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古代服徭役的人每顿只提供五鱼二饼,他们会不会反抗

发布时间: 2023-03-18 21:02:0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7

古代为什么不搞计划生育,统治者不怕农民生多了会造反吗中国历代人均寿命:夏代:18岁,秦代:20岁,东汉:22岁,唐朝:27岁,宋...

给古代服徭役的人每顿只提供五鱼二饼,他们会不会反抗

古代为什么不搞计划生育 统治者不怕农民生多了会造反吗

中国历代人均寿命:
夏代:18岁,秦代:20岁,东汉:22岁,唐朝:27岁,宋朝:30岁,清代:33岁
1949年:35.0岁,1957岁:57.0岁,1981年:68.0岁,1999年:70.8岁,2000年:71.8岁
以上一组数据说明,中国人在49年前平均寿命都很低。
说明古代中国人的存活也很低,中国的人口在清朝前差不多都维持在五千万左右,这还是所谓的太平盛世的时代,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只有到了清末中国的人口数字才过亿。
古代如果不提倡多了多福,那么常年的战争,及过低人口的存活率,汉民族很容易就消失了。还有人口多了,种地农民数量也就多,相应的种出来的粮食也更多,老百姓能温饱就不会造反了。
农民的反抗是因为统治阶层对行政上出现问题,对老百姓过度的剥削,生存受到威胁,自然会造反。和人口的多少没有太大的关联
1、生产技术落后,只能靠人多,人手不够,哪来那么多粮食养活上层阶级?
2、时代观念,落后农业社会仍由“多子多福”的配套思想主导。上上下下都以人丁兴旺为荣,谁会逆流而动?
3、生物繁衍的需要:古代各方面都没现在先进,天灾人祸,医疗保健又不普及,人均寿命非常低,所以不生多几拨人,社会就会青黄不接,老人渐逝、幼小又未及成长补充,青壮年缺乏会导致社会生产力衰落,乃至灭绝了。
4、统治的需要:社会分工,有田的收租交税、无田的耕种纳粮,有钱的请人、没钱的受雇,但有田有钱的毕竟少数,产出要靠大量的无产者劳作、兵役徭役和赋税都来自底层人民的巨量付出,统治阶级需要保证供养他们的基础人口充足。
5、最后是,缺乏推行的现实动力:一没有科学的统计调查技术,古人拿不出要动祖宗习俗的依据,而且,你要皇帝怎么平衡谁该少生谁该多生?总不能要自个身先士卒只生一个吧?万一有个闪失,保证不了龙裔兴旺,那是动摇统治根基的事!再者,一夫多妻制下,想少生也是个难事。
第一,从最早的女氏氏族开始,人们就崇拜生殖,就是希望人丁兴旺,如果这个部落的人多,证明这个部落强大。第二,古时医学不发达,孩子出生后死亡率特别低,即使活下来寿命也不长,如果这个男人活到40岁,那就是部落里最老的人了。第三,科技不发达,需要大量的人来手动劳作。第四,发展到最后,战争需要大量的人,建造宫殿都需要人,就是无论是否是和平年代,都需要大量的人。第五,当时的农民没有办法接受教育的,只有贵族的孩子才能接受教育,所以农民反抗的概率也非常低。
古代中国是泱泱大国,何愁人口多,人多好办事,到了地少人多时可以扩张疆域,壮大民族。

不像现在,毫无进取之心,让列强和无赖们打压、挤迫得连国人都养活不了,竟想出“计划生育”这样的馊点子,窝囊!自宫!自灭!

凡是强势国家,都不会搞“计划生育”。 要计划,那就得往休养生息,繁荣昌盛计划。
有几个方面

1.古代男人是生产力 女人在家也可以干针线活 所以一般家庭都喜欢多生

2.古代看一个国家是否强盛 就是看他的国家有多少人口 古代的人存活率不高 医学不发达 有的病根本没办法医治 很多在小时候就夭折了 如果碰到天灾人祸 死的人更多 人口少 种粮食的人就少 国家就穷 古代人平均年龄大概是40岁左右 可想而知

3.其实农民的想法很简单 有地有粮 足够了 你纵观历史 哪次农民起义 不是实在被逼得没办法了

4.中国古代朝廷对社会的控制力非常强 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朝廷机构对社会控制力强 刑法森严 有点反朝廷的倾向就会判罪
二.思想统治强 中国5000年文化 儒术是最有代表性的 儒术主仁 所以
中国古代的人都是逆来顺受
三.皇权的象征 中国皇权在老百姓的心中就是天 皇帝即天子
天在中国人心中是最大的 所以在这种社会下成长起来的人 反谁
都不敢反皇帝

5.国家需要人口服兵役 服劳役 宫殿 水利工程 军事设施 所以不会计划生育

6.我估计楼主你可能在找 中国人口多的根本原因 其实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说的一句话 人多力量大 所以中国人口从4亿 瞬间便到了13亿 那时候对毛主席是狂热的个人崇拜

希望对你有帮助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在古代哪些人身上应验了?

  《毛主席语录》中记录着这样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其指的是不畏惧艰难险阻,不接受一切压迫,努力奋斗而争取自由的精神。在这句话出现之前,这个道理就在古代人的身上应验了。

一、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发动农民起义。当时的政府残暴无常,不顾具体的天气情况,强制要求大泽乡的农民去往边疆服刑劳役。去往大泽乡的路上,大雨滂沱,道路泥泞,即使拼尽全力赶到目的地,也会超过规定期限。如此走投无路,一票农民只能发动起义。

二、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隋末,隋炀帝在不断征兵的情况下,还大肆兴办土木,国库剩余几乎是很快就扫荡一光。于是,政府不顾灾荒的连年肆虐,不断增收徭役赋税,使得百姓叫苦连天。对于生存的强烈渴望,农民选择走上暴动起义的道路。

三、元朝末年,农民起义。与隋末相似,元朝官吏内部腐败,以各种莫须有的名头强行向农民增加赋税,再加之无力抵抗蒙古对土地的侵占,百姓根本无法继续生活。同时天公不作美,又出现了洪水暴虐的情况,农民们无路可走。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多以农业为营,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并不多,往往只能满足自家的生活需要。当政府征收的赋税远远超过生活负担,或是天灾无情降临后,很容易造成农民的不满情绪,从而奋起反抗。

陈胜、吴广起义就验证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
我觉得黄巾军起义就应验了这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陈胜武广起义就是很典型的,当时如果没有压迫的话,他们就不会起义了。
在古代人民经常被统治者压迫,《捕蛇者说》里面就有记载。长期的压迫导致农民起来反抗。

古代服兵役制度是什么样的古人又是怎么服兵役的-趣历史网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服兵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征兵制,当时规定,每个部落成员在战争期间,都有当兵作战义务。军队的核心是王族与贵族子弟,基础力量则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那时作战用战车,每辆车上有驾车、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战人员三名,俗称“三甲士”。在每辆车的两侧与车后,配有步兵几十名,由奴隶充当。他们既是战斗员,又是伺候奴隶主的杂役。

  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开始建立了郡县制,兵役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当时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经过挑选而来。挑选时比较严格,如著名的魏武卒、秦铁鹰锐士,魏武卒要求参加考选的人穿“三层之甲”,拿一张要用几百斤力才能拉开的硬弓和装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着戈,头带铁盔,腰配剑,带三天粮食,在半天之内走完百里路还能投入战斗。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秦铁鹰锐士相比魏武卒对体能要求更严格,还进一步增加了骑射的训练。

  秦统一全国后,便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当时农民是兵员的主要来源。秦朝兵役和劳役都很繁重。当时全国大约有两千多万人,而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人。

  汉承秦制,当时规定男子年满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六十岁止,服役两年。一年在地方服役,名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郡,叫做戍卒。正卒在本郡服役,划分兵种,加以训练。屯戍各分为两种:在都城屯戍的称“卫士”,在边郡屯戍的称“戍卒”。服役期满后,役男即可返乡,不过仍有随时应召服役的义务。汉武帝时,还出现了招募北方少数民族组成“胡骑”,招募南方少数民族组成“越骑”。东汉末年,由于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大批农民为军阀豪强所霸占,成为依附于他们的部曲,很多壮丁成了坞堡主的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时期开始出现了“世兵制”。“世兵”就是该户男子终生当兵,父死子承,兄终弟及。年老之后也不能退役,还要从事后勤方面的工作。兵籍与民籍分离,另立专项管理的户籍,这种兵家户籍不属郡县,而由军府管理,称为“士家”、“军户”。

  南北朝后期,北朝出现了“府兵制”。西魏的宇文泰在大统九年(公元543年),广泛招募各地汉族豪强地主从军,通过他们的从属关系,带来了大量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西魏政权根据他们所带军队的众寡,授予各种不同爵位。这种使地方割据的私人武装中央化的办法,不但增强了朝延军力,同时使鲜俾部落兵与汉族封建逐渐结合,进而创建了“府兵制”。府兵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率领,每柱国下面设两位大将军,一大将军下面又有两个开府将军,共二十四军。当时府兵与民籍分开,不属于郡县管辖,他们只管打仗,不负担其他赋税。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的变化。军府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军士开始编入户籍,从事生产。到隋炀帝时,府兵直接从民间征调。男子年满二十一即可参加府兵。全国府兵由十二卫分领。大业三年改骠骑将军府为鹰扬郎将。军人称“卫士”,卫府制度趋于完善,中央集权在军制上得到加强。

  唐初全国共有六百三十四个府,均由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分领。改隋朝鹰扬府为折冲府,每府府兵归折冲都尉管辖。并规定在设府的地方,人民有充府兵的义务。服役年龄是二十至六十岁。应征充当府兵的人,平日务农,征发时自备兵器,粮食。这实际上是一种兵农结合的兵役制度。征调服役的人,定期宿卫京师或者戍边。战时出征,战事完毕,即“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唐朝中期,边患不断,府兵戍边期长,权贵还奴役府兵从事各种苦工,在这种情况下府兵大量逃亡,折冲府名存实亡,府兵制受到严重破坏。为了补充兵员,就采取了招募的办法。唐玄宗开元十一年招募蒲、同、岐、华、京兆等州逃亡的府兵和白丁充当宿卫,称“长从宿卫”,以代替府兵定期轮流宿卫的旧制度。开元二十五年下令各军镇招募长驻边疆的健儿,其家属愿意同去的,分给田地房屋。后来组成边兵,由藩镇操纵。府兵制度就基本结束。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当时有四种不同的军种:禁军、厢兵、蕃兵、乡兵。禁军是皇帝的亲兵,驻守京师,兼备征伐,是正规军。厢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军,不进行军事训练,只给地方政府服杂役。蕃兵就是招募边疆少数民族,充当边境屯戍守军。乡兵,有招募的,也有当地征发的,经过训练作为地方防守部队。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本部落的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全部当兵,下马放牧,上马攻城。本族人建立的“蒙古军”与后来吞并各部落建立的“探马赤军”是它的主力。进入中原后,抽调二十岁以上的汉人壮丁建立“汉军”。作为戍守当地的地方军。

  明朝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 1名卫设指挥使统帅5个千户所,统兵5600人。千户所由1名千户统领,辖10个百户所,共1120人,百户所由百户带领,辖2个总旗,共112人;总旗辖5个小旗,共50人;小旗10人。遇有战事,兵部奉旨意调军,任命领兵将官,发给印信,率领从卫所调发的军队出征。战争结束,领兵将官交还印信,各军各回卫所。兵士有军籍,世袭为军,平时驻防或开荒屯田,如朱元璋所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粮”。

  清朝早期实行“旗兵制”。开始,以部落为单位组成“旗”,旗是军政合一的组织,旗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因此,旗兵制就是部落兵制。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将满、蒙、汉族力量编成八个旗,分别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八种色旗作标志。这就是“八旗军”的由来。清统一全国后,参照明朝卫所制以汉人为基础组成了“绿旗军”(以绿旗为标志,又名“绿营兵”)。绿营兵以营为建制单位驻守全国各地,兵员时有增减,最多时达到了六十多万人。清朝后期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朝允许各地招募壮丁兴办“团练”助剿,规模最大最出名的便是“湘军”。和以往招募士兵不同的是湘军内部奉行将必亲选,兵必自招的原则,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营一名统领,统领亲自挑选营官,营官亲自挑选哨官,以此类推。如要撤换某个将领就要把该将领下面的军队全部解散,新任将领重新招募,另起炉灶。后来清朝统治者仿效“湘军”制度在各地创建“练军”。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仿效德国和日本军制,创办新军,并将原来各地军队改为巡防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代地主要服徭役,交田税吗,具体说说

古代地主一样要服徭役、交赋税的。他们一般是出钱代替徭役,也有找人代替服徭役的。尤其是小地主,甚至要自家人亲自出去服徭役的也是有的。

不过有身份或者功名的地主不用服役,宋以后,统治阶级优待士大夫,有功名的地主可以不交纳(或大规模减免)税赋、不服徭役,那些没能力考取功名的地主也可以通过买官买爵的方式获得同样的优待。
按法应该是只要不是官,就得服徭役交田税。
不过呢,徭役和田税都是地方官管的,中央只查看该地最终上报的数目是否与指标符合。拿徭役来说,地方官说他服了他就服了,说他没服他就没服,所以有钱的地主们自然可以给地方官打点打点,让他把自己那份徭役摊到别人身上去(当然通常是没钱贿赂的那些劳苦大众们),这样的话朝廷收到的徭役仍然够数,地方官照样地位稳当,地主照样吃喝嫖赌。
田税就更简单了,地方官收多少,地主就加倍从农民身上收嘛,亏不了自己的。
秦代田税不清楚,徭役应该是全民皆服役,比如常见的闾右和闾左。
汉代法定三十税一,徭役似乎都需要服,不去的需要出钱赎买。
当然无论法定如何如何,地主都会凭借财力势力,转嫁给贫民。
宋代优待士人,有功名在身一律免。
唐代两税制,宋代荆公新政,明代张居正一条鞭法,直到雍正摊丁入亩,一步步的,反反复复,直到彻底取消徭役。
本来就是地主服役的…………古代地主的意思是拥有土地的业主,包括小土地所有何大土地所有者……和现在政治意义的地主阶级的地主意义不同,交税一般按照田亩按收成交税,(唐代以前人头税占主要比重,两税法改革后田亩成为主要依据)一般是四六或五五比例,各代具体情况不一
达到年龄要求也得去服徭役,但有时也可以出钱雇人去。皇粮国税是义务谁都少不了,地主也不例外,不过地主是剥削农民的。

古代工程要民工去修,那民工有工资吗?

比如秦始皇修长城,隋天子修运河,朱元璋修长城rnrn政府会发民工工钱吗?
徭役 是古代政府要求人民履行的义务 但是 政府会提供食宿和一定的基本工资 人民之所以不愿去徭役的原因一是中国古代有轻易不离家乡的习俗 人民不愿意跑到那么老远的地方去劳动 二是作为家中的劳动力 青壮年去服徭役了 家里的农活就没有人干了 这对于中国古代的农村社会家庭是致命的损失 会让自己的亲人的生活没有保证
但是 一般为我们所知的徭役繁重的时期 都是帝王比较昏庸的 这样 官员也就比较混蛋 贪污 克扣粮饷什么的也就不足为奇 所以我们才会感觉有的徭役没有工资...话说封建社会每朝每代都要百姓服徭役 即使是汉文景 唐太宗时期 人民也是要服徭役的...
应该有两种人在干活:1没工资。2民夫--有工资的,否则就不会说贪官污吏克扣钱粮了。
一般都不会有工资,都是抵消你应缴纳的税赋(以前叫苛捐杂税)
秦始皇一般派囚犯去修长城一般是没钱发的。但也有自由工人的例子,据说埃及修金字塔的就不是奴隶,是给钱的工人
没有的,修完长城和运河的基本上不是累死就是被活埋的了,要不孟姜女没事跑去哭倒长城干嘛?
本文标题: 给古代服徭役的人每顿只提供五鱼二饼,他们会不会反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9409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两相交流电和直流电在触电方面的危险性有何不同双非历史师范要不要转世界史
    Top