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拿破仑都有过惨败,为什么朱祁镇输了土木堡就一直被骂呢

发布时间: 2023-04-15 23:59:5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2

土木堡之变经过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说这是明朝国势转折点在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率数十万大军出征瓦剌,惨败于土木堡,几乎全军覆灭。...

刘邦、拿破仑都有过惨败,为什么朱祁镇输了土木堡就一直被骂呢

土木堡之变经过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说这是明朝国势转折点

在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率数十万大军出征瓦剌,惨败于土木堡,几乎全军覆灭。不仅如此,加上西宁侯宋瑛和武进伯朱冕所部的大同军数万人在阳和卫之战惨败阵亡,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都督王贵三人所统率四万兵也被全部歼灭;还有在加上鹞儿岭之战成国公朱勇部的五万军被全歼的损失;因此,大明王朝最精锐、装备最先进的这京师三大营都毁于一旦,再不复从前战力。大明帝国由盛转衰。

在这场战争里面,可以从三方面来进行叙述为什么说这是明朝国势转折点,首先,这场战争对明朝武将勋贵集团打击很大,导致政权不稳,武官地位一落千丈,朝廷上文官一家独大,朱元璋曾经汲取宋朝武将地位低下的教训,特意建立了一批勋贵武将,然而因为这一场战争,这些勋贵武将都折损于此,历代王朝里面,兵权都是归皇帝和武将勋贵集团掌握的,文官不掌军事,但在土木堡之变后,大明帝国勋贵武将散尽,兵权大都归于兵部文官之手,而明朝当时掌管兵权的五军都督府不过空有其名。

再就是因为土木堡之变,明军的精锐军事力量几乎彻底覆灭,导致国力衰退。惨败的大军都是曾经明成祖朱棣5次北伐留下来的精锐部队,在作战能力还是对战经验中,都远比一般军队强干。然而就这样被明英宗朱祁镇给败家败完了,因此在之后对抗蒙古的时候,都是一直处于防守状态,在战争中非常的被动。

最后,因为土木堡之变勋贵子弟的大量死亡和流失,造成没人可以代表武将集团在朝堂说话,也就是后续无人。最终整个朝政被文官集团乘机夺权,直接导致造成了明中后期武将地位越来越低下的现象,成为大明帝国国力衰退的重要转折点。

朱祁镇土木堡兵败被俘导致全军覆没为何没人追究他的责任?

在古代百姓的眼中,甚至是一般士人的眼中对于皇权、皇帝的尊严都是非常看重的。俗话说“主辱臣死”就是这么个意思,很多偏激的百姓一辈子没有见过皇帝,没有享受过皇家任何的福利,在皇帝死的时候还痛哭,在皇帝被杀的时候自杀,这种事在古代都是很常见的。

我们来看看《后汉书》中的一段记载:及帝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勋与书曰:“昔伊尹、霍光权以立功,犹可寒心,足下小丑,何以终此?贺者在门,吊者在庐,可不慎哉!”卓得书,意甚惮之。征为议郎。

时,左将军皇甫嵩精兵三万屯扶风,勋密相要结,将以讨卓。会嵩亦被征,勋以众弱不能独立,遂并还京师。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这个是董卓自行废立之事时受到的攻击,话是怎么说的呢?伊尹和霍光立有那么大的功劳,行废立之事,人们都因此而寒心。其实这是古人一个永恒的心态,皇帝无论对于错一般的人都是没有权力与资格对其追究责任的。能够追究责任的或许只有天命与悠悠史书。

接下来我们简单的来说一说土木堡之变的过程。明代大臣李贤对这件事情的记载如下:明日于土木驻营。宣府报至,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遂乘胜至土木。明日巳时,合围大营,不敢行。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因为土木堡地势高)。寇见不行,退围。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这是明朝建立以来损失最大的一仗,御驾亲征的朱祁镇不仅没有获胜还大败,自己也成为了敌人的俘虏,直到数年后才被释放。即便如此朱祁镇是否就应该被追责呢。

朱祁镇是否应该被追责我们可以以前代的事情作为参考。为收付幽云十六后宋太宗赵光义曾组织过大规模的对辽作战,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雍熙北伐。北伐初期,战争打的非常顺利,可战争的结果却是大败,雍熙北伐宋朝的骑兵损失殆尽,宋太宗也在战乱中失踪,后来虽然也回来了,并没有被辽人所俘,但说起来这次的失败对宋朝的影响其实并不亚于土木堡失败对明朝的影响,而且失败的规模也相差不大。可后来宋太宗依然做皇帝,并没有被追责。

回过头我们在来重新看一看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后的经历。

朱祁镇先被瓦剌所俘虏,一年之后他被释放了,回到了明朝。回到明朝之后的确没有人在追究他的责任,可我们都知道他刚刚回到明朝就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南宫软禁生活。如果说没有人追责,的确没有任何官方资料可以证明朝廷要朱祁镇承担失败的责任,朱祁镇也没有写罪己诏来自我追责;但如果说追责,长达七年的软禁生活其实也就变相的等于是追责了。

作为后世的读史者,我们来思考一下如果追责朱祁镇,那么如何追责他,谁又有资格来追责他。

第一个追责的方式就是朱祁镇的自我追责,自我追责那就是自己下一份罪己诏。那么我们来看看罪己诏是在什么时候下呢?一是君臣错位,二是天灾造成灾难,三是政权危难之时。可在我看来这三种情况朱祁镇应该是都不符合的。如果说君臣错位那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君臣错位,天灾更是不存在,政权危难也已经解决了。以罪己诏的方式来自我追责显然不符合下罪己诏的环境。

那么还有什么追责方式呢?那就只有两种了。一种是死亡,一种是软禁。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以退位的方式来表示接受追责。可朱祁镇都没有面临过退位的选择,回来之前就已经被朱祁钰所替代。难道让朱祁镇死么?这一点显然不是追责皇帝的方式,即便是先皇也不能用这种方式追责。那么就只剩下软禁了。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朱祁镇虽然没有被官方公布被软禁,但事实上却是是被软禁的。可以说他已经接受了一种变相的追责。只不过没有被官方追责。

之所以朱祁镇没有被官方追责我个人觉得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朱祁镇虽然在土木堡之变中兵败被俘,但土木堡一战的失败原因不能归结于朱祁镇,虽然被俘并不光彩,但失败的原因不是朱祁镇导致的。

二、朱祁镇本人并非算昏庸之人,张廷玉曾说过“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整体上朱祁镇算是一个仁君,即便他有杀于谦这种过错,但纵观其一生还是仁爱为先的。

三、朱祁镇的失败被俘,虽然使得京城遭遇了危机,但是很快的化解了,也就是说从短期影响上看,朱祁镇所带来的危害并不算大。

整合这三点,我们应该能够得出一个答案,朱祁镇还没有到官方追责的必要。因为这毕竟于皇家脸面有失。

除此之外,当时也不存在能够追责朱祁镇的人。

首先我们来看当时的太后孙氏,如果要追责朱祁镇必须由她来推动。而孙氏本身就没有足够大的影响,他没有外戚势力辅助,也没有内部势力依靠,由他来推动对朱祁镇的追责先不考虑作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单单从能力与威信上她都不够资格。

除了他还有谁呢?新皇帝朱祁钰可以么?朱祁钰的皇位是为了应对国家危机临时所立的,朱祁镇归国后没有归还皇位已经引起一些不满,再落井下石的话于情理,于利益都不合适。

或许有第三个人那就是于谦了,毕竟于谦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对于明朝来说,他就是伊尹、霍光之功,但于谦本人的威望其实也不够,于谦是在北京保卫战之后才升为兵部尚书的,在此之前只是兵部左侍郎,从官位到自己所掌握的权柄,他也是不够资格的。再者说,于谦是忠臣,他也不是权臣,即便他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了不世之功,他也没有居功自傲,追责先皇这种事于他是想都不会想的。

因为当时的制度和思想都是非常传统的,老百姓认为国家都是他的,和自己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怎么追究?身为皇帝的他被俘虏,过来虽说他弟弟上位,但实际上一直掌握朝权的又是他生母。谁有能力追究他的责任?
因为朱祁镇是皇室的人,在外的将军根本不敢随意评价和追究责任,所以,他不会承担责任

50万军队打不过2万人马,“土木堡之变”罪魁祸首是谁?

罪魁祸首则是明英宗朱祁镇及太监王振,因为朱祁镇过于昏庸,所以导致在当时过于信任对方,可以说对方当时是朝廷上的一大邪恶势力,而且还怂恿朱祁镇御驾亲征,加上朱祁镇过于信任对方,没有理会当时满朝大臣的谏言,所以在王振的指挥下,50万明王朝的大军却被2万的瓦剌打得屁滚尿流,而且因为朱祁镇个人的昏庸及任性,导致当时诸多随同出征的大臣因此而牺牲,明英宗自己也被俘,可以说是一大讽刺。

王振因为过于好吃懒做,所以为了能够过上好日子因此选择净身入宫,加上他略微识字,所以在明英宗继位后提拔为司礼太监,因为当时明英宗过于信任对方,所以渐渐的养成了以王振为首的宦官势力,可以说在当时是把朝廷弄得是乌烟瘴气,而且在1441年的时候,当时皇宫新修的宫殿完工了,皇帝宴请百官,可以说这样的会议太监是没有资格的,但王振却为此发牢骚,被明英宗知晓后还下令叫人去迎接他,因此可以看出王振在明英宗心里的地位有多么高了。

而且当时的蒙古可以说是明王朝主要的敌人了,但王振却为了牟利,还把武器等禁忌物品出售给蒙古,而且有大臣谏言加强对蒙古的戒备,却被王振秘密处死了,可以说他的存在使得当时的官员人人自危,而且因为从王振手里购买了诸多的武器后,蒙古南下入侵明王朝,这时候的王振却叫明英宗御驾亲征,在满朝大臣的反对下明英宗还是不听,于是与王振率领着50万大军去抵挡内蒙的入侵,却因为王振的瞎指挥导致死伤惨重,最后发生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


因为明英宗的昏庸,及王振的无能与狂妄,导致50万大军死伤惨重,而且还有随行出征的一些大臣以此殉国,不得不说着手是一种讽刺,两人的任性行为害了几十万人的性命,这一教训真应该值得后人牢记。

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就是当时的皇帝,因为他不听别人劝告,听信宦官的言辞,导致差点灭国
明英宗朱祁镇身边的太监王振靠着英宗的宠幸,以权谋私,危害国家,使得明王朝惨败。

朱祁镇土木堡兵败被俘导致全军覆没为何没人追究他的责任呢?

史料记载,明朝中前期的时候,明朝曾经发生过一场大动乱,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话说,明朝兴起后,留在中原的蒙古人大部分退回大漠,北元分裂成东、西蒙古(明朝称东蒙古为鞑靼,西蒙古为瓦剌),彼此互争雄长,内斗不休。即便如此,终明一朝,也无法根除来自蒙古的巨大威胁,蒙古骑兵始终对明朝北方边境进行袭扰和掠夺,双方冲突不断。

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分别遣使与鞑靼、瓦剌(又名卫拉特)“谕之通好”。瓦剌首领马哈木为借助明朝力量对付鞑靼就向明朝称臣,明成祖亦分别封之为王。经长期征战,鞑靼势力不断削弱,瓦剌逐渐强大。之后,马哈木之子脱欢袭父爵为顺宁王。几年之间,脱欢攻破鞑靼兼并其众,其势日张雄视漠北。

到了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军队屡次骚扰明朝边境,明英宗在大太监王振的蛊惑下,决定御驾亲征。结果,在这场战争中,明军大概损失了数十万军队,就连亲征战场的皇帝朱祁镇,也被蒙古的瓦刺部给掳走了,并被扣留了一年才得以回京。

但是,在这一年里,群龙不可无首,为了和瓦刺对抗,大臣们就拥护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即:景泰皇帝。

所以,等到朱祁镇回到京中的时候,他只能当太上皇了。

而此时朱祁钰,却非常害怕自己的兄长回来后,会和自己抢夺皇位,所以,他对朱祁镇的态度十分冷淡,只派了一辆马车前去迎接,并把他软禁在了南宫之中。

南宫本就是皇宫中最荒凉的宫殿之一,而朱祁钰却变本加厉地把里面很多设施都给拆除了,甚至,还把周围的树木都给砍了,并且,下令:不许任何人随意进出南宫,即使是给朱祁镇送饭菜,太监们也只能从一个小小的墙洞中递送过去。这就彻底断绝了朱祁镇和外界的交流与联系。

这么看来,朱祁钰对自己的哥哥确实很苛刻,甚至,可以用无情无义来形容。因此,很多人对这件事都有一个疑问:既然朱祁钰这么不愿意朱祁镇回来,那么,为什么不在他回来之前除掉他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不是朱祁钰不想杀了他,而是找不到能够下手的机会。如果真的要暗杀朱祁镇,那么,就要在朱祁镇回国之前。因为,如果在他回国之后再暗杀的话,朱祁钰就会被国人唾弃,也会引起一些支持朱祁镇的大臣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所以,最好的刺杀时机是在朱祁镇回国途中。

但是,瓦刺的太师早就看穿了朱祁钰的意图,从而作了周全的准备。他特意派了五百个近卫骑兵守护在朱祁镇的身边,直到把朱祁镇安全送回了宫中才离开。因为,如果朱祁镇不慎死在了回京的途中,那么,瓦刺部就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这分分钟会导致瓦刺和明朝之间的关系破裂,从而引发战争。

朱祁镇兵败被俘后不久,于谦就力排众议拥立朱祁钰登基,明廷在各地设有卫所,边防还有明军,皇帝换成朱祁钰,于谦出任兵部尚书,明朝的国本就稳固了,在将近十万明军拱卫京师的同时,各地勤王之师也在源源不断奔赴京师,明军到了朱祁镇执政时期,战力变得羸弱是不假,但明军的总体人数,却依然多出瓦剌大军数倍,据,明史卫所卷,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大明全国卫所共计三百二十九个,到了朱棣执政的永乐年间,全国卫所增至四百九十三个,按每处卫所五千人来计算,即使到了朱祁镇执政时期,大明军队的总人数也应该在两百万左右
毕竟朱祁镇是皇帝嘛,皇帝虽然昏庸用错了人让宦官掌权,但是土木堡之变的直接责任人还是宦官而不是皇帝,所以没有追究他的责任
朱祁镇作为皇上指挥不力,造成土木堡兵败被俘,被俘之后无法追究他的责任,况且就算不被服,作为皇上犯错之后很难追究责任,也没人敢去追究他的责任。
本文标题: 刘邦、拿破仑都有过惨败,为什么朱祁镇输了土木堡就一直被骂呢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0239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哪些关于中国历史的好书值得推荐从月亮上看地球,有哪些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