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灭亡后,东吴为何不复国,反而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东吴是三国时候,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其存在年限是公元229年到公元280年。吴...

东吴在西晋内乱后为什么没有复国运动,反而成为晋朝延续的基地。是因为东吴人从没形成过国家意识吗

西晋灭亡后,东吴为何不复国,反而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

东吴是三国时候,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其存在年限是公元229年到公元280年。吴国与魏国、蜀国三分天下,最终亡于晋朝司马氏之手,这些在了解三国演义的人都是耳熟能详的,那么西晋灭亡之后,东吴为何不复国呢?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东吴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国家或者说是一个利益集团,当东吴被西晋灭掉之后,东吴这个利益集团就已经彻底被西晋铲除了或者说是彻底崩溃了,如果真是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在西晋灭掉东吴的时候,东吴已经死了。

其实东吴无法复国的理由,其实三国演义中就已经说过了。

三国演义之中赤壁之战之前,曹操80万大军南下,荆州投降,兵逼长江,此时的孙权是战是和的局面之下,犹豫不定,这个时候鲁肃来劝孙权,大概意思就是说,所有的人都可以投降,但只有孙权不可以投降,其他人投降都还有官做,只有孙权投降了必然死无葬身之地。

其实这个道理放在东吴复国这个事情上也是一样的。正如前边所说的,随着西晋灭亡了东吴,本身属于东吴这个利益集团已经被彻底的打散了或者说是重组了,形成了新的利益集团。

那么西晋灭亡之后,到底谁来光复东吴呢?实际上真正想光复东吴的,恐怕也就是当初东吴的皇族,也就是孙氏,但灭国之后,对于皇族的杀戮与控制从来就是最严的,孙氏在东吴绝对没有多少力量了。

至于原本的东吴的既得利益者,他们要不随着东吴的覆灭已经覆灭与打压,要不就是已经投降了到了新的西晋这一边,成为了西晋利益集团的一部分。

这个时候西晋灭亡了,那么为什么要光复东吴呢?光复东吴对于南方的真正实力派来说,最多也就是从龙之臣,获得一个掌控大权的地位,但内部的冲突与矛盾是必然的,而且有失败的风险,是必须重新洗牌的,而且当时的情况下,北方五胡乱华,南方在来一个内乱,恐怕恐怕不到光复东吴,国家就没了。

这个时候,协助晋朝建立了东晋,对于南方的实权派来说,他们同样可以掌控大权而且没有什么风险,那么怎么选择就不用说了,就如同当初鲁肃劝孙权的一样,反正给谁打工不是打工,在哪里当权臣不是权臣,辛辛苦苦光复东吴,有什么好处,帮孙家做嫁衣,要是真能做到的话,不如自己去当皇帝,取晋国而代之。

如何选择那就不难理解了。



不是东吴不想复国,而是没有人想要复国,没有人支持,拿什么复国?还有司马睿非常聪明,利用得当,当地贵族收到好处,谁还支持东吴这个区区30年的国家,谁还对东吴有留念?觉得东吴好?只要不傻都会转身支持司马睿。

01、孙权死后东吴动荡不安,江南土族需要一个领头羊。

先说,孙权死后,东吴就更加乱,百姓时常活在恐惧中,谁也不知道能不能活过明天,就不要说江南土族。政局动荡,对他们一点好处都没有,命都快保不住,吃饭都成问题,这样大环境下,谈何对东吴忠心?

再说,司马睿上台之后,他们对江南土族进行打压,排挤。江南土族面临就是两条路,坚持跟随东吴,就等着全族被灭,但是顺从司马睿的家族,好处可是多多,是摸得着,看得到,能成为土族,脑子都是拎得清,知道怎么选择是对自己最好,对家族是最好的。

因此,他们不是不帮东吴复国,而是谁能给他们足够的利益,能让他们动心,自然就选择跟随谁。关键是司马睿把自己姿态放非常低,一一上门拜访,一一给予承诺。

关键是司马睿让江南土族进入政治中心,让他们的人能参加国家大事,这可是给权,有权才有钱,不然仅仅有钱,随时都要挨打。故而江南土族有了面子也有台阶,顺着台阶下,就名正言顺跟随司马睿,这不是非常正常吗?

02、孙权在世,对土族也不见得多好,双方存在敌意。

孙权不是江南土族,他是外来人士,依靠武力夺当地统治权,江南土族对孙权不见得多真心。还有江南土族关系复杂,谁也不服谁,孙权为了保持平衡,做了很多手脚并且打压江南土族。

江南土族拳头没有孙权硬,只能假意顺从,说白东吴和土族之间就是利益往来,有好处大家就是君臣关系,没有好处,不踩上几脚都算是给面子。

还有孙权晚年的时候,他的猜忌心非常重,时常怀疑江东土族要造反,有什么不轨之心,时常提防土族,他们也不是傻子,看不出孙权的做派和行为。你防着我们,我们自然也防着你,试问这种情况下,江南土族对孙权,对东吴有多么深厚的感情?

划重点是,孙权经常去动江南土族的蛋糕,江南土族碍于在人家手里讨生活,多方忍让,多方周旋,避免家族被灭,早就对孙权不满,对东吴有敌意。东吴被灭,江南土族大概是恨不得放鞭炮庆祝。

03、总结一下。

司马睿和江南土族就是相互利用,相互成全,在这样情况下,连发芽的机会都被司马睿掐断了,东吴根本没有机会复国,也谈不上复国。

我来说下个人的看法。

西晋灭亡后,南方的大士族最后选择支持建康城的司马睿建立东晋,而不是拥立东吴孙氏后人为帝,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考量。

首先,东吴最后一任皇帝孙皓的残酷统治,使得江南士族不愿拥立孙氏后人复国。从孙皓投降西晋(公元前284年)到永嘉之乱(公元311)后西晋灭亡,总共才二十多年。这么短的时间内,江南的士族对孙皓的心理阴影是无法消除的。这位仁兄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对宗室对臣民十分暴虐。

比如百官之首的丞相之职,按道理来说皇帝也需要尊重他们的意见。然而在孙皓在位的二十年间,有三位丞相被处死、家族受牵连!在晋武帝南下灭吴时,就有东吴将领倒戈的现象。

主流来看江南士族断没有意愿复立孙氏。

其次,永嘉之乱后北方大量名门望族南迁,改变了江南的格局。说得直白点就是:之前江南他们说了算,现在他们说的不算了。江南士族们无法同这些江北望族匹敌,比如早起司马睿刚来建康时,被江南士族轻视,而当“琅琊王氏”的王导支持他时,江南士族便不敢像之前那样对待司马睿了。

而这仅仅是一个王氏,在当时还有同级的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等。而低一个等级的其他的北方望族就更多了。

此外,北方望族的南渡虽然加剧了对资源的竞争。不过,北方来的众人也充分尊重原江南士族的利益,尽量减少双方的冲突。并且北方望族也放开了南方士族进入仕途的途径,毕竟,在东吴灭亡后,江南士族受到排挤,很难进入仕途。

最后,北方中原少数民族的威胁。当时的北方各少数民族互相碰撞、激战,开始瓜分北方建立各自的割据政权。当北方初步稳定后,这些人开始将目光看向富庶的江南了。

比如,前秦对北方短暂统一之后,便挥军南下企图统一华夏。此时,如果江南士族因拥立孙氏而同南迁的北方望族火并,只会两败俱伤。并且当北方的少数民族进入江南后,肯定会大规模掠夺,而北方南渡望族却不会,因为司马睿和王导会约束他们。

对于这些名门望族来说,这个道理他们肯定比谁都清楚。

综上所述,江南士族完全没有需要复立东吴。即使有个别不开眼的人想拥立孙氏,也被内部剿灭了。

三国时期,孙权能据江东而王,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江东世家大族的全力支持。吴郡顾陆朱张四姓代表了江东世家大族的核心与主体,在孙吴政权的创建、稳定、发展与衰落的全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孙吴政权重要的支柱力量,但是孙权晚年大肆诛杀世家大族力量,连功劳盖世的世家领袖陆逊都被逼死,虽然有一些世家大族子弟竭力挽救东吴比如陆家陆抗,但是世家大族利益严重受损,此时世家大族已经对孙氏不满,而末代皇帝孙皓残暴无比。孙氏一系列的倒行逆施导致了江东世家大族对孙家完全不支持,看着你孙家独自抵抗西晋,所以西晋灭亡东吴如此之顺利

东吴想复国还是很难的,江南人民并没有多么怀念东吴,江南一直是士族大家在统治,没有东吴、没有西晋一样运作,所以当中原乱成一锅粥的时候,江南还是相对太平。当西晋王朝不行的时候,江东士族也曾想有类似江东孙氏父子的人物来统领和保障他们的安全。比如:陈敏意图割据江南的时候,一开始江东的很多大族是接受的,像顾荣、甘卓,甚至包括周玘一开始也没站出来反对,只是装病不接受官职。但是后来士族发现陈敏一家子不是这块料,就联手将陈敏干掉了,陈敏的大军看见江东士族代表顾荣根本无心战斗,直接崩溃。

那江东的士族大家为什么要帮助司马睿建立东晋?在东吴灭亡后,西晋对江东士族可以说是很照顾的,江东的士族并没有因为亡国而受到打击,反而获得了很多特权。所以江东士人是高高兴兴地归附了西晋。那一刻起他们都是晋人了,西晋灭亡后他们要恢复也是恢复晋。

南渡来的北方士族主要领袖是琅琊王氏的王导家族,他想学习当年的吕不韦,把司马睿当作自己掌握国家大权的筹码,而此时司马睿刚到江东江东大族还在犹豫中,为了让江东大族坚定的拥护司马睿,也让北方士族能在江东安定下来,建立稳固的政权,于是他用了各种计策拉拢江东世家大族代表人物顾荣、卢循,王导此时能用来拉拢江东大族的计策无非是许以高官厚禄、享有经济特权、保护江东大族的固有利益不受侵犯。就这样司马睿顺利的在江东重建了晋朝,是为东晋,而东晋相比西晋,司马氏的皇权大为削弱,用后世一句话形容就是王与马,共天下,世家大族成为东晋王朝实际掌权者。

东吴又不是大汉能延续几百年,在百姓心里根深蒂固。但是江东的士族们也不是慈善家,他们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所以当司马睿来到建康,一个多月了也没人鸟他,江东士族是在观察这个司马睿到底行不行,最后在王敦王导导演的一出大戏后,这些人相信司马睿行了。

三国后期,曹魏大权逐渐被司马家夺去了。蜀汉灭亡没多久,西晋建立了。剩下的东吴也在几个月之后灭亡。至此,三分归晋,天下一统。

然而西晋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可以说是昙花一现。

不过西晋灭亡后,王室成员司马睿却能够偏居江南一隅,建立东晋。其实司马睿之所以能够掌握大局,主要还是得到了当地的士族普遍的支持。

那么,在西晋灭亡后,东吴为何不复国,反而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

东吴的末代皇帝是孙皓,他投降后,一家老小到了洛阳,虽然很多还都有官职在身,但说白了跟软禁起来没有什么区别。

东吴自孙权以后,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孙皓这一代也没有好到哪里,他也是一个非常残暴的皇帝,很不得民心。

恐怕没有人真心想要孙吴复国,即使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孙家的旗号,但也只不过是期望能够拉拢一些势力罢了,没一个是真心的。

很多人都说,孙吴的背后有江东士族在支持,但毕竟国灭了,这个时候谁愿意做那个出头鸟呢?毕竟自己的利益最重要,对于他们来说,皇帝谁做都可以。 

所以西晋时期,虽然偶有起义,像江东的一些大族,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也会和朝廷勾结在一起,比如江东士族就曾三次帮着朝廷镇压农民起义,被称为三定江南。

东晋是司马睿建立的。他是琅琊王,由于祖父是是司马懿的庶子,所以他们这一支基本上与皇位无缘。他的封国里有一个北方头等士族的琅琊王氏。他也因此,结识了其中的王衍、王导等人。 

后来,听从王导建议,南渡建康。可是南渡后得不到江东势力的支持。毕竟司马睿只是宗室的旁支,又无名望和业绩,没多大分量,江东士族这么庞大也不是好惹的,不过在王导的努力下,得到了江东士族的支持。

其实对于江东士族来说,也是不得不这么做。毕竟政权是司马家的,不管是封国也好,还是北方士族也罢,掌握着巨大的政治资源。

这也不是这些江南士族所能比拟的,可以说他们从起步就弱了。尤其是在东吴常年的战争中,江东士族损失了不少的精英。

到了西晋末年,也没有人能够把这些士族联合起来,博一下。所以他们只能在司马睿和王导的拉拢下,与进入南方的北方士族暂时达成妥协。

但不管什么原因,他们的斗争也好,反抗也罢,只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当初的孙吴早已没有了半毛钱的关系,谁会为了一个已经消失几十年的政权去奋斗呢?

孙权犯了什么致命错误,导致东吴后继无人,最终导致江山易主?

导致东吴后继无人,最终导致江山易主?

孙权的致命错误就是在混乱的制度面前没有明确态度,因为自己的个人喜爱,助长了鲁王的气焰,让鲁王打压太子,最后造成了两个儿子一死一废的局面,让江山没有合适的接班人,最后易主了。


我们都知道三国鼎立时期,孙权是比较厉害的人物,也是最后一个称帝的人,而正是因为他这个低调的做法,才看出了他的智慧,但是在聪明的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而孙权就是因为自己的一时错误,看着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逐渐的衰落。

孙权在当了皇上之后,和其他的皇上一样,在局势不稳定的情况下,必需要立太子的,而当时孙权立了他最喜欢的女人王夫人的儿子孙和为太子,当然孙和本身也比较优秀的,当时也受到了很多大臣的拥护,孙和还有一个弟弟孙霸,也非常受孙权的喜爱,所以孙权封他为鲁王。

在古代,藩王的礼仪和待遇都是要比太子低一级的,因为太子以后是要当皇上的人,但是到了鲁王这里,由于孙权的喜欢却开了特例,他的一切的礼仪和用品等都和太子的一样,这让鲁王更加的傲娇了,认为自己可以取代太子哥哥的位置。

大臣们看出了鲁王的心思,所以多次向孙权建议都没有结果,这让鲁王的气焰更高了,所以鲁王找了各种理由开始杀掉那些反对自己的人,这些反对自己的人多数都是支持太子孙和的。这让支持太子的人员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失,最终鲁王把太子搞下了台。孙和被流放了。


面对孙和被流放的结果。多数的大臣都持反对的意见,朝中一片混乱,孙权为了维持稳定,将鲁王一派全部一网打尽了。就这样孙权的两个儿子一个死了,一个被流放,其他的儿子又没有能力继承江山,所以最后落得打下的江山没有合适的人继承,最后落入他人之手。

孙权废了太子,将其流放,后来又将另外一个儿子杀了,导致他没有了继承人。
他让鲁王打压太子,最后让自己的江山没有合适的继承人。
因为他信鲁王,流放孙和以及杀忠臣几十人,导致朝廷混乱。

西晋灭亡了以后,为何东吴没有选择的趁机复国呢?

想要说清楚东吴为何不趁西晋灭亡时复国,反而帮司马睿建立东晋,就得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

西晋灭亡,东晋到隋朝这近300年的时间,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司马氏尽是些不肖子孙,千方百计篡夺了曹魏的江山,却没那本事守住。



司马懿的孙子,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前期挺有明君气象,于280年灭了东吴政权,真正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后来就骄奢淫逸,怠惰政事,而且极为好色,在宫里赶着羊车临幸妃嫔就是他搞出来的。

他做了两件极大的错事,一是听从杨皇后的撺掇,立智商欠费的傻儿子司马衷为皇帝;二是分封诸王。

司马炎去世后,以司马衷的智商根本掌控不了朝堂,先是丑恶险毒的皇后贾南风出来乱政,接着司马氏诸王一个接一个跳出来表演,为了争夺司马衷的控制权,大家你来我往打得两败俱伤,史上称为“八王之乱”。

曹雪芹借《红楼梦》表明了一个意思,但凡大厦将倾,必是先在家里自杀自灭,外面的敌人才会冲进来。这真是一点都没说错,八王之乱弄得民不聊生,国力衰败,果然引来五胡乱华,北方的汉人遭了大罪。



永嘉年间,内迁的南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反晋,他建立的政权一开始叫“汉”,后来改为“赵”。311年,这个政权攻占了西晋都城洛阳,这就是永嘉之乱。316年又攻入长安,西晋最后一位皇帝晋愍帝司马邺出城投降,西晋灭亡。

但司马氏并没死绝,永嘉之乱前后,大批北方汉人纷纷逃向远离游牧民族的南方,其中包括西晋皇室、名门望族、普通百姓等,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较为重大的人口南迁事件,称为“衣冠南渡”。

到了南京之后,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在晋朝宗室及南北大族的拥戴下登基为帝,即晋元帝,史上称这个政权为东晋。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晋朝宗室和北方大族拥立司马睿情有可原,但为什么南方大族,尤其是东吴士族也帮着司马睿,而不趁机复国呢?要知道,此时离东吴灭亡才过了三十多年,很多老人还是东吴旧臣。

一方面,就是上面说过的那些内容。

天下大乱了,胡人们如狼似虎,专挑出头的打。别看各方势力奉司马睿为主,某种意义上,他其实是大家推出来的一个替罪羊,随时有可能被抛弃、被牺牲。

换言之,这并不是复国的好时机。虽然有可能复国成功,但成功之后呢?胡人虎视眈眈,北方失控,南方也四分五裂,复国并不能得到完整、独立的政权,反而会变成活靶子。和走到台前相比,东吴士族更乐意做幕后人,危险没那么大。

而且北方大族也不是好惹的,看司马睿就知道了,表面上是皇帝,实际上处处受到琅琊王氏的掣肘,否则怎么会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还排在马之前。



假如东吴士族要复国,首先面对的就是北方这些大族,别看他们背井离乡,实力犹在,部曲、财富、人才,一样都不缺,东吴士族未必斗得赢。就算侥幸成功,接手的也是个烂摊子,何必费那劲?

另一方面,东吴士族对孙权建立的吴国没多少忠诚度。

古代家族观念很重,乱世中更是如此,往往是流水的政权、铁打的家族。就好比赌博,赌客们有输有赢,但庄家才是最终的大赢家。

以诸葛亮的家族为例,诸葛亮是蜀汉的重要人物,他的兄长诸葛瑾却是东吴权臣,这固然可以解释为兄弟俩志向不同,实质上也是家族重于政权的一种反映,两面下注,一边翻船还有另一边支撑家族。



而东吴的家族观念比曹魏、蜀汉更重。

熟悉三国那段历史的朋友们会发现,东吴有点奇怪,外出打仗基本都是失败的,比如攻打曹魏占据的合肥,小小一座城,守兵一般不过万,东吴出动10万、20万打了五次都没能拿下,孙权徒留一个“孙十万”的笑称;

境内防守则大多是胜利的,曹操打了多次濡须坞都没成功,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也损兵折将。

原因何在?就是东吴士族在其中发挥了作用,他们只想保住祖上传下的家业,外出打仗不符合他们的利益,打下来也是孙权的,不是他们的,不想为孙权卖命。而境内防守,守的就是自己的财产,必得竭尽全力。



赤壁之战发生前,东吴士族就不断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东吴换个名义上的主子不是什么大事,反正谁来都得倚重他们这些当地名门。要不是孙权手段高明,又引刘备为外援,说不定那时就被曹操吞并了。

这样的东吴士族,又怎么会想着帮孙家复国呢?没那概念。

不是东吴没有选择趁机复国,是尝试了,但是失败了,没办法的,当时东吴基本已经没什么人了,复国的希望很渺茫。
因为当时的东吴已经没有了过多的精力去进行复国运动,并且当时东吴所剩的能力也变得非常的局限了。
大概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东吴孙氏后继无人,没有人出来复国;
二、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残暴不仁,百姓对东吴政权没有好感;
三、东吴本土士族支持司马睿,因此晋朝政权得以延续
因为东吴最后一个皇帝是个暴君,东吴的百姓们恨他都来不及,根本就没人会支持他,他就算有心复国,也无能为力。

为什么蜀灭亡后,晋朝没有马上灭掉吴国,而让它存续了17年呢?

首先,后方不稳。

晋武帝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称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由于蜀此前被魏吞并,当时西晋已经控制了全国大部分的郡县。而司马炎称帝后也筹划着灭吴。然而,当时西晋的西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游牧民族叛乱,西晋数次派兵平叛都遭遇大败,不得已,只得从东部,南部抽调大军平叛。最后来来回回足足打了7年,才最终平定了叛乱。而要抽兵平叛,自然无力大举兴兵灭吴。

其次,陆抗之功。

陆抗是吴国丞相陆逊的次子,陆逊知道吧?就是击败刘备,致使其“白帝托孤”的吴国名将。而陆抗继承了他父亲的军事才华,有“吴国最后的名将”之称。事实上,即便晋朝后方不稳,没有全力伐吴,但晋吴两国在边境仍是冲突不断,当时,晋朝的名将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军事。缮甲训卒,操练水军,一直在做伐吴的军事和物质准备。而在公元272年,由于吴国西陵守将步阐叛变降晋,陆抗领军平叛,羊祜亦受命救援,最终以陆抗击败晋军,攻陷西陵,全面获胜而告终,陆抗威震天下,这就是著名的西陵之战。遗憾的是,陆抗于两年后于任上逝世,此后吴国再无足以抗衡魏国的名将。

最后,长江水师。

吴国拥有20多万军队,控制的领土大于以前的蜀汉,领地人口更是蜀汉的2倍以上。同时吴国拥有着强大的水师,“赤壁之战”大家应该有听过,吴国的水师远远强于北方的魏晋两朝,同时依托着长江天险。因此,晋朝在继承魏国的军队后,不得不为灭吴大举操练水军。

事实上,在蜀汉灭亡后,吴国几乎已经失去了击败北方晋朝的实力,上文讲到水师实力,但这是吴国的优势,其实也是劣势,水师擅长海战,却不擅陆战,面对纵横北方广袤的平原地区的晋朝骑兵,吴军毫无优势。同时,吴国的人口基数也远逊于晋朝,在那个时代,人口少直接导致了军队规模,将领,经济的差距,因而,被动防守几乎成为了吴国唯一的选择,灭亡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这其中经过曹魏到晋的过渡,东吴从孙休过渡到孙皓时期。其实,东吴方面是恐慌的,蜀汉灭亡危急之时,孙休安排了三路救援,结果刘禅投降了。
 除了晋朝内部的矛盾之外,东吴的实力也是不容小觑,其中东吴经过三代经营之后,国内是物阜民丰,而且当时东吴依然有长江天险可以固守,当时如果不是东吴第四代核心人物孙皓昏庸无能,极尽奢侈,那么东吴被灭的时间仍然将会不断延迟。甚至出现对立的局面也不无可能。但是由于孙皓无能,最终把孙氏三代苦心经营的东吴送给了司马家族。
蜀灭亡后,晋朝没有马上灭掉吴国,而让它存续了17年
东吴来说,之所以还能坚持17年,离不开长江之险的地理优势。
本文标题: 东吴在西晋内乱后为什么没有复国运动,反而成为晋朝延续的基地。是因为东吴人从没形成过国家意识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9179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国是否真的寒了孔家人的心,当代孔家人还当的起“夫子后人”“万古第一家”的名声吗寿比南山的“南山” 是不是海南三亚南山寺的这个“南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