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帝执政后期是否意识到权力狭窄化

发布时间: 2023-04-06 16:00:1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4

隋末唐初--宇文家的详细背景一、隋末唐初--宇文家的详细背景?rn二、李世民争天下中的具体人物,有哪些死了,有哪些还活着的?rn...

周武帝执政后期是否意识到权力狭窄化

隋末唐初--宇文家的详细背景

一、隋末唐初--宇文家的详细背景?rn二、李世民争天下中的具体人物,有哪些死了,有哪些还活着的?rn三、唐朝统一天下后还有多少比较顽强的反唐势力?rn多谢知道的朋友帮忙?
  无法那么全了,不过我尽力试着答答好了:

  唐太宗与宇文士及

  --------------------------------------------------------------------

  魏征在朝堂上经常和李世民争论,古人称之为面折廷争。面折廷争是忠臣的表现,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本人的因素外,也少不了君王的配和。南北朝宋苍悟王当政时就没法子当忠臣。苍悟王有一个很好的名字——刘昱,他出门时手下的人总是带着锤子、凿子和锯,不是去做木匠活,而是为着杀人。一天不杀,心中便郁闷得很,这就叫成性。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路,不是你死便是我活,取宋而代之的萧道成就是这么干的。

  一天,魏征又一次面折廷争,唐太宗退朝回宫之后怒气冲冲的说:“有朝一日我一定要杀了那个农民汉子!”以从谏如流著称的李世民有些撑不住了。长孙皇后得知事情的起因后立即向李世民表示祝贺,她说:“我常常听人家讲主圣臣忠,魏征能够这样做正表明您是一个圣明的君王。”

  主圣臣忠的前后顺序不能颠倒,不像做诗,凤凰栖老碧梧枝可以倒装为“碧梧栖老凤凰枝”。这里面的规律是,有圣主必然有忠臣,但有忠臣时未必就有圣主。不然就解释不通为什么魏征在李建成手下时也是忠于职守的,但没人说李建成是个圣主。

  魏征还浮颉螂唐太宗说:陛下一定要远离佞臣。佞臣是指那些善于用花言巧语谄媚的人,爱听好话是人的天性,因此在这个问题上要经常讲,反复讲。

  至于谁是佞臣,有人给太宗出了个主意:陛下可以安排一次测试,假意为一件事情动雷霆之怒。在这种情况下,察颜观色曲意顺从的就是佞臣,而那些坚持己见敢于抗争的就是忠臣。

  这一方法一般为江湖中的老大所为,而李世民则是一个立志以诚信治理天下君王,因此没有采用。

  有一天,李世民在一棵树下歇脚,仰望着枝繁叶茂的大树,他不由得赞叹道:好一棵大树。此刻陪侍的大臣不是魏征而是宇文士及,听到皇上的称赞这棵树后,宇文士及没有将此事提到政治高度和治理国家联系在一起,而是用了很多华丽的词汇随声附和。这是,李世民想到了魏征的浮颉螂,他非常严肃的批评宇文士及说:“魏征经常提醒我要远离那些善于用花言巧语迷惑人的佞臣,但我一直没有弄清楚谁是这种人。以前我也曾经怀疑过你,只是没有贸然定论。以今天这件事来看,你宇文士及的确是个佞人。”

  宇文士及按惯例叩头谢罪表示接受批评后开始反击,他说:“臣每日伴随在陛下左右,看到官员们在朝堂之上屡屡面折廷争,有时候搞得陛下连头都不敢抬。今日陛下忙中得闲,这会儿如果臣再不顺从您的意恕颉虻一些好听的话,陛下贵为天下的主人,这日子过得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宇文士及这番话立见成效,唐太宗怒气全消。

  《资治通鉴》在引用这件事时只采用了前半部分,舍去了宇文士及那番话和唐太宗的反应,现在完整的看一下,一个有血有肉的唐太宗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看到这里,你可能认为宇文士及是一个小人,唐太宗一定会远离他,其实未必。

  宇文士及不是等闲之辈,他的父亲是隋朝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那个废掉隋炀帝的宇文化及是他的哥哥。宇文士及的第一任妻子是隋炀帝的女儿南阳公主。隋朝时期,李渊曾任职殿中少监,宇文士及在他手下任奉御,两人关系非同一般。隋末,有不少人都曾经劝说李渊起兵反隋,宇文士及就是其中之一。李渊忆及此事时说:“此人(宇文士及)与我言天下事,至今六、七年矣,公辈皆在其后。”

  唐初,宇文士及屡建战功,是秦王府的旧臣,任骠骑将军。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成为太子,宇文士及任太子府詹事,总理府内一切事务。太宗即位后,宇文士及任右卫大将军,每日都跟随在李世民身边,即便是轮休时,也会被快马急招回宫侍卫。随后,宇文士及又任殿中监,主管皇帝的衣食住行,这个职位不是一般关系的人所能担任的。在宇文士及病重期间,唐太宗亲自前往探望,手抚着宇文士及伤心泪下。能够享受此种待遇的还有杜如晦、魏征、高士廉。

  宇文士及死后太常寺所拟的谥号是“恭”,但有人指出宇文士及生活奢侈,花钱跟流水一样,不符合勤俭的美德,最终定谥号为“纵”。谥法中说:败乱百度曰纵,怠德败礼曰纵,可见这是一个贬意的谥号。

  宇文士及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的身份不同。房、杜、魏是治国的重臣,而宇文士及则是唐太宗的亲信。和重臣们在一起时谈论的是国家大事,要端着架子,行为举止符合规范,不然就会有人指出陛下此举非圣明君主所为。和亲信在一起则可以放开,轻松一刻。张弛各有度。

  而唐太宗的英明之处就在于能够清醒的认识到国家重臣与自己亲信的不同之处。

  ========================
  隋文帝时代,中国政局,确是好转了的。但是文化不能一时急转,所以还不能没有一些曲折。隋文帝的太子勇,是具有胡化的性质的。其次子炀帝,却又具有南朝君主荒淫猜忌的性质。太子因失欢于文帝后独孤氏被废。炀帝立,以洛阳为东都。开通济渠,使其连接邗沟及江南河。帝乘龙舟,往来于洛阳、江都之间。又使裴矩招致西域诸胡,所过之地,都要大营供帐。又诱西突厥献地,设立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西海郡,当系青海附近之地。河源郡该在其西南。鄯善、且末,皆汉时西域国名,郡当设于其故地。鄯善国在今罗布泊之南。且末国在车尔成河上。谪罪人以实之。又于611、613、614年,三次发兵伐高句丽,天下骚动,乱者四起。炀帝见中原已乱,无心北归,滞留江都,618年,为其下所弑。其时北方的群雄,以河北的窦建德、河南的李密为最大。而唐高祖李渊,以太原留守,于617年起兵,西据关中,又平定河西、陇右,形势最为完固。炀帝死后,其将王世充拥众北归,据洛阳。李密为其所败,降唐。又出关谋叛,为唐将所击斩。唐兵围洛阳,窦建德来救,唐兵大败擒之,世充亦降。南方割据的,以江陵的萧铣为最大,亦为唐所灭。江、淮之间,有陈稜、李子通、沈法兴、杜伏威等,纷纷而起,后皆并于杜伏威,伏威降唐。北边群雄依附突厥的,亦次第破灭。隋亡后约10年,而天下复定。

  唐朝自称为西凉李暠之后,近人亦有疑其为胡族的,信否可不必论,民族的特征,乃文化而非血统。唐朝除太宗太子承乾具有胡化的性质,因和此时的文化不相容而被废外,其余指不出一些胡化的性质来,其当认为汉民族无疑了。唐朝开国之君虽为高祖,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天下既定之后,其哥哥太子建成和兄弟齐王元吉,要想谋害他,为太宗所杀。高祖传位于太宗,遂开出公元627至649的23年间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记载他的治绩,至于行千里者不赍粮,断死刑岁仅39人,这固然是粉饰之谈,然其时天下有丰乐之实,则必不诬的了。隋、唐时的制度,如官制、选举、赋税、兵、刑等,亦都能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参看第六至第十章可明。

  对外的情势,此时亦开一新纪元。突厥因隋末之乱,复强盛,控弦之士至百万。北边崛起的群雄,都尊奉他,唐高祖初起时亦然,突厥益骄。天下既定,赠遗不能满其欲,就连年入寇,甚至一年三四入,北边几千里,无处不被其患。太宗因其饥馑和属部的离叛,于630年,发兵袭击,擒其颉利可汗。突厥的强盛,本来是靠铁勒归附的。此时铁勒诸部,以薛延陀、回纥为最强。突厥既亡,薛延陀继居其地。644年,太宗又乘其内乱加以翦灭。回纥徙居其地,事中国颇谨。在西域,则太宗曾用兵于高昌及焉耆、龟兹,以龟兹、于阗、焉耆、疏勒之地为四镇。在西南,则绥服了今青海地方的吐谷浑。西藏之地,隋时始有女国和中国往来。唐时有一个部落,其先该是从印度迁徙到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是为吐蕃。其英主弃宗弄赞,太宗时始和中国交通,尚宗女文成公主,开西藏佛化的先声。太宗又通使于印度。适直其内乱,使者王玄策调吐蕃和泥婆罗的兵,把他打败。而南方海路交通,所至亦甚广。只有高句丽,太宗自将大兵去伐他,仍未能有功。此乃因自晋以来,东北过于空虚,劳师远攻不易之故。直至663、668两年,高宗才乘其内乱,把百济和高句丽先后灭掉。突厥西方的疆域,本来是很广的。其最西的可萨部,已和东罗马相接了。高宗亦因其内乱,把他戡定。分置两个都督府。其所辖的羁縻府、州,西至波斯。唐朝对外的声威,至此可谓达于最高峰了。因国威之遐畅,而我国的文化,和别国的文化,就起了交流互织的作用。东北一隅,自高句丽、百济平后,新罗即大注意于增进文化。日本亦屡遣通唐使,带了许多僧侣和留学生来。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的举国华文化,实在此时。其余波且及于满族。公元7世纪末年,遂有渤海国的建立,一切制度,都以中国为模范。南方虽是佛化盛行之地,然安南在此时,仍为中国的郡县,替中国在南方留了一个文化的据点。西方则大食帝国勃兴于此时。其疆域东至葱岭。大食在文化上实在是继承希腊,而为欧洲近世的再兴导其先路的。中国和大食,政治上无甚接触,而在文化上则彼此颇有关系。回教的经典和历数等知识,都早经输入中国。就是末尼教和基督教,也是受了回教的压迫,才传播到东方来的。而称为欧洲近世文明之源的印刷术、罗盘针、火药,亦都经中国人直接传入回教国,再经回教国人之手,传入欧洲。
  ==============================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和外国的历史经验,都是我们今天振兴中国的镜子,尤其是那些历史条件同当代中国的情况和诉求接近的时代的成功经验,更可以做为我们的镜子。

  现在,中国的领导人喜欢强调“中国特色”,然而,中国特色有精华也有糟粕,有正确也有谬误;中国历史有治世也有乱世,有前进也有倒退。我们当然只能继承那些前进的、优良的、治世的传统与特色,并使他们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可是,现在的影视屏幕以至文学创作,把清朝的历史和秦始皇、武则天的历史反反覆覆的进行炒作,实在叫人厌烦透了。我现在一看到影视屏幕上出现了阴阳头、大辫子、马蹄袖、红缨帽,一听到卑躬屈膝的自称“奴才、奴才”就感到恶心。其实,满清这个朝代和秦始皇之类的暴君值得宣传和继承的东西实在太少了。且不说清兵入关时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和“留发不留头”;也不说满清末期道光、咸丰和慈禧太后的昏庸腐朽、丧权辱国、荼毒百姓;仅就当代一些作家和影视制作者鼓吹和美化的“康干盛世”来说,也是不足为训的。

  明代后期,皇权、政权是极端腐朽的。但是,由于当时的朝廷是一个弱政府,不如清朝统治那么多事和极权。{例如:万历皇帝长年不上朝,不办公;天启皇帝只顾游戏和做木工},腐朽、软弱的政权并没有完全压倒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那时,城市民营工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佣工数百人的手工作坊和经营规模较大的商人;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八股文走到末路;出现了讲究“致良知”和重实践的王阳明学和后期王学;西方的科学技术随着利玛窦、鄂本笃、龙华民、熊三拔、毕方济、汤若望、罗雅各、艾儒略等传教士的源源东进,传入中国;一大批高官和儒学权威徐光启、李之藻、叶益藩、杨廷筠、丁魁楚、瞿式耜等接受了西学,甚至信奉了基督教;南明的永历皇帝及其皇后、太子、妃嫔全家入教;反映市民生活的优秀小说“三言”、“二拍”和金瓶梅,中国最好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和神怪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相继问世;中国第一部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把科举制度和庸俗、迂腐的两种儒生揭露得入木三分;人性化、自由化的散文小品层出不穷;反专制、反儒家名教和提倡个人自由、政治自由的大思想家李贽和中国最早的政党--东林、复社应运而生;后来又出现了全面揭露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积弊,反对君主专制、官僚政治、绅士政治,民主思想呼之欲出的中国最早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船山。如果由这些进步思想家领导的反清斗争能够取胜,并改造农民的起义队伍,中国的近代化必将大大提前。可是,为满清二百余年统治建立典章制度、提供指导思想的康熙皇帝,却没有像同时代的彼得大帝一样,走“欧化”--即近代化的道路,为中国发展近代科学,建立近代工业、近代学校和近代军队,也没有接受明末那些先进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船山的思想去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却是以程朱理学和已经腐朽不堪的科举制度、八股文章去牢笼士子,选拔人才、治理国家;加上,重农轻商、闭关锁国和大兴文字狱。虽然取得一时的统一和安定,但在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导向方面,同那些实行近代化的国家背道而驰。所以,中国在1840年以后落后挨打以至沦为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境地,在所谓“康干盛世”已经埋下了祸根。“康干盛世”,不过是封建末世的回光返照而已。盲目歌颂“康干盛世”的人,他们的思想境界远远落后于当时的曹雪芹。

  汉唐盛世却大有不同。

  所谓汉唐盛世,大体上是指西汉开国以后,历经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到宣帝刘询执政的170年,即: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49年;东汉复国以后,历经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执政的76年,即:公元前25年到105年;唐朝贞观以后,历经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到天宝14年“安史之乱”以前大约130年,即:公元620年到755年。在这前后380年中,中国是堪与西罗马比美、超过东罗马的世界东方最富强、最文明的泱泱大国。汉唐盛世的优性文化和她们在内政、外交方面的积极经验,对于正在和平振兴的当代中国,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推行“无为”或“有为”的仁政。

  西汉、东汉和唐朝,是推翻了极端专制、极端残暴、极端劳民、虐民的秦始皇、王莽和隋炀帝而赢得民心、取得政权的,自然要反其道而行之,推行民本主义的仁政。在汉惠帝、文帝、景帝三朝,由于暴秦的杀伐、苛法、苦役、重负闹得人口锐减、民穷财尽,汉朝就实行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仁政,让老百姓修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
  无为”,是人治的无为和法治的有为。

  西汉,第一个开国丞相是萧何。当刘邦与项羽在荥阳、成皋之间以战争争夺政权的时间,萧何就在刘邦的大后方关中建立法律、制度。萧何原来是秦朝的县吏,熟悉秦朝的法律,也体会到秦法的严酷,他在《汉律》中放宽了秦法,惠帝、文帝、景帝又继续放宽。例如,惠帝废除了“挟书律”,即:不许民间挟书、藏书;废除了“夷三族”律,即:诛杀父族、母族、妻族;并规定“民年七十以上或不满十岁者,有罪当刑皆免”;减田租,十五税一。汉文帝元年,“尽除收帑相坐令”,就是废除有罪者连坐亲友、邻里的苛法。文帝二年,开言路,废除诽谤妖言之罪,这同近现代的“言论自由”有些类似。文帝十三年,废除了墨、鼻、剕三种肉刑,用剃发、割须代替了脸上刻字的“墨”刑;用“笞”(打棍子)代替了割鼻和剁脚的“鼻”和“剕”刑;保留了宫刑和死刑。景帝元年,又减少了笞刑的数量,规定了笞具的大小、厚薄。元二年,明令改剐刑(即千刀万剐)为斩首弃命。景帝二年,又将田赋减为三十分税一,这个税率一直维持到东汉末年。文帝和景帝还规定了轻罪可以纳粟赎罪。由于法律较为宽松、合理,长期受到秦朝苛法迫害的人民,也乐于遵守宽松合理的汉律,官民上下都有守法精神
他们家发迹在隋朝之前,应该是隋末唐初达到颠峰

他们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西魏八大柱国之一

魏晋时垄断政治权力的东晋门阀(以王谢庾桓四家为最),到了南北朝时,随着东晋灭亡,刘宋兴起而逐渐衰败。此时,一个新兴的贵族集团横空出世,一飞冲天,延续了中国贵族时代的寿命,并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这就是纵横中国近二百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它起源于代北武川,初建于关中,共创造出四个王朝:西魏,北周,隋,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并将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其发端便是成盛极一时的西魏八大柱国。

八柱国家,分别为:宇文泰(李世民曾外祖父),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侯莫陈崇。他们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辉煌的历史。史曰:今(唐)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其中,宇文泰首创府兵制,虽说是柱国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元氏则是因地位尊崇而挂名,实际上是为六柱国,正合周礼治六军之意。 六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所以有十二大将军了。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24军,这就是府兵的系统了。

府兵制由宇文泰首创,初唐时完善,高宗武后时衰落,玄宗时被彻底破坏。而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北朝隋唐曾盛极一时,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之系统及阶级。而太宗时期,权力渐衰,与新兴的山东豪杰颇有争斗。而长孙无忌出任顾命大臣,是关陇集团最后的闪光,武后欲消灭唐室之势力,遂开始施行破坏此传统集团之工作,如崇尚进士文辞之科破格用人及渐毁府兵之制等皆是。至玄宗尤称李唐盛世,然其祖母开始破坏关陇集团之工事竟其身而告完成。

根据陈寅恪先生的说法,此集团有两大特征:
1.“融治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
2.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

之后简单介绍一下八大之首的宇文家,如果楼主对另外七家和关龙贵族或者府兵制感兴趣,可以再问我~~~

八柱国之宇文泰家族:
宇文泰是南北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所创建的功业深深的影响到了他以后的中国数百年的历史走向,他生于乱世,养成了冷静沉稳,豁达大度的性格,“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几乎是以非常理智的方式治理国家,他不尚虚饰,崇尚简朴,这与南北朝众多荒淫放荡的统治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这种执政风格也被后来的周武帝,隋文帝所继承。在数十年的军事政治生涯中,他勤修内政,建树颇多,首创的府兵制,后世向称良法,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影响,可以从隋唐的军事体制中找到,复古为今的六官制,也成为后世六部制的蓝本,是从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演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转折点,中国的行政体制由此又更加完善成熟。他率先废除了流行千年的宫刑,结束了这一不人道刑罚的历史,在与东魏,南梁的三国鼎立过程中,纵横捭阖,攻城拓地,先后袭取了蜀地和江陵,大大扩展了西魏版图,使西魏在军事政治斗争中逐渐转弱为强,为北周统一北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功业若此,盛矣哉!

做为能与高欢抗衡的一世之英雄豪杰,可以说西魏北周的辉煌都出自他的手中,虽说他与另外七人并称八柱国,但实际上他是府兵乃至整个西魏的真正领导者。宇文氏在这一时期内也是人才辈出,除了后来独掌大权的宇文护和英明神武的周武帝宇文邕外,在十二大将军中也有宇文泰一族两人:宇文导与宇文贵。虽然最后宇文氏的北周为隋所灭,而后又代隋以唐,但宇文氏一族早就与杨氏李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当年的并肩共患难,或是后来的联姻,以至宇文氏后来虽经隋文帝大量捕杀,但仍有旁支以高门大族的形式繁盛不已,其中有许多人也继续担任显贵,如隋朝的宇文庆,宇文述,宇文化及,宇文恺,唐朝的宇文士及等。宇文泰及其子孙较为宽仁,在篡西魏之后并不是像历代那样杀尽先朝的皇族,反而与之以高官后禄,这种宽仁的风格也为隋特别是为唐所沿习,而宇文氏因此在后来被保存下来,可以说也是福报吧。

共执掌朝政十五年的宇文护,对西魏做了哪些改革措施?

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十月,宇文泰在西巡途中病死于云阳(今陕西泾阳),他第三子、15岁的宇文觉继任太师、大冢宰之职,其侄大将军、小司空宇文护(公元513- 572年)受遗命辅助宇文觉。这时,与宇文泰一同创业的勋贵大都希望自己执政,不服从名声和地位都不高的宇文护,所谓 群公怀等夷之志,天下有去就之心 ①。在柱国大将军、大司寇于谨的支持下,宇文护升任柱国大将军,执掌朝政。

宇文护既得执政,立即策划用宇文氏取代西魏皇权,提高自己的声望。

同年十二月,宇文觉被西魏皇帝册封为周公,随即禅位。次年正月,宇文觉称大周天王,号元年,北周政权正式诞生。宇文觉即北周闵帝。宇文护以柱国大将军、大司马的身份掌握了兵权。次月,宇文护以谋反的罪名杀不服从他的柱国大将军、太傅、大冢宰赵贵,又令柱国大将军、太保、大宗伯独孤信自杀,提拔宇文氏亲信,使北周政权巩固下来,宇文护也因此升任大冢宰。

同年九月,闵帝宇文觉因不满宇文护专权,谋加诛除,被宇文护杀死,宇文泰庶长子宇文毓(公元534- 560年)被立为天王,后改称皇帝。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四月,宇文护因为明帝宇文毓聪明睿智,难以驾驭,将他毒杀,改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公元543- 578年)为皇帝,即北周武帝。宇文护兼任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冢宰府又被赋予统领其他五府的权力,兼总军政大权。从北周建立到周武帝天和七年(公元572年)被杀,宇文护执政共15年之久。

宇文护执政时期,致力于提高宇文氏皇权,随西魏创业功臣被诛杀或自然死亡,西魏创业武将影响朝政的情况基本结束。到天和六年,柱国大将军竟多达41人,其中11人为宇文氏子弟,大将军则多得无法统计。这样,宇文泰创立府兵制度时一柱国统二大将军,一大将军辖二开府的结构被打破,柱国、大将军、开府等军号逐渐变成散官、勋号,不再统领军队,实际统领军队的是府兵系统中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等较低级的武官,直隶于都督中外诸军事府,即所谓中外府,府兵真正成为巩固皇权的支柱。宇文护以中外府和大冢宰府控制朝政,这两个机构实际成为北周的最高权力机构,两府属官掌握实权,而其中功臣武将子弟很少,汉族人士占绝大多数,他们中许多人在北周后期的隋代政治中极有影响。这表明北周政治逐渐摆脱北镇鲜卑武人的影响,其政治基础越来越立足于关陇本地,关陇集团的政治基础进一步扩大。宇文护还继承宇文泰联合突厥以抗击北齐的策略,在与北齐的战争中,北周逐渐处于进攻姿态,为周武帝灭齐创造了条件。

宇文护长期执政,虽促成了北周政权的建立及宇文氏皇权的巩固,但他本人长期控制军政大权, 有人臣无君之心,为人主不堪之事 ,又强烈干预了皇权。他自树亲党,中外府及大冢宰府许多属官横行不法,伤政害民。

周武帝对他外示尊崇,暗中却准备处理他。天和七年三月,周武帝趁宇文护入宫之机,将他击杀,并杀其诸子党羽,下诏宣告其罪行,改元建德,自揽朝政。

西欧古代史上像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替换与中国古代的朝代替换有何异同

在西欧古代,像法兰克帝国的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的替换,与中国古代的朝代替换有何异同,请仔细说一下
墨洛温王朝到了后期王国陷入混战,在长期混战中,王权逐步削弱,实权落到掌管宫廷事务和王室地产的宫相手中,国王成为无权的“懒王”。687年奥斯特拉西亚宫相赫里斯托尔的丕平统一全国,751年其孙宫相丕平(矮子)废墨洛温王朝末王希尔德里克三世(743~751在位)自立。丕平三世的儿子,卡尔,后来被称为查理曼大帝,也就是卡尔大帝,开创了加洛林王朝。
上面是它们之间替换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有类似的,但不尽相同。
例如:北周周武帝宇文邕,很有功绩,他在位时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但是自己也英年早逝,大权落到权臣世家杨坚手里(杨坚为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史称隋文帝。
后周也是如此,五代十国最后统一中原的后周,历太祖郭威、世宗柴荣(郭威的养子,也是他的亲外甥)两代皇帝统一北方,逐渐开始统一全国的进程,柴荣也英年早逝,大权落到禁军首领赵匡胤手中,赵匡胤谎称辽国和北汉来犯,欺负后周孤儿寡母,开始兵变,这就是著名的:陈桥兵变,迫使后周恭帝让位,建立北宋。
我就简单举这两个例子,有类似处,就是国家的大权旁落,掌握在权臣手中,皇帝没有真正的实权,并且后来都改朝换代了,类似的还有刘宋代替东晋等,就不再赘述了
好 我的意思是这个问题问得好,涵盖的内容很深,请管理员谅解

其实任何朝代更替,都是集团间的斗争,阶级间的斗争,有压迫就会有反抗,有成功就会有失败,这是历史的优胜劣汰,使历史的生存法则,
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替换,和赵匡胤,及其之前的五代十国历史发展有点相似,赵匡胤是前朝的大将军,因前一个皇帝昏庸无能,才被手下人黄袍加身,如果失败了,叫政变,成功了就是夺取胜利,作为后来人,应当理解为取得胜利,毕竟这是历史前进的脚步,结束了那战乱的年代。
中国刘邦可以提三寸之剑起义,这是一种平民化的政治;法国丕平、卡佩都是贵族啊
因为人们的需要在变化,所以为了变化而变化。
没啥关系。该变得就要变啊

南北朝历史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南朝各国皇族主要是汉族或次级世族,因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汉族或次级世族等担任。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皇帝受获声誉深重的主流世族拥护,然而世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
    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由于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到南朝梁时为梁武帝改善,和北魏六镇之乱,使南朝国力逐渐追上北朝。但在他晚年时,过度崇信佛教,国家离心力渐强,导致了很多原南朝权贵军阀跟随归顺南梁的侯景发动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独霸政局的侨姓世族也完全崩溃,由南方土著豪族取代。最后到南朝陈的陈文帝方完全统一南朝,但南朝陈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一、南北朝并立形势
  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新兴朝代。北魏深受五胡文化影响,皇室多为鲜卑族。朝中的汉族官员,多与胡人通婚,带有胡人血统。而鲜卑皇室也逐渐受到汉文化的薰陶,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由于北方的柔然牵制北魏,使得北魏难以用全力攻入南朝,直到较亲北朝的突厥取代柔然后才较安定。北魏后期政治逐渐败坏,六镇民变后国力大衰。最后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并分别由北齐及北周取代。
    北齐的核心主要为六镇流民及关东世族,其军力比较强盛。由于其源头六镇流民偏向鲜卑化,使得北齐主要提倡鲜卑文化。北周在立国时鲜卑军不如北齐多,政治地位也不如北齐及南朝梁,所以建立关中本位政策,融合鲜卑及汉文化以消除胡汉隔阂。最后北周形成团结的关陇胡汉集团,得以攻灭因政治混乱而衰退的北齐,而汉族也逐渐成为北周军队的主力之一。周武帝去世后, *** 杨坚依靠外戚身份掌握朝廷,并在篡夺北周建立隋朝之后,发兵南征灭南朝陈,统一了中国。
1、南朝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在南方,虽然先后有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59年。
  南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3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
  梁代(502-557年)历3代4帝,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
  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最终丧亡于隋朝之手。
  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历史上把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
  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随着江南开发的不断深入,土著 *** 在政治上逐渐上升,步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从梁陈之际开始,南方内地的土豪,也成为割据的一方势力。
(1)宋朝
  宋武帝刘裕原为东晋北府军的将领,在桓玄之乱后掌握朝廷。他为了获得声望来篡晋,发动了两次北伐,共收复山东、河南及关中地区(关中后被胡夏占领)。之后刘裕杀晋安帝,改立晋恭帝。并在两年后(420年)如同魏晋旧事篡位,建国南朝宋,东晋亡。南方进入「南北朝时期」。北方至440年由北魏统一后,方与南朝宋形成南北对峙。
  宋武帝出身于军旅,为人刚毅俭朴,称帝后仍力行节俭,一时政风甚佳。但是他似乎不重视皇室教育,以至于所托非人,酿成巨变。他察觉当时世族权势盛重,君主威权移坠,所以在朝政上重用汉族掌握机要,军权重镇则托付给宗室皇族。由于宗室掌握军权及政区,因此心生篡位之意,所以皇帝与宗室时常发生骨肉相残的大屠杀。
  宋武帝去世后由宋少帝继立,因为嬉戏失德,被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及谢晦所杀,改立宜都王义隆,是为宋文帝。他后来与北府名将檀道济铲除把持国政的徐羡之等人,至此政局稳定。宋文帝提倡节俭并澄清吏治,开创了「元嘉之治」。430年开始,宋文帝屡次北伐,但由于准备不足,再加上文帝的错误指挥,以致「兵荒财单」,国力大减。名将檀道济因军功被宋文帝猜忌而被铲除 ,又使南朝宋失去能与北魏制衡的大将。于是当北魏发生盖吴起事时,南朝宋因内部矛盾,没能即时北伐。到450年时,宋文帝再度北伐,初期取得较大战果。450年秋末,魏军全面反攻,甚至一度进抵长江北岸,但因水土不服,将士多染病而北还。南朝宋在此后,国力衰破,无力再举。
  453年,宋文帝被太子邵所杀,三子刘骏趁机率军夺位,即宋孝武帝。他为人荒淫猜暴,奸淫其侄女,发生两起宗室战事,最后还屠广陵城。当时民谣言道:「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即表示这段历史。其子前废帝继立后又大杀宗室,后为湘东王刘所杀,是为宋明帝。然而他亦大杀宗室,使宋孝武帝的子孙尽亡。其子宋后废帝继立后政局动汤,履有叛变,将军萧道成渐渐掌握军权。后废帝去世后,萧道成拥立宋顺帝,独揽朝政。在消灭政敌袁粲与沈攸之后,于478年篡位,建国南朝齐,史称齐高帝,南朝宋亡。
(2)齐朝
  齐是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仅有23年。齐高帝属于兰陵萧氏的世族,但地位不高,所以遭世族权贵鄙视。他的政风也如同宋初,为政节俭,在位四年即去世,由太子赜继立,即齐武帝。齐武帝为政清明,与北魏无战事,安民保境,史称「永明之治」。当时皇帝利用典签官作为耳目,来监察诸州政事及宗室诸王。
军事经济文化政治

中国通史解说词:40集—再造统一

第40集:再造统一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这首曲子名叫《玉树后庭花》,常被后人称作亡国之音,南朝最后一位皇帝陈后主与嫔妃们的唱和之作,陈后主不理朝政,日日夜夜沉湎声色,不久陈后主的江山就如那花期短暂的后庭花一般凋零破碎了,此前的300多年,类似亡国之音一直在南北大地上吟唱,这是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在北方,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期间,五胡十六国,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短的只存在过八年。在南方,朝代更迭也同样频繁,滚滚长江水,目睹着这些割据政权的兴亡离合和人民的深重苦难。

南北朝后期的长江不仅成为割据政权的割裂带,更成为中华民族难以愈合的伤痕,然而,统一是历史的趋势,是政治的需要,经济的要求,文化的向往,人民的渴望。但此时的南朝由于政治腐朽昏庸,无心统一,北朝则受游牧民族的牵制,无力统一,山河分裂,天下犹如一盘乱棋,那么如何破解破解这个三百多年来无法解开的困局呢,破解这个困局的棋子,没有落在南朝的政治中心健康,也没有落在北魏的政治中心洛阳,而是落在了这一片荒凉苦寒之地。

位于大青山北麓的土城梁村距离呼和浩特市西北25公里,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往北,是荒凉寂寥的大漠,谁能想到这一段段寂寞的黄土梁所怀抱的,曾经是北魏的军事要塞,武川镇,后人感叹武川镇乃王气所聚。在这个区区弹丸之地,先后走出了北周、隋、唐三朝皇室,左右的中国仅300多年的历史。

楼劲:那么当时有一个术士,他在武川镇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相术似乎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因为他满目所见,大街上这个小个衙门当中看到的都是帝王将相,怎么回事儿,这是不可能的事儿,回来以后他就把相书烧掉,但是的确,从六镇当中出现了影响整个中国以后历史的一大批政治领袖和军事领袖。

公元398年,北魏占领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区,这由游牧民族拓跋鲜卑建立的政权将国都迁至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为了抵抗北部游牧民族柔然的攻击,拱卫平城,北魏在长城沿线设立了一系列军镇,其中有六个最为重要,除武川镇外,另外五个分别是沃野、怀朔、抚冥、柔玄、怀荒,这就是著名的北方六镇,北魏抵抗柔然的军事主力集中在北方六镇,六镇边将多由拓跋氏贵戚贤臣充任,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虽然远离政治核心,却不影响仕途,常被特别提拔,因此,当时人物,忻慕为之。然而,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至洛阳后,北方六镇地位一落千丈,镇守边疆的勇士们逐渐被遗忘,成为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弃儿,空间的距离扩大了政治身份的差距,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变为清途所隔,流连于繁华富庶的中原,谁会想到那荒凉苦寒的边塞,边镇的军将们不但失去了往日的荣耀,镇兵镇民们甚至被归入了贱民的行列。

楼劲:六镇集团原来是由最高贵的士人到北方去镇守,现在呢,被视为最低贱的军人,尤其是下层军将们,他们之间就是放酒高歌,义气相投的关系啊,义父、义兄、义子的关系,那么在这样一种强固的集团,在面临强大的鄙视,强大的把他们放到社会底层那种压力的时候,他所激起来的反弹,他所表现出来的团结,是任何人也比拟不了的,是当时的任何集团也比拟不了的。

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牢固的家族关系,再加上积聚已久的怨气,使北方六镇最重要的卫戍之地,逐渐演变为北魏最不安定的地区。公元524年3月,因沃野镇下辖的一个高阙戍戍主对下属苛刻,镇民破六韩拔陵聚众起义,杀戍主,很快就占据了沃野镇,揭开了六镇大起义的序幕。很快,战火席卷而来北方六镇,六镇军人集团乘势起兵,经过一系列的军阀混战割据后,来自怀朔镇的高欢和来自武川镇的宇文泰主宰了北魏王朝的命运。这两位并世枭雄最终将北魏分割为东魏和西魏两个相互对峙的政治,北魏的分裂削弱了北方的力量,再加上塞外新兴的突厥,不作为的南朝,中国陷入更为混乱的政治割据中,国家统一的前途更加渺茫。

历史在黑暗中继续蜗行摸索,它在呼唤一个强势人物,一个真正能够一统天下的君主。公元541年7月的一个深夜,一声响亮的啼哭在西魏冯羽城中响起,同州刺史杨忠的夫人吕氏在这里诞下了一个健壮的婴儿,他就是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就在这天晚上,一个名叫智仙的尼姑,特地从山西度过黄河,星夜兼程来到同州求见杨坚的父亲杨忠,她告诉杨忠此儿大有来历,不可养于俗人之家,杨忠相信了这个素昧平生的尼姑,决定将自己宅院劈为尼寺,将儿子交给智仙抚育。

黄正建:杨坚这个家族,从五代祖开始,就世代都在武川镇为守将,到了杨坚的父亲杨忠这一辈,这个家族开始兴盛起来了,因为杨忠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身材魁梧,武艺绝伦,见识深远,后来他随着宇文泰就到了关西,在对东魏的战争中,他战功卓著,就成了宇文泰手下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将领,被封为隋国公,那后来为什么杨坚建立的王朝叫隋朝呢,这隋就是从这来的,那么杨坚就出生在这么一个显赫的家族里面。

由于杨忠常年跟随宇文泰征战在外,杨坚的青少年时期大多都是与智仙一起度过的,智仙还给杨坚娶了一个非常佛教化的小名那罗延,意为金刚力士,历史已经无从探究,智仙的具体来历,但她却对杨坚的一生影响巨大,将杨坚真正的历练成为一个勇猛精进、刚毅沉着的金刚力士。一带枭雄宇文泰曾夸赞杨坚,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在杨坚的成长岁月里,东魏和西魏的战争一直没有间断,大规模的战役就有五次,在一系列的拉锯战中,战争的天平逐渐倒向西魏,事实上在与东魏高欢集团对峙之初,局促关中一隅的宇文泰集团并没有多少优势可言,尤其是武力上根本就不具备与高欢相抗衡的能力,因为经过六镇洗礼的鲜卑武装,有20多万都归入了高欢的麾下,由宇文泰所统领的军队,不过区区一万人。

由于宇文泰武川居民集团的实力较弱,特别是其中的鲜卑军队数量很少,要稳定关中地区的政治秩序,并与高欢集团相抗衡,他们就必须要依靠关中本地的汉人豪强。为了将此前互不统属的军队与乡兵进行整编,从公元543年开始,宇文泰开始着手军制改革,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一些汉人豪族相继率领乡兵归附宇文泰。到了公元550年,宇文泰终于完成了府兵制的建设,将此前一盘散沙的地方武装打造成一个组织严密的系统。

楼劲:府兵制是当时宇文泰用来安定关中地方和加强自己军事力量,甚至是强固自己军事政治核心的措施,宇文泰带领他身边的核心军将集团来到关中之后,他面临的形势是一个又一个的汉人豪强集团,把率领这些士兵的汉人豪强纳入到高级将领,各级将领的位置上去,让自己身边的核心集团,做最高级的将领来统领他们,这样的编制出了一套军事系统。

在西魏府兵制的顶端是八位柱国大将军,除了宇文泰本人和西魏宗室元欣之外,还有六位,即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瑾、侯莫陈崇,在八柱国之下还设有12大将军,他们都是府兵制下最重要的领兵大将。杨坚的父亲杨忠就身居12大将军之列,正是借助府兵制,西魏军队的战斗力逐渐增强,不仅可以与东魏相抗衡,而且在双方战略态势上日益占据优势。成年后的杨坚开始跟随父亲加入到征战的行列中,此时,高欢和宇文泰早已不再人世,他们的儿子高洋和宇文觉也已经先后废掉东魏和西魏的皇帝,建立了北齐,北周两个国家,但相互之间的战争依然在继续,特殊的成长经历使杨坚很快在战争中暂露头角,先后被北周皇帝授予车骑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展现出超强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王者之气。杨坚出众的才华得到了势力更大的独孤家族的赏识,这促成了一次重要的政治联姻,父亲杨忠为他赢取了独孤家族的第七个女儿,杨坚的岳父独孤信,是鲜卑贵族,位居西魏的开国元勋,位居府兵制顶端八大柱国之一。

黄正建:独孤信家族是一个鲜卑贵族,他的祖先是鲜卑的一个部落大人,所以他的地位从一开始就比较高了,他当然也是出生在武川镇,也是跟着宇文泰到了关西,他的长女就嫁给了北周的皇帝,后来成为北周明帝的皇后,他的第四个女儿就嫁给了同样是八柱国的李虎的儿子,叫李昞,这个李昞就是后来建立了唐王朝的唐高祖的父亲,换句话说独孤信的第四个女儿就是唐高祖李渊的妈妈,他的第七个女儿就嫁给了杨坚,后来成为了隋朝的文献皇后,就这样独孤家族一门出了三个皇后。

无论是在北周还是在之前的西魏,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的联姻非常普遍,这得益于宇文泰的治国之策,割据关陇一隅的宇文泰兵力财力不及东魏的高欢,文化上不如江南萧氏,因此必须要寻找一个全新的政策,在精神文化层面将不同民族融合。这是宇文泰在府兵制之外又一次改革,宇文泰用儒家经典周礼来改造中央官制,使汉族豪强与士人归心,同时给一些汉族军将赐予鲜卑姓氏,以达到杂糅胡汉的目的。杨坚家族就被赐为普六茹氏,这样一个胡汉势力相结合的政治同盟集团—关陇集团登上历史舞台。通过政治联姻,加上能征善战,杨坚迅速进入关陇集团的核心。

楼劲:关陇集团是关是关中,陇是陇右,它就是指当时一个地区性的一个豪强集团,这个集团在宇文泰率军来到关中,并且把关中地区的军事形势暂时稳定下来后,就成为宇文泰首先需要利用和依靠的一个重要的政治集团,他们都是府兵集团当中的高级将领,中级将领,所以整个关陇集团也就是宇文泰的统治核心集团,关陇集团的意志就直接表现成为北周王朝的统治意志。

关陇集团的出现是北朝民族融合的最后一环,在魏晋南北朝近400年的历程中,民族政策的好坏与民族融合程度的高低,始终考验着政治家的智慧,是王朝兴衰的重要杠杆,与宇文泰实行的民族融合政策不同,东魏高欢有着非常强烈的鲜卑化倾向,强大的鲜卑军队是高欢集团赖以生存的根基,无论是东魏还是今后的北齐都在通过许多措施来确保他们的利益。高欢经常使用鲜卑话号令三军,鲜卑官员也普遍轻视中原士族,在朝堂议事时吗,甚至以狗汗汉呼之,在民间鲜卑人欺凌汉人同样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不仅激化了民族矛盾,也使北齐朝政迅速走向腐化。

公元577年初,北周和北齐展开了最后的决战,此时,决定战争胜负的天平已经完全走向北周,很快,北周灭掉北齐,统一的中国北方,实现从天下三分到南北的隔江对峙,在统一天下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一步。这一年,杨坚三十六岁,因为战功卓著,被晋升为上柱国,更为重要的是,杨坚再一次得益于政治联姻,此前他13岁的大女儿杨丽华,被周武帝选为太子妃,北周统一北方的第二年,武帝病逝,宣帝继位,杨丽华成为皇后,杨坚也随之被晋升为大司马,距离最高权力宝座越来越近。这是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作的《历代帝王图》,从中不难感受到,杨坚深沉严毅的王者气质,然而,正是过于高的荣耀和霸气外露的外表,将杨坚推向了最危险的境地。

雷闻:随着杨坚的地位和政治威望的提高,周宣帝对他越来越猜忌,所以他的处境其实相当危险,周宣帝曾经对杨丽华,也就是杨坚的女儿,就说早晚有一天我会族灭你们杨家,有一次,周宣帝诏杨坚入宫,在入宫之前他就事先告诉身边的左右侍从,一旦发现杨坚神情有变,就立即杀了他,所以到杨坚入宫之后呢,他表现就非常泰然自若,面对周宣帝的百般责辱,他装聋作哑,最终能躲过一劫。

为了化解周宣帝对他的猜疑与忌惮,杨坚请求外调为扬州,今安徽寿县总管,暂时远离政治中心,此前杨坚就先后担任过随州刺史,定州总管和亳州总管,深知北周存在的流民问题,官制腐败问题,州郡县多重管理的混乱问题,同样会毁掉这个国家。这让杨坚对最高权力充满了渴望,他想改变这一切,但目前他需要在隐忍中等待。公元580年5月,已在上一年退位的周宣帝暴病身亡,撇下了年仅8岁的静帝,北周的王气黯然而收,作为静帝的外祖父,已晋爵为隋王的杨坚距最高权力宝座只有一步之遥。此时的杨坚完全不必再收敛他的王者霸气,为了防止北周宗室势力发动兵变,他先后将五位亲王召为长安处死,这使那些手握重兵的地方实力派深感不安。

公元580年6月,宇文泰的外甥,坐镇山东的大将尉迟迥在相州实施,声讨杨坚,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很快起兵响应。一时之间三方并乱,半天之下,汹汹鼎沸,杨坚无法容忍统一的北方重新分裂,他派遣汉族名将韦孝宽首先全力进攻最具威胁的尉迟迥,很快攻破邺城,尉迟迥自杀身亡,八月底,杨坚大军压境,陨州总管司马消难逃到陈朝,到了十月底,益州总管王谦被杀,传首京师,这样仅仅用了四个月,三总管之乱就被彻底平灭。

吴宗国:在平定尉迟迥三个总管的叛乱之后两个月,杨坚下令把宇文泰改为一些鲜卑姓氏的汉族将领的姓氏还为汉姓,你比如说杨坚原来叫普六茹氏,现在就还原为杨坚,这就表明杨坚要向大家宣布我是汉族正统的代表,同时也表明了他要跟原来的鲜卑这样这些传统划清界限。

公元581年2月,杨坚废掉了北周最后一个皇帝静帝,从外孙手中取得了皇位,建立了由汉人执政的大隋王朝,杨坚之所以极力标明自己汉文化的正统性,因为,只做一个拥有半壁江山的北方皇帝显然不是杨坚的志向。自隋朝建立伊始,他已经剑指南朝,然而。隋朝虽然取代了北周,但政治格局与多年前的的北魏时期并无两样,此时中国南方由陈朝割据,北方则受到突厥的牵制,要统一天下,杨坚必须首先解除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这考验着杨坚和新兴王朝的勇气和智慧。突厥是北朝末期崛起起草原的游牧民族,有数十万精锐骑兵,北方草原的众多部族都归附旗下。北齐、北周对峙时,双方都争相拉拢勾结突厥,每年送给突厥大量丝绸等物资,试图以此换取其帮助,突厥自然乐得坐山观虎斗。

黄正建:突厥的他钵可汗曾得意地说,我在南边儿这俩个儿子这么孝顺,我还愁物质缺乏吗,他说的这两个儿子就只能是北周和北齐,可见,他的骄横之态,不过随着北周平定北齐统一北方之后,突厥就不可能再通过操纵中原内战,来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特别是杨坚建立隋朝以后,对突厥就采取了更强硬的政策,史书记载,待之甚薄,那么突厥对隋朝十分怨恨,不断派兵南下侵扰。

不过强大的突厥也有着无法克服的弱点,那就是内部矛盾重重,与沙钵略可汗同时并立的还有达头、突利、阿波等几位可汗,形成割据态势。对此,开皇元年581年12月,曾出使突厥,熟悉其内幕的长孙晟给杨坚上书,建议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政策,分化瓦解突厥各部,事实证明,这个策略收到了奇效。公元583年夏,隋文帝任命卫王杨爽为行军元帅,分兵八道出击突厥,出击突厥,大败沙钵略可汗,突厥战败,内部矛盾进一步加剧,最终分裂为东西两部。由于东西突厥相互对峙,他们分别向隋朝示好,北朝末期的战略态势至此完全颠倒过来。公元584年,东突厥的沙钵略可汗终于臣服于隋朝,据说,当曾经不可一世的沙钵略可汗,在长孙晟的威逼利诱下,跪受杨坚诏书之后,感到羞愧难当,与大臣们抱头痛哭了许久,不仅是因为颜面尽失,更让他们伤感的或许是突厥强盛时代的逝去。

解决了北方的后顾之忧,杨坚终于可以将他的目光投向隔江而治的陈朝,据隋书记载,自隋朝建立以后,杨坚多次与群臣讨论平陈之策,对此,他表现得尤为审慎。200年前,前秦苻坚挥师百万,大军南征,结果一战击溃,致使中原地区再次陷各族政权的混战之中,杨坚不想重蹈覆辙。他采纳了当朝宰相高颎较为稳妥的建议。

雷闻:高颎建议在江南的收获季节,在江北开始集结一部分隋军摆出一副进攻的态势,虚张声势,诱使陈朝屯兵防御,这样可以耽误江南的农时,等陈军开始集结之后,隋军却立即卸甲收兵哦,这个建议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破坏江南的经济,二是麻痹陈朝,为以后进攻增加了突然性。

但这个建议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无法有效分解陈朝的主力军队,开皇六年也就是公元586年虢州刺史崔仲方提出了一个更为具体的战略计划,在武昌以西的长江上游打造战船,多张形势,吸引陈朝的注意力,将武昌以东的长江下游作为隋军的主攻方向,密谋渡江之计,如果陈军以精兵增援上游,则武昌以东的隋军即可乘虚横渡长江,直取建康,如果下游的陈军不动,则上游的隋军可顺流直下,配合下游隋军攻取建康。杨坚对这个计划大为赞赏,完全予以采纳。

公元587年,杨坚对长江北岸的隋军进行了精致的部署,并密令大将杨素在白帝,今天的重庆奉节建造战船,又令人将造船的余材投入长江顺流而下,给陈朝施加心理压力,诱使陈朝调兵西上,从而转移对下游隋军备战的注意。公元588年3月,隋文帝正式下诏伐陈,为了瓦解江南民心,他令人将这份檄文抄写了30万份,令人悄悄在江南各地分发,就在战争迫在眉睫之时,陈朝却依然是纸醉金迷、歌舞升平。陈后主自以为江南为王气所在,根本无需担心,大臣也说长江天堑,自古隔绝南北,隋军难道还能飞过来吗。然而北方的隋朝却并不这么认为,隋文帝与大臣们早已成竹在胸,北方国力的增强,已经打破了南北间的均势,北方各族人民以汉为主流的大融合,又逐渐消除了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人民向往统一。呼唤统一,支持统一,这都使隋文帝对统一充满着信心。

黄正建:中国人啊,中国的古代人包括现代的人,他心里是有一种统一的情结,这种情结大概从春秋战国时候,甚至可能更早就开始有了,就是他有一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那种概念,就是说这块土地上应该只有一个政权、一个国家,这种观念是深入人心的,只不过你再怎么分裂,最后它终究要走向统一。

公元588年11月初十,随文帝杨坚亲赴距离潼关三十里的定城,隆重誓师,50万南征大军在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的统帅下,如同洪流一般兵分8路,从潼关大门奔涌而出,这是自前秦王苻坚兴兵南征以来,又一次大规模的统一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而这一次,淝水之战的风声鹤唳历史没有重演,战争进展之顺利,甚至超出了隋文帝的想象。韩擒虎、贺若弼是平陈之役的两个主要角色,公元589年正月初一,贺若弼自广陵渡江,很快攻占京口,韩擒虎则自采石夜渡长江,他们分南北两路,对建康形成合围之势,贺若弼大军苦战两日,击溃了陈军的主力,而韩擒虎则率奇兵在正月21日率先攻入建康城。

雷闻:当韩擒虎攻入皇宫之后却四处找不着陈后主,这时候一个内侍偷偷指了一下景阳殿后面的一口枯井,隋军的就明白意思了,然后垂下一根绳索将陈后主拖出,同时拖出的除了陈后主之外,居然还有他的两位嫔妃,因为是张丽华,一位是孔贵嫔,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他还不忘带上两位嫔妃,可见这个人真的不适合当皇帝,杨坚也看出这一点,所以呢他并没有杀掉陈后主,而是下令隋军的将他带入长安,带回长安,封他了一个侯爵,给生活上也比较照顾,当然了,隋文帝这样做也是为了安抚江南的百姓和民众。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千年之后杜牧的诗句仍然使人回味不已,他形象地写出了陈朝灭亡的原因,也道出了陈朝末代皇帝的无尽悲哀。攻取建康之后,其它各条战线上也势如破竹,到了二月初,岭南的冼夫人率众归附隋朝,自此,陈朝皆平,杨坚终于完成了再造统一的历史使命。这是数百年来多人梦想的目标,无论是前秦的苻坚、北魏的孝文帝、还是鲜卑英雄宇文泰、一代英主周武帝,他们都为了这个梦想的实现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这更是中华民族的夙愿,经历了300多年的大分裂,人民对民族和睦与国家统一充满了强烈的渴望。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统一,他再次将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大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是华夏文明的伟大复兴,也开启了,随后而至的大唐王朝200多年的承平之运。但版图的统一仅仅是再造统一的第一步,在接下来的岁月中,等待隋文帝杨坚和大隋王朝去完成的,将是更为重要的使命,他需要为这片寥廓的版图注入新的体制,从根本上消除国家分裂的因素,这无疑考验着这位杰出政治家和整个民族的勇气与智慧。
本文标题: 周武帝执政后期是否意识到权力狭窄化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9960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时报、邮报、镜报这些名字有什么含义科普|为什么“1+1=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