外四角的四个圭形纹饰应是表示四维。四维和八方,可能就是《史记·龟策列传》中记载的所谓“四维已定,八卦相望”。按照凌家滩遗址的年代推测,玉版应该是“三皇”时代的原始八卦图。

我的理解稍微不同,这是一个原始八卦不错,但是这里没有太阳崇拜的内涵。内圆中的方心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纹,不是代表太阳,因为太阳光是均等向外发射,不会只有四个方向。至于是什么,再讨论吧!

4 、红山文化八角星玉器

红山文化八角星玉器。内小圆加外等分八角组成。红山文化的玉器八角星与高庙在构图上有一致性。

(二)八角星的类型:“八向八等分”八角星和“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

比较以上的八角星构图,可以把远古的八角星分成两类,一类是“八向八等分”八角星,一类是“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

根据太阳光均匀发射原理和八角星在远古的神圣地位,如果说八角星代表太阳崇拜的话,那么能够作为太阳崇拜图腾的八角星应该是“八向八等分”八角星。“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不是太阳图腾。

(三)太阳图腾“华”

这样推理,古华人的“华hua”标志应该是“外八角+内小圆”的构图。“外八角”代表“太阳光芒”,“内小圆”就是“太阳本体”,太阳本体就是“日”。所以太阳图腾就是“日”与“光芒”组成的图腾。如下图所示。

四、高庙文化中的“华hua ”标志(太阳图腾)

在彭头山文化和贾湖文化时期,我们可以找到象形的“日”和文字“日”,也可以找到“太阳纹”,说明在那个时期古人们就已经在对“日”有了崇拜的意识。但是好没有形成统一的“华”标志(太阳图腾)。这个判断从太阳纹的杂乱和日的不统一可以判断出来。寻找统一的“华”标志,还是要回到高庙,因为最早的八角星发现于高庙,距今7000多年。

(一)  从高庙的两个组合八角星图案中都可以解析出“华”标志

  1 、从高庙组合八角形图案之一中解构出“华”

这个图案表达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天圆地方日照八荒”。这个图案也可以制作成一个罗盘,专门用来以太阳定八方。所以以上的图案实际就是方位图,也就是后世的“指南针”。这个图就是距今7000年前的“指南针”。

把上图进行解构,可以分成三个构图元素,即大圆代表天,内部的不规则四边形代表地,中间的就是八角八等分之八角星,实际就是“华”。

2 、从高庙组合八角星图案中解构出“华”

这个图就有历法学和哲学意义上的韵味了。一是“四分”。四分也就是“四时”的定位。四时就是白天和黑夜一样长的四个时间点;二是“阴阳五行”。在历法上,五行就是对一年中太阳的运行分成五段,也就是五个季节吧。三是“地分八方”。四是“日行八节”。一年中的八个节气。这个“日行八节”也是“华”。

那么这个图就是日历图,体现了最早的日历制作的原始思想。一年是五季十个月,所以这个图是“十月历”。一年360天。一年五季,每季是72天。2个月是一季,一月是36天。

这里说一句,传说中“伏羲是被华胥怀了12年,当时是12年为一纪”。所以这个历法与传说中的伏羲无关。对于伏羲的“12年为一纪”是个什么意思,我在《伏羲黄帝孕育之谜和伏羲黄帝时期的历法》一文中进行了探讨,这里不再重述。所以我说伏羲不在高庙。

(二)在高庙也可以找到单独存在的“华”标志

这个就是高庙“华”标志。这个图截取自下图。

(三)在高庙的“双风朝阳”图案中也有红色的八角星图案(华标志)

高庙双凤朝阳图的截图。鸟头内的红色八角加小圆图案就是华标志。这个图截取自下图。

五、“四分两角同向”八角星是最早的城市建造图纸

  (一)“四分两角同向”八角星的归类

 “四分两角同向”八角星,尽管有八角,但八角不是指八个方向,而是每两个角是同一个方向,实际上八角指向的是四个方向。大汶口八角星、凌家滩八角星是代表。

“四分两角同向”八角星主要分布在海岱、江淮、环太湖北部。距今5800年到5000年。最早出现在大溪文化早期的汤家岗(距今6000年前),然后是黄河下游海岱地区到环太湖北部地区(距今6000年到5000年)。西部地区在距今5000年到4000年,数量少。

(二)“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最早出自汤家岗文化

汤家岗文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2001年《中国文物报》发表了著名考古学家郭伟民《洞庭湖区汤家岗文化与大溪文化特征新认识》一文,认为汤家岗文化有着特定的地域、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并有着特定的器物,这些器物的形态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的考古学文化,肯定了汤家岗文化作为一种典型考古学文化类型的独特地位。同时,考古学界认定属于汤家岗文化的有:安乡安障乡划城岗遗址下层、澧县丁家岗遗址早期地层、澧县城头山遗址早期地层、华容刘卜台遗址第一期。

在汤家岗出土了最早“四角两角同向”八角星。如上图所示。这个八角星是什么东西呢?

(三)汤家岗的特色就是城市建设,汤家岗“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是最早的城市建设图纸

汤家岗的特色很多,我看重的是汤家岗的城市建设。

湖南境内,彭头山遗址(十八档)发现了古人类在生存过程中,开始对自己居住的地方周围挖壕沟,一方面保护自己,一方面排水防洪,考古学称这样的壕沟为“环壕”。在城头山遗址,古人类已经发展出了城墙搭配壕沟的“城壕”式的防卫措施。考古学界认为在彭头山“环壕”到城头山“城壕”这2000年的演变过程中肯定有一种过渡形态,这种形态究竟是什么?在汤家岗遗址的第三次考古发掘,终于发现了“环壕土围”,填补了彭头山到城头山城市建设中缺失的中间环节。站在这个角度去理解,我认为汤家岗发现的“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是汤家岗城市建设的图纸,以后随着汤家岗文化向东传播,形成了东部地区的“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文化基因。

如下图所示:

汤家岗城池建设模拟图。壕沟和堆土围子是不规则圆形,城市是方形,两条十字交叉的中轴线。

六、八角星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汉族继承的是高庙文化,西南少数民族继承的是汤家岗文化

1 、汉族继承的是八向八等分型八角星文化

  高庙文化,对汉族的影响是巨大的。“八”这个数字在汉族的历史、文化、哲学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从根本上说,高庙文化是汉族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汉代的日光镜就是八向八等分八角星型构图。汉族建设的八角亭也是八向八等分八角星型构图,还有红军的八角帽也是八向八等分八角星型构图。

2 、现在一些少数民族继承是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

 现在一些少数民族继承是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如下图所示:

壮族背带八角纹,是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

瑶族服饰八角星,也是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

从以上图案可以知道,壮族与瑶族,与高庙文化没有关系,而与汤家岗文化一脉相承。而且城头山原居民同样是来自汤家岗文化,这里面也许就包含有西南一些少数民族真正的起源。从源头上讲,高庙文化属于上古汉族文化,而汤家岗文化才是现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上古文化。

黄饮冰2021年5月16日星期二晚于孝感。1017年5月17日星期三修改。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曾用网名楚天孤客,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本土起源说》、《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追踪夏后朝》等   。

从“上下五千年”到“上下八千年”,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

从“上下五千年”到“上下八千年”,中华文明是从裴李岗时代起源的。

一、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中国河南省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源地,是目前发现于中原地区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

裴李岗文化是黄河地区汉族祖先所创,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二、裴李岗时代是中华文明起源的考证

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个装有石块的龟甲,这是一种用于占卜的工具。

同时,龟甲上还刻有与殷墟甲骨文相似的符号,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它们是中国文字的起源。龟甲的形制,极有可能表明当时“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已经初具规模。

此外,还有“规矩”形骨器、骨笛、酒器,以及排列整齐的“族葬”墓地,显示了华夏文明的核心要素——八卦、占卜、时序、敬天法祖等。

除裴李岗文化外,还从白家文化(约8000~7000年)、上山文化(约前8000-6500年)、高庙文化(7800-7500年)、兴隆洼文化(8200年至7500年)的大量考古事例,考证出中华文明起源在约8000年前。

在那个时期,我国已形成了相对先进的宇宙观、宗教观、伦理观、历史观、天文学、数学、符号、音乐等先进知识,从而迈入中华文化的初始阶段。

并且,在那个时期,汉族的祖先已经进入中原,从事原始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等氏族经济的生产。

裴李岗遗址的发现,为我们在仰韶文化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也填补了一段历史空白。

从“上下五千年”到“上下八千年”。中国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老问题,从考古学的角度进行探索也已有70年的历史。 至少存在北方、中原和东方三种起源模式
这一时期遗址里的石铲和骨铲,表明农业已从刀耕火种发展为耜耕农业。农业发展使得人们定居下来,人口增长,村落增加,手工业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八千年前一道亮眼的曙光,无疑是中原地区的贾湖遗址。
这是文明的地方就是起源很久了,他们经过很长久的过程变化,已经变得很不错了。

思考:谁是高庙遗址的主人

《谁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中华八千年高庙太皞伏羲古国考》这本书言过其实,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庙遗址发现出土的我国目前最早的凤鸟、兽面和八角星象等神像图案,发现距今7000多年的罕见大型祭祀场所,是属于五溪原居民侗族瑶族同胞的祖先创造的奇迹!

一、考古工作者在高庙文化中最伟大的发现在于高庙原始部落宗教的传播。

自古以来,湖湘大地就有信鬼好祠之风,流放沅湘之间的诗人屈原漫卷其间,写出不朽的《九歌》,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但这一股吹彻原野的湘楚巫风,这一种梦幻般的感悟能量,又从哪里来?

高庙的祭祀场值得讨论,应该可以挖掘出很多有趣的东西。高庙文化中那些飞鸟、獠牙兽面、太阳和八角星等图像,以及承载这些图像的精美白陶制品和构成这些神灵图像的篦点纹装饰工艺,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辐射力与穿透力,跨越时空的藩篱,被如此广大地域范围内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所接受,这个内在的力量之源就是宗教!高庙文化的对外传播正是伴随着这一文化的主人所创造的宗教观念的对外传播而传播的,这就是我们的考古工作者得出的初步结论。

二、阎朝科所著《谁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一书记载:”7800年一8000年前的中国湖南安江乃是世界祭祀中心和帝都。亦是世界最早的祭祀(孝道)和易经八卦,农耕文化的首都。7800一8000年前的安江就有42000人居住。这不是空穴来风,是有理有据的精确推论。从高庙出土的陶片和祭示的场面的规模,安江8000年前有4万多人居住还是保守的数字。”

7800余年前高庙原始部落迥异于农耕文化的渔猎生活不可能在安江盆地养活四万原始人。这应该就是南方普遍流行的巫文化的源头?他们是什么民族?原居民南獠?是什么原因能够使得硖州地区聚集四万名原始人?很明显,如果没有原始农业,养不活那么多人的。而遗址证明当时还是渔猎和简单的养殖,没有发现稻谷。

三、贺刚说得有道理,高庙宗教跟沅湘的原始宗教有关!个人认为跟什么连山易、易经八卦无关!理由是:连山易、易经八卦不会拿人作为牺牲品吧?而高庙遗址大规模使用人来作为牺牲品!

四、研究高庙遗址祭祀的神灵,必须首先研究谁是高庙遗址的原始部落。

五溪地处越楚巴交界之地,长期为越楚巴交通要地。五溪民族的多样性证明了五溪不仅仅是植物的王国,也是人间的天堂,中国南方土著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我们知道,楚,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第一大国,越,是先秦时期中国南方一个庞大的族系。楚,一般认为是江汉民族,但其实它不是江汉土著,真正的江汉土著是扬越(粤)人,即榜枻越人的族属。西周春秋之世,江汉之间的鄂国世为扬越人(百越人)所居,他们是先于楚人生活于古江汉地区的土著。如果说楚文化与越文化有什么差异,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在图腾崇拜上。越文化因为是典型的江河文化,所以崇拜龙、蛇;而楚文化则是以凤鸟崇拜为特征。凤一向是楚人最受尊崇的灵物,它是楚人力量的象征。在楚人心目中,欲求魂魄升天,非凤导引不可。所以在舟船样式上,越人喜筑龙舟,楚人则偏爱把舟船雕刻成凤鸟的样子,鄂君子皙所乘坐的“青翰之舟”就反应了楚人崇凤的观念。但是,在7800年前,巴人楚人还没有进入五溪之地,甚至江汉平原也是越人世代生息的土地。因此,七千年前的五溪文化,离不开越文化。

在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的距今约7800年的以凤凰、饕餮、八角形、太阳纹等组成的综合图案,带着超自然的玄幻色彩,证明当时的高庙人已经以凤、獠牙兽及太阳为部落图腾。凤鸟图案将之前的中国最早河姆渡“凤凰图腾”记录刷新,提前了400年。

獠人(越人))虽然信奉自然神,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族徽,那就是大象的獠牙,他们的战士不仅喜欢纹身和迷彩伪装,也喜欢在自己的脖子上戴上野兽的獠牙作为护身符,这也是古代中国人对獠人称呼的来历!

个人以为,獠人是南方多个现代民族的共同祖先,比如瑶、仡佬、黎、侗。獠,音:lǎo ,(佬)音。名:獠通 僚 。中国古族名。分布在今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亦泛指南方各少数民族,獠既为放火烧山、打猎之声。獠,猎也,从犬,尞声。——《说文》。“僚”作为族称为什么不读“辽”,而读为“佬”,这主要是俚僚族群自称有关,如“罗窦垌佬”“黄垌佬”古汉语翻译音为“罗窦洞僚”“黄洞僚”

所谓“俚”与“獠”,应从族群居地生活、族群文化、族群走向划分。

据史料记载,在春秋以前的时代,五溪地区是古代獠人(百越人)聚居的地方之一。

公元338年,南北朝十六国时期,割据巴蜀的李寿称帝,改大成国为大汉国。五溪地区的獠人从羊柯(云贵)入蜀,“所在诸郡,布满山谷”,入居临溪河谷。

獠人“铸铜为大鼓”(《隋书》),“击铜鼓以祈祷”,“着斑布,击铜鼓”,“疾病,击铜鼓、沙罗以祀鬼神”。“推髻跣足”(《太平寰宇记》)。“无氏族之别,又无名字,所生男女,惟以长幼次第呼之。其丈夫,称阿谟、阿段。妇人阿夷、阿等之类。皆语之次第称谓也。”“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往往推一长者为王,亦不能远相统摄,父死则子继,若中国之贵族也”。“惟执刀持矛,不识弓矢,用竹为簧,群聚鼓之,以为音节,能为细布,色至鲜净”(《魏书.獠传》)。

历代封建王朝歧视、压迫他们,“岁岁伐獠”,“获其生口,以充贱隶”,“公卿逮于民庶之家,有獠口者多矣。”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蜀也有个“獠奴阿段”,写有《示獠奴阿段》诗。封建王朝甚至“取獠口,以为阉人”,“多捕山獠,以充宦者”,引起獠人多次反抗。

经历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獠人“与夏(汉)人参居者,颇输租赋”。与汉人“交通贸易”,“颇参(与)夏(汉)人为婚,衣服、居处、言语,殆与华(汉人)不别。”北宋时,会同汉人“与夷獠相杂,愈于诸郡”。但到南宋时,獠人与汉人融合,都成为“编户”(有户籍的居民)。

獠人颧骨相对略突,鼻子头明显,眼睛非常大且眼窝非常明显。

屈原《招魂》:“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雕题黑齿,得人肉而祀,以其骨为醢。”,青面獠牙,指的是獠人战士在战斗时喜欢在脸上涂抹迷彩,牙齿是染成黑色的。

大家还记得唐朝龙标境内獠人的一次大暴动吧?

新唐书载:贞观十二年(戊戌,公元六三八年)甲子,巫州獠反,夔州都督齐善行败之,俘男女三千馀口。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楚词·招魂》尾句皆曰‘些’。今夔、峡、湖、湘及南、北江獠人,凡禁咒句尾皆称‘些’,此乃楚人旧俗。即梵语‘萨嚩诃’也,三字合言之,即‘些’字也。”南、北江獠人指的就是湘西自治州和我们怀化这边。

现在的怀化南三县,包括洪江安江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商於(越)地,秦时属于黔中郡和桂林郡,汉代属于武陵郡和郁林郡。魏晋南北朝至隋代被称为“五溪之地”,唐宋时期被称为“溪峒”。从古至今,这个地方历代以来都是少数民族活动的地区。从历代的文献看,春秋到秦汉,在这里活动的有“越人”、“黔中蛮”、“武陵蛮”;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这里的少数民族被侮称为“五溪蛮”或“蛮僚”,唐宋时又被侮称为“溪峒州蛮”。古代的越人是一个庞大的族群,其内部分为若干个支系,这个族群到了南北朝时期都被称为“僚”。到唐宋时期,僚人进一步分化出包括侗族在内的许多少数民族。宋人朱熹《记“三苗”》中说:“顷在湖南时,见说溪峒蛮徭略有四种:曰僚、曰仡、曰伶,而其最捷者曰苗。”这里出现的“伶”,就是前面宋史和陆游著述中提到的“仡伶”和“仡览”。到了明代,尽管侗族已从僚人当中分离出来,但还有人把侗族称为“僚”。如明末邝露在所著《赤雅》中说:“侗亦僚类”。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则说:“峒僚者,岭表溪峒之民,古称山越,唐宋以来,开拓浸广。”从而把侗、僚、越几种称呼串连起来。

洪江原居民瑶族属于郎溪獠人的一支,已知他们在洪江居住的时间比苗族还要久远。

獠人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民族,是中国西南很多民族的起源,希望大家不要忽视。

《坛经·行由品》:“祖言:‘汝是 岭 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六祖坛经》中的「獦獠」一辞。「獦」应是「猎」的俗字,「獠」是夷蛮之人,多以渔猎为生,「獦獠」意为田猎渔捕之獠,已大体接近文献本义。「獦獠」又读为「猎獠」,但解释上则应为「猎头獠人」(猎头之獠),而非「打猎獠人」。

宋 米芾《寄薛郎中绍彭》诗之二:“ 怀素 獦獠小解事,仅趋平淡如盲医。”按, 怀素 为 长沙 人

《新唐书·南蛮》有记述:“戎、泸间有獦獠,居依山谷林菁,逾数百里。俗喜叛,持牌而战,奉酋帅为王,号曰婆能,出入前后植旗。”这里的“戎”指戎州,州治在今四川宜宾;“泸”指泸州,当年居住在那里的“獦獠”,已经演变成为今天的仡佬族。

由于地理限制,生活于中国西南高山峻岭的南方诸部落哪怕是同源同种,解放前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统一的民族概念。

欧阳修的《南獠》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北宋时期包括郎溪南獠在内的獠人攻击南部边境的广西融州、宜州的情况,南獠的生活习俗与社会关系描写的很清晰,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郎溪南獠,比“西原蛮”更加古老的民族,很可能是说壮侗语系的今天怀化侗族、瑶族的祖先,学术界一致认为,五溪秦代象郡所辖地域的原居民是南獠。

下面,让我们讨论一下怀化古代原居民獠人后裔侗族与瑶族的宗教祭祀习俗:

1、怀化侗族的宗教祭祀习俗分为自然神崇拜 、祖先崇拜、萨崇拜。

侗族宗教自然神崇拜:侗族相信万物有灵﹐认为自然界各种物类和自然现象都有神灵主宰﹐并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而崇拜众多的神灵;

侗族宗教祖先崇拜:除本族共同的女祖先﹑男祖先和英雄人物外﹐每个家族和家庭还各自奉祀自己的先人﹐而妇女又单独供奉郎家神和外家神。萨丙。侗族共同供奉的女祖先﹐被认为是本民族的最高护佑神。

侗族宗教萨崇拜:在侗族的宗教信仰中,最重要的是萨崇拜。侗乡南部地区普遍崇拜的女性神,称为萨岁意为始祖母,是最高的保护神。人们都认为她神通广大,能主宰人间一切,能影响风雨雷电,能保境安民,能镇宅驱鬼。关于这位始祖母的身世,据传说是一位为维护侗族先民利益而牺牲的女英雄。侗族崇拜萨岁实际上是一种祖先崇拜。长期以来,在侗族民间形成了一整套萨文化,包括有关萨的传说故事和歌谣、踩歌堂、吹芦笙以及各种敬萨祀萨活动等,在侗族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侗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无论是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是崇拜的对象,在侗族信仰的众神当中,以女性居多,有所谓坐守山坳的“萨 对”,守桥头、床头的“萨高乔”、“萨高降”,偷魂盗魄的“萨两”,传播“天花”的“萨多”,制酒曲的“萨宾”等,此外,还有一位至高无上的尊神叫做“萨 岁”,又称“萨麻”、“萨柄”、“萨堂”,为许多侗族地区所信奉。人们认为她的神威最大,能主宰一切,保境安民,使六畜兴旺,村寨平安,几乎村村都设有她 “神坛”。

侗族宗教鬼师:主持祭祀善神和驱赶恶鬼。也称巫师。大凡病痛﹑灾祸﹑家宅不宁及发生自然灾害时﹐人们认为是不同的鬼怪精灵在作祟。因此﹐就要请鬼师驱鬼。鬼师察看巫书或以占卜法﹐判断何方何鬼作祟﹐应用何物禳祓。重病久病者﹐被认为是鬼怪将其魂魄偷走﹐要请鬼师“撵鬼追魂”。如果村寨发生流行病或火灾﹐也要由鬼师主祭扫寨。鬼师有的世袭﹐有的由寨老兼任。鬼师“赶鬼”收受供品作为酬报。

2、怀化瑶族崇奉各种自然神、图腾神和祖先神。

自然神:同其他民族一样,瑶族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神灵,因此他们祈求万物神灵,能驱除自然灾害,给予他们平安富足的日子。

图腾神:瑶族对氏族图腾极为崇拜,认为它具有莫大的神力。盘瓠,亦称盘王、盘护、盘古等,是神话传说中龙犬的名字。瑶族的盘瓠崇拜,实际上是一种图腾崇拜。很多瑶族人都认为盘瓠是瑶族的始祖,把他当作始祖神加以崇拜、祭祀与供奉,瑶族的先民每逢迁徙,必携带祖先偶像,每到一处,必先立盘王庙,以进行祭祀。祭祀分为大祭和小祭。大祭每隔三四年或数十年进行一次,规模宏大,以宗族或连村的方式进行,祭期为三至五天,要进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唱盘王歌,击黄泥鼓,以歌颂祖宗的丰功伟绩,欢庆是年的五谷丰收。除集体仪式外,各家各户还要杀鸡宰猪,宾朋好友会聚一堂。小祭是以户为单位进行的,每年或每两年进行一次,主要的活动是本户的男女老少一起拜祭盘王供像,祈求全家人平安,来年粮食丰收。

祖先神:由于瑶族人相信人死亡后有鬼魂存在,为了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和对先辈的尊敬,在死者的墓中放置工具、用具和食物,同时祈求得到祖先神的庇护。瑶族在氏族部落中还要祭拜共同的祖先:盘瓠、伏羲兄妹神、社王神、神农神等。随着社会的确立,一家一户的祖先崇拜日益盛行,把祖先的神龛放于正堂中,在神龛的上面是祖先的画像或神名,后人跪拜祖先,祈祷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五、谁是高庙原始部落的神灵?

围绕高庙遗址讲故事的人很多,其中一个误区是喜欢拿中国远古时代的神话故事情节往高庙遗址上套,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理智的。

高庙遗址具有七千多年的历史,而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也不过五千年。南方百越民族,包括生活在五溪的南獠信奉万物皆有灵的原始宗教,比如,五千年前从洞庭湖区被迫南下的南獠后裔古代越南人信仰三府,认为尘世以外还有天府、水府和阴府三个世界,视万物都有神灵,因而祭龙、祭鸡、祭山、祭河。越南古代与怀化古代獠人一样,铜鼓面上有的太阳星辰的图案,也反映了越南古代人的自然崇拜。同样,处于南北交通运输必经之道的沅水高庙遗址的图案也反映了对自然崇拜的现象。

至于拿高庙遗址出土文物中的图形与中国神话故事里的人物一一对应,也是错误的。这些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图形按照这样的对应关系的话,完全可以将其作为漫画家笔下的外星人对应起来,很不科学,也不严肃。

唯一科学的方法就是与其他地区出土文物的图形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得到高庙遗址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中的历史地位。

高庙遗址最大的亮点就是祭祀场所的挖掘成果,应该是拥有世界级地位的发现。

这么大的祭祀活动场所,很多无法解释的东西了。至于工具,在当时看来也不是很先进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很少。那些玉器应该是可以解释为外来的产品。

至于发现文字之类的推测,纯属虚构和扯谈。

出土文物中的玉器和象牙雕刻艺术品,在同时期的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出土文物比较起来,算很普通的了,没有任何奇怪的

贺刚说得有道理,高庙宗教跟沅湘的原始宗教有关!个人认为跟什么连山易、八卦无关!理由是:圣人孔子推崇的连山易、易经八卦不会拿人作为牺牲品吧?而高庙遗址大规模使用人来作为牺牲品,这只有南方信鬼神的部落出于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的恐惧才会这样做!因此,个人认为《谁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中华八千年高庙太皞伏羲古国考》这本书推测伏羲是人类最早的文明有点牵强附会。

这几个讲高庙遗址的故事的人里面,另一个最出名的是阳国胜先生。

阳国胜先生在《高庙文化,中华文明的里程碑》(网络版文本)中,把高庙遗址与连山易绑架在一起,确实颠覆了史学界的传统认知。特别是将林河关于高庙文化中出现的八角星图与易经八卦的假设,延伸为连山易起源说,确实想象力丰富。目前的怀化地名,与历史上的衣冠南渡关系非常密切。在侨置县龙标未建立起来之前,怀化地名没有与中原地区重复的,而衣冠南渡出现的地名,特别是建立南阳郡龙标县之后,怀化大部分地名与河南省重复了,包括会同县各地,而衣冠南渡从河南移民五溪的北方居民大部分来自于河南省原炎帝部落居住地的后裔。

易经是我国春秋以前解释“易”的经典书籍,是华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人们所知道的《易经》有三部《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前2部已经失传,真正 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周易。社会上不断有人声称已经发掘出了连山易和归藏易,并整理出版了相关书籍,不过这应该是伪作,并没有得到专家的认 可和社会的承认。不过,人们通过古代易学文献的描述,已经确定了连山易是以“艮”卦为首,归藏易以“坤”卦为首,而周易是以“乾”卦为首。诸如南怀瑾这样 的专家认为,堪舆、医药等方面有关易的运用,这与连山易、归藏易是分不开的。孔子所写的《易传》告诉我们,远古人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取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任何事物都是以阴阳相生相克,如同我们现在都在使用的信息技术也是01两个符号演绎变幻一样。

林河认为沅江在古代是中原沟通西南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五千年五溪历史文化遗产方面,我们还有很多没有搞懂的事情。

想象力丰富很好,但是还是要经过权威机构鉴定考证,否则就是民间造史活动。

点滴成果,漫长艰辛。这就是研究文化的特点。我们很多人自己只能在过程中享受快乐,也许自己看不到真正的成果。国胜先生《高庙文化,中华文明的里程碑》(网络版文本)这篇文章没看到有价值的证据,高庙遗迹在中国史学和考古界被归类为孤证,类似这样的孤证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发现了几例,还没有人弄清楚其来龙去脉。

六、希望大家对高庙文化学习研究要端正态度,沉下心来,不要太多功利心。

个人希望大家沉下心来搞学习研究,高庙遗存未经专家学者鉴定考证,难以凭空与连山易、伏羲联系在一起。希望大家不要急功近利,好大喜功!

个人感觉阎朝科、阳国胜先生过于浮躁,沉静不下来。比如:在地表以下遗存未经过专家鉴定,没有史书记载的情况下,在研究论文没有刊载到国内外权威杂志上讨论过的情况下,在高庙遗存未经过专家学者定性的情况下,在这些硬货都没有拿得出手的情况下,如何能够让人信服高庙遗存与连山易、伏羲有内在联系?靠急急忙忙开一个专家研讨会,一个新书发布会解决不了问题的。

考古研究非常专业,不是我们这些外行可以扮演内行的。

五溪北宋以前的历史文化遗产,至少还有大量史书记载可以考证,可以学习研究发现一些硬货,而这个外星人一样的高庙遗址孤证,确实难以理解和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在证据史料论文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兴师动众,请来那么多人开会,得出的三个结论的前面两个都是炒现饭,第三个结论纯属推测,确实令人失望。还以为高庙研究有什么重大突破了,那个八角星联想到连山易,实在是牵强附会,易学符号都没有搞清楚吧?谁能够证明贵州水族的水书记录的《连山易》的真实性?

林河先生已经逝世了,我曾经跟湖南省的研究员王康乐当面讨教过有关问题,他认为研究五溪历史文化应该先把北宋以前的五溪历史文化搞清楚,目前为止还是很模糊的,如果我们一下子跳到7000年前的东西,目前不具备条件,就很难研究出成果了!

根据目前为止的情况,高庙遗址就像外星人降临怀化一样,无法理解。

看来对高庙遗迹的认识和理解,各位大神还是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远没有达到统一认识。五溪北宋以前的历史文化遗产,至少还有大量史书记载可以考证,可以学习研究发现一些硬货,而这个外星人一样的孤证,确实难以理解和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我不敢浪费时间去做无法企及的事情。这个高庙遗迹被挖掘出来后,首先是考古学家绞尽脑汁地去考证,得到业界普遍认可以后,然后才会轮到怀化的民俗文化或国学大师去圆梦。

个人认为,除了给我们丰富的想像,对谁是高庙原始部落的神灵现在下结论还是早了一点。当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考古学家也会有所启发。

高庙遗迹在中国史学和考古界被归类为孤证。

类似这样的孤证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发现了几例,还没有人弄清楚其来龙去脉。

炎帝故事距今5000年,易经成书距今3000年,而高庙遗迹距今7400年,确实很难扯到一起!不过,屈原描述的沅水流域巫傩文化确实是比易经更早出现的属于中华文明源流中的一种远古流传下来的文化。

七、高庙遗迹是我国原始宗教神灵信仰的典型代表。

高庙遗迹应该就是南方普遍流行的巫文化的源头?他们是什么民族?怀化原居民南獠?他们是现代侗族瑶族同胞的祖先,是什么原因能够使得硖州地区聚集这么多原始人?很明显,如果没有原始农业,养不活那么多人的。而遗址证明当时还是渔猎和简单的养殖(猪),没有发现稻谷。

我们不得不怀疑这个先进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可能是单一功能的祭祀活动场所,谁有那么大的组织能力?明显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太诡异了太不可思议了!

新石器时代遗址证明沅水流域的原始宗教对长江流域的影响深远。这么大的祭祀活动场所,很多无法解释的东西了。至于工具,在当时看来也不是很先进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很少。那些玉器应该是可以解释为外来的产品,精美的白陶制品及其符号展示了五溪原始宗教逐步向长江珠江流域传播的证据。

谁是高庙原始部落的神灵?目前大家都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阳国胜研究巫水历史文化的大方向是对的,这是一个大宝藏。问题是炎帝故里真的在会同吗?炎帝部落是从北方迁移过来还是从五溪北伐中原?这本身就是争议很大的问题,目前为止,炎帝北方说占有绝对优势,有大量古籍史典佐证,阳国胜只有几块石头几个地名几个洞来佐证!

尽管如此,我还是非常尊重阳国胜先生,毕竟自己是从他的文章中开始学习了解五溪历史文化的,而且,也佩服他艰苦卓绝地研究五溪历史文化的精神。

另外,属于炎帝部落的共工部落南下迁移三苗是有历史记载的,我也考证过巫水流域很多地名都是从黄河上游炎帝部落活动地区移植到五溪的,比如共工出生地若水等等。

属于炎帝系统的共工部落之所以成为南方先进民族,就是与水有关,与船只有关,与先进的交通工具,武器和生产技术有关。在会同南獠还在信好鬼神、穿兽皮、使用石刀竹枪的时候,来到五溪的共工部落已经在穿蜡染的五彩斑斓的衣服和弓箭!但是,他们也同样在信仰方面接受了南獠的体系。

八、高庙遗迹原始宗教对自然界万物神灵的崇拜是怀化侗族瑶族的祖先创造的奇迹。

据考古显示,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可能就是古越人创造的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稻谷、稻草和稻壳的堆积,是当时世界发现最早的稻作文化,后来在黄河流域的 裴李岗遗址、 贾湖遗址和长江中游流域的彭头山遗址等地发现了更早的稻作文化。

五溪历史文化很复杂,五千年前七千年前出现了这么高度文明的遗迹,个人认为是会同南獠的杰作,应该是沅湘大地的土著原始部落的成果。在高庙遗址出土的我国目前最早的凤鸟、兽面和八角星象等神像图案,发现的距今7000多年的罕见大型祭祀场所,都属于五溪原居民,也就是怀化侗族瑶族的祖先创造的奇迹!而象牙应该是西南地区的商品,那些玉器也不是本地品种,我从质地判断这些玉器来自于中原。这也说明沅江在七千年前已经有高度文明的人在利用作为交通运输了。

类似这样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沿着沅水分布,比比皆是,说明中华文明的相互交融、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也说明了孕育了伟大诗人屈原的沅湘故土的英雄热血和浪漫激情,同时,让我们了解到沅湘文化还有很多宝贵的遗产是我们根本没有掌握或者在历史长河中遗失的精髓!
高庙遗址中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实分为下、上两个大的部分(各自包含若干个地层),在这里,属于高庙文化的堆积。只是遗址中的下部地层遗存,其所处的年代,第一次发掘简报中公布了几个碳十四的测年数据,年代上限(经树轮校正)约为距今7400年左右。下限接近距今6800年。
高庙文化遗存所反映出的区域性文化特征是十分鲜明的。高庙遗址的发掘以及高庙文化的确立,使人们对湘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但那时还没有文字记载,不能发现更多的信息,包括其主人的称谓。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哪?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原。

中原的别称有中土、中州和华夏,主要指的是现在的洛阳到开封一代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可以理解为今天的河南省,但是在与外族对抗的时候,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原本的意思是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看做是中国天下的中心。

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和中原文明的发扬光大,慢慢的向外延伸,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以及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扩展资料:

关于中国历史有一句俗话,叫做:“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大省。

河南在古代又称中原,他沟通南北,占据了中国的腹地,历朝历代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电视剧也好,史书也好,会经常一些词,如“逐鹿中原”“定鼎中原”这些词足以表达出河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除了兵家必争之地之外,历史上的河南还曾经是多个国家的都城,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中,河南有四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商都郑州。“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这句话是一点都没有夸张。

两千多年来,身为六朝古都的河南,见证的中原大地上无数的兴衰荣辱和朝代更替,这是中国其它省份所没有文化底蕴。

就拿九朝古都洛阳来说,这里的九不是具体的数字九,而是形容多,洛阳曾经是十三朝的古都,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这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

作为都城,洛阳也曾经见证了一百多位帝王,在这里指点江山,开创盛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原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原。

中原的别称有中土、中州和华夏,主要指的是现在的洛阳到开封一代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可以理解为今天的河南省,但是在与外族对抗的时候,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原本的意思是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看做是中国天下的中心。

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和中原文明的发扬光大,慢慢的向外延伸,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以及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扩展资料:

河南位于中国的中部,有中原、中土、中州之称,河南人平时爱说中,中这个词也成了河南人的标志。

中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为,表示的是一根旗杆,上面迎风飘扬着长条的旗帜,旗杆正插在一个圆圈的中间,代表中间、中央的意思。

由中间、中央意可以引申出内、里面的意思,一般中间的部分在里面、在内部,就如河南,既可以说位于中国的中部,与沿海、沿边等地方相比,它又位于中国的内陆。

中还有正、不偏不倚的意思,也是由其中间、中央意引申而来,意思是待人接物要保持中正、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后来成为中国人的普遍遵循。

河南人所说的中,是成、行、好、可以的意思。中,不仅河南人常说,东北、山东、河北甚至甘肃、宁夏、江淮等地也有人说,只不过河南人说的更多,人们也已习以为常,一听到人说中,首先想到的就是河南人。

至于河南人为啥爱说中,可能与中的字义相关:一是因为河南位于中国的中部,再者中也是中国古人做事追求的最高准则。河南人爱说中,背后传递的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自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原

目前历史学界也有一种普遍的观点,那就是中华文明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在史前时代有六大文明区域:
1、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
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3、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5、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6、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2和3可以认为是黄河文明,4和5可以认为是长江文明。在漫长的史前时代中,这六大文明相对独立地发展,各自取得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成就,都进入了原始部族社会阶段,以下是传说中存在的原始部落。

但最终脱颖而出的,是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它最早建立起国家和都城。传说中的首领黄帝,打败了炎帝和蚩尤,成为中华文明的最早的主宰。

所以也可以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及商丘、南阳、许昌、濮阳等古都,为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省份。从夏朝至宋朝,河南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河南自古就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之说,有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范蠡、商鞅、苏秦、吕不韦、李斯、贾谊、张衡、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李贺、岳飞等历史名人。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所以称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
本文标题: 很多人说中国文明源头在高庙文化。是不是这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189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耶律延禧的禧怎么读,一声还是四声饮酒对人的身体健康有何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