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太康初年发生了什么带来如此高的人口增长率

发布时间: 2023-04-12 08:00:0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7

请细述西晋历史,西晋(265年—316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名,由晋武帝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国号晋,定都洛...

西晋太康初年发生了什么带来如此高的人口增长率

请细述西晋历史

  西晋(265年—316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名,由晋武帝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为时仅五十一年,倘由灭吴始计,则仅三十七年。265年,晋王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316年,为汉国(前赵)所灭。西晋统一仅37年,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318年,琅邪王司马睿于南方建立东晋,中国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
  266年,司马炎篡魏自立,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灭吴,王濬送吴主孙皓于洛阳,晋武帝司马炎封他为归命侯。至此,全国重归统一。为开创新的业绩,司马炎以洛阳为中心,在全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使百姓摆脱了战乱之苦,使国家走上了发展之路。
  重视农业生产。朝廷采取措施,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扩充劳动力和加强监督等方面来促进农业生产。泰始二年(公元267年),晋武帝颁布鼓励农业生产的诏令。史料记载,泰始五年(公元270年),汲郡太守王宏认真履行朝廷的旨意,勤恤百姓,疏导有方,督劝开荒五千余顷。当时正遇上荒年,他郡皆闹饥荒,而汲郡独无匮乏。于是晋武帝特下诏褒扬,赐谷千斛。后来,晋武帝还下令修建了新渠、富寿、游陂三渠,灌溉良田一千五百顷。西晋统一后,晋武帝于太康元年颁布户调式,推行占田法和课田法。占田、课田制下的农民,为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他们生产获取的粮食除缴纳田租外,都归他们自己所有。这一制度的推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通过上述措施的推行,农业生产很快发展起来,出现了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晋书·食货志》称:“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要其业而乐其事。”《晋纪·总论》中反映河洛地区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是这样描述的:“牛马被野,余粮委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故有“天下无穷人”之谚。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也迅速增长起来。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太康元年,全国有“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占田、课田法颁布后的第三年,即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国家“户有三百七十七万”。表明人口数量的增长是相当明显的。
  为保持政治稳定,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晋武帝于太康元年还公布了官品占田和荫人以为佃户、衣食客的制度。法令规定,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第一品可以占田五十顷,以下每低一品,递减五顷。又各以品之高低,荫其亲属,荫其客户,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也都有这种特权。特权扩大到士人子孙,这是秦汉时世家地主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儒宗这一等级的延伸。
  西晋的这些措施,无疑给世族地主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更多的优厚待遇,还有利于统治阶级利益上的平衡。但士族地主特权过大,助长了他们在生活上和政治上的腐化,同时影响庶族地主的利益和农民的利益。
  咸宁六年(280)四月改元太康。在以后的10余年间(280—289),是西晋相对繁荣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西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四海平一、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太康盛世。史家如此描述,“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西晋(265年—316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名,由晋武帝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为时仅五十一年,倘由灭吴始计,则仅三十七年。265年,晋王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316年,为汉国(前赵)所灭。西晋统一仅37年,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318年,琅邪王司马睿于南方建立东晋,中国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

西晋简介  晋朝皇族的源头为河内司马氏,在曹魏时代已世代为官。如司马朗、司马懿及司马孚等兄弟总共八人,时人称“八达”。其中司马懿具有政治及军事才略,在曹魏后期抵御蜀汉北伐及平定辽东,成为了魏国重臣。239年魏明帝去世,司马懿与曹爽受遗共同辅政,但之后司马懿被曹爽架空。249年发生高平陵事变,司马懿重夺政权,至此司马氏开始专政。在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及司马昭逐渐巩固司马氏的势力。此期间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战争(史称寿春三叛),皆被平定。
  263年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以做好篡夺准备,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最后刘禅投降

西晋(15张)
,蜀汉灭亡,史称魏灭蜀之战。及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不久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最后于265年篡位,曹魏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当时孙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270年河西鲜卑族秃发树机能叛乱,直至279年方平定。司马炎在此时先做好伐吴准备,他派羊祜守襄阳与孙吴名将陆抗对峙,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274年陆抗去世,次年羊祜提议伐吴,遭贾充反对而作罢。经过多年准备,279年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则以“西北未定”的理由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东吴,史称晋灭吴之战。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濬军、中游杜预等军、下游王浑等军共六路并进。最后于280年逼近建业,孙皓投降,孙吴灭亡,全国重新大一统。西晋统一天下后,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主要是晋武帝推行了一些积极的政策。西晋之初,天下初定,饱经战乱之苦的人民非常渴望安定的生活。晋武帝顺应民意,大力发展农业,颁行户调制 ,减免徭役,设立“常平仓”等等。晋武帝在位的时期是西晋社会经济最好的时期。
内忧外患  西晋的政治风气日益败坏。在曹魏时期,世族遭到刻意压抑,提倡唯才是举,但名节也逐渐式微。司马氏执政后又诛杀异己,世族在司马懿羽翼下又渐渐抬头。这使得西晋开国功臣有大半属于无德又无才的人物。当时较出名世族及其代表人物有琅琊王祥、荥阳郑冲、陈国何曾、临淮陈骞、颍川荀顗并荀勖、河东卫瓘、河东裴秀、太原王浑、泰山羊祜、河内山涛、京兆杜预等。当时社会奢侈和贪污风气很盛。此时世族大多失去东汉世族的优良传统,反而汲汲求利。石崇为当时首富,在金谷建立别馆,他曾与外戚王恺斗富,当时晋武帝不加阻止反而帮助王恺。由于奢侈和贪污密不可分,当时士大夫几乎都收贿聚财。而晋武帝虽屡屡提倡节俭,但未以身作则,徒托空言。曹魏时期的清谈,到晋代时许多士大夫纷纷效仿.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中国西晋时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291~306)之久的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
  301年,赵王伦自立为帝,改元建始,惠帝退位为太上皇。三月,齐王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三王联合常山王司马乂(后封长沙王)伐赵王伦。五月去除赵王伦及其党羽,惠帝复位,齐王冏专政。302年成都王颖及河间王颙派军讨伐齐王冏,长沙王乂于京城洛阳响应。最后齐王冏及其党羽被除,长沙王乂掌政,成都王颖于邺遥控。

灭国民族
  灭亡西晋的民族是当时在中国北方盘踞的少数民族匈奴。
北方各族的内迁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已陆续向内地迁徙。魏晋时,西、北各少数族人民向内地迁徙的活动,更加频繁,而且种族很多,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史称为“五胡”。
少数民族的起义
  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魏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调,服力役,“服事供职,同于编户”。西晋占田制明确规定了他们的租调负担。汉族的官僚、地主多以少数民族人为奴婢、佃客。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的反抗不断地发生。
  西晋后期,先后爆发了齐万年、李特、张昌、王如及杜弢等领导的大规模起义,其中李特之子李雄还在四川建立了“成汉”政权。
刘渊起兵
  在各地流民不断起义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也相继起兵反晋,其中刘渊、石勒起兵最早。
  刘渊字元海,匈奴左部帅刘豹之子,汉化程度很深。刘豹死后,他代为左部帅,惠帝时为五部大都督。304年(永兴元年),刘渊开始起兵。很快发展到五万人,定都于离石(山西离石),建国号“汉”,自称汉王,“胡”、汉各族很多人归附他。渊谓群臣曰:“昔汉有天下久长,恩结于民。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乃建国号曰汉。……追尊安乐公禅为孝怀皇帝,作汉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资治通鉴》卷八五。
石勒起兵
  石勒出身羯族,居上党武乡。曾被卖为家奴。刘渊称汉王时,他参加起义。
  311年四月,石勒在苦县(河南鹿邑)宁平城消灭十余万晋军,晋军元气大伤。六月,王弥、刘曜等攻下洛阳,杀王公以下三万余人,俘获晋怀帝。八月,又攻下长安。后来,晋将贾匹等在关中汉人的支持下夺回长安,迎司马邺为帝,是为愍帝。
  316年(建兴四年),刘曜围长安,愍帝出降,西晋灭亡。
西晋(265年—316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名,由晋武帝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为时仅五十一年,倘由灭吴始计,则仅三十七年。265年,晋王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316年,为汉国(前赵)所灭。西晋统一仅37年,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318年,琅邪王司马睿于南方建立东晋,中国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
 316年(建兴四年),刘曜围长安,愍帝出降,西晋灭亡。
西晋(265年—316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名,由晋武帝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为时仅五十一年,倘由灭吴始计,则仅三十七年。265年,晋王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316年,为汉国(前赵)所灭。西晋统一仅37年,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318年,琅邪王司马睿于南方建立东晋,中国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
简单的说;司马家族在别人手里拿到皇位,没有多少年,让外族又给抢走了!

西晋简史:短命的西晋王朝

这是本专栏《轻松读懂魏晋南北朝》的第二部分第一节内容—— 西晋简史:短命的西晋王朝。

在专栏第一部分 《“尴尬无比”的曹魏》 中,我们讲述了【魏晋南北朝】的第一个阶段【魏】的内容,相信大家通过专栏第一部分的三节课,能够对曹魏有了一个还算清晰的认识。

这节内容开始,我们将对【魏晋南北朝】的第二个历史阶段【西晋】进行探究,本节内容是【西晋】阶段的第一节,我们一起来系统的看一下西晋王朝的历史。

西晋简史

西晋王朝的历史比曹魏更加明朗,建立和灭亡的起始点也没有什么争议:

从公元265年,司马炎逼迫曹魏的最后一代皇帝曹奂禅位,自己称帝即位,是西晋王朝的开端。 到公元316年,匈奴王刘聪俘虏了晋怀帝、晋愍帝,结束了西晋51年国祚,这是西晋王朝的终点。

值得留意的是,西晋建国时,“三国”中的东吴还存在,连蜀汉也是司马昭在西晋建立前两年覆灭的。

注意了: 严格意义的王朝兴替顺序上,西晋并没有同蜀汉、东吴形成“新三国”鼎力的局面。我们熟知的魏蜀吴三国,先后灭亡的顺序是蜀汉(263年)——曹魏(265年)——东吴(280年)。

图示简单描述势力状态,实际局势以真实历史地图为准

在覆灭蜀汉和东吴后,西晋才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实现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分裂局面中, 短暂的统一状态。

Tips:注意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国”局面,可不光魏蜀吴这一次哦。其他“三国鼎力”的历史时期,我们会在专栏以后的内容介绍,童鞋们要记得留意哦~

短命的王朝

我们在标题中“短命”的由来,是说西晋王朝的历史,实在是太过“短命”了。

西晋王朝的四任皇帝, 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 ,合计才在位51年,的确显得有点太“短命”了。

(1)武帝司马炎: 司马炎还好,在位25年时间,也算是寿终正寝的一位,在位期间也颇有作为。光结束了三国乱世一条,就够司马炎去跟“三马”吹嘘一番了。

(2)惠帝司马衷: 司马衷便是那位说“何不食肉糜”的傻皇帝,这位皇帝登基后,便被他媳妇贾南风“挟持”了。后来八王之乱中,被诸王四处裹挟奔走,最后死的时候才48岁,在位时间16年。

(3)怀帝司马炽: 在司马越成为“八王之乱”的赢家之后,司马炽继位,不过成为了司马越的傀儡。在匈奴王刘聪攻打洛阳时,司马炽被刘聪掳走,受了一番折磨后去世。司马炽在位的时间才四年。

(4)愍帝司马邺: 司马邺比前面三代皇帝还惨,司马炽被刘聪从洛阳掳走后,司马邺被人在长安推上皇位,还没把皇位坐热,便又被刘聪破城掳走了。司马邺在位时间三年。

以上便是西晋王朝的历程和四代皇帝的履历,西晋其正常发展的历史,刨除了之前“三国”的部分,刨除了末期“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部分,就真的就没剩啥时间了,真的可以说是“短命王朝”。

对于西晋王朝的理解,明白了建立和灭亡,知晓了四代皇帝的悲惨命运,其实也就能够形成一个整体印象了。接下来,我们再从一些具体的问题中,来对西晋王朝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

【1】“太康之治”和西晋的人口

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 ,比后面的几代皇帝其实强很多。在建立西晋后,司马炎励精图治,让西晋有了那么十来年的安稳日子,史称 “太康之治” 。

{!-- PGC_COLUMN --}

这段西晋的安稳阶段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让经历三国乱世之后,“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 中国人口状况,有了非常大的增加。

据一些学者的探究, 西晋从统一到八王之乱前,西晋全国人口增加了几千万!

不过,可悲的是,西晋初期恢复的人口,在西晋末期的“八王之乱”中和后来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又因战乱和胡族下降了非常多。

Tips:不过,司马炎的一项做法,加速了西晋王朝走向陌路。具体是什么做法,我们将在本部分的第二节内容中详细讲解,记得来看哦~

【2】西晋时的“王与马,共天下”

我们都非常熟悉的“王与马,共天下”其实大多数人认为,只发生在东晋时。

但是 西晋“八王之乱”后,也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跟东晋都是同样的“琅琊王氏与司马氏”共天下。

西晋经历“八王之乱”后,国力又再次衰微, 东海王司马越打败成都王司马颖,成为了“八王之乱”最后的赢家。

不过,因为 司马越与司马皇室嫡系血脉隔得太远 ,自己把持朝政甚至更进一步的话,可能会被人说“名不正,言不顺”。

司马越便想找一个有名望的人,来替他招揽天下名士,以增加自己的名望,便于自己统揽西晋朝政。

找来找去, 司马越找到了当时非常有名望的名士——王衍 ,王衍出身琅琊王氏,在当时已经是名士圈子里数一数二的领袖人物。

两人一拍即合,王衍以名士领袖和司马越“心腹”的身份,替司马越引荐了非常多的名士,当时人们称司马越的府邸为 “越府多俊异” 。而王衍也借助司马越的关系,在朝堂之上位高权重。

这样就形成了王衍和司马越的“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而且 东晋初期“王与马”的王导和司马睿,与西晋的“王与马”二人关联甚多 ,我们会在专栏第三部分《另类别致的东晋》中,进行详细的讲解。

【结语】

西晋王朝的历史,相较【曹魏】部分更加明了一些。但是西晋王朝的影响,在之后的几个历史时期中,都有着非常大的分量。

在之后的专栏内容中,我们还会结合西晋的历史,对史事进行分析,会让大家对【西晋】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以上便是本专栏《轻松读懂魏晋南北朝》的第二部分第一节的全部内容,如果有对本节或者专栏其他内容,有疑惑或建议的朋友,可以留言或者私信告诉我,亭安期待与每一位读者的交流。

拓展阅读:

曹魏简史:“尴尬无比”的曹魏

高平陵之变:司马氏篡魏的发端

高贵乡公何在:被杀掉的曹魏皇帝

预告:

下一节,我们将对大名鼎鼎的“八王之乱”作深入浅出的讲解,欢迎大家准时来赴宴吖~

王朝(119)西晋(10)司马(20)

晋朝中国有多少人口?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爆发民族纠纷最为严重的一个朝代。不过,虽然晋朝的统治一片混乱,但晋朝的人口可是一点都不少,数量还相当的多。那么,晋朝的人口数量究竟是多少?晋朝有多少人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西晋时期的人口情况
  西晋建国后人口但仍未恢复到东汉水准,八王之乱及五胡乱华更使人口数下滑。五胡乱华时发生数次大屠杀,战乱带来的瘟疫及饥荒,也造成人民大量死亡,甚至发生了人相食,饿殍遍野的惨事。除战乱因素外,两晋人口数也因为种种因素被隐瞒。政府赋税繁重,使得百姓依附在大族或寺庙下逃避课税;当时军人及部曲、僧人、道士及奴婢是属於别籍而不入户;此外,因为战乱使大量人口外移或是迁入後隐瞒户籍。因此,西晋时期,对于人口的相关统计并不多。
  据有关文献记载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全国有16163860人,太康三年(282年)则有377万户约达24768900 人,两者皆远高于三国末年的767万人,显然,不仅是因为战争结束,而且也是因为剥削减轻、登记户口恢复导致账面上的人口增加。不过现代学者考虑到部曲、佃客、奴婢、兵户、匠户、乐户、内迁外族等等人群大多未纳入户口统计而认为永康元年(300年)实际人口达3500万人。
  东晋时期的人口情况
  东晋建立后中原人民为躲避战火纷纷大量的南迁,一共有六次南迁高潮,累计合计迁入过百万,东晋因而设置大量侨州。汉赵刘聪时(310年七月—318年),汉赵控制地区的户口大约有六十三万户,人口约有三百一十五万人。估计此时的华北地区人口有700万,东晋人口540万.全国合计2,480,000户,约12,400,000人。后赵灭亡时(351年)华北地区汉族不到300万人。
 晋朝的人口迁移情况
  西晋一大特色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自东汉光武帝刘秀允许边民内迁以来,大量游牧民族因各种方式被迁入,到西晋时关中和凉州一带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少数民族与汉族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经常产生纠纷。
  后来爆发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叛乱后,大量人民逃至南方,形成一股人口大流动。滞留北方的汉人则依靠坞堡自卫。296年晋惠帝时期关中发生齐万年之乱,数万人民由关中经过汉中,抵达蜀地,之後协助李特、李雄立国。另一股经汉水、宛至淮河,後为石勒吸收。巴蜀动乱後,人民逃至荆湘地区,因受土豪欺压而叛乱,最後为王敦、陶侃平定,并州饥民向冀豫地区乞食。凉州少受战乱,众多人民前往避难。华北动乱时,众多人民逃往辽东,由慕容皝设侨郡收留。后来这些侨民协助慕容皝建立了前燕。
  永嘉之乱后,人口由中原流向江南,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于东晋时期共有五次,分别为司马睿移镇江东时期;祖逖、祖约北伐失败南撤时期;后赵灭亡,桓温北伐时期;淝水之战后前秦崩溃时期及刘裕北伐失败时期。南迁侨姓世族成为东晋朝廷与南朝的支柱。侨民渡江后主要分布在荆扬梁益四州,有些深入闽广之地。侨民主要先安置在侨州郡县,入白籍,可以减免赋役。由于侨州郡县迁徙不定、侨民与当地人民混杂,户籍难於管理,影响了政府赋税收入。所以安定后实施“土断”之法,将侨民就地入户(黄籍)以裕财实兵,并使官吏丧失免税特权。
  以上就是对晋朝人口的有关介绍,本内容源自中国历史网(www.lishi.com)原创文章,如有转载,请说明出处!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爆发民族纠纷最为严重的一个朝代。不过,虽然晋朝的统治一片混乱,但晋朝的人口可是一点都不少,数量还相当的多。那么,晋朝的人口数量究竟是多少?晋朝有多少人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西晋时期的人口情况
  西晋建国后人口但仍未恢复到东汉水准,八王之乱及五胡乱华更使人口数下滑。五胡乱华时发生数次大屠杀,战乱带来的瘟疫及饥荒,也造成人民大量死亡,甚至发生了人相食,饿殍遍野的惨事。除战乱因素外,两晋人口数也因为种种因素被隐瞒。政府赋税繁重,使得百姓依附在大族或寺庙下逃避课税;当时军人及部曲、僧人、道士及奴婢是属於别籍而不入户;此外,因为战乱使大量人口外移或是迁入後隐瞒户籍。因此,西晋时期,对于人口的相关统计并不多。
  据有关文献记载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全国有16163860人,太康三年(282年)则有377万户约达24768900 人,两者皆远高于三国末年的767万人,显然,不仅是因为战争结束,而且也是因为剥削减轻、登记户口恢复导致账面上的人口增加。不过现代学者考虑到部曲、佃客、奴婢、兵户、匠户、乐户、内迁外族等等人群大多未纳入户口统计而认为永康元年(300年)实际人口达3500万人。
  东晋时期的人口情况
  东晋建立后中原人民为躲避战火纷纷大量的南迁,一共有六次南迁高潮,累计合计迁入过百万,东晋因而设置大量侨州。汉赵刘聪时(310年七月—318年),汉赵控制地区的户口大约有六十三万户,人口约有三百一十五万人。估计此时的华北地区人口有700万,东晋人口540万.全国合计2,480,000户,约12,400,000人。后赵灭亡时(351年)华北地区汉族不到300万人。
 西晋时期的人口情况
  西晋建国后人口但仍未恢复到东汉水准,八王之乱及五胡乱华更使人口数下滑。五胡乱华时发生数次大屠杀,战乱带来的瘟疫及饥荒,也造成人民大量死亡,甚至发生了人相食,饿殍遍野的惨事。除战乱因素外,两晋人口数也因为种种因素被隐瞒。政府赋税繁重,使得百姓依附在大族或寺庙下逃避课税;当时军人及部曲、僧人、道士及奴婢是属於别籍而不入户;此外,因为战乱使大量人口外移或是迁入後隐瞒户籍。因此,西晋时期,对于人口的相关统计并不多。
  据有关文献记载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全国有16163860人,太康三年(282年)则有377万户约达24768900 人,两者皆远高于三国末年的767万人,显然,不仅是因为战争结束,而且也是因为剥削减轻、登记户口恢复导致账面上的人口增加。不过现代学者考虑到部曲、佃客、奴婢、兵户、匠户、乐户、内迁外族等等人群大多未纳入户口统计而认为永康元年(300年)实际人口达3500万人。

简述我国历史上的人口分布状况

一楼的人很地道啊。

不要给我加分,我给你复制过来了

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

在古代,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口的数量、分布和迁徙,反之,人口条件又积极地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变化。

因此,历史时期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地域分布和迁徙,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课题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调查的国家之一。

《国语·周语》记载,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料民于太原”。

可知西周末年就举办过人口调查工作。

秦末刘邦进入关中,萧何首先收集秦朝的户籍地图,“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

说明秦帝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户口统计簿籍了。

可惜秦代以前的人口资料没有保存下来。

现存最早的人口统计数字,是《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版籍,以后历代正史地理志、全国总志、地方志大多继承了这个传统,保留了人口数字(户数或口数)的记录。

这就为研究历史人口地理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料。

不过应该指出:历代封建王朝编制户籍的目的是为了征收赋税和兵劳役,所以由于历代赋役制度的不同,以及中央和地方统治阶级内部利益的矛盾、社会各阶层的对抗,户口的隐匿、漏报、逃亡、流徙的情况屡见不鲜, *** 所掌握的户籍与实际数字相差甚远。

尽管如此,中国历史文献上保留下来的历代人口数字,仍然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完备的人口调查资料。

两汉时期汉代的人口调查皆为户数和口数并列。

口赋(算钱)是国家的主要收入,户赋则指定为列侯、封君的收入。

《汉书·地理志》记载了西汉末元始二年103郡国户口数总共为户1235.6490万,口5 767.140 1万。

如以秦岭淮水为南北界线,北方人口占4/5弱,南方人口占1/5强。

如以汉武帝时所置14个监察区来划分,户数超过百万,口数超过5百万的有司隶和豫、冀、兖、青、徐五州,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致相当今陕西关中平原和黄河下游的冀、豫、鲁和皖、苏的淮河以北地区。

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

关中平原人口最集中的是长安附近,密度约达到每平方公里千人,为全国之冠。

其次是太行山以东平原地区,除了鲁中山地、胶东半岛和滨海地区外,人口密度估计也在每平方公里百人以上。

由此而形成二条人口比较密集的带状地区。

东西向的是自京兆(长安)—河南(雒阳)—陈留—济阴(定陶)—山阳—东海;南北向的是自清河—魏郡—河内、河东—河南—颍川—汝南。

这种分布显然与交通路线有关。

长江流域人口集中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和太湖平原,这无疑是由优越的自然环境所促成的。

西汉末年的战乱,中原人士开始向长江流域迁徙,更远的还到了岭南地区。

同时南方经济进一步得到开发,人口显著增加。

据《后汉书·郡国志》所载永和五年(140)的版籍,全国有户933.6665万,口4789.2413万。

秦岭淮河以北人口占3/5,以南占2/5。

户数超过百万,口数超5百万的有豫、荆、扬、益4州,除了豫州外,其余3州均在长江流域,其户数占全国的42.2%,口数占全国的37.26%。

可见经过了138年,南北人口的分布起了显著变化。

与西汉末年人口相比,扬州增加了1/4,荆州和益州都增加了一倍。

其中增加最显著的南阳郡(南阳盆地),人口从194万(尾数不计)增至244万,零陵郡(湖南南部湘、资、潇水流域)从14万增至100万,长沙郡(湘、资水中下游流域)从23万增至105万,豫章郡(今江西省)从35万增至166万,巴郡(四川东部)从70万增至108万。

可见南方人口的增加除了北方人口南移外,还由于原来中原王朝势力不及的地区深入开发的结果。

而黄河流域除了少数几个郡国外,人口普遍减少。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开始,中国进入了长期分裂和战乱时期。

黄河流域屡经兵燹,关中地区经董卓之乱,“长安城中尽空,并皆四散,二三年间关中无复行人”。

“洛阳附近,无辜而死者不可胜计”。

从洛阳至彭城(今徐州)的黄淮平原上,经曹操和陶谦之间战争,“墟邑无复行人”。

除了战争中死亡外,大批中原人民向相对安定的地区迁徙。

三辅、南阳人民多迁往益州。

徐州一带人民多避乱江东。

江淮之间十余万户皆渡江而东,“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还有不少士大夫甚至渡海远徙交州。

在蜀汉、东吴政权内任职的不少是黄河流域迁来的士大夫。

此外,还有不少中原人士逃往幽州、辽东,甚至去鲜卑境内。

如东汉末刘虞为幽州牧,“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后汉书·刘虞传》)。

三国鼎立局面稳定后,迁往辽东的往往复归故土,而迁往南方的大多定居下来。

以后魏蜀吴三家为了充实各自统治区内的实力,利用政治手段强迫人民迁居其统治中心的周围。

如建安末曹操讨张鲁,进入巴东、巴西郡(今川东),劝诱当地人民8万余口迁至邺、洛阳;继而曹既平张鲁,迁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三辅。

曹丕建都洛阳,徒冀州5万户士家以实河南。

魏灭蜀后将蜀人3万家迁往洛阳和关中。

东吴孙权在建安年间连续西征盘居在长江中游的江夏太守黄祖,虏掠男女数万口迁至江东。

刘备入蜀带去了大批荆州人士,以后几次北伐南征,也迁民于成都平原。

此外,东汉末年,北方乌桓、鲜卑逐渐入居中原,散布于沿边诸郡。

匈奴入居汾水流域的就有3万余落。

东吴征服山越后,也将越人从山区迁至平原,总数约有10余万人。

经三国时期屡年战争,人口死亡、逃亡、隐匿的数字是相当高的。

所以据西晋太康初年(3世纪80年代)的户籍,全国仅246万户,1616万口。

黄河流域仍占56.72%,长江流域占34%。

黄河流域集中在可、冀2州,约占全国人口的32.12%。

全国郡级人口分布第一位是河南郡,即曹魏政权首都洛阳的所在地,有11万户,以下依次为与河南郡接界的河内郡、东吴旧都建业所在地的丹阳郡、今冀南与鲁接界的阳平郡、蜀汉旧都成都所在地的蜀郡,户数都在5万以上。

可见是由三国时代人口迁移的结果。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祖逖北伐、淝水之战、刘裕北伐、北魏南侵等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

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共五百几十万的1/6。

西晋时北方诸州,包括淮河以北地区共有140万户,约700余万口。

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强。

换言之,即北方3个人中有1人南徙,而南方6个人中有1人为北来侨民。

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而以淮阴、扬州、南京、镇江、常州一线为最多,并在此设了大批侨州郡县。

侨置在今镇江的南徐州,侨民多于当地土著人口。

唐宋元时期唐初贞观年间开始人口直线上升,至天宝年间到达了顶峰。

全国有户9百万,口5200万。

秦岭淮河以北占3/5,而河北、河南二道,相当今冀、鲁、豫三省之地,又占北方人口的2/3。

可见黄河下游平原是当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也是全国经济重心所在。

秦岭淮河以南人口最集中的是长江下游和宁绍平原。

江南道(今苏南、皖南和闽、浙、赣三省)有1000万人口,大部分集中在上述地区。

再依次是关内道(今陕西)460余万,剑南道(今四川)400万,河东道(今山西)370余万,山南道(今陕、豫、鄂交界各一部分)250余万,淮南道(江淮之间)220余万,最少的是岭南道(今两广和越南北部)91万和陇右道(今甘肃)53万。

安史乱后,黄河中下游经过长期战乱,大批人口南迁。

“天下衣冠世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李太白全集26》)。

人口普遍下降。

加之藩镇割据,中央法令不行,户口隐匿不报。

所以唐代后期人口资料残缺不全,难作全面估计。

现以元和年间(806~820)南方几个州与天宝年间户数相比,襄州(治今襄樊市,领县7)增加120%,鄂州(治今武昌,领县5)100%,苏州(治今吴县,领县7)30%,洪州(治今南昌,领县7)65%,泉州(治今泉州,领县4)50%,广州(治今广州,领县13)75%。

足以说明唐代后期南方人口普遍有所增加。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全境有户1600余万,崇宁元年(1 102)有户2000万。

每户以5口计,11~12世纪初北宋境内约有1亿人口。

现以后来宋金界线(基本上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区。

北方有户580余万,南方有户1100余万。

这反映了从唐代后期至北宋中后期,由于北方人口南迁和南方经济发展而带来的人口滋长,使南方人口的绝对数字开始超过了北方,这是中国人口南北分布的转折时期。

南方人口主要集中在两浙、江南东、西和福建四路,相当今苏南、皖南和闽、浙、赣三省。

元丰时有户520万,崇宁时有户570万。

其中两浙路(即今苏南太湖流域和浙江省)人口最多,元丰时178万,崇宁时198万。

其余依次是江南西路(除江、信、饶3州外的今江西省)、江南东路(今皖南、大茅山以西苏南和江西省东北部)、福建路(今福建省)。

两浙路自唐以来即为南方最富庶地区,江南西路在北宋时湖滨平原和吉泰盆地得到了充分开发,山区又有发达的工矿业,故人口大增,其户数虽低于两浙路,而口数却超过两浙路而居全国首位。

北宋末年,女真南侵,黄河流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南渡人口最集中的是两浙路,因为是南宋政治中心所在。

“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8》)。

现以北宋崇宁元年和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的户数比较,两浙路增加26万户,福建路增加32万户,成都府路增加21万户,潼川府路增加24万户。

总之,南宋时代南方人口普遍增加,到了元代,南北人口的分布出现了巨大的逆转。

江浙、江西、湖广3行省(相当今苏南、皖南、沪、浙、闽、赣、湘、粤、桂、鄂小部分、黔之大部分),竟占了全国人口的83.73%。

当然,《元史地理志》所载各行省的户口数来源不一,不甚精确。

但作为概貌来看,大致还是可信的。

明清时期明初 *** 采取移民措施,如将江南人北徒淮域,西徙云贵;迁山西人于河北、豫北,迁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迁北平、山后(今河北省太行山北端、军都山迤北地区)民散居北边诸卫,以为军籍等等。

以后社会相对稳定, *** 又鼓励人民从狭乡迁往宽乡,经过自然的调整,到了万历初年,南北人口的分布渐趋均匀。

今以万历六年(1578)的记载为例:①北五省:北直隶(今冀、京、津)、晋、鲁、豫、陕(今陕甘2省)的人口为2500万。

②中五省:南直隶(今苏、皖、沪)、浙江、江西、湖广(今两湖)、四川的人口为2900万。

③南五省: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人口为670万。

各地人口分布比较均匀,这是因为南方可耕种的平原毕竟较少,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必然要进行自我调整。

明清时期平原地区基本开发完毕。

失去土地的农民为谋生计往往奔向人口相对稀少、尚待开发的地区。

这就决定明清两代人口迁徙大致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向海外移民。

临海的粤、闽等地因山多田少、人稠地(平原)狭,多出海谋生。

以去台湾和东南亚各岛屿为最多。

鸦片战争以后,广东人口大量外流。

据调查,从1850年到19世纪末,仅台山一县移居海外的就有20万人。

二是向山区进发。

明代自宣德至成化年间,从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各省逃流亡的农民迁徙至豫、鄂交界的荆、襄地区的大约有一二百万人,以后又向秦岭、大巴山区迁徙。

清代嘉庆年间川、陕、鄂、豫、甘5省白莲教起义,就是各地迁往这五省交界山区的流民大起义。

东南地区的无田农民多向闽浙皖南山区进发,湖南流民的目标是湘西山区,而闽、粤流民甚至迁往荒岭僻壤的赣南山区。

由于明代后期玉米、甘薯的传入,使大批流民进入山区成为可能。

三是向边区迁徙。

清代幅员辽阔,边疆地区人口稀少,为内地流民迁徙提供了条件。

东北长白山区为满族“龙兴之地”,定为封禁区,任何人不得入内定居、垦田、采伐、掘捕(人参、貂)。

但仍不断有人或从长城隘口、或渡海趋辽东半岛以至松花江流域,以资谋生,俗称“闯关东”。

晋、鲁、豫、冀4省人均有,尤以冀、鲁为多。

河北、山西人由古北口、张家口、独石口、喜峰口等处进入草原,称为“跑口外”;晋陕垦荒者则去归化(今呼和浩特)一带或河套地区进行耕种。

陇东贫民多进入银川平原。

陕甘人移居新疆的也不少。

光绪年间为平定阿古柏政权而进入新疆的湘军,就在哈密、巴里坤等地进行屯田,屯丁中凡是娶有妻室愿留新疆者,均借给牛具籽种,指拨土地令其承垦,故有一部湖南人由此进入新疆。

本文标题: 西晋太康初年发生了什么带来如此高的人口增长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0131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古代各地的地缘格局优势是怎么样的(详细看补充)光速不变原理对现代物理学有哪些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