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慈如果在朱元璋或者李世民手下做事,会得到重用和善终吗

发布时间: 2023-03-26 07:00: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5

李世民只带十人发动玄武门之变,最后这十人分别是什么下场?最后这十人分别是什么下场?“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秦王李世民登基为帝,大肆...

宋慈如果在朱元璋或者李世民手下做事,会得到重用和善终吗

李世民只带十人发动玄武门之变,最后这十人分别是什么下场?

最后这十人分别是什么下场?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秦王李世民登基为帝,大肆封赏跟随他发动政变的10位心腹,这些人在贞观朝位尊爵显,好不风光。那么,这十位功臣都是谁?他们都获得怎样的官爵?最终的结局如何?

长孙无忌剧照

在“玄武门之变”中,功劳最大的有3人,即李世民的妻兄长孙无忌和大将尉迟恭、侯君集,他们在唐太宗登基后,均得到重用。其中,长孙无忌长年担任宰相,封赵国公,唐高宗即位后,他又以国舅、首相的身份辅政,一时间权倾朝野。但由于反对立武媚娘为皇后,长孙无忌遭到武氏亲信许敬宗、李义府等人的诬陷,被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

尉迟恭在贞观朝官至泾州道行军总管、右武侯大将军,封鄂国公,晚年意志消沉,整日沉迷于炼丹术、清商乐曲,杜门谢客长达16年。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尉迟恭病逝于家中,享年74岁。侯君集在贞观朝官至兵部尚书,封陈国公,因晚年党附于太子李承乾,并怂恿后者发动政变,事败后遭到处决,家人则被流放至岭南。

尉迟恭剧照

除长孙无忌等3人外,张公谨等7位功臣也获得程度不同的提拔。其中,张公谨历任代州都督、襄州都督,最终卒于任上;刘师立历任左骁卫将军、检校右武候大将军、检校岐州都督,最终卒于始州刺史任上;公孙武达官至左监门将军,唐高宗即位后晋升为右武卫大将军,并最终卒于任上;独孤彦云官至幽州都督,封历阳郡公,贞观初年参加讨伐东突厥的战事,不幸阵亡。

侯君集剧照

杜君绰在贞观朝担任右领军将军、上护军,唐高宗在位时,转任左戎卫大将军兼太子左典戎卫率,某日上朝时猝死于禁庑之中;郑仁泰在贞观朝官至左屯卫将军,封同安郡公,唐高宗在位时被调往边疆任职,最终卒于凉州都督任上;李孟尝在贞观朝官至黔州刺史,唐高宗在位时晋升为右威卫大将军、检校太子右典戎卫率。乾封元年(666年),李孟尝暴卒于长安静安坊府第之中,终年74岁。

李建成的太子府与李世民的天策府,互相敌视。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建成以突厥犯境为由,将尉迟恭、侯君集等李世民的手下调给李元吉,意图瓦解天策府势力。李世民便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李元吉。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参与事变的功臣的结局。

长孙无忌剧照

长孙无忌(?—659年),玄武门事变后,他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李世民即位后,他又升任左武侯大将军,后改任吏部尚书。他被定为第一功臣位列凌烟阁首位,进封齐国公。后来,他拥立唐高宗即位,进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最后,他因妨碍高宗废皇后而失去宠信,被许敬宗陷害后,自尽而死。

尉迟敬德剧照

尉迟敬德(585年-658年),事变前为秦王府左二副护军。事变后,他是首功,被授予右武侯大将军,赐予吴国公爵位。他以泾州道行军大总管之职率军进攻突厥。凌烟阁授功时,他被任命为宣州刺史,改封为鄂国公。他因病去世后,唐高宗李治为他举行悼念活动,三天不临朝理事。

侯君集(?~643年),他以车骑将军之职参与事变。李世民即位四年后,任命侯君集为兵部尚书。他参与讨吐谷浑、攻灭高昌,为唐朝的稳定立下功劳。后来,他因谋反被诛杀。

李建成剧照

张公谨(594年-632年),在徐世勣的推荐下成为秦王府幕僚,并辅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而后,他出任代州都督,封定远郡公。贞观三年,他作为李靖的副手,一同征讨东突厥。得胜后,他被封邹国公,改任襄州都督。贞观六年(632年),他因病去世,被追赠左骁卫大将军。

李世民剧照

刘师立(?~640年),先追随王世充,后成为李世民的幕僚。事变后,他因功迁检校右武侯大将军,并平定燕郡王罗艺叛乱。贞观十四年(640年),刘师立去世被追赠豫州都督,谥号为肃。

公孙武达,参与讨伐刘武周、王世充和窦建德,累迁为秦府右三军骠骑。事变后,他升任肃州刺史,率军与吐谷浑作战胜利,升任左监门将军。永徽年间,他死在右武卫大将军任上,赠荆州都督。

独孤彦云,参与事变后,深得李世民信任。 唐太宗即位后,他迎取安康公主成为皇亲,出任幽州都督、溧阳郡公。而后,他参与攻打东突厥颉利可汗,英勇牺牲。

杜君绰(601年-662年),以玄武门之功被封为开国县侯。李世民即位后,他晋升为怀宁县开国公,任忠武将军。李世民去世前,他升为右领军将军,加上护军。龙朔二年,他死在上朝的路上。高宗下诏追赠为使持节都督荆、硖、岳、朗四州诸军事。

郑仁泰,事变后,他进爵为公,迁归政府统军。后来,最为最高统帅参与讨平铁勒。而后,他以青海道行军大总管屯兵凉、鄯二州,以备吐蕃,于任上去世。

李孟尝(593-666年),因事变之功封武水县开国公。贞观年间,破东突厥有功,迁汉东郡开国公。乾封元年,他暴卒于长安静安坊府第,被追赠使持节、都督荆硖岳朗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

参考资料:《新唐书》、《资治通鉴》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为争夺皇储之位,采纳部下建议,在玄武门设计杀死大哥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的一次政变。结果是李世民成功上位,唐高祖李渊在“玄武门之变”之后不久将皇位禅让于李世民。

而此次与李世民为伍参加政变的十名将领,他们的结局如何呢?既然帮助主公夺得江山,想必能飞黄腾达,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结局:

1、长孙无忌:永徽六年(655年),高宗欲立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坚决反对,招致武则天记恨。后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谋反,高宗削长孙无忌爵位,流放黔州(今重庆彭水郁山镇),659年被逼自缢而死。

2、尉迟恭:刚开始是刘武周麾下大将,后被李世民招抚,对李世民忠心耿耿,在随李世民平定天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天下大定后受封鄂国公,老死于高宗年间。

3、张公瑾:原王世充麾下部将,后被李世民招抚。曾跟随李靖平定东突厥颉利可汗,受封邹国公,年三十九病故后改封郯国公。

4、刘师立:隋末时为王世充的将军,很得王世充的礼遇。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在虎牢之战中击破窦建德,进而包围洛阳,刘师立跟随王世充被迫出降。王世充被杀,刘师立本来要被一起处死,但李世民爱惜他的才能,被赦免招收进秦王府,担任左亲卫。贞观十四年(640年)去世,谥曰肃。

5、侯君集:曾随李靖讨平突厥,后讨灭高昌国时私取宝物而被治罪,心生怨恨,荫发反心,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受到牵连被处死。

6、公孙武达:李世民集团元老级人物,秦王府嫡系。多次参加对突厥的战争,后在唐高宗年间去世,善终。

7、独孤彦云:是李渊太原起兵原从功臣,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因功封幽州都督、潥阳县公,死后陪葬昭陵。

8、杜君绰:秦王府嫡系,玄武门之变后一直负责率领御林军保卫皇宫安全,后来在上朝时猝死于皇宫中。

9、郑仁泰:长期在秦王府任职,因讨西突厥不利而外放,高宗时,与薛仁贵分兵讨铁勒,薛仁贵大胜他大败,皇帝并不降罪,生卒年不详。李孟尝:初随王君廓,后投瓦岗再降唐,跟随李世勣大破突厥,在地方为官平蛮夷之乱并有政绩,666年突然暴病而死。

10、李孟尝:起先为盗,后随王君廓一起投奔李世民,追随李世民征战四方,后在唐高宗年间暴卒。

一、侯君集和长孙无忌

侯君集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武将,而且前期也是为大唐立过汗马功劳,因为自己闺女是太子李承乾的媳妇,如果李承乾被废,那他姑娘也就跟着一起遭殃,所以他开始谋反,当然最后没有成功,被李世民给咔嚓了。

长孙无忌上吊自杀了,当然不是李世民造成的,那时候李世民已经上天见李渊了,是因为反对武则天称帝,被武则天逼死的。

二、尉迟恭

尉迟恭那是大唐的名将,骁勇善战,想当年在玄武门时候李世民非常的犹豫,毕竟那是自己的兄弟,都是一个爹亲手养大,尉迟恭在旁边一个劲儿的劝,甚至以死相逼,李世民没办法,终于下定决心来为自己谋取皇位。

政变发生时候,尉迟恭时刻保护李世民在身边,要不是有尉迟恭在,估计李世民就会有生死未卜情况发生,也算是李世民的福将,但是尉迟恭晚年迷恋仙丹,最后在家中自然死亡,七十多岁死的,算是高寿了,而且是在古代能活到这个年龄的不多见。

三、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

其余这七人,虽然分量不及尉迟恭和侯君集以及长孙无忌,但是他们都是为大唐而战死的了,死的轰轰烈烈,为大唐走向繁荣立下功劳唐太宗是不会忘记的,所以每个王朝建立得死掉多少人,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玄武门之变,仅靠李世民一个人是做不成的,所以李世民带了十个人,他们分别是: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以及李孟尝。我们都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皇帝登基后难免会屠杀功臣,那么,李世民上位之后,这十个人都有着怎样的结局?

事实上,除了少数几个人被杀之外,其他人都得到了善终。

首先是侯君集,他在玄武门之变后,颇受李世民重用,先是被封为左卫将军,后来又赏赐了城邑千户。不过,侯君集此后却越来越狂妄,竟然公开支持李承乾,甚至还想要杀了李世民。李世民是什么人,他马上将侯君集下狱,后将之处死。

然后是长孙无忌,此人与李世民是布衣之交,玄武门之变后,长孙无忌毫无疑问成为了第一功臣,很受李世民重用,在李世民执政时期,长孙无忌可谓是位极人臣,不过,李世民死后,长孙无忌却不受武则天待见,后来被武则天流放,长孙无忌最终也自缢而死。

再说一下尉迟敬德,此人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可谓是一身是胆,如果没有他,玄武门之变就不能成功。玄武门之变后,尉迟敬德也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后来也得到了善终。

最后再说一下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这些人很早就跟随李世民征战,可以说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他们都为大唐立下过赫赫战功,大唐建立后,这些人又四处征战,帮助大唐平定了不少叛乱。

独孤彦云在颉利可汗与唐作战中牺牲,也算是死得其所,而郑仁泰后来参加了平定铁勒的叛乱,结果因为作战不利而降职,最终病死,而除了独孤彦云和郑仁泰之外,其他几人都得到了善终。

李世民与赵匡胤不杀功臣,为何刘邦与朱元璋对自己手下如此狠心?

位高权重的皇帝总是会猜疑有人要谋权篡位,尤其是功高盖主之人,面对这些人,李世民与赵匡胤不杀,刘邦与朱元璋却赶尽杀绝,这可能是因为这些皇帝的出身不同,有的是半路土匪出身,有的则是有贵族的血统,格局自然大点。

狡兔死走狗烹

“敌国破,谋臣亡”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惯例,历来帮助皇帝登基的开国功臣似乎都逃不过此种命运,譬如助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的文种、范蠡,在勾践登基后便对他们痛下杀手,最终文种死于非命,范蠡隐居山林。对于大杀功臣这件事似乎已经成为了在位者必做之事,刘邦和朱元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杀了八大异姓王中的绝大多数以及汉初的三大名将,而明太祖朱元璋的手段就更残忍了,几乎将当初跟着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从文臣到武将一一赶尽杀绝,留下的人寥寥无几。

不过与之相比,李世民和赵匡胤几乎很少杀功臣,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除了确有谋反之实的人被杀害,其余人皆善始善终;赵匡胤大家就更熟悉了吧,他采用的是“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来暗示功臣们主动交出兵权。

那为什么同是开国皇帝对待功臣的做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出身原因

千百年来,人们讨论为什么李世民、赵匡胤不杀功臣,而刘邦、朱元璋却非杀不可,总是习惯性把原因归结到他们各自的出身上。

李世民的父亲是皇帝,祖上是唐国公,而赵匡胤的出身虽然不及李世民显赫,却也是军人家庭,祖上几代都是朝中大官。总之,二人都是贵族出身,骨子里有与生俱来的自信和骄傲。

而刘邦和朱元璋的情况却恰恰相反,他们一个是泗水亭长,一个是和尚乞丐,绝对的草根出身,内心自卑,没有安全感,所以当刘邦和朱元璋建立王朝,登基称帝后,他们的劣根性就显现出来,他们比李世民与赵匡胤要心狠手辣得多,不惜通过杀戮功臣的方式来巩固皇权。

以上观点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并不完全认同。我认为,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无论是何种出身,所有帝王都是自私的,排他的,他们在考虑问题时,都是把稳固统治放在首位。而李世民与赵匡胤之所以表现得比刘邦和朱元璋更人性化,实则另有原因。

格局与观念的差距

虽然都当上了皇帝,但布衣皇帝与世家子弟是有区别的。世家子弟从出生开始,便开始接受最高等的教育,他们从思维方式上比泥腿子出身的这哥俩强得多。泥腿子出身的朱、刘二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更简单粗暴一些,动不动就是杀。这也是他们之间的区别,因为维护属下关系,并不是一时之事。

而他们自身能力与水平,也在那放着,他们自己也没有安全感,越没有安全感,就越容易做出点出格的事情。

大家认为其中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

历来君主对开国功臣都会有所忌惮,视威胁程度还有君主本身的气度来定吧,不一定要杀,但是权力要把握在自己手中,李世民统帅三军,是马上皇帝,有勇有谋,他的手下对其够不成威胁,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也感觉不到威胁了,而刘邦与朱元璋则不同,他们出身卑微,不会带兵,不会管理国家,对能力出众的开国功臣十分忌惮,所以才会痛下杀手,扫清威胁
因为他们所处的年代不同,他们的心胸开阔程度不同,让他们再得到皇位以后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是因为他们不心狠,也没有机会能够占领皇位,能够登上最终皇位的人,终究也是心肠比较硬的人。
刘邦和朱元璋都是独裁者,他们为了稳固权力会对大臣痛下杀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肆杀功臣,汤和为什么还能善终?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势杀害开国功臣,而汤和之所以得到善终,是因为汤和懂得功成身退,做事谨慎小心,严于律已的同时也严格要求身边的人,不去做有丝毫不合礼法的事情。让朱元璋放心,让朱元璋觉得汤和对自己没有威胁。

忠心不改和功成身退

汤和和朱元璋两个人的关系可以说是早早就在义军中有所表现了。当时的汤和和朱元璋都在义军郭子兴手下当场兵,这时的汤和就对朱元璋比较的佩服。尤其是朱元璋当上义军首领后,在其他人不服的情况下,汤和对朱元璋就死心塌地的尊重,跟随并认可了朱元璋,可以说是从最开始到朱元璋建立明朝,汤和始终没有做出过不支持朱元璋的事情。让朱元璋对汤和的为人和不变的效力态度,有一个比较相信的肯定。这也是后来汤和功成身退时告老还乡的请求就很快得到了朱元璋的批准,可以看出汤和懂得功成身退,更懂得君臣之情,汤和知道熟悉朱元璋的性格,给足了朱元璋面子,也表现出了足够的忠心,这才让朱元璋对汤和没有下杀手,汤和得以善终。

做事谨慎小心做人严于利己

和其他义军出身的将领不同,汤和深知朱元璋的好猜疑的性格。汤和做事谨慎小心,也不拉帮结派,一心只听朱元璋的。并不以自己的功劳地位去显摆,汤和严于律已,遵纪守法,让朱元璋看到汤和这个功臣懂得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汤和也知道不管立功多少,都是离不开朱元璋的善于用人。而不像其他将领那样,居功自傲,认为自己有多了不起,认为朱元璋打天下离不开自己的付出。汤和是把自己看得很低,心态很正,知道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就不是以前那个可以交心,可以称兄道弟时期的朱元璋了。汤和严于律已,做一个臣子应该的模样,而不是还保留着义军时那样的情份,和已经是皇帝的朱元璋无话不谈了,给足了朱元璋这个皇帝应有的面子和尊重,才是汤和让朱元璋放心的重要原因,也是汤和能够善终的前提。

懂得示弱

在汤和回家养老后,朱元璋还是对汤和得举动有着监视。而年事已高的汤和更是严格要求自己身边的人,善待他人,遵纪守法,让自己的存在变得很弱,对待乡邻也是极为友善。在朱元璋召见时,年老的汤和更是表现的感恩戴德,只是叩首不断,不能言语的汤和让朱元璋彻底的放心,没有威胁的汤和最后才得以善终。

汤和是不恋权利的,而且为人非常的谨慎,从不乱议国事,他和朱元璋的私交是比较好的,这样的话可以善终。
是因为他和他和朱元璋关系是非常亲密的,而且他在建立明朝之后就选择辞官回家,不再过问朝政。
拥有着自己的智慧和想法,会通过自己的判断能力去做事情,不会盲目的从众,所以最终能够善终。

宋慈如果在朱元璋时代会怎么样

是的。因为朱元璋喜欢杀人,但是朱元璋喜欢杀得是官员而不是百姓。一个放牛娃出身的皇帝当然恨贪官了,宋慈这么一个大杀器配上朱元璋,爽歪歪。
其实不一定啊。朱元璋做事并非一切按照原则按照证据的。他有时是需要为政治而杀人的,遇到宋慈这么个认死理,只讲证据的书呆子,宋慈不见得会有好结果。
肯定是名垂千史 而且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清官 像岳飞那样
朱的话宋慈也不会有好结果,自古君主多猜忌,看刘基~徐达~
遇到宋慈这么个认死理,只讲证据的书呆子,宋慈不见得会有好结果。

明朝开国功臣善终的都有谁

1、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汉族,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二月(1385年),病情加重,随后去世。

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朱元璋曾经称赞他说:“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达。”

2、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8月9日),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突然病逝,年仅四十岁。朱元璋闻丧大为震悼,赐葬钟山之下,并亲自出奠。

朱元璋封其子常茂为郑国公,岁禄二千石。常茂隶宋国公冯胜北征纳哈出,不奉约束,被削爵,安置在广西龙州;别封其次子常升为开国公。建文末,常升以抗靖难师安置云南临安(今云南建水),忧死。

3、汤和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明朝开国名将,军事家。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汤和病情日渐加重,不能站立。朱元璋想见汤和,便命他坐车前往觐见,朱元璋用手抚摸汤和,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兴兵的艰难。汤和已经不能对答,只是不停地叩首。朱元璋见此情形,泪流不已,厚赠黄金、布帛作为丧葬费用。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敕葬安徽蚌埠曹山南麓。

4、邓愈

邓愈(1337年3月17日—1377年12月9日),原名邓友德,字伯颜,泗州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明朝开国名将。

洪武十年(1377年),吐蕃残部抢劫乌斯藏贡使。同年农历四月,邓愈任征西将军,和副将军沐英前去征讨吐蕃反抗势力。邓愈、沐英领兵至甘肃、青藏,分三路前进,进攻川藏,深入吐蕃腹地,追杀敌人至昆仑山,俘虏斩首万人,获马、牛、羊20余万匹,招降诸国,开辟疆土数千里。

邓愈班师回朝,在回师途中生病。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初九日,明军到达寿春的时候,邓愈因病去世。

5、沐英

沐英(1345年—1392年),字文英,汉族,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明太祖朱元璋的养子。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农历六月,沐英获悉皇太子朱标去世,哭得十分伤心,不久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

当沐英的灵柩运抵京城应天府时,朱元璋亲往迎接,并派遣宫中官员,负责安葬,追封沐英为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到明朝末年。

1、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汉族,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2、汤和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名将,军事家。

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的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病去世,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3、郭英

郭英(1335年—1403年),濠州人,祖籍山东巨野,后迁到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明初名将。

郭英与兄长郭兴从朱元璋起兵,负责宿卫。朱元璋称郭英为“郭四”。先后跟随朱元璋、徐达、常遇春攻打陈友谅、张士诚,平定中原、云南等地,身经百战。洪武十七年(1384年)封武定侯。身历大小百余战,伤痕遍体,未尝以疾辞。又因宁妃是他的同胞姐妹,因而备受朱元璋恩宠,于永乐元年(1403年)去世,追赠营国公,赐谥“威襄”。

4、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男,汉族,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外甥,明朝开国著名将领、谋臣。

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赐葬钟山。

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继承曹国公爵位。

5、邓愈

邓愈(1337年3月17日—1377年12月9日),原名邓友德,字伯颜,泗州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明朝开国名将。

洪武十年(1377年),吐蕃残部抢劫乌斯藏贡使。同年农历四月,邓愈任征西将军,和副将军沐英前去征讨吐蕃反抗势力。邓愈、沐英领兵至甘肃、青藏,分三路前进,进攻川藏,深入吐蕃腹地,追杀敌人至昆仑山,俘虏斩首万人,获马、牛、羊20余万匹,招降诸国,开辟疆土数千里。朱元璋见到捷报后,降旨嘉奖邓愈,赐红蟒暖袍一件,玉带一围。

邓愈班师回朝,在回师途中生病。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初九日,明军到达寿春的时候,邓愈因病去世。

主要谋士刘基后来重病,腹泻得很厉害,大概是胡惟庸等人下毒,于1375年将他毒死。
大将汤和救过朱元璋的命,1390年得中风症,瘫痪在床,不能动弹,让朱元璋很放心,1395年在安徽凤阳去世。
公侯只有两人幸存: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耿炳文逃出了朱元璋的掌心。朱棣发动叛乱后,建文帝命令65岁的耿炳文率军镇压,遇挫后被撤职。朱棣称帝第二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弹劾耿炳文的衣服、器皿上有龙凤图案,玉带用红皮腰带,有谋反的迹象。耿炳文是个老好人,明知朱棣秋后算账,吓得自杀了。
郭英其实罪行也不轻,私养家奴150多人,还擅自杀害其中5人。因为是朱元璋的心腹,放他一马。所以,开国功臣能得善终的,只有郭英一个人。
明朝的开国名将为何只有汤和得以善终?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开国元勋,在各个朝代,一般没有好下场,除非遇到一个非常开明的君主。

为什么明代开国元勋中只有汤和得以善终,就连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也难逃一死呢?
我认为包括以下两点:

一、因为朱元璋多疑

朱元璋的多疑是他本性决定的。他是由农民一步步起来的,由农民一步步走到皇帝这个位置的,历史上只有刘邦和朱元璋,刘邦能够知人善用,而朱元璋在生性多疑方面尤甚。这导致了开国以后,那些立过赫赫战功的开国将领,不是被杀的被杀,被流放的被流放,被毒死的被毒死。

二、这跟汤和所作所为也是分不开的

汤和生性谦敏,懂得见素抱朴。我们来看一下,他是如何一步步由普通草民逐步到陪朱元璋收复天下,最后终得善终的过程,就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和智慧了。查证史料,我们发现当年介绍朱元璋加入义军的正是汤和,可以看得出他在识人方面独具眼光;而在陪朱元璋一统天下的过程中,他能够忠心耿耿,这在每个领导人眼里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品质;而在朱元璋一统天下之后,汤和能够不像兰玉那样居高自傲,而是激流勇进,自动交出兵权,这也让朱元璋放下心来,认为汤河是一个没有异心的人。汤河的所要所为,让他活到了70岁,成为明代历史上唯一一个能够得以善终的开国元勋。

历史上有哪些得到善终的开国功臣?
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汉光武帝的云台二十八将,唐太宗年间的秦琼、程咬金、尉迟恭、李靖等,宋朝的石守信、王审琦都是得以善终的,不得善终的有文种、白起、韩信、徐达等。

汉初三杰中张良、萧何知进退,所以能得善终,而韩信居功自傲不知进退最终死于吕后之手。萧何是最早投靠刘邦的一批人,当时萧何是沛县的官员,而刘邦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萧何一路走来辅佐刘邦登基称帝,他居功甚伟。

但是刘邦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就开始对萧何产生了怀疑,他担心百姓心中只有萧何而无他刘邦,但是萧何知道刘邦的心思之后就故意抹黑自己,降低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从而成功避免了刘邦对自己的猜忌,而他也得以善终。

张良同样是这样,刘邦登基称帝时就对张良说让他自择三万户,但是张良知道如果自己真的这么做了,那么自己以后的日子也就不长了,于是主动辞掉了三万户,选择了当初和刘邦相遇的沛县,以示自己永不忘当初的情谊,刘邦看大张良如此知趣也就放了他一马。

汉光武帝和唐太宗是历代开国皇帝中不杀开国大臣的佼佼者,二人心胸宽广,不怕这个开国功臣们功高震主影响自己的统治,他们在登基后反而对这些将领重用,做到了同甘苦共富贵,他们的格局胸怀比之刘邦高了不止一筹,能再两位圣君手底下做事也是人生之幸
能数得上号的开国功臣基本下场都不怎么样,要么被杀要么早早病死,被诛族的也不少。
汤和老年中风,躺在床上苟延残喘到七十病才死,算是死得清白,但他儿子死得比他还早,死后爵位都没个人继承,也不好说是不是善终。
唯一一个正真善终的时郭英,最初是朱元璋的卫士,后来他同胞姐妹嫁给朱元璋,快快乐乐活到永乐年。
明朝徐达,汤和,刘伯温都善终了
本文标题: 宋慈如果在朱元璋或者李世民手下做事,会得到重用和善终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9628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果当年是奥地利统一了德意志诸侯国,国际史会有什么不同天空出现六星连珠会发生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