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契丹唯一的汉族皇后,辽世宗耶律阮皇后甄定徽

发布时间: 2023-04-07 13:00:5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1

夫妻店耶律阿保机(二)八部归一,阿保机与述律平现在我们回到90...

你如何看待契丹唯一的汉族皇后,辽世宗耶律阮皇后甄定徽

夫妻店耶律阿保机(二)八部归一

 

                                                                    阿保机与述律平

现在我们回到907年,此时距离李存勖的第二步骤为时尚早,阿保机可以暂时专注于自己在契丹国内的事务。

当选可汗后的阿保机虽然掌握着契丹的最高权力,但他心中却一直有个疙瘩。契丹实行的是原始的军事民主制和选汗制,一旦可汗之位转入一个家族,那么这个家族的成年男子都有机会当可汗,每任可汗任期三年,期满改选。这意味着,三年之后,可汗将在迭剌部耶律氏家族的男子中重新选举。

可是深受汉文化影响的阿保机并不甘心将可汗之位让出。他的目标是像中原的皇帝一样建立终身制和世袭制。因此,在担任可汗的第五年,阿保机仍然“久不受代”,没有改选的意思。

这引起了耶律家族其他贵族的不满,其中最有资格和能力与阿保机进行较量的是其叔父,当年和耶律释鲁一起夺取夷里堇之位的耶律辖底。此时他已从渤海归来,其实归来时,阿保机曾以可汗之位相让,耶律辖底拒绝了,于是被任命为新的于越。但阿保机牢牢掌握着联盟的军事和行政实权,于越变得徒有虚名,这引起了耶律辖底的不满。

在耶律辖底的煽动下,阿保机的几个弟弟首先起来反对阿保机,由此开始了历史上的“诸弟之乱”。

911年五月,阿保机的弟弟剌葛、迭剌、寅底石和安端策划谋反。安端的妻子粘睦姑得知后报告了阿保机。阿保机不忍心杀掉这些兄弟,他带着几个弟弟登山杀牲向天发誓:下一次可汗改选大会上,他交出汗位。然后赦免了弟弟们的“罪行”。作为抚慰,阿保机还让原职为惕隐的耶律剌葛担任迭剌部夷离堇,封安端的妻子为晋国夫人。

第二年,这些兄弟在耶律辖底的带领下,再次反叛。除了原来的几个人外,新任命的惕隐,阿保机伯父耶律释鲁的儿子,十年前阿保机没有杀死的耶律滑哥也参加了。

惕隐:辽代官名,掌管大惕隐司。职务是管理迭剌部贵族的政教,即调节贵族集团的内部事务,以便确保他们对阿保机的服从。

叛乱发生时,阿保机正领兵在外,耶律剌葛也奉命攻打平州(今河北卢龙)。阿保机从西南返回途中,剌葛等四兄弟领兵拦道,要求阿保机恢复部落世选制,让他们也有机会当选可汗。阿保机没有与他们发生正面冲突,而是引兵南移,来到十七泺(pō),抢在当天举行了隆重的燔(fán)柴礼,即继任可汗的烧柴祭天仪式和选举可汗的仪式柴册仪,郑重宣布继任可汗。

阿保机的这先发制人的一招,一下子就将自己洗得白白净净,维护传统选举制的正义之名反而戴到了他的头上。弟弟们懵圈了,次日纷纷向阿保机投降谢罪,表示臣服。阿保机仍念着兄弟之情,只把他们囚禁起来,并未予以重罚。

但是耶律滑哥这次没能保住性命,和他的儿子痕只一起被凌迟处死。在背后煽风点火乃至带头反叛的叔父耶律辖底也在囚禁几个月后,处以绞杀之刑。

叔父伏法,诸弟臣服,事情看上去解决了。但是可汗的宝座实在太诱人了,第三年(913年)三月,发生了第三次叛乱。这次叛乱不再是和平形式,而是武力夺权,并且规模空前。除了本部落外,乙室部落的贵族也参加进来;除了几个弟弟,耶律家族的所有重要成员几乎都参与其中,包括阿保机的母亲岩母斤、契丹大巫神速姑、阿保机养子涅离衮(gǔn)等。夺权的预谋也很详细周全,三管齐下,同时出击。

当时阿保机正在外出征,述律平留守行宫。

第一路叛军是迭剌和安端。他们领军千余骑前往阿保机营地,谎称向阿保机汇报工作,借机谋刺阿保机。这两个弟弟年龄尚幼,毫无军事斗争的经验,一到营地就被阿保机解除了武装,扣了起来,二人手下的千余兵马也被阿保机收编。阿保机随后引军北上,追击剌葛。

第二路叛军引着众人来到乙室部落长老堇淀处,自制一套天子旗鼓,准备拥立剌葛为新可汗。正在他们彩排柴册仪的时候,阿保机的母亲送来消息,说迭剌事败,大家赶快躲避。在场的人全都惊慌失措,纷纷向北逃窜。阿保机一路追击。

第三路叛军是寅底石。他率兵千骑,谎称朝觐,杀向行宫,夺去了作为可汗象征的“旗鼓”和祖先的“神帐”,并且焚毁了大批辎重、庐帐,纵兵大杀。留守行宫的述律平临危不乱,率领自己的亲军属珊军沉着应战,一面派人救火,一面派曷古鲁领兵去追,但只夺回了旗鼓。另一边,契丹大巫神速姑又洗劫了西楼,焚毁了明王楼,场面混乱不堪。

属珊军: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为组建自己的亲信卫队,“以行营为宫,选诸部豪健千人,置腹心部。”述律后亦选蕃汉精兵2万骑组成属珊军。

西楼:《辽史·国语解》:“辽有四楼。在上京者曰西楼;木叶山曰南楼;龙化州曰东楼;唐州曰北楼。岁时游猎,常在四楼间。”《通鉴续编》:“阿保机始于辽右八部世没里之地建西楼,以为游猎之所。”可见,西楼是契丹的游猎之所。

明王楼:《通鉴续编》:“契丹作明王楼。”其注文曰:“楼在世没里,与西楼相近。”可见,西楼与明王楼并立。

一路北上的阿保机追到了土河边,却停下来进行修整。他深知困兽犹斗,所以要欲擒故纵。四月,阿保机开始追击剌葛。他命室韦、吐浑酋长先行,于剌葛军北退路上设下埋伏。又命妻子述律平的哥哥,北府宰相萧敌鲁为先锋进击,大败叛军。五月,剌葛等人被擒。

至此,连续三年的“诸弟之乱”终于平息。

可是,接下来要如何善后呢?始终和阿保机站在一起的述律平坚决要求斩草除根。阿保机以极大的忍耐没有痛下杀手,寅底石、安端被赦免,首恶剌葛、迭剌也“杖而释之”。但是跟随弟弟们叛乱的部下还有族属遭到了血淋淋的清洗。六百多人先后伏诛,上百名贵族被处死,连阿保机唯一的亲妹妹夫妇,以及养子涅里衮(gǔn)都未能幸免。

值得一提的是,契丹建国后,幸免于难的耶律迭剌参照回鹘文和汉文,创制了契丹小字。辽国灭亡后,契丹文仍然被女真人所使用,并帮助创造了女真文,直到1191年被金国废除(诏罢契丹字),契丹文字一共使用了三百多年。

注:920年,阿保机命突吕不等人参照汉字,创制了契丹大字。不久,耶律迭剌创制了契丹小字之。

                                                                  契丹小字单词列表

虽然是斗争的胜利一方,但阿保机的心情是悲痛的。他叹息道:“(叛乱之前)民间有万匹良马,而今出门只能徒步,这是我国从未有过的事啊,我实在是不得已才杀掉这些人的。”在行刑的前一天,阿保机将这些人全放出来,“赐宴一日,随其平生之好使为之。酒酣,或歌、或舞、或戏射、角抵、各极其意,明日,乃以轻重论刑。”让他们舒畅地玩乐了一天,然后才送他们上路。

审视这场腥风血雨的“诸弟之乱”,其实,诸弟要求恢复传统的选举制是完全正当的,阿保机才是违背习俗的“不正当”之人。如果诸弟胜利,如果契丹能够将军事民主制和选举制坚持下去,那么在世界的东方,跨过乌拉尔山脉,也可能独立发展出如古希腊雅典的城邦式民主,进而发展出现代的民主共和制度。

可惜,历史并没有给东方这个机会。这只是一场实力的较量,得胜的一方无论是谁,都会在中原王朝已经成熟的政治制度的虹吸之下,走上相同的封建专制道路。

《辽史》将耶律辖底列入“逆臣”(卷一百十二·列传第四十二·逆臣上),其中记载的耶律辖底被处死之前与阿保机的一段赤诚对话可以佐证。

阿保机问耶律辖底:“当初我刚即位,曾经以汗位相让,你拒绝了;现在反而要立我的弟弟为可汗,这是为什么?”

耶律辖底回答说:“当初我不知道天子如此尊贵,等到陛下即位,侍卫随从十分森严,和寻常大不相同。我曾向陛下上奏事情,见到之后感到心动,因此开始有了觊觎可汗之位的心思。我看到陛下英武,直接夺取一定不可行;但陛下的诸位弟弟懦弱,由他们得到汗位我再来图谋夺取就容易多了。事情若成功了,我又怎会容下陛下的各位弟弟呢!“

阿保机对诸位弟弟说:“你们这些人就是听的这个人的话吗!”

耶律剌葛说:“谋大事者,必须用这个人;事成之后也必然会除掉他。”

耶律辖底听后不再说话。行刑前,阿保机对他说:“叔父罪当死,朕不敢赦。有什么有利于国家的话,请全部说出来吧。”

耶律辖底说:“迭剌部人口众多势力强大,因此多有人起来叛乱,应该将迭剌部一分为二,以削弱他们的势力。”

如果《辽史》的这段记载属实,那么耶律辖底真是光明磊落而又单纯可爱。但是他最后提出的治国建议暴露了他政治上的幼稚。中原王朝几千年的努力都是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统一的政权,而仅仅是一个人多一点的部落联盟就让他慌乱到想将其分而治之,耶律辖底实在不是当可汗的料。

但是,耶律辖底话多少起了作用,阿保机后来鉴于迭剌部的“强大难制”,便将迭剌部分为五院部、六院部两部,各有夷离堇,亦称北、南二院,分而治之,算是采纳了叔父的临终谏言。

辽太宗耶律德光继位后,于938年十一月升北、南二院为北、南二大王院,称北大王院与南大王院。我们熟知的南院大王萧峰,就是南大王院的首领。

《辽史》原文如下:

太祖将即位,让辖底,辖底曰:“皇帝圣人,由天所命,臣岂敢当!”太祖命为于越。及自将伐西南诸部,辖底诱剌葛等乱,不从者杀之。车驾还至赤水城,辖底惧,与剌葛俱北走,至榆河,为追兵所获。太祖问曰:“朕初即位,尝以国让,叔父辞之;今反欲立吾弟,何也?”辖底对曰:“始臣不知天子之贵,及陛下即位,卫从甚严,与凡庶不同,臣尝奏事心动,始有窥觎之意。度陛下英武,必不可取;诸弟懦弱,得则易图也。事若成,岂容诸弟乎!”太祖谓诸弟曰:“汝辈乃从斯人之言耶!”迭剌曰:“谋大事者,须用如此人;事成亦必去之。”辖底不复对。囚数月,缢杀之。

将刑,太祖谓曰:“叔父罪当死,朕不敢赦。事有便国者,宜悉言之。”辖底曰:“迭剌部人众势强,故多为乱,宜分为二,以弱其势。”

阿保机的部落终于在一片血色中归于平静。然而这仅仅是平定了契丹八部中的一部。阿保机霸占可汗之位,迭剌部内部没有异议了,另外七部的贵族却不能答应,他们还指望着可汗之位轮到自己头上呢。于是,他们也扛起恢复选汗制的大旗,强迫阿保机退出可汗之位。

这次逼宫与诸弟之乱不同,七部贵族联合的实力是阿保机不能抗衡的。熟知汉文化的阿保机深知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虽有许多不甘,仍在担任可汗的第九年交出了象征可汗权力的旗鼓。交出旗鼓后,他对诸部酋长请求道:“吾立九年,所得汉人多矣,吾欲自为一部以治汉城,可乎?”不就是一个小小汉城吗,不足为虑。七部首领爽快地同意了。

阿保机偷偷地笑了,所谓狡兔三窟,他多年的经营终于派上了用场。

刘守光囚禁父亲主政幽州之后,许多幽州、涿州的汉人忍受不了他的暴虐,向北逃亡进入契丹。阿保机乘机侵入边塞,攻陷城邑,将城中的汉人抓来。这些衣衫褴褛的难民、流民和俘虏,在阿保机的眼中却个个是宝,不但没有嫌弃或杀掉他们,还专门筑城给他们居住,让他们继续发挥汉族的农耕或手工制作长技。这些汉人居住的、按照汉人习惯生活的城都称为“汉城”,和现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是一个意思。这些汉城经济、文化发达,是阿保机苦心经营的又一家底,其好处是其他七部所不能了解的。

得到七部许可的阿保机,率领所部的汉人和家庭成员来到炭山东南滦河上的汉城(大约在今天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的胡各庄镇)。他率领汉人耕种生产,发展农业经济;又修筑城郭,建造村舍房屋和商铺集市,一切制度仿照幽州。经过几年的治理,这座汉城就一派欣欣向荣,汉人们都安心定居,不再有回归故土的念头。

阿保机选择这座汉城作为基地,是因为这个地方既可种植五谷,又盛产食盐。自汉代以来这里就是池盐产地。西汉时期称滑盐县,东汉明帝改称盐田县,北魏时期称斛盐城。此时,这里是契丹唯一的食盐供应地,阿保机其实垄断了契丹的食盐交易。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注:《辽史》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此处作“盐池之利”。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则记作“盐铁之利”。本文取《资治通鉴》的记法,只以盐池为记述背景。

但是阿保机当然不会甘心只当一个富家翁。他退往汉城,一是保有并发展自己的实力,二是放松各部对自己的警惕,伺机东山再起。经过几年的蛰伏,诸部贵族慢慢对他失去了戒心,时机终于成熟。心计深沉的述律平为丈夫谋划了一个狠辣的计策。她让阿保机派人去各个部落向酋长们说:“我有盐池,经常供给各部落,但大家只知道吃盐方便,却不知盐池也有主人,你们应该来犒劳我和部下。(我有盐池,诸部所食。然诸部知食盐之利,而不知盐有主人,可乎?当来犒我。)”鲁直的各部酋长收到口信后,深以为是,又颇觉羞愧,于是一起带着牛肉美酒来到阿保机的盐池,尽情欢宴。酒宴到了高潮,酋长们酒酣醉深之时,阿保机的伏兵齐出,将他们全部斩杀。

这就是契丹的“鸿门宴”,史称“盐池之变”,也叫“盐池会”或“牛酒会盐池”。

惊心动魄的盐池之变后,各部无首,反对势力全部瓦解,阿保机前进道路上的所有障碍全部清除。

916年,阿保机称帝,正式建国,国号契丹,建元神册。阿保机称“大圣大明天皇帝”,是为辽太祖,述律平称“应天大明地皇后”,立长子耶律倍为太子。契丹八部正式合一。

注:契丹国号于947年改成辽,983年又改为大契丹,1066年改成大辽,此后不再改号,直到1125年被金所灭。有的书中为避免混乱,就通称为辽。

这一年阿保机四十四岁,妻子述律平三十八岁,成婚二十四年。他们完美地诠释了“你输,我陪你东山再起;你赢,我陪你君临天下。”只是他们的浪漫散发着浓浓的血腥味。

我们一直认为阿保机姓耶律,名阿保机。其实,直到阿保机建国时,契丹人还是没有姓的。唐时获赐的李、孙两姓,只有少数上层贵族使用,一般平民只有名字。《契丹国志·族姓原始》记载:“契丹部族,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之地名呼之”。

耶律阿保机,就是居住在“耶律”这个地方的名叫阿保机的人。而“耶律”这个地名,其实是“世里”或“世里没里”,“世里”和“耶律”是同一个地名的不同汉字音译。

阿保机建国后,统一使用“耶律”这两个汉字作为姓氏,“耶律”成为契丹皇族之姓。契丹人这才开始有了姓氏。由于耶律是皇族贵姓,所以原来的大贺氏、遥辇氏两个显贵家族皆附此姓之中,故称“三耶律”。

慢慢地,中层人士以及平民百姓也开始使用“耶律”作为姓。因而,“耶律”就成了契丹的国姓。

注: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姓是大的部落集团的徽示,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始的。在母系社会,子随母姓。到了父系社会,姓则随父。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之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比如秦朝国姓“嬴”,现在的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瞿等姓都是从“嬴”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姓廉,放在姓氏合并之前就是嬴姓廉氏。

除了确立姓氏,阿保机还努力为自己寻找正统祖先。他找到了黄帝身上。

根据《史记·周本记》的记载,后稷是周室先祖;后稷和唐尧是兄弟;二人同为帝喾(kù)高辛氏之子;帝喾是黄帝之孙。

阿保机将自己比附为后稷、唐尧的后代。而汉高祖刘邦也称自己是唐尧后裔刘累之后。所以阿保机认为自己和周、汉一脉相承。周室的勃兴之地为漆水,阿保机便以漆水为郡望;刘邦姓刘,阿保机便给自己加了个汉姓刘。所以,耶律阿保机汉名刘亿,长子耶律突欲汉名刘倍(即太子耶律倍)。

漆水:漆水是渭河的一条支流,在今陕西省岐山县附近。

郡望:“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

兰陵是南朝齐政权建立者萧氏的郡望,史载南朝萧氏是汉相萧何后裔。阿保机觉得后族辅佐自己如同萧何辅佐刘邦,于是以“萧”为契丹后族之姓,并以兰陵为后族郡望,并称后族先祖是兰陵人,将后族附会为萧何的苗裔。从此,契丹后族都姓萧。

兰陵:历史上称为兰陵的地方有两处:北兰陵在今山东临沂市;南兰陵在今江苏常州市西北。

《辽史·后妃传序》对此的说法是:“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

阿保机是不是仰慕刘邦不好说。但阿保机建国时,以妻子述律平的哥哥萧敌国为北府宰相。此后,辽朝北府宰相的预选权几乎被后族全部垄断。后族即宰相之族。《辽史》以后族“比萧相国”之说倒是所言不虚。

根据《辽史·外戚表序》记载,契丹后族包括乙室己和拔里两族,称“二审密氏”。至太祖娶述律氏,太宗(耶律德光,902年―947年,阿保机次子)时赐姓萧,于是三族共姓萧。

但是这个说法在史学界多有质疑。有学者认为述律氏本为契丹人,乙室己和拔里氏族均为述律氏,而不是述律氏外另有二审密氏。审密、述律、萧、石抹、舒穆鲁是辽代后族不同时期的姓氏,是一脉相承的。

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定论,本文也无力深究,我们只需知道萧峰是契丹后族之人就足以愉快地阅读金大侠的小说了。

确立姓氏之后,契丹严格遵循“异姓为婚”的原则。由于只有两姓,如果是本民族内部通婚,与萧姓通婚的均姓耶律,与耶律姓通婚的必定姓萧。虽然有“三耶律”和“三萧”,但近亲结婚的机率仍然很高,不知道辽代是如何避免生物遗传缺陷的。

虽说辽代的太后、皇后们都姓萧,但其实有一个例外,她就是辽朝唯一一位异姓皇后甄氏。

甄氏原是后唐宫人,后晋建立后依然留在宫中。946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攻克大梁灭后晋,甄氏已经四十一岁。随耶律德光进入大梁的耶律阮虽比甄氏小了十三岁,仍为甄氏倾倒,将其带回契丹,纳其为妃。947年,耶律阮即位,是为辽世宗,不久册立甄氏为皇后。

宫人:.妃嫔、宫女的通称。

由于甄氏是汉人,这段帝后姐弟恋受到了一些贵族大臣的非议。迫于压力,辽世宗于950年把自己原先的妃子萧撒葛只册立为皇后,形成两位皇后并存的局面。

951年泰宁王耶律察割等五人发动叛乱,将辽世宗与甄皇后杀死在睡梦中。随后,萧撒葛只也遭到残害。后来,一帝二后一同安葬于医巫闾山。

医巫闾山:古称于微闾山、无虑山、医巫虑山、扶梨山,今简称闾山,它是东胡语大山的意思,满语意为翠绿的山。位于今辽宁省北镇市境内。

因为受到辽朝皇族的轻视,甄氏死后始终没有得到谥号。《辽史•后妃列传》中,称呼她为“世宗妃”,不承认她是皇后。辽朝唯一一位异姓汉人皇后于是被蒙上面纱,鲜为后人所知了。

大辽国断臂皇后述律平:一次砍掉百名大臣脑袋!

  常言道:「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一个优秀的女人。」那么,建立大辽帝国的阿保机背后又有一个怎样的女人呢?《辽史·后妃传》记载,辽王朝的开国 以「简重果断,有雄略」著称。据说,她曾经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的交汇处远远地看见一个美丽的女子乘青牛而来,可是一转眼的工夫,女子和青牛都不见了。人们据此说, 因为「文能安邦富国,武能克敌制胜」,连神女在她面前也感到自惭形秽,主动让路。因此有童谣唱道:「青牛妪,曾避路。」>  在阿保机为统一契丹东征西讨时, 或留守都城,或随行军中,或策划于帷幄,或驰骋于沙场,是阿保机不可或缺的参谋与帮手。为此,崇尚中原文化、以汉高祖刘邦自居的阿保机把述律平比作汉相萧何,赐萧姓为述律家族的姓氏,定萧家世代为 ,共享富贵。>   一刀砍下自己一只手 >  公元926年,阿保机突然病逝。一时间,朝野上下觊觎权力的部落集团蠢蠢欲动。面对危机四伏的契丹政局,述律平以其独具的魄力和超凡的勇气挺身而出,请诸部首领和重要大臣前来议事。>  这一次简短的召集,在《契丹国志》里有简单明了的会议记录(为读者阅读方便,译成现代语):>  述律平问群臣:「你们想念先帝吗?」>  众大臣面露哀伤,回答:「臣等受先帝大恩,怎能不想!」>  述律平微微一笑:「那好,既然想念,就请诸位去见先帝吧。」>  述律平收起笑容,一声令下,近百名部落大人、大臣统统被砍了脑袋,送去殉葬。>  此后,凡是被述律平怀疑不轨的高员显贵,她便让他「传话先帝」,然后将其拉到阿保机灵前杀掉了事。对于一些功勋盖世的大臣元老,述律平则先让人散布流言,然后以流言为罪,给他们扣上帽子,撤职的撤职、处斩的处斩。这其中包括创制契丹文字的耶律突品不、祖父对阿保机有救命之恩的耶律铎臻、为契丹开疆拓土的耶律迭里等等。>  正当述律平杀得兴起的时候,却碰上了一根硬骨头。>  原平州刺史赵思温,是投靠契丹的汉臣。在阿保机讨伐渤海的战役中,赵思温力战扶余,身体多处重伤,阿保机曾亲自为他调药。当述律平也要他去「侍奉先帝」时,赵思温却不肯就范。>  述律平质问道:「你是先帝亲近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去?」>  赵思温微微一笑,从容答道:「要说亲近,谁也比不上 ,皇后如果去,臣一定跟在后边。」>  众人听了一愣,立刻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述律平。众目睽睽之下,述律平立刻做出了反应,回答道:「诸子幼弱,国家无主,无法前往!」(实际此时皇太子耶律倍已经二十八岁)话音刚落,述律平嗖的一声拔出金刀,将自己一只手齐腕砍下,面不改色地命人将这只手送到阿保机棺内代自己「从殉」。>  述律平这一手,让在场的人目瞪口呆。从此以后,所有的皇亲国戚、满朝文武都对她畏如虎蝎,对她的主张再不敢有半点违抗。而少了一只手之后,述律平杀人殉葬的把戏也收敛了许多,竟然连逼她断手的赵思温都放过了。>   导演「群臣选明君」的把戏 >  述律平虽然胸怀大略,却是一个极其偏心眼的母亲。>  述律平一共生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幼子耶律李胡。>  耶律倍才华横溢,对汉学十分精熟,阴阳、音律、医药、针灸、文章、书画无所不通,他的丹青绘画甚至成为后来宋朝的宫廷珍藏。>  然而述律平却不喜欢耶律倍,主要原因正是耶律倍对儒家学术、汉地制度的推崇。述律平认为儒家文化不适合契丹民族,会把勇悍且藐视规矩的契丹人改造成唯唯诺诺的胆小之辈。>  次子耶律德光文采有限,但是武略出众。时任契丹国的兵马大元帅,东征西战,立过赫赫战功。更重要的是耶律德光「性孝谨,母病不食亦不食。」这样的儿子当然会讨得母亲万分的欢心。>  不过,最让述律平喜爱的,还是小儿子耶律李胡。>  耶律李胡既没有继承父母一丝一毫的文韬武略,更没有为契丹国建立过任何功勋,在狠辣方面倒是与爹娘有几分相似,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一身蛮劲,心情欠佳之时就在下人脸上刺字消气。若是有人犯在他的手里,他不是把人活活剥皮抽筋,就是把人抛入水火之中淹死、烧死。契丹人上至高官贵族,下至平民奴隶,没有不怕他的。可不知道为什么,述律平偏偏就认定耶律李胡是最能干的儿子。>  在这方面,阿保机和妻子的看法完全相反。>  阿保机曾经看过三个儿子睡觉的姿势,见耶律李胡缩著头躲在两个哥哥后面睡,满脸不屑地说:「李胡是几个儿子中最差劲的。」>  后来,阿保机又让三个儿子在冰天雪地中外出捡柴。长子耶律倍精选干燥的柴禾捆扎好才返回;次子耶律德光不论干湿,首先弄了一大抱回来;而耶律李胡又怕冷又怕苦,胡乱捡了一些,一路上又嫌累,边走边扔,到家只剩下一小半。阿保机对幼子大失所望,对述律平说:「大儿子巧,二儿子诚,小儿子则连谈都不必谈了!」>  然而,阿保机说也白说,述律平最溺爱的就是这个一无是处的小儿子。>  阿保机活着时,次子耶律德光经常跟随作战,功勋卓著,逐渐掌握了契丹国的军事实权。而太子耶律倍却和母亲一起局促在皇都中,被述律平尽情地横挑鼻子竖挑眼,怎么看都不顺眼。>  926年,阿保机灭了渤海国。将渤海国改称为「东丹国」,册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对耶律倍说:「此地不是我可以长久居住之地,留你在这里安抚人民,治理疆土,以彰显朕的爱民之心。」>  连阿保机自己都说,此地不是皇帝久居之地,却把一个未来的皇帝单独留在遥远的藩外之国。分析阿保机此举,不难看出,阿保机一定是听了述律平的话,已经不打算让耶律倍继位。>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述律平刚刚把看不上眼的大儿子留在东丹国不到三个月,阿保机却突然去世了。而此时,契丹皇太子的名分还属于东丹国「人皇王」耶律倍。>  这个突然变故,打乱了述律平更改继承人的步伐。为了保证自己易储大计的顺利进行,述律平搞了一个「群臣自主择明君」的把戏。>  述律平让耶律倍和耶律德光骑马并立于自己帐前,然后对群臣说:「两个儿子都是我亲生的,我对他们一样重视。但皇位只有一个,我不知该如何选择,你们认为谁可以当皇帝,就去牵谁的马缰绳。」>  众大臣从述律平的眼神中领会了她的意图,更畏惧她「侍奉先帝」的杀人手段,于是纷纷争抢著去拉耶律德光的马缰绳。太子耶律倍孤零零地呆在一边,欲哭无泪。>  于是,耶律德光于公元927年2月,冠冕堂皇地登基接班当上了第二代皇帝,述律平被尊为「应天皇太后」。>  然而,述律平和耶律德光并没有就此放过耶律倍。>  930年,耶律德光在母亲的授意之下,将述律平最心爱的幼子耶律李胡册立为皇太弟,即选定弟弟为继承人。这无疑是对耶律倍又一次沉重的打击——因为这样,耶律倍就更不可能当上皇帝了。>  母亲和弟弟这样咄咄逼人,终于使耶律倍难以忍受了,无奈之中,耶律倍渡海逃向后唐。>  耶律倍的出走,终于使述律平和耶律德光松了一口气。>   被亲孙子逼下台 >  公元936年,耶律德光通过援助石敬瑭轻松地得到了燕云十六州,获得了后晋每年三十万匹布帛的贡品,作为太后的述律平也荣登后晋皇帝石敬瑭祖母之位。这样的收获,对述律平而言已经足够了。不过他的儿子却不满意——他想要更多的土地,他要成为中原的皇帝。>  在这个问题上,述律平并不赞成儿子的主张。她有雄心,但更冷静。她认为入主中原并不能给契丹带来真正的好处。她告诫耶律德光说:「就算我们得到汉地,也是难以久驻的,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一旦发生什么意外之变,只怕是后悔也来不及的。」>  果然,事情被述律平不幸言中。耶律德光入主中原,还没坐稳龙椅,就被各地风起云涌的起义逼得仓皇北顾。途中,耶律德光身染急病,高烧而死,年仅46岁。>  得知耶律德光的死讯,述律平神色平静,没有悲伤之色,说:「等到事态平复之后,我再为皇帝举行葬礼。」>  述律平的表现令契丹的高官贵族们联想起当年她停葬阿保机、杀人陪葬的往事。他们既恐惧述律平向他们发泄丧子之痛,更恐惧她把所偏爱的幼子、杀人狂耶律李胡推上契丹皇帝之位!这样的恐惧尤以跟随耶律德光南征的显贵们为甚,因为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就是当年被述律平残杀的功臣之后。>  不甘坐以待毙的他们决定另奉新主,以求生路。>  奉谁为新帝呢?所有的人都不约而同地选中了一个人:耶律倍之子永康王耶律阮。此时,他恰好随从在耶律德光的队伍里。>  人皇王耶律倍的命运实在不济,投奔后唐才6年,后唐就灭亡了。准备自尽的后唐末帝李从珂将他拉去垫了背,才38岁就被杀身亡。因为母亲的偏心,这位本该是契丹国主的男人落得如此下场,契丹国人都愤愤不平,拥戴他的儿子也就是理直气壮的事情。何况耶律阮也因父亲的遭遇而与祖母心存芥蒂,当然就更是众人的最佳选择。>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述律平耳中,一心想要宝贝儿子耶律李胡当皇帝的她勃然大怒,立即派「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李胡率兵「讨逆」。她忘了自己这个宝贝儿子完全是根废柴,不但不得人心而且毫无本事。双方一交战,耶律李胡很快就被打得大败而归。>  述律平怒火难耐,恨铁不成钢,亲自整顿兵马,和耶律李胡一起率部来到上京城外的潢河(今西拉木伦河)岸边,准备和孙子决战。>  然而,一生随心所欲的述律平这一次好运似乎走到了头。不但耶律阮营中的将领没有一个肯临阵倒戈,就连上京城里的官员们也没有全数站在述律平一边。述律平抓到耶律阮的手下萧翰后,质问萧翰为什么背叛?萧翰理直气壮地反驳:「当初你为了立威易储,无辜杀掉我的母亲,我怨恨你已经很久了!」>  述律平没料到自己横行一世,临到老来居然会落得被臣下和孙辈秋后算账的地步。垂头丧气之下恶从胆边生,述律平将跟随耶律阮的贵族及将士家眷全部抓了起来,准备将几万人悉数杀死。>  在这个节骨眼上,契丹贵族中的顶尖人物耶律屋质挺身而出,劝述律平与自己的孙子讲和。屋质对述律平说:「李胡和耶律阮都是太祖与太后您的子孙,国家并没有落入外人之手,您何必如此固执?我愿意代表太后前往议和。」>  耶律屋质来到耶律阮营中,对满心想要报仇的耶律阮劝说道:「一旦兴兵,即使大王您打赢了,被太后和李胡扣押的人质岂不是先要送命?还是请您和太后讲和吧。」>  耶律阮的手下人知道家眷尽数成了述律平的人质,不禁大惊失色,纷纷劝耶律阮与述律平讲和。于是,耶律阮和述律平终于在几天后见面了。>  一见面,祖孙俩就大吵起来,述律平骂耶律阮「忤逆」,耶律阮骂述律平「无道」。眼看情形僵持不下,述律平对耶律屋质说:「你来为我主持公道。」耶律屋质说:「太后与大王彼此释怨,臣才敢开口。」双方暂时平静了下来。>  于是,耶律屋质向述律平发问道:「当初太祖皇帝将耶律倍封为太子,为什么太后要改立耶律德光呢?」>  述律平硬著头皮说:「改立皇储,是太祖曾经说过的。」>  耶律屋质又向耶律阮发问:「大王你为何擅自即位,不先征得尊长的同意?」>  耶律阮怒气冲冲地说:「我父亲当初本应立为国主,却因为这个所谓的尊长而不得立,她不配为尊长,我不愿意向这样的尊长禀报。」>  耶律屋质听了祖孙双方的言辞后,正色道:「当初人皇王以太子身份失去国主地位,尚且不曾兴兵征战,大王如今为何要做你父亲不肯做的事情?至于太后,你为了自己的私心偏爱,篡改先帝遗命,妄授神器,为何至今还不肯认错?」>  这恐怕是述律平第一次听见臣下如此直言指责自己,眼看众叛亲离,四面楚歌,述律平不禁又急又愧,流着眼泪说:「当初太祖遭诸弟之乱,天下荼毒,疮痍未复,我怎敢因自家争夺帝位而使国家再遭兵乱?」>  就这样,迫在眉睫的一场内战总算是在剑拔弩张的关头平息了。>  放弃了兵戎相见,述律平仍然不甘心将帝位传给长孙。回到营帐后,她又对耶律屋质说:「如今讲和已毕,我们再来考虑一下帝位究竟应该传给谁。」>  耶律屋质的态度非常明确:「永康王继位,顺天意得人心,太后何必如此固执?」>  耶律李胡听了厉声喝道:「有我在,他休想称帝!」>  耶律屋质平静地回答:「按照礼法,传嫡不传弟。当年耶律德光取代人皇王称帝,尽管他文武兼备,人们仍然纷纷非议。你强求帝位,人们何止是怨言!现在众望所归,都愿意拥立永康王,已是定局不可扭转了。」>  权衡利弊之后,述律平不得不面对现实,她对耶律李胡叹息道:「虽说我爱你甚于其他孩子,可是……哎,如今不是我不想立你,实在是你自己缺乏才能民望,太不争气。」>  随后,述律平和耶律阮达成了正式的「横渡之约」,承认耶律阮称帝,罢兵同返上京。>  31岁的耶律阮终于成为明正言顺的辽国皇帝,是为辽世宗。他追封一生不得意的父亲耶律倍为「让国皇帝」,而风光一生的述律平也从此失去了一切权力。述律平不想就此罢休,不久,又与耶律李胡密谋造反。阴谋被察觉后,耶律阮先下手为强,将祖母和叔父同时捉住,送往边地幽禁起来。>  然而,述律平老而弥坚。虽然被幽禁,却一直活得挺精神。公元951年,耶律阮死于近侍的谋逆叛乱,述律平得知后先乐后骂:「小兔崽子,短命鬼,早知道你不得好死!」>  两年后,「应天皇太后」述律平终于走完了她75年的人生历程,与已经去世27年的丈夫阿保机合葬在了祖陵之中。

契丹人是一夫一妻制吗

  契丹人的家庭大多实行一夫一妻制,在多妻的家庭中,众多妻子的地位差别不大,各个妻子的后代嫡、庶差别也不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原封建制的影响,辽圣宗时才开始"画谱谍以别嫡庶",逐渐与汉族的嫡庶观念相趋一致。与此同时,随着与汉族接触增多,使得汉契通婚迅速发展,"契丹人授汉官者从汉仪,听从汉婚姻"已相当普遍。
  资料

  相关链接:独领风骚看大辽(图)

  http://www.ln.xinhuanet.com/2004-10/17/content_3046806_8.htm
  新华网沈阳10月17电(记者马义、丁铭)从公元916年契丹建国到公元1125年辽亡,辽王朝已过去八百多年了,虽说它所创造的许多辉煌被无情的岁月尘封起来,但一些独具特色的治国方略及习俗却没有被所湮没,至今独领风骚。

  百万人口两个姓

  如果不是到契丹族发祥地辽河流域采访,如果不是听专家亲口所讲,我们说什么也不会相信,曾经拥有百万人口的契丹民族只有两个姓:耶律与萧姓。

  巴林左旗宣传部长、文联主席李树成,对契丹族的姓氏起源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他说,早期的契丹族无姓氏,初期常以地名为姓,建国前后才出现耶律和萧姓。其中,耶律姓与今西拉木伦河有关,先为部族之名,再为部落之名,后来为氏族之名。

  耶律为契丹语,兼称汉族的刘氏。《辽史·后妃传》中对此有明确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姓。"

  契丹人除了用本族的耶律和萧两姓以外,还接受过中原王朝的赐姓。契丹建国前曾附于中原唐朝,一些上层人物便接受唐朝赐予的李姓。此外还有孙姓,后来进入契丹萧姓。金灭辽,契丹成了被统治民族,除一些上层人物被赐金之国姓完颜外,绝大多数契丹人把耶律姓改为移剌,萧改为石抹。到了元朝,由于把契丹族列入汉人中,因此耶律、萧主要改为刘、王、李、黄、萧、郑、蒋、杨等汉姓。

  我们在追寻契丹后裔时,曾到天津市郊区宝坻县耶律各庄采访,发现村中刘姓村民较多。当地人说,该村刘姓村民多为坐地户,是当年随蒙古军队到这里定居的,而刘姓是由耶律姓衍转过来的。

  此外,辽朝建国后,契丹统治者为了扩大势力,也把耶律、萧姓赐于奚、汉等民族。奚族原与契丹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北魏初两者分立。由于两族地域相连,语言接近,习俗相同,所以辽朝建国后,便赐奚族以述律氏、萧蒲奴、萧高六、萧高九、萧干、萧霞末等。汉人的有为之士是契丹王朝统治的有力支柱,为了拉拢这些人为契丹统治阶级效力,也常赐以契丹姓。

  说到了契丹人姓氏,便不能不说他们的名字。契丹人的名、字结构比较复杂,有本名、本字。本名分为初名(初名又分为乳名、幼名、小名)、大名和别名;本字分小字和初字等。契丹人建国以后,又有汉名、汉字。如《辽史·太祖纪》记载辽太祖汉名为亿,初名为啜里支,大名是阿保机。

  契丹人的命名也极为有趣,不但有文殊奴、萧韩家奴、耶律化哥这样以"奴"、"哥"命名的名字,甚至有耶律赤狗、石抹狗狗、耶律驴马、耶律驴粪等粗俗名字。其他还有以兄弟姊妹排行或出生时体重命名的萧十三、耶律九斤等;以部族命名的耶律迭剌、耶律敌烈、耶律铁骊、萧女古等;以宗教色彩命名的萧和尚、耶律观音、耶律道隐、萧神观等;也有以"孝、仁、义、礼、智、信"等来命名的。

  还有一些命名反映了契丹人所在地的特征。我们在辽宁省辽阳市采集到这样一个故事:当地有一位叫述律杰的人,字从道,号鹤野。其以"鹤野"为号是因辽阳市从前叫鹤野县的缘故,而以"从道"为字则与当地的一个传说有关。

  相传当地一位叫丁令威的人,学道灵虚山,后化鹤归辽,落在城门前的华表柱上。有位少年举弓俗射之,鹤乃飞走,徘徊空中对下面的人说:"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李树成说,契丹族姓名自身的特点很鲜明,其发生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轨迹,形成了独特的契丹族姓名文化。这种姓名文化是契丹整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尚、伦理、道德、心理等多方面情况。虽然契丹人这种姓氏不具有世系组织的功能,但在其婚姻生活中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姓为婚属犯法

  契丹严格遵循"异姓为婚"的原则。由于只有两姓,如系本民族内部通婚,与萧姓通婚的均姓耶律,与耶律姓通婚的必定姓萧,至今还没有发现本姓内通婚的事例。

  辽代法律对异姓为婚规定得十分严格,特别是在契丹社会上层,属于耶律姓的世里氏一系与萧姓的述律氏一系世为婚姻,娶后尚主。不仅要在两姓之中的两个高贵家族之间相互通婚,而且在这两姓之中,契丹贵族不得与平民通婚,如有特殊情况,需得到皇帝的批准方可。

  契丹人在其婚制中除了耶律和萧两姓互为婚姻以外,还保留了其他一些原始婚俗。其中主要是流行收继婚制,夫兄弟婚和妻姊妹婚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在辽代曾一度将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后虽然被废除,但作为一种社会习俗并没有完全废止。

  公元722年,唐以燕郡公主嫁给松漠郡王李郁于,第二年,李郁于去世,其弟吐于不但接班当了松漠郡王,还接班当了燕郡公主的丈夫。道宗第二女赵国公主纰里嫁给了萧挞不也,在萧挞不也被害后,其弟讹都斡非要娶纰里,纰里也只好再嫁给丈夫的弟弟。

  子娶庶母、侄娶寡婶这种长辈收继婚在汉人眼中有违人伦,契丹人却认为是正大光明的事情,还堂而皇之地记入了墓铭志中。《耶律庶几墓铭志》载:惯宁相公故大儿求哥,其继母骨欲夫人宿卧,生得女一个,名阿僧娘子。长得儿一个,名迭剌将军。

  才女萧氏,初嫁圣宗同母弟耶律隆庆,时隔不久,隆庆死,圣宗下诏,令萧氏再嫁隆庆之子耶律宗政。当时,契丹汉化已深,依儒家理论继庶母实不应该,但辽朝皇帝却大大方方地主持这件婚事。

  由于辽代契丹人盛行耶律、萧两姓交互为婚,表亲为婚的现象就比较常见,而且在其表亲联姻中,婚配不论辈分,舅舅可娶外甥女,外甥可娶姨,侄子可以娶姑姑,甚至有外孙女嫁给外祖父的。

  辽太祖的女儿质古嫁萧实鲁,齐国公主观音奴嫁切断继先,仁懿皇后女儿魏国公主跋芹嫁萧撒八,都是甥舅关系。辽世宗为淳钦皇后的孙子之其妻怀节皇后,系淳钦皇后弟弟阿古只的女儿,是姑姑嫁给了侄子。还有道宗娶其驸马萧地霞抹之妹萧思坦为妃子,是岳父与女婿之妹婚配。

  契丹族的婚姻与当时其它民族相比,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难得的开放风气。我们在黄斌著的《大辽国史话》中,看到了这样几则故事:

  公元936年,辽军占领后唐首都洛阳,年仅19岁的耶律阮发现后唐末帝李从珂的"宫人"甄氏风姿绰约,一见钟情,不顾民族的不同、地位的差别及是否为处女,一意纳为王妃。耶律阮即帝位后,竟然冒着风险立甄氏为皇后。这是辽代各个皇后中唯一一个非契丹族。甄氏失去皇后位置后,仍追随着耶律阮,在阮的爱情与保护下没受到什么迫害。

  萧太后的大姐开始嫁给了齐王,称齐王妃。齐妃在政治、军事方面都是很有作为的,是一个女中豪杰。齐王死后,齐妃一次到驴驹儿河下游的一个马场巡视,发现藩奴达览阿钵姿貌甚美,因召待帐中。萧太后发现后大怒,将此奴抓起来,杖以沙囊四百而离之,可达览阿钵却大难不死。

  萧太后的处理并没能割断齐妃对达览阿钵的爱恋之情。逾年,齐妃恳请萧太后"愿以藩奴为夫"。萧太后遵从姐姐的心愿,同意了这门婚事,齐妃终于与达览阿钵结合。

  而萧太后自己在辽景帝去世以后,以国母、太后之尊,与汉人官员韩德让结为秦晋,并当众公开,就是对于中原来的使者,也不隐瞒。这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实在是一件让人咋舌的事情。

  辽世宗、齐王妃、萧太后为各自爱情冲破世俗禁忌并如愿以偿,不能不归功于契丹婚姻中的开放风气。此外,契丹婚姻的开放风气还表现在离婚方面,离婚自由是婚姻双方的一个重要权利。

  《辽史》记载的30多名公主中,离婚再嫁有6人,其中有的二离三嫁,还有三离四嫁的。圣宗第二女岩母堇"初嫁萧啜不,改适萧海里,不谐,离之;又适萧胡靓,不谐,离之;乃适韩国王萧惠"。这种"不谐"的离婚理由涵义,真是抓住了离婚标准的真谛,多像现代离婚的一个基本条件--感情破裂。

  由此我们联想到中原各王朝对寡妇再嫁问题,想了许多"高招"加阻止,最有效的是建贞节坊。这种封建的贞节思想,不知扼杀了多少妇女追求幸福的希望,耽搁了多少妇女的青春年华。但在契丹,妇女再嫁不觉得耻,男人娶寡无人论是非。

  《辽史》的"烈女传"中仅载有三名"烈女",表彰了两名贤女。而"烈女传序"中表达了非常现代、开放的观点:"与其得烈女,不若得贤女。天下而有烈女之名,非幸也。"这足以说明契丹人的封建贞节观念是何等淡化。

  契丹人的家庭大多实行一夫一妻制,在多妻的家庭中,众多妻子的地位差别不大,各个妻子的后代嫡、庶差别也不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原封建制的影响,辽圣宗时才开始"画谱谍以别嫡庶",逐渐与汉族的嫡庶观念相趋一致。与此同时,随着与汉族接触增多,使得汉契通婚迅速发展,"契丹人授汉官者从汉仪,听从汉婚姻"已相当普遍。

  一些史学家在分析契丹族的婚姻现象时认为,契丹族的婚俗、婚制,与其以游牧为业的经济特点和开放的民族特性有着密切联系,尽管恪守异姓通婚的婚制有些单调呆板,但现在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异姓者,无论属于哪个部或居于什么地方,都是异血缘。异血缘嫁娶易于优生。这种科学的婚姻制度出现在800多年前的辽代,实在是令人惊诧不已。

  一国之君四季游

  近年来,以清朝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热播于央视和地方台频道,人们不只一次看到清朝皇帝亲临热河避暑山庄,秋猎木兰。这便是清朝皇帝钟情的"捺钵"风俗。

  然而,你知道吗,这种颇具特色的捺钵制是辽王朝发明的。我们从《辽史·营卫制》的记载中了解到,"捺钵"为契丹语,译成汉语为辽帝游猎时的"行营"。

  契丹人早期生活在蒙古草原东部,有逐水草而徙的游牧生活习惯,狩猎、畜牧是其主要的经济活动。契丹建国后,仍然沿袭过去的游猎传统,国家虽设有五个京都,但皇帝很少在京城,而是随着季节、气候和水草的变化四时游徙,在其各地所设的行帐中一边游猎,一边办公,由此便产生了春捺钵、夏捺钵、秋捺钵、冬捺钵的制度。

  《辽史·营卫制》对这种四时捺钵情况做了比较详细的记载:

  春捺钵主要是钓鱼、捕鹅雁,地点在长春州东北35里的鸭子泺(今吉林省月亮泡)。皇帝一般是在正月上旬由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出发来到这里,先凿冰钓鱼,到冰解之时捕鹅雁,并举行头鱼宴和头鹅宴。

  夏捺钵无定所,一般多在黑山(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西北白塔子庙东汗山)东北的吐儿山,主要是避暑纳凉,暇日从事游猎张鹰。六月上旬来此,七月中旬以后离去。

  秋捺钵在永州(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合处西)西北五十里的伏虎林,主要是入山射鹿及虎。射鹿时,事先埋伏在鹿饮水必经之处,待鹿来饮水,令猎人吹角效仿鹿鸣,鹿集至则射杀之,称作"呼鹿"。

  冬捺钵在永州东南的广平定。此地多沙,地势平坦,冬天稍暖,契丹皇帝多在此"坐冬"避寒,时常射猎讲习武艺,并与大臣议论政事、接受宋等国使臣的朝贺。

  辽帝的四时捺钵,随员是相当多的,契丹大小官员和部分汉官皆同往。在夏、冬两次议政会议完毕后,即春、秋捺钵时,大部分汉官返回中京居守,处理汉族事务。

  我国历代中原王朝都有一个固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皇帝在这个中心之内号令天下,安国治民。同时,这个中心也是皇帝的安乐窝,除御驾亲征、出巡视察外,皇帝们都在这个窝里蛰伏着。那么,为什么偏偏契丹皇帝不辞劳苦、岁无宁居、周而复始地搞捺钵呢?

  一些史学家认为,这是游猎民族习俗和几千年民族心理积淀使然,是一个民族保持强健的缩影。四时捺钵虽然是皇帝的活动,但也反映了契丹人早期日常的经济活动。另外,辽帝的捺钵活动还有着特殊的政治意义,是辽朝政治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各捺钵处不仅仅是皇帝网钩弋猎,消寒避暑的场所,也是处理政务,召开国家级和地区级会议,接见各国使节,受纳聘礼的所在。

  辽代皇帝的捺钵制度,很像我们今天的"现场办公",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现场办公制度"。这个颇具特色的四时捺钵,也为后来的金、元、清王朝统治者所接受,但其内容、规模都有了变化。

  金王朝捺钵形式几乎与契丹相同,但居留时间短、行动简单、多为嬉游、无关政治;蒙古大汗的活动也类似契丹捺钵,但只在夏秋出塞,春冬在燕京;清朝皇帝亦部分保留了捺钵风俗。

  我们在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庄了解到,康熙皇帝于公元1703年在热河(今河北省承德市)建造了避暑山庄,1681年在今河北省围场县辟建了木兰围场,每年秋天都要带领王公大臣、各级将士浩浩荡荡地开进这里设营、围猎,还进行一些接见外国使节的活动,给捺钵留下一抹儿悠长的余韵。

  亦汉亦蕃依俗定

  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白塔苏木(乡)向北走约10公里,便来到深藏于大兴安岭崇山峻岭中的辽庆陵。这里青山环绕,林木茂密,从东到西依次排列着永庆陵、永兴陵、永福陵三座辽帝陵墓,其中以永庆陵保存最好。

  永庆陵是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仁德皇后的陵墓。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十分珍贵的壁画,大致数一下,共画各类人物70余个,这些人物有吏仆、侍女、文臣、武将,也有奏乐人员,他们或叉手侍立,或来往忙碌,大部分是男像,多为髡发,少数戴圆帽或直脚幞头。当地文物管理所的同志告诉我们:"这些壁画上的人物多为契丹人,也有汉族或其他民族,反映了辽代'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缩影。"

  文物所同志所说的"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是辽代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个原则,也就是"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原则的创立,有效地解决了辽代各民族的诸多矛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契丹社会整体的封建化进程。

  我们在采访中获悉,辽代是一个多民族的朝代,在其统治的我国北方广大区域内,生活着契丹、奚、阻卜、汉、渤海、女真、回纥、室韦等诸民族人。他们有的从事农业生产,有的从事半渔猎半畜牧业生产。有些地区处于比较发达的封建制阶段,有些正处在农奴制发展阶段,也有些还处于氏族社会的发展阶段。面对这些复杂的局面,契丹统治者根据各族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创制了一套"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机构。

  据《辽史》记载,辽代的统治机构分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在中央统治机构中,设立了北面官和南面官两个系统。在地方统治机构中,设置了斡骨朵(宫卫)与头下军州、五京及其所属的州县和部族与属国。

  北面官是辽代为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而设立的一种制度,主要管理宫帐、部族和周边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其官吏一律用契丹贵族,掌管契丹军政大权,是辽朝的最高权力机关。所谓北面官,是因为契丹人有崇拜太阳的习俗,同时又以东、左为上,皇帝的宫帐坐西向东,北面官的办事衙门在皇帝宫帐的北面(即左面),故称北面官。凡北面官的官员均穿契丹服装。

  南面官主要管理汉人的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是为了统治汉人而仿效唐朝制度而设立的。南面官的官吏任用主要是汉人,也夹杂契丹等其他一些民族。南面官是因办事官衙在皇帝宫帐南面(右面),因此称南面官。在南面宫中做官的不论是汉人还是其他民族的人,都穿汉服。

  斡骨朵制度主要是为满足契丹最高统治者和贵族的统治、剥削需要而设的,它的特点是契丹头目制与中原州县制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头下军州是契丹贵族把在战争中掠夺来的土地和人口组织在自己的领地之内,以中原地区的州县制为其仿照形式,建立私城使自己成为领地的领主。

  五京及其所属的州县是继承唐之道、京、府、州、县制而设立的,其官制也多承袭中原制度,主要是为了统治汉人。辽共设"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县二百有九"。此外,辽统治下的周边地区分布着许多部族,如奚、阻卜、蒙古、回纥、女真、五国部等,辽代在这些地方设立节度使、王府、大王府、惕隐等官进行管辖。

  此外,辽代的政治制度还包括法制建设等内容。辽朝初建时,治理契丹人用本民族的习惯法,治理汉人则沿用唐律。辽圣宗即位后,封建化进程加快,对法律进行了改革,先后制定了适应封建化的法律条文。如辽圣宗以前,对奴隶不仅可以役使、惩罚,还可以杀害。制定的新法律则规定,"若奴婢犯罪至死,听送有司,其主无得擅杀"。

  契丹对于盗窃犯的处理很别致,第一次偷东西剌右臂,第二次剌左臂,第三次剌右脖颈,第四次剌左脖颈,第五次处死。可有趣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契丹允许人们偷数量少的钱物。

  契丹节日中,有一个放偷日,过法与西方的愚人节类似。到了放偷日即正月十三这天,人人都可以偷东西,但不可以多偷,偷的东西超过十五贯就要按法治罪。

  一些史学家称,这些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机构,使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条边缘清晰的分界线。辽之前,虽然秦皇、汉武创造了我国鼎盛时代,但他们处理周边少数民族的核心思想只是"蕃汉对等,保卫汉地",仅限于"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因此北方少数民族时服时叛,真不知哪片土地一不小心就会游离于中国版图之外。

  唐朝虽然一反秦汉传统,以"兼包蕃汉,一视同仁"为指导思想,但实践得并不好。而有辽以后,契丹处在"蕃"的位置,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了这一思想,为后来的金、元、清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和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使中国版图各板块越来越密合无隙,近一千年没再出现较大、时间较长的分裂。从这个意义上讲,辽王朝可以说是我国最早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完)
契丹人的家庭大多实行一夫一妻制。

断腕皇后与帝羓皇帝

在辽朝(916――1125)219年的 历史 中,有许许多多影响 历史 走向的风云人物,他们像流星一般倏地一闪划过,又像启明星一样冉冉升起,既光亮耀眼又昏昧晦暗。在惨烈血腥的战争中,在狡诈阴险的宫庭斗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英雄。

1.述律平,一位卓越的女性政治家,军事家登上了 历史 舞台。


述律平 (879年-953年),别名月里朵,回鹘族述律部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皇后。 述律平在耶律阿保机即位后,群臣上尊号称她为“地皇后”,耶律德光即位后,尊她为皇太后。953年(应历三年),以75岁之龄过世,与耶律阿保机合葬于祖陵,谥贞烈,后来改谥为淳钦皇后。

早年经历

述律平小字“月理朵”,“平”是她的汉名。她的父亲述律婆姑是回鹘人的后代,她的母亲则是契丹贵族——耶律阿保机的姑姑。按照氏族传统,耶律和述律是通婚的两个部落,彼此都在对方部落寻找配偶。算起来,述律平与自己的丈夫阿保机是姑表兄妹,亲上加亲。

述律平生于公元878年(唐乾符五年),十四岁的时候她按照氏族的习俗,嫁给了二十岁的表哥耶律阿保机(小字啜里只,汉名耶律亿)。

公元901年,阿保机成为了本部酋长。有了权力的阿保机开始东征西讨,掳掠周围部族,获取了大量的奴隶和牛羊财富。而述律平也紧紧地跟随在阿保机的身边,为他出谋划策,和他一起四处征战。

公元907年,契丹各部联盟的可汗痕德堇去世,契丹八部首领共同推举耶律阿保机为新任可汗。按照氏族的规矩,可汗三年选拨一次,由八部酋长共议。由于阿保机在成为可汗后,持续地为契丹开疆拓土,功勋卓越,因此他一连连任了三届可汗之职。随着时间的推移,阿保机的谋士中汉人越来越多,受他们的影响,阿保机有了要用汉法将选举可汗的制度改为世袭制度的念头。而这个念头,也得到了述律平的强烈支持。夫妻俩开始运用权谋,为这个目的而暗中准备。

作为耶律亿(阿保机)的妻子,显然有着与丈夫非比寻常的政治头脑,沉着冷静的判断为。坚毅果断的政治手腕和权谋,她几次劝说阿保机重用汉臣,统一契丹诸部,清除反对势力,在阿保机开元建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成为皇后

公元907年,可汗痕德堇去世,契丹八部首领推举耶律阿保机为新任可汗。阿保机在成为可汗后,持续地为契丹开疆拓土,因此他连任了三届可汗之职。而且阿保机的谋士中汉人越来越多,受他们的影响,阿保机有了要用汉法将选举可汗的制度改为世袭制度的念头。

而这个念头,也得到了妻子述律平的强烈支持。夫妻俩开始运用权谋,为这个目的而暗中准备。契丹部落联盟原本除可汗之外,以下的“管理阶层”都同掌军政民大权于一手。阿保机将他们的权力分散,分为北、南两院。契丹部落联盟的主要权力握在了阿保机手里。阿保机试图集权并世袭地位的做法渐渐引起了周围契丹贵族的反对,而首先站出来反对并且态度最坚决的正是他自己的亲兄弟,之后就发生了 历史 上的“诸弟之乱”。

阿保机刚开始倒还有点香火情,曾经想要释放卷入叛乱中的一部分亲戚。然而述律平却帮他下定了斩草除根的决心。

随后,迭剌部进行了一场针对“反阿保机势力”的大清洗。在这场血淋淋的权力斗争结束之时,有上百名皇亲国戚被处死,就连阿保机唯一的同胞亲妹妹余卢者见姑公主夫妇也未能幸免。迭剌部终于在一片血雨腥风中归于平静和忠心。然而这仅仅是摆平了契丹八部中的一部,另七部贵族仍然在暗中做着推翻阿保机的准备。公元915年,七部贵族终于等到了机会,在阿保机征讨黄头室韦部返回的路上,七部贵族一鼓而起,将阿保机劫持并要求他下台。一时寡不敌众的阿保机只好自动辞去可汗之职,带着迭剌部和契丹部落中先后被掳掠或归附而来的其他民族迁徙至滦河一带。

就在这里,阿保机用汉族谋士的建议,模仿汉地建起了一座城市,并大力发展农业盐铁。很快迭剌部的军事实力和人口数又雄居契丹八部之首,其他七部反而都要由他提供盐铁。

述律平抓住了这个机会,又向阿保机提出了一个将挡路者一体斩草除根、自己东山再起的主意。这个主意立即被付诸实施。麻痹大意的七部酋长定下一个日子,准备齐聚迭剌部饮宴。就在七部酋长贵族都喝得醺醺然,宴会气氛最热烈的时候,早已安排好的伏兵一拥而上,所有的来宾都不由分说地被一刀两断。契丹部落联盟中所有的阿保机反对者,在述律平导演的这一场契丹版鸿门宴之后,几乎荡然无存。阿保机顺利统一契丹八部。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以后改称辽,称为辽太祖,建元神册。

公元926年(天赞五年)耶律阿保机病逝,享年55岁。围绕帝位,述律平与大臣,儿子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临朝摄政 述律平不喜欢长子耶律倍,偏爱自己的幼子耶律李胡,一心想让他做将来的皇帝。

在耶律阿保机率部西征的岁月里,次子耶律德光战功卓然,逐渐掌握了契丹国的军事实权;耶律阿保机西征的过程中,建立东丹国,耶律倍被册封为东丹国主“人皇王。

耶律阿保机在公元926年去世。

然而述律平的偏心眼并不因为长子主动让位就罢休,为了巩固耶律德光的契丹国主地位,她对远避东丹国的图欲百般防范戒备。耶律德光自然与母亲有志一同。927年,阿保机的次子逐渐掌握大权,登上皇位,是为辽太宗,仍沿用天显年号。

公元930年(天显五年)十一月,图欲带着汉族宠妾高美人等部分眷属随从,泛舟海上,远奔后唐而去。曾经离契丹皇位仅仅一步之遥的图欲,就这样被母亲逼上了弃国出走的不归路。

公元947年(天显二十三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北返途中,身染急病,高烧不退,在栾城死去,年四十六岁。他死后,当地被称为“杀胡林”。

横渡之约

耶律德光死了,辽国高官贵族们都心怀恐惧。不甘坐以待毙的他们决定另奉新主,求个生路。所有的人都不约而同地选中了一个人:述律平长子图欲之子永康王耶律阮。

命运实在不济的图欲因为母亲的偏心落得个流亡他国,被谋杀的下场。契丹国人都十分愤愤不平,拥戴他的儿子也就是理直气壮之事。何况耶律阮也因父亲的遭遇而与祖母心存芥蒂,当然就更是众人的最佳选择。

耶律德光病死的第二天,耶律阮便在众人的拥戴下,在叔父灵柩前正式即了辽国皇帝之位。

耶律阮即皇帝位的消息很快就传到述律平耳中,一心想要宝贝儿子李胡当皇帝的她勃然大怒,立即派“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李胡率兵“讨逆”。然而她这个宝贝儿子完全是根废柴,不但不得人心而且还毫无本事,很快就被打得大败而归。 述律平怒火更盛,亲自整顿兵马,准备和孙子决战。

在这个节骨眼上,出身至戚贵族的耶律屋质挺身而出,劝述律平与耶律阮讲和。耶律屋质对述律平说:“耶律李胡和耶律阮都是太祖与太后您的子孙,国家并没有落入外人之手,您何必如此固执?我愿意代表太后前往议和。”在屋质和大臣的百般劝阻之下,几天后,祖孙俩见面了,但双方各不相让。

在场的耶律屋质正色道:“人皇王舍父母之邦投奔他国,世上有这样做儿子的?至于太后,你为了自己的私心偏爱,就篡改先帝遗命,妄授神器,还至今不肯承认。你们这样还想讲和?赶紧开战是正经!”耶律屋质说着拂袖而去。最终祖孙俩都相互妥协,迫在眉睫的一场内战总算是在剑拔弩张的关头平息了。

述律平不甘心让耶律阮把皇帝一直当下去,同时也没有放弃让心爱的儿子当皇帝的想头,想要利用自己所余的影响力策动一起政变。然而述律平和耶律李胡的政变尚未来得及发动,就被人告发了。耶律阮先下手为强,将祖母述律平和叔父耶律李胡同时捉住,强行迁居到祖州圜土“定居”,也就是把他们幽禁起来了。

953年,述律平去世。与耶律阿保机合葬祖陵。

在耶律阿保机灵前,述律平与大臣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汉臣赵思温提出让述律平为阿保机殉葬,认为她是皇帝最亲近的人。正当他们为自己的想法自鸣得意时,述律平断腕明志,使许多大臣尴尬的说不出话来,因此述律平也称为断腕皇后,后来称为皇太后。在她七十五年的人生历程中,残忍、固执、阴鸷、偏爱成为她不同的性格面孔。耶律培、耶律德光、耶律李胡三个儿子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他们跌荡起伏的人生也是述律平造成的。我们今天看最著名的一位,“ 肉干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

2.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太宗(耶律德光,契丹名:耶律尧骨,902年11月25日-947年5月15日),字德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辽朝首位皇帝。 他统一了契丹,夺取幽云十六州,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实行南北两面官制度,下诏将国号“大契丹国”改为“大辽”。947年5月,他在河北栾城杀胡林病逝,谥号为孝武惠文嗣圣

早年经历


辽太宗

耶律德光,契丹的名字为尧骨,他是耶律阿保机的次子。二十岁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阿保机对他寄希望很大,在阿保机的三个儿子当中,他和长子耶律倍都很受阿保机的喜爱,但耶律德光更像他的父亲。辽太祖天赞元年(922年),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随同太祖参加了一系列征服战争,尤其是在南征幽州、西征吐谷浑、回鹘期间,战功卓著。天显元年(926年),又随同太祖灭渤海国,作为前锋攻克渤海首都忽汗城。

登基


辽太宗

天显元年七月二十七日(926年9月6日)辽太祖死后,述律后称制,耶律德光总揽朝政,927年12月11日,在述律后的支持下即位。天显六年(930年),割据原渤海国疆域的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耶律德光统一了契丹。天显十一年(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称子、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对后唐。耶律德光遂亲率5万骑兵,在晋阳城下击败后唐军,册立石敬塘为后晋皇帝。其后,更率军南下上党,助石敬塘灭后唐。割取燕云十六州后,耶律德光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实行南北两面官制度,分治汉人和契丹。又改幽州为南京、云州为西京,将燕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会同四年(944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拒不称臣。耶律德光于是率军南下。会同九年十二月十六日(947年1月10日),耶律德光率军攻入后晋首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俘虏后晋出帝石重贵,灭后晋。会同十年正月初一(947年1月25日),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仪仗进入东京汴梁,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大同元年二月初一(947年2月24日),耶律德光在东京皇宫下诏将国号“大契丹国”改为“大辽”,改会同十年为大同元年,升镇州为中京。

逝世

大同元年四月初一(947年4月24日),因辽人实施的“打草谷”物资掠夺政策导致中原反抗不断,无法巩固统治,耶律德光被迫离开东京汴梁,引军北返。

辽太宗总结了这次出兵的得失:“我有三失,所以天下才这样反叛我!各地搜刮百姓钱财,是第一失;让契丹士兵打谷草扰民,是第二失;没有早点遣返节度使去治理各镇,是第三失。”对于如果治理中原,他也有了比较成熟的想法,在给他的弟弟李胡的信中他写道:“我夜里常思考治理中原的办法,看来,只有推心置腹、和协军情、抚慰百姓这三件事最重要。”只可惜他总结得有点晚了,不久就在临城(今河北临城)得病,而且病情恶化很快,到了栾城(今河北栾城)的杀胡林,更是高烧不退,在胸口和腹部放了冰块也无法降温,终于死在了栾城。大同元年四月二十二日(947年5月15日),在河北栾城杀胡林(今河北栾城县的西北)病逝,辽人将其运回北方安葬。途中为防尸体腐败,以盐渍腌其尸,以保证尸体完好运回草原安葬。

主要成就

政治领域

辽太宗对于辽朝的贡献较大的要数对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了。辽太宗将后晋的一整套汉族官制带到了辽国,加上原来阿保机时期确立的官制,终于使辽的官制在部分汉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官制。

继位之初,太宗就花了大量的精力来巩固他的帝位。因为他是在皇母的支持下才得以继位的,而有些大臣却不太支持他,特别是他的哥哥耶律倍,更是不服,因为阿保机当初是将耶律倍立为太子的。所以耶律德光一直将哥哥当成他最大的政敌,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帝位,直到耶律倍逃到了后唐。

其次,对于耶律倍管辖的渤海国辽太宗也严加防范,为了削弱渤海国的力量,他趁耶律倍离开属地到京城的有利时机,将渤海国大量的居民迁移到其他地方,然后将其政治中心也迁移走,渤海国土地面积大大缩小了,而政治中心迁到离契丹很近的地方也利于监视控制。耶律德光即位。耶律倍在失望之余想要投奔后唐,却被边疆的官员拦住。随后被扣留了很久,回到东丹后受到越发严重的监视。为了限制东丹国的势力,渤海人被强制迁徙,曾经辉煌的渤海国故城和文化因此毁灭殆尽。

为进一步防范哥哥,辽太宗又两次去耶律倍的府上,表面上作出兄弟和好的样子,实际上是进一步了解情况。在耶律倍住在京城的时候辽太宗又趁机去渤海国,也是为了拉拢耶律倍的属下,为他充当耳目,对付耶律倍。等耶律倍和他的属下们要回渤海国时,辽太宗又抓住时机把他的属下们召进宫里设宴招待,其实也是为了进一步拉拢他们,分化耶律倍的力量。不久,在母亲的支持下,辽太宗又使出狠命的一招,将弟弟耶律李胡立为皇太弟,作为皇位的继承人。耶律倍在弟弟的一次次明里暗里的进攻下再也无法容忍下去,此后的行为流露出明显的中原文化影响:他留下一首诗诉说自己激愤而无奈的心情,随后带着高美人载书渡海,投奔后唐而去,在那里受到了隆重的接待。辽太宗费尽心机,最后也终于达到了目的。或许契丹人的政治经验还没有汉族人那么多,心也没有那么狠毒,毕竟是将哥哥逼走了,没有直接设阴谋将他杀死。阿保机当初也是如此,没有在兄弟们第一次反叛时将他们杀死,而是赦免了他们,直到后来才杀了一些人,但对于首犯也没有斩首,而是处以杖刑。

军事领域

耶律德光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他经常检阅侍卫亲兵、各部族及各帐军队,以此来充分控制军权,防止异己势力在其中渗透,从而在根本上巩固自己的权势。

经济领域

辽太宗治理辽国的过程也是他学习汉族文化,总结汉族治国经验兵运用于实际的过程。原来辽太宗就很重视农业的发展,不但支持汉族人在汉族地区发展农业,在草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他也让人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为保护农业生产,防止没有重农习惯的契丹族人有意无意的破坏,辽太宗下令禁止随从们随意践踏庄稼,行军时也命令部队绕开农田。农业的发达对辽国多种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也增强了辽的国力。

民族领域

随着契丹国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辽太宗为了更好地治理不同民族的事务,就制定了“因俗而治”的原则,形成了北、南两套完整的官制。即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

北面官制,即辽朝契丹族的官制,官吏用契丹族,掌握辽朝的一切军政事务,也是辽朝的最高权力机关。之所以称为北面官,是因为契丹族有崇拜太阳的习俗,喜欢向东,而且以左为上。这样,辽王的大帐就面向东方,而北面就是左,也就是契丹族官吏的办公地点,所以叫北面官。在北面官中,又分为几种类型: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皇族帐官,以及北面诸帐官和北面宫官。

北面朝官,这是辽朝官制的主要机构,在北面朝官中又分为南北两个不同的部门,如北枢密院管兵部,南枢密院管吏部。这和总的南北面官制很容易混淆,应该分清。在北面朝官中,南北枢密院是辽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掌管军政和民政,也通称为北衙和南衙。北面朝官中还有北南枢密院中丞司,掌管纠察检举百官。北南宰相府也参与军国大事,类似于汉族官制中的参知政事。另外,还有大惕隐司,掌管皇族的政教事务。设置夷离毕院,掌管断案、刑狱。敌烈麻都司掌管礼仪。最后在百官之上还设置了一个没有实际职务的大于越府,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和汉族太师的称号差不多。但一般人很难得到大于越的称号,整个辽朝也只有三个人得到过。

北面御帐官,它也有许多下属机构。例如侍卫司,负责御帐的护卫。北南护卫府,负责北南两个枢密院的护卫工作。

北面皇族帐官,阿保机的后裔、阿保机伯父的后裔、阿保机叔父的后裔、阿保机兄弟们的后裔共四个系统的皇族,分别设立有职权的营帐,叫做四帐皇族,地位很高。北面皇族帐官也有分支机构,大内惕隐司就专门掌管四帐的政教事务。

北面诸帐官,这是为阿保机部落之外,即皇族之外的其他有地位的部族设立的机构,如遥辇氏,渤海王族等,一方面是表示恩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有效地控制。

北面宫官,主要掌管宫廷一些日常事务。

和北面官相对应的就是南面官,在辽太宗得到十六州之后,进一步完善了汉族的官制,仿效唐朝的官制,设立三省六部等一整套治理机构。以此来招徕汉族人,管理汉族人的事务。南面官主要由汉人来担任,契丹人也有在南面官中任职的,他们被称为汉官,也穿汉服。南面官由于办公的营帐在辽国王大帐的南面,所以称为南面官。

南面官中的分支机构有:汉人枢密院,阿保机的时候叫“汉儿司”,其他有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御史台、翰林院等。



在地方官制当中,辽朝也是两套制度并存,就是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用部族制,而汉人和渤海人则使用唐朝时用的州县制。在耶律倍投奔后唐之后,辽太宗又趁机整顿了东丹也就是原来渤海国的行政制度。先让耶律倍的妃子主持东丹政务,然后采取措施加强了对东丹的控制。东丹国在原先并不是辽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的地区,东丹是个亲王的封国,东丹王对于本地的事务可以全权管理。他可以自己建立年号和国号,而且有权直接和外国交往。对于宰相以下的官员可以自己任免。在耶律倍走后,辽太宗就在东丹国设立了中台省,派遣官吏到那里参与政务管理,从而加强了对东丹的控制。发展农业的同时,辽太宗也继续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做法,尽量征召人才。

尽管如此,契丹人的习惯也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特别是辽军在南下中原作战的时候,由于辽国军队没有后勤供应,粮草要靠自己就地解决,所以,辽兵到一个地方就必然要骚扰百姓,抢夺粮草,这使辽军遭到当地人的。民心丢失了,辽在中原的统治也就很难再继续下去,直到临死,辽太宗耶律德光才醒悟过来,但为时已完,其实就算他早一点知道,并采取措施,也无法在较短的时机内改变长期的民族习惯。契丹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统治中原地区,汉化是必要的,辽太宗去世前大概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已没有机会把他总结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贯彻实施了。

辽军在汉族地区除了掠夺粮草之外,许多契丹人还在黄河地区担任官员。

外交领域


在巩固了自己的帝位之后,辽太宗开始继续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事业,向南用兵,争霸中原。契丹族从辽太祖开始就想把疆土扩展到黄河岸边,进而拥有黄河以北的大片领土。但汉族势力抵制契丹族的进攻,所以,契丹用兵时总是趁中原几派势力相争时打着支援一方的旗号进攻。在后唐统治时期比较稳定,再加上后唐的军队号称鸦军,都穿黑衣,战斗力也很强,而契丹族是以民为兵的,没有专门的野战军,所以在和中原兵作战时总是吃亏。因此,辽太宗的势力再大,也要等到中原出了变故时乘虚而入,收渔人之利,单纯的宣战和正式决战很难取得成功。所以,辽太宗南下中原一直等到了李嗣源死后,而且是石敬瑭主动求救时才敢出兵,后来灭后晋也是由于后晋将领投降拣了个便宜。

石敬瑭和后唐李从珂发生矛盾之后,石敬瑭为保住自己的势力,称 帝登基,只得向辽太宗求救。等待已久的辽太宗喜出望外,看到石敬瑭诱人的条件,赶忙亲自出兵相救。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自己则得到了一大块肥肉,不费吹灰之力将早就渴望的十六州拢入契丹的统治范围,而且每年还有大批的布帛输入。但辽太宗这块意外的肥肉也只品尝了十来年的时间,最后他把命丢在了中原。

不管以后怎样,辽太宗毕竟将十六州弄到了手,下一个目标就是继续南下,将边界推进到黄河岸边。石敬瑭死后,石重贵继位,后晋态度的变化给辽太宗用兵提供了良机和充分的借口。同时,幽州的赵延寿也想像当年石敬瑭那样当个皇帝,劝辽太宗乘机进攻。后晋将领杨光远也暗通契丹,说后晋违背盟约,正好借机出兵,而且后晋境内发生了大的灾害,军队也死亡过半,只要出兵,就能一举成功。

辽太宗禁不住心动了,为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便发动了对后晋的讨伐战争,而且连续打了三次,直到灭了后晋。在灭后晋长达三年的战争中,辽太宗超人的意志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说明他用兵中原是经过了长期准备和长期等待的,一遇到有利时机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最后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虽然得胜由于后晋军队的投降,但辽太宗的意志力之强确实令人佩服。

在用兵的过程中,辽太宗的过人谋略也运用得很充分。他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汉族官吏的称 帝野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这和辽太宗多年了解掌握中原的各种政治和军事情报有很大的关系。

他先利用了赵延寿想当中原皇帝的野心,让他充当了和后晋作战的先锋。许诺赵延寿在灭后晋之后让他做皇帝,使他深信不疑,作战很是卖力。第一次发兵,只有赵延寿的一路兵马取得了一点战果。等最后灭了后晋,辽太宗却闭口不提当初的诺言,赵延寿不知羞耻地提出立自己为太子,辽太宗却说太子应该由他的儿子当,他当不合适。就是任赵延寿官职时大臣也提议将给他的“都督中外诸军事”给划掉了。狡诈善变的辽太宗将赵延寿大大耍弄了一番。对于另一个人物杜重威辽太宗也同样许诺给皇帝之位,等杜重威投降后,让他穿上皇帝穿的赭黄袍,和之前让赵延寿穿赭黄袍去抚慰后晋将士一样,将这两个一心要当皇帝的败类像耍猴一样耍了个够,他们俩如果在一块谈谈穿赭袍的感受大概会差不多吧。皇帝这个位子最后还是辽太宗自己坐上了,不过他的代价也很大,把老命都搭进去了,死前还受了不少罪。



辽太宗耶律德光

对后晋的战争由于后晋爱国将士的英勇奋战,辽太宗也打得很艰苦,第二次发兵时,被后晋的皇甫遇、慕容彦超、李守贞等将领打得大败而归,契丹国内当时也发生了灾害,人和牲畜大量死亡,各部落也有了厌战情绪,而且母亲述律后了解到后晋派使者议和时,也极力劝说辽太宗罢兵讲和。述律后对儿子说:“如果汉人做契丹王,行吗?”辽太宗说:“不行。”述律后又说:“那你为什么非要当汉王呢?”辽太宗说:“石氏忘恩负义不能容忍。”述律后又劝他:“你就是得了汉地也不能久留,万一有什么意外,后悔就来不及了。”后来的事实说明述律后还是有先见之明的,辽太宗也命丧于中原。辽太宗没有听从母亲的劝告,坚持要后晋割让镇州和定州,才肯息兵,其实他是不愿意就此轻易丧失这个机会。虽然一时失利,但辽太宗还是第二年又出兵进攻,结果抓住了时机,利用杜重威怯懦和想 当 皇 帝的弱点,劝降成功,不久后晋也被灭掉了。会同十年(公元947年),辽太宗用中原皇帝的仪仗进入了后晋都城开封,在崇元殿他又穿上皇帝的装束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把投降的石重贵封为负义侯,除了讽刺,这个官职没有任何别的含义。后晋因为契丹而建立,最后又因为契丹而灭亡,真是兴也耶律德光,亡也耶律德光。

靠别人的力量建立的王朝很难长久存在下去。在称 帝之前,辽太宗耶律德光又做了做表面文章,让了让帝位,但后晋的大臣们被赦免已经很感激他了,谁还敢说别的,于是都说“夷、夏之心,皆愿推戴皇帝”,辽太宗也不再让,欣欣然坐上了父亲耶律阿保机早就想坐的皇帝宝座。辽太宗在做了中原皇帝的同时还将契丹国号改为“大辽”,年号也改成“大同”。有的书中为了叙述简便,就将这之前的契丹也称为辽。

如果说,太祖有开疆拓土之基,那么太宗就有草创文明之功。但是他就像天上的启明星一样,前半程辉煌后半程暗淡。最终等待着新的黎明再次来临。

完稿于2021.11.2夜(史料来源于网络,辽史)

辽国的开国皇后述律氏与萧太后,你认为哪一个更厉害?

辽国皇后,除辽世宗耶律阮外,曾立汉族皇后甄氏,其馀皇后都行萧氏。因为太祖耶律阿保机有皇族只和萧氏结婚的遗嘱,导致了辽国只有皇族耶律和后族萧氏两大家族的幻想。

所有萧太后中,最有名的是辽景宗耶律贤皇后、辽圣宗耶律隆绪母亲、大名萧绰、小字萧燕萧太后。 在演义《杨家将》中,叱咤风云的萧太后就是她。

在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上,出现了好几个直接掌管天下的女性。 其中都有熟悉武则天的人。 她直接取代了皇帝的位置,自己坐了皇位,顺便改到了国号。

另外,以皇太后身份执政的人也很多,都是女佣的豪杰。 其中,我觉得最震撼的还是吕雉,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武则天和吕雉之外。

其实还有一个女人。 她也有非常多的政治才能,但她一直在丈夫和儿子后面做助手,从未想过自己掌权。 从那方面来看,武则天和吕雉两人都比不上她。

但是,在她所处的时代,当时的历史以宋为正统,因此她成为了“蛮夷”之人。 因此,虽然她的事迹没有被正史记载,但她的名字应该很多人都听说过。 她是辽国皇太后肖中央,大家都叫她“肖太后”。

唐朝初年,契丹在大贺统治时期,唐太宗给当时的首领大贺窟的哥哥国一个姓“李”,中期,大贺失去了可汗的地位,进入远辇统治时期,远辇被唐玄宗授予“李”姓。

耶律是遥辇氏八部(迭剌、乙室、品、楮特、乌隗、突吕不、涅槃、突举)之一,是迭剌部的一个分支。 随着耶律的崛起,从耶律阿保机那里,他独占了个人可以内涵的位置。

从以上资料来看,契丹种姓不是人人都想的,只有耶律和萧氏两种。

述律太后和萧太后各有千秋,我认为在萧绰执政期间,契丹旧贵族势力大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南京等几大中心城市,监狱基本空了。

辽景宗和辽圣宗时期,是辽国最鼎盛的阶段,跟萧绰的政治才能密不可分!

应该说,从治国才能上比较,萧绰远在述律平之上!
我觉得还是萧太后比较厉害,因为她保证了宋辽两国没有开战,维持了数10年的和平,是一个有贡献的人。
萧太后。因为萧太后的能力非常强,而且做事雷厉风行,所以我认为萧太后更厉害。
本文标题: 你如何看待契丹唯一的汉族皇后,辽世宗耶律阮皇后甄定徽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9988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新教改革以何种方式开启了西方向现代性的转变孩子问「夏天食物放时间长了会生虫子,虫子是怎么生出来的 为什么植物里会生出动物来呢 」,应该怎么回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