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石碏大义灭亲

发布时间: 2023-05-15 08:59:5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2

石碏大义灭亲事件的背后,潜藏着怎样的政治目的?我们知道,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国林立,周王室此时已经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卫国的...

如何看待石碏大义灭亲

石碏大义灭亲事件的背后,潜藏着怎样的政治目的?

我们知道,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国林立,周王室此时已经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卫国的州吁弑君篡位就很好的反映了这种现象。没多久,大臣石碏联合陈桓公杀死了州吁,作为州吁弑君的帮凶,石碏的儿子石厚也被石碏杀死。这样做一是为了给周王室一个交代,二是防止石厚事后对卫国不利。

乱局初显

当时郑国在郑庄公的带领下逐步强盛起来,隐隐有中原霸主的趋势,在这过程中,曾经发生了有关郑国国君之位的争执。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不甘居于人之下,于是反叛郑庄公,意图自己做国君。共叔段失败以后,逃到卫国被收留。在这样的背景下,州吁与共叔段同命相怜,于是在共叔段、石厚的帮助下,州吁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卫桓公,成为了卫国国君。

计除州吁,石碏da

由于郑国的日益强盛,周王室联合了宋、陈、卫、蔡几国,想要抑制郑国扩充实力。在州吁取代他的哥哥做了国君以后,为了得到周王室的承认,石碏建议州吁去求见陈桓公,借此向周王室示好,州吁也认为自己不能得罪周王室,于是去向陈桓公求情。石碏则向陈桓公传讯,希望他能除掉州吁。考虑到自己是捍卫周王室的利益,州吁这样践踏礼乐之人确实应该除掉,于是陈桓公就除掉了州吁。作为州吁弑君的帮凶,石厚也被石碏忍痛杀掉。因为陈、卫、宋、蔡联盟是在捍卫周王室的利益,像州吁这种犯上作乱之人是不能被容忍的,作为其帮凶的石厚自然也不能被接受。为了给联盟过一个交待,也为了防止石厚日后报复卫国,石碏不得不大义灭亲,除掉石厚。

可以说,州吁弑君篡位开此先河,严重影响了周王室的威信,他自身必然会受到制裁,作为其帮凶的石厚也难逃惩处,石碏杀子是不得已而为之。

石厚的死,在政治角度说,更像是卫国对于确认自身政治立场的投名状。也确保了卫国对组织没有二心。石碏被迫杀死自己的儿子,也对国家利益有利,是有道义和实际的双重价值的。
主要还是因为石碏是一个政治家以国家大义为己任,为了当时所追随王室以及陈国的共同利益,大义灭亲也是无奈之举,瓦解对立方即将联盟的势利是同样也是他们这么做的主要目的。
石碏杀死自己的儿子是为了代表卫国表明卫国的立场,坚决站在周朝这边对抗郑国。

关于《左传》“石碏大义灭亲”的疑惑

1、石碏既然懂得爱子“则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道理,又是一位正值而敢于进言的人,为何其子石厚却不听他的话,与州吁狼狈为奸,弑君篡位呢?说白了,为何石碏懂得教子的道理却没教好自己的儿子?rn2、最后出了叛逆才要设计杀掉不孝子和州吁, 无形中成就了自己大义灭亲之名。因为自己开始没教育好而让儿子走上歧途,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果,这时才要除掉儿子,从这个角度讲,石碏不见得是一位贤人。为何书中却要赞扬他?
1、首先,懂得理论不等于懂得实践,就好比赵括的纸上谈兵一样,他有可能只是在理论上知道怎样教孩子,但真正操作不行,就好比不是从师范类学校毕业的老师就都能教得好学生;其次,他懂得教孩子,但是也要受到实际情况的制约,就像现在的某些孩子就是被爷爷奶奶一辈惯坏的;再次,石碏也算是贤臣,兢兢业业工作,有可能没有时间教孩子,疏忽了自己孩子的教导;最后,孩子都是有逆反心理的,如果方法不当,不听他的话也没什么不正常的。

2、人的一生,孰能无过?难道一个人有了过错,我们就忽视他做的正确的事情么?也许他没有教育好儿子是他的过错,但他后来大义灭亲,我们可以视为他勇于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而且这样的改正错误可不是说说就可以的,而是自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错误否定他的正确,我们批评他的错误,但赞扬他的正确,很正常。
该听过尧舜的故事吧,他们的亲儿子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可是并不妨碍他们的圣贤地位,更何况石碏。儿子大了,总有自己的想法,当爹的不可能全都负责。没必要求全责备。

左传全集《石碏大义灭亲》原文赏析与注解

石碏大义灭亲

(隐公三年、四年)

【题解】

对于很多人来说亲情都是难以割舍的,很难逃脱天性这条纽带的束缚。故而人们时常会做出一些让社会、道德、理性法则屈从于天性和亲情的选择。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大义灭亲就成为一种特别值得表扬的高尚品德。于是,像石碏一样的人,就显示出了伟大和高尚,让人叹为观止。

【原文】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76],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77]。又娶于陈[78],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79],庄姜以为己子。

【注释】

[76]卫庄公:名扬,武公子,在位二十三年(前757—前735)。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得臣:齐庄公的太子。

[77]赋:创作。《硕人》:《诗经·卫风》中赞美庄姜的诗。

[78]陈:诸侯国名,妫(guī)姓,在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

[79]娣(dì):妹妹。戴妫:随历妫出嫁的妹妹。

【译文】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为妻,她的名字叫庄姜。庄姜长得很漂亮,令人遗憾的是她却没有生孩子,于是卫国人为她创作了一首诗叫《硕人》。后来卫庄公又娶了一位名叫厉妫的陈国女子,生了孝伯,孝伯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厉妫随嫁的妹妹戴妫生了卫桓公。庄姜就把桓公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对待。

【原文】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80],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81]:“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82]。骄、奢、淫、泆[83],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84]。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85],憾而能眕者鲜矣[86]。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87]。君人者将祸是务去[88],而速之,无乃不可乎[89]?”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90]。

【注释】

[80]嬖(bì)人:低贱而受宠的人。这里指宠妾。

[81]石碏(què):卫国大夫。

[82]纳:入。邪:邪道。

[83]泆(yì):放纵。

[84]阶之为祸:成为酿成祸乱的阶梯。

[85]降而不憾:地位下降而能无所怨恨。

[86]眕(zhèn):克制。鲜:稀少。

[87]速祸:使灾祸很快到来。

[88]务:勉力从事。去:消除。

[89]无乃:恐怕,大概。

[90]老:告老退休。

【译文】

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的儿子,因此也受到庄公的宠爱,他喜好武事,庄公也没禁止。庄姜则特别讨厌州吁。大夫石碏劝谏庄公说:“我听说疼爱孩子的正确做法是用道德礼法去教导他,使他不要走上邪路。骄傲、无礼、违法、放纵都能导致邪恶的产生。这四种恶习之所以产生,究其原因是给他的宠爱和俸禄过了头。假如准备立州吁为太子,就确定下来;假如还没有定下来,将会酿成祸乱。那种受宠而不骄横,骄横而能安于下位,地位在下而不怨恨,怨恨而能克制的人,是很少的。更何况低贱妨害高贵,年轻欺凌年长,疏远离间亲近,新人离间旧人,弱小欺侮强大, *** 破坏道义,这是六件背离道理的事。国君行事遵礼守法,臣下受命恭行,为父慈爱,为子孝顺,兄长宽和,兄弟恭敬,这是六件顺理的事。背离顺理的事而效法违理的事,就会很快招致祸害的产生。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想尽办法除掉祸害,而现在您却在加速祸害的到来,这恐怕是不行的吧?”卫庄公没有采纳石碏的劝告。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往,石碏加以制止,但却没有制止住。到卫桓公当国君时,石碏就告老退休了。

【原文】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公与宋公为会[91],将寻宿之盟[92]。未及期,卫人来告乱。夏,公及宋公遇于清[93]。

【注释】

[91]公:指鲁隐公。宋公:指宋殇公。

[92]寻:重温。宿之盟:鲁隐公元年,鲁国和宋国曾在宿这个地方会盟。

[93]遇:指诸侯非正式的会面。

【译文】

鲁隐公四年的春天,卫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自己登上了王位。鲁隐公和宋殇公会面,准备重温以前宿地会盟所建立的友好关系,还没达到预定的日子,卫国就传来了国内发生叛乱的消息。夏天的时候,鲁隐公和宋殇公改在清这个地方进行非正式的会面。

【原文】

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94]。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95],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96],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97],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于是[98],陈、蔡方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注释】

[94]纳之:送公子冯回国为君。

[95]修:治。这里可以理解为报复。

[96]求宠:讨好。和其民:使其民众安定和睦。

[97]赋:兵赋,指作战所需的人力财物。

[98]于是:在这时候。

【译文】

宋殇公即位的时候,公子冯逃到郑国避难。郑国人原本打算送他回国。等到州吁自立为卫国国君时,他就准备向郑国报复前代国君结下的仇怨,以此来讨好诸侯,安定国内人心。于是他派人告诉宋国说:“假如您打算进攻郑国,以除去君王的祸害,您作为主将,我们将提供人力物力,和陈、蔡两国一道随您出兵,这就是卫国现在最大的愿望。”宋国答应了。这个时候,陈国、蔡国正和卫国友好,所以宋殇公、陈桓公、蔡国人、卫国人联合起来攻打郑国,包围了郑国都城的东门,五天以后才返回。

【原文】

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99]。夫州吁,阻兵而安忍[100]。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101]。夫兵犹火也,弗戢[102],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103],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注释】

[99]治丝:把丝理清。棼:纷乱。

[100]阻兵:依仗武力。阻,依仗。安忍:安于残忍。

[101]济:成功。

[102]戢:停止,收藏。此指控制、收敛。

[103]务:致力。

【译文】

鲁隐公向众仲询问道:“卫国的州吁会取得胜利吗?”众仲回答说:“我只听说用德行来安定百姓的,从没听说过用祸乱来安定百姓的。用祸乱来安定百姓,就如同理乱丝的头绪,反而弄得更加糟糕。州吁这个人,依仗着武力而安于残忍。仗恃武力就会失去民心,安于残忍就不会有亲附的人。百姓背叛,亲属离开,这是不可能成功的。武事,就像火一样,若不加以制止的话,自己也会被焚烧掉。州吁杀了自己的国君,又残暴地使用百姓,他不仅不致力于建立美德,反而想通过祸乱来取得成功,那祸患就在所难免了。”

【原文】

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104],公弗许,故请而行[105]。故书曰“翚帅师”,疾之也[106]。诸侯之师败郑徒兵[107],取其禾而还。

【注释】

[104]羽父:即公子翚(huī)。

[105]故:通“固”,坚决。

[106]疾:憎恶。

[107]败郑徒兵:打败了郑国的步兵。

【译文】

秋天的时候,诸侯再次进攻郑国。宋殇公派人向鲁国请求支援,隐公不同意。羽父请求出兵与之会合,隐公还是没答应。羽父坚决请求以后便自己前去了。所以《春秋》记载说:“翚帅师”,这是表示对他不听命令的憎恶。诸侯的军队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割取了那里的谷子以后才班师回朝。

【原文】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108]。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109]?”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110],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111],老夫耄矣[112],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113]。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114],石碏使其宰孺羊肩莅杀石厚于陈[115]。

【注释】

[108]定君;安定君位。石子:石碏,石厚的父亲。

[109]觐(jìn):诸侯朝见天子。

[110]朝:当时诸侯相会亦可称朝。使请:求陈桓公向周王请求。

[111]褊(biǎn)小:狭小。

[112]耄(mào):年老。八、九十岁叫耄。

[113]莅:临,到。

[114]右宰:官名。丑:人名。濮:陈国地名。

[115]宰:家臣。

【译文】

州吁没能让卫国的民心平定下来,于是石厚就去向他父亲石碏请教安定君位的方法。石碏说:“能去拜见周天子,君位就可以安定了。”石厚问:“要怎么做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能答道:“现在最受周天子宠信的是陈桓公,而陈国和卫国的关系又相处得很好,假如去朝见陈桓公,让他向周天子引荐,就一定能办到。”于是石厚跟随州吁来到陈国。石碏派人告诉陈桓公说:“卫国只是弹丸之地,我也年纪老迈,不能再有什么大的作为了。来的那两个人正是杀害我们国君的凶手,希望你们借此机会设法处置他们。”陈国人就将州吁和石厚抓住,并到卫国请人来处置。同年九月,卫国派遣右宰丑到陈国的濮地杀了州吁。石碏又派自己的家臣孺羊肩到陈国杀了自己的儿子石厚。

【原文】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译文】

君子说:“石碏真是一位正直无私的臣子。他痛恨州吁,同时也痛恨和州吁交好的石厚。‘大义灭亲’,大概就是说的这种事情吧!”

【评析】

在古人的思想意识中,臣弑君、子杀父、妻害夫,都是大逆不道的“大不义”。君主是皇天后土的宠儿,他是上天和神明意志的体现,是小民百姓最初的父母,怎么可以想冒犯就冒犯甚至是杀害呢?这罪过就是比杀害自己的亲生父母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可以称得上是“滔天大罪”。在这种禁锢思想的束缚下,灭亲便被视为是当然的正义之举。

古人说得好:“虎毒不食子。”这句话是说,尽管猛虎性情凶残,然而它依然要恪守亲情的界限,凶残只是对外而言。而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却以大慈大爱之心相待,绝不可能为了充饥而吃掉自己的孩子。老虎这样做,是动物的本能,没什么好议论的。对人而言,人做事也要按天性,亲情是人之天性所必须的,父母儿女之间的亲情,是自然的法则。世上没有不爱惜自己亲生骨肉的父母。如果说人性这东西也存在的话,那么父母儿女间的亲情就应当属于人性之列;如果说人性是永恒的话,那么这种亲情也是永恒的,否则的话,便是丧失了人性,丧失了天良,就不应当再冠之以“人”这个称呼了。

石碏大义灭亲,司马迁并不认同

“大义灭亲”成语出自《左传·隐公四年》,意思是:为了维护正义不徇私情,使犯罪的亲属受到应有的惩处。

与《左传》高度赞扬不同,《史记》根本没提及,好像司马迁并不认同石碏。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这就是一个相对论,打江山其实也不容易,但是相对坐稳江山,更难。只要孔武有力,一股子蛮劲就可能打下江山坐上宝座;但是要坐稳江山,就不能单纯依靠蛮力了。

卫庄公庶子州吁带领一帮子亡命逃犯袭击并杀害了弟弟卫桓公,抢占了王座,自立为王。

坐上宝座之后,州吁感觉卫国人不太顺服于他。他看别人不顺眼,别人也拿不正眼看他,毕竟他的王座是强抢而来。

一直追随州吁的好基友石厚出主意,说:君王坐上王位,按说应该杀人立威,清理王室内不忠诚的大臣,只是现在缺少理由。

恰在此时,郑庄公的弟弟姬段设想再次攻打郑国,州吁和石厚商量之后一致赞同。

石厚说,对郑国开战,既可以显示一下实力,震慑一下王室内大臣,又可以转移国内矛盾焦点。州吁原本就“好兵”,又是武力夺取王位,自以为打遍天下无敌手,所以欣然同意对郑用兵。

于是,州吁主动联系宋国、陈国、蔡国,组成联军一起攻打郑国。宋、陈、蔡三国答应州吁的邀请,毕竟卫国影响还在。州吁的爷爷——卫武公在“佐周平戎”中展示了较强的军事实力,而且“内修德政,百姓和集”,综合国力也非常强悍。

四国联军对郑开战,就像一场闹剧,无疾而终。

“(陈桓公)二十六年,卫杀其君州吁。” ——《世家第六 陈杞》

“(郑庄公)二十四年,宋穆公卒,公子冯奔郑。郑侵周地,取禾。二十五年,卫州吁弑其君桓公自立,与宋伐郑,以冯故也。” ——《世家第十二 郑》

《史记》中《世家第五 管蔡》只字未提卫国这段时间历史,《世家第六 陈杞》象征性地记录了“州吁之死”,攻打郑国好像根本没有这么回事。《世家第十二 郑》虽然提到了卫国联合伐郑,对宋国为何参战作了透露,为追缉逃亡在郑的公子冯。

“殇公元年……宋许之,与伐郑,至东门而还。二年,郑伐宋,以报东门之役。其后诸侯数来侵伐。”  ——《世家第八 宋微子》

郑国好像根本不在意这次联军的攻伐,司马迁在郑世家根本没提及。原因有二:一来此时郑国在诸侯国中实力强悍,敢于“犯上作难”,侵占周王朝土地,且偷取了稻种。周桓王后来率领陈、蔡、虢、卫五国联军报复性攻伐郑国,竟然被郑国挫败。二来卫国带领的联军一盘散沙,根本没有战斗力,在《世家第八 宋微子》记载“至东门而还”,倒像是组织了一次一日游。

“至郑郊,石碏与陈侯共谋,使右宰丑进食,因杀州吁于濮,而迎桓公弟晋于邢而立之,是为宣公。”  ——《世家第七 卫康叔》

四国联军究竟为什么失败呢?司马迁在《世家第七 卫康叔》透露,石碏将联军总司令州吁阴了。

“石碏乃因桓公母家于陈,佯为善州吁。” ——《世家第七 卫康叔》

人物关系需要捋顺:石碏是石厚的父亲,是卫庄公的近臣。此处的桓公是卫桓公——姬完,也是州吁的弟弟。卫桓公姬完的母亲是卫庄公的夫人(正室),是陈国的陈桓公的女儿。州吁夺取的王位,是杀害了弟弟卫桓公得来的。

上面那句话容易理解了吧。石碏找到了陈桓公,两人商量着设了一个局。州吁带领四国联军攻打郑国,石碏和陈桓公暗中支使右宰丑在上饭的时候,趁机宰杀州吁。石碏将流亡在外的姬晋(卫桓公的弟弟)迎接回来,扶持登上王位,这就是卫宣公。

州吁坐上来路不正的王位,真是被逼无奈了,为了获取诸侯认可,连姬完的亲舅舅陈桓公都敢相信。你可是杀了人家的亲外甥。

“卫人皆不爱”,州吁更没有想到,好基友石厚的老爷子石碏会如此狠毒,暗中设局害了他。

可让州吁更没有料到的是,石碏会让家臣把石厚给杀了。虎毒尚且不食子,何况人呢。在《史记》中,司马迁压根没提石厚,更没有对石碏大义灭亲作记录。

反而是《左传》高度赞扬,“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也。”

“石碏真是一位纯粹正直的臣子。他痛恨州吁,把石厚也一起杀了。‘大义灭亲’,大概就是说的这种事情吧!”

大义灭亲,值得称颂的一种高尚美德。在道德、理性法则面前,为了公平正义,忍痛割舍亲情令人敬仰。然而石碏为人父母,教育缺失更应该反省。所谓“子不教,父之过”,石碏是否反思过自己的原因?

州吁年轻时就喜欢舞枪弄棒,卫庄公还给了州吁带兵权力。石碏因此劝谏卫庄公不妥,恐怕将来造成内部祸乱。卫庄公“不听”。《左传》中石碏劝谏卫庄公约束庶子州吁,“爱子,教之以义方”。禁止孩子从小骄奢淫佚,避免将来走向邪路。

可惜,石碏能劝谏卫庄公如何教育孩子,自己却不能身体力行,教育好石厚。

所以,司马迁不太看好石碏“大义灭亲”的举动,卫世家不值得一提;石碏更没有进入列传扬名。
本文标题: 如何看待石碏大义灭亲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0885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是癫痫,想生孩子要注意些什么《二十五史与家国兴衰》和《万历十五年》的异同何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