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和伍子胥共同灭楚,为什么孙武成了武庙十哲,而伍子胥连武庙都没进

发布时间: 2023-04-07 21:01:4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2

吴楚之战中拥有孙武、伍子胥指挥的吴军为何最终失败?吴王阖闾时代是吴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时候,当时大一点的诸侯国都衰弱了,比如齐国、楚...

孙武和伍子胥共同灭楚,为什么孙武成了武庙十哲,而伍子胥连武庙都没进

吴楚之战中拥有孙武、伍子胥指挥的吴军为何最终失败?

吴王阖闾时代是吴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时候,当时大一点的诸侯国都衰弱了,比如齐国、楚国、晋国,诸侯国的历史其实是一部兴衰史,没有永远强大的诸侯国,也没有永远弱小的诸侯国,吴国的强大利益于两个人,一个是军事家孙武,一个是政治家兼谋略家伍子胥。

孙武祖上是陈国国君,因为内乱而逃到了齐国,之后在齐国成为大夫,因为立功被齐景公赐孙姓,后来孙武从齐国来到吴国,被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闾,成为吴国的将军。

而伍子胥则是楚国人,他的父亲是楚平王儿子太子建的老师,因为受到诬陷,他的父亲和兄长都被楚平王所杀,而伍子胥与太子建及太子建的儿子一起逃到了吴国,然后受到吴王阖闾的重视,伍子胥与孙武就开始辅佐吴王阖闾成为一代霸主。

吴王阖闾在具备一定的实力后开始向西发展,与楚国争取江淮流域,吴国联合蔡国、唐国一起发兵攻打楚国,先在柏举之战中,吴军击败楚军,然后在清发之战中,吴军又击败楚军,之后吴军又击败楚国大将沈尹戌,攻入楚国都城郢都。

在吴军攻入楚都前,楚昭王逃走,之后,吴军被击败,楚昭王才回到郢都,吴军之所以被击败,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秦军援军。

伍子胥进入楚都后,为了报价,把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中挖出来鞭打三百,鞭打一国之君的尸体,伍子胥这报仇方式太过激动,伍子胥有一个曾经的好友叫申包胥,为了阻止吴人的行为,申包胥到秦国请求援军,开始秦国不答应,于是申包胥就开始哭,不停地哭,足足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感动了秦人,于是秦王派出三百辆战车支援楚国。

二、楚人强烈反抗。

吴人进入楚都后,干了一系列坏事,史书没有明说,但也能想到,光是伍子胥鞭打楚平王尸体这事,就让楚人受不了,据说楚国后宫也遭到吴人的侮辱,包括楚都的财物也被吴人抢走,极大激发了楚人的斗志,况且楚国地大物博,只是都城失守,还有城池在楚国手中,于是楚人开始联合起来反抗吴军。

三、吴国内乱。

吴王阖闾远在楚国作战时,吴国的老对手越王允常率军攻打吴国,吴国的大军都在楚国作战,国内本来就空虚了,所以吴军被打破,这个时候吴王阖闾夫概从楚国逃回吴国,想趁吴军大败,同时阖闾不在吴国的机会自立为王。

这一下子击中了吴王阖闾的软肋,他必须从楚国撤军回到吴国,同时秦军援军和楚军也击败了吴军,所以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吴军大败,就算有伍子胥和孙武,也救不了吴王阖闾,只能大败而撤退回吴国,这就是拥有伍子胥和孙武的吴军大败的原因所在。

吴楚之战可以说是春秋末期最重要的战争之一,在当时,自从楚武王奠基楚国以来,已经过了两百年,而吴国不过是一个兴起不到八十年的小国。可是在这场战役中,吴军却西破强楚,逐楚王,掘平王墓,割戮其尸,可以说是给了楚国十分称重的打击。在这场战役中,吴国之所以能够一直处于胜局,兵圣孙武和吴国大夫伍子胥这两位指挥官自然是功不可没。可当我们都以为吴国胜券在握的时候,最后的结果却是十分的出人意料——吴国战败了。这不禁令人疑惑:拥有孙武、伍子胥指挥的吴军为何最终却战败了呢?

吴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吴军犯的一个十分严重的战略失误:并未在楚军最弱的时候乘胜追击。当吴国大军浩浩荡荡攻下楚国的都城郢都被逼得楚昭王仓皇逃窜时,吴国军队认为已经胜券在握,哪怕公子期和楚昭王的哥哥集结了一部分军队准备抗击吴军,吴军也并未因此选择乘胜追击来稳固自己的战果。相反,此时的伍子胥想到了自己曾经和太子熊建逃到郑国,而太子却被郑国人所杀的这一深仇大恨,便提出了北上攻打郑国的战略举措。

可在伍子胥攻打郑国之时,曾经他在郑国逃亡时帮助过他的渔夫的儿子来找到了他,原来,从楚国亡命吴国时,过昭关之前为躲避楚国追捕,曾经躲在沼泽中,饥寒交迫,有个渔翁认出了他并且救了他,伍子胥让渔夫不要告诉别人自己逃跑的方向,渔夫为了证明自己的不会告诉他人的决心便投河自杀了,伍子胥一直对此事十分的感激。于是,当渔夫的儿子恳请伍子胥不要攻打郑国时,伍子胥便选择了撤军。

但就是因为攻打郑国这一出,让吴军丧失了攻打楚国的最好时机,让楚国有机会搬来了救兵——秦国。在楚国国都被攻破后,为了复国,楚国大夫申包胥逃到了秦国寻求帮助,一开始秦国并不愿意出兵相助,救国心切的申包胥于是就在秦国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不仅不吃饭,而且连水也不喝,最终感动了秦国君臣,让他们答应了出兵帮助楚国伐吴。于是,在公子期的部队和吴军部队正在厮杀的时候,秦国大军从吴军的右方突袭,打了吴军一个措手不及,慌乱中败下阵来。

这样一来对吴军来说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郑国没有攻打成功就算了,连楚国这块到嘴的肥肉也飞了。可有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的吴国,不仅前线失利,而且还后院着火。得到了增援的楚国犹如破竹之势接连在战事中大挫吴军,可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却偷偷溜回国内,趁王兄及吴国重臣都在前线处理战乱的时候,自立为吴王。在前线忙于战事的吴王阖闾听到后为之震怒,前线的节节失利已经令他很烦恼了,没想到自己的弟弟还来给自己致命一击。但好在,阖闾没有丝毫犹豫,将前线战事托付给孙武、伍子胥等人后便率领了一部分精兵回国收拾了夫概。夫概的这个小插曲让吴王阖闾不得不抽调了前线的兵力回国,虽然此事最终以夫概逃跑投奔楚昭王为终结,但这也是吴国最终战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这场战争最后以吴军放弃郢都,退回吴国为终结。当时孙武和伍子胥一致认为吴国在这场战争中已经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可以不用再坚守了,便撤兵回国了。虽然这场战争吴国未能全胜,但吴国前期的战斗也令其大仇得报,并且这场战役还使吴国的威名远扬,也令吴王阖闾成为了春秋时代的霸主之一,对吴国来说,也算是不小的收获。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春,在蔡国邀请下,晋、齐、鲁 、宋、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等18个诸侯国在召陵会盟,共谋伐楚。同年四月,蔡国出兵攻灭楚国附庸沈国,楚国则于同年秋发兵围攻蔡国,吴国君臣认为攻楚时机已到,逐以救援蔡国为名,出兵攻入楚境。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冬,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趋蔡境。楚将子常(囊瓦)见吴军来势汹汹,逐放弃围攻蔡国,回师防御本土。

吴军与蔡军会合之后,又联合唐国组成联军,沿淮水继续西进。到达淮汭之后,孙武突然下令大军舍舟登陆,转而向南进兵,伍子胥不解其意,孙武回答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楚军知吴军最善水战,沿河西进乃逆水行舟,速度迟缓,而楚军也必然有所防备,不如舍舟登陆,攻敌不备。”

孙武挑选3500名精锐士兵为先锋,迅速穿过楚国北部的大隧、直辕、冥阨三道险隘(今河南信阳以南),直趋汉水,深入楚腹地,仅用数日便到达汉水东岸。楚国对此果然没有防备,得知消息的楚昭王慌了手脚,急派令尹子常、左司马沈尹戌、大夫史皇等率全国兵力,赶至汉水西岸,与吴军对峙。

左司马沈尹戍鉴于楚军尚未完成集结,容易被吴军各个击破,而吴军孤军深入不占地利,因而主张发挥楚国主场优势,建议由子常率楚军主力沿汉水西岸正面设防,而由自己绕道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迂回袭击吴军侧后方,捣毁战船、断其后路,然后与子常主力前后夹击,一举消灭吴军。

子常一开始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议,然而就在沈尹戍率部北上方城之后,楚将武城黑、大夫史皇却认为,如果等待与沈尹戍的军队夹击楚军,那么战功必然被沈尹戍所得,不如先凭借兵力优势率主力立即发动进攻,这样就可以夺取首功。子常听后觉得有理,便不等沈尹戍率军到达,擅自率军渡河发动进攻。

孙武见楚军主动出击,逐采取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策略,主动由汉水东岸后撤,子常中计、率军追击。吴军以逸待劳,在小别山至大别山之间地域迎战楚军,三战三捷。子常接连战败,便想弃军而逃,在大夫史皇的劝说下才重整旗鼓,在柏举列阵,准备与吴军决战。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十一月十八,吴楚双方在柏举对阵,吴军先锋夫概认为子常不得人心,楚军虽众却心不齐,应该先发制人。在提议被吴王阖闾拒绝后,夫概自率五千先锋直冲楚营,楚军果然一触即溃,顿时溃散。阖闾见夫概突击得手,立即以主力投入战斗,楚军很快便溃败四散,史皇战死、子常弃军逃往郑国。

溃散的楚军纷纷向西溃逃,吴军乘胜追击,到柏举西南的清发水追上楚军。夫概建议半渡而击,楚军见吴军追至而未进攻,求生心切的楚军便争相渡河,半渡之时吴军发动进攻,楚军死伤无数。楚军残部又逃至雍澨(今湖北京山县),正在埋锅造饭之际,吴军先锋夫概又率军追至,楚军饭也顾不上吃便继续逃命,吴军则吃了楚军做的饭,而后继续追击。

楚国左司马沈尹戍得知子常主力溃败之后,急率本部兵马由息(今河南息县)赶来救援,吴军先锋夫概被击败。吴军主力到达后,孙武率军将沈尹戍部包围,沈尹戍率军突围不成,逐令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级回报楚王,主帅沈尹戍死后楚军再度溃散。

吴军追击楚军溃兵一路杀奔楚国郢都,楚昭王得知前线兵败,不顾大臣反对,带领亲信逃出郢都。楚王出逃的消息传开之后,各地楚军纷纷溃散。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吴军攻陷楚都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城北)。

吴军攻占郢都后烧杀抢掠不止,伍子胥则掘开楚平王之墓,开棺鞭尸三百,引起楚人极大仇恨。申包胥则前往盟国秦国求救。周敬王十五年(前505年),秦哀公命大将子蒲、子虎率五百乘战车联同残余楚军南下帮助楚复国,吴国这才被击败,齐楚联军进而攻灭吴国附庸唐国。而越国则趁吴国国内空虚之际发兵进袭吴都,吴王阖闾被迫于同年九月撤离楚国。

吴楚之战中拥有孙武、伍子胥指挥的吴军为何最终失败?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兵圣,孙武具体作战能力可能出人意料,《吴越春秋》中记载了吴楚之战后半场,吴军接连惨败,孙武是当时的参与者:

子胥、孙武、白喜留,与楚师于淮澨,秦师又败吴师。楚子期将焚吴军(战场上留下的尸骨)......遂焚而战,吴师大败。

除了《孙子兵法》,孙武有两件事让人津津乐道:一是孙武练兵,将吴王阖闾宫中美女调教的“规矩绳墨”,展现了孙武强大的练兵能力;二是孙武有过一次指挥作战,打赢过一场仗。

这一战大约发生在公元前512年左右,舒城具体地点大约在今天安徽六安附近,孙武攻下一座城、杀了两个吴国叛将,取得了舒城之战的胜利。

吴军先在淮澨遭遇一场大败,尸横遍野,狼狈窜逃,尸骨都来不及收拾。而楚军为了节省时间,就将吴楚阵亡士兵全部放在一起焚烧,随即又一次击败了吴军。

可见,在楚国反击之后,吴国至少败了四场大战,其中孙武参与了三场。


吴楚之战中,一代兵圣为何如此不起眼?就目前史料来看,笔者认为有这三种可能。

第一,孙武不是军事主官,没有决策权。吴楚之战前半场,军事主官是阖闾或夫概,其次是伍子胥,孙武只是一般高层。阖闾回国之后,留下伍子胥、孙武等人留守时,孙武可能还是没有决策权,伍子胥也未必听从孙武。所以,不是孙武没水平,而是没机会发挥。

第二,吴军进攻楚国时,打的非常顺利,没什么恶仗,根本无需孙武发挥。到了后半场时,秦楚联军数量远超吴军,吴军还存在分兵问题。阖闾回国平叛时,估计只留下非常少的兵力,孙武有心而无力,兵力差距太大。

第三,孙武是纸上谈兵,没什么指挥能力。面对秦楚反击,吴军虽然有众多不利因素,但并不代表就应该一败涂地。如果换成韩信、白起等顶级指挥官,或许至少有一些经典的胜利吧。真正的高手,越是逆境才会迸发出火花,孙武却做不到这一点。

虽然颠覆传统认知,但笔者认为第三种可能性最大。其实,优秀的战略家、军事理论家,未必就应该是顶级名将。写出《战争论》的克劳塞维茨,就是一个不会打仗的军事理论家。当然,孙武有指挥能力,但就水平而言,可能极为普通,相当于纸上谈兵类型。

吴楚之战中拥有孙武、伍子胥指挥的吴军为何最终失败?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兵圣,孙武具体作战能力可能出人意料,《吴越春秋》中记载了吴楚之战后半场,吴军接连惨败,孙武是当时的参与者:写下《孙子兵法》不朽篇章的孙武,为何不能力挽狂澜,像后来的孙膑、韩信等人一般战无不胜,难道孙武真是纸上谈兵第一人?

所谓纸上谈兵,讲述的战国赵括,兵书理论头头是道,但却不能沙场搏杀致胜,最终在长平之战中葬送了赵国45万大军。军事理论第一人的孙武,会不会也与赵括一样纸上谈兵?

除了《孙子兵法》,孙武有两件事让人津津乐道:一是孙武练兵,将吴王阖闾宫中美女调教的“规矩绳墨”,展现了孙武强大的练兵能力;二是孙武有过一次指挥作战,打赢过一场仗。

这一战大约发生在公元前512年左右,舒城具体地点大约在今天安徽六安附近,孙武攻下一座城、杀了两个吴国叛将,取得了舒城之战的胜利。

然而,这是目前所能找到的一切史料中,孙武唯一独自领军作战的记载。除此之外,孙武的军事生涯就有点灰暗了,原因很简单,吴楚之战中孙武打的败仗还真不少。

公元前506年,吴楚之战爆发,吴、蔡、唐三国组成三万多联军,一路浩浩荡荡,在和楚军的战斗中,吴军五战五胜,直取楚国都城郢都。传统印象中,吴楚之战中,吴军一路胜利,主要是孙武和伍子胥的功劳。然而史料中的孙武,应该只是一员普通将军。

吴国入侵楚国的战争中,最关键的一战是“柏举之战”(这应该是第四战)。根据《左传·定公》的记载,之所以赢下这一战,是因为吴王阖闾弟弟夫概违背军令出战,不顾春秋战争礼仪而率先攻击。在此之后,夫概(影视中的夫概,见下图)建议“半济而击”,又一次大败楚军。两次大败之后,吴军追击不休,楚军风声鹤唳,最终吴国兵临城下。

然而,在这一系列的胜利中,史书上没有一丝提及孙武。从史料上看,当时最杰出的指挥官应该是夫概。当然,孙武没什么发挥,也不能说明孙武指挥能力就一定差,但随后一系列的战争,或许说明了孙武具体作战能力,真的非常一般。

解密伍子胥与孙武的关系,伍子胥和孙武是什么关系?

伍子胥和孙武

提到孙武,很多人都会想到《孙子兵法》和武圣,比起孙武来说,伍子胥就要低调了好多,其实他也写了一部很著名的兵书叫做《伍子胥》,只不过现在已经绝迹。

伍子胥和孙武

孙武,《孙子兵法》的作者,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齐国人,后来到吴国,向阖闾进献自己所著的《兵法十三经》,受到吴王重用,最后率领吴国大军和伍子胥一起攻入楚国国都。孙武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他晚年所整理的《孙子兵法》,这部兵书流传到现在,被翻译成十几国语言,还被现在很多国家奉为军事经典,也被很多军事研究机构参考研究。

伍子胥和孙武是同时代的同国家的成就差不多的人物,但是为什么后世孙武的知名度要比伍子胥高这么多?

一是因为后世历史对于伍子胥的偏见较大,由于伍子胥鞭尸楚平王的举动,在当时被很多文人不能接受。所以后世史书著作者对于他很难做到公正的评判,再者他最后是被吴王夫差以叛国罪处死的,那么在吴国的史书之上,肯定会尽量地丑化他,才能让当时的吴王开心。

二是孙武最后是自然死亡,他在帮助吴国取得大胜之后,就辞官归隐了,开始安心的整理自己这一生的所学,这才给后世留下了一部经典的兵法著作。反观伍子胥,开军事取得巨大成就之后,开始进军政治,做了夫差的辅政大臣。但是长期混迹军旅的他,不太了解真正的为官之道,不能很好地左右逢源,这才导致后来的下场凄惨。

其实,伍子胥和孙武到底谁更厉害,我们就要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比较。在生存之道上,孙武比伍子胥要厉害的太多,这从两人的结局下场就能看出。但是要说军事政治成就,孙武比起伍子胥就要略输一筹,《孙子兵法》里的很多理论的修改和完善,都是孙武和伍子胥共同指挥军队时所做的。

孙武和伍子胥,都是超级军事家,为何吴国还会被越国灭亡?

因为伍子胥和孙武成就了吴国,而吴王夫差自掘坟墓逼死伍子胥毁灭了吴国。可以说吴国反被手下败将越王勾践给灭了,就是吴王夫差重用奸臣以及提防伍子胥导致的。

吴国因为有伍子胥和孙武成使他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而吴国不仅没能出现明君英主用自己的远大抱负把吴国推向更高的巅峰,反而出现了昏庸的王国之君。



重用奸臣的吴王夫差


在春秋时期一个明君可以是自己的国家迅速崛起而成为了当时的霸主,而一个昏君也可以在短时间把强大的国家推向深渊。可惜的孙武和伍子胥的完美组合遇到了吴王夫差这个亡国之君。


伍子胥为了报仇投靠吴国,后来吴王阖闾也是在伍子胥和孙武的帮助下灭后楚国,这样就导致伍子胥和孙武掌握了吴国的军政大权。而在吴王夫差即位后却重用奸臣伯嚭,而伯嚭为了能够从伍子胥和孙武手中夺过军政大权就故意谗陷楚之亡臣伍子胥。



伍子胥含冤而死


其实伍子胥的的缺点人尽皆知,那就是为了报仇投靠楚国的敌人吴国,而最后更是帮助吴国毁灭了楚国。就是在楚平王死了的情况伍子胥也没有放过他,他竟然进行掘坟鞭尸来解恨。


而伯嚭就利用了伍子胥为了报仇不择手段的事情,向吴王夫差进言认为伍子胥对自己国家的对这么狠,他也不会真正的效忠吴国。

本来夫差和伍子胥对待越国的事情上就意见不同,他更是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建议彻底消灭越国,所以伯嚭的谗陷正好成为吴王夫差出掉这个绊脚石的好机会。这样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伍子胥就被吴王夫差给逼的含冤而死。



伍子胥的死直接导致孙武心灰意冷归隐山林了,这样的情况下人人自危的吴国大臣谁还敢给吴王夫差提意见。从此以后不再受限制的越国在越王勾践的带领了迅速崛起,后来越王勾践就反过来灭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吴国。而吴王夫差也是走上了和伍子胥一样的命运被迫自杀身亡。


各位读者,对于吴国的灭亡,您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孙武和伍子胥都是超级军事家,之所以吴国还是会被越国灭亡,是因为越国使用了美人心计。
在吴国攻打越国的时候,伍子胥曾向夫差进言杀掉勾践,但是夫差因为忌惮伍子胥没有答应,反而把伍子胥杀了。孙武知道夫差杀了伍子胥之后,心灰意冷,也辞官返乡了。
因为吴国开始国力强盛,就膨胀的不思进取了,反而越国卧薪尝胆不断的壮大自己最后灭亡吴国
夫差非常忌惮伍子胥,一个君王都不相信自己的臣子了,那么他离失败还远吗

伍子胥与孙武是什么关系?

孙武和伍子胥因为孙武救了伍子胥所以刎颈之交。孙武青年时曾隐居吴国山林,救助了受伤的伍子胥,二人结下刎颈之交,拜将阖闾,携手助吴伐楚。他们曾分道扬镳,也曾为对方以命相搏,最终阴阳相隔,公元前512年,与伍子胥商议,准备向西进兵,这时,伍子胥七荐孙子,使得吴王阖闾同意了接见孙武。

断交的原因

伍子胥与孙武断交主要是因为两人对于战争目的不同。伍子胥发动攻楚之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报楚平王的杀父杀兄之仇。当吴军以弱胜强,放入郢都后,伍子胥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楚平王的尸体,鞭尸报仇。孙武战争的目的在于攻楚是为了吴国争霸,消除楚国的危险,实现吴国的安宁,也就是以战止战。所以,孙武会与伍子胥发生根本矛盾,道不同不相与谋,一对好友就此断交。

伍子胥与孙武是什么关系?

伍子胥与孙武的关系是好友,并且伍子胥曾经将孙武推荐给了吴王。

公元前512年,与伍子胥商议,准备向西进兵。这时,伍子胥七荐孙子,使得吴王阖闾同意了接见孙武。

在隐居时,孙武已经写成《孙子兵法》。他带着自己所著的兵法来见吴王,阖闾暗自赞叹。吴王任命孙武为吴将,并常常与孙武探讨各种各样的军事及政治问题,都能获得满意的答案。

扩展资料:

吴王阖闾去世后,由夫差继位,他立志要报仇雪恨。孙武、伍子胥等大臣继续辅佐夫差,努力积蓄钱粮,充实府库,制造武器,扩充军队,经过三年,吴的国力得到恢复。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进攻吴国。吴军由伍子胥、孙武策划,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点上火把,向越军袭击,越军很快大败。

接连吃了几次败仗后,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孙武五十多岁的时候,至交好友伍子胥被杀,孙武不再为吴国的对外战争谋划出力,转而隐居乡间,修订其兵法著作。

伍子胥被杀后不久,孙武可能也因忧国忧民和郁郁不得志而谢世了,他的卒年当在公元前480年左右。从退隐到寿终,孙武一直没有离开吴国,死后则葬于吴都郊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武

他们俩是吻颈之交。
在伍子胥逃亡的时候,孙武救了他。给他饭吃,伍子胥看见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非常敬佩他。和他结下深厚的友谊。后来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推荐了孙武,吴王阖闾任命孙武为将军,他带着30,000,000吴军千里奔袭。拿下了楚国的首都。可吴王阖闾攻下楚国都城后,迅速腐败,不听孙武劝解,伍子胥又因复仇失去了理智,让孙武心寒,离开了。
后来吴王阖闾有心悔改,召见孙武,可孙武却不想再帮他,吴王阖闾知道后大怒,要杀孙武,是伍子胥舍命保护了他,经历此事后,虽然孙和伍子胥的感情加深了,可伍子胥和孙武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
历史上孙子并不是不是伍子胥孙子,名武,字长卿。孙武,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另一说为惠民县)人。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另一说为惠民县),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属于同时代而略晚。
  孙子是齐国贵族和名将的后裔。孙武的祖先叫妫完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他的祖先原是陈国的公子--陈完。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完便逃奔至齐国避难,改称为田完。田完的第五世孙田书(即孙子的祖父)曾经是齐国大夫,在攻打莒国的战争中立下了战攻,齐景公便把乐安封给了田书,同时还赐“孙”为姓,以表示对田书嘉奖。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内乱,孙子便离开齐国,到了南方的吴国,在吴国的都城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过起了隐居生活,潜心研究兵法。在吴国,孙子结识了伍子胥。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在诸侯争霸中,南方新兴的吴国国君阖闾,为图霸业,欲攻打楚国,但是,一时难以选出合适的将领。伍子胥常与吴王论兵,他曾向吴王推荐说:孙子“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诚得此任为将,虽天下莫敌,何论楚哉!”经过伍子胥七次向吴王推荐,吴王便让伍子胥拜请孙子出山。
一、伍子胥和孙武是同僚。
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二、人物简介:
1、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一作芸),字子胥,本楚国人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
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2、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原广饶属于惠民地区,所以一直关于惠民一说常有纷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
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历史上孙子并不是不是伍子胥孙子,名武,字长卿。孙武,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另一说为惠民县)人。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另一说为惠民县),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属于同时代而略晚。
  孙子是齐国贵族和名将的后裔。孙武的祖先叫妫完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他的祖先原是陈国的公子--陈完。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完便逃奔至齐国避难,改称为田完。田完的第五世孙田书(即孙子的祖父)曾经是齐国大夫,在攻打莒国的战争中立下了战攻,齐景公便把乐安封给了田书,同时还赐“孙”为姓,以表示对田书嘉奖。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内乱,孙子便离开齐国,到了南方的吴国,在吴国的都城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过起了隐居生活,潜心研究兵法。在吴国,孙子结识了伍子胥。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在诸侯争霸中,南方新兴的吴国国君阖闾,为图霸业,欲攻打楚国,但是,一时难以选出合适的将领。伍子胥常与吴王论兵,他曾向吴王推荐说:孙子“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诚得此任为将,虽天下莫敌,何论楚哉!”经过伍子胥七次向吴王推荐,吴王便让伍子胥拜请孙子出山。
本文标题: 孙武和伍子胥共同灭楚,为什么孙武成了武庙十哲,而伍子胥连武庙都没进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9998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古代王朝统治者最恶劣的是哪句话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一门新技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