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辽东之后,为什么司马懿不肯发棉衣给挨冻的将士们

发布时间: 2023-03-30 21:00:1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9

在平定辽东之后,司马懿为什么不肯发棉衣给挨冻的将士们?在三国时期,司马懿是成功谋士中之一。司马懿在曹操威逼利诱到曹魏势力下任职,...

平定辽东之后,为什么司马懿不肯发棉衣给挨冻的将士们

在平定辽东之后,司马懿为什么不肯发棉衣给挨冻的将士们?

在三国时期,司马懿是成功谋士中之一。司马懿在曹操威逼利诱到曹魏势力下任职,他始终处处小心谨慎,锐意进取。经过数十年的忍耐,司马懿才通过高平陵政变夺取曹魏的江山。那么,在平定辽东之后,司马懿为什么不肯发棉衣给挨冻的将士们?

公元前238年,辽东公孙渊造反,司马懿率领大军来到辽东。抵达辽东后,司马懿先是调虎离山,在辽河边准备做进攻的声势,引公孙渊主力入辽河,司马懿亲自率兵直逼公孙渊的老巢襄平。此时,公孙渊后方空虚。眼看司马懿进攻老巢,公孙渊只得驰援。而且公孙渊正好中了司马懿的计,司马懿已经在襄平附近埋伏,以逸待劳,等公孙渊的军队远征,人马疲倦。此战,司马懿轻松地击败了公孙渊,将他困在襄阳。公孙渊在面对司马懿的围攻策略时,确实束手无策。不久,城内粮草枯竭,军心大乱,公孙渊只能带着亲信突围出城,最终被司马懿追杀。

但在平定辽东后,已经是冬季了,很多将士向司马懿讨发棉袄,司马懿却不给,史料记载:“时有兵士寒冻,乞襦,帝弗之与。或曰:“幸多故襦,可以赐之。”帝曰:“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在那个时候,司马懿连旧棉袄都不给士兵们,还说:“棉袄本来就是皇上赐给之物,我作为臣子怎么能私下发给你们呢?”可是实际上司马懿这句话本身自相矛盾,棉袄是御赐之物,但是皇帝把棉袄送到前线,本来就是要分发给将士的,司马懿自己也有权分配。

说白了,司马懿坚持不给棉袄,其实是一种明哲保身。当时司马懿已经是太尉之职,掌握全国兵马。平定辽东又立大功、必定功高震主,人心所向,在这时,魏明帝病危,不希望司马懿用皇家东西施恩将士们。所以,司马懿用不发棉袄方式,体现出他对魏明帝的忠心。如果司马懿发了棉袄,那最后肯定带来杀身之祸。

司马懿在平定辽东之后为什么不肯发棉衣给挨冻的将士们?

司马懿平辽东公孙渊之后,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而单衣薄衫的魏军将士面对辽东寒冷的气候,要求穿棉衣,哪怕是从那些死人身上扒下来的旧棉衣。司马懿都不同意。

他的理由是,这些战利品都是国家的东西。要赏你们,需要皇帝陛下的命令。我个人不能拿国家的东西,来给自己做人情。

司马懿说的对不对?那是非常正确的。这是在告诉曹叡,自己对曹氏三代,忠心不二,鞠躬尽瘁,没有你的命令,绝不逾矩。

司马懿也正是对别人不在意的这些小细节,看这些近乎无情的苛刻,才最终保证了他活到最后,笑到最后。

这个举动,既让曹睿放心;又避免了曹叡日后以“私分国用,以全私恩”作为把柄责难自己。司马懿考虑问题相当全面。

很多人认为军队会对司马懿有意见。有意见就对了,越有意见,司马懿越安全。但其实,他真不收买人心吗?不,他的方法更是独特。

司马懿上书曹叡,让下旨允许军队里面60岁以上的士兵回家,并且允许那些战死的把尸体运回家安葬。

这个方案其实比施舍一件衣服,更能收买人心。但是同时打完仗就削兵,这再次让曹叡放心,司马懿不会自己盘踞在辽东。

所以无论司马懿在辽东做了什么,他考虑的问题一定是围绕着曹叡的心思来考虑问题的。

这自然也包括他杀了7000个人做京观,震慑辽东。把辽东的汉人内迁,把辽东一把火烧掉。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做给曹叡看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曹叡对自己放心。三国打仗时,就两个最主要战略资源 ,要么是土地,要么是人口。既然自己也不能在辽东待,那么就只能要辽东的人口。

关于司马懿平辽东,杀了那么多人,并且把汉人内迁 ,导致辽东汉人空虚,最终导致鲜卑等胡族坐大。最大的责任其实还在公孙渊本人。

我们都知道三国,分别为魏、蜀(汉)、吴。但其实辽东还有一个是公孙家族的势力。公孙家族世居辽东,大汉崩溃的时候 ,辽东太守是公孙度,在群雄逐鹿中原,大家谁都顾不上谁的时候 ,辽东也就默认成为是公孙家的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公孙家族虽然势力不够逐鹿中原,但是在辽东为了保持自己的势力,不断敲打高句丽、乌丸、濊貊这些小政权 ,压制鲜卑,使得胡族不得壮大。

公孙氏大本营是襄平(今辽阳),在辽东割据一方。一面和东吴眉来眼去,一面向曹魏称臣,左右逢源。

但是到了公孙渊这一辈,他有点着急,也有点看不清形势。因为自己夺了叔叔的位子。然后上表曹魏,曹叡虽然不高兴,但是因为无暇顾及,便承认了他的既成事实。

然后联络了孙权,孙权打算在曹魏背后,开辟第二战场。结果封了公孙渊为燕王,派了大将到了辽东。到了关键时刻,公孙渊怂了,斩了吴使人头送到了洛阳。

结果得罪了东吴孙权,即便如此表忠心,曹叡也没封他为王,所以公孙渊耿耿于怀。等他打败了魏国大将毌丘俭后,觉得魏国也就这样,于是叛魏自立为燕王了,自己当皇帝了。

其实辽东本来也是公孙家自己的地盘儿,就算当了皇帝,也还是辽东的一亩三分地。但这个行为打了曹魏的脸。司马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兵攻打辽东的。

如果公孙渊自己不作死,至少不会自己落得那么惨的下场,更不可能埋下那么大的隐患。

因为这样就可以引起将士们的怒火,再将士兵的怒火引导到曹魏身上,有利于自己树立军中威信。
没有请示上级前,不能将战利品据为己有。司马懿觉得缴获的战利品属于国家财产,理应上交国家,在没有得到皇帝允诺前,不敢私自享用战利品。
因为他要讨好君王,声称所有的战利品都是君王的,自己作为臣子无权分配。

宁愿让士兵冻死也不发棉衣的司马懿是因为什么原因?

三国混乱割据时期,出现了不少豪杰英雄,政治家、军事家,如曹操、孙权、诸葛亮、司马懿等人。

其中尤属司马懿的风评最为两极分化。

司马光说他“少聪达,多大略”,后世评论他为将帅之才,奸雄之志。

但是更多的负面评价中将他刻画成一个狠辣、凶残、暴虐的人,甚至在人品方面唾骂他。

比如司马懿奉魏明帝之命率兵镇压辽东时,天气寒冷,士兵被冻得趔趄,哪怕魏明帝派人送来棉衣,司马懿也坚决不发放给士兵,乃至渐渐失去军中信任。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究竟是司马懿独到的谋略还是他真的阴狠?

今天我们就把目光放在司马懿身上,探讨一下他的生平以及他的谋略。

一、司马懿发家之路

司马懿,出身便不平凡,他的祖父司马隽是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更是京兆尹,放到三国时期可谓是妥妥的士族家庭。

但是自幼时起,司马懿就表现出与其他士族子弟不同的才学气度,常常被人夸赞,也因为司马懿从小接受的教育和知识面就比旁人更多些,更是有着不同常人的气节,所以被人屡次举荐到曹操面前。

对于这样一位能人将才,曹操也是想纳为己用的,可惜司马懿胸怀大略,不甘心在曹操手中任人压迫,所以在曹操屡次三番派人来寻人的时候,司马懿便谎称生病卧床。

曹操何许人也,他心知司马懿的小算盘便不再强求,给了司马懿空间。

但是司马懿的好日子还没过多久,就被曹操强制召回了。

一开始司马懿还是个小文书,所以心中略有不满,不过在曹操身边待久了,司马懿就被曹操的才华折服了,认认真真地待在曹操身边做一个可用的将才。

在司马懿的有生之年,他为曹魏打下了多场战争,立下汗马功劳,凭借战功,他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傅。

最后司马懿还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绝对的人生赢家。

可是真正的司马懿真的如历史表面看来是一个忠君爱国之臣吗?

司马懿又具体做了什么事情导致众人痛斥他为奸臣、恶评他暴虐、滥杀无辜呢?

二、司马懿的阴狠——11年后才懂谋略高明

众所周知,曹操是一个奸雄,十分狠辣,所以面对胸怀大略的司马懿,他必然会小心提防。

所以曹操才会有了把司马懿收入帐中的想法,把敌人放在眼皮子底下,显然最为保险。

而因为提防,曹操一开始也没有将司马懿调到军中重要岗位。

也就说,司马懿初入曹营是被冷落的,史料记载中司马懿经常被打发去喂马。

司马懿的顺服一直维持到曹操逝后,才渐渐露出他的本来面目。

如此说来,司马懿果真是一个善于伪装的狠人。

联系一下司马懿之前做过的狠辣事情,一下就说得清楚了。

在征辽东时,司马懿大军大获全胜,但是取胜后,他并没有马上结束战事,反而纵容士兵大肆屠杀无辜百姓。

在这场虐杀中,百姓死伤无数,满城皆是血淋淋的尸体。

而司马懿也在这场战争中多次苛待士兵,寒冬腊月却不给将士们发放棉衣御寒,以至于冻死不少士兵。

军中将士在这次战役进行中多次向魏明帝弹劾司马懿,但是司马懿却振振有词地说,皇帝仅令人将棉衣送来,却未曾让我等分发,我听从军令,何罪之有?

曹氏始终都在提防着司马懿,送来棉被其实就是一种试探。这些棉衣一旦被他送出,那么他在军中的民心和威望势必会更高一个层级,届时他就有了一个功高盖主的罪名,到时候曹氏就可以以他想要带兵谋反的罪名将他置于死地。于是司马懿果断选择将棉衣全部囤积起来,而没有发放给将士们,这也最终让曹氏没有找到可以除掉他的理由。
因为司马懿怕人看穿他的想法,司马懿当时收到猜忌,如果他给士兵棉衣会让人觉得他想造反,所以他没有这么做。
因为他要向君王表忠心,说缴获的物资都是属于君王的,自己无权处理。
本文标题: 平定辽东之后,为什么司马懿不肯发棉衣给挨冻的将士们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9760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春季有哪些开花的植物 好养的中国历史上朝廷的历次休养生息(不是变法)都带了什么变化,对朝代有些怎样的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