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哪些保留至今的风俗还在继续传承

发布时间: 2023-04-01 19:01:4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2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文学14种、传统音乐16种、传统舞蹈10种、传统戏曲10种、曲艺6种、传统体育和...

上海有哪些保留至今的风俗还在继续传承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文学14种、传统音乐16种、传统舞蹈10种、传统戏曲10种、曲艺6种、传统体育和游艺与杂技15种、传统美术34种、传统技艺84种、传统医药15种、民俗18种。

1、浙派古筝艺术

浙派古筝艺术广泛流行于我国的江浙地区,即长江以南的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地区。唐宋年间,筝已由中原传至浙江杭州地区。明清以后,古筝被保留在“杭州滩簧”的伴奏和“杭邦丝竹”的合奏中。

近40年的筝乐新作品的技法没离开过浙派筝艺传统与新创的技法,推进了全国古筝融入社会生活的进程,目前已吸引了500余万人学习古筝,以浙派古筝为基础的古筝人才已遍及了全国及世界各地。

2、腰鼓

亭林腰鼓是亭林地区民间文化活动中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特色活动项目,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中,其表演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健身、体操、秧歌和民俗文化。

3、宣卷

宣卷源于唐代的“信讲”和宋代的“谈经”,至清代出现以唱宣卷为职业的艺人。宣卷艺人以讲故事的形式,为民众说讲民间事物和民间传说,故宣卷艺人又被人们称之为“说讲人”。它由一人主宣,二人帮衬,小乐队伴奏,其形式近似苏州评弹,又不尽相同,更具特色。

4、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

周虎臣笔墨庄集湖笔、水笔、书画笔三大制笔技艺之大成,融会我国南方制笔技艺,创制了海派毛笔,使海派毛笔与海派书画相伴而生。制笔的兽毛常用山羊毛、黄鼠狼尾、山兔毛、淮兔毛等。 

扩展资料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上海这座海派都市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汪上海城市发展的“活化石”,是上海的城市文脉。自开埠之日起,上海作为“通商码头”就成为了各种文化和文明交汇、交流与交融的天然平台。

频繁进出的商船,不仅带来了丰富的物资,也带来了东西南北各具特色的文化,于是“通商码头”衍生为“文化码头”。

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环境逐步沉积发展起来的。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形态繁多,几乎涵盖了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涉及到的所有门类。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资源,其巾不仪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以口头传承、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形态代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既有乡村特色浓郁的民间歌谣(如网山歌、长山歌、哭嫁歌)、民间故事(如郊县农民故事、市区新故事)、民间传说(如城隍庙传说、七宝传说),也有都市文化鲜明的戏剧曲艺(如沪剧、京剧、独脚戏)、手工技艺(如刺绣、编织、剪纸、木版水印)。

既有反映上海商业文化特色的民间商贸(如老字号、民间医药、小热昏),也有展现地方风情风貌的节庆庙会(如龙华庙会、三巡会、豫园灯会、端午赛龙舟)等。

参考资料来源:市级名录-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上海人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上海是个移民城市,按《南京条约》自1843年开埠以来经历了苏州,宁波,苏北等好几拨移民潮,也曾经是外国人的租界,49年后更是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带来了多元的文化。上海所谓的海派文化就是兼容并蓄的文化,比较宽容,务实,高效,开放。

上海传统饮食是浓油赤酱的本帮菜,现代的饮食比较清淡,也许会有人觉得上海菜比较甜那是因为受了无锡一带的影响。上海人也比较喜欢全国和世界各地的美食,比如川菜,比如西餐,都很流行,所以定义一个上海的饮食风格其实没太大意义。

上海的风俗和礼仪是一个国际接轨和中国特色的混合物。既有现代文明社会的特征也有一些陋习。这是错综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对于外国人和中国人来说,上海是个最不中国的中国城市,所以评论也褒贬不一。不过好在海派文化总体来说是宽容的,自信的,所以也没造成太大的困扰。

上海过年习俗
腊月廿三(过小年):搞卫生,做糖糕,送灶君菩萨上天。
腊月廿四~年卅:迎春日,准备过年,采购年货、贴春联等。
腊月廿五~廿八:择一晚谢年、谢神。
年廿九:小年夜
年卅:除夕,祭祖,吃年夜饭,守岁。
正月初一:开门大吉,放开门炮仗,开始拜年。
正月初二:后半夜,接灶君菩萨。(接灶有多种说法,有说在年卅的,初四午后的)
正月初三:小年朝,礼佛祭祖,女婿去妻家拜年。
正月初四夜、正月初五凌晨:接路头(迎五路财神)
正月初六:送穷。
正月初七:人日,称体重,为小姑娘穿耳洞戴耳环。
正月初八:谷日,徐王庙庙会。
正月初九:玉皇大帝生日,善男信女去玄妙观进香。
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

禁忌:
1.年夜饭不能吃完,要剩一点;要讲吃好不可讲吃完;剩饭用红纸封好称“隔年饭”。
2.年初一不能吃汤淘饭(泡饭),不扫地,不倒垃圾。
3.正月十五之前不吃豆腐。
4.正月初十之后不拜年。

上海的文化有哪些?

上海虽然是在元朝设立上海县的,但是那时的上海只是一个小渔村,上海真正发展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洞开,上海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成为通商口岸,从此十里洋场渐渐繁荣,因此上海文化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同的,他是东西交融,西洋文化占有重要地位的,因此世人常称之为海派文化。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代名词。多元和开新是海派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海派文化精华所在。
海派文化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1. 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
2. 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
3. 上海的音乐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上海的书画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
4. 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1. 是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2. 是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的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3. 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形势之下,有些饥不择食,来者不拒,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及时地提出这时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4. 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以致先进与落后,甚至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也有可能混杂其间,特别需要清醒地区别对待。

8月23日袅袅书香弥漫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被誉为年度“书香盛宴”的上海书展,已经持续举办十五年。每年主会场外为爱书者遮阳避雨的朵朵伞花,绵延近千米,成为盛夏时节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最沁人心脾的一抹清凉。

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上海书展多年来秉持的主题,道出了这座城市爱书者的心之所向。

短短7天,15万余种图书、1个主会场、百余个分会场、千余场活动……从闹市到郊区,从线下到线上,万千读者风雨无阻,中外书商纷至沓来。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一家就集中推出13000余种图书,邀请400多位海内外作家学者与读者见面,并发布“二十种好书”榜单,彰显一座城市的文化磁吸效应。

上海是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际都会。这里是中国电影、戏剧、流行音乐等的发祥地,现代出版业更是发端、兴盛于此。近一个世纪以来,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深深浸润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和肌理,也使这座经济中心城市散发出独特的个性和风采。

热爱阅读、崇尚阅读,在这座城市蔚然成风。最新调查显示,上海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在全国领先,纸质阅读依然是第一选择。同时,上海本地的电子书消费也持续引领全国潮流。

即使是在“快节奏、碎片化、浅阅读”的生活常态中,信息纷繁的互联网没有阻滞爱书者的脚步。相反,年复一年的上海书展人气丝毫不减,显现出一座城市持久的文化定力和吸引力。

对标全球,但凡知名的国际大都市,既有鳞次栉比的摩天楼宇,精彩纷呈的商业街区,更有手不释卷的“悦读”达人,城市经济社会的繁荣,一定程度上依托城市文化氛围的熏染。氤氲在繁华都市的扑鼻书香,令城市散发出更加经久不衰的魅力。

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卓越的全球城市,致力于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上海既要锻造经济中心的硬实力和强大辐射力,同样离不开书香浸润、文化滋养的持久软实力。

追求卓越,上海正在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其中,加快“上海文化”品牌的塑造,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也需要倡导使读书学习真正成为广大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

而书香馥郁的上海书展,正日益成为提升个人修养、塑造城市气质、增强文化底蕴的文化品牌,为市民提供了一处“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着眼当下,破题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亟待向“知识的海洋”寻求更大更强的动力。“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恰恰是增强本领、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重要“加油站”。

面向未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不断丰富和滋长,也离不开气质的涵养、品质的提升、价值的引领。

从中国第一高楼到黄浦江滨江岸线,人们徜徉书海,追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隽永力量;梧桐树下、石库门里,实体书店掀起回归热潮,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来自人民网

上海,简称“沪”,有“东方巴黎”的美称,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江南的吴越传统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上海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包括建筑类的弄堂文化、外滩建筑群、庙宇的文化;生活类的习俗、节日、嫁娶、饮食、方言的文化;艺术文化类的沪剧、浦东说书、滑稽戏等上海传统文化,带你了解一个老上海的风情。
上海话又叫上海方言、上海闲话,俗称沪语,是主要分布于上海市区的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上海话有哪些文化历史?常用的上海话你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上海方言】
上海也是一座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具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文化。那么上海都有哪些节日习俗呢?本文为为你盘点了上海的所有节日习俗大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上海节日】
上海如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国际都市的水平,很多的文化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不同程度的冲击,婚俗文化也是如此,上海结婚习俗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既有中国特色,想要在上海踏入婚姻殿堂的你,应该要了解一下【上海嫁娶文化】
上海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是一个沿江滨海的城市,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邻近江湖密布,全年盛产鱼虾,市郊菜田连片,四时蔬菜常青,物产丰富。正是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人文历史,所以形成了上海独有的饮食文化。【上海饮食文化】
海派文化诞生于上海,但是上海的本土文化并不完全是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本质上是上海的城市文化,糅合了以江南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欧美的外来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交融后形成的上海城市文化。【海派文化】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在寺庙文化特色方面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寺院庙堂,是供着祖宗神佛著名历史人物便于世人瞻仰祭祀的地方。那么上海有哪些著名的寺庙,上海的庙会文化是什么样的?【庙宇/庙会文化】
中国传统戏曲剧种。流行于上海和江浙地区。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清末形成上海滩簧,其间受苏州滩簧的影响。后采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成为小型舞台剧“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那么沪剧发展后有哪些艺术特色呢?【沪剧文化】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代名词。多元和开新是海派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海派文化精华所在。

1.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
2. 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
3. 上海的音乐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上海的书画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
4. 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代名词。多元和开新是海派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海派文化精华所在。
1.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2. 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3. 上海的音乐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上海的书画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4. 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吴语上海话是上海文化及气质的载体,是海派文化的重要根基。上海话也和老洋房、弄堂、石库门、旗袍等一样,成为了上海风情的代表性符号。
上海人称的本帮菜指的是上海本地风味的菜肴,特色可有用浓油赤酱(油多味浓、糖重、色艳)概括。常用的烹调方法以红烧、煨、糖为主,品味咸中带甜,油而不腻。本帮炒菜中,荤菜中特色菜有响油鳝糊、油爆河虾、油酱毛蟹、锅烧河鳗、红烧圈子、佛手肚膛、红烧回鱼、黄焖栗子鸡等,真正体现本帮菜浓油赤酱的特点。上海蔬菜按季节不同有各种时令菜。马兰头、荠菜、鸡毛菜、上海小油菜等都非常清爽。市民早点——四大金刚:大饼、油条、粢饭、豆腐浆。

上海城市文化遗产有哪些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兴业路76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淮海中路567弄6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周公馆)(思南路73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4.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旧址(陕西南路235号•卢湾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明复图书馆1929年建成,是中国科学社建立的第一个公共科技专业图书馆。
  5.邹韬奋故居(重庆南路205弄54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邹韬奋(1895—1944),1930年居此主编《生活》周刊,旧居位于1929年建造的新式里弄“万宜坊”。
  6.国泰大戏院旧址(淮海中路870号•卢湾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1930年建造,鸿达洋行设计,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银幕两边竖立的灯柱,与外立面交相呼应。
  7.法租界公董局旧址(淮海中路375号•卢湾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1936年法租界公董局迁于此。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
  8.步高里(陕西南路287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30年建造,弄口有牌楼二座,是上海保存较完整的里弄住宅。
  9.尚贤坊(淮海中路358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4年建造,旧式石库门里弄建筑,砖木结构,行列式排列。
  10.霞飞坊(淮海中路927弄•卢湾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今名淮海坊,1924年比利时教会主持建造,大型新式里弄住宅,共199幢。
  11.江南造船博物馆(鲁班路600号)
  江南造船博物馆浓缩了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立至今140年的历史,展示了中国近代科技、工业和国防发展史的变迁。
  12.淮海路历史图片展简介(淮海中路650弄3号)
  辟筑于1900年的淮海路,曾名霞飞路,图片展选用了近百帧照片反映淮海路的发展变迁。
  虹口区
  13.上海邮政总局旧址(北苏州路276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4年建造,初名上海邮务管理局。英国新怡和洋行设计,典型的折衷主义建筑形式,时为远东第一流的邮政建筑。
  14.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旧址(多伦路201弄2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此召开,具有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15.鲁迅旧居(山阴路132弄9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鲁迅1933年4月从拉摩斯公寓迁此,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新式里弄住宅。
  16.李白烈士旧居(黄渡路107弄15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47年李白将中共地下党电台迁此三楼。1948年底国民党测得电台方位,12月30日凌晨李白在此被捕后牺牲。
  17.鲁迅墓(四川北路2288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新文化运动奠基人。1936年10月安葬于万国公墓。1956年迁葬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
  18.沈尹默旧居(海伦路504号•虹口区文物保护单位)
  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吴兴人。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1946年,沈尹默先生由重庆来沪住此。
  19.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史料陈列馆(东宝兴路254弄28支弄8号)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虹口区召开。中共“四大”史料陈列馆展示了中共四大在党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史料。
  静安区
  20.平民女校旧址(成都北路7弄42—44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党的“一大”召开后,中国共产党以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名义创办平民女校,校舍原为李达寓所,旧式石库门建筑。
  21.中共二大会址(成都北路7弄30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2年7月16日中共“二大”在此召开,制定了反帝反封建、中国民主革命的纲领。旧址为旧式里弄住宅建筑。
  22.茂名路毛泽东旧居(茂名北路120弄7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4年2月,毛泽东居住于此,同住的还有杨开慧、毛岸英、毛岸青。蔡和森、向警予夫妇住楼上厢房。旧式石库门建筑。
  23.刘长胜旧居(愚园路81号•上海市纪念地点)
  刘长胜(1903—1967)1937年受中共中央委派来上海在此居住,同时也是地下党的上海市机关旧址。
  24.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成都北路893弄7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1年8月11日成立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前身,曾是中国共产党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
  长宁区
  45.《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愚园路1376弄34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共产党中央刊物《布尔塞维克》,从1927年10月24日至1932年7月1日,共编辑出版52期。编委会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毛泽东、周恩来等26人组成。
  46.宋庆龄墓(宋园路21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北部中央。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根据生前遗嘱,骨灰安葬在原上海万国公墓其父母墓葬东侧。
  黄浦区
  47.上海古城墙和大境阁(大境路269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城墙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清嘉庆二十年城墙上建“大境阁”。现存古城墙为明代上海西城墙之一段。
  48.三山会馆(中山南路1551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宣统元年福建商人集资兴建,原是水果商人聚会和供奉天后的地方,为上海市现存最完整的会馆建筑,也是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纪念地。
  49.董家渡天主堂(董家渡路175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847—1853年建造,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江南地区活动的中心,是上海教区第一座主教府,统辖江苏、安徽两省各级天主教。
  50.老永安公司(南京东路635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18年旅澳华侨郭氏兄弟创建的大型百货公司。南京路著名的四大公司之一。
  51.新新公司大楼(南京东路720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3-1926年建造,南京路著名的四大公司之一。
  52.华安人寿保险公司大楼(南京西路104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4—1926年建造。1939年香港华侨开设“金门饭店”,为沪上著名酒店之一。
  53.国际饭店(南京西路170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31—1934年建造,著名设计师邬达克设计,装饰艺术派风格,建成后的半个多世纪为中国最高的建筑。
  54.跑马总会(南京西路325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33年建造,由“上海跑马总会”和“万国运动会”投资,时为远东最大的跑马赌场。
  55.大新公司(南京东路830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34-1936年旅澳华侨蔡昌建造,南京路著名的四大公司之一。
  56.小桃园清真寺(小桃园街52号•黄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1917年建造,1925年改建,是上海近代规模最大的清真寺。
  杨浦区
  57.复旦大学校史馆、相辉堂、数学楼(邯郸路220号•杨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三十一年马相伯等创办复旦公学,孙中山、蔡元培、陈其美、于右任等人担任第一届校董。1917年改为私立复旦大学,1922年迁现址。
  58.沪江大学历史建筑群(军工路516号•杨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三十二年美国南北浸礼会创建,初名浸会大学,1914年改名为沪江大学。现存1948年前建造的各类风格的建筑30余幢。
  59.江湾体育场旧址(国和路346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9年国民党“大上海计划”的主要建筑之一,董大酉设计。包括运动场、体育馆和游泳池。
  60.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清源环路650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9年国民党“大上海计划”的主要建筑之一,董大酉设计,1933年正式落成。
  (因上海体育学院10日有重要活动,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停止对外开放。)
  闸北区
  61.闸北革命史料陈列馆(浙江北路118号)
  主要展示中国共产党在闸北这片热土上领导一系列革命斗争的“红色闸北”史料。
  62.四行仓库(光复路21号•上海市抗日纪念地点)
  1932年建造,四行即旧上海的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家银行的简称,八一三淞沪战役中谢晋元率部在此抗击日军。
  普陀区
  63.真如寺大殿(兰溪路399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延佑七年建,虽经多次重修,主体木结构仍为原构件,为上海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浦东新区
  64.张闻天故居(机场镇闻居路50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闻天(1900—1976),又名洛甫,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故居坐北朝南,1900年8月30日张闻天在此出生。
  65.黄炎培故居(川沙镇兰芬堂74弄1-8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炎培(1878—1965)。故居清咸丰九年内阁中书沈树镛建,原为三进宅院,现仅存第三进。1878年10月1日黄炎培出生在此。
  66.太平天国烈士墓 (高桥镇草高支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同治元年1月21日太平军主将吉庆元率兵进驻高桥,与清兵及英法侵略军激战,150余名战士牺牲,埋葬于屯粮巷。1954年重修。
  67.仰贤堂(高桥镇东街81—93号•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
  1931年建造。位于高桥港畔,中西合璧。现为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
  68.吴昌硕纪念馆(华夏东路1539号)
  吴昌硕(1844—1927),我国近代诗、书、画、印艺术大师。纪念馆于1995年9月12日开馆。 69.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
  该馆由医史博物馆、中药标本馆和校史陈列馆组成,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医药类历史博物馆。
  宝山区
  70.宝山孔庙大成殿(友谊路1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宝山孔庙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现仅存大成殿,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顶。1992年辟为陈化成纪念馆。
  71.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友谊路1号)
  2000年1月28日对外开放,以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图片、实物等,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军队在淞沪抗战中和上海人民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英勇史迹。
  嘉定区
  72.嘉定孔庙(南大街183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嘉定孔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孔庙建筑。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设内。
  73.法华塔(州桥南堍•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南宋开禧年间,明万历三十六年重建。砖木结构,四面七层楼阁式,塔内有木梯可登至顶层。
  青浦区
  74.福泉山古文化遗址(重固镇钱家泾北50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含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与战国、西汉时期的遗存,被考古学家誉为“中国的土建金字塔”。
  75.陈云故居(练塘镇下塘街19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云(1905—1995)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于2000年6月6日建成并开馆。
  76.青龙塔(白鹤镇青龙村内•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唐长庆年间,宋、元、明多次修葺。清代康熙年间因寺而名“吉云禅寺塔”,俗称青龙塔。砖木结构,塔身砖砌,八面七层。
  77.青浦博物馆(华青南路1000号)
  2004年12月8日新馆正式对外开放。通过“上海古文明之源”、“申城水文化之魅”等专题展览,展示了青浦的古代文明,以及桥文化和水乡风情等特色文化。
  松江区
  78.兴圣教寺塔(中山东路235号方塔公园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方塔。北宋熙宁、元佑年间建于兴圣教寺内。砖木结构,楼阁式,四面九层,第三层保留有宋代佛像壁画,塔刹有“乾隆”纪年。
  79.松江清真寺(中山中路365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元至正年间创建。正门面北,内庭筑有龙墙,元代建造窑殿,明代建造邦克楼和礼拜殿。
  80.西林塔(中山中路666号西林寺内•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咸淳年间始建,明洪武二十一年重建,正统九年迁建于大殿后。砖木结构,楼阁式,八面七层。
  81.佘山天主堂(佘山镇西佘山之巅•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5年始建,至1935年11月竣工,由葡萄牙神父叶肇昌设计,采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罗马风格的建筑形式。
  82.醉白池(人民南路64号•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园内有池上草堂、醉白池、雪海堂、雕花厅等建筑,长廊壁上嵌《云间邦彦图》石刻。1912年孙中山曾在雪海堂讲演。
  83.颐园(松汇西路480号上海市第四福利院内•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高家花园”。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典型的江南明代私家园林布局。
  84.松江区博物馆(中山东路233号)
  集中展示、收藏、研究松江历史文物。馆内建有碑亭、碑廊,其中明正统四年《急就章》碑刻极具文物价值。
  奉贤区
  85.奉贤区博物馆(南桥镇解放路121号科委大楼三楼)
  展示奉贤的古文化遗址、古驰道、古城厢、古海塘、古代名人等历史文物。
  崇明县
  86.崇明学宫(城桥镇鳌山路696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天启二年,后多次重修。崇明县博物馆设内,有“崇明岛史与古船”、“崇明民俗”等陈列。
  南汇区
  87.南汇博物馆(惠南镇文师街18号)
  展示上海成陆、南汇古海塘、煮海制盐、婚嫁迎娶、名人轶事等历史文物。
  88.南汇彩豆画馆(新场镇新场大街210号)
  彩豆画是南汇民间工艺,巧妙地运用纯天然的五谷杂粮粘贴而成。
  89.浦东派琵琶馆(新场镇东后老街5号)
  源自清代乾嘉时期的浦东派琵琶艺术曾誉满江南,以当代琵琶泰斗林石城先生为代表的浦东派琵琶为中国主要的琵琶艺术流派。
  90.端午民俗馆(新场镇新场大街171号)
  以新场古镇风俗为基调,展示上海郊区端午节传统习俗。
本文标题: 上海有哪些保留至今的风俗还在继续传承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9816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相对论和经典力学有什么区别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两位成功的农民起义领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