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还有像曹魏这样,以两姓(曹、夏侯)并称宗室的王朝吗

发布时间: 2023-04-25 14:01:4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3

各个朝代的建立者......夏(姒启)、商(子履)、西周(姬发)、东周(姬宜臼)、秦(秦始皇)、西汉(刘邦)、新莽(王莽)、玄汉...

中国历史上还有像曹魏这样,以两姓(曹、夏侯)并称宗室的王朝吗

各个朝代的建立者

......

夏(姒启)、商(子履)、西周(姬发)、东周(姬宜臼)、秦(秦始皇)、西汉(刘邦)、新莽(王莽)、玄汉(刘玄)、东汉(刘秀)、曹魏(曹丕)、蜀汉(刘备)、东吴(孙权)。

西晋(司马炎)、东晋(司马睿)、刘宋(刘裕)、南齐(萧道成)、南梁(萧衍)、南陈(陈霸先)、北魏(拓跋珪)、东魏(元善见)、西魏(元宝炬)、北齐(高洋)。

北周(宇文毓)、隋(杨坚)、唐(李渊)、武周(武则天)、后梁(朱温)、后唐(李存瑁)、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后周(郭威)、北宋(赵匡胤)。

南宋(赵构)、辽(耶律阿保机)、金(完颜阿骨打)、西夏(李元昊)、元(忽必烈)、明(朱元璋)、清(皇太极)。

1、姒启

启(生卒年不详):也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他是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

其母是涂山氏族的女子。儿子至少有五人,其中有太康及中康。根据《竹书纪年》,帝夏启王在位39年,约78岁驾崩。

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

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此后,又通过甘之战,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

在位晚期,发生了武观之乱,以至政局动荡。他一生四处征战,最终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2、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政,嬴姓,秦氏或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

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但是到了后期,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3、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年),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265~290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

初以父勋,封北平亭侯。迎立常道乡公曹奂,迁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拜为抚军大将军、晋国世子。

咸熙二年(265年),拜为相国,袭封晋王。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晋朝,建都洛阳,年号泰始。

革新政治,振兴经济,厉行节俭,推行法治, 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人口增殖,整个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咸宁五年(279年),命令杜预、王濬发动“晋灭吴之战”,实现全国统一。此后,骄奢淫逸,怠惰政事,分封诸王,为八王之乱埋下隐患。

太熙元年(290年5月16日),病逝,时年五十五,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于峻阳陵。

4、杨坚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 -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开皇元年(581年)到仁寿四年(604年)在位。鲜卑小字那罗延,鲜卑姓氏普六茹,杨坚掌权后恢复杨氏。 

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封为随国公,杨坚承袭父爵。北周宣帝继位,以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位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改元开皇。

隋文帝即位后,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适合于南北统一后的中国。

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

开皇九年(589年),派晋王杨广南下平陈,统一南北。隋文帝对周边各族,采取了军事上的防御和政治上的招抚政策,有效地处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但是在位晚期逐渐多疑,杀害功臣,并且听信文献皇后之言,废黜长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埋下了亡国的祸根。仁寿四年(604年)在仁寿宫离奇去世。终年六十四岁,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

5、赵匡胤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他受后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

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他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除此之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历史朝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姒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始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匡胤

  夏——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1600年为殷商覆灭
  商——约公元前1600前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1046年被周灭
  周——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周朝建立,公元前771年,戎族攻入镐京,周灭
  春秋——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春秋是东周的一部分,以三家分晋结束。
  战国——前475年开始,前221年以秦一统中原结束。
  秦——公园前221年开始,嬴政统一中国,至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结束。
  西汉——前209年,刘邦打败与之抗衡四年的项羽,建立统一王朝,到公元前9年被王莽篡位所灭。
  新——这是一个不怎么正名的王朝,算是西汉东汉的分界王朝,由王莽创立
  东汉——公元25年,刘秀打败王莽建立东汉,迁都洛阳。220年被曹魏所灭。
  三国——魏: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献帝禅位。于公元266年被司马炎创立西晋所灭。
  蜀:221年刘备称帝,263年灭亡。
  吴:222年孙权称帝,280年灭亡。
  西晋——公元266年,曹奂禅让给司马炎,西晋开始。316年匈奴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东晋——317年司马睿偏安江南,东晋建立。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
  南北朝——420,南朝宋建立,南北朝开始,南北朝有很多 ,都是偏安或者局部王朝,所以繁杂,其史则可以去详查。589年,陈陷落,南北朝宣告结束。
  隋——581年杨坚废周静帝,隋朝建立,随即攻下南陈。618年,暴戾无道的隋炀帝在江都被其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唐——618年,李渊在晋反隋,唐建立。真正平定是在贞观时期。907年唐朝爆发农民大起义,唐朝逐步瓦解,直至灭亡。
  五代——朱温灭唐起,建立梁,其后各地纷纷建立政权,小政权有十个,简称五代十国。五代分别为梁唐晋汉周,十国为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具体建立者和建立时间难以查清,可到网上查——http://baike.baidu.com/view/22638.htm
  北宋——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至1127年金占领汴梁灭。
  南宋——偏安的小王朝,由前王室的赵构创立,至1276年被元所灭。
  西夏——少数民族政权,由党项族的元昊建立,于****年灭亡
  辽——少数民族政权,由契丹族的耶律阿骨打于10世纪初建立,于1125年灭亡
  金——少数民族政权,由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于12世纪初建立,约于1219年灭亡。
  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惠宗二十八年,1368年被徐达攻入北京灭亡。
  明——1368年朱元璋建立,定都南京,1644年明在毅宗朱由检手中灭亡,朱由检自缢于煤山。
  清——正规来说,清的建立是清世祖福临在1644年建立的。于1911年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灭亡。
1/ 夏: 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2/ 商: 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4/秦: 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5/汉: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魏: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7/蜀: 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8/吴: 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9/晋: 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10/隋: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11/唐: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12/辽: 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13/宋: 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14/西夏: 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15/金: 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16/元: 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17/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18/清: 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夏——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1600年为殷商覆灭
商——约公元前1600前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1046年被周灭
周——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周朝建立,公元前771年,戎族攻入镐京,周灭
春秋——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春秋是东周的一部分,以三家分晋结束。
战国——前475年开始,前221年以秦一统中原结束。
秦——公园前221年开始,至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结束。
西汉——前209年,刘邦打败与之抗衡四年的项羽,建立统一王朝,到公元前9年被王莽篡位所灭。
新——这是一个不怎么正名的王朝,算是西汉东汉的分界王朝,由王莽创立
东汉——公元25年,刘秀打败王莽建立东汉,迁都洛阳。220年被曹魏所灭。
三国——魏: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献帝禅位。于公元266年被司马炎创立西晋所灭。
蜀:221年刘备称帝,263年灭亡。
吴:222年孙权称帝,280年灭亡。
西晋——公元266年,曹奂禅让给司马炎,西晋开始。316年匈奴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东晋——317年司马睿偏安江南,东晋建立。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
南北朝——420,南朝宋建立,南北朝开始,南北朝有很多 ,都是偏安或者局部王朝,所以繁杂,其史则可以去详查。589年,陈陷落,南北朝宣告结束。
隋——581年杨坚废周静帝,隋朝建立,随即攻下南陈。618年,暴戾无道的隋炀帝在江都被其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唐——618年,李渊在晋反隋,唐建立。真正平定是在贞观时期。907年唐朝爆发农民大起义,唐朝逐步瓦解,直至灭亡。
五代——朱温灭唐起,建立梁,其后各地纷纷建立政权,小政权有十个,简称五代十国。五代分别为梁唐晋汉周,十国为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具体建立者和建立时间难以查清,可到网上查——http://baike.baidu.com/view/22638.htm
北宋——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至1127年金占领汴梁灭。
南宋——偏安的小王朝,由前王室的赵构创立,至1276年被元所灭。
西夏——少数民族政权,由党项族的元昊建立,于****年灭亡
辽——少数民族政权,由契丹族的耶律阿骨打于10世纪初建立,于1125年灭亡
金——少数民族政权,由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于12世纪初建立,约于1219年灭亡。
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惠宗二十八年,1368年被徐达攻入北京灭亡。
明——1368年朱元璋建立,定都南京,1644年明在毅宗朱由检手中灭亡,朱由检自缢于煤山。
清——正规来说,清的建立是清世祖福临在1644年建立的。于1911年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灭亡。

曹操与夏侯氏是一家吗

在《三国志》曹操和夏侯氏从宗室上来说是一家人,但经过现在历史学家对DNA的判定,曹操与夏侯氏并无血缘上的关系。

1、《三国志》姓氏说

曹操的父亲曹嵩,原为夏侯氏子,因被宦官曹腾所养,故而才姓曹氏。此种说法见於裴松之注解《三国志》,所引吴人所作《曹瞒传》及郭颁的《世语》中说法:(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曹操)於惇为从父兄弟。

2、DNA说

2021年11月,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了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最新成果:经过三年研究,最终通过现代基因反推,再通过对“元宝坑一号东汉墓”的墓主DNA的比对,双重验证 ,100%确定了曹操家族DNA的Y染色体SNP突变类型为O2*—M268。

又确认了夏侯氏后人DNA的Y染色体类型为O1a1 ,从而推翻了曹嵩本姓夏侯的说法 。

扩展资料:

DNA学说为曹操的父亲曹嵩身世提供了一条线索:曹嵩有可能是来自他亲生父亲或养父曹腾的本族,而不是《为袁绍檄豫州文》中所说的“父嵩乞丐携养”(路边捡的)。但该研究中的关键人物“元宝坑一号东汉墓”的墓主身世有容商榷 ,不足以验证曹嵩是曹氏家族内过继的说法。

曹嵩(?—193年 [1]  或194年 ),字巨高,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的父亲,东汉末年宦官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  。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参考资料:

复旦确定曹操家族DNA 曹父或来自家族内部过继—人民网

曹嵩—百度百科

曹操——百度百科

曹操的父亲曹嵩,原为夏侯氏子,因被宦官曹腾所养,故而才姓曹氏。此种说法见於裴松之注解《三国志》,所引吴人所作《曹瞒传》及郭颁的《世语》中说法:(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曹操)於惇为从父兄弟。

而在陈寿的《三国志》,曹氏与夏侯氏并重,同被视为宗室(夏侯氏与曹氏的重要人物,被合为了一传)。可见,曹氏与夏侯氏的关系的确非同一般,但并不能说明曹操就出自於夏侯氏。

首先,夏侯氏与曹氏同为谯县豪族。如果曹操为夏侯氏血脉,那么曹操既没有冒认世族,又没有冒充皇室血脉,本就不是件值得隐讳之事。而古人最重家系血脉的渊源与传承,如果曹操为夏侯氏子孙的话,曹魏的官方史籍也一定会有相关记录。

再则,曹操为夏侯氏子孙的说法,不合乎古时的礼法。古时候的过继,通常都是从同宗中过继,而很少从外姓中过继,过继涉及到香火传承与财产继承等问题。皇帝无嗣的话,会从近支宗室中遴选出皇位继承人,而绝不会传到外姓人的手中。民间过继也是一样,也是有宗法的,我国过去被称为宗法社会,一个宗族通常都会聚居在一起。

随便从外姓中过继一位,就很难获得宗族的承认,而不获得宗族的承认,就没法继承家产及在宗族社会中生存下去。故而,过继通常都是从宗族近支中过继。比如周恩来,就被过继给了他的叔父。因而,曹操之父曹嵩为夏侯氏子的说法,并不符合过继的宗法。

第三,曹操为夏侯氏的说法,不符合古人“同姓不婚”(夏侯氏与曹氏世为联姻)的礼法。古人在婚配上,很是忌讳“同姓婚姻”(《左传·僖公二十年》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而《国语·晋语》也言道: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而夏侯氏与曹氏却世为联姻(《三国志》载: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如:夏侯楙的妻子为曹操之女清河公主,夏侯尚的妻子为曹真的妹妹等等。古时候,有入赘而改他姓等情形的,也会立下“不与其源出姓”联姻的规定。例如,李鸿章的家族,本为许姓入赘到李姓,故在当地有:李许本一家,百世不通婚的说法。

第四,根据当代复旦大学对曹氏、夏侯氏墓葬的发掘及基因的检测,而与现今曹操后裔子孙DNA的比对,得出的研究结果:曹操既非汉相曹参的后代,也非夏侯氏抱养子孙。故而,曹操为夏侯氏子孙的说法,并不足为信。

扩展资料

为政举措

黄淮流域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社会经济遭到空前的破坏,百姓遭屠,土地荒芜,幸存者被迫离乡背井,流落他方。可谓“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面对这种悲惨景象,曹操在世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来恢复经济,稳定局面。从曹操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如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唯才是举

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

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曹操

曹氏与夏侯是一家子,曹操父亲曹嵩就是夏侯惇的叔叔,血缘上曹操与夏侯惇就是堂兄弟。与曹仁他们反而是名义上的堂兄弟。
至于现代什么DNA考古认亲,依据并不严谨,比如拿古尸提取的DNA本身完整性就有污染毁坏的嫌疑,而对照群体据说是曹氏与夏侯后代,依据则是宗族家谱,家谱这种东西参考性不高。李渊朱元璋为了抬高自己都要乱认祖宗,还有千年中战乱改名,断嗣过继等等因素,即便是曹氏夏侯氏后人,能有多少是确切原宗原族值得推敲。还有古人墓葬下埋的遗骨是否就是原主这些不确定性,这种DNA比对的实验,本身就非常的不严谨不具备科学性。
然后还有人提到夏侯惇儿子,夏侯楙娶曹操女儿清河公主的事情,推论曹氏夏侯不同脉的观点,这就更扯淡了古人同姓不婚,并不是出于优生考虑,而是政治需要,同姓婚配等于排斥外姓,不利于统治扩大宗族势力。现代人以己度人反而把同姓不婚的副产物生殖禁忌抬高成第一位,本身就是认识误区。从生理学上讲堂亲表亲,近缘关系根本就是一样的,而古人并不禁止表亲婚配,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同姓不婚是出于政治因素而非优生学考虑。曹操与夏侯惇已经是堂兄弟关系了,儿女之间的血缘差的更远了,又不属同姓一姓曹一性夏侯,夏侯楙这个驸马理所当然,当的没有问题。以此为证反驳的,才是无知到惹人笑话。
曹氏、夏侯氏都是沛国谯县(安徽省亳州市)的大族。但是曹氏自曹腾以来,门第兴盛,多在朝廷和郡县做大官。由于曹腾深受大将军梁冀和汉桓帝信任,养子曹嵩做过太尉;弟弟曹褒官至颍川太守,曹褒儿子曹炽官至侍中、长水校尉;另一个堂侄曹鼎官至尚书令。
反观夏侯氏,虽然家大业大,但毕竟祖上没人做过官,只算得一方土著地主,不列宦籍(官员单独列一个户口册)。

为了求得势力的发展,夏侯氏逐渐向曹氏靠拢。曹氏虽然是依靠曹腾当宦官发迹,但是在士大夫中口碑不错,在家乡也不骄横。因此夏侯氏开始向曹氏靠拢,夏侯敦和夏侯渊这两个同族兄弟(夏侯渊为夏侯敦族弟,则他们至少不是同一个祖父)都看中了在士大夫口中颇有声誉的曹操。

当时曹操辞职在家,夏侯敦、夏侯渊与曹操相交。曹操曾违法,夏侯渊代替曹操入狱,曹操积极营救,救出了夏侯渊。从此,两家的关系越发亲密了,夏侯渊还取了曹操的小姨子为妻,二人成了连襟。曹操在陈留起兵,夏侯敦、夏侯渊率先来投。曹操当时行(即临时代理)奋武将军,以夏侯敦为司马,夏侯渊为别部司马。而两个堂弟曹仁和曹洪(曹操、曹仁和曹洪互为堂兄弟)也只是别部司马而已。

曹操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夏侯敦的次子夏侯茂,这样曹操与夏侯敦成了儿女亲家,地位更有保障了。

夏侯渊的长子夏侯衡娶曹操堂侄女为妻,也和曹氏有姻亲关系。

夏侯敦和夏侯渊之所以受到曹操的重任,不仅仅是因为姻亲关系和同乡关系(在古代,同乡关系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很被人们看重,顺带一句,典韦和许褚都是曹操同乡),还在于他们自身有相当的政治或军事才能。

曹操的原姓是夏侯。汉朝时的丞相曹参(就是萧规曹随的曹)他赐予他手下的姓夏侯的将军曹姓.曹操,夏侯渊,夏侯淳的祖先是相同的.
曹操本性夏侯,因其父为曹腾收养,所以跟着父亲姓曹,但其跟曹氏并无半点血缘关系,反而跟夏侯氏同族,有共同先祖,血缘很紧。所以曹操跟夏侯氏是同族,但因其过继姓曹,并不能算一家。

历史上朝代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比如曹魏,曹操应该叫曹,为什么叫魏

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曹操以许昌,洛阳为国家中心,魏就是以豫州为中心的意思
曹操晚年的时候被汉献帝封为魏王,后来曹操死,曹丕为魏王。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给自己。于是由代汉为魏国。自己为大魏皇帝。另外汉朝刘邦是由项羽封的汉王当上大汉朝皇帝的,李渊是由隋朝杨建封的唐国公当上唐朝皇帝的。例子很多的
国号的由来大致有五种情况:

一、是根据发迹的地方定国号
二、是根据所封爵名定国号
三、是根据发迹地的特产定国号
四、是根据谶语或文义定国号
五、以其他原因确定国号

曹魏的“魏”,属于第二种——是根据所封爵名定国号。

这种定国号的形式来自其创建人的爵位名称,而爵位往往又与某一地名相一致。如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他在平定天下以后,便以“汉”为国号。

曹操是魏国的实际创建者,他受封为魏王,其子曹丕先袭魏王爵位后建国,仍以魏为国号。历史上类似的朝代最多,如晋、刘宋、梁、高齐、北周、隋、唐及后梁等国。除汉高祖刘邦外,上述朝代的建立者大都是以迫使前代帝王“禅让”的方式交出政权的。

那曹操为什么用“魏”字呢?

“魏”是以兖州、冀州两州为中心的国家,是战国七雄之一,也是三晋之一,地域上指的是今河南省北部、陕西省东部、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北省南部等地。曹操封“魏王”,是因为他定都许昌,本城在邺城,势力主要在河南、河北一带。这又属于第一种——根据发迹的地方定国号。
提问者评价
辛苦转载,内容相对全面。很用心,分给你了。
希望对你有用,望采纳
你玩游戏都用真名么?

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之后是哪几个国家?

三国之后是:晋朝,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宋朝(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

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曹操谥号魏武帝。

蜀: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三国归晋,是古代的一件历史事件。晋朝建于公元265年--亡于公元420年。西晋 265-317年, 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过程:

263年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以做好篡夺准备,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史称魏灭蜀之战。及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不久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最后于265年篡位,曹魏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当时孙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270年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叛乱,直至279年方平定。司马炎在此时先做好伐吴准备,他派羊祜守襄阳与孙吴名将陆抗对峙,派王浚于益州大造船舰。274年陆抗去世,次年羊祜提议伐吴,遭贾充反对而作罢。经过多年准备,279年王浚、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则以“西北未定”的理由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

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兵分六路并进。西晋第六路军以水师为主,约7万余众,也是灭吴的主力大军。征募的蜀中勇士和能工巧匠,修造伐吴的舰船,长120步,可装载2000人,上面建有类似城楼的装置,四面开门,船上可以骑马。船头画上鹢鸟怪兽,来震慑江神,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无敌战舰。第六路军穿三峡出巴蜀,一路所向披靡。公元280年,率先攻入建业(今江苏南京),最终完成三国归晋。

晋朝之后是南北朝,隋朝,唐朝...

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隋朝(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十国(902年——979年)是在唐朝之后,与五代几乎同时存在的十个相对较小的割据政权的统称。其中南方有九个,即吴、南唐、吴越、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荆南)、闽,北方一个为北汉。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

明朝(1368年 ―1644年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276年。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六十八年。

三国之后是东晋司马氏政权,然后是西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明清
三国过后是东晋西晋,然后是隋朝唐朝
之后是统一的魏国,然后晋朝,晋后来分南北,之后为五胡乱华,五胡乱华后的中国汉族当时只有不到一百万人口了。
司马懿一统天下。死后,他儿子称帝建立西晋。

我国历史: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这些句子怎样解释?

三分魏蜀吴:指的是三国鼎立时期,群雄割据,魏蜀吴三国互相征伐互相牵制,极大的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国时期,中华人口锐减,十室九空。二晋前后延:指的是西晋和东晋。前后延的意思是,西晋灭亡后东晋延续了司马氏的统治地位,因此说二晋前后延.关键是皇脉未改。南北朝并立:南北朝时期是两晋以后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历史上把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四个南方政权称为南朝,把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北方五朝称之为北朝。南北政权对立的时期,历史上叫做南北朝。隋唐五代传: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隋代是唐代崛起的前夜,五代十国则是这一时期的衰落期。五代是中原上的五个王朝,先后与之并存的十国(除北汉外)都在秦岭—淮河以南。其它并存的还有辽和西夏,但因为中国史书一般以汉族为中心,对其他民族政权常忽略。

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所以前人把五代称为“五季”,也就是末代,最差的。所以欧阳修在他写的《新五代史》里常用“呜呼”开头,这并不是他装腔作势,不说其他,单后来的残酷刑罚“凌迟”(即千刀万剐)就是在五代乱世出现的。

但这时期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在此期间,为后来的北宋建立统一的国家奠定了基础,其他方面,如火药、印刷术的发展,词的出现,也是有所成就的。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先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朝代的名称是由什么决定呢?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具体说:
夏: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部落到古公?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蜀: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晋: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辽: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三国、东晋、西晋、男朝、北朝、隋、唐、五代
本文标题: 中国历史上还有像曹魏这样,以两姓(曹、夏侯)并称宗室的王朝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0486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李隆基生前,统治后期,死后的唐朝都很乱 这算他的黑点吗 李世民又有多少责任如何以连续多个小故事来见证中华名族5000年的历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