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姓朱,为什么给马三保赐国姓为“郑”

发布时间: 2023-05-10 20:01:3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4

明朝皇帝姓朱,可为何赐的国姓却是“郑”呢?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明朝这个朝代。它是由汉族人建立的统一的王朝,一共历经十六个皇帝,国祚延...

明朝皇帝姓朱,为什么给马三保赐国姓为“郑”

明朝皇帝姓朱,可为何赐的国姓却是“郑”呢?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明朝这个朝代。它是由汉族人建立的统一的王朝,一共历经十六个皇帝,国祚延续二百七十六年。疆域也较为辽阔,汉地尽是它的所属之地,初年疆域扩展至日本海、外兴安岭,后期后退至缩辽河地带;北边到达阴山山脉,后来演变成为明长城;西边则到了新疆哈密,后来退居嘉峪关;西南角临近孟加拉湾,后来折回今云南境内。

明朝为了更好地掌控青藏地区,设置了羁縻卫所进行相关事宜的管理,还曾经收复过安南地区。可以说,明朝这个时代十分的具有探究价值,毕竟它的疆域就进行额多次更改。

再来说说它的经济方面的状况,它的手工业和商品经济都十分地繁荣,还曾出现过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在文化层面上,则显示出趋近世俗化的态势。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进步也体现在人口方面,据《明实录》记载明朝人口最多的时候曾到达7185万,这个数字十分了得,也侧面烘托出明朝当时的国力强盛。曾有人这样评价明朝,说她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

话锋转回来,今天笔者索要谈论的并不是进行对明朝的继续探讨,而是想探究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明朝皇帝姓朱,为什么赐国姓为“郑”(如郑和、郑成功)?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如果想要表示对某位臣子的喜爱,会赐予他与皇帝同姓,也就是国姓。例如,唐朝的开国功臣徐世勣,李渊为了表彰他赫赫的功绩,在武德二年封他为曹国公,加授右武侯大将军,赐予他李姓。此后,徐世勣成为了李氏宗族的一员。

如此可见,赐国姓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一件事情。那么明朝的创始人为朱元璋,赐臣子为朱姓应该是不容质疑的一件事情,那究竟为何郑和、郑成功二人却被赐予郑姓呢?

其实这是对于皇帝赐姓有所误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且听笔者一一道来。先来介绍一下郑和此人,他就是著名的七下西洋的主角。郑和,原名马和,世称“三保太监”。有关他的幼年时代记载不详,无法进行合理地推测。仅限于的了解就是他在明朝发动的平云南战役中被俘虏。

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后,马和也跟随军队一同进入当时的皇都——南京,随后入宫服役。之后因缘巧合之下,他变成了燕王朱棣的人。并在燕王朱棣发动的朝廷政变——靖难之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马和舍命追随。朱棣深受感动,为了表示对马和的嘉奖,用毛笔写了一个大大的“郑”字,于是马和被赐姓为郑,从此改名为郑和。从这里的历史细节中可以发现,原来当时朱棣只是单纯地给郑和赐了个姓,并非是国姓。

那么郑成功的姓氏来源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郑成功此人为人所熟知是因为他激励推崇反清复明。其实他原名叫做郑森,字明俨、大木,他的姓氏并不是皇帝所赐予的,他与郑和的状况有区别。先来简单介绍一下郑成功的家庭背景,他的父亲是明末海商及走私团伙的首领郑芝龙,母亲是日本女子田川氏。

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后,郑芝龙成为当时有权有势的将军,成为了隆武帝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郑芝龙借势将自己的儿子郑森推荐给自己的主子。隆武帝对郑森十分满意,从他对郑森说的话中可窥见一斑:“可惜我没有女儿能嫁给你,但你要忠于我大明,不要忘记!”

隆武帝对郑森实在是太喜欢了,就将国姓朱赐给郑森,并将他原名中的“森”改为“成功”。郑森就改名成为朱成功,民间百姓尊称他为“国姓爷”。那笔者不禁疑惑,这样说来,他还是应该叫做朱成功,为何历史上一致称他为郑成功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其实,这与家族的势力有关,那郑成功可是家族的骄傲,名垂千古,可是不得了,郑家自然要大书特书,因此恢复了他本来的姓氏。

第二点与清朝统治者的心理有关,假若叫做朱成功,是否会唤起更多人对清朝的反对,这样十分不利于清朝的国运延绵。因此,清朝进行刻意地修改了郑成功的姓氏。

由此可见,历史上总有些巧妙的误会,但是这些误会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拓展和研究的重要材料。

这是因为国姓并不是说一定要跟皇帝姓,而是由于这个姓是皇帝赐给的,是一种非常崇高的荣耀。
因为朱棣为了纪念马三保在郑村坝的功劳,所以就以此地的名赐郑姓,他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郑和。
其实大明朝的国姓一直是朱,皇帝的赐姓也都是朱,从来没有郑为国姓来赐姓的事情。这里造成误解的原因主要是郑和也就是马三保,确实是皇帝赐姓的郑,而郑成功人家本来就姓郑,皇帝的赐姓是朱。
整个大明朝,赐姓次数最多的皇帝,当然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很多跟着他打仗的将军、手下,都被赐姓朱。还有就是靖难之役当上皇帝的明成祖朱棣。其中,马三保也就是郑和的赐姓就是朱棣的手笔。这也是明朝赐姓里唯一一个非朱姓。
马三保是太监出身,从小和朱棣一起长大,在靖难之役中又立下大功,任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朱棣对郑和非常信任,七次下西洋,郑和一直是正使一职。因为郑和在郑村坝作战勇敢,又对朱棣忠心耿耿,鉴于郑和太监的身份无法赐姓朱,就以地赐姓,赐给了马三保郑姓。
其实,郑并不是明朝的国姓,很多人因为郑成功和郑和的缘故,认为郑是明朝的国姓,但其实那郑成功的郑并不是国姓,而是他本来的姓氏。

明朝是“朱家”的天下,为何给臣子赐姓却是“郑”?

明朝是“朱”家的天下,为何给臣子赐姓却是“郑”?

关于这个赐姓的问题,其实明朝赐“郑”的远远没有赐“朱”的多,朱明王朝,赐国姓仍然是对臣子的无上褒扬。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可能是赐郑的有一个鼎鼎大名的人,七下西洋的“郑和”。

郑和

郑和原称马三保,“三保”二字,也并不是郑和的专名。后世考证时,就有法名说,原名说,音译说,等多种说法。他初事燕王于籓邸,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明史》记载,郑和在靖难之役中“从起兵有功”。而被赐姓“郑”,可能与郑村坝之战有关,以立功地点为姓。郑和自己给自己取了个“和”。朱明王朝从朱元璋开始就很爱赐姓,朱元璋二十个义子全赐姓“朱”,朱厚照(就是豹房那个)更是百八十的收义子,赐国姓。朱棣没有赐郑和国姓的原因,我认为一是可能郑和的功绩还不到赐国姓的地步。二是郑和怎么说也是个宦官,给宦官赐本家的姓,这也太尴尬了,皇室脸面还要不要了。

郑和下西洋

那有人还会提一个人,郑成功。其实郑成功,本名郑森。人家本就姓郑,赐的是朱姓。南明隆武政权,朱聿键福州称帝,依仗郑芝龙扶持。为了拉拢位高权重的郑芝龙,隆武帝收郑森为义子,赐姓“朱”,赐名“成功”。不过此时因为南明政权实在太弱,得不到承认,郑成功自己也只保留“成功”。郑经的时候就一点都不认了。

郑成功

所以明朝的赐姓大势还是国姓“朱”,赐“郑”只是个例。

其实从历史上看,明朝给臣子赐性还是朱多一点,郑这个姓比较出名的就是郑和,这个是因为郑和是宦官。
明朝皇帝姓朱,朱是国姓,是不能随便赐给臣子的,但是朱棣又要表达对有功之臣的亲近,就另外找了个姓赐。
其实给臣子赐姓徐的人不多,但是因为赐姓朱的人没有几个人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人,所以被人们遗忘了。
因为有些臣子并不适合赐姓“朱”,比如那些有功劳的宦官,怎么能跟皇帝一个姓呢。

明朝皇帝姓朱,为什么赐国姓却为“郑”?

因为郑成功和郑和的缘故,很多人便认为“郑”也是明朝的国姓,但其实呢,郑成功的“郑”姓,并不是大明皇帝所赐的姓,而是他自己本来的姓氏。

郑成功,原名郑福松,后来读书时老师给他改名郑森,等到南明弘光政权灭亡时,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趁机在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并改年号为“隆武”,即隆武帝。

隆武政权成立后,郑芝龙将儿子郑成功引荐给隆武帝,隆武帝非常欣赏郑成功的才华,不由叹息说:“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 翻译一下就是可惜我现在没有女儿许配给你,但你当忠于我们朱家,不要忘记啊!

在古代,皇帝将自己女儿许配给某个人做妻子,相当于是给他的最高荣誉,但当时隆武帝膝下并没有女儿,所以为表示对郑成功的宠爱,隆武帝将当朝最尊崇的国姓“朱”赐给郑成功,并将他的原名森改为成功。从这时起,郑森的名字就成为朱成功,当时将士和百姓则尊称他为国姓爷。

只不过,当时大明风雨飘摇,国难未除,郑成功怕有负皇恩,就只保留“成功”这个名字,并没有公开使用“朱”姓,他是希望等到恢复大明江山时,再公开使用“朱”姓。但可惜的是,老天没有给他这个改姓朱的机会。

后来,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在台湾公开自称国主,他使用的身份,是郑经,而非朱经,这也就等同于他放弃了“朱”姓。也正因为此,在后来的史书和各类文献上,都是以郑成功这个名字来记述他的生平事迹,而不是朱成功。

至于郑和,原名马三保,云南人。在公元1381年,也就是朱元璋当皇帝的第十四年,朱元璋派养子沐英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而在明军平定云南后,郑和作为俘虏中的一员,被明军带回南京。随后按照惯例,他被施以宫刑后进宫当差,后因聪明机智被燕王朱棣看上,并收留在身边。

其后,靖难之役爆发,郑和跟随朱棣一同南下作战,当时郑和虽然是太监,但作战特别英勇,尤其是在郑村坝一战立下头功。对于朱棣来说,郑和在郑村坝的这一战,不仅解除了建文帝军队对北平的包围,消还灭了建文帝军队大量的有生力量,使得燕王军队转守为攻,为夺取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也正因为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在朱棣登基后,就决定赐郑和一个国姓作为奖赏。但问题是,郑和是个太监,从皇室的尊严和礼法上来说,朱棣自然无法将“朱”姓赐给他,因为把国姓赐给一个太监,会有损皇家颜面,不要说在朝廷上通不过,就是皇室成员内部也不会同意。

在这种背景下,朱棣就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一方面是考虑到郑和当年是在郑村坝立下的赫赫战功,所以就以此作为纪念,赐姓他“郑”;另一方面,也是取“和朕同姓”之意,给他取名“郑和”。由此,马三保正式更名为郑和。

明朝皇帝明明姓朱,却给马三保赐姓“郑”什么原因?

马三宝,原名马和,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郑和下西洋的郑和,又称为三宝太监。马和本是云南昆明人,后因战争被明军俘虏,然后进宫当了太监。

马三宝进宫之后,服侍燕王朱棣,他非常有智谋,军事才能出众,深得燕王朱棣的赏识。后来与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马三宝在战争中表现突出。

在1399年,郑村坝战役中,马三宝更是立下奇功,在该战役中,朱棣以8万军队面对建文帝50万大军,力量悬殊之大,如果失败,朱棣将失去一切。关键时刻,马三宝请命率一百多骑兵冲入敌营以起到扰乱敌方的效果,正因为如此,朱棣才有机会率领大军冲入已经乱了阵脚的建文帝大军。

最终朱棣打赢了这一仗,这对于朱棣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一仗几乎化解了建文帝对北平的包围的局面,也就是从此战役开始,朱棣反守为攻,最终锁定胜局,登上九五之尊。

在这战役中,马三宝的功劳非常之大,所以在朱棣荣登大宝之后,对马三宝进行了封赏,因马三宝在郑村坝立大功,变赐马三宝郑姓,在那个时候皇帝赐姓是无上荣誉,马三宝便改名郑三宝,即郑和,后世称三宝太监。

郑和后被选为正使,带领船队下西洋,因其有谋略,深受朱棣信任,也因其为回族人,有佛教和伊斯兰教的背景,才被选为下西洋正使的。

郑和在历史上的影响力非常的大,他七下西洋,开拓了航路,与东南亚南亚各国有了和平的外交,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第一个就是战功显著。在朱棣起兵的时候紧紧追随,之后在郑村坝一战中,取得了显著的战绩,应该是他救了朱棣一命,因为这个时候要是朱棣失败了,那么,就失去了一切,因为他的奋勇拼杀,这次战役里,朱棣取得了胜利,所以,朱棣就用毛笔写了一个苍劲有力的郑字,从此,马和改名字为郑和,之后才有了郑和下西洋的事情。



第二个就是日常服侍尽心竭力。这个是一个太监应有的责任,但是,他不仅仅是伺候那么简单,他还能知道朱棣的意思,进而给予朱棣很多的帮助。例如觉得建文帝没有死,就上奏说下西洋看看,他是不是跑到东南亚这些地方去了呢?朱棣一听,有道理!赶紧去看看吧!我们知道的郑和下西洋,就是这样来的,这个是稗官野史里的记载。

有人问这个郑和为什么不叫朱和?是因为虽然郑和很厉害,也尽心,但是还没有达到获得赐国姓的地步,所以,为了表彰他在郑村坝的表现,才赐姓郑的。之后就没有别的功绩了,之后的下西洋要是找到建文帝或者把他带回来,说不定就会赐姓朱了,我们看到的就是朱和下西洋了。所以,赐国姓是个大事,不是小成绩就可以赐姓的。

郑和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太监,正是因为他的功劳所以才会被史书记载了,历史上有名的太监,一个是蔡伦,一个是他,这都是正能量的,也为国家或者是世界做出巨大贡献的,你还知道哪些太监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郑和获得了郑村坝胜利,所以就给他赐姓郑,没什么特殊原因
不管皇上赏赐的什么姓,都是一种荣誉,马三保都会欣然接受的。
因为马三保当时是在郑村坝战役中立了大功的,所以被赐姓郑。
本文标题: 明朝皇帝姓朱,为什么给马三保赐国姓为“郑”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0804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健身人士补充蛋白质有哪些作用荔枝起源于哪里 有哪些关于荔枝的历史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